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短板并进行改进。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一
八月份,新课程改革培训在网上展开,经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课改区教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资料和具体要求。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日,没有知识和本事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提高,应从基础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从课改作起。课改不改课就行!
经过网络上一些教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当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必须的学习要领,构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经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仅能够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并且能够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应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仅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经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资料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当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
应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贴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本事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供给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对于课堂教学,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资料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要有不一样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供给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数学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己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二
读了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深受启发,感触很深,特别是觉得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在推进课程改革中担负的责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借助发展性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谈谈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些想法。
《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存在着单一、被动、封闭、单向度的知识接受等问题,而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获得知识技能的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生没有自己的小天地,集体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机会很少;学生的学习经常是阅读书本知识,做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而活动性和实践探究性质的学习很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进人信息化时代,这些正在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冲击着原来的教学模式。如数的计算是原来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现在这方面的内容,已有所减弱。原来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转变,的确是看到了当今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缺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之一。教师应努力在师生之间创造亲、助、乐的人际情境,激励学生平等和谐地质疑问难,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击,使学生在有思想张力的氛围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的亮点,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互进中达成教学目标。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问题,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的理解是: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必需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为此笔者就此进行了点滴探索。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例如圆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是将圆分成16等份,并把其中的一份又均分成2份,再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放手让学生操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推导方法。结果有的学生将圆折拼成平行四边形后同样能推导圆面积公式,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更简捷。这时又有学生争先恐后发言,他们将圆折成三角形、梯形后也能推导出来。这样的气氛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三
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
科技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与科技紧密相连。而科技课程则是将我们引领进入科技的大门,让我们探索科技的奥秘,并学会运用科技来解决问题。我最近在学校的科技课程中有了一次非常有意思和有启发的经历,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走进科技课程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技术的奇迹(大约200字)。
在科技课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更有机会亲身实践技术的应用。我记得有一次课上,我们学习了3D打印技术。老师带领我们了解3D打印的原理和常见的应用。随后,我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创意产品,并使用3D建模软件来打印出来。通过这个实践项目,我真正了解到3D打印技术的神奇之处。我们只需在计算机上输入一些指令,就能够创造出实际的物体,这让我大开眼界。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实现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第三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约200字)。
科技课程不仅仅教给我们一些具体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分析和创新。我记得有一次课上,老师给我们一个问题,让我们设计一个可以帮助人们测量室内空气污染指数的设备。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小组经过多次讨论和尝试,最终设计出了一个结合了传感器和移动应用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并进行有效的合作。这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式,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段:科技课程的实用性(大约300字)。
与传统课程相比,科技课程更注重实用性。我们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往往可以直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举个例子,我们曾经学过如何编写一个简单的网页,这种技能在当今社会中非常有用。我利用所学的知识,为我的家人和朋友设计了个人网页,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和个人信息。我还曾经编写一个小程序来管理我的时间表,提醒我完成任务和约会。这些实际的经验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科技课程的实用性,也让我更有信心和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五段:感谢科技课程(大约200字)。
在科技课程中,我不仅仅学到了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我将来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我非常感谢科技课程让我有机会走进科技的世界,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和无限的潜力。我相信,只要我保持对科技的兴趣和学习态度,我一定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四
20xx年五月,我认真阅读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本文是由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廖伯琴教授所著,文中从修订背景、修订思路和主要变化、实施重点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增加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为我们今后的教育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现将学习记录和个人感想总结如下:
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通过对物理自然观、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物理学科的价值在于知识的应用性,用知识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特别是重大科技成果和科研成就,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使之立志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基础学科知识体系是养成科学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基础性支撑。因此,在强调学生核心价值、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基础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有基础题,有创新题,也必然有区分度较大的'综合题。这类题型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能熟练掌握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又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熟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认真学习的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新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在以后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发挥实验的育人功能。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内容与要求,研究高考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变化,探究多种教学方式,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知识运用能力,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五
汽车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汽车行业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我参加了一门名为“走进汽车”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学到了汽车相关的知识,还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原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汽车由发动机、车身、底盘、传动系统等多个部分组成。同时,我们还了解了汽车的工作原理,例如燃烧原理、润滑原理以及冷却原理等。通过这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汽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其每个零部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我记得特别深刻的是我们参观了一家汽车制造厂,并且亲自参与了汽车的组装过程。在厂房里,我们看到了一辆辆零部件严密组合成整车的过程,亲手操作了螺丝刀,紧紧地拧着螺丝将各个零部件连接在一起。这个过程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汽车制造的复杂性和精密性,还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除了参观制造厂,我们还进行了一次模拟的汽车维修训练。在这次训练中,我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辆故障严重的汽车需要修理。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仔细检查和分析了车辆的问题,并进行了修理。通过这次训练,我学到了许多汽车维修的技能和方法,也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团队协作的必要性。
除了课堂学习和实践操作,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有关汽车领域的讲座和讨论。我们邀请了一些汽车行业的专家来给我们讲解汽车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这些讲座中,我了解到了汽车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而又充满机遇的行业,我也了解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这些讲座让我对汽车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
通过走进汽车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增加了汽车领域的知识,也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门课程让我对汽车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我今后从事汽车相关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一定能够投身于汽车行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走进汽车课程,让我更加热爱汽车,也让我更加自信地迎接汽车领域的挑战。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六
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这是一本对新课程进行全面解读的书。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真是受益匪浅。
它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过去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好老师,学生考试成绩好,行为规范好,就是好学生。教育科研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不主动参与,不愿参与,甚至不想参与,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这些皆是片面的错误的做法。今天看来,那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凭自己固有的经验办事,虽然工作起来“轻松无忧”,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却完全是“事倍功半”,等着“专家们”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简单机械地照搬运用确实是不行了。因为这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因此,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新课程要求我们做一个“社区型”开放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七
为了更好的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以便更好地、更有针对性的实施此次小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这一段时间,在工作之余,我一直在阅读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这本书,觉得很有意义。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如何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是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新的教育形式,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走进新课程》真的带我进一步走进了新课程,也使我认识到了新课程的深刻性,确实,要想真正读懂新课程,成功成为新课标下的优秀教师,我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另外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除了体验以外,我想阅读和学习也会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八
科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科技教育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身为一名学生,我有幸走进了科技课堂,通过学习和探索,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发。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科技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科技课程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和项目,我学会了自主思考,不断尝试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例如,在一次有关编程的课堂活动中,老师要求我们设计一个简单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不断尝试和修改,最终完成了一个有趣而有挑战性的游戏。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是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培养出来的。
其次,科技课程培养了我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科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和团队活动,使学生们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互相支持和共同进步。在一次机器人编程比赛中,我和我的队友们共同努力设计和完成了一个功能完善的机器人,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这个经历让我认识到团队的力量是无可估量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信任,才能共同实现目标。
第三,科技课程让我开拓了视野,了解到了科技的广阔世界。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关于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学习等前沿科技的知识,领略到科技发展的迅猛速度和广阔前景。此外,通过观看科技展览和参观科技公司,我进一步了解到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让我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也让我认识到科技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和资源。
第四,科技课程锻炼了我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技教育中,我们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分析和思考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在一次编程挑战中,我遇到了一个很难解决的bug问题。在多次尝试失败后,我没有放弃,而是通过查找资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这个经历让我明白到只有坚持不懈和不断学习,才能克服问题并取得成功。
最后,科技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科技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它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科技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科技知识,还学习了科技与人文的交叉,通过创造美好的科技解决方案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这让我认识到科技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技术人才,更是为了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才。
总结起来,走进科技课程使我受益匪浅。通过科技课程,我得以培养了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了对科技的认识和理解,并明白了科技与人文的融合。这些经历和体会将成为我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我相信在科技领域的道路上,我会不断学习、探索和成长。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九
近年来,汽车行业以其高速发展的速度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一个汽车迷,我一直对汽车制造和维修非常感兴趣。因此,当我得知学校开设的汽车课程时,我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了这门课程。在参与汽车课程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也体会到了汽车行业的魅力。下面我将从课程内容、实践操作、职业展望、团队合作以及自我提升这五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汽车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在课程中,老师们为我们讲解了汽车的各个部件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我了解了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等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知识使我对汽车的整体运行机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课程还涵盖了汽车电子、汽车维修、汽车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这也让我对汽车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其次,实践操作是汽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中,我们有机会亲自动手实验和操作。我们学会了如何拆解和组装汽车的发动机,学会了如何检测汽车的故障,学会了如何操作各种汽车维修工具。通过实践操作,我不仅加深了对汽车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实践操作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汽车的实际操作和维修过程。
第三,参与汽车课程也让我对汽车行业的职业展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课程中,我们不仅了解了汽车制造和维修的基本知识,还了解了与汽车相关的其他职业,如汽车销售、汽车设计等。通过了解这些职业,我意识到汽车行业不仅涉及到技术方面的知识,还包括销售、设计等多个方面的需求。这给了我一个更广阔的就业范围,也让我对汽车行业的未来有了更多信心。
第四,课程中的团队合作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实践操作中,我们需要与同伴合作完成各种任务。这需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协同合作。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我更加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在团队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了与他人有效沟通,学会了分工合作和互相帮助。这些都是我今后在职场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最后,通过参与汽车课程,我也意识到了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在课程中,我不仅要学习汽车知识,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要不断了解最新的汽车技术和行业动态,保持对汽车行业的热情和追求。我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更多与汽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汽车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走进汽车课程,让我收获了知识,也增添了对汽车行业的热爱。我深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中保持竞争力。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将自己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汽车行业中,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十
五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努力探索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之路,经受新课程风雨的洗礼,在我们的记忆里有艰辛、有失败、有迷惘、有苦涩、有沮丧,但更多的是拼搏、是执着、是收获、是幸福、是快乐。现将实施新课程中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思考与各位老师进行交流,不当之处欢迎老师们批评指正。
正如所有改革的初始,新与旧之间总会产生摩擦碰撞,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课堂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认识到,必须首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1.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探索课程改革之路。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克隆者,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五年来的课改实践,使我们对此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由于新教材与生活和社会联系非常密切,内容涉及科技新领域、物理学史等方面的知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对教师的知识面、思维想象力、创造力、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宽容的态度等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比较生疏的东西,五年来,我们对新课程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我们坚持一年一度的新课程培训,举办理化教师脱产培训班,建立网络教研高速信息通道,通过开展新课程研讨会、周六乡校教研、送教下乡、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新课程优质课大赛等活动,探讨课改中老师们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打开观念、行为之“窗”,开阔大家的视野,使老师感受外界的清风,拆除心中的“围墙”,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树立起课改的信心。走进新课程五年来,我们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困惑到适应,从无序到有序的渐进过程,对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有了新的感悟,并且在这一变革中不断涌现出许多教学改革的.新人和新经验,受到了上级教研员和专家的肯定。
2.体现物理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新课程使我们认识到,学生不应该局限于封闭的课堂之中,他们应接触到外面瞬息万变的社会,教师应善于把生活中相关的知识“移植”或“嫁接”到物理教学之中,使教学“千姿百态”、“万般风情”。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常常根据教学内容开展“生活物理大搜索”,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理,把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使他们更好地关注生活,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的,大部分教师在巩固新知或结束新课时都又回到了生活,也就是将物理知识溶解于实际问题之中再结晶出来,较好地体现了物理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课堂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随处可见,而且富有创意,老师们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物理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物理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3.重视多媒体课件中学习栏目与习题题型的设计。
设计丰富多彩的栏目、精彩纷呈的习题,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源泉。令人赏心悦目的栏目,如“加油站”、“信息快递”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必要的帮助,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受学生的青睐。在习题设计方面,我们注重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面引导,使习题内容既体现时代特点,又充满生活气息,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了,使原本封闭、单一的习题内容变得开放了。另外我们还适当增加“小实验”、“小制作”等实践类习题,这不仅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4.努力转变师生角色,使师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我们在吸取、借鉴他人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内容和方式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目前,我市一线教师已经不仅仅是只关注知识的传递,而是越来越多地想方设法激励学生思考,在40分钟的时间里用在传递知识上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但丝毫没有影响整堂课的效果。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改变静如止水的课堂教学,我们坚持“五权下放”,即把观察权、思考权、发言权、动手权、总结权下放给学生,也就是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亲自动手探究、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同时,允许学生旁若无人地表达,允许学生面红耳赤地争论。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其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适时给以启发;遭受挫折时,耐心加以引导;百思不解时,及时给以深入彻底的讲解,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启发、释疑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5.突出实验探究,努力体现物理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中,老师们十分重视挖掘身边的可利用资源,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简易器材进行实验教学,将实验探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能够解放思想,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自我塑造“发现者”的形象,依靠集体的智慧去找路过河,而不是由老师先修好铁路,再造好软卧车厢,让学生躺着舒舒服服地过河,这在实验形式上是一种飞跃。这种带有探索性的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
6.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中,我们提倡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方式,合理划分小组,通过任务卡进行成员分工,同时要求每个小组派一名“外交官”了解其他小组的工作情况,并与教师联络。我们尝试让学生首先依据“预习导航”自主预习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彼此矫正,形成共识,并提出攻克“知识堡垒”的思路和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和成果展示。我们认为预习环节是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因此预习提纲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预习提纲的设计应遵循“四化”要求,即枯燥问题“糖衣”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自主学习“方法”化;知识结构“网络”化。
天道酬勤,丰硕的成果属于辛勤工作在一线的老师们。
1.我们的课堂教学开始充满生命的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理念已悄然融入老师们的心中,化为老师们的具体行动,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开始充满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们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与学生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与学生平等对话,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巧妙引入话题,提示学习方法,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为学生搭建展现才华的阳光舞台,与学生一道探究、合作、讨论、交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讨论中教师以只言片语,或概括精要,提升认识,或激情评价,培植自信,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道优美、流动的风景线。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互助意识、团队精神明显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2.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教与学一片阳光明媚。
学生同样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尊的不同个性的人。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惟有用彼此的信任打破师生间的壁垒,用朋友间的友谊化解师道尊严的冰霜,师生之间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学生才会产生对话的意识,课堂对话才能实现智能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在日常工作中,老师们十分注意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观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性格特点,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欣赏的动作毫不吝啬地奉献给每一个学生,激发他们内在的热情和潜能。老师和学生心相通、手拉手、肩并肩,在学生心中,教师不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是导师、是益友。课堂的人际关系和谐了,空气自由了,情感释放了,思维活跃了,心灵放飞了!学生们敢说、愿意说、会说、能说、抢着说,个性充分得到张扬。为了攻克问题,老师引导学生与课本对话,与同伴交谈,充分感知,走向感悟,热情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谈发现、谈认识、谈思路、谈方法,你一个见解,我一个补充;你一个方案,我一个修正;你一个点子,我一个奉献。没有掺杂,没有顾忌,师生共同打造出一派民主、和谐的氛围。老师在叫学生时用“请”,同时掌心向上,像托起太阳一样的手势,从这一举动中,透着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期待;对学习有困难的那部分学生,老师用“试试看”,“还没准备好”,“还有没有要补充的”,“还能不能再完善些”等非常有人情味的语言,让这一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体现了面向全体、以人为本的真谛。五年来的新课程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在教学中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师生才可能真正形成情感的共同体,生命的共同体,学习的共同体。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激励,教与学将是一片阳光明媚。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十一
新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它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正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实践。但是新课改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成功对接吗?新课改实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理想状态吗?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之潮流构建完全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新教学模式?这一系列问题,无疑是我们在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观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而不是教师单方的输出和学生单方的接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以上这些观点体现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已有的经验着手,教师备课就应该备出为学生创设一个怎样的学习氛围和情境,备学生的学法,而不是备自己怎么做。
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指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首先我们要知道学生是发展的人、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学生身心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发展的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最好的教师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发展的人又意味着是不成熟的人,他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过错,教师就必须怀着一颗博大的爱心去关注他,牵挂他。学生与教师只有年龄、对知识掌握多与少的差别,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所以教师不能随意责骂、谴责、讽刺学生,要改变以往命令式的、生硬的教育方法,要用商量、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如你同意吗?你还有什么补充等等。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往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关爱有加,而对学习有困难、思想品质不那么端正的学生只有批评与责怪。因此上课只提问好生,给好生很多机会,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觉得压抑,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其实这样的学生,他并不是天生苯蛋,只不过是这方面的潜能没得到很好的开发,只要教师给他机会,鼓励他,他是可以转化好的。
具有现实意义的教材观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一个载体。新课程是体验课程。一切教学都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奴仆,照本宣科,编写什么内容就教什么,教科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教,无视学生想不想学,愿不愿学,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对于教材,教师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其知识点有没有应用价值,学生愿不愿意学,切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果不适合本班的学生,就可以把此教材进行整合与取舍。可从学生生活中提取教学实例,使学生愿学、乐学。
具有发展性的评价观发展性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体系,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要求,符合国际评价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它的功能是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多用激励、鞭策的语言,少用简单、生硬、粗暴、结论性的语言。对优秀的学生,除了激励之外,更主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客观地认识自我,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更上一层楼。对学习和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的评价,应该更加慎重,教师必须用诚恳、信任的态度帮助他们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首先、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革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以学业成绩给学生下结论,应该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好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客观、激励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重结果,轻过程,这样不仅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反而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评价应该是多元双向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项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商,评价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评价的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评价的单方面性,也就是只有教师给学生的评价,而没有学生给老师的评价,现在应该强调,教师可以给学生评价,学生也有权评价老师,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共同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以此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汇报小组意见时,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予评价,这样便于借鉴别人的方法、经验来促进自己的发展,还应该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充分肯定自己,增强自信心,找出不足之处来鞭策自己、完善自我发展。
要有机地利用现有的评价手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探索与完善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考试还是评价的一种常用的方式,要将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要改变目前将笔试作为惟一考试的手段,过分注重等级、量化的做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具体的考试方法、手段,并对考试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尽可能减轻考试对学生的压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考试进行评价。这样对考卷进行具有人文精神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十二
新课程中提出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传道授业的教书匠转变成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开发者和开放的教师。乍一看,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像孙悟空的72变被幻化成了多种角色。曾经听到这些名词觉得不可思议,更觉得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不切实际,没有可操作性。读完《走进新课程》才略有感悟,这是一种新的理念,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是在经济迅速腾飞,世界变成了“村”的开放时代背景下所必然出现认知。这么多的不同角色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的新观念。
传统的教学难免会把教师个人的意志(或是出于学校、领导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为了达成某项既定的目标会毫不犹豫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来逼迫我们的学生完成任务。即使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的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急迫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陈旧的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趟了。那么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教师不是上帝,创造不出天才,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帮组学生发掘自身所蕴藏的无限的潜能,激活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并积极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成功之路,以此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独特个性和健全人格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敬小慎微,尽量不把自己个人的意志过多的强加在学生身上。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引导和促进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才”。
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好的促进者,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自己专业的素养是要提高的。只有自己站的高了,才能给低处的人予以正确的指引。做老师就必须时刻给自己充电,不断更新自己,做到与时俱进。研究者就是让自己像一个学生一样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总结,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才能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使之我们的教学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在提升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其实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身教”。
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校本课程,许多学校都自己编印了校本书籍。很多校本课的内容都很贴合当地的传统和特色,或是符合学校的实际需求。就我们体育学科来说,创编徒手操、自编舞蹈、武术套路、编写校本书、废旧器材的改造利用,游戏的开发等都能体现出体育教师在对待体育课程的改革中是走在前面的。对我来说这方面是我特别欠缺的,另一个方面是这些好的东西实践和推广的人还太少。当我们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时,我们就会对我们的所教学的内容理解更深刻,剖析更全面,给学生带去的也将是更丰富的知识,更严密的逻辑,更符合实际发展规律的教学。
开放的教师从目前来说应该是很难做到的吧!虽然我们现在学校体育场地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上的群众也都参与进来,但是真正参与的老师却很少,或者说参与的老师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学校专职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会是某个社区或俱乐部的教练,他们会组建社区的比赛团队和另一个社区的团队比赛,并形成一个惯例或一个联赛。而我们现在这样的现象虽然有却很少,规模也很小,参与的年龄很多也是集中在青少年和年轻人这个群体。我们所带出来的运动队也都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赛。在其它的空闲时间内,组织社区间的比赛机会是没有的。也就是说,我们任然把体育教学当成老师的专职职业,只在课堂教授。我们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开放的人,是社区的一员,也可以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来,并可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十三
《走进新课程》是朱慕菊教授主编的,是一本研究新课程方面的书籍,是一本对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思考的书,是一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反思。它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好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学的快、学的好。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学生成绩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缺陷。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把这些方向和价值观传给学生,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常读书和常思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由单一的听教师传授知识转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注重照本宣科的旧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课堂了,回想我近几年的教学方法,愕然发现填鸭式、灌输式都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学生也不再仅满足于听老师讲课了,他们在学习上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自己教师的角色,是该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主导者的时候了。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十四
第一段:引言(100字)。
临床课程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它为学生提供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机会。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能够参与临床课程的学习,亲身感受到了临床医学的魅力和挑战。从这次经历中,我收获颇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第二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50字)。
临床课程将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入理解、掌握医学知识的机会。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医学的基础知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等内容,全面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而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亲身参与了病人的诊疗工作,观摩了各种手术和医疗操作,通过专家的指导和实践的经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提升了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
第三段:沟通与人际关系建立(250字)。
临床课程中,我们必须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病情和需求,给予他们最恰当的治疗建议。通过亲身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沟通的重要性。仅仅凭借优秀的医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情商。只有通过与病人的有效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并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第四段: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300字)。
在临床课程中,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医生,我们需要与护士、实习医生、营养师等各个职能人员紧密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团队合作是一项需要高度协调的工作,我们需要互相配合、相互信任。在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学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协调各项工作,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300字)。
通过这次临床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收获了医学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更锻炼了我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我深感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升。未来,在临床实践中,我希望能够继续努力,与更多的患者和专家合作,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和综合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结:
临床课程的学习是医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临床应用能力。在临床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医学知识、沟通技巧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培养了与病人有效沟通的能力,提升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时,团队合作也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过临床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医学并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医生。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十五
通过学习《走进新课程》我深深体会到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理念,改变了学生们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素质教育已经被提及很多年,我们教师已经被动的变为加工“标准件”的工人。对学生‘车,铣,刨,磨’,使我一度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关注学生心灵导向和人格塑造的教师。自责中看到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使我更加认识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更加确信教育改变家庭和世界的未来。下面谈一谈我在分组讨论式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的心得。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等自主合作学习,但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在最初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布置任务后,立刻让同桌之间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各组之间都在热热闹闹的讨论,气氛高涨。不再是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发现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习效率也不高。甚至有学生会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有的学生趁机偷懒。为了找到症结所在,我认真的总结反思,觉得要想让学生自主的参与、主动的合作探究并不只是简单的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简单的同桌交流、小组合作。那么怎么才能真正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呢?为此我再一次仔细的研读《走进新课程》,这使我懂得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并不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简单地分组、自然地合作并不能使学生相互协作,而只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小组活动,也不能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成功。
若要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要科学合理的分组。一是人数要合理,一般以前后四人为一组,课堂上合作时,只要前面两名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讨论。二是尽量使小组内有不同层次的组员,这样便于取长补短。另外,层次不同分工也不同,这样可以使每一个组员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其次,必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让学生敢思敢想、敢说敢做,乐于沟通和表达。达到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第三,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强优等生的成功感,使学生勇于探究,善于合作。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当然,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新课改中我也会遇到一些困惑但我相信:课改不一定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但一定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下我想我们教师会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十六
在我们翘首期盼中,在我们的声声呼唤下,新课改终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迈入了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了。虽然我和同学们与课改同行的日子并不长,但我们正感受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希望,正领略着课改带给我们的激情,正品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喜悦!
回首走过几月的课改之路,也有过困惑,有过焦虑,有过徘徊,在完成新课标提出的重任时,我总是手忙脚乱;在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即要体现生活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要保证秩序井然的课堂纪律的目标时,我总是顾此失彼。但我仍要感谢课改给了我一个成长的空间。感谢它使我逐渐懂得自己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同学,而应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朋友;感谢它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满堂灌输,而应引导同学自主探究。感觉它还使我逐渐学会了和同事分享课改的点点滴滴,并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我和同学们共同编织的课堂上,我常常会被他们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而这一切,都是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在此,我想代同学们道一声--感谢课改!
们的眼里充满了自信和喜悦!
感谢课改给同学一个发挥想象的五彩池。记得有一次外面正下着小雨,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斜织细雨的静缢,听外面是什么声音?这时一双双小手拉住我的衣服,有的笑咪咪的说:“那是秋姐姐撒花瓣的声音。”有的甜甜地告诉我:‘那是彩虹庆祝丰收的声音’有的欢快的说:“那是天使在唱歌的声音”还有的轻轻的说:“那是蝴蝶跳舞的声音”是怕跑美丽的蝴蝶吧?我告诉同学们我听到的是他们诗一样的声音,同学们可乐坏了。他们正用自己指挥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丰富多姿的世界!
课改驱走旧陈俗,教育迎来艳阳春。遥望今后的课改之路,或许我们扔象刚走路的同学一样步履蹒跚;或许我们仍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亲爱的老师们,请别忘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一份份惊喜与感动吧!他正和我们一起奏响动听的乐章;它正和我们一道描绘多彩的画卷;它正和我一同谱写壮丽的诗篇。让我们满怀信心、满怀激情、满怀憧憬,将课改进行到底!
2023年走进科学课程心得(模板17篇)篇十七
引言:
翻译是一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重要技能,它不仅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还能够传递知识和传播思想。在我走进翻译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门课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认识翻译的本质及其挑战。
走进翻译课程的第一堂课,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翻译的本质及其挑战。我们了解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意思,并准确地将其表达出来。同时,我们还要面对许多困难和挑战,如多义词、冗长句子和语言障碍等。这些知识让我意识到,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者,除了语言基础外,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二段:积累词汇和熟悉行业术语的重要性。
在翻译课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词汇积累和行业术语的学习。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演练,引导我们学习各种不同领域的词汇和术语,并且教授了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我深刻体会到,词汇的积累是翻译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同时,熟悉行业术语也能够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让译文更加专业和流畅。
第三段:注重语言表达和翻译技巧的培养。
在翻译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语法知识,还强调了语言表达和翻译技巧的培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作业,我们得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意思。同时,老师还告诉我们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如借用、省略和转换等,这些技巧对于解决翻译中的困难和问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我发现自己在语言表达和翻译技巧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第四段:培养跨文化沟通和文化意识。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的沟通,更涉及到文化之间的交流。在翻译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跨文化沟通和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我们了解到,每个语言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只有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才能够做到准确地翻译和传递信息。通过学习文化背景和习俗,我意识到了自己对于不同文化的了解还有待提高,因此我开始积极参与到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增加自己的见识和开阔视野。
第五段:反思和展望。
通过走进翻译课程,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受益匪浅。我逐渐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性的工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传递。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论:
走进翻译课程是一段宝贵的经历,通过这门课程,我认识到了翻译的本质及其挑战,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和行业术语,培养了语言表达和翻译技巧,提高了跨文化沟通和文化意识,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这些收获将成为我未来发展的基石,让我能够更好地应对翻译工作的挑战,并为传递语言和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