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师编写教学计划的重要参考资料,它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各个方面的安排和要求,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之一。教师们常常需要依据教案模板来设计和准备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案模板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一
前几天,听了郁斌老师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课,颇有一些收获和想法。郁斌老师在教学本课时,能很好地堆教材进行整合和创新,让课堂学习内容更能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能让孩子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索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符合高效课堂的理念。本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一下几个特点:
课始,郁斌老师就为孩子们讲述了“朝三暮四”的故事,以生动的故事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孩子在故事中引发猜想,从而感受此类算式的特征,从而能很好地投入后面的探究活动中!
二、“学生主体”――使学习充满乐趣。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郁斌老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学习过程,得出规律,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精心设计小组学习单――让小组合作更高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学习,郁斌老师慎重设计了两套小组合作学习菜单,让孩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进行小组交流。任务明确,让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如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时候,先让学生计算老师给的几组题目,看看能否用等号连接,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是的特征,讨论交流:数的位置有没有变化,运算顺序有没有变化等,交流有所发现后再自己举例验证,最后用符号表示!孩子在具体的学程指导下,能很好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对交换律和结合律掌握得很好。
四、“分层练习”――使学习充满情趣。
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郁斌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练习内容,按不同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第一层次,让孩子说说算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是对知识的最直观的运用。第二层次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填空,充满了开放性,有的孩子可以在一条算式中同时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三层次,通过同桌比赛,感受运算律可以使得计算变的更简便吗,让孩子感受了加法运算律的运用价值!第四层次就是智力冲浪,把孩子的思维推向了本课的高潮。本节课使学生在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
纵观整节课,给听课者最大的感受就是郁老师这节课,很实在、没有花架子。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二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在人教版和苏教版中都是安排在四下上这个内容,在现在的苏教国标版教材也是安排在四年级。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属于第二学段中的数的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
新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新教材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旧教材教学目标: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及其特点。
3、能利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加法的.验算。
4、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从新旧教材的目标比较以及例题设计中可以看出两者的目标定位是不一样的。
1.旧教材的目标比较单一,主要的目标是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如能口头表达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能用字母去表示,并会运用于验算。新教材的目标设定不仅仅体现了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更多的体现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以及对于数学思想方法(不完全归纳法,符号感)的渗透。目标的设定是使各项目标与具体的学习相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旧教材的目标体现不出教学的方法及学生的学法,而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中能体现出一些具体的做法,如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的解决,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数学活动过程始终作为重点贯穿与教学中。
韩玲老师在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课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新旧教材目标定位的不同。从课堂的引入韩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体育要闻十运会金牌数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生口述,教师板书)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新教材的目标设定及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精髓才能去上好课,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三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和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学习笔算加法的验算时,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感想:
一、“情景”使学习充满兴趣。
我从现实生活出发,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际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探索学习。通过对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实际问题,首先让学生亲切的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因此,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40+56=96、56+40=96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随后,我又引导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运用学生自己所写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加法的运算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提高学生掌握能力。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来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字母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间接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由于学生刚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刚才所用的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同样以学生为主体,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三、“练习”使学习充满情趣。
学数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在教学完两个运算律后我设计了层次不同的练习及时巩固了新知。第一题采用游戏的形式,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又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思维。让学生判断(84+68)+32和84+(68+23)是否得数相等,我巧用了“上当法”,制造错误陷阱,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在一直都对的情况下,思维定势让学生必然要错,然而,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却异常深刻,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在计算时,题目一定要仔细看清。
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以后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要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的意识,比会进行简便计算更重要。因此此处通过比赛口算45+(88+12)、(45+88)+12两道算式,让学生在比先后的过程中,萌发如何计算快的意识,其实就是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过程,使学生在计算中便感受到运算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教学垫下了基础。
本课不足之处:
1、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通过多个例子,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运算律。
2、通过例题和学生举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到用字母表示规律,总结出加法结合律。在这里,学生能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但还应该让学生再说一说运算律的含义,可能学生语言表达起来有些困难,说不清楚,但不要求孩子要一字不差的把规律说出来,只要能理解就够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最后的小故事与本课知识联系不大,可以舍去。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及时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四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
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并作相应辅导。教师实物投影出学生写得情况。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来研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加法的运算律。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46+59=46+59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快不快。
游戏:对口令。
师: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其他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五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加法运算律一课,受益非浅。下面就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这节课结构清晰,安排合理。
张老师分三大块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两者之间的比较练习。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老师都按“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步骤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重难点突出,并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2、练习层次分明,做到循序渐进。
在整节课中,张老师把练习分成了两大块:一是学习完新知后,安排了针对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学得更加扎实有效;二是在比较两个加法运算定律后,安排了综合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横向比较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所学知识。
3、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
教学中张老师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能够自己概括出加法运算律。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的来说,张老师的整节课,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扎实有效;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中,同时引发我以下思考:
1、情境引入,是否有效。张老师用两个不同情境引入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其实以学生原有基础,对加法交换律掌握地比较好,并且能在实际学习中运用定律,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概括加法交换律的意义,认识加法交换律的本质,可设计如下练习:
(88+19)+27=27+(88+19)运用加法的什么定律;
2、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有两大块是类似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加法结合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不是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如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己研究,总结概念。
当然,以上知识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是不是科学还有待老师们指正,批评。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六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章的第一部分内容。这一部分一共有3个例题,期中教材的处理是例1为第一课时,例2和例3为第二课时。熊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将例1和例2两个新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授新。我认为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验算和口算方面的知识,对此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正好也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熊老师这样处理教材也是比较合适的。下面就熊老师的课谈谈我个人的感想:
1、内容充实,节奏明快。在熊老师的课堂上,教学内容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奖品,学生用心的思考,答对了或做对了题就好比获得了一份奖品的喜悦。多样化的题型设计即使是层出不穷的映入学生的眼帘,也不会使学生有疲倦感。自始至终学生都能精神饱满,紧跟老师的节奏进行思维活动,所以孩子们有高频率的课堂练习机会。师生在课堂上相处轻松而又愉快。
2、情境导入,简单、直接,充满乐趣。本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多少位老师和多少位同学,这种来自身边的鲜活例子,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激情。他们想:“老师到底是想干什么呢?”不同的疑问和猜测充满了学生的头脑。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再通过教师提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来引出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然后通过: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这个问题激发出学生对定律的探究欲望。从一环节导入另一环节贴切、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3、题目设计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熊老师在习题的设计上别具匠心,着力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认真分析的能力。不但有各种丰富的题型,鲜明的层次,而且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既收获了数学知识,又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习题连一连将可以运用运算定律的式子连起来,很多同学开始不加思索的说:45+63与63+54可以连起来,仔细观察后才发现45与54不相等。通过这种习题的练习学生能自然领悟其中的道理,为今后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俗话说得好,课无完课,每个老师对同一堂课都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我个人发表一下不同成熟的看法:本堂课需学习的内容多,练习容量也比较大,但是缺乏训练透彻的重难点内容。由《加法交换律》过度到《加法结合律》这一新内容似乎衔接比较牵强,局限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七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加法运算律一课,受益非浅。下面就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张老师分三大块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两者之间的比较练习。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老师都按“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步骤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重难点突出,并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整节课中,张老师把练习分成了两大块:一是学习完新知后,安排了针对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学得更加扎实有效;二是在比较两个加法运算定律后,安排了综合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横向比较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所学知识。
教学中张老师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能够自己概括出加法运算律。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的来说,张老师的整节课,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扎实有效;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中,同时引发我以下思考:
1、情境引入,是否有效。张老师用两个不同情境引入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其实以学生原有基础,对加法交换律掌握地比较好,并且能在实际学习中运用定律,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概括加法交换律的意义,认识加法交换律的本质,可设计如下练习:
(88+19)+27=27+(88+19)运用加法的什么定律;
2、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有两大块是类似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加法结合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不是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如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己研究,总结概念。
当然,以上知识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是不是科学还有待老师们指正,批评。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八
今天有幸聆听了太平实验小学徐东珍老师所上的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课。整节课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发现规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本节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徐老师大胆地尝试改变教材,创意性地展开了课堂教学。徐老师抛开了教材例题的束缚,直接从一组简单的算式开始展开今天的教学。这组算式由易到难,1+2=3,1+2+3=6,1+2+3+4=10,1+2+3+4+5+6+7+8+9=45,这组算式不仅复习了原来的运算顺序,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产生简便算法的需求,这时就引出需要改变加数的位置,从而抛出问题:这样的改变可以吗?接下来就进入本节课的探究之旅。这样创造性的改编教材,使本节课的研究更直接,目的更鲜明,直奔主题,不需要受外界实际情况的干扰,纯粹就是研究加数位置、运算顺序的变化。但是,缺乏了数学的来龙去脉,学生体会不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就抓住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徐老师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前面的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否成立?当学生举出了一系列的等式后,徐老师让学生加以比较,这些等式都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由此发现加法交换律的内涵是:运算符号不变两个加数不变和不变,变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老师让学生用前面探究加法交换律的方法,自主探究加法结合律,在举例验证过程中发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由此让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内涵是:三个加数不变加数位置不变和不变,变的是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徐老师再组织学生对这两种运算律加以比较,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这时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两种运算律的理解。像这样抓住核心问题导学,能够帮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很明显地采用了“猜想——验证——结论”这样一种探究规律的常用思想方法的指导,要是能把它板书在黑板一侧,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就会起到一个引领借鉴的作用,可能效果会更好。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三个例题,分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个环节进行。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课始从学校参加吴中区小学生运动会话题作为课堂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字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1)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和概括的能力)。
(2)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练习。
(1)填空、(2)判断、(3)验算。
(设计意图:新课刚结束就配以填空、判断、验算多种形式的联系,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以上面4、练习题为内容,让学生提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非常自然,
(1)学生一起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
(2)交流学生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
(3)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观察结果是否相等,为学生接下来题目,探究打下基础。
(2)教师写出左边算式,让学生写出右边算式(与左边相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3)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正直组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实践应用。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基础训练,分三个层次。
(1)想想做做1:运用了加法的什么定律?
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方法进行练习,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让学生体会在每个等式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拓展练习,分二个层次。
(1)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通过用图形式字母表示数来巩固加法运算定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30+28+70+45+72。通过该题训练把一般的规律推广到更多的数字计算中,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鼓励。
(设计意图: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以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使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更高层面。)。
五、教法、学法。
以上是本人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新授和练习尽可能从贴近学生身边的素材撷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纲领式的板书反映本课主要内容,体现本课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性、系统性在整个板书中充分体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2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十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书中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然后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乘法交换律。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三)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交换律。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猜想一: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猜想三: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十一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十二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应用服务。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抽象建模,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1、在复习引用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
2、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十三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加法结合律》,下面我从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学会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经历加法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确定目标的依据是:一是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新课标中指出:“经历运算与建模等过程,建立符号意识,初步形成运算能力,发展抽象思维”。第二学段目标中指出:“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价值。”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对数学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加法结合律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三是基于学情的认识,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已经掌握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具有初步的推理概括能力。
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会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通过观察发现、举例论证、归纳总结出加法结合律,并会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启发式谈话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课中我确定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
依据教学目标,学生认知特点及教材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谈话引入喜羊羊骑车锻炼身体的图片,从而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环节(依据教材内容,我主要安排以下四个环节)。
(一)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首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了解图意,试着画出线段图,我再引导学生分析线段图,列出算式。
通过让学生画线段图,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也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观察等式,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观察等式,说出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相同点都是三个数相加,和相等。不同点是左边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右边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通过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一步步概括出加法结合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猜测、论证,得出结论。
提出质疑,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会是这样的?让学生举例论证。学生举例后再问:能写完吗?有没有一个式子能把所有的算式都表达出来?从而引导学生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最后再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这一环节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与归纳最终形成数学模型。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规律,让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四)回顾小结。
通过回顾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加法结合律,让学生明确运用加法结合律要根据算式中数字的特点灵活运用,知道学习加法结合律的目的是为了使计算更加简便。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争先恐后填一填。
2.判断下面各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巩固新知,提高计算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首先让学生谈对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再加以评价和总结。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进一步促进理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十四
教学参考书中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这样定义的:“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以集合论为依据加以证明的。此外,也可以用计数公理“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任意两个数a与b相加,不论是a+b(相当于先数a,再数b),还是b+a(相当于先数b,再数a),结果都一样。类似地,任意三个数相加,不论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仍然只是计数的顺序不同,所以不影响计数的结果。”
从这段文字中,我可以理解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其本质是一样的,无论是计算顺序改变,还是计算结果改变,其本质是计算的结果没有发生改变。事实上,在简便计算中,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经常是同时使用的。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课堂上并不是非常的重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之间的区别。由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偏差,学生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根据56+72+28=56+(72+28,填空。呈现了以下的题目:++=+(+)其实,题目的本意是要求学生根据加法结合律来填写,由于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本质区别没有完全弄清楚,因此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错综复杂起来:答案一、12+13+14=14+(12+13)答案二、12+13+14=13+(12+14)答案三、12+13+14=12+(13+14)。从这些答案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想当然的认为,这个算式中的所有加数都是可以随便交换的,我想怎么交换就怎么交换,反正最后的和是不变的。当然从教参大范畴的定义来说也是无伤大雅的,但是作为我们初学加法的运算定律,这样模糊的教学是有欠妥当的。
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应该想办法去弥补,而不是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因此,我安排了以下环节:
3、观察,说说你的新发现。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认识到加法加法结合律只是改变了运算的顺序,并没有改变加数的位置。
通过以上环节的比较,学生清楚地明白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之间的区别。从而更正了它们之前的错觉。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十五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说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
1、感知规律。
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验证规律。
(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3、概括规律。
(1)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巩固规律。
(设计意图:一个规律教授结束就配以针对性的练习,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1、感受规律。
在学生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过程中得出等式。学生交流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判断左右两边是否可以写等号,分别算一算。
(2)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3、揭示规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4、巩固规律。出示针对结合律的一些填空,巩固新知。
三、实践应用。
1、书面训练。
(1)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2)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活动训练。游戏“找朋友”
(1)如:师说出“2”,学生要找出它的好朋友“8”,因为“2”和“8”和是“10”,教师配合学生完成。
(2)找出与一个数和是100的数。同学配合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十六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三个例题,分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个环节进行。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课始从学校参加吴中区小学生运动会话题作为课堂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字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1)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和概括的能力)。
(2)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练习。
(1)填空、(2)判断、(3)验算。
(设计意图:新课刚结束就配以填空、判断、验算多种形式的联系,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以上面4、练习题为内容,让学生提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非常自然,
(1)学生一起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
(2)交流学生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
(3)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观察结果是否相等,为学生接下来题目,探究打下基础。
(2)教师写出左边算式,让学生写出右边算式(与左边相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3)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正直组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实践应用。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基础训练,分三个层次。
(1)想想做做1:运用了加法的什么定律?
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方法进行练习,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让学生体会在每个等式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拓展练习,分二个层次。
(1)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通过用图形式字母表示数来巩固加法运算定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30+28+70+45+72。通过该题训练把一般的规律推广到更多的数字计算中,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鼓励。
(设计意图: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以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使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更高层面。)。
五、教法、学法。
以上是本人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新授和练习尽可能从贴近学生身边的素材撷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纲领式的板书反映本课主要内容,体现本课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性、系统性在整个板书中充分体现。)。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者:唐荣。
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板书:运算律。
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1,出示例题画面,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
板书:28+17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
17+28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
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
4,由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
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现规律)。
1,根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各自列出算式:。
2,交流解题方法,明确算理。
(28+17)+2328+(17+23)。
由学生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
三,组织练习。
1,做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每一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2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出各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说出每组题中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4,完成第5题.
四,全课总结。
1,由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及要求。
这节课我们学习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要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并明白其含义.关于学习它有什么作用,下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这样的想法:。
1,四年级组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引领他们去思考分析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2,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能够易于让学生发现和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十八
听了赵老师讲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感觉赵老师上课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干脆利落,引导孩子到位,关注孩子及时,整堂课对于乘法交换律的讲解很到位,利用旧知加法的交换律来引入,在学生旧知的基础上,利用“猜想——验证——得结论”的过程,对于乘法交换律,学生已经了解的很透彻。
而对于乘法结合律的讲解,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3)在乘法结合律上浪费的时间有点多,所以课后习题处理的不到位,有些仓促;
(4)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该是在我们的运算之中,孩子自己体会到应用了这两个运算律会让计算变得简单,而不是老师把这种简单的思想灌输给孩子,这个设计理念应该贯穿在课堂之中。
二磨:
听了赵老师的课,感觉赵老师的个性、讲课风格特别适合中年级的孩子特点,给人感觉也很舒服。
首先,对于这节课,赵老师有三个方面做得很好。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完成乘法交换律的学习。而赵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又添加了猜想、验证和得结论的环节。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之后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举例验证,在这个基础上总结新知。这个环节在交换律的探知上很好,但是结合律的上面运用不是很好,应该在加以改正。
三磨:
听了赵老师的讲课,觉得最大的感触就是孩子的课堂常规,感觉赵老师确实在孩子的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之所以这样这堂课知识的讲授才可以利用猜想——验证——得结论的过程进展的比较顺利。
其次,赵老师的课堂对于知识的讲解,遵从了学生数学学习知识的过程,整堂课对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研究是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研究的基础之上,这样,整堂课不仅仅交给了孩子知识,而且交给了孩子学习数学新知的一种方法。
再次,在这堂课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课堂的`授课环节前松后紧,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前面乘法交换律的处理上,耗费的时间多了一点。
最后,这堂课处理的还有一点就是做的练习比较少,这样的话,这样的话就是孩子学习的新知,但是没有体会到新知利用的必要性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简便。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十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属于数的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
新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片断一:
师:谈话:天气渐渐凉了,我们学校又要组织大家进行冬锻炼比赛了,冬锻炼比赛有些什么项目呢?看,同学们正在紧张的训练呢。
(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参加跳绳活动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
【反思】。
从课堂的引入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冬季锻炼比赛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提出了很多加法问题,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
片断二:
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的什么?它们的结果怎么样?那你能用一个符号把他们连接起来吗?(等号)板书:28+17=17+28,这是一个等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仔细的观察一下这个等式,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反思】。
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新教材的目标设定及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精髓才能去上好课,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新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大全(20篇)篇二十
加法结合律是在前面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节课上庄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并对于加法交换律的特点予以了强调:位置交换。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三个等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运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教学语言简练,问题指向性强。在发现加法结合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计算的顺序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辨析与加法交换律的特点。
2.教学过程清晰条理,环环相扣。在教学中,从复习引入、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到全课总结,教学时间分配合理,给与了学生充分的动脑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时间和空间。
1.要仔细揣摩新旧教材的编排思路,思考新教材为什么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优点,做到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去审视本节课的教学。
2.对于带有小括号的算式应如何读,还是要回归正确的语言表述上,与文字题相对应,做好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加减乘除运算。
3.学生对于步骤多一步认为不简便,教师应引导学生说明原因,指出问题的所在。
4.对于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要理解教材为什么先用符号表示,再用字母表示的意图,还是要在读懂教材上再下一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