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教学反馈和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5篇)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处节次,画出生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生字。投影:
(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
(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
(3)自由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3、解释词义。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班级交流:
三、指导朗读。
1、重点指导:
(1)自由读。注意语气。
(2)指明范读。
(3)再指名读。
(4)自由读,同位指导。
(5)再指名读。
2、逐节指名朗读。随时纠正不当之处。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观察字型,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五、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四:布置作业: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5篇)篇二
设计理念:
紧抓作者的感情线索——四次赞安塞腰鼓,引导学生层层剥笋,通过品词析句、创造性的朗读、语言训练、合作探究等,催化学生情愫,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四次赞叹不是简简单单的叠加,而是浓浓烈烈的升华。作者是借赞安塞腰鼓赞黄土高原,赞中华民族。
一、提纲挈领,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朗读了课文,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炽烈的情感!作者在文中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课件出示作者的四次赞叹,生读)。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这“好一个安塞腰鼓”。
(文中作者四次由衷的赞叹环环相扣,浑然天成,层层推进,将课文凝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朗读就抓住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主线,把握了文章的情感脉搏。)。
二、品读感悟,入情入境。
(一)欣赏火烈的舞蹈(5—8自然段)。
1、师:细细地读5—8自然段,你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板书:火烈的舞蹈)。
2、师:“火烈”体现在什么地方?请你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指导朗读:
再读,读出热情,读出力量。
(2)问答式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怎样了?(燥热了)。
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怎样了?(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怎样了?(亢奋了)。
师:在这段话里,作者用了三组反义词,请你找出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师小结:面对这壮阔、豪放,充满热情,充满力量的舞蹈场面,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通过五个比喻句,三组反义词来表现“火烈”。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火烈”在词中,这“火烈”在句中。学生在创造性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这“火烈”就是热情,就是力量。)。
(二)倾听沉重的鼓声(9—11自然段)。
1、老师读9—11自然段,问:你的耳畔传来了什么?(板书:沉重的鼓声)。
2、师:从“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我们感受到什么?你想到了哪些词?
3、师指导朗读:读出鼓声震天,读出心潮起伏。
4、师小结:这鼓声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用了两个相同的句式,由表及里来表达鼓声带来的震撼力。“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学生不难理解,“观众的心也变成牛皮鼓面了”却很抽象。让学生先用词说说此时观众的心情,再让学生说读后的感受,学生就会明白,此时观众被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震撼、感染,沉浸在这鼓声里了。)。
(三)走近元气淋漓的后生(12—14自然段)。
1、师:轻读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什么?(板书:元气淋漓的后生)。
2、理解“元气淋漓”:
(2)拓展:理解“大汗淋漓”。
3、师指导朗读:读出“活跃、强盛”,读出“元气淋漓”。
4、师追问:这元气淋漓的后生是谁养育的?这红豆角、老南瓜是谁养育的?
5、师小结:看着这群元气淋漓的后生,看着这片长出红豆角、老南瓜的土地,作者又一次赞叹:齐读——“好一个黄土地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借赞“元气淋漓”的后生来赞黄土高原。理解“元气淋漓”是重点,也是个难点。引导学生找出表现“元气淋漓”的句子,让学生描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后生,再让学生读相关句子,这一难点在层层剥笋中,在具体的语境中迎刃而解了。)。
(四)融进变幻的舞姿(15—17自然段)。
2、师:是啊,这一切使人“叹为观止”。作为中国人会怎样自豪地赞叹?作为国际友人又会有何感慨呢?(学生想象、交流)。
3、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引读第15、17自然段(课件出示)。
4、师小结:此时此刻,人融进了鼓中,沉醉在声里,人鼓合一了。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相去甚远。适时向学生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明白古代人们是用安塞腰鼓来表达摆脱痛苦、追求幸福的愿望。这就够了,这里的“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这里的“交织!旋转!凝聚!升华!”无须逐词逐句地进行繁琐的分析,“适度模糊”,只可意会,无须言传。)。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体会文章写作结构:
(2)讨论,小结:开头和结尾都是静态描写,首尾呼应。全文在结构上是“静——动——静”。
2、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2)借助板书引导学生读作者的四次赞叹。
(崔峦先生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回归整体,追本溯源,把握了文章的写作结构,感受到了作者不断升华的情感历程,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妙处。)。
四、拓展延伸,意犹未尽。
1、(课件出示阅读材料:江西傩舞)师:读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2、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十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像一顶皇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安塞腰鼓只是皇冠上的一颗宝石。祖国的地域文化丰富多彩,还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述民俗风情的内容读一读,更多地了解祖国,了解祖国的文化。
(设计意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想编者是通过本文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了解祖国文化,热爱祖国文化。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5篇)篇三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排比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教师将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美文应美读,好文章只有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内在的美。本文教学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突出对文本诵读的要求。读法多种多样,听读、范读、齐读、读中品味。同时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停顿、升降的指导。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2.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师生共同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3.本文可用一课时学课文,用一课时作练习及质疑问难。练习就以辅导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为主。可补充“新学案”中的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各抒已见,既可训练自已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2.积累本课字词:亢奋()晦暗()羁绊()。
烧灼()冗杂()蓦然()。
震撼()磅礴()。
戛然而止()。
2.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一)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用文中词语或短句)。
(二)理清结构:
1、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
2、表演部分从四个角度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寻找美点: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分小组讨论进行。
如:1、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励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5、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四)排比句式的理解:
a.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b.从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
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五)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有气势、最有激情的句子并抄写。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5篇)篇四
学习者分析1.学生基础较好,过讨论,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好的学完本课。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自己真实的承载着原始的和力量无穷的生命源泉。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片、声响和学生的行为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多种官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品味作品和感悟生命。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安塞腰鼓”的图片,学生能初步激昂、亢奋、雄浑,人茫茫一片,声茫茫一片的忘我场面。
2.借助感官的初步体会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3.借助背景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主题的基础上激活自己的生命。
教学资源投影仪、安塞腰鼓的图片,影像资料和制成的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1.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闭上双眼,让后播放一小节萨克斯轻音乐,听完后马上播放安塞腰鼓的影像。
教学活动21.谈感受。
1)完后让同学们谈谈听完萨克斯和看完安塞腰鼓影像有什么感受?
教学活动31.师生交流。
师:那么大家能不能找几个词语来概括安塞腰鼓场面的特点?
生:粗犷、雄浑、恢弘、磅礴等。
师:那么同学去朗读的时候能够让听众听出这些特点来吗?同学们自己尝试地朗读一下,一定要能打动听众。
教学活动41.朗读表演。
1)分角色朗读;
2)放朗读的录音;
3)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与录音对比后慢慢体会,揣摩作品的意蕴。
教学活动51.学生交流。
体会揣摩后,同学相互交流自己所得:作者情感,作品深意等。
教学活动61.大家讨论。
学生自由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
1)是为了给我们展现激越的力量。
2)是为了歌颂黄土高原的阳刚之美。
3)歌颂承载原始生命的黄土高原。
…
师:同学很有见解,再请同学们看一看作者的创作时间,想一想我们国家当时的背景。
2.多媒体展示背景:
2)播放改革开放时人们极富激情做事的图片。
同学们畅所欲言。
3.师生共同总结:
祖国改革开放不久,以前的一切束缚、羁绊、闭塞都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于是人们的生命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那种场面火热朝天、干劲十足,生活本就不好的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原始生命力量挥洒得淋漓尽致!安塞腰鼓正是当时新中国新时期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这就让我们知道了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我们有着原始生命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有生之年并为之奋斗!
教学活动71.全班同学共同释放自己生命激情。
全班起立,共同高喊:我能行,我能成功!喊三次,一次比一次声音高,
最后一次使出浑身的力量喊出来。
教学活动8作业。
下去写一份释放自己生命力量的计划书。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5篇)篇五
1.通过朗读体会安塞腰鼓的特点。
2.学习排比的修辞手法。
3.领略深沉的意蕴。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文章中排比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以及生命的律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西北,去领略西北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我们来说说,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归纳,提示历史中安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腰鼓的仪式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视频及教师对于安塞特点的提示,了解安塞腰鼓在历史中遗留下来的激情与仪式感,有助于学生理解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同时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品读课文。
活动一: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明确:气势修辞。
(师引导:文章读起来慷慨激昂,很大程度得益于语言表达上最大的特点――大量运用不同形式的排比。)。
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句子,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作用。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生归纳出:句子内部的排比、句子之间的排比、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并进行提取、分析并整合。)。
活动二:朗读表演。
1.小组合作找排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文中句子内部的排比、句子之间的排比、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勾画排比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排比句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3.大家齐来演一演。
4.全班一起理一理。
(设计意图:全班一起整合文中的排比句,从整体上感知文章语言的特点。)。
抒发感受。
活动三:想一想,说一说。
想一想,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会想些什么?
说一说,从演员和观众不同角度说一说你的思考。(同桌合作研读。)。
师小结:不管是鼓者还是观者,此刻都全身心的投入,鼓者只有用力地敲,用劲地跳,充满力量,才能打破,甩掉,身上的重重束缚,;而听者,只有震撼,深深的震撼,震撼于这样一种奔腾的力量,从而受到感染。
(设计意图:代入性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文章里所歌颂的强盛的生命力、勇于冲破束缚的能量。)。
我来创作。
活动四:我手写我心。
排比的力量这样的强大,让我们也来做一个灵魂的写手,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吧!
(师播放一段杨丽萍的孔雀舞,学生写作。)。
结束语。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5篇)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1.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师: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象征。(看视频)。
2、今天,我们来学习《安塞腰鼓》,从文字中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整体感知。
1、(看课文朗读视频)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和气势。
2、谈谈你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可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三、理清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
2、按上面的顺序将课文分三段。
四、学习第一段鼓响之前。
1、自由读。
2、讨论:腰鼓表演开始前,你看到了什么。
背景一片高粱地。
后生茂腾腾朴实沉稳而安静。
腰鼓呆呆地。
这时给你的感觉怎样?(静)。
3、开头的静态描写有什么好处?(为后面的文章蓄势,高粱地是边沿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显示着表演者的成竹在胸,这些都为后面热闹激烈的表演做好了铺垫)。
4、齐读第一段。
五、初学第二段。
1、浏览第二段(5-17),有一句话在其中出现了多次,在文中找出来。(“好一个安塞腰鼓!”)。
2、四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分别是说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讨论后板书:场面、声响、后生、舞姿)。
3、划分层次,小组分别读一读相关句段。
六、作业: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5篇)篇七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理解排比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教师将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美文应美读,好文章只有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内在的美。本文教学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突出对文本诵读的要求。读法多种多样,听读、范读、齐读、读中品味。同时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停顿、升降的指导。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2.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师生共同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3.本文可用一课时学课文,用一课时作练习及质疑问难。练习就以辅导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为主。可补充“新学案”中的相关练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各抒已见,既可训练自已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2.积累本课字词:亢奋()晦暗()羁绊()。
烧灼()冗杂()蓦然()。
震撼()磅礴()。
戛然而止()。
2.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一)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用文中词语或短句)。
(二)理清结构:
1、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
2、表演部分从四个角度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寻找美点: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分小组讨论进行。
如:1、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励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5、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四)排比句式的理解:
a.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b.从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
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五)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有气势、最有激情的句子并抄写。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5篇)篇八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四:布置作业: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一、知内容:“……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
三、寻美点:(根据学生发言板演)。
/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5篇)篇九
授课日期:年月日总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对于生活在海盐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我们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语言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步骤。
[4][5][6][7][8][9]。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5篇)篇十
1.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知识目标: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多媒体powerpoint工作环境暴风影音工作组件。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xx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
四、结束浏览。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五、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本文记述了一个的过程,描述了一个的场面。注意,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谁能区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明确:
1.安静一般形容有生物而保持安静的状态,寂静一般用来形容环境的安静。例句如: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教室十分安静。
2.我在田野中漫步,四周一片寂静。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八、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
(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九、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大家展示。朗读之前我把个人的一个朗读心得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幻灯片内容:四部朗读法: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前三步的阅读,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读出的课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该高亢的高亢,该低沉的低沉;该欢快的欢快,该悲伤的悲伤。
好了,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
十、学生片段朗读展示,老师及同学点评。人数控制在3~4人,如没有学生朗读静态段落,教师可进行提示。如有能力,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示范。
(至此用时不超过25分钟。)。
十一、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互联网上有寒风朗诵并制作的本文配乐配表演朗诵,非常精彩,总长7分36秒,建议使用。)。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
教师提示:劲也好,自由也好,实际上都是生命的跃动。我认为用生命去概括最好,安塞腰鼓诠释了生命,激情与张扬,放纵与自由;生命的激情也支撑着安塞腰鼓,刚劲与活力。
十三、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明确:什么也没想,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他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观众,有没有人关注,他在用“敲起来”和“跳起来”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我们崇尚专注一生的事业,我们更赞赏自由奔放的灵魂”,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啊,你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感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
十五、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文档为doc格式。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5篇)篇十一
1、掌握主题文本:
(1)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12~16自然段。(2)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和表达的形象与力量。
2、感悟文本主题:
在朗读、品析中感受安塞腰鼓表演中的气势之美,感受黄土高原生命的力量之美和黄土高原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美。
3、培养语文品质:
(1)在排比句式中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准性。
(2)在比喻句式中体会作者联想的丰富性。
(3)在“好一个安塞腰鼓”内涵的追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在感情朗读与感想诗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代表不同的含义,并且层层递进,表现出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逐步升华。教师要根据课文描写的这四个层次,逐一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与感悟。
第一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火烈的舞蹈。
第二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沉重的鼓声。
第三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强盛的生命。
第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蓬勃的想象。
(二)充分领略文字的表现力。
文中的很多句子和段落运用比喻、排比,写得很有想象力,也很有气势,与安塞腰鼓的艺术表演结合得非常完美。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假如变成规范的表述,应该是:
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2)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原句在表达上的急促有力,符合当时表演场景的气氛。
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然后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把山崖和观众的心比作牛皮鼓面,这样比喻贴切吗?从而切身体会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对大山,对人心的强大震撼力。最后通过朗读体会。
4、第12自然段,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1)后生们的()、()、(),()地搏击着,()地搏击着,()的搏击着。
它()着你,()着你,()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和()。
它使你惊异于那()的躯体,那()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的能量。
(2)上述四句话都是排比句,可以选择一句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排比的特点与效果。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让学生了解到这时作者的独特感受,结合前句理解,到底是什么震撼着我们,是什么烧灼着我们,又是什么威逼着我们?(依次是:声音、热情、气势)。
(3)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值得学生体味: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要在引读中追问:从“农民衣着包裹”体会到什么?(朴素)从“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体会到什么?(艰苦)从“居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可思议,敬佩)。
5、第15自然段,也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每一个舞姿都(),每一个舞姿都(),每一个舞姿都(),每一个舞姿都是(),每一个舞姿都使人(),使人()。
还可以变成诗歌排列的形式: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是(),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使人()。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5篇)篇十二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掌握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并能运用。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调。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文字与表演融为一体的。
听,那是什么声音?如此雄伟,如此震撼人心?对,这便是安塞腰鼓,来。
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那片神奇而又古老的黄土地,去感受一下那雄浑的安塞腰鼓。
(点击播放一段安塞腰鼓表演的录像)。
看到了么,那飞扬的.尘土?看到了么,那豪放的舞姿?听到了么,那震耳的呐喊?听到了么,那惊天的鼓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就是刘成章的著名散文《安塞腰鼓》。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找出最喜欢的段落。
2、让一二位学生讲讲关于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
3、让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自己所喜欢的段落。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朗读作一二点拨,也可让学生点评。此外,对于学生喜欢的理由,教师还可作些引导和挖掘)。
思考:作者是如何让文字与表演浑然一体,读起来如此地激越豪放的?
排比:营造了一种有力的气势,使语言形式与舞蹈内容相统一。
反复:使语言又了一种鼓的韵律,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短句:有力地表现了不可遏制的生命力,读起来铿锵激昂。
1、听一段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以下面任意一个句式为例仿写。
(1)这琴声,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2)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
2、请几位同学把所写的段落交流一下,教室可请学生点评也可自己作适当点评。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的凝练而又富有动感多余眼,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虽然现在的大西北依然经济落后,但是我们从那些茂生生的后生身上,从那隆隆四安塞要构声中听到了生命的力量!相信那片响彻着隆隆鼓声的黄土地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大放异彩,而这当中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明天的安塞腰鼓将更加气势磅礴,更加地震撼人心!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5篇)篇十三
《安塞腰鼓》是一篇充满着诗意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越的鼓点、反复的咏叹、尽情的赞颂,来表现对生命的诗意理解,对时代的审美感受,对民族家乡的真挚热爱。这种腰鼓是陕西地区所特有的,具有浓烈的乡土风味。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这一民族艺术奇葩, 品味语言,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2、学生分析
本课我要教学的对象是生活在南方城镇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没有见过腰鼓表演。所以仅仅通过文字让学生感悟这种民族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很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将图片、音频、视频等引进课堂,让遥远的安塞腰鼓真正走进了课堂,让学生能有情境体会。
3、环境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本课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一书、一板、一粉笔”较为枯燥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将美妙的音乐、动人的画面、逼真的场景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并进而创造美。
4、教师分析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无论是caj教学,cal助学,或是ittc教学,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学科教师应具有以下素质:理念上要先进;意识上要重视,还要有一定的技术掌握。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族艺术奇葩;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学习本文通过生动描写来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通过网上自主学习,收集、整合相关信息。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品读中感受生命与力量的美,激发对民族艺术的热爱。进而达到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 朗读品味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1.、赏析法:通过《安塞腰鼓》视频朗读,再现优美语段,感悟文字魅力。
2、.讨论探究法:组织学生讨论,学习小组交流。
3、能力迁移法:展示《千手观音》视频,引导学生将《安塞腰鼓》的写景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4、对比品读法:播放flash视频朗读与学生的朗读作对比,加深感悟。
教材、学生搜集的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专题学习网站等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播放《安塞腰鼓》舞蹈片段,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安塞腰鼓场面,带动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情境。
(设计理念:播放图片和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形象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从而帮助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而真切的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二)、检查学生课外学习情况
课前要求学生在网上查找本课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设计理念: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以到充分的体现。)
(三)、对比朗读,把握情感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学生自我评议刚才朗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3、播放课文的flash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范读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4、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老师(或录音)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5、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注意节奏、重音。读书画面美、力量美、音乐美。
(设计理念:让传统教学环境下的朗读和信息技术整合下的朗读进行一次pk,flash配乐朗读能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体验学习,从而把握文章的情感。)
(四)围绕问题,体味探究
1.本文的结构非常清晰,思考文章主要是描写了哪几个场景?(学生回答明确:三个场景:表演前安静——表演中亢奋——表演后寂静。)
2、学生讨论交流:这三个场景你觉得哪里描绘得最精彩的地方,试着朗读。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3、这样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它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设计理念:运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指向明确,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完成学习。)
(五)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1、播放20xx年春晚节目《千手观音》视频,将学生带入另外一种舞蹈情境。
2、定格画面,让同学们模仿《安塞腰鼓》的语言,将胸中涌动的激情化作千言万语,奋笔疾书,快速成文。
(设计理念: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将《千手观音》引入课堂,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了两种舞蹈的不同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同时又让学生陶醉于这样的课堂。)
(六)课外拓展,深化学习
教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田地,让其感受学习的快乐。
1、 教师制作了主题学习网站,学生课后可进一步学习交流。
2、 学生可自行上网查找相关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并将有价值的内容拿来交流学习。
3、 可利用电子邮箱、博客等的回复功能交流心得。
4、推荐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了知识面,并且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的成功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情境设置创新。打破时空的限制,让陕西的腰鼓进入南方的课堂。
2、教学环节设置创新。让传统教育环境下的朗读和信息技术整合下的朗读直接进行猛烈的碰撞,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实效。
3、教学反馈创新。利用主题学习网站,加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并使课堂得以延伸。
4、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与时俱进。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5篇)篇十四
2·知识目标: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多媒体powerpoint工作环境暴风影音工作组件。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
四、结束浏览。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谁能区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八、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
(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幻灯片内容:四部朗读法: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好了,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
(至此用时不超过25分钟·)。
十一、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互联网上有寒风朗诵并制作的本文配乐配表演朗诵,非常精彩,总长7分36秒,建议使用·)。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
十三、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明确:什么也没想,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他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观众,有没有人关注,他在用“敲起来”和“跳起来”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感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
十五、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5篇)篇十五
设计理念:
1、“审美体验”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我力求在“诗意”与“歌韵”上突破,激发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民风民俗不是很了解,我试图通过剖析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来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成为一个关键所在。如何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也就成了一个重点。而反复读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3、让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自主探究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语言之情感。
2、学习课文9—20自然段,探究,品味,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放、开放的性格。
重点难点:
1、重点:后生及舞姿部分。
2、难点:文章的表达方法,第17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2、视频播放“腰鼓表演”
3、复习“舞蹈”部分
(1)、出示6-7自然段
师引读:看哪,“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生齐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引读:“黄土高原上,爆出了一场……”
生齐读:“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师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使恬静的阳光立即……,使困倦的世界立即……”
生齐读:“……变得燥热了,……变得飞溅了,……变得亢奋了。”
(2)、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3)、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我们也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课题上方板书“好一个”)
2、交流、讨论(归纳整理、相机板书:响声后生舞姿)
三、精读课文9-16自然段,感悟文本
(一)学习“响声”部分
1、出示9-10自然段
2、指名读。(师生评议)
变换方式读,男生读第9小节,女生读第10小节,齐读“隆隆……”以朗读促感悟,体会鼓声的力量与震撼。
3、拓展:这鼓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成了……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天幕上,天幕也成了……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也成了……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心也成了……也是……
4、比较:如果去掉“隆隆……”,效果怎样?如果不用“牛皮鼓面”来比喻,效果怎样?(“隆隆……”增强了气势;比喻形象生动,把无形的声音变得有形了。)(板书:隆隆……)
5、小结:这“隆隆……”的鼓声,震撼着山崖,震撼着黄土地,震撼着观众,也震撼着我们,我们一定会发出一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二)、学习“后生”部分
过渡:安塞腰鼓的舞蹈无疑是魅力四射的,响声是震撼人心的,那么,这些击鼓的后生呢?我请两位“男子汉”分别读12、13小节。
2、指名朗读。(评议)
3、这是怎样的后生?
4、抓住“元气淋漓”进行自读感悟。
(1)、“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
(2)、你从哪些词句看出?(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
重点讨论“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与“力量,激情,气势”对应起来理解。(见课件)
(3)、你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吗?(教师指导、示范)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6、面对这些后生,你会怎样赞美?为什么要赞美黄土高原?(见13小节)
7、小结:面对如此“元气淋漓”的后生,我们怎么能不赞叹呢?“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三)、学习“舞姿”部分
过渡:你们喜欢“舞姿”吗?喜欢的站起来,我们一起读!
1、出示第15自然段。
2、齐读。
3、这是怎样的舞姿?(讨论,板书:叹为观止)
这里由4句话,每一句写了“舞姿”的一个特点,每句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出它的气势?
(指名读,齐读)
4、拓展,看插图,在你心中还会有哪些舞姿?
5、小结:好一个变幻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啊!让我们一起大声赞叹吧:“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四)、体会反复的好处
过渡:作者反复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节奏明快,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激情,让我们读出它的激情吧!
1、朗读反复出现的句子。
2、让我们再次欣赏激情四射的安塞腰鼓。(播放视频“腰鼓表演”)
四、研读17自然段,突破难点
1、范读17自然段。
2、学生大声读。
3、交流感受。
4、简介创作背景:
黄土高原曾经出现过秦、汉、唐的繁荣,可是现在,黄土高原却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是改革开放给国家都带来了希望,刘成章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1986年,刘成章创作了《安塞腰鼓》这篇优美的散文,写出了黄土高原人的精、气、神。
有一首歌唱道:……(多媒体播放《我热恋的故乡》片段)
5、齐读,加深体会
五、略读结尾,升华主题
2、“它”和“她”分别指什么?
3、给你的感觉怎样?
4、“一声渺远的鸡啼”是什么意思?
5、这里的“静”和开头的“静”有何异同?
(讨论以上问题,学生如有困难,教师适当点拨。)
六、总结
舞停了,舞姿仍在眼前,鼓声仍在耳畔,激情仍在心中!让我们记住安塞腰鼓,记住这黄土地上表演腰鼓的后生,记住这篇文章的作者——刘成章。
七、拓展练习
2、读一读刘成章其它有关黄土地的文章,如《老黄风记》、《山峁》等。
板书设计:
舞蹈 火烈狂野
好一个 响声 隆隆……
安塞腰鼓 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