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对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教学反思的例子,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学反思的方法与技巧。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一
刚出来参加工作那年,我有幸去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听了几位专家关于新课改的讲座,让我以后的教学工作受益无穷。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但却徒有形式,没有实际的效果。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上语文课,老师把课文条缕分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训练课,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和审美的熏陶。而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可现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既没有了必要的训练,又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大家都很好都很棒。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养。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翻出一页新篇章。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二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使命。我作为一名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担负的重任,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断地进行探讨、研究、实践、反思。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和反思。
一、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具体问题,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示他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丰富了课外知识。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新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他们通过分组讨论,进行评价,看哪一组同学表演得最为恰切,最符合文章要表现的思想。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他们在阐述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汉语词汇和意识,加进了大量肢体语言,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情感,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转变思路,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
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了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学思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谈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问,然后加以梳理,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让学生就这些方面深入讨论,最后我再作总结。整堂课,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一种主动的参与状态,学习效果良好。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气”。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如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唠叨……从中感受人与人世间的情感,然后想一想自己诚如何理解他们,感受他们。之后,许多学生在周记中谈了学习后的感想及自己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礼,感情在此得到了释放。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三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三年多的改革和探索,我校汲取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的先进改革经验,现已经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和符合实际的“1236”教学模式。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尝试摸索、稳步提升、内涵发展的阶段,我们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自学空间,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由台前退到幕后,由传统教学的“讲”到教学过程中的“导”,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到关注生命的成长。
尽管如此,但我校“1236”课堂教学模式只是运用于新授课,每到学期末,面对紧张的复习备考,老师们苦于没有系统的高效复习程序,没有科学的复习方法,总是不辞辛苦地出题,阅卷,把自己投入到题海里。这样的工作方法让自己疲惫不堪,效果却不尽人意。于是老师们常常抱怨学生投入不够,或是不够聪明。但对学生来说,这种做法也让他们失去兴趣,厌烦学习。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正如学生所言“炒剩饭”。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文科就是读书,理科就是做题,一到期末复习时间,学生们就会诉苦:“老师,复习课真难受。要么就是你说、我们听,要么就是做题、讲题,要么就是考试、评讲,一点兴趣都没有,真是枯燥无味。”
学生的一番话引起了我们的思索,反思自己复习课的教学,的确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训练、轻体验,重传授、轻自主的状况。再加上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整节课更是成了“满堂灌”。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因此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效果都可想而之。如何合理运用“1236”教学模式来能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对复习课产生兴趣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避免学生的厌烦情绪,教师要明白复习课也应和新授课一样,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主角让学生扮演,教师做配角。课上可采取多种形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让学生听写,小组交流,自由组合自编题目等,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每个成员的智慧。
就语文学科而言,复习课就是不仅要“温故”,而且要能“知新”。这“新”不仅指知识、技能的深化与熟练,还指学生学会合作探索,学会复习,学会反思,学会知识的运用和创新以及思维深度与广度,实际生活的经验和能力提高,为此我有了以下的探索:
复习课的第一环节必须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从课文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到文本内容的理解,从写作特色的探究到语言文字的鉴赏,从知识生成到迁移拓展,每篇课文都名有侧重。因此复习课前老师心里要把握好重点,突破好难点,生成好知识点。目标明确可让学科助教提前出示在黑板上,也可通过师生讨论预设复习目标。这样让每个学生带着目标来复习,针对性强,有的放矢,这是高效复习的第一步。
一节语文复习课一般要体现设定的复习目标,以文言文为例,如:实词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见虚词用法、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等,还要包括对话、课文等。复习时既要包括文言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写作特色及拓展延伸。所以,学生明确本节课复习目标后,第二环节就是个人巩固复习,“温故知新”的过程,然后小组内两人合作,以“你问我答”的形式检测复习效果。
展示、交流复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这一环节的基本形式为: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复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生生互动学习和感受交流,根据复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复习目标。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前面复习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对复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此环节尤其突出学科的“弱势群体”,多给他们说、读、写、谈的机会,进一步检查复习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师要重点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学生与他人有效合作,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当然还可用做习题、听写与背诵的形式来落实这一环节。俗话说:“手过一遍,胜读百遍”。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就可以有效地检查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复习课上,学生总会以为复习的知识都是已经学过的,不管自己有没有掌握,在单调的模式下久而久之总会感到厌烦、枯燥。带着这样的情绪上课,学习效果肯定不佳。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两个误区。一是把复习课上成简单的练习课、讲评课、提问课,甚至于考试课。二是课堂理念传统守旧,学生是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所以教师在上复习课时,教学设计要有新意,更要极力营造一个探讨的、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创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创设获得成功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里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愉悦的情感体验犹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撒播在这样的土地中,才会更好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选择了课改,就选择了担当。我想我们的新授课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学生。那么我们有信心在复习课的摸索与探求中把握好尺度与航向,纵使课堂的环节与流程还不够完善与细化,但我们会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开创师生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行走在课堂改革“彼岸”,向着未来的“风景”,乐此不疲,享受着与课改一同的成长与成熟,并一路神会着课改践行者智慧的“彼岸风景”。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四
刚出来参加工作那年,我有幸去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听了几位专家关于新课改的讲座,让我以后的教学工作受益无穷。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但却徒有形式,没有实际的效果。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上语文课,老师把课文条缕分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训练课,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和审美的熏陶。而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可现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既没有了必要的训练,又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大家都很好都很棒。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养。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翻出一页新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五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六
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惟此,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目前的语文课堂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都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重新成长的足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学是充满活力的事业,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天地。真正灵性的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反思和收获新课程给教学带来的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有生命的课堂。
课堂上要让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一定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有生命的文本!
还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传授,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创造力有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引领孩子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七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这样,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共5篇】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共5篇。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三:高中语文教学反思(2291字)。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八
距离踏上三尺讲台已有半个月之久,在这一段时间的听课、讲课过程中,对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小看法,在这里,希望能与大家共勉之。
“课改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观念的转变。”其实自从改革以来这种论调就充斥着我们的耳朵,起初自己是不以为意的。但是在实习的这段时间内,开始真正的用心去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更为看重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作用,学生似乎只是以一个聆听者、接受者的身份存在着的。殊不知,这种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在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上容易出现偏差。之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对话式”教学模式,但是毕竟从未真正以一位教师的身份接触学生,因此对这种模式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在于教学亲密接触过之后开始接纳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其实,在我看来,长期以来被大家当作老生常谈的“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并未被真正的接受、使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最有发言权的话语者。而在新课改下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这种大背景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权威发布者,而应该与学生共同探讨,指引着他们去寻求真理、获得知识。学生与教师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也应该变得和-谐友爱。只有在这种氛围下才可能达到教学相长、教书育人的目的。
其次,教师应该采用一些手段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教学也要灵活多变。在我的第一次被听课结束之后,指导老师针对我的`教学指出几点需要多加注意、改正的地方,其中有一点就是注意课堂气氛的调动。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他们开始出现疲惫心里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能够及时的发现还要做出适当的举措。例如,可以让他们针对与课文有关或者教学有关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多的去参与教学,去发言。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与评价,引导学生去思考,让课堂在有序、开放的氛围中展开。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整个教学活动就如同一条奔腾的河流,如果放任自流,没有约束,势必会导致洪水泛滥。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这样既保证教学纪律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的主人翁。
真正的要做到上述这些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只要肯转变思想、行动起来,终会看到新课改下语文的蓬勃发展。
第十四期顶岗实习 柏乡实验中学 文学院 陈卓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九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对学生所听:
1、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对学生所言:
1、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对学生所读: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3、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对学生所问:
1、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对学生所写:
1、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整洁,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2、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3、“没有老底子,就没有新文章”,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4、××同学从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十
一、我们的困惑: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问题研究太多。在正常的课时安排下,一个学期一名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个问题研究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而每个章节都有一个问题研究,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一个学生所能完成的极限。一名中学生在高一阶段需要学习九门功课,其课业负担已经很重,每一学科都有问题研究,再加上研究性学习等其他活动,试问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去调查研究?解决措施:将问题研究与前面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中完成。
3、练习与课改的不同步。任何一次教学改革都必须有相应的辅助措施,这次进行的新课改对于教材的改变只能说差强人意,但是练习和配套的地理图册则没有任何的改变。其中所采用到的图片、例题可以说和往年没有不同,没有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问法还是老一套。因此,没有一套与新课改相匹配的习题,使得我们在课后的知识巩固手段上更加捉襟见肘。
4、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通过教师的逐步启发,结合课本案例,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其出发点,无疑是很好的,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很高:1、学生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2、要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3、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广、渠道多。而从实际情况看,能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也许能够达到要求,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学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
二、我们的尝试。
1、组织全组教师首先统一了认识: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
2、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
4、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5、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6、进行集体背课,发挥集体的力量。
以上是我对于进行了半个学期的高中地理新课改的一些想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十一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科综合”等新的教育理念。音乐教育的重心正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原大纲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强调按音乐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新《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它淡化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强调音乐课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学生和小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在他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审美实践,纯洁和丰富情感、美化心灵、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们通过作品中所表现的赞美和歌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同一部音乐作品,识谱的人可以欣赏;不识谱的人也可以欣赏;本国的人可以欣赏;外国的人也可以欣赏。它可以超越种族、语言、信仰的界限,与人类的心灵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感知音乐中的情感,从而去激发他热爱音乐的情境。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学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从教学过程讲是“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角度将是“重学会、学好,轻会学、好学”。而新《课标》站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音乐本质来看,他具有愉悦性特点。人们通过听觉产生一种“审美情趣判断”。他是审美经验积淀的心理反映,是一种美感的享受。因此人们需要音乐,他是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因此音乐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音乐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参与音乐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愉悦,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并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十二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观看省优秀教师的的做课,结合我近一段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反思。
通过学习和探索,我认识到新课程与旧课程本质的区别在于理念的不同,旧课程认为课程是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程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材才是知识的载体,教材是中心。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只有教材意识,只知道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新课程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例如股市涨跌、世界时差、银行计息、电话计费、体育比赛等等。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认为实行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理念的转变。
以往的数学教学,教师把数学定义、定理和解题方法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先记住它。背下来,然后能够达到应用,这就是比较成功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则是数学教师能运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设计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运用巧妙、生动的语言提出让学生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同时,还要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使学生在一个人文色彩丰富、语言环境优美、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度过一节数学课。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往的数学教学,教师把准备好的内容,到课堂讲,学生只有听,跟老师学,学生学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是活跃、互动的、讨论的。学生随时可以提出一些范围广泛的、跨学科的、意想不到的、深浅不一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应对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有的情况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也是一个数学教师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走进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无从抗拒。并要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还要抓住关键。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大胆推行与尝试,不要观望,不要怀疑,同时,也应清楚看到新课程改革并不是把以往的教学全改了,全变了。而是在原来的教学基础上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切不可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仍是“涛声依旧”。
多媒体使用声、光、电等技术,使课堂更加鲜活起来,能很好的创建教学情境,并且能够做到直观的演示图形的变化规律,这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但也应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应该恰当的合理的运用。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潮流不容阻挡,希望广大同仁竭尽全力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经验,丰富我们的课堂,愿我们携起手来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十三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
三、在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方法 。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
五、在教学中体现文化的价值 。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生通过学习华夏民族音乐和世界其它国家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具体表现在音乐的综合性上,他不是语言,又胜似语言;他没有画面又面面俱到。在欣赏者的听觉过程中,他和美术、舞蹈、戏剧、诗歌都有着艺术感觉上密切的关系,这就是音乐与相关文化”的领域,。同时,音乐又和政治、科学、外语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又是“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它学科”,这就是“艺术通感”。综合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生态的、互补的、碰撞的关系。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十四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们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了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开放、自主的群言堂使得学生有了动感。学生想问就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想摆出个什么姿势也随心所欲。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何做到活而有序还需要我们下一番大功夫。
评价是什么?评价应该是欣赏,是激励,还应是导向。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确实放下了架子,改呵斥为呵护了,教学氛围也的确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了。但是,在课堂评价中以下几种情况应值得我们反思:一是部分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语言平泛,语调平直,缺乏情感。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总是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等这样的既空又泛的放之四海皆管用的一路赞歌式的评价,对甲同学是这样的评价,对乙同学也是这样的评价,对此问题是这样的评价,对彼问题也还是同样的评价。学生得到的只是精神上的慰籍,而缺少思维上的碰撞和认识上的飞跃。长时间的这种缺乏个性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连精神上的慰籍也没有了。三是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多元的互动式的评价。课堂评价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三个方面。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学生间的互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则很少有。学生间的互动评价即便有,也更多的是挑刺,而缺少赏识和改进性的建议,并且对评价的认识水平也极其有限。比如,某同学读完课文后学生间的评价,不是说某某同学这里加字了,那里漏字了,就是说某某同学声音太小了,低年级同学这样评价,高年级也是这样评价,似乎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的认识水平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既然评价除了欣赏和激励外还有导向,那么教师的评价就必须是具体实在的,就必须能使学生认识到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努力才能做得更好。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就能达到很好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更好,积极性就会更高。每位教师都应把学会评价学生、善于评价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来钻研。
新的教学理念不但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份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在授课中我们感觉到,部分教师的课有明显的教师跟着课件跑的倾向和痕迹,教案是根据已有的课件来设计的,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的,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的,致使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而教师则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但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要用得更科学,更合理。课件使用得好了,的确能为我们课带来新鲜的空气,能增色出彩,不然则只会是适得其反。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师广为使用。但在授课中也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据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有的小组学习,几个学生各自将答案一对便完事了,根本没有了合作,没有了讨论,结果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有的小组学习中,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则只是旁听;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于是就这里看看,那是站站,有的还干脆去干自己的事去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我们要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绝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我们课堂教学的调味料或商标。合作学习也不应期望获得统一的答案,应允许学生在合作讨论后仍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有的教师把过程当作目标,把学过了当作学好了,把分析完了当作分析好了。很明显,学过与学好,分析完与分析好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和距离的。学生学过了,但并不能说明学生就完全掌握了、理解了和吸收了。对教材分析完了,同样也不能说明就是分析好了。并且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头头是道的分析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和目标。这样的过程分析,忽视了目标的存在,教学效果得不到体现,更谈不上对教学任务的落实了。另一种倾向就是只重视结果的得出而忽视了过程的体现。本人认为过程的体现应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老师教的过程,即教师是如何启发、引导的,二是看学生学的过程,即学生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就拿语文朗读指导来说,朗读一般也讲求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二是质量。朗读的遍数多了,也可以算作是有了朗读的过程,但更应体现出质的训练过程。怎样体现呢?同样要通过数量来体现。在一次次的反复朗读中,后一次要能比前一次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要能体现出诵读训练的层次性来。要能让学生在多次的反复的不断训练中,逐步地去体味语言,体会情感,提高朗读的能力,最终达到自能感悟的程度。还比如说数学中对学情的反馈,反馈学情主要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做练习题来反馈,另一种在师与生、生与生的语言(信息)交流中反馈。这两种反馈学情的方式都非常重要,但如果从过程与结果的角度来看待,前一种是对学习结果的反馈,后一种则是对学习过程的反馈。过程的反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是怎样获取知识的,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便于更及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其意义就在于能将问题及时解决在课堂之中。但很多时候,这种信息交流仅仅局限在了题目的正确与否上面,而很少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和想法,而这才正是学情反馈的目的所在。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十五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以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行进方向。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教学时,猛然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桌上趴着睡觉,我脑门一热当场真想“收拾”他一顿,可是我冷静地一想,走到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是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满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到讲台,那个学生听了我的话马上坐好,积极地加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记得第一次平时章节测试他打了68分,其它好同学有好几个打满分120分,他就一直觉得很不好受,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该学生确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差了一点,这一次综合考试考差一点也是正常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学后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评他,说他辜负老师。我心灵受到大的冲动,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么强的上进心,我没有批评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严谨,好钻研,让他从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从此,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实说真的,当时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见,赏识学生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影响。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4)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评价学生时教师应真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和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通过评价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十六
作为一名课改实验的数学教师,我切实体会到新课改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的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组织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的和谐氛围。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尝试着将问题变形、引申和推广,反思解题思路,从而认识到数学问题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对于学生形成综合解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学中还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过程。其次,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智慧,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体现自己个性的案例,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经过教学具体实施和不断的反思,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是自己可以学会的。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十七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教学思想,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就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需要回忆、整合先有的经验,借用某些已有的理论来分析,使教学反思成为联系以往经验与现有做法的桥梁,成为贯通既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这样的反思摆脱了纯粹经验的说教,是对课堂实际行为的有效提升。
一、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的中学物理概念教学,应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变以往的概念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与条件,激发兴趣,唤起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建构物理概念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推理、演绎、归纳等方法对物理概念进行理解,让学生动手动脑,特别是要经过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诠释具体的反复过程,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清晰而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只单一的记住概念的文字表述和数学描述,而要弄清其来龙去脉:为什么要引入它?怎样进行描述?通过什么样的探究得到结论?物理意义是什么?重要应用是什么?只有这样,物理概念才能深深扎根于学生大脑中,才会让众多的物理概念在脑海中印象深刻!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反思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反思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物理教师还要在新课标指导下以课堂为中心进行以下教学反思,缩短适应新课改的周期。
1.进行物理课案例研究,反思教学的可行性。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经过反思,连续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案,并在三个班实践中检验三种方案不同的实施效果,深化了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并且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如自己设计一套教学方案先在自己班实践效果再和别人的教学方案的实践效果进行对比,来进行反思教学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进行物理课案例研究,其实是一种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我校的“周教研”已经形成教学常规,同科每周一人主讲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听讲活动后即说课、评课,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注重自己的教学评价语言,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以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回答问题,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现在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
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课改实施一学期以来,学生普遍反映较好,他们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
三、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反思能让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道路。
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不断地反思就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每一节课后,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需要修正,有没有更好的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设计;对于课本练习题,要反思学生的解法是否有创意;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反思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特别是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反思其思维的障碍在哪,如何帮助他们冲破这些障碍;听课、教研之后,要通过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学习比较,反思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四、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促成教学反思的常规性。
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物理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自己认为备好了一堂十分满意的课,在教学过程中却总感到有些不足或不妥,要将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教师应及时做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常规性地做好课后的反思笔记是快速适应新课程的阶梯。
我校规定教学后要进行课后小结写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课改走进校园已有三年有余,但新课改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认为,新课改是在反思中前行。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论证的过程。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反思+经验。本次课改除了在课程体系作了创造性调整外,更突出反映在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试图促使教育工作者的导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育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推动教育产品更有力地适应和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次课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学本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学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学本的多样化和学师导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4)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善,着眼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学本、导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的过程。而这样的教学过程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我们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只要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才能领略到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自己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反思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师生和-谐融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着自信,能激起学生更浓的学习兴趣,更高的学习积极性,更强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要真情对待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差异性,提倡多元化,加强相互理解,坚持对话与互动,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了解师生关系的新动向,把握时机,才能不断促进“教书育人”这一主题进步、完善和发展。
三、反思教学设计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物理课堂教育、教学目标,依据科学教育观、物理新课程理念、物理学科及学生特点,依托物理教材的内容主题和条件,用教与学的原理来策划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系统过程。我们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树立起“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思想,精心设计好课堂,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盎然、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定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为什么我们在进行物理教学实践时,偶尔会发现物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很难发挥出所预想的效果。因此,我们要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理,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索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扬长避短,积极改进,使之更科学、更完善,切实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四、反思教学过程
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既重视知识传播,又重视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和心理调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我们承认,掌握知识和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吸取知识过程形成的思想观念、方法及精神、品质和意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心渔”,必要时还要“与之同渔”。尽可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推动学生积极探索与发展,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要不断地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留意自己的课堂笔记,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来增强教学的灵性和悟性,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反思源于课堂教学,高于课堂教学,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顺应课改的浪潮和时代的需要。
五、反思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如何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来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因此,只有我们通过深思熟虑的特定的教学行为,才能体现出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个性的全面发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为了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充满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这方面的知识,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要有“服务”意识,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导航者,把学生推向教学阵地的前沿,让学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有效学习探究,去拓展知识面,从而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反思就是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动力。为我们创新积累经验、优化教学途径拓展空间,为我们教育科研创设平台。显而易见,我们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学科研的智慧,是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我们要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件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学习中反思,再反思中求新,在求新中提高,使物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物理新课改反思。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十八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脑、网络已逐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不懂得网络而想成为未来人才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因此,为了政治课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必须在新环境下有新内容、新形式。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应运而生,这能满足素质教育和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在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建构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福州八中思想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是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当前,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不足。表现为重“灌输”,轻“启发、引导”,更轻学法指导;重“记忆”轻“思维”;重“单一口授”轻“多种教学方法并用”;重“研究教材”轻“研究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重“校内”轻“校外”,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些不足必然要求改变中学政治课教学方式。
其次,福州八中思想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受教育者不再是听话温顺的而是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中学思想政治新教材的问世等等这一切都要求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
再次,福州八中思想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是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教育的大形势,要在减轻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求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
针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的现状,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借鉴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成果,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福州八中政治组提出“思想政治课自主络环境自主学习”的教改课题,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从改革教法方面突破,从指导学法上下功夫,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知识、能力、觉悟同步提高,课堂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成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网络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目前政治课网络环境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自我反馈式”和“启发式”等多种。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其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
思想政治课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在网络环境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创新发散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全新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力求达到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变“学会”为“会学”,由学习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基础知识”与“能力觉悟”有机结合,达到知识、能力、觉悟、行为的统一。
其主要有四个环节构成。一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引导自学。再网络教室里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以其声像同步,多维动画的效果,既可以再现学生的生活场景,又可根据需要创设多种有利于教学的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起情趣,唤起兴味的有效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大胆提出研究的问题。
二是动手操作,利用资源,探索研究。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兴趣盎然地在计算机网络上操作演示,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充分地实践操作形成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从个别的,零星的,逐步达到全面、系统。
三是讨论交流,总结操练,精讲解惑。在学生的探究之后,让学生广泛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在学生合作中,形成带有共性的认识,教师对重难点加以提炼总结,再利用电子教材,全面展示学生思维过程,以此验证学生思维的结果,并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四是练习巩固,发散延伸,反馈提高。电子教材由于其仓储性,开放性特点所至,在练习设计上,较现行书本教材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有一定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选择练习的内容,练习的坡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此外还安排了一类发散性练习,这种练习更贴近学生生活,但没有唯一的答案,主要是提供一种研究的方向,研究的方法,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所用。对学生思维创新和拓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习准备
1.教师方面:
教研组、集备组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增强教改意识,明确教改方向,共同探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制订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或应急办法;制定明确的实验方案、实验规划,注意同时利用学校的电脑网络教室设备,老师尽可能快地认识、熟悉参加实验的学生,多了解学生情况,做好实验前的组织工作。
2.学生方面:
建立学习小组。利用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和讨论,是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强弱等状况进行合理搭配分组,每组7-8人,运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有利学生的参与和互助合作,又可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开展公平竞争。同时,向学生宣传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讲清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以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应当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学习过程:
1.自学环节:指导学生在上政治课前自主学习教材:
可读性是现行政治课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加强自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基本思想,但是高中生自学能力参差不齐,还存在部分学生不懂怎样自学教材。自学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去独立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它是一种包括阅读、记忆、归纳总结 lw/?where=title&cid=0&keyword=%d7%dc%bd%e1"总结、理解应用等能力在内的综合性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中学生自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下面三种方法便于操作,效果也较好:
a.粗读。又称翻阅法,是指学生弄清全课或全章的大体结构,如本课分几节,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每节分几框,框与框的内在联系等,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着重了解大意,找到观点。"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老观念在今日信息社会已不合适宜,粗读才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学会粗读,提高阅读效率,学生一生中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b.细读。即理解性阅读,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指导下细读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要求学生看懂教材所列举的事实、例证、资料、数据;弄清教材是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分析问题,进而归纳、概括出结论的。细读,绝不是死读书。要教育学生懂得,书是凝固的文化,是人类精神的载体,不应让凝固为文字的书统驭人,要让具有精神的人去统驭书。鼓励学生敢于对书质疑提问,善于联系社会实际理解书,善于运用书中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书读"活"。
c.精读。即强化性阅读,要反复阅读重点和概念,反复推敲,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基本的概念和和原理。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课本中的重要段落、概念,剖析关键字词的意思,弄清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促使学生自学。
2.交流环节: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后,课堂要加强对学生讨论的组织和引导。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任务,中学生常常不满足于教师和教材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基本原理的分析。此时让学生在网络上与网下多渠道获得的信息,使他们对于某些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规律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也敢于发表个人的看法,敢于争论。如,我们在教高一教材下册第六课"存款储蓄、利国利民"一框题时。98年旧版本教材关于“存款储蓄的政策”方面提出了:鼓励和保护的政策。这显然与当前的现实不相符合。学生在头脑就有这些疑问:我国目前的经济事态是什么?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已超过8万亿元,国内有效需求足吗?货币流通不顺畅、流通量不适当的后果是什么?教材说的存款储蓄的政策和原则方面是否都符合当前社会实际?这样,学生就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小组学生对于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其次,要让小组代表发言,在全班同学引起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如上例的共识是:要从两方面看问题公民个人储蓄存款的作用,公民存款储蓄过多,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存款储蓄过度说明市场缺乏活力,内需不大。同时存款利息也是国家的一大包袱。因此,存款储蓄不是越多越好。
思想认识问题,组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讨论。
3、解惑环节:
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精讲”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少讲,而是质量上的“精”, "精"是教学内容的精华,即重点、难点和关键;"精"是精确,基础知识要讲得准确;"精"也是精彩,课要讲得生动、形象、严谨,富有引力。如何做到精讲?首先,教师必须知道,课堂上讲很多学生不需要讲的东西,不但耗费自己的精力,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窒息学生的聪明才智。因此,凡是学生自己能在资源中自学的就不必讲;凡是学生已明白的事理,就一定不要反复罗嗦;凡是学生能想出和能解答的问题,就不必提示。在网络环境的教学中要集中精力,用较少的时间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讲清讲透,针对学生在自学、讨论、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作有的放矢的讲解。这样,才能给学生留有思维和想象的余地。其次,要善于化抽象为形象,要求教师的讲授内容精要,分析精辟,语言精练,节奏精美。
4.反馈环节:这个环节以实践为主线,使学生灵活运用和掌握知识,深化知识,获得提高。必须特别关注实践环节,这是本教学法的升华:
实践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中围绕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进行网上练习、网上评价,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为主,目的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识记、理解”部分,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的;对基础好的学生用“选做”来要求,选做题偏重于“运用”性质的题目。设计练习的做法是:
(4)结合时事政治,把时政内容渗透于练习当中,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品质;
(5)体现学生的层次性,针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差异。练习要有层次性、难易结合、照顾全面。要注重进行巧练,即不能盲目的追求练习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不能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要练得得当,讲求效率。
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各有要求,环环紧扣,逐层深化。“自学”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讨论”是思维的扩散和核心,“精讲”是问题的突破和关键,“实践”是知识的运用和反馈,是教学的落脚点和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学生脑、口、眼、耳、手、身全方位参与,静态教学与动态教学相结合,逐步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由知到信,由信到用的统一。
(三)、课后复习:
a、 作业批改:利用校园网或互联网学生进行互评互判。
b、 单元复习:学生根据本单元要求出一套题目,互考互评。
c、 综合复习:按照复习框架小组制定复习计划,实施计划,再由各小组完成专项任务,成员共同查找学习漏洞编排复习资料,讨论寻求正确答案,然后组间进行交流,最后总结评比。
五、初步成效
1.福州八中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改革了传统教学法,改变了过去的“一言堂”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了以教学重心到以学为重心的转移,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知识,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发言人数大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自主精神,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欲。
2.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们把平时表现,作为一项考查目标,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做到言行一致,提高了实践能力,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3.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网络环境自主学习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传统法教法中教师向学生直线型的单方面的知识传递方式,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阅读理解、观察比较、判断分析、综合归纳等多种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和提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4.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了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政治课班级多、人数多、作业多。传统的方法上课过多,“事倍功半”,现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辨别是非能力增强,上课听懂了,理解了,作业中的问题少了,有些学生互改,小组长批改就完成了,无需一人一本一本地翻阅,这样可以拿出时间,组织学生实践,钻研教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5.有利于实现以传统教学手段方式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式的转移,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效率。教改中如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法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通过采用自制教具,增添、创作漫画、录音、幻灯投影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使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效果更优。
6.改革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改变了过去师生间的“敌对”状态,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和睦、友好、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老师素质提高。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十九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新课改下,我们以“追求智慧的数学课堂”为办学理念,坚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扎扎实实地开展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系列活动,努力构建“智慧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课改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进展。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教学中应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当真正遇到有挑战性、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而学生个体又无法解决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把握住“积极互信、个体责任、有效沟通、反馈及时”这四个要素。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总之,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带着新的理念,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把新课程理念融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探究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二十
2、音乐与姐妹艺术之间所涵盖的内容使什么? 。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所涵盖的内容是什么? 。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例,同样也可以把音乐与数学、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整合起来,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21篇)篇二十一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两个月,这次课程改革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课改让我们受益匪浅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使我们感到深深的忧虑。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我们要多学习思考,多实践探索,多反思总结,汲取他人精华,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新课改,反思,信心、耐心、细心。
201x年八月份开始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这次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改革,深刻的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而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这两个月的切身体会和观察,我发现新课改轰轰烈烈搞了两个月,大大小小的听了不少,讲座理论书籍看了不少,笔记也作了不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上也尽量按照要求的模式活动,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课堂上讨论、展示、质疑环节齐全,课后练习、复习,但成绩却不尽人意。是学生基础不好?是新课标太难?是学习氛围不好?反复思考,我认为这些都只是客观原因,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英语教学成绩,但我认为更多的是我自身的原因。结合两个多月的教学实践体会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我反思如下:
1、信心不足,摇摆不定。
从刚开始课改到现在,我们不断地听到来自各方面的负面的“声音”。认为课改难度大,难以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我认为既然我们已经迈出了课改的第一步,就没有回头的可能性。那么,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人心齐,泰山移。”我们要坚信在大家齐心协力下,我们的新课改一定能够获得喜人的成绩。
2、缺乏耐心,急于求成。
就个人而言,在课改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对于学校规定的课改模式究竟该怎样针对学生水平和层次实施;针对不同课型和内容,我应该如何灵活调整课堂节奏和教学策略。我所做的仅仅是模仿学校规定的教学模式,整节课忙于环节的齐全和时间的把握,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了起来,参与面广了,自学时间多了,但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为太想尽快适应新课改,所以在实践中难免缺乏耐心。因此面对新课改后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从容面对,切勿急于求成,否则只能事倍功半。
3、细心不够,培训不足。
在课改中我们发现,整体培训不只一次,学科班长、学科小组长更是经常培训,但是还会出现上课时科任老师课前交代的任务没完成,学习目标没写好,小组预习案没完成等一系列问题。我不断问自己:究竟是那里出了问题?原因是我们不够细心。各种培训,课前预习培训,课堂讨论、展示、点评、质疑培训,课前课后学科班长、学科小组长培训等不是一天两天或一次两次可以培训好的,所有的培训工作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哪里不行哪里培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培训。因此,培训要贯穿我们教学的每节课,每天,每周甚至每月,而这一切离不开我们的细心观察。
小结: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有有信心、耐心、细心。作为一名“新生代”教师,我明白要多学习思考,多实践探索,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而且作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教师自身要深刻理解课改精神,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更新观念,与新课改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