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的目标是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单位可以不断壮大和突破。看看以下这些单位的总结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和思路。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一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同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协助同学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同学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同学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同学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同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协助同学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1)让同学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2)使同学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5.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同学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
4.采用同学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
(一)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 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同学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2、教学“体积单位”。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括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同学汇报(注意让同学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v自学课文15页内容。
v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 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同学操作:
4.反馈
(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三):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长1立方分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长1立方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学生作答)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2、“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
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二、揭示体积。
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吗?
手机影碟机电视。
学生回答后,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概念)。
1、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近的长方体。(单凭观察,难以比较)。
2、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长方体后,学生很快就确切的说出:左边的长方体体积大于右边的长方体体积。(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个小长方体,而右边的只有15个)。
说明: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用正方体来表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请你猜一猜1cm3、l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讨论后让生看着实物共同小结:
棱长是i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手指尖);
棱长是ldm的正方体,体积是ldm3(粉笔盒);
棱长是l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一台洗衣机)。
2、“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五、课题练习:(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借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让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单位。教学中,我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三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多媒体课件、玻璃杯、水、石子、书包、橡皮擦等教法学法实验法、讨论法
一、激趣导入
师: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愿意将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讲解故事的大概意思。
师: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来说明吗?
生动手实验,把石子放入瓶中。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升高了。
师: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去了。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乌鸦口渴得厉害,想尽快喝到水,你有办法吗?
生激动地:放大的石子。
师:为什么要放大石子?
生:大石子占的位置大,水上升得快。
二、合作探究
(1)建立体积概念。
出示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什么?
实物演示:橡皮擦、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三、学习而新知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出示书中插图,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四
3月24日,江油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坊在诗城小学举行实践研修。本次活动由罗锡菊和康艳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容易理解。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紧扣“有趣和有效”两个主题,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实践操作中感知知识,发现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此,两位老师都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和《孙悟空智捉鲤鱼精》的故事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受到物体占有空间。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愿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然后通过一组实物:笔、苹果、纸盒都要占据空间,再延伸出你要占据空间吗?我要占据空间吗?桌子呢?循循善诱,引人深思,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物体都要占据空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以及老师与学生,笔与笔袋的对比,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很抽象的“体积”概念学生一下子全明白了。
在认识体积单位时,为了帮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两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的感悟。比如:用手握一下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感受它的大小,认识立方米时,两位老师都采用“1立方米的空间能站多少个小朋友”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在快乐中体会。
来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时,两位老师都呈现了两个长、宽、高均不等的长方体,让学生先猜一猜谁的体积大。学生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答案。但是两个老师在引导时做法却不一样:
a教学:
罗老师:你有什么。
办法。
比较出来?
罗老师:那分成什么形状才行?
……。
b教学:
生:不对。
康老师:为什么?
生:标准不一样。
康老师:老师把他们分成这样的小正方体,行不行呢?
……。
很明显,康老师铺垫太多,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罗老师不断创设矛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想办法解决矛盾,让学生不仅知道了体积单位的必要性,也明白了为什么要选择小正方体做体积单位。
在这40分钟里,两位老师有张有弛,把握得很到位。值得进一步完善的是:1.康老师在引入部分,只创设了实验情景,没有进行实验验证,致使学生的视觉冲击不够强烈;在猜想橡皮擦大约有多少立方厘米时,如果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橡皮擦包含了几个1立方厘米,这样对后面运用体积单位判断物体的体积时就会水到渠成。2.罗老师在课堂节奏上应再紧凑一些,让练习的时间更充足一点,同时注意练习应注意多样化。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五
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和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激发学生思维。仲老师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先让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并借助电子白板播放卡通图片,然后设问:“同学们,为什么往瓶内放入一些石子以后,水面会上升呢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里充满了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让学生形成悬念,从而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用两个不同大小的鹅卵石和两个相同大小的玻璃容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玻璃容器中装满同样多的水,再把两块鹅卵石放进去,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然而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之后仲老师又让让学生用自制的学具动手操作实验,运用不同方法研究体积单位,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这样,学生学习兴趣高,利于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比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能不拘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如本节课上仲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下图形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说一说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样,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该用什么形体的物体做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
通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表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小学生更要加强数学语言训练。为此,教师要耐心听学生说,鼓励学生敢说,培养学生会说,引导学生说好。所以,教师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要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讲述式。如用“首先……然后……最后……”,“之所以……是因为……”等句式去说;学习应用题时,强调学生叙述思路,可按照“已知……和……,可以求出……”,或“要求……必须先求出……”的句式去叙述;而学习一些规律结论\计算公式时,要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有序地表述的能力。本节课上,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仲老师启发学生看图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换算过程,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仲老师注重加强复述,让学生多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既会说,又会想,通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在本节课中电子白板主要担当了呈现图片内容、演示操作过程、辅导重难点教学的作用。教学中白板不仅是仲老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还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通过白板,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技能。实现了教师、学生与电子白板之间的多元互动。我想在此环节中,如果仅靠传统教学媒体,而没有电子交互式白板的支撑,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仲老师充分利用电子白板这样特殊的互动式的演示功能,有效地把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相整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还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学生自主性,灵活性的学习提供机会,只要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六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2、教学“体积单位”。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v自学课文15页内容。
v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 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4.反馈
(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三):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长1立方分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长1立方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七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八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面积单位,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之后学习的,它将为学生以后计算物体的体积做下铺垫,同时,也为学生利用体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打下基础。
对于这节课,教材是借助两个大小不同的牛奶包装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两个问题,逐步学习体积的含义和体积单位。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教学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生活经验去进行教学,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生活中对物体的“体积”有了初步的感知,通过学习面积单位已积累了探究“体积单位”的方法。并且,五年级的孩子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健全,还需要我们适时的引领和指导。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目标确定如下:
1、理解体积的含义。借助教具,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的观察、分析、操作和概括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认识体积单位。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需要准备的教具是:两个一样的杯子、水、石块、木块、沙子,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等教具。可以采用直观演示为主、谈话交流为辅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技能,让他们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4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筛选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要探究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体积。
首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做两个实验,先让学生读一读出示实验要求再动手,目的是让学生做到实验有目的、思考有方向,通过实验得出石块和木块占有空间。
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占有空间?在学生交流汇报中感知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有大有小,从而揭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接着试一试:
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
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知物体体积的大小。
第二个问题:体积单位。
当不能直观判断两个物体体积大小时,该怎么办?这就是我们探究的第二个问题,这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测量面积的方法来测量体积,可以用小正方体摆一摆。开始采用大小不一的小正方体来摆,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得出要采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对于体积单位的问题,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然后汇报交流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用字母表示是: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感知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大小。而1立方米的大小我借助教具围成正方体框架,让学生感知它的大小。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或1立方米。
这样,(总之,我借助直观观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新知以后,还需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加以巩固。下一环节
第三环节:自主练习。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3个练习题:
2.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
微波炉的体积大约是40()。
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
设计目的:形式不同、分层设计,既有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对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的过程中巩固提高、深化理解。
本环节我采用问题引领式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在学生回顾交流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积累,还有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技能上的提升。
板书设计:
重点知识写在主要位置,便于学生整体了解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概括。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敬请指导。谢谢!
集装箱的体积大约是40()。
文具盒的体积大约是200()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区分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不同,同时让学生理解立方米和立方分米是较小的体积单位,立方米是较大的体积单位。
3.把正方体(棱长5厘米)礼品盒装到箱子(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10厘米)里,最多能装多少盒?(材料厚度忽略不计)
这是一道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题目。
这道题主要考察: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1.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说一说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实验一要求:
1.准备盛有半杯红色水的玻璃杯和用绳子捆着的石头一块。
2.用手提绳子将石头浸入玻璃杯的水中,观察放入石头后水位有的变化情况。
3.说说观察的结果,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二要求:
1.准备2个同样的杯子。第一个杯子装满沙子,第二个杯子空杯。
2.将一块木块放入第二个杯子中,然后从第一个杯子向第二个杯子中倒沙子,倒满为止。
3.说说观察的结果,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九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5页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作好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现阶段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规律和空间观念,根据这一特点,结合以上教材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玻璃杯、水、石块、细沙、米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原则,采取以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操作体验、合作交流的方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我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小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石头放进瓶子里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很快学生就会从童话故事中得到启发:石头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这时我会告诉学生,石头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石子的体积。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体积的知识。(板书:体积)
通过童话故事开始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会到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是紧密相联的。
(二)实验演示 探究新知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一下几个活动:
1.实验演示,建立体积的概念
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验物体时占有一定懂得空间;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表象,帮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体积的意义。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概括出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这一概念。之后,我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多媒体出示常见的物体,如冰箱、电脑、手机等等,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对体积意义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游戏操作,形成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两个大小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体纸盒,要求学生判断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由于无法判断,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回忆,计量单位的长度、面积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顺利地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板书:体积单位)
接着多媒体出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那么,你们想知道它们大概有多大吗?我请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有多大,在头脑中对它们形成模型,并根据头脑中对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表象用手指比划。接着举例生活中一些物体如1颗蚕豆,手指尖的部分,计算机键盘的按钮,小骰子等物体接近1立方厘米;一个粉笔盒,纸盒(自制)等物体是接近1立方分米。从而进一步巩固并建立了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而对于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这里我采用游戏操作的教学策略:借助三把米尺,做成一个护城直角的架子,我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有多大,它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在通过大家估计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让学生钻进1 立方米的框架内,看能站进多少人,来感受1立方米是较大的体积单位,通过游戏操作,学生从直观上感知体积单位,从而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充当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中玩,玩中悟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从而使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三)多层练习 巩固新知
练习设计是巩固新知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基础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是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练习:填一填体积单位,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描述实际物体的大小;并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大小,让学生深刻感受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畅谈收获
小结归纳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有效手段。课堂小结我将采取提问方式: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有关体积的什么知识呢?你又有哪些收获呢?接着,我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整节课的知识脉络,起到归纳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十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空间观念的的又一次发展,也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好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过程和方法目标:1、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理解体积的含义。
2、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点: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意义。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接下来我分三点来阐述确定这一课时重难点的依据。(一、是凸显三维空间本质属性的需要。二、是发展空间观念整体目标的需要。三、为避免学习后期因计算而淡化空间观念的问题)
第一点:原来知识结构里面: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的大小,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在第一学段学生通过学习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从形的角度培养发展学生的三维空间,初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但本课时要学习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是由一个具体的量来决定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打破了原来的认知,从量的角度来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见,两者是有区别的,所以要揭示其本质属性。
第二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思考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由认识一维点线,到认识二维面,发展到认识三维空间体,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可见,教材在每一个学段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刚接触体积时,对于什么是体积倒还能有一个模糊的表象,知道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即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一个三维体。可是学到后来,当学生学习了体积的计算公式后,他就会套用长*宽*高的公式来计算体积,对体积的认识又回到原来的一维二维上,什么是体积?线段*线段*线段,因此,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因计算而将体积的表象模糊了。因此学生刚接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理解他们的意义成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套用公式的现象,为后阶段学习计算公式的意义打下基础。
下面介绍我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策略,我是怎样使用这些策略,又是如何进行使用后的一个提炼。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体积的意义
对于体积概念建立,我分二层进行教学:物体占有空间,物体占的空间有大
小。
2.实验操作,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
出示两个杯子,盛满(有)同样多的水,分别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头,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让学生说一说一块石头占的空间大,另一块石头所占的空间小。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的空间有大小。
3.对比交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书包、铅笔盒、橡皮让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的。对体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物体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1.迁移类推,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
2.观察感知,对比交流,初步形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表象
由于学生在平时对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相对接触到比较多,先教学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我分别出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感知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空间大小。再同时出示这两个模型,进行一个对比交流,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3.游戏操作,想象举例,进一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空间观念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cm3和1dm3有多大,在头脑中对1立方厘米
对于1立方米空间观念的建立,学生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这里我游戏操作的教学策略。我借助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在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我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这里学生的身高已经超过1米,我会在一旁引导他蹲下去一点,头部不超过米尺的高度,让学生初步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是与长宽高有关的,但这里不要做出解释,只是一个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通过一个量的刻画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和观察思考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策略之一。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形成空间观念的。
以上是我对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点难介绍以及突破重点的策略的简单阐述。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十一
1.能把握好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近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我你的'生活,数学又在生活中运用。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这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比较散,备课时,基本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教师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师傅思想开放了,让学生“活”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我想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十二
于老师这节课是充满新意的概念课,有以下三个优点:
1、将数学绘本引入课堂,辅助数学教学。利用绘本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寓教于乐,克服了数学课堂的枯燥与单调,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建立面积概念。
本节课,学生的认知由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面积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于老师借助多媒体用红色色块动态涂满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涂色的面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体现了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的优势。
3、把数学做“长”,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认识面积时,于老师提供了一个长方体,让他们先摸一摸长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又摸一摸其他面的面积,让孩子们感知到像这样的立体图形,有好几个面,而且每个面都用面积,为后继知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学习进行了巧妙的渗透和铺垫。
对本节课我有2点建议:
1、建立1平方厘米的空间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于老师在课件上是直接出示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边长是1厘米,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这里,可以先出示一条1厘米的线段,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先出示一条1厘米的线段,再转化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的产生及实际大小,完成从一维到二维的.转型,有利于区别长度与面积的不同。
2、认识1平方厘米的大小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身边那些物体表面的面积用这个单位来测量比较合适,体会平方厘米是用来量较小物体的面积。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商榷的问题: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十三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老师本周为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1、创设整体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开的玻璃店给镜框镶玻璃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快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展开学习。效果很好。
2.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面积,并在教师有层次的习题设计中,不断完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使我们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3、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例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观察法;比较数学书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叠法;比较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摆法……这些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
4、环节清晰,探究目标明确。
5、多媒体的运用为本节课情景的创设,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议:
在学生探究之后应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有意识的去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相信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十四
我们课题组组长仲伟老师执教“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把教材上静止的“文本课程”转化为课堂中动态的“体验课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人人参与,个个思考。我认为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巧妙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和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激发学生思维。仲老师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先让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并借助电子白板播放卡通图片,然后设问:“同学们,为什么往瓶内放入一些石子以后,水面会上升呢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里充满了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让学生形成悬念,从而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用两个不同大小的鹅卵石和两个相同大小的玻璃容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玻璃容器中装满同样多的水,再把两块鹅卵石放进去,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然而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之后仲老师又让让学生用自制的学具动手操作实验,运用不同方法研究体积单位,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这样,学生学习兴趣高,利于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比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能不拘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如本节课上仲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下图形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说一说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样,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该用什么形体的物体做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表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小学生更要加强数学语言训练。为此,教师要耐心听学生说,鼓励学生敢说,培养学生会说,引导学生说好。所以,教师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要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讲述式。如用“首先……然后……最后……”,“之所以……是因为……”等句式去说;学习应用题时,强调学生叙述思路,可按照“已知……和……,可以求出……”,或“要求……必须先求出……”的句式去叙述;而学习一些规律结论\计算公式时,要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有序地表述的能力。本节课上,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仲老师启发学生看图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换算过程,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仲老师注重加强复述,让学生多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既会说,又会想,通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四、利用电子交互式白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本节课中电子白板主要担当了呈现图片内容、演示操作过程、辅导重难点教学的作用。教学中白板不仅是仲老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还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通过白板,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技能。实现了教师、学生与电子白板之间的多元互动。我想在此环节中,如果仅靠传统教学媒体,而没有电子交互式白板的支撑,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仲老师充分利用电子白板这样特殊的互动式的演示功能,有效地把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相整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还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学生自主性,灵活性的学习提供机会,只要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十五
下面我就上午听的《面积单位》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的想法,这节课的特点,我用三个字概括:新、活、实。
理念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三公开”教学的成果。新课程的教学观就是自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从而建立起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这节课,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充分动了起来。“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环节设计适时巧妙,通过小组的互帮互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并能准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便于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达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目的。
1.教法灵活,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各器官参与学习。
2.用活教材。教师不拘限于教材,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教师能利用周围环境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形成资源,教室中的钟表、开关盒、粉笔盒、墙上的卡片、窗台上的机器人等能为我所用。数学变得不再空洞,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和抽象图形,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喜欢上数学,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3.教活学生。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司老师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只有思维动起来,才是真正的生动课堂。
2.读、写、说三个习惯的培养落实。读、写、说习惯的培养是去年以来,教学常规所抓的重点工作,本节课中,教师上学生读目标、读教材,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只有读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们知道,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写的方面,认真板书,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上台书写面积单位,在自己本子上写。让规范、正确的要求落到实处,说的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清楚,说准确,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敢说,会说,能说的习惯。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十六
下面我就上午听的《面积单位》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的想法,这节课的特点,我用三个字概括:新、活、实。
一、新。
理念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三公开”教学的成果。新课程的教学观就是自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从而建立起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这节课,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充分动了起来。“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环节设计适时巧妙,通过小组的互帮互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并能准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便于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达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目的。
二、活。
1.教法灵活,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各器官参与学习。
2.用活教材。教师不拘限于教材,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教师能利用周围环境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形成资源,教室中的钟表、开关盒、粉笔盒、墙上的卡片、窗台上的机器人等能为我所用。数学变得不再空洞,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和抽象图形,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喜欢上数学,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3.教活学生。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司老师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只有思维动起来,才是真正的生动课堂。
三、实。
2.读、写、说三个习惯的培养落实。读、写、说习惯的培养是去年以来,教学常规所抓的重点工作,本节课中,教师上学生读目标、读教材,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只有读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们知道,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写的方面,认真板书,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上台书写面积单位,在自己本子上写。让规范、正确的要求落到实处,说的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清楚,说准确,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敢说,会说,能说的习惯。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十七
很喜欢这节课,所有过程几乎都是学生自己探索得来,而非老师的.灌输。而且这样一堂概念性很强的理论课,也能上的这么生动、有趣,课堂也能这么的活跃,不得不说这是一节好课。尤其喜欢课堂的导入——乌鸦喝水,课堂上一个个具体的实验例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吸引到课堂上来。
当然,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如在小组合作共同认识一立方分米时,老师的指令是这样的:用观察——测量——应用的方法,认识一下一立方分米。结果下面的学生有的直接拿着一立方厘米的小模具摆在一立方分米的大模具上,也还有其他一些同学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愿意来做。其原因就是老师的指令语不是那么明确,学生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我想改成用测量的方法会不会更好一些呢?这就是我看出来的一点小问题。
然而吕教授对课堂的观察更加的细致,其点评也更能深入问题的本质。课堂中,有举生活中一立方厘米的例子一环节,其中一位学生举出了指甲盖;在测量教室的体积时,一位学生只考虑了求出底面积,却忽略了高,再有有学生比量一立方分米时,只比量出了面积而非体积。这些小小的问题,我也都知道,但却不知背后原因。而吕教授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原因:学生对空间概念认识不清,这节课的重点应是建立空间概念和知道测量空间体积的方法。是啊,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另外,通过吕教授的点评,我也了解到课堂上的问题一定要有关联性性、递进性;能扣住学生心灵,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难度,还能和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会建构新知。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必定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也是衡量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的目标正是有活力的、高效的课堂。希望以后会做的更好!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十八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
1.教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出示有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第三步: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观察思考: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
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
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方法:
第一步:拿出装满细沙的杯子,把细沙倒在一边.。
第二步: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细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汇报归纳: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
这说明木块也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空间小.。
3.总结两次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归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
教师明确: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实物比较:字典和大词典桌子和椅子水桶和茶叶桶课本和练习本。
(教师出示一组体积接近的物体)提问:这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
(二)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判断出谁大谁小的,这就要我们。
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认识1立方厘米(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
2.认识1立方分米.(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3.认识1立方米.。
思考: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二十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形成体积概念。
教学准备:
两人一份学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三把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抓住体积概念本质,就地取材,创设生活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观察一下自己的抽屉,说一说你们抽屉里有些什么?”
师:“估计一下,你们现在的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
师:“为什么你们的抽屉还能放东西,说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师:“抽屉没塞满说明抽屉还有空间,如果东西放满了,也就没有空间。从有空地儿到没有空间说明什么?”
师:“书包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几十本书也能把抽屉的空间占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样也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说明什么?”
物体都会占空间,大家举例说一说物体占空间的现象。
师:“物体都会占空间,是不是物体所占空间都一样呢?”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一样,有的物体占空间大些,有的物体占空间小些,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教师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精准的问题情境,探索学习常用体积单位,深化理解物体的体积概念。
师:“物体占空间多,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物体占空间少,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小。”
师:“拿出你们的书包或新华字典,摸一摸它们的大小,感觉一下自己书包或新华字典体积的大小。”
师:“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划着告诉你的同桌,你的书包或字典有多大吗?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点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比划着告诉大家自己的书包或字典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他们的书包有多大了吗?”
师:“谁能用打电话的形式告诉我,他们的书包有多大?”
师:“想出办法来了吗?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办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看一看书,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议一议,找到方法了就告诉老师一声。”
设计意图:其一、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创设出学生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认识了体积概念后,用直观形式来描述物体体积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用手势比划一个物体的大小,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而用电话的形式来告诉老师物体的体积,对没有学习体积单位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描述物体的体积需要个标准,而这个标准便是体积单位,因为学生没有这个标准,所以学生完不成用电话的形式告诉别人物体的体积,也因为需要,学生的探究欲也越强,此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其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从教师那得到解决问题的结果,他们需要的是形成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方法,指导阅读教材,学会自主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鼓动性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要用到体积单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它们都是描述物体大小的体积单位。书上是怎样规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找出来,并说一说。”
观察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然后再用手势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同一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进行学习。
学生自由活动,探索和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
全班交流自己探索学习的情况。
师:“1立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师:“1立方分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师:“1立方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师:“1立方米,大家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来做。我这儿有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用这几把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师:“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师:“大家不站不知道,现在我们的同学进去了,发现没有,1立方米的空间还真不小,整整一个小组的人都能挤进去,大家明白1立方米了吗?现在大家再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
师:“你们能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等常用的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吗?试一试估计一下身边物体的大小。”
学生交流尝试用体积单位描述身边物体的大小。
三、引导学生反思整理,形成体积概念。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你觉得很重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还想知道有关体积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
四、启发课后观察操作,深化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师:“今天大家的学习很投入,也学了不少有关物体体积的知识,我也很高兴。其实学习不单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比如今天学习后,大家就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它,如一枝钢笔大约有20立方厘米等。”
师:“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比较一下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相信同学们的课外学习会比课堂上更认真,更投入,会有很多发现和收获。”
设计意图:
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由他主学习转到自主学习应该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境界,是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需要我们在设计中去预设,在实践中去尝试。
冀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优秀21篇)篇二十一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容易理解。为此,教者这样设计:教者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受到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2、初步认识体积的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难点:体积的概念的建立,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比较难理解。关键: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培养应用意识。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教者提出电教室的讲坛的体积有多大?学校门卫室有多大等,教学中教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一节课,教者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举例出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教学。
倡导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者能够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把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讲解新知,联系生活举例子,使学生容易明白、掌握新知识。
上课期间,能否及时评价、表扬、鼓励学生?上课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同学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