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和安排进行全面规划和安排的一份文件。分享一些成功的教学计划可以激发我们的教学热情,并为我们提供更多创新的教育思路。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一
3、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试管、油、水、蜂蜜、牛奶等。
分组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滴管、蜡光纸、上述四种液体各一杯、实验记录等。
学生准备:事先分组,明确分工。
(一)认识液体。
1、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
认识一种物体,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看、闻、摸、尝等等)。
2、出示四种液体:水、油、蜂蜜、牛奶。
师问:这是四种液体,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吗?(动作夸张,语气神秘)。
3、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认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观察的方法去认识。如:看、闻、尝等方法。
4、观察完毕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并说说自己这样判断的理由。
(二)初步猜想。
1、我们认识了这四种液体,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试管。你们最想怎样做实验?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并且引导学生把这四种液体倒在试管里。
2、猜想:假如我们把这四种液体倒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
学生交流各自的猜想,并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三)验证猜想。
1、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2、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并根据实验记录去完成实验。
3、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二
学生收集有关珍珠鸟的材料及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事例。
一、激趣导入。
二、展示自学成果。
(一)小组内交流(提示: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进行展示。
(二)班级交流(提示:别组展示时,应认真倾听,并做好点评,别组已经交流的不再重复)。
2、教师引导梳理。
(1)学会的知识。
(2)提出的疑问。
小鸟本来都是非常怕人,为什么本文的珍珠鸟却一点也不怕?
作者既然喜爱珍珠鸟为什么文中却四次说珍珠鸟是“小家伙”?
三、合作探究。
四、再次交流,重点的点拨。
(一)预设过程。
点拨: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爱珍珠鸟?(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你打算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这些语句。
(2)作者怎样写出珍珠鸟从怕到不怕的?学生读。
(板书:鸟笼四周、书桌、肩上)。
3、学到这谁能说说“作者既然喜爱珍珠鸟为什么文中却四次说珍珠鸟是‘小家伙’?”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小家伙”表达的意义)。
点拨:(1)信赖、不由自主的意思是什么?
(2)为什么会“不由自主”?
(3)“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文中的人与鸟的和睦相处)。
(二)教师总结引申。
是啊,一只本是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
四、创作性展示。
1、教师充满深情的引导: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学生激情辩论: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归纳积累,课外延伸。
1、学习课文,你现在又了解了什么?
(小结学习过程,梳理学习收获)。
2、现在,你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
六、全文总结:
是呀,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坦诚,互相信赖、理解、宽容,和睦相处。
吧!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三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在教学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小松树长在山上,大松树长在山下。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对话。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景。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交流。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喂)。
生:小松树很骄傲,以为自己了不起。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多高哇)。
生:小松树说:喂,他没有礼貌。
师:那么我们用怎样的语气读出小松树的话?
生:我们用骄傲、神气的语气读。
师:哪些词语读好呢,指导朗读。
自由练习朗读,同桌对读, 指名读 (评价)。
师: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小松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神态。
读最后一自然段可抓住“惭愧”这个词,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神态,并让学生理解“惭愧”是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生:“惭愧”是不好意思。
生:“惭愧”是难为情的意思。
师:小松树为什么会惭愧呢?
生:因为小松树以为自己长得高,其实它只是一棵小松树,它是长在山上,并不是自己长得高,所以它感到惭愧。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吗?(齐说:对。)那你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因为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所以小松树惭愧。
生:小松树会想,谢谢风伯伯,要不然我还真以为自己长得最高呢。
生:它想,我刚才太没有礼貌了,我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生:谢谢风伯伯,现在我知道了,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的功劳。
生:松树姐姐,我知道错了,请你原谅我好吗?
生:大松树你好!我现在知道了,你比我高多了,我的高是大山爷爷把我托起来的。
师:现在小松树将会变的怎样?
现在小松树变成了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了。
小结:读了这篇课文使你懂得了什么?
生:一个人不能骄傲,不能看不起别人。
师:对啊。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自夸自大,看不起别人。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四
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它或明或暗地被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步骤,以便在课堂上有序地向前推进。
但从中学语文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来看,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思路的意识比较淡漠。教学模式普遍地表现为“导入课文――熟悉课文――课堂讨论――收束教学”这样一个俗套的流程。由于在“课堂讨论”中提问过多或讲析过多,这里往往形成一个内容繁杂时间冗长的“不歇气”的教学“大板块”,从而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生动起来,艺术起来。可进行如下方面的一些创新尝试。
1.从“思路清晰”的角度进行创新。
这个微型教例的思路表现在哪里表现在4个提问之上。教师每一次的提问都组织起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四个提问彼此并列而又有一定的从易到难的层进关系,教学过程由于这4个提问的出现而分成几个教学板块,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引导着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首诗的教学显现出了明晰可见的思路。
2.从“重点突出”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蒲松龄《狼》的教学设计,其教学的主体内容就品析得相当精彩:
一读,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二读,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三读,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四读,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五读,从“段内层次”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这个教例表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课堂上的“五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都进行了切分。这个教例又表现出了重点突出的特点,教师将教学视点集中在“课文脉络”之上,运用“多角度反复”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不仅使课堂教学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学法熏陶。同学们一定会感受到:课文原来是可以这样读的啊。3.从“线条简洁”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思路是:
美美地听读,美美地朗读,
美美地欣赏,美美地表达。
这个教例思路明晰,线条简洁,创意鲜明,表现出设计者有质量的理性思考。全课的教学从教学理念上看,成功地组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过程来看,显得生动而又自然。从教学方案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彼此承接、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4.从“情境生动”的角度进行创新。如列夫・托尔斯泰童话《七颗钻石》苏教版课标教材的创新设计: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这个课例思路清晰,让学生生活在美好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看出,第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朗读,第二板块主要是品析,第三板块主要是表达。教师设置了一定的教学情景,渲染了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优雅的教学情景及浓郁的情境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让教学过程清新明朗,诗意浓郁,别具一格。
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五
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共九个自然段,写了三个方面内容,即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仍谄质不平凡。
二、具体导引步骤。
第一步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见过白杨树?学生的回答不外乎两种:见过或没见过。
若学生中有说见过的,即请他说说白杨树是什么样子,很自然地就过渡到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若学生都说没见过,教师可因势带入: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也可以巧妙地切入对白杨树外形的分析。
第二步分析完白杨树的外形之后,教师可提问:这样的白杨树会生长在什么地方(环境中)呢?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第二段对白杨树生长环境描写的学习,抓住重点,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步在分析完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教师提问:假如你当时坐车经过黄土高原,看到一排或三五株白杨树,会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引导: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茅盾先生当时有怎样的感想,过渡到对文章第七、八段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不平凡的学习,从而明确文章的中心、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作者写白杨树、赞美白杨树是为了赞美象白杨树那样的人和精神。
这样,课文基本就分析完了,其他零星内容可在课后作业中体现。如此,既能做到纲举目张,思路清晰,轻松授课,轻松学习,又能有效地节省时间,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学习的空间。
二001年八月二十日。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六
城南小学 李波涛。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寓言。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因而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的四个自然段。
本节课上的是第二教时,主要的教学任务一方面是学习第一教时余下的几个生字,另一方面是在深入理解感情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就教师所提供的话题,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研读,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者的结合点在哪里?本节课的设计,就试图用教师所提供的话题来体现二者的结合点。
为什么这样说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一步深入自主探究课文。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对课文的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加以点拨,使学生通过朗读对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有进一步的体会。
在总结阶段,我让学生还用“小松树-------”的句式来说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来强化对课文的认识。
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本节课对风伯伯的话有意进行淡化处理。主要的原因和理由是:1、风伯伯的话可谓语重心长,完全是一个长者口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体会到这一层,我觉得实在太困难;2、风伯伯的话只要大致了解了意思,并不妨碍学生理解全文。3、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很明显是小松树。对风伯伯的话进行淡化处理所节省的时间和精力可用在反复研读体味小松树这一形象上。即所谓“宁掘一口井,不开一条沟”。这一设想和做法是否可行,还要请各位点评。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七
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它或明或暗地被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步骤,以便在课堂上有序地向前推进。
但从中学语文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来看,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思路的意识比较淡漠。教学模式普遍地表现为“导入课文――熟悉课文――课堂讨论――收束教学”这样一个俗套的流程。由于在“课堂讨论”中提问过多或讲析过多,这里往往形成一个内容繁杂时间冗长的“不歇气”的教学“大板块”,从而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生动起来,艺术起来。可进行如下方面的一些创新尝试。
1.从“思路清晰”的角度进行创新。
这个微型教例的思路表现在哪里表现在4个提问之上。教师每一次的提问都组织起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四个提问彼此并列而又有一定的从易到难的层进关系,教学过程由于这4个提问的出现而分成几个教学板块,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引导着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首诗的教学显现出了明晰可见的思路。
2.从“重点突出”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蒲松龄《狼》的教学设计,其教学的主体内容就品析得相当精彩:
一读,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二读,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三读,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四读,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五读,从“段内层次”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这个教例表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课堂上的“五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都进行了切分。这个教例又表现出了重点突出的特点,教师将教学视点集中在“课文脉络”之上,运用“多角度反复”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不仅使课堂教学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学法熏陶。同学们一定会感受到:课文原来是可以这样读的啊。3.从“线条简洁”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思路是:
美美地听读,美美地朗读,
美美地欣赏,美美地表达。
这个教例思路明晰,线条简洁,创意鲜明,表现出设计者有质量的理性思考。全课的教学从教学理念上看,成功地组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过程来看,显得生动而又自然。从教学方案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彼此承接、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4.从“情境生动”的角度进行创新。如列夫・托尔斯泰童话《七颗钻石》苏教版课标教材的创新设计: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这个课例思路清晰,让学生生活在美好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看出,第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朗读,第二板块主要是品析,第三板块主要是表达。教师设置了一定的教学情景,渲染了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优雅的教学情景及浓郁的情境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让教学过程清新明朗,诗意浓郁,别具一格。
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档为doc格式。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八
《梅花》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这首诗从神态、颜色、香味3方面描写了梅花的特点:墙壁角落里的几枝梅树冒着严寒独自开出了雪白的花朵,远远看过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全诗虽仅有20字,却写出了梅花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高洁、坚强的性格。此诗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大班幼儿的语言结构敏感性有了明显的发展,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朗通,感受古诗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体会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和梅花的特点,知道“凌寒独自开”的寓意。
2.能按照古诗的的律、节奏有感情地明通。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活动准备】。
自制课件《梅花》、古等曲(渔舟唱晚)、“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拥抱冬天)。
【活动建议】。
1.结合课件,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了解古诗的作者。
(1)引导幼儿讨论画面内容。
(2)简单介绍古诗的名称、作者。
教师:这首古诗的名字是(梅花),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
2.请动儿倾听古诗,感受古诗特有的的律,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
(1)教师有感情地朗通古诗,引导幼儿感受古诗特有的的律和节奏。
(2)组织幼儿交流、讨论,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
提问: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哪句古诗突出了梅花的特点?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结合幼儿的回答讲解古诗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诗的意境。例如:在很冷很冷的天气里,几枝梅花在墙角坚强地挺立着,远远看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
3.鼓励幼儿尝试按节奏和的律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的律美。
(1)引导幼儿尝试模仿教师朗诵通的的律、节奏,和教师一起看图朗通古诗。
(2)引导幼儿再次尝试朗通,运用表情、动作等大胆表现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3)组织幼儿通过个人、小组、集体、配乐等形式进行朗通表演,体会古诗的意境。
(4)组织“小诗人朗通会”,鼓励幼儿大胆朗通古诗。
4.引导幼儿感受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请幼儿围绕“你认为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为什么”进行讨论、交流,感受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九
1、复习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2、掌握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
1、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文阅读继续成为现代文阅读的半壁江山。今天我们就来做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说明文分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
三、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1.说明对象及特征。
4.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知识点答题技法。
1、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2、如何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看标题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1)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
(2)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
(3)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不能有从属或交叉关系,要把集合中的所有内容都分完。如人分为:男人、女人。
(4)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的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5)作比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一定有两个方面。
(6)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7)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
(8)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9)配图表。
(注意: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
(1)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2)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3)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4)打比方: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5)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6)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7)引资料:引用,标记是引号。
(8)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9)配图表。
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再概括答题技巧。
1)、作比较。
作用:使所比较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答法:通过某甲和某乙的比较,突出了某甲的某个特点。
2)、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9米.
答: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赵州桥雄伟的特征。
作用:翔实具体,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答法:通过具体的数字,准确的写出了某物的某个特点。
3)、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一特点,使人信服。
作用:使说明内容具体化。
答法:运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了某物的某个特点,使人信服。
4)、打比方。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
答: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答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某物的某个特点。
5)、分类别。
按屏的建造材料及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答: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
作用: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
答法:准确地揭示了某物的某个特征。
6)、下定义。
屏风是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
答: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地从本质上说明了屏风的特征。
作用: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答法:对某物的某个特点分类说明,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总结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找规律、找方法)。
作比较:突出被说明对象特征。
打比方、摹状貌:使说明生动、形象。
列数字、举例子:使说明内容具体化.准确化。
下定义:准确揭示事物本质特征。
分类别: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
引用: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增加说明的趣味性。
实战演练:
4、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的特点,是说明文这种文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这一特点决定的。在说明文阅读题中常以某个起限制修饰作用的字、词、句的选择、替换、增删来引导同学们品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文中的修饰、限制性词语。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十
设计思路:
说明文是初中语文的三大文体之一,通过本课系统地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以及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2)能抓中心句、关键词快速把握被说明文的主要特征;
(3)能指出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说明方法在其说明事物特征时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难点:
1、抓中心句、关键词快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
2、辨识几种常用说明方法,体会其在说明事物特征时的作用。
3、能指出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阅读法、问题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二、知识回顾。
教师展示课件,师生共同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一事务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等进行解释的一种文体。说明文主要目的是教给人知识,以知益人。
三、把握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
2、思考:有什么快捷方法或者小窍门帮助我们迅速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吗?
3、归纳补充学生答案:寻找文段开头、结尾或者中间的中心句或者抓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把握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
4、巩固练习:比一比谁找的快?学生做完后交流作题方法。
出示一则说明文阅读片段: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辨析几种常用说明方法,体会其在说明事物特征时的作用。
1、常用的说明方法你知道哪些?(板书,其他在学案上写)。
3、小结归纳:看标记:举例子——“如、例如、比如、又如”打比方——“像、是、成为”
作比较——“比??、和??相比”
列数字——数词。
做引用——引号。
4、以上面几个句子为例来体会一下说明方法的作用。
(1)(出示一处用到举例子的语句)一生说其作用,其他学生按考试时的分数标准给他打分并说明打分理由。
(2)共同总结得分要点: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语境点出各自不同的作用:如举例子——具体可信;打比方——生动形象;作比较——鲜明突出;列数字——准确。
引用——有力,准确!
而且语言组织一定要完善:“使用这种说明方法()地说明了()的()的特征。”(师说完一生板书)。
(3)学生自问、互问上面几个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5、巩固练习:做上文出示的.阅读文段中分析说明方法的题目。
6、补充:提问方法“万变”但不离“其宗”如:给划线句做批注。
五、辨析说明顺序。
请指出这三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补充:《苏州园林》还有别的说明顺序吗?
小结:说明文的三种说明顺序一般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六、延伸总结。
1、至少用一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周围的一个事物,如:笔、灯、字典??提示: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某个特征,再据此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例如:我的文具盒外形很漂亮,如同一座两层的小阁楼!(打比方)。
2、学生小结收获。
3、结束语:看来温故还真能知新!那么现在可以为师了吗?其实你们能总结出这么好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已经是一名了不起的老师了!希望大家以后学习的时候保持这种常思考常总结的好方法,继续总结说明文其他方面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就可以无师自通了。
七、布置作业。
阅读文章,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出该文的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十一
小引。
关注表达是当前小学语文界的热点话题。关注表达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可是有段时间它被遗忘了。还好,现在很多人又明白了,又要往回走。道理很简单,表达形式的学习,是非教不可的,学生学了之后能真正获益。《全神贯注》一课的教学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我在关注表达问题上的思考。要真正关注表达,不能在某个环节里小打小闹,而要从备课的思路上彻底调整。
要教的。
每当在课堂中见到孩子巧舌如簧对答如流,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业外人士比我们更喜欢这样的场景,然后总能抒发出许多感想和不切实际的愿景。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中的优异表现,一是因为孩子本身的天赋,二是因为教师平时的教授。当教师教会了学生某项知识技能,然后又提供适切的机会使其将知识方法融会贯通,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通过他们的交流或者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在课堂上听到孩子的一次精彩发言,欢喜之余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应该去探寻孩子之前已经掌握了什么,精彩发言的背后是怎样的思维过程、学习过程,这个过程能否让更多的孩子共享。
小学生是要教的。有的知识直接教授,有的知识组织探究。用什么标准来区分一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知识的特性。教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创新教法,开发教材。因为小学生有着特殊的身心特点,所以教的过程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当然,我的意思不是教师设计好教案,引着学生一步一步完成。理想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内紧外松。譬如师生共同画棵大树,师生先一起画出枝叶,而主干的位置在教师心里。枝叶画完,主干自然呈现。
教什么。
《全神贯注》一文是从茨威格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中选出来的。编者将叙述角度从原来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原文很长,语言也不平顺。改写后,虽仍有些小问题,但总体上还不错,全文紧紧扣住“全神贯注”一词展开。其中第二自然段更是分成三个部分将主人公忘我工作的状态写得细致生动。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与中心不难,读通课文后全都明白。但是作者如何写出“全神贯注”,是难点。还有第二自然段中的层次区分也是难点。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在“了解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角度写出主人公的特点”。第二自然段的层次分析,只是示范给学生看看,不多做解释。除了三年级每节课都要落实的字词教学、朗读指导外,课后习题中的背诵、选择题型、词语辨析都要结合到教学中去。
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从整个单元甚至整个学期的目标来确定。所以这节课我的定位只是“了解”。
文中的重点段落虽好,却不适合三年级学生模仿,所以不安排相关仿写练习。
怎么教。
有些老师总担心,教表达形式会不会枯燥。
表达形式的教学不是一条一条地讲解习作方法,而是通过琢磨作者的写法,更好地理解内容、思想情感。
要想让课堂不枯燥沉闷,得妥善处理教学难点。有的难点要分解开来教,有的难点要由教师充分示范。教《全神贯注》时,我将表达形式的教学与朗读指导结合在一起。而且将重点目标的落实分成新授、巩固、运用三个阶段,效果不错。
要想让课堂不枯燥,得处理好教师讲述与学生自学自悟的关系。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使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互帮互助,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中,我一共指导了三段内容的朗读,每个阶段都尽力实现师生的互动生成,而且每个阶段的指导方式也尽量不同,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课后练习或者作业指导引入教学环节,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练习中有道选择题,题目不好,但是题型好。我将该题型用于辨析省略号的作用上,当学生得到答案之后,又可让其明白句中一对对反义词的作用。
这堂课有没有思想启蒙呢?有的。就是最后引导学生对教材与原文加以比较,找出他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这样做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孰优孰劣,比一味批评教材更有意义。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十二
1、理解诗意,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中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3、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动画视频,配乐旋律一段。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欣赏古诗。
1、观看动画或ppt,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中的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李白到好朋友汪伦家里去做客。他们一起喝酒,作诗,两人非常开心。几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伦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边送李白。
2、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古诗,请幼儿欣赏。
师:故事里有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仔细地来听一听。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又是谁?
师:其实,这是一首赠别诗。是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的诗。接下来,我给小朋友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3、出示图片或ppt,讲解古诗大意(译文口语化)。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岸边有人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告别的声音。李白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啊。李白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义深。
4、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古诗。
师:意思明白了吗?好,老师再来念一念,这一遍,请小朋友自己用心记一记,等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来学习这首诗。
三、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诵读。
师:你记住了哪一句诗?请你念一念。
1、教师指导学习单句古诗。
师: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老师,整首古诗一起学一学,念一念。
2、请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分组朗诵。
4、请个别小朋友朗诵。
5、配乐齐朗诵。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提问: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间要怎样相处呢?(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不可以打打闹闹,玩玩具要知道分享……。
结束语:好了,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友好地去外面户外活动吧!
附古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十三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五四运动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教案点评: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十四
《五彩地》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作者抓住了水池的数量、大小、深浅、形状的特点和池水瑰丽多彩的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五彩地的美丽神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表达了“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彩池》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第一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读懂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教师相机将学生读懂的内容与不懂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使预习落到实处,二是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三是了解学生感知课文的情况,准确把握教与学的起点,四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步,将学生读懂的内容进行梳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归纳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训练学生分段。在学生汇报分段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意见比较一致,没有出现分歧;二是不能把握第2、3、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出现几种分法。若学生出现分歧,便存疑,待进一步理解课文,真正弄明白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后再进行分段训练。学生虽然在三年级已进行了归纳自然段主要意思的训练,在学习第七册第二组课文时已初步进行了分段训练,但学生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教学环节设计应体现年段性、阶段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读懂的内容归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再给课文分段,使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学习新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第三步,将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梳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并能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培养学生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和习惯。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体会五彩地的美丽神奇,并渗透思想教育,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这是教学的重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根据学生读懂的内容或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使学生预习时的初步认识得到发展,读不懂的问题得到解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与提高。
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通过抓重点句子,利用图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水池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等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到五彩地的美丽神奇;二是使已学过的读书方法(如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等)得到运用;三是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真正体会到五彩池那美妙神奇的景象,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熏陶。
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我们设计了一个理解“更”字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认真读书,对照教师出示的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投影片上的一段话中少了一个“更”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这个字与没有这个字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这样设计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出作者看到水池神奇时感到很惊奇,看到池水瑰丽多彩时感到更惊奇的感受;使学生意识到2、3、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密切,为进一步训练学生分段做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学习第4自然段,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书,了解池水出现不同色彩的原因。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其主导思想是引导学生在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自己学习,力求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难问题,使学生在预习时对课文的初步认识得到发展,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第三个环节:总结课文。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说对课题的认识,并将五彩池与天上瑶池进行比较,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五彩池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景象,比天上的瑶池更美丽,更神奇,更令人陶醉,再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淡化对课文内容空泛的分析,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淡化“教”的痕迹,强化学生活动,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力求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地学、独立地学、创造性地学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学生的语言素质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高。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十五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战争时期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挽救的同伴的生命。虽然在鲜血的时候他误认为自己会死,但为了她能活下来,他仍然坚持鲜血,课文真实的描写了阮恒鲜血时的神情、动作,真实的反映了他献血时的复杂心情。因此,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是动作、神情的语句,了解他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2、抓住描写阮恒鲜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设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最得力的助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为主线,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其思想得以升华,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引导读书,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秋日私语》钢琴曲、《友谊地久天长》伴奏带。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激发情趣。
1、同学们提起朋友这个称呼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因为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总会有一些小伙伴陪伴在我们的身边,那么今天老师也要请咱班的幸运小观众谈谈他和朋友之间的事。
2、用投影仪出示班级同学小时侯和小伙伴照的照片,然后说说和他之间的美好回忆。
3、那么今天我们也要共同探讨一篇和朋友有关的课文,《她是我的朋友》。(教师板书课题,同时用红色粉笔写“她”和“我”,用绿色粉笔写“朋友”)。
(通过展示同学们小时侯和小伙伴的照片能勾起美好的回忆和对友情那种温馨的内心体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习课文埋下了伏笔。而板书用不同颜色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另一方面,绿色代表永恒,为升华文章的主题做铺垫。)。
二、自主合作,以读悟情,探知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2、找学生回答后问:那么小男孩为什么要为小女孩献血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3、当时的情况怎么样,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找学生读。
4、要是你你会怎么做呢?我们看看阮恒是怎么做的。
(一到四自然段不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一代而过,同时培养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次。)。
(音乐一方面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另一方面配上师生声请并貌的范读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教师和学生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
6、让学生小组内配合朗读课文的5——11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阮恒动作、神情的语句。
(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人翁地位,这恰好代替了教师烦琐的课堂提问和分析,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养成读书要不断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谈话和提问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重点句:
(1)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2)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
(3)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
a、当学生谈到哪一句时教师出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b、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表演“一只小手颤抖的举起来,然后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和“啜泣、呜咽、哭泣”,通过表演理解阮恒的内心矛盾。
c、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当时阮恒的心理活动。
d、引导学生开展个人读、小组读、挑战读、男女生竞赛读和全班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丰富内心体验,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8、那后来是什么原因让小男孩停止了哭泣?
9、那么医生可能说了哪些话呢?同桌之间相互表演,一个人扮演阮恒,一个人扮演医生。
10、找两个小组到前面来表演。
11、那么阮恒误认为自己会死,他为什么还这样做呢?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个采访栏目,一个人扮演阮恒,一个人扮演医生,一个人扮演记者,一个人扮演小女孩。
12、找学生表演。
13、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她是我的朋友。
14、教师配上《友谊地久天长》进行情境渲染。
是呀,正是阮恒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挽救了小女孩的生命。而现实生活中朋友就是你脚边的被子,当你寒冷的时候他会温暖你的身体,当你失落的时候,他会给你安慰,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他甚至会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就让我们真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用爱心去铺陈周围的精彩。
(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片美好的情感,有时他们的情感是那么脆弱,那么美好,就看你怎样去引导,怎样去让他们的心灵深处绽放一抹柔和的阳光,而我选择的是放上一曲温暖的歌谣,诉说一点真实的感动,这样在打开彼此心灵防线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学生的真心。)。
15、让学生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启示。
16、教师介绍关于朋友的格言。(用多媒体出示)。
(1)友谊是一种温静而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为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
——荷麦。
(2)真友谊像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
——d。m。
(3)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朋友。
——爱因斯坦。
(4)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巴尔扎克。
17、让学生根据这些格言自己创作一些关于友谊的格言和设计一些关于友谊和爱心的图标。
(语文是课内和课外的延伸,如果只把学生的思维盯在课堂,那么学生学到的不是语文,只是一些枯燥的实用性不大的知识,而我注意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创作,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质,丰富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
18、找学生到前面画图标,把自己创作的格言贴到自己小组的展览区。
三、共同歌唱《朋友》这首歌结束本节课。
她是我的朋友。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十六
本节教材选自青岛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钻木取火》。取火——人类支配自然的开端。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利用自然的见证。对于学生来说,钻木取火的故事学生通过多种媒体已有所了解,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许多学生没有细致的探究。本课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内部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说学生情况。
科学探究方面:通过了解“钻木取火”使学生能够对“钻木取火”的道理进行解释,进而认识动能与热能的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科学知识方面: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设计、操作“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
习惯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习惯。
四、说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钻木取火的道理,认识动能与热能的转化。
2.教学难点:理解钻木取火的道理,认识动能与热能的转化。
3.突破措施:
一是以活动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本课教学力求体现科学学科的开放性、活动性特征,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构建探究、合作的课堂,让学生在看看、议议、做做、读读中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二是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教科书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因此,本课有形和无形的学习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如教科书、教师指导书、音像材料、互联网等等,通过对知识进行拓展,展现变化多样的钻木取火资源。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对于“钻木取火的道理”的教学建议用讲述法、观察法、和讨论法。
对于“认识动能与热能的转化”的教学建议:利用小组讨论法、实验操作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
六、说课时要求和教具使用。
课时:一课时完成。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等动画媒体、钻木取火工具。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指定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
环节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本课首先从老师讲故事入手,接着通过钻木取火视频的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钻木取火的介绍,既能消除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距离感,又认识到人类智慧的伟大,进行情感教育。
环节2联系生活,感知“摩擦生热”。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摩擦生热”有了感性的认识,也为后面设计实验,用科学的数据证明“摩擦的确能生热”搭好了扶梯。
环节3设计实验,证明“摩擦生热”。
在设计实验环节中,首先让孩子静静的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交流过程中,老师及时的评价,鼓励学生选择身边的材料实验,这也是科学实验态度的指导和引领。
环节4实验操作,验证“摩擦生热”。
在设计实验交流完成以后,教师出示提供的材料和身边的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进行实验。在小组交流中教师及时的鼓励,针对性的评价,既是对当前汇报者地肯定,也是对后面汇报者方法规范的引领。
环节5分析总结,理解“能量转化”。
此环节教师和学生从实验方法入手,回顾整个过程,教师不失时机的进行追问,学生就会发现摩擦生热的原理,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发了学生对动能方式的深入思考和认识。
动能和热能学生很容易找到,更重要的事要让学生认识到两种能量的转化。
环节6生活应用,指导生活。
在学生解释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理论和具体的生活实例,得以紧密地结合。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头脑中。这些生活中的例子有些对我们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
环节7现场操作,点燃兴趣。
通过现场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钻木取火。理解钻木取火不是什么条件都能成功的,它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易燃物和充足的氧气,这样本节课首尾兼顾,内容得得以升华提升。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阅读取火方式的资料让学生再一次了解钻木取火,设计课后问题更是激发孩子对钻木取火的更深层次探究,这也是科学课的终极目标!
我的教学设计环节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十七
设计意图: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为幼儿设计一系列的相关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古诗、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2.能正确熟读古诗。
3.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清明节人们扫墓的心情。
活动准备:
2.幼儿前期经验准备: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活动过程:
一、入场:听《琵琶语》学古人漫步进场,感受古曲的气氛。
二、了解清明节的风俗。
1.请你们回忆一下,清明节你和家人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2.播放“清明介绍ppt”,教师做相应的小结。
3.小朋友说了很多清明节做的事,我们看看其他人会做些什么呢?
教师:清明节这天,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带着悲伤的表情,手捧着鲜花去祭拜去世的亲人……所以,清明节要去扫墓,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敬与怀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后,人们的心情都比较难过和悲伤。
三、学习古诗,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1.完整欣赏古诗两遍。
2.看背景图,初步了解古诗大意,幼儿看图自由回答。
3.句卡配对,进一步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图卡,引导幼儿发现诗句与画面的匹配关系。
(2)观察图片,幼儿为诗句匹配图片。
四、朗诵古诗。
1.幼儿整体诵读。
2.记忆大考验两遍。
3.幼儿跟读两遍。
4.表演读。
五、认字活动:学习“明”字并讲述“明”的字源故事。
“明”在甲骨文中是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表示日月照耀、明亮的意思,也解释为带来光明。金文和小篆的名字是由月和一个窗形的结构组成,意思是月光照进窗内,表示光亮之意。现在的明字则确定为日月之明了,一般用为光亮之义。
六、结束活动:欣赏歌曲《清明》。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十八
教学设计是为了把握整体教学工作的而做的一种文件,很多人对它不是很了解。因此百分网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学设计说明,希望能帮到你理解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请浏览本站应届毕业生网。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本节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本着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充分让学生体验快乐,让学生主动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引导、鼓励、激发兴趣等方法,促进学生的身心同动,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提高自我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我校建校以来,构建了以有氧健身操为特色的校本课程,课程内容提倡个性发展,本次课授课对象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处在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校本课程的学习,无论是身体上还是身心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变化,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能够按照音乐的节奏和速度,协调、规范、轻松地完成组合动作。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处在重要阶段,通过学习健美操可以培养他们的协调性、灵敏性,培养他们良好的身体姿态,提高身体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本节课自编健美操的动作简单、易掌握,可操作性大。目的都是在音乐伴奏下,通过身体的活动和基本动作、展现自我。编排的动作舒展大方,运动路线多变,通过自主练习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利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升华,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健美操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一)导入新课:
课堂常规,出示本课目标,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兴趣激发,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领做准备活动时对学生提几点要求:做动作要大方、舒展,要全身动起来,做动作时要面带微笑,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进行学习,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那本次课的目标也基本达成一半。
准备活动不采用单一的跑、跳活动,而是跟随教师练习4×8拍动作(教师自编),动作简单易学,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动作做到位,做动作做错、乱一点也不要紧,只要求不要停,随音乐而动。目的在于让学生有参与的兴趣,避免课堂上有空滞的现象出现!
(二)学习本领:
开始基本步伐的学习,首先,教师示范基本步伐的组合动作,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一节课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基本步伐选择4种:并步、开合跳、一字步、v字步,配合上肢动作的1×8拍(教师自遍),重复4种步伐,反复进行练习。在传授过程中,强调健美操最重要的“弹性”。教师采用背面+镜面示范相结合,不断变化口令的节奏,引导和鼓舞学生。对课堂中学习情况好或掌握动作较好的学生,及时手势、语言鼓励,提高课堂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受益!其次,在学生自主练习中,教师要不断的巡回指导,对于学生的指导做到:细说、精说、少说、鼓励为主。还要提出自主练习的要求,如分组练习,小组要协作等。然后利用3~4分钟进行练习展示,尽量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一方展示,一方评价。教师适当参与其中,活跃课堂活动气氛。学习部分的重点在于通过简单套路的学习培养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等,难点在于学生能根据音乐节奏、不断变化的步伐节奏,仍然能较熟练掌握组合动作。
(三)身心放松:
本次课的活动强度并不是很大,所以放松活动以呼吸放松配合伸展放松为主,目的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呼吸放松法放松身心!然后教师根据刚才的活动情况对本次课进行简单的小结,对于刚才练习表现好的地方给予肯定与鼓励,并提出新的希望。最后宣布本次课结束。
1.准备活动部分的自编动作: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采取学生较感兴趣的现代舞节奏,自编简单、易掌握、活动强度适中的”funky dance”----重节拍舞蹈,在热身环节不要求学生规范的做动作,只要求学生动起来,利用幽默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部分中:基本步伐的学习中,手配合脚的上肢动作由无到有,又由简单到复杂,如,开合跳动作学习步伐开始双手叉腰,熟练后加上肢动作,上、下肢的动作从简到难、从慢到快的过程就培养了学生协调性、快速反应等能力,心理上通过激发、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受益。
3.放松部分中:传授给学生怎么呼吸?调整呼吸的时候身体怎么做动作更有利于身心的放松?从动作到思想上,每个环节都提醒、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养成性习惯。教的重点是“授之以渔”非“授之以鱼”!
春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热门19篇)篇十九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
结束部分。
1、
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