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拖延和迷茫,让我们更有动力和方向感。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写一份出色的计划书,不妨先参考以下的范文,积累经验和灵感。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妈妈的辛苦与喜好,感受母爱的崇高与伟大。
2、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描绘、制作,在妈妈的节日中为妈妈送上自己的一份心意。
教材分析:
重点:通过描绘表现自己对妈妈的爱。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心灵强烈的共鸣。
关键:各种方法的运用、组合。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学情分析:
学生都对妈妈有种爱和依赖,但现在的孩子更多的是一种不觉察、不领悟的爱、体验。
不深,所以老师应该运用各种方法产生共鸣。
教具:录音机,画家母爱的作品,学生作品也可以。
学具:水彩笔、油画棒,和妈妈的照片。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维持全班纪律。
2、导入新课。
生:我的妈妈是一位农民……。
师:你可以说说你妈妈的样子吗?
生:她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
师:你能讲讲你与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吗?
生:打针时、睡觉时……。
师:老师也给小朋友讲一位妈妈的故事吧!
生:母亲节、三八妇女节、妈妈的生日。
师:有哪些小朋友知道你自己妈妈的生日?
生:(举手)。
的时候,你对妈妈做了些什么呢?
(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师:从古至今,表现母爱的美术作品一直是画家们从不厌倦的主题,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欣赏作品)。
师:如果今天就是妈妈的节日,你准备怎么做?
生:打扫卫生、劳动!
生:画张画作为礼物!
生:唱歌给妈妈听!
生:洗衣服……。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上其它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吧!
(欣赏课本)。
4、学生作业。
妈妈的节日里,你和妈妈之间的故事吧。
5、作业要求。
作品表现我与妈妈的主题,有人物、有背景。
色彩鲜艳、画面丰富(可以剪贴照片)。
6、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及时表扬优秀作业。
7、总结、讲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二
看教科书第2—3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一、复习铺垫。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先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回答。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
(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
(2)练习一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三
新课程第二册教科书p93。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彩笔、水果图片。
一、创设情境,提供原始数据。
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
电脑出示配乐动画:
二、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1、提问:聪聪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有几只?
2、(没看清)电脑再放动画片。
3、提问。
a、五种动物各有几只?谁同时数出来了?
b、没有数出来(大家数的只数不一样),看来光靠数还不行,还要用笔记一记,我再给大家放一遍,但你们要想出一个又简便又好记的记录方法把小动物的只数记下来,行不行?小组讨论一下,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
4、报告整理数据的方法。
谁来说说你们组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b、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记下小动物的只数,开始!
5、电脑再放动画片。
6、展示整理数据的'方法。
a、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你能把自己记录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吗?
b、大家同意吗?
c、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7、小结。
同学们真棒!想出了用各种符号记录每一种动物的只数。大家知道吗?这些方法,就是数学中的“统计”!(出示课题)。
8、比较。同样是用符号来统计,哪种统计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三、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1、出示统计表。
2、提问。
b、聪聪的朋友各有几只?这个同学统计得对吗?你能来说一说吗?
3、这样一张用来统计各种数据的表格我们就叫统计表。
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1、根据这五种小动物的只数,请你在这幅图上涂上颜色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对又快。
2、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3、展示条形统计图,集体订正。
a、你涂了几个格子?为什么这样涂?
b、他涂得对吗?
c、我这儿还有几个同学的作品,请看!
d、他们涂得又对又漂亮!你们涂对了吗?
五、练习应用。
2、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4、学生填调查表,在自己喜欢的水果下面做上记号。
5、老师读数据,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填出统计表中的数量。再根据各类水果的数量,在统计图中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
6、展示、评价。
(1)谁愿意跟聪聪说说我们班小朋友喜欢吃哪些水果?
(2)看着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六、小结。
1、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小猴聪聪:谢谢小朋友的帮助,我今天有好多的收获。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2、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统计的知识,你发现了吗?
3、别急,小猴聪聪还有话要说呢!(小朋友,你们可真厉害啊,今天就学会了这么多,还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谢谢大家帮了我的忙,同时也欢迎你们明天到我家来过生日。再见,再见。)。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左右”的相对性。
计算机课件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五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从物体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水彩笔、剪刀、橡皮泥、印泥等工具;尺子,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形体。
春天来了,森林里多美啊!小白兔想在这美丽的大森林里搭一座小木屋,怎么搭呢?小朋友,你能帮它设计一下,用台上的积木设计一座漂亮的小木屋吗?(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小朋友搭得都很漂亮,你们用到了那些积木,你能把积木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吗?(学生动手分积木)。
学生交流:我们用到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小朋友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看一看,摸一摸,跟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体,它的面是什么样的?(学生边摸边说)。
2、全班交流:
——长方体的面长长的,平平的:
————正方体的面方方的,平平的;。
——圆柱体的面圆圆的,弯弯的。
3、小朋友,你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些面记下来?我们准备了白纸,橡皮泥和印泥等工具,小朋友先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下这些面,比一比,看看那个小组想的方法最多。
4、小组合作活动,探讨把面记下来的方法。
5、全班交流,加以演示:
——-我把正方体放在纸上,照着它的边画下来;。
——-我把长方体放在纸上,用剪刀沿着它的边剪下来;。
——-我拿圆柱体的面在印泥上沾一下,然后印在纸上,就留下了这个面。
6、小结:
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呀!(电脑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上分别移下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我们把它们都请下来。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7、板书课题:认图形。
三、操作巩固,加深认识。
2、学生可下座位寻找,全班交流。
3、小白兔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它想围出一块地种萝卜。小朋友,你能不能用上刚才学的本领,帮小白兔围一围呢?围好后和小伙伴说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学生相互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图形)。
——-你围了什么图形?
——-有人在钉子板上围出圆形吗?
——-为什么围不出圆形?
4、(电脑出示斜放的长方形)这是个什么图形?为什么和刚才的`长方形不一样?
——-原来长方形可以躺着,站着,也可以斜着,它们都是长方形。
5、现在许多图形都赶来开会了,你来说说,来了哪些图形?(出示第42页的第5题)。
——每种图形有多少个,你能用水彩笔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统计好个数,填在表格里。(学生涂色并统计)。
——交流图色的方法,表扬把相同的图形涂上同一种颜色的学生。
四、全课总结,联系实际。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六
课本第85页。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六、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七、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七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观察图形,想象不能看到的面: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知识点是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一样,左边和右边一样,上面和下面一样。左边不知道,可以看右边。
补砖块问题。
一、谈话导入。
二、完成练习一第五题。
出示完整的一面墙(图片)。
1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每块完整砖块的长度是一样的;每行的砖块数是一样的;单数行和单数行摆的一样,双数行和双数行摆的一样。
3出示不完整的一面墙,“补砖块”
(1)这儿缺了几块?你能用刚才的发现来猜一猜吗?
(2)验证猜想。
方法一:学生可能会用画一画,补一补的方法。
师可以提问:你想怎么补?来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画的时候,引导学生用行之间的关系来画砖缝。
方法二:学生直接用数砖块的方法,那就不用补了。
师:一行有几块砖块?第一行缺了几块?
师总结方法:数出每一行缺的砖块数,再加一加。
老师对于这两种或更多的方法予以肯定及表扬。
(3)练一练。
完成p6补砖块练习。1、提问: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
2、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3、小结:如果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是什么形,那么它就可以画出什么形状来。
三、独立完成练习一第6题。
四、完成教科书练习一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五、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直观演示。用后面书上提供的卡片。
(2)直观演示,边讲解。4旁边的数学在4的左边和右边,剩下一个数字在4的后面。
(4)总结。对面的那个数总是与原来的数隔着一个位置。
(5)应用规律。6的对面是?(隔着一个数字,是5)2的对面是几?
六、拓展延伸。
1、出示长方形模型,提问: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2、请学生拿出若干张长方形,实际动手剪一剪。
3、进一步启发,激励学生,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并再一次让学生实践剪一剪,结果有学生发现了新的剪法。
七、单元小结。
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图形的拼组整理与复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八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弄清数的组成。
理解计数单位。
课件,小棒。
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问题,激发数数兴趣。
1、师:蓝蓝的天,绿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兴啊!看,山坡上下来一群羊,有几只?又来了一群,几只?这两群羊共几只?20是几个十?学生观察回答上述问题。
2、又下来一大群羊,成八小群。师,羊真多啊!有多少只?
我们来估计一下,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3、师,我们的估计对吗?可以数。你会数吗?今天学习数100以内各数。(揭示课题)。
二、操作、交流,学习数100以内各数。
1、实物数数。
(1)师:老师让你们没人带了100根小棒,快速地数一下,是不是100根。
(2)学生自由数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有多种数法,可以指名进行实际操作。)。
2、讨论。
(1)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是这样数的:每数10根捆成一捆。谁愿意用小棒再来演示,让全班都能看清楚?能不能试着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办法来数一下有多少根。提示:每数10根捆成一捆。一定要用皮筋捆好。
(2)师:一根一根地数,10个一是几?那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几?
3、引导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
如果让你十个十个地数,你能从10数到100吗?100—10呢?
学生数10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数百羊图。一只一只地数,再十只十只地数。(同桌一个人数另一个人检查)。
(3)抢答:一十一十地数,三十前面是()十,三十后面是()十。
八十前面是()十,八十后面是()十。
(4)指名数: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十数到一百;从三十数到七十,从六十数到一百。
三、接近整十数的数法。
1、师:谁能很快地拿出三十五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如果一根一根的继续往下数,你能数到四十二吗?试一下。
出示例2: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学生边添小棒边数。
交流:三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为什么是40?
学生将10个单根捆成一捆,得4捆,再接着数到四十二。
2、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再从六十三数到七十二。(注意渗透组成知识,注意是否每数满十根捆成一捆。)。
3、不摆小棒,一一地数。
从七十八数到八十八,再数到一百。(同桌轮流数,再指名数。)。
回答:七十九、八十九、九十九的后面各是几?
四、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
1、例3:拿小棒3捆又5个单根,看一看,是几根小棒?说一说35是()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3、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说组成。
4、游戏:摘果子。(水果卡片)。
四十二()个十()个一七十六()个十()个一。
九十四()个十()个一六十里面有()个十一百里面有()个十。
想一想:其实生活中用到数数的地方可多了,想想哪里遇到过?自由汇报。
如果这堂课的表现是100分的话,你觉得你自己能得多少分?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说说你得分的理由。
五、小结。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六、练习活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九
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5和例6,做第30页“做一做”的第2题,练习八的第8~14题.
使学生理解十位和个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写100以内的数.
教师准备计数器一个,小棒10捆;学生准备学具卡片中的0~9的数字卡片及数位表.
一、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将计数器挂在黑板上,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提问: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多少?(是三十四.)。
教师:请同学们看计数器,十位上有3个珠子,是3个十,写数时就在十位的下面写“3”;个位上有4个珠子,是4个一,写数时就在个位的下面写“4”,所以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写出来就是“34”.
接着教师在计数器十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拨2个珠子,让学生联系34的写法写出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
教师:谁能说一说42的十位及个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十位上的4表示有4个十,个位上的2表示有2个一.)。
让学生自己类推出“五十七”的写法.
接着教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出6个珠子,让学生写出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
教师:60的十位及个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十位上的6表示有6个十,个位上的0表示1个一也没有.)。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写数的时候,个位上1个一也没有要用0来占位,不要漏写.
2.教学例6.
教师出示1捆小棒,告诉学生是十根.
教师:现在有10捆这样的小棒,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然后教师在计数器的百位上拨出一个珠子,告诉学生:这一个珠子代表10个十,也就是10捆小棒,读作“一百”.
教师:请同学们看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这我们都已经比较熟悉了.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数位,就是从右边起第三位是“百位”.百位上有一个珠子,表示有1个百,在百位上写1,因为十位上1个十也没有,个位上1个一也没有,我们就用0来占位;所以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写出来就是“100”.
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数位,谁知道这三个数位各是什么位?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三个数位分别是个位、十位和百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教师:好,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的第30页,大家一起朗读方框里的这句话.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学过的三个数位的顺序,谁能说一说读数和写数的顺序?(读数和写数都从左边起,也就是从高位起,先百位,再十位,最后个位.)。
教师板书: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课间活动.
3.做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可让学生做在书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最后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八的'第8~14题.
1.第8题,让学生准备好数位表和数字卡片,教师读数,学生摆卡片.练习时,教师要不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第9题,先让学生写在书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最后还可以练习听写,告诉学生写数时,两个数之间要留些空.
3.第10题,重点是整十数,让学生做在书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集体订正.
4.第11题,可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报数,最后一人报的数就是全班人数;桌子的张数可让同学们课后数一数.
5.第12题,教师可先提问:谁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对了.接着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到今年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多少周年,让学生填写.
6.第13题,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左、右两个圈注明的要求,把个位是5的数写在左边的圈内,把个位是0的数写在右边的圈内.
7.第14题,是20以内加减法的巩固练习,是为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的.此题可让学生自己做在书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十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情感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喜洋洋的贴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贴脸游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瞧:
(课件出示喜洋洋图片)。
2、出示喜洋洋图片1。
问:你们觉得这两个喜洋洋有什么不同?
3、学生讲,老师贴。
4、学生观察,两者间有什么关系?
5、引入课题,喜洋洋为了感谢大家帮它找回了鼻子和嘴巴,现在给我们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玩,在生活中去学习上下位置关系。板书:上下。
二、理解上下,培养空间观念。(重点)。
出示主题图,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站,南京长江大桥,图中有什么交通工具呢?
学生观察。
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出示汽车和火车,你能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引导,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详细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出示火车和轮船,你能再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引导,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小结: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
2、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难点)。
出示汽车、火车、轮船,你能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引导,一会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又说火车在下面。对吗?
同桌讨论。生回答。
小结:对于三个物体来说,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例如:火车对汽车来说,火车在汽车的下面。火车对轮船来说,火车在轮船的上面。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
现在,喜洋洋带我们来到第二站教室。
将你的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上面,然后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再从文具盒里拿出一支铅笔放在文具盒的上面。
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生操作,师巡视。
(3)写一写。
四、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游戏,喜洋洋做,学生跟着做。
游戏儿歌:上上下下。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向上爬,(双手握拳相互绕圈从下往上至头顶)。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向下滑。(双手握拳相互绕圈从上往下至脚面)。
太阳出来了,(双手在头两侧伸直打开,手心向前)。
花儿也对我咪咪笑。(手腕靠拢在下巴处做花朵状微笑点头)。
上,下,(双手伸直上举,再弯曲至耳朵旁)。
上,下,(重复上面动作)。
休息一下。(双手在脸侧做睡觉状)。
2、第三站,动物器材室。
3、第四站,喜洋洋的房间。
4、第五站,回到教室。
联系生活,叫学生观察所处的教室,有哪些物体存在着上下位置关系。
五、小结。
今天,喜洋洋带我们游玩了这么多地方,你收获了什么?观察所处的教室,比如,讲台和黑板,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间存在哪些位置关系?这是我们后面几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十一
一、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
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
约3课时。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批时间审批(人)。
课题。
认识平面图形。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方法:情景演示法。
教具与学具: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含预期目标)。
一、复习,探究新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不同点: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三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五、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十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拔萝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
师:根据刚才的动画情节,请你来提数学问题?
生:小白兔拔了20个萝卜,小黑兔拔了40个萝卜,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师:你会解答吗?
生1:20+40=60(个)。
生2:小白兔拔了30个萝卜,小黑兔拔了6个萝卜,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30+6=36(个)。
师:如果小白兔和小黑兔拔的萝卜的个数刚好都不是整十数,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4+3245-32。
12+2126-13。
…………。
54+2723-15。
(除了进位或退位的两位数加减算式外,教师把其余的算式分别写在口算卡片上,在最后的送礼物游戏中可以用。)。
【评点】: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一方面,孩子们可依自己的学习情况复习旧知,部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还存在困难,那就要在这里复习铺垫;另一方面,又为孩子们学习本节课的新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了积极参与的意识。对出现即将要学的知识,让孩子根据自身学习水平,自己选择处理办法(或放进“问题银行”,或由教师把它们分别写在口算卡片上,放在课后解决)。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十三
新的学年开始了,为了搞好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上有的放矢,特定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班的这些学生来自周围的自然村及社区。他们大部分天真活泼,有礼貌守纪律。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如上课做小动作,不主动回答问题等。通过入学测评,发现有几个学生学习较差,认知能力较弱。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这册教材的数与代数领域,首先联系实际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并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此之外,还安排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二是把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与计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内的一些问题。
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统计与概率领域。一方面,通过“分一分”初步学习把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材注意结合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有关教学内容的体验,联系现实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全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结合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安排了《找找周围的数》《大蒜有几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道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算方法。
※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轻重。
※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情景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情景中认识上下、前后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活动中初步感知他们的基本特征。
(3)联系具体情景,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根据物体的用途、形状、颜色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
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的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分析、推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景和问题,发展简单的合理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显示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验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难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因此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措施。
教学任务保障: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有一条清晰的逻辑教学思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有成功感。
优生措施:做好优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定时开座谈会,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和意志,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轻装上阵。在教学中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与动机。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创造与探索的空间,释放创造潜能。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十四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能够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
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教学难点。
理解数位概念.。
1.数20以内的数。
(1)从1数到20.。
(2)从20数到1.。
2.读出下列各数并说出它的组成.。
11、13、16、18、20。
分别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回答.。
1.教学例4【演示动画“写数”】。
(1)出示数位表。
十位。
个位。
师:这个表叫数位表.它可以帮助我们写数.上面标着数位的名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闪动)第二位呢?(十位闪动)。
(2)出示小棒图:
师:这是多少根小棒?(12根)。
12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随学生回答,将1捆小棒移到十位上,两根小棒移到个位上.。
师:有1个十要在十位上写几?
有2个一要在个位上写几?
十位上的.这个“1”表示1个什么?(1个十)。
个位上的这个“2”表示2个什么?(2个一)。
这个数是多少?
请你用手指在桌子上写出一个12.。
(3)学生摆小棒试着写15.。
师:请你先摆好数位表,然后在数位表的上面摆出15根小棒.。
说一说1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1个十在什么位上写几?
5个一呢?
请同学们把它写在数位表上.(学生试写)请一人说自己是怎么写的.。
(4)学生独立探索20的写法.。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交流写法.。
师:个位上不写“0”行不行?为什么?
老师演示:擦掉数位表看不出是20了,0起到占位作用.。
学生书空,边说边写“20”.。
2.教学做一做.。
(1)看图写数:
出示p79格子图(一)。
师:如果不摆小棒,没有数位表,你能看图写数吗?
出示p79格子图(二)。
师:看着这幅图,你会写数吗?
学生独立写数,然后订正.。
出示计数器.。
边拨珠边提问:十位上有几个珠子?(1个)表示什么?
个位上有几个珠子?(1个)表示什么?合起来是多少?(11)。
师:同样是1个珠子,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量就不同.。
这个数怎么写?请你书空.。
出示计数器图(一)。
学生独立写数,然后订正.。
出示计数器图(二)。
学生独立写数,然后订正.。
(2)用数字卡片摆数。
老师说,学生摆.。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
由1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
1.在田格里写数(11~20)。
2.口头填数.。
3.请把卡片按顺序排列起来.。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到了什么?(拓展知识,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右起第三位是什么位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11、13、16、18、20。
分别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回答.。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十五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2.使学生能利用统计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质疑引入。
播放《生日歌》,投影显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今天是谁的生日?
在学生迟疑时,设疑引入:怎样才能很快地回答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二、积极参与,经历过程。
1.整理动物的只数,认识象形统计图。
提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很快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呢?
再问:用什么办法能很快知道?(可以把大象家来的客人排排队)。
讨论:我们怎样帮大象把家里的客人排队呢?
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分类排队,有几种动物就排几排;可以竖着排,也可以横着排。
拿出几种动物的头像,谈话:请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看着例题图说动物的名称,另一个小朋友在黑板上把小动物排一排。指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排,一个竖着排,另一个横着排。
提醒:一人报动物名称,另一个人在黑板上贴,报一只,贴一只。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分类整理的情况。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每种动物各有几只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见教材第76页)分别填上三种动物的只数,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如:哪种动物的只数最多,哪种动物的'只数最少等。
小结:把几种动物先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得出结果,这样的过程就是统计。(板书: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2.整理花的朵数,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几种鲜花图片,仔细观察例题图,把花分颜色贴在课本第77页的虚线框内,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部分学生完成的图和表,相互交流整理的过程。
提问: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并回答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加深体验。
1.完成想想做做。
谈话:小朋友们为大象统计了客人和送的鲜花的情况,为了感谢大家,大象准备买5种水果招待大家。在这5种水果中,你最喜欢吃哪种水果?请大家分小组统计一下人数。(出示统计表)。
先按小组统计,再把各小组的统计结果汇总,填在统计表里。
提问:我们班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少?
再问:你还能想到什么问题?
2.实践活动。
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提问:如果要统计学具盒中的物体,可以怎样分一分?(按颜色或按形状分)。
组织学生按形状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略)。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提问: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办法整理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的?
谈话: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可以分类统计数据,你还想统计什么?课后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十六
1、通过网络学习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并能正确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学生自主拼、摆、画、折、找等活动,能直观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1、教师带领学生回忆立体图形的特征。
2、播放微视频,学生观看。(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以及三棱柱,播放从立体图形中“拓”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3、组织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学具的不同形状在练习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平面图形。画的又好又快的的同学,可以连麦老师分享他的作品。
4、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5、认识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纸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请大家动手做一做,准备好的同学可以连麦老师哦。
6、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跟家长说说每个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同学们,请爸爸妈妈把你们画好的作品拍照分享在班级群里吧!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专业17篇)篇十七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
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约3课时。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批时间审批(人)。
课题。
认识平面图形。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方法:情景演示法。
教具与学具: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不同点: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三个角。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完成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