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掌握了这些优秀的教案模板范文,相信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自己的教案模板。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大全(14篇)篇一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就是用连乘来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列出综合算式。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理清解题思路。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跑步、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入手,通过让学生根据两个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复习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接着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选择信息完成问题,进而揭示,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寻找两个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有用的信息。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己根据卖保温壶的情景,自己动脑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课中穿插微课,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了学生从已知信息出发进行分析解答。然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不知一种,但为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我采用了用微课来讲解分析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去分析,这样用微课展现出来,也能让学生集中精力轻松的观看,并理解。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跑步的练习,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让学生讲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你还想学什么”?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
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先应用综合法,根据从已知信息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大全(14篇)篇二
1、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谈论、汇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的和的乘法应用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讨、交流来突破。
突破方法:通过讨论、交流来突破。
教学准备:
1、口算:
2×7=3×8=8×5=7×4=。
5×7=4×8=8×3=5×6=。
2、课件出示例3:小军和小红一起逛超市,在超市的文具专柜有许多的文具:文具盒每个8元,铅笔每支3元,橡皮每块2元,日记本每本4元。
1、看一看、说一说。
仔细观察图,并说说图意。
2、提出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汇报:如。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想一想: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汇报:
(1)如第一个问题中知道文具盒的价格是8元,要买3个,要求一共多少钱?3个文具盒就是求3个8元是多少元?。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小结:求3个文具盒的价钱总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其余的问题解答写在作业本中。
1、比一比、算一算。
练习十九第2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要求:认真审题,将+、×看清楚。
2、看图列算式。
练习十九第1题。
练习十九第3、4、5题。
1、找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大全(14篇)篇三
《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学生学习同数连加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这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听了张老师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例题图出示以后,让学生充分观察情境图,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列式。列式后,由学生质疑:“3个同学”这个条件在加法算式中用到了吗?这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
2、活动形式多样化。在例题出示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例题中题目中的意思,张老师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小棒摆一摆图中的信息。让学生自己用更形象生动的方法去感悟题意,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在练习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3、注重算法多样化。如何解决“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这个问题,方法是不一样的,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表解答。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学生没有想到列表的策略,我就引导学生去思考,该如何填写表格。算完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哪种方法更简便。
4、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拓展思维的环节,张老师让学生两人一个小组,合作用小棒拼几个相同的图形,然后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不拘泥于一般题型的练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固化的模式上。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大全(14篇)篇四
第八周星期三上午第二节,在黄冈镇第二小学听了黄玉玲老师上的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这一次上的课比前一次更流畅一些,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容量小了,教学思路更清晰了。
纵观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的。一是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投身学习活动中。《王老先生有块地》这首歌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乐于学习。二是教师能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黄老师在出示情境图后,依次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从图上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并不懂得什么是数学问题,直接把答案就给说出来了;但是黄老师并不着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通过模仿,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用符号在图上表现出来,并让学生列式解答、检查、口答。学生经历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有较强的激励性和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教师又善于启发学生表达,比如,根据图意列出算式之后,教师要学生说说算式里每个符号所表示的意思,沟通了算式与情境图的联系,同时也训练了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有序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练习环节虽然采用小图片作为奖品激励学生,但是似乎看不出学生的兴奋点,因此练习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中个别学生并没有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二是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看图列式之后,全班交流,大多数学生回答:4+2=6,这时有一个学生回答,还可以2+4=6,这时,黄老师表示肯定,并说:“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不变的。”显然,黄老师在这里说这句话是不对了。不应该把“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不变的。”这一个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说出他为什么要那样列式,也许会更精彩。此外,在练习的环节,黄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用加法解决问题的例子,学生所举的几个例子都是1+1=2的,听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算式。
总的来说,黄老师这节课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的。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大全(14篇)篇五
下面我就彭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彭老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学生“起点”,带领学生经历“感知策略——建构策略——内化策略”的过程,达成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借助平台的“聚焦”与“互助”等功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促进同伴互助学习,进一步进行生命化课程资源开发。
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而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学生从第一段无序列举、个别列举到第二段的有序列举、全面列举,再到第三段的切题列举、分类列举,但其基本思想不变,即把事情发生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就更容易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纵观全课的流程:开放导入,引出策略;核心推进,感知策略;多元变式,提升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事无巨细地讲解,也没有不负责任地放手,而是引导学生整理信息、操作活动、选择策略、尝试列举、讨论思路、优化策略,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一一列举”策略的形成过程,获得丰富的策略体验。学生从无意识地列举到有意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转识成智,实现策略教学的根本目的。
1、策略价值,彰显自然。
在策略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感悟到策略的价值,当他们体会到学习的这种策略对于解决问题有价值的时候,学习兴趣和热情自然就产生了。
在本案例课始——彭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你能设计一种围法吗?”教师在此设计开放式问题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然后在平板上着手表示出来。课中——动手操作,学习指南:“先想一想会有哪些不同的围法?然后把每种围法用你喜欢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下来。”随着问题情境的推进,由一种围法拓展到多种围法,不同资源直观对比,逐步凸显出“一一列举”在解决问题时的优势,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从而形成用“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向和由衷认可。
2、策略操作,便捷有效。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动手操作则是他们思维的纽带。彭老师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利用数字化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原有的课堂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安排多次“人机互动”活动。
例题1设计了“算一算、画一画”的活动:18根1米栅栏可以围成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花圃?又如例题2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由起初的“先扶后放”变为“先放后扶”,但是仍然借助于数字化平板,允许学生学习途径多样化,通过“独立尝试——同伴互助——自我修订——交流完善”的数字化学习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分享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便于学生直观操作,也有利于教师第一时间掌握所有孩子的研究成果,并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直接、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分析和比较,既共享了资源,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尾部分,彭老师通过程序化设计练习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并给予全课积分,再次激发学生数字化学习乐趣,尽可能地使策略操作走向便捷,这样学生才更加愿意使用策略。
3、策略形成,建模过程。
在教学时,我们希望通过数学建模,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题目的结果特征和相应的分析与解决策略,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熟练地运用策略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这里,彭老师精心设计了两次“画一画”训练(即例1和例2),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审题、仔细分析、一一列举、完成解答。在此过程中,彭老师还用不同色笔表达“一一列举”的步骤与优势,体现了思维的有序和严谨。例1和例2的主要思维过程是“识别——提取模型——重复已有的解决方法”;可以说,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作业布置的“自我测试题”是另一种挑战性变式练习。学生学习时需要“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组新的认识”,从而在解题活动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策略。
然而,在数字化教学新浪潮的背后,却引发了我对当下“数字化课堂”的一些思考。
1、过多关注“外在形式”,忽略了“教学内涵”。
数字化课堂极易变成“电影式”教学,预设了演示过程,限制了课堂进程,生硬的让教师适应课件,机械的让学生配合教师。教师过多地关注课件媒体的操作,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记得彭老师总是在讲台前等待,直至学生完成后,就把所有资源大屏幕全体呈现。这个过程表明了该教师对于外在结论的重视,而没有“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对他们“半成品”进行指导,或者师生之间“答疑解惑”的情感交流。此处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课件只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并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
2、缺乏“自我思考”,削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精致的数字化课件往往占用了教师大部分精力和时间,也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使他们变为了课堂外的看客,并没有真正深入进课堂学习中去。我还察觉到:每一次的策略探究活动和变式练习,包括最后的自我测试题,彭老师都提供了多种帮助方式——“老师在线、同学互助”。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自我思考、自主学习”的含量,也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同伴互助”更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局面和“人人掌握”的假象,更谈不上个人想象力和自我创造力的发挥了。
数字化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相信今后的数字化教学能扬长避短,优势越来越明显,带给老师和学生更多的惊喜!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大全(14篇)篇六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了解替换的策略不仅能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教学例1时,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与“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感受到假设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接着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提纲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让学生上台用“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小杯”替换“大杯”的过程,同时说说怎样求各种杯子的容量并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在教学例1后增加了如下练习:课件出示学生经常看到的达能饼干的广告,在广告中得到了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这一数学信息,由此引入练习题,小明早晨吃了12块饼干和一杯牛奶的钙含量是500毫克,求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和每杯牛奶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顿时也活跃了起来,再加上有例1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很快地想到用“一杯牛奶”替换“8块饼干”的解题策略,这样,成功地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层次内容之间有效的联系与综合,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在教学设计时,对几个重要环节成功处理后,我深深感受到最大的难题是处理好各个板块之间的衔接。板书也非常的清晰,并且把几种替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让学生看的更清晰,因为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不多,如果练习多些的话,会更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大全(14篇)篇七
1、使学生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信心。
(2)灵活运用学过的解题策略,体会策略价值。
7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8~69页例1、练一练,第72页练习十一第1~3题。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2、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
(1)提出问题后,要求让学生看图思考。
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3、列式解答:
引导:根据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尝试列式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4、检验。
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完成答句。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
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出示问题,让学生逢主阅读,并要求尝试画出表示题意的草图。
(3)追问:威慑么这道题假设全部买椅子而不是假设全部买桌子?
很重要。
(5)让学生自主进行检验。
(6)反思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一第1题。
独立完成,同桌互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提问:根据填充里的想法,这道题可以怎样假设?还可以怎样假设?
独立完成解答,指名板演。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大全(14篇)篇八
曹老师“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一课中引导学生用除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注重算理阐述:在得出15÷3=5(人)15÷5=3(组)曹老师问: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在学生不断的说理过程中,学生对除法的意义理解的更明确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如在例题教学时,曹老师提出:又来了3个小朋友,那每组应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如果又来了一人,这时还能平均分成三组吗?为什么?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自主的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
3、注重联系设计灵活巧妙:在练习中曹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小白兔种了18棵白菜,12棵萝卜。要把白菜装在3个筐里,平均每筐装几棵?猴妈妈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小猴和它的.3个同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让学生选择一些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体现了练习的巧妙性。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大全(14篇)篇九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大全(14篇)篇十
随着我县第三教研协作区集体活动的开展,我曾参加学习过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的学习,都让我在教学经验上成长一大步。今天来到二小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我深感荣幸。下面我就熊老师的这节课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和感受:
熊老师的这节课最主要的闪光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毕业班的后期能大胆的使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说明熊老师思想进步,善于学习新教法,很是难能可贵。
二、“三疑三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交流。在本节课中熊老师三次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去自学例5,探索新知,再后来的解决问题中能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应用的恰当得体。
三、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习例5时,熊老师先组织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先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明确的了解,进而引导学生用比例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能更容易的接受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练习设计,紧扣例题。当学生顺利的学会例5后,熊老师围绕例题设计了大量的练习,练习题形式多样、灵活。特别是后来的学生自己出题并解决,把课堂气氛带入了高潮。
但就本节课我也发现了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
一、“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使用的太过生硬,仅仅在课堂开始几分钟听到了老师问学生在看到课题后想知道什么,就草草了事了。虽然后来老师小黑板出示了设疑自探,可是这里的“疑”还是老师设的,学生只能顺着老师的思路来走。
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虽然课堂中熊老师三次使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除了第一次多少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小组合作的味,后两次的使用完全没有小组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三、课堂学校气氛太过于沉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整节课中老师的身份还是相当于太阳,学生的身份还是地球,只能围着老师的问题转。没能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自主性。
四、课堂中应多加一些对学生的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给予指导和鼓励。并且在评价时要做到有激励性,发展性,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针对以上情况,我想对熊老师提出一些自己粗浅的建议:
一、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做到真正的放手给学生,既然已经使用了“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就大胆的使用,哪怕是运用的还不成熟也没关系,必定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二、在小组分工上还得下些功夫,要让学生明白在小组合作时,他们应学什么,怎么学。这样学生就不会漫无目的的在那干巴巴的坐着不知所措了。
三、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语言和鼓励性的语言。特别是六年级的后期,学生已经转入全面复习了,本来就很乏味,老师更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拙见,如有不当之处望大家能谅解。同时我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有好的方法和经验能不吝赐教!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大全(14篇)篇十一
本节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学生在探索解决递增递减问题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轻松地学会了用表格列举法来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运用表格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导入亲切自然。在上课伊始,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素材引入,接着出示了欢欢等4名同学在为小树立警示牌,保护家园的情境图,能吸引学生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年级学生理解问题有困难,而这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递增递减的问题。康老师出示题目后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是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关键句,分析问题。出示问题后,老师: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种一棵树什么意思?生:意思就是8岁种了1棵树,9岁那年种了2棵,10岁那一年种了3棵,11岁种了4棵树。教师又问:欢欢种树是从几岁到几岁?具体哪几岁?这两个问题很好的帮助了学生理解问题,也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空间。
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解决问题环节,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梳理,精心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发思考,再总结,引入表格列举法。既让学生体会了表格列举法的优越性,也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
4、练习环节的设计,教师也费了很多心思,尤其是练习二的设计。学生很容易混淆“第五天”和“五天”两个概念,教师把这两者在一个问题中同时出现,学生通过对比,印象会深刻。
个人觉得不足之处有:
1、针对低年级学生,练习题有些多。以至于后面没时间进行回顾反思,交流评价。我觉得练习中一个递增问题,一个递减问题就可以了,这样就能腾出时间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以及方法进行梳理,做到融会贯通。
2、在处理练习题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展示了算式。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说说每一个加数是什么?怎么算的?学生对这种递增、递减求和的问题理解的会更深刻一些。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大全(14篇)篇十二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材对这节课的编写是按三个层次来安排的: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二是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由学生提出问题后,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课一开始,我设计了小精灵邀请大家做游戏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中我根据“男生有6人,女生有8人”设计了猜一猜小精灵会给大家提什么问题,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对做一做的引入也设计了到动物园参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后,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或是好朋友提个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组合作中,大部分孩子都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从而对根据已知条件条件提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在学生解决了三个游戏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后,通过媒体显示相关数学信息,再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画面,选择有用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更加明确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情景,提出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整个探究阶段,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和活动场面,创设了逼真的情境,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在图文声并茂,静观和动态结合的情境中,呈现公园情景图,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扶—半扶半放—放”的原则,依照“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顺序,让学生从图中众多的信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感知解决一个问题应具备的条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感到不足的是个别潜能生,不能根据问题寻找到合适的已知条件,今后在教学中应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更多的关注。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大全(14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页例题;处理练习十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7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使学生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里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列式计算。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教科书第46页例题的挂图,让学生每人准备0~6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有关6的加、减练习。
1.做移动卡片的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画上,将数字卡片由放在方格上面随意移动位置,让学生说出加上下面方格中的每一个数的得数。
教师把依次换成、,随意移动,让学生说出加上下面方格中每一个数的得数(移动时,只能移到0—3的上方;移动时,只能移到0~2的上方)。
2.让学生填写练习九第11题的得数。
3.做练习九第12题。
每组说一说图的意思,推荐一人汇报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挂出教科书上第46页小吐槽蘑菇图。
提问:“图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画括号、在括号下面加写“?只”。边画边说明:“括号表示让我们把两群小兔合起来,下面加一个‘?只’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小兔。”
提问并指名回答:
“括号表示什么?”
“‘?只’表示什么?”
“谁能完整地说出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指定两、三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要把4只和3只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
三、巩固练习。
1、做46页做一做,指名板演,并说出用加法的原因。
2、做48页第1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用加法的原因。
3、完成48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48页第4题。
五、板书设计。
挂图。
左边有(4)只,
右边有(2)只,
一共有只?
4+2=6(只)。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大全(14篇)篇十四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0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1、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连除解决问题能正确求解。
教学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解答。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
通过前面两个课时的教学,现在学生已初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了让学生区分连乘与连除,结合教材特意设计了这一节连除。(具体设计意图负载各个环节后)。
教学过程:
(1)口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老师带来了一些口算练习,你来?
出示:5×3×2=60÷3÷4=7×7+1=21÷3+9=。
出示: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平均分成5行,?
师:能补充问题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齐读)。
【设计意图】。
口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步的口算题给本节课的两部计算埋下伏笔。“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习主人。
1、找信息搜集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
“说数学、做数学、创数学”是我校数学研究课题“数学阅读”的主旨,通过指导学生仔细认真的阅读主题图,以便保证学生收集的完整性、也是教会学生看图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了数学离不开阅读。
师:整理题目,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学生默读)。
【设计意图】。
课堂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给学生一个充满遐想的省略号,应留给学生一片未曾开发的滩涂。就像前面说的“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说思路理清解题思路。
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要求什么(思考)。
师:谁还能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
“说数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会说数学,也就是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教师总结后让学生互相说,既是给养学生成功的体验,也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设计意图】。
会说不一定会写,让学生在草稿本上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也是为了检查学生将解题思路转变成数学符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说意义掌握解题步骤。
师:“60÷2=30(人)”表示什么?
师:是的,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求一个大圈多少人,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同学们,今天我们解决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除法),几步计算呢?(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用除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在解决问题里,我们先要观察图,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问题,也就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要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足部完善自己的表达,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完善板书。
6、写综合算式。类比分步计算。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步计算的方法,你能写出这个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吗?
师:综合算式和他一样的向老师招招手,好吗?
【设计意图】。
掌握综合算式的一般计算法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用综合算式来解题的经验,在这里直接放手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同时也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100页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然后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
这是一道模仿练习题,老师不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解答,部分学生完成后并不着急讲解,等待更多的学生完成再讲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1、第104页的第11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1题。
生:能。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减除类型的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连除、减除类型解决问题的理解,同是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第104页的第12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2题。
师:做好的认真思考,我做的对不对?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设计意图】。
这一题意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并不急于评讲,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信心,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