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教学工作计划可以提前预设教学内容和步骤,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以下是小编为您推荐的几篇经典教学工作计划,其中包含了许多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独特思路。
倍数和因数的教案(优秀14篇)篇一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2)学会与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1、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难点是灵活运用方法。
2、借助图形,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我要说班里每位同学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因为大家都在设计着自己美好的将来,所以在很用功的学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自己美好的设计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同行——一位地毯图案设计师,设计的图案。
展示地毯上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特点,说发现。
地毯是正方形,边长为14米蓝色部分图形是对称的,……
师: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问题:“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师板书课题: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班内反馈
请学生汇报蓝色部分面积,重点汇报求蓝色面积的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以肯定。
学生的答案也许有:
(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2)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3)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4)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4、学生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课本第19页练一练)
1、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2题
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3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 面积的一半。
四、全课小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进行了那些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纸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
倍数和因数的教案(优秀14篇)篇二
第6课时。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12+34=48偶数+偶数=偶数。
11+37=48奇数+奇数=偶数。
12+11=23奇数+偶数=奇数。
倍数和因数的教案(优秀14篇)篇三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能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多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少主动性,目的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本节课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多,课前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自学教师适当点拨。
2、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3、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4、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自己采取用教材,而不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让学生针对12个正方形的摆法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二)情境体验,理解概念: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1)情境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让学生根据12个正方形的不同摆放方式写出算式,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理解倍数和因意义。这样做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36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地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对反例的辨析,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
接下来结合板书算式,考考大家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若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就由老师举例一道除法算式。“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小结: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找一个数的因数,为了考查学生的动手有的可能是用乘法想(乘积是20的两个数是20的因数)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除数和商都是20的因数)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求”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并通过找三个数的所有因数,而找出引述的特征,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本环节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并通过两次针对性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然后通过尝试做题巩固方法。)。
接下来找一个数的倍数。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链,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找才能有条理?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能把3的倍数全找完吗,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你有什么窍门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并在找因数特征的基础找到倍数的特征。
五、课后反思。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应该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但由于时间紧,我只口头说了一下这样学生找出所有的因数可能会慢些。如果能书写下来,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今后这方面要多注意。
倍数和因数的教案(优秀14篇)篇四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12+34=48偶数+偶数=偶数。
11+37=48奇数+奇数=偶数。
12+11=23奇数+偶数=奇数。
倍数和因数的教案(优秀14篇)篇五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父子、母子、母女关系)我和你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
4.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2)今天学的“倍数”与以前的“倍”又有什么不同呢?
“倍数”是相对于“因数”而言的,只适用于整数;而“倍”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
(3)交流汇报。
(三)探究新知-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例2:
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
(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
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方法二: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
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
(2)交流方法。
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
集合图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3.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
(1)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
(2)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四)探究新知-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例3:
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
(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想方法: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
(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
(4)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集合图的方法)。
2.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
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
(五)我的发现-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举例子,找规律,勾画知识点,读一读。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六)智慧乐园。
1.在练习本上完成下列填空题。(独立完成后,师订正答案)。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它()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一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这个数是()。
2.在练习本上完成下列判断题。(独立完成后,师订正答案)。
(1)在算式6×4=24中,6是因数,24是倍数。()。
(2)15的倍数一定大于15。()。
(3)1是除0以外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4)40以内6的倍数有12、18、24、30、36这5个。()。
(5)34的最小倍数是34;34的最小因数是17。()。
(6)1.2是3的倍数。()。
(七)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第3、4页,提交家校本。
倍数和因数的教案(优秀14篇)篇六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1.使学生加深认识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一步掌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经验,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乐于思考的品质和与同伴互相交流、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应用概念正确判断、推理。
一、揭示课题
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开始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认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判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分解质因数,提高对数的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回顾讨论。
出示讨论题:
(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认识。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结合讨论适当记录自己的认识或例子。
2.交流整理。
围绕讨论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结合交流板书主要内容。
(1)提问:能说说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吗?可以用例子说明。(结合交流板书一两个乘法或除法算式)
(指名学生说一说,再集体说一说)
你能找出6的因数吗?(板书因数)6的倍数呢?(板书倍数)
能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吗?
说明: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到中间两个因数之间没有因数为止;一个数的倍数可以用依次乘1、2、3……这样的方法找,注意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写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用省略号。
(2)提问:2、5、3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可以分成哪几类?
你能举出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的一些例子吗?(学生举出各类数的例子)
说明: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偶数和奇数两类,是2的倍数的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是奇数;按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和质数、合数三类,只有两个因数的是质数,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6有哪些质因数?怎样把6分解质因数?(板书式子,并说明其中的质因数)
(3)提问: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说明: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叫最大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叫最小公倍数。
结合交流内容,逐步板书成:
l
质数质因数
合数分解质因数
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互相依存)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5、3的倍数的特征
偶数
奇数
(4)引导:请同学们现在观察我们整理的这一单元学过的内容,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桌互相说说知识是怎样发展的。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交流:哪位同学能看黑板上整理的内容,说说我们怎样逐步认识这些知识的,知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三、练习与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第1题。
指名学生交流,说说每组里因数和倍数关系。
提问:3和7有没有因数和倍数关系?为什么没有?
2.做“练习与应用”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写出前四个数的所有因数,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你是怎样找它们的因数的?(检查板演题)
(2)口答后三个数的因数。
引导:能说出后面每个数的全部因数吗?(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提问: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说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3.分别说出下面各数的倍数。
581217
分别指名学生说出各数的倍数,教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要写省略号?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说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4.做“练习与应用”第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填数。
交流:题里各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填数时怎样想的?
提问:哪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和3的倍数?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2)这里哪些数是偶数?奇数呢?
你是怎样判断偶数和奇数的?
5.做“练习与应用”第4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己选出两张卡片,按各题的要求分别组成两位数,把能组成的数记录下来。
交流:同时是5和3的倍数的数有哪些?(板书:30)如果是三位数呢?
(板书:180810)
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偶数是多少?(板书:80)最小的奇数呢?(板书:13)
6.做“练习与应用”第5题。
让学生把质数圈出来,在合数下面画线。
交流: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板书成两类)质数和合数是按什么分的?
说明:质数只有2个因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
7.做“练习与应用’’第6题。
让学生选出质数和偶数。
交流、呈现结果。
提问:观察表里选出的质数和偶数,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请举出一个具体例子。
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指出:如果要说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只要举一个反例。比如,要判断质数都是奇数的说法是错的,只要举出质数2是偶数这个例子。这里质数2是偶数就是一个反例。要判断合数都是偶数是错的,也只要举一个反例,比如合数9就是奇数。
8.下面的说法正确吗?
(1)大于0的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大于0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3)奇数都是质数,偶数都是合数。
(4)自然数中最小的偶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5)一个数本身既是它的因数,又是它的倍数。
9.做“练习与应用”第7题。
(1)让学生填空,指名板演。交流并确认结果。
提问:这里填写的质数都叫积的什么数?为什么称它是积的质因数?
说明:这里把合数写成这种质数相乘的形式,叫什么?
(2)把30、42分别分解质因数。
学生完成,交流板书,检查订正。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主要复习的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倍数和因数的教案(优秀14篇)篇七
[教学内容]。
数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过程]。
创设“水果店”的情境,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小数。在比较中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并给它们分类。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通过比较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1、在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
5×4=20(元)。
以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20是4的倍数,20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6=3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你写我说。
让学生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可以是除法算式。
三、找一找。
1、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来判断。
2、找7的倍数: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 4的倍数有是6的倍数。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体会到像这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想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这样的数是整数。
5×4=20(元) 20是4和5的倍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到100的数字表格。
[教学过程]。
一、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试一试:
尝试用5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二、2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再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并进行你问我答的。
判断练习。
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四、练一练:
第2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在引导学生判断时,应根据2、5的倍数特征说明理由。如“因为85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完”;又如:“因为85是5的倍数,所以能正好装完。”
五、数学游戏:
这是围绕“2、5的倍数的特征”设计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和不完全归纳法。
[教学重、难点]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1到100的数字表格。
[教学过程]。
一、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二、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
试一试:
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三、练一练:
第2题:
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3、0、4、5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
(1)30、45、54(2)30、54 (3)30、45 (4)30。
四、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1。动手拼长方形。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再交流不同的拼法。
学生一般会用乘法思路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2?然后找出:
1×12、2×6、3×4。这种思路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并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2。试一试。
找因数的基本练习:找9和15的因数。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3.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第3题;
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将想到的排列方法列出来,在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有条理的思考过程。48=1×48=2×24=3×16=4×12=6×8,48有10个因数,就有10种排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人,排12行等。37只有两个因数,只有两种排法。
【板书设计】。
找因数。
面积是12的长方形有:6种图形 1×12=12。
2×6=12。
3×4=12。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找质数。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动手拼长方形,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1、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小正方形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为什么?”
3、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从概念出发理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二、讨论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1、尝试判断:2、8、9、13、51、37、91、52是质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交流“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归纳方法:
只要找到一个1和本身以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三、探索活动:
第1题:
用“筛法”找100以内的质数。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操作、观察和交流,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介绍这种方法是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提出的研究质数的方法,称为“筛法”。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编成程序让计算机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规律。
第(1)、(2)题,学生会发现这些质数都分布在第1列和第5列,为什么?
[板书设计]。
找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合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第6课时。
[教学内容]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 结论:
倍数和因数的教案(优秀14篇)篇八
(父子、母子、母女关系)我和你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
4.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2)今天学的“倍数”与以前的“倍”又有什么不同呢?
“倍数”是相对于“因数”而言的,只适用于整数;而“倍”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
(3)交流汇报。
(三)探究新知-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例2:
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
(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
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方法二: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
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
(2)交流方法。
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
集合图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3.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
(1)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
(2)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四)探究新知-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例3:
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
(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想方法: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
(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
(4)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集合图的方法)。
2.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
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
(五)我的发现-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举例子,找规律,勾画知识点,读一读。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六)智慧乐园。
1.在练习本上完成下列填空题。(独立完成后,师订正答案)。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它()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一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这个数是()。
2.在练习本上完成下列判断题。(独立完成后,师订正答案)。
(1)在算式6×4=24中,6是因数,24是倍数。()。
(2)15的倍数一定大于15。()。
(3)1是除0以外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4)40以内6的倍数有12、18、24、30、36这5个。()。
(5)34的最小倍数是34;34的最小因数是17。()。
(6)1.2是3的倍数。()。
(七)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第3、4页,提交家校本。
倍数和因数的教案(优秀14篇)篇九
1、通过“活动建构”,使学生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倍数和因数的教案(优秀14篇)篇十
1.使学生初步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5整除。
2.会判断奇数、偶数。
3.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倍数和因数的教案(优秀14篇)篇十一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倍数和因数的教案(优秀14篇)篇十二
(非零自然数中)。
1×36=3636÷1=3636÷36=1。
2×18=3636÷2=1836÷18=2。
3×12=3636÷3=1236÷12=3。
4×9=3636÷4=936÷9=4。
6×6=3636÷6=6。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倍数和因数的教案(优秀14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一步掌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经验,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乐于思考的品质和与同伴互相交流、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应用概念正确判断、推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开始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认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判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分解质因数,提高对数的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回顾讨论。
出示讨论题:
(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认识。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结合讨论适当记录自己的认识或例子。
2.交流整理。
围绕讨论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结合交流板书主要内容。
(1)提问:能说说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吗?可以用例子说明。(结合交流板书一两个乘法或除法算式)。
(指名学生说一说,再集体说一说)。
你能找出6的因数吗?(板书因数)6的倍数呢?(板书倍数)。
能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吗?
说明: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到中间两个因数之间没有因数为止;一个数的倍数可以用依次乘1、2、3……这样的方法找,注意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写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用省略号。
(2)提问:2、5、3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可以分成哪几类?
你能举出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的一些例子吗?(学生举出各类数的例子)。
说明: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偶数和奇数两类,是2的倍数的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是奇数;按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和质数、合数三类,只有两个因数的是质数,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6有哪些质因数?怎样把6分解质因数?(板书式子,并说明其中的质因数)。
(3)提问: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说明: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叫最大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叫最小公倍数。
结合交流内容,逐步板书成:
l
质数质因数。
合数分解质因数。
(互相依存)。
2、5、3的倍数的特征。
偶数。
奇数。
(4)引导:请同学们现在观察我们整理的这一单元学过的内容,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桌互相说说知识是怎样发展的。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交流:哪位同学能看黑板上整理的内容,说说我们怎样逐步认识这些知识的,知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三、练习与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第1题。
指名学生交流,说说每组里因数和倍数关系。
提问:3和7有没有因数和倍数关系?为什么没有?
2.做“练习与应用”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写出前四个数的所有因数,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你是怎样找它们的因数的?(检查板演题)。
(2)口答后三个数的因数。
引导:能说出后面每个数的全部因数吗?(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提问: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说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3.分别说出下面各数的倍数。
581217。
分别指名学生说出各数的倍数,教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要写省略号?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说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4.做“练习与应用”第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填数。
交流:题里各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填数时怎样想的?
提问:哪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
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和3的倍数?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2)这里哪些数是偶数?奇数呢?
你是怎样判断偶数和奇数的?
5.做“练习与应用”第4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己选出两张卡片,按各题的要求分别组成两位数,把能组成的数记录下来。
交流:同时是5和3的倍数的数有哪些?(板书:30)如果是三位数呢?
(板书:180810)。
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偶数是多少?(板书:80)最小的奇数呢?(板书:13)。
6.做“练习与应用”第5题。
让学生把质数圈出来,在合数下面画线。
交流: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板书成两类)质数和合数是按什么分的?
说明:质数只有2个因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
7.做“练习与应用’’第6题。
交流、呈现结果。
提问:观察表里选出的质数和偶数,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请举出一个具体例子。
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指出:如果要说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只要举一个反例。比如,要判断质数都是奇数的说法是错的,只要举出质数2是偶数这个例子。这里质数2是偶数就是一个反例。要判断合数都是偶数是错的,也只要举一个反例,比如合数9就是奇数。
8.下面的说法正确吗?
(1)大于0的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大于0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3)奇数都是质数,偶数都是合数。
(4)自然数中最小的偶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5)一个数本身既是它的因数,又是它的倍数。
9.做“练习与应用”第7题。
(1)让学生填空,指名板演。交流并确认结果。
提问:这里填写的质数都叫积的什么数?为什么称它是积的质因数?
说明:这里把合数写成这种质数相乘的形式,叫什么?
(2)把30、42分别分解质因数。
学生完成,交流板书,检查订正。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主要复习的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倍数和因数的教案(优秀14篇)篇十四
【知识点】: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2、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3、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
【知识点】:
1、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偶数和奇数的定义。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4、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能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奇数或偶数。
补充【知识点】: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
【知识点】:
1、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补充【知识点】:
1、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2,4,6,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2、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或5,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找因数。
【知识点】:
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方法:运用乘法算式,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这个自然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找质数。
【知识点】: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3、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一般来说,首先可以用“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2,5,3;如果还无法判断,则可以用7,11等比较小的质数去试除,看有没有因数7,11等。只要找到一个1和它本身以外的因数,就能肯定这个数是合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数的奇偶性。
【知识点】:
1、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
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通过“列表”“画示意图”的方法会发现“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
2、能够运用上面发现的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计算发现奇数、偶数相加奇偶性变化的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