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学要求,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通过阅读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我们也能够了解到不同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重难点。
背诵课文,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资源。
小黑板。
相关练习。
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
一、复习本课生字,默写并订正。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课文。
三、把搜集到的创造发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迁移练习。
1、自由完成。
2、参与讨论。订正。一、复习本课生字,默写并订正。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课文。
三、把搜集到的创造发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完成相关练习。(小黑板出示)。
1、扩词。
板往前。
2、仿造例子,用加点的词说一句话。
例:妈妈已经下班了。
已经。
例:鲁班出神地看着,忽然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
忽然。
3、把句子补充完整。
(1)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
(2)架子上的葡萄,像一颗颗。
你为什么?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二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
附板书:
•神态笑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
•穿着审美自然朴素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琐事待人接物爱护青年支持革命。
•休闲娱乐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读书.写作博学广识克已待人。
作者邮箱:
[1]。
《回忆鲁迅先生》.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三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同学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课时布置一课时。
导入。
请一两个同学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感性认识。
师生一起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
激发情感。
请一两个同学谈观后感。
朗读诗歌。
1、同学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测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同学各自选取感兴趣的局部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朗读交流。
请一两个同学选取感兴趣的局部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身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局部,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示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标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溢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示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局部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捍卫黄河,捍卫中国。
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同学齐读诗歌,一起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典范,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身的力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四
本次教学活动采用的是以图画的形式引题。在接下去的教学活动中,穿插了谜语这一游戏的教学方法,当学生知道自己猜的是对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的满足感。整个活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还是蛮高的,但在最后的学习儿歌的环节,学生能够很好地和教师一起做动作,但却记不住儿歌的词。因此,这次活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
1、引题方式不够新颖。
以图画的方式引题相对比较的常见,而且图画是死的,不太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以后可以尝试播放一个春天美景的短片,或是让图画动起来,给图画配上声音等,使学生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学习儿歌的环节需改进。
虽然前面猜谜语的时候已经引出了儿歌中会出现的物体,但在引用进儿歌的时候比较的突然,方法不够好,以至于学念儿歌时不能够顺利的完成。经后在引出儿歌的环节上需要再用些更巧妙的方法。
领域语??
活动类型。
文学欣赏。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五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习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回顾生字词,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2、细读课文,还有哪些内容打动了你,说说自己的感受。
3、你能想象鲁迅先生喜欢的画吗,为什么鲁迅就喜欢这幅木刻画呢?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在课文旁边坐批注。
交流。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介绍白描手法。
学生笔记。
4、拓展提高。
片段练习。
三、板书。
慈爱的父兄博闻的学者。
敬业的伟人风趣的智者尊敬爱戴。
可敬的长者热情的主人深切怀念。
无畏的勇者坚强的病人。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六
第二课时: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90÷30。
=3(名)。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p8—9/5—9。
板书设计: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七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
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此刻,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来了,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来了,嘹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响起来了……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为“神舟”5号飞船送行,为航天员杨利伟送行。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透过防护面罩,他的眼神显得格外平静。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郑重地下达命令,刚劲的话语中蕴含着期待与信任。
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五分钟准备!”
“一分钟准备!”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点火!”
“起飞!”
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飞行正常!”
三分钟后,电波传来了杨利伟的声音。这声音穿过茫茫太空,传到北京指挥控制中心,传到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远望”3号测量船,传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神舟”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飞船以平均90分钟绕地球1圈的速度飞行,从200千米外的太空中,不时传来杨利伟发回的信息。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当飞船运行到第7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深情地向地球发回了问候。
“我看到我们美丽的家了!”在与家人通话时,杨利伟兴奋地对儿子说。
“来到茫茫太空,我看到了神奇美妙的景色。舷窗外,阳光把飞船的.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下面就是人类居住了一万多年的美丽的地球。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飞船高速飞行着,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啊!这就是杨利伟眼中的太空,这就是他眼中的地球。
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文档为doc格式。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八
二、扮演春天里常见的物体,表演儿歌的内容。
1、春天到了,有个可爱的小家伙要从泥土里跑出来晒晒太阳,它是绿颜色的,小小的嫩嫩的,它是谁阿?学生猜测,并进行集体的表演。
2、春天到了,有一种小动物张开翅膀飞来飞去,还在树上吱吱叫,它是谁呢?学生猜测,并进行集体的表演。
3、有一种植物非常的美丽,五颜六色的,还闻起来有一股香味,蜜蜂蝴蝶都很喜欢围着它,那她会是谁呢?学生猜测,并进行集体的表演。
三、学习并记住儿歌。
儿歌:春天到。
春天到,春天到,
地上长出小青草,
树上小鸟吱吱叫,
花儿开得多美好。
2、刚才我们小朋友已经学会了这首儿歌,我们把这首儿歌送给小草、小花、小鸟来听听吧。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九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目标导航】。
1、了解生物进化方面的有关知识。
2、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说明与诗有机结合的特点。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十
1、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同学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同学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和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同学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同学质疑,教师提醒同学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烘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久远的,发展的观点。
4、考虑: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考虑: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示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示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发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同学讨论,明确:
愚公妻:
称谓: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谓: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烘托手法,通过愚公的胜利,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需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安排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教学后记。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十一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东方明珠。
2、出示课题。指名读题,注意正音。
二、看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映出东方明珠的画面。
2、教师在配乐中叙述: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上海黄浦江边,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东方明珠。
3、欣赏配乐朗读。
三、初读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大声读课文,要求做到:
(1)读准字音。
(2)画出遇到的生字,多读几遍。
(3)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
(4)标出自然段序号。
2、出示生字新词。
3、指名三人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点名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2)指名答。
(3)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上海广播电视塔的位置及名字?
(4)你喜欢这座塔吗?为什么?
(5)指导用喜爱的语气读第一自然段。
2、尝试背诵。
3、小结。
五、指导写字。
1、记忆字形,提醒注意。
2、照笔顺在书上描红。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映示东方明珠。
(1)指导看图,学习第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东方明珠的样子。指名说。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2)出示: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指名读。说说怎样的'人才是“巨人”?点名读,集体评价。
(3)看图联想,学习第二句。
出示句子: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点名读。想象美丽的夜景。直到朗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游客们,看到这里,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什么感叹?
(2)出示句子: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
(3)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3、尝试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三、巩固。
1、小导游介绍东方明珠。
2、想象一下,当那些外国游客看到这美丽的东方明珠,他们会怎么说?
四、指导写字。
1、认读。
2、指导书写。
3、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仿影,临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十二
这篇《回忆鲁迅先生》里,她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于鲁迅先生的深深的崇敬与感激。她还运用了自己善于机敏地捕捉细节的特长,充分地施展出了女性作者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萧红当时经常出入于鲁迅先生的家中,她用自己的笔,把读者轻轻地领进了鲁迅家敞开的大门,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
她细腻地描绘了鲁迅、许广平、海婴一家生活起居的习惯,鲁迅先生饮食的爱好、衣着的怪癖、工作的劳累、临终前的病容,以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甚至描绘了两位年老保姆与日本医生的面影,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在萧红的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萧红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富有女性作家的特点,比起其他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特别具有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这篇回忆录非常好读,也很有趣,完全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前不妨预先布置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以前大家都学过不少鲁迅的作品,对鲁迅到底有什么样的印象?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欢鲁迅?带着这个问题进入阅读,让传记的有关描写来比照和丰富同学们对鲁迅的印象。因为这篇回忆录对鲁迅的描写非常生动有趣,显然和通常对鲁迅的认识有些“落差”,学生的兴趣也在这里。阅读中应当提醒同学们,我们接触的不止是一个热情、幽默、睿智的鲁迅,还应当深入一步,思考一下自己对鲁迅的思想、人格的认识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当同学们通过阅读发现鲁迅也有如此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完全可以很放松地走近这位文化巨人时,教学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这一课除了获得对鲁迅的.新认识,还有一个潜在的目标,也是更高的要求,就是让同学们能够由此而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对鲁迅有隔膜,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同学们毕竟年轻,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要让同学们了解,属于经典的东西,对于后世读者特别是年轻人都是有距离的,包括对他所属时代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隔膜,都可能成为阅读障碍。我们不可能像读当下流行小说那样顺畅轻快。但要真正了解人类的智慧,吸取精神力量,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还是要学习经典。对经典的学习要有一份尊崇,一份超越,高雅的阅读品味需要逐步培养。
此外,要重视对这篇回忆录的艺术赏析,要让学生了解:
一、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日常生活的细节,随意点染,就把鲁迅写活,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二、这篇作品与一般传记不同,文学性很强,作者感情的融入非常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因为是回忆录,有许多印象片断的重现,包括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捕捉与体味,描写似乎很随意,甚至有些零碎,却一点也不觉得繁琐,读着读着,许多印象就连贯凝聚起来,让我们看到鲁迅生动丰富的个性,看到伟人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
三、注意这篇回忆录的叙述角度,特别是对传主情感评价的心理视角,作品中的“我”往往一身二任,既是事件发生的见证人,同时也是事件的评价者。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十三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
自主预习、合作明确、拓展练习。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
1、创作背景2.关于萧红。
3.关于鲁迅(结合资料,整理这些内容)。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明本文的18个小节。(每小节以自然段之间所空一行为标志)。
2、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默写在下面)。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2、读完课文,鲁迅留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3、文章记述了鲁迅的那些小事?给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可用文中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4、从这些生活小事中,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
5.除了写鲁迅,还写了其他什么人?写他们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6.鲁迅是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是细致记述了鲁迅的生活、工作中的琐事。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必做题。
1、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2、识记作者。
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等,她被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3、分析下面加点动词所表现的人物特征。
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4.鲁迅先生说;“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这句话妙在哪里呢?文中记述了好些鲁迅说的话,再举一例,谈谈其中的妙趣或隐含的道理。
选做题。
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下联:
五、课堂反思。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潜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liuxue86.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述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述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资料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务必选取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资料,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务必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透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前准备:
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说明:以上句子牵涉到多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只要讲清其特殊之处、现代汉语中怎么表达即可,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讲述特殊句式的名称。)。
五、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十六
鲁迅,以前也只是在一些教材书上稍微的认识过他而已。老师跟同学们说鲁迅,说他是一位大文豪,一位民族英雄,还讲鲁迅的伟大,讲他的神话。就这样,在那懵懂的岁月里,鲁迅还真让我当做神明般的膜拜着。
到看了萧红的,鲁迅他非神非圣。而说鲁迅的,也只能让聂绀弩,王士箐,郑学稼之流去颠倒黑白,乱说一阵吧!而像我这肤浅的平民也只能这样乱搞一通了。
在萧红的回忆的笔下,勾勒出了一个生活化的鲁迅,一个亲切的鲁迅。而非神非圣,他也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朋友,一个好伴侣,一个好父亲。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的形象呈现着。亲切而又可爱!
鲁迅他有一个正常的生活,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也笑,萧红写道“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好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看的出是极易相处的一个人。
不像我老爸,人老实,总是有时候不懂的幽默的情趣。倒是有一点特别形式,就是我老爸不管我老妈是多么的唠叨着也是烟不停手。鲁迅是学医的,知道吸烟不好,可是他却有理的烟不停手,一面烟雾弥漫,一面和客人谈笑。就算是他生病了也还是吸烟不停。和我老爸一样的老顽固,越是劝阻其戒烟,少吸点,越是有古怪的理论:“我吸烟才有精神干活,好养活你们。”就算是咳嗽的厉害也总是小烟在嘴角挂着,老妈也只能干瞪着眼。而鲁迅也有他的理论:“我吸烟虽是吸的多,却是并不吞到肚子里去的。”果然是学医的,有文化的。光是这“烟鬼”的形象就可以看出鲁迅他是多么可爱的一个人啊!
鲁迅也有像我们这帮小毛孩一样的,也挑食。可是他挑的有权威呢,不想吃的.果断不吃!不像我们从小被教育着不可以挑食,哄着骗着要你吃。必要的时候,老妈还是逼着往嘴里塞。要是哪一天有鲁迅那种孩子气的权威,想想也挺好玩挺可爱的吧!虽然挑食,但是鲁迅的家常生活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也很有规律。而且又有许广平这般贤惠的爱人,还有海婴那调皮可爱的儿子,这样一小家子的幸福生活是多么让旁人羡慕的呀!
鲁迅又是个很不错的朋友,他是善于谈话的。从下午两三点起就陪客人,陪到夜里十二点。他们谈知识,谈国家,谈将来,谈过去。我老爸也陪客人,可是谈笑间大多也只是些柴米油盐,左邻右舍的趣事。倒是有一点和我们现在这群小毛孩差不多,我们和鲁迅也都是夜猫子。朋友客人从鲁迅家出去时候也就深夜了,本该是睡觉的时间了,然而鲁迅现在才刚要开始他的工作,开始写作了。拿起笔停不下来也就直接到旭日东升,海婴要去上学了,鲁迅他差不多也刚睡下。而我们这些同学,也就几乎在夜间还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偶尔多少学生也还是有学习到日晒三竿的啊!
大家都是人,所以不免有人的弱点。最后鲁迅还是战胜不了病魔的缠身,一身那般奔忙。人总是要死,可是死的早也就什么都结束了!带去的也只剩下太多的留恋。
而在我印象中的鲁迅是不是死了后就是真的成了神了。可是在萧红笔下的《回忆鲁迅先生》里的鲁迅确实是一个非神非圣,亲切而又可爱的人啊!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十七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十八
一敲肚子响咚咚。
小狗小兔打花鼓,
引来一只小老虎。
儿歌:滑滑梯。
你在前,我在后,
你前我后排队走,
一二一,一二一,
排着队儿滑滑梯。
儿歌:比大小。
老牛大,公鸡小,
老牛公鸡比大小,
比了半天不知道,
还是去问小宝宝。
儿歌:小刺猬。
小小皮球圆又圆,
吱溜吱溜满地转。
小小刺猬看见了,
也学皮球来转圈。
儿歌:小八哥。
小小八哥树上站,
叽哩哇啦乱叫唤。
我的衣服太难看,
黑黑乎乎怎么办!
卖油翁教案两课时(优质19篇)篇十九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后,检查上节所学字词掌握的情况。
二、学生默读第四、五段,思考问题。
理解:不是。这一句议论表明作者从父亲的“踌躇”中感受到了父亲一直把“我”当孩子关怀照料的深情。
理解:这里两个“聪明”都是糊涂的意思,这是针对: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迂;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完全能料理自己,父亲大可不必过分小心。表现了“我”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深情的自责。
3、这两段文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理解:体现父亲对儿子细心关照的事情主要有:(1)父亲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2)尽管有事,终于决定亲自去送;(3)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4)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5)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之心真是感人肺腑。
三、范读第六段后学生齐声朗读,回答问题。
理解:具体写“背影”的是“我看见……显出努力的样子”一段。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
理解:父亲疼爱儿子,为儿子受累费劲心里反而高兴。买来橘子,父亲觉得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儿子在旅途中可以不受干渴之苦,心里满足欣慰。
理解:“我”两次流泪是被父亲的爱子深情感动了。流泪后,怕父亲看是担心惹父亲伤心。表现了对父亲的怜爱之情。
四、学生齐声朗读结尾一段,老师简要分析。
分析:这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表现了三层意思:一、二句表现对老境颓唐的父亲的哀怜;三~六句表现对父亲往日发怒的理解;最后三句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结束全文,呼应开头,抒发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揣摩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的含义。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理解: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宽慰。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理解:“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理解: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中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着想得周到。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理解: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他放心。
5、“进去吧,里边没人。”
理解: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这几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六、归纳写作特点。
1、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细致描写,表情达意。
2、平实质朴的语言饱含感情。
对于这些特点,同学们一定要结合读课文细心体会,真正领司了才能在写作时借鉴。
七、朗读全文,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写作特点。朗读时要体现感情。
八、课外作业。
1、朗读比赛。两三人一组,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写作练习。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这件事的经过怎样?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参照这样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抄在作文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