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范文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要求。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相关的报告范文,看看是否能在其中找到一些灵感。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优秀15篇)篇一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听课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听课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可以通过写听课报告的方式将这些收获记录下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公开课《云雀心愿》听课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以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让学生明白森林的重要作用,不能乱砍滥伐,要多植树造林。闻老师上的这节课给我们的感觉自然、流畅,教学效果比较明显。闻老师的课强调学生通过读书交流,有所感悟,有所体验。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我们感受到了闻老师作了不少努力,这节课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
在复习导入环节,首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回忆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出这段话,然后点出关键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为什么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闻老师的教学围绕着这一问题全面展开,读读想想,从文中寻找关键词句体会交流。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为进一步学习课文、领悟课文精髓奠定了基础。
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画面会揭发学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闻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许多课件,“贫瘠的沙漠;河水泛滥成灾”等,这些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让他们能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有感而发,与文本作者产生了共鸣。如在教学云雀来到沙漠上空时,先让学生交流“文中哪个词最能说明沙漠的特点”,然后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出示沙漠的图片,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文中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睁不开眼”、“贫瘠”等词语,体会到沙漠环境的`恶劣,感悟到“埋怨”和“心疼”的情感,学生就能很好地读出了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从而体会到森林的重要。
课文的第10、13自然段是本文的两个重点段,主要讲了森林的两个作用:蓄水防洪与调节气温,并且形象地把森林比作为水库和空调器,为了让学生弄清为什么将森林比作水库和空调器,闻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第10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说森林是一座大水库?接着引导学生看课件示意图理解森林是怎样蓄水的,并指导学生有顺序复述。
在这节课快结束时,闻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看课件齐读本册教材的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的后半段课文,这样巧妙的把两课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而且更深刻地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非常具有号召力,使这节课的主题得到升华。
总之,闻老师的这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尤其在学习“河水泛滥成灾”这部分时,闻老师让学生读书、看课件、交流,学生有了很好的情感体会,与小云雀有了共鸣。不失为一堂好课。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优秀15篇)篇二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听课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赴武汉学习,异彩纷呈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这次示范课即有情真意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阅读课,也有深入浅出、趣味横生的作文、指导课,更有仙乐飘飘让人如痴如醉的古诗欣赏课。在听课之余,聆听了小语会主席崔峦教授《提高有效性——语文教学的不断追求》的讲座,让人对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孙双金老师《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的报告让我们有幸地欣赏语文教学园地中盛开的另一枝奇葩。
甘醇的美酒饮过之后方知它的绵厚甘长。学习归来,几天之后,仿觉余音绕梁,大师的教诲言犹在耳。这一份激动,这一份觉醒将一直会在我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变成一个个突破,事来一份份的惊喜,还有一份份思考。
崔峦教授的讲座提醒我们,在现今各种教学流派太放异彩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一不定期要脚踏实地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学生真正会读、会写、会运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自能读书,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查工具书的习惯、质疑的习惯、背诵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这些要求表面看来是学生动手,动脑的多了,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而实际上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泛的阅读决非一日之功,学习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促就,在这种长期的训练中,如何让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怎样让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技能转变为习惯,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潜心研究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多读教学理论,多读各种书籍,多观察学习的表现,多发现教学中问题,多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见,我们以后教学实际在课前、课后应该下的`功夫,应该思考的东西就更多了。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最基本的米饭蔬菜,但同样也离不开肉类、鱼类等高蛋白的营养,当然最好是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一个吃惯了家常饭菜,有时也会想尝尝满汉全席,甚至偶尔来点西餐的浪漫派对也未尝不可。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武艺得如火如荼,语文教学园地百花盛开,各种教学流派大放异彩。听了孙双金老师的古诗欣赏课,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老师那种灵活的教育机智,以及古典音乐所营造的诗情画意的意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李白诗的那种奇妙的夸张,非凡的想象的浪漫主义诗文的特点,更让学生对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老师那种妙语连珠的评价推动下,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步步得提高,在学生吟诗、唱诗的过程中,那种学生古诗、研究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孙双金在课后互动交流中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为讲好这一次课,“我读了关于李白的专著五、六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同样的话:“我一生都在备课。”名师的课堂教学经典并不是一朝炼就的。这是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自身生活感悟的结晶。岂能是我们普通老师学一招一式就能学到的呢?但名师课堂或高雅、或深邃、或华美,给我们忙碌朦胧教学工作拨开了云雾,让我们见到一方晴空。他们灵动的教学机智,高超的教学技巧其实与崔峦教授所讲“简中求实,简中求活,风格多样,百花齐放”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说应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名师课堂才会散发出如此大的魅力。
名师课堂的大容量,大智慧在日常教学中不易模仿。但我们可以把他们的一节课变成两节、三节,或者分化成更多的细小环节中内化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能也不可能照搬名师的课堂,但我们可以他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某一个细节的处理。只有这样,名师的课堂才真正发挥了示范的实效。
通过自学,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这其实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作更多的预设,只有你在课前发现了更多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将学生零散的表面的、次要的问题引导他们去发现深层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从学生的愤悱处着手,教学流程将更简单,教学的目标将更明确。
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再凭借自己平时教学实践中掌握的一些教育机智,结合从名师课堂学会的点点滴滴,努力使自己的课堂鲜活起来,从而提高师生在课堂上的幸福指数。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优秀15篇)篇三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听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借助听课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想要记录下这些收获,写听课报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公开课《祖父园子》听课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听了陆静老师的《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我被这样的语文课深深吸引了。这堂语文课好像是说话课又好像阅读课,更觉得像写作课。陆老师先把课文的背景让孩子了解的这么深透,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广的人对世界的间接体验丰富、情感也更细腻敏感,其思维水平会日益提高。陆老师善于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适时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学生通过读书,抓住了“愿意……愿意”、“要……就……要……就……”、“一切都活了。”等词语或句式进行反复的品位、以达到不断积累和最终的运用。在陆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通过读书又从10个“就”字上理解,对课文的认识由知性上升到感性,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首先要通过读的训练,陆老师这节课至始至终地重视和落实了这一点。
同时,陆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到位,也很独特,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抓得很准。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读懂了作者的心,做好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力求做作者的代言人,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正像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己的文本需要我们自己解读。”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作好充分的准备,该注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要预设明确的练习点,训练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训练到位扎实。总之,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让语文学科姓“语”,引导孩子在文本的解读中,达到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学性的互融互进,凭借丰富动人的语言文字敲击孩子们的心灵,让语文的“语言”的魅力打动孩子们的心。陆老师带领孩子一起在语文的世界里遨游,一起和孩子们入情入境,一起感受祖父园子里的快乐,悠闲和惬意。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优秀15篇)篇四
本学期,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之间在课堂教学经验与技巧等方面的沟通与学习,学校依然严格组织了每位老师讲公开课这一教学活动,老师们都积极认真准备,每一堂课都是具有学习意义,但都各有特色。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公开课的学习使我产生很大的思想震动,当然收获也很多。我将自己的所获所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恰当点评学生的发言。
还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在语文课堂中应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入境界,并且还要生发联想,才能更有感情的朗读,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意。要达到这一步,学生应建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老师讲解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靠阅读读懂、品析文章,可以形成自己的能力,如果靠老师讲解分析那永远是接受现成的分析成品,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这次语文课堂上,都将阅读贯穿始终,对学生的读书通常做了如下安排:
1、观其大意,谓之粗读,只要求将课文读通,了解其大意。
2、参照有关注释和有关资料,细嚼慢咽,谓之细读,可提出疑难,请求解决。
3、在已然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品析美句美词。
4、细赏其文理构思,享受美文,谓之美读(或范读),通过这四步既发挥了学生的`客观主动性,又在学生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很多老师会在课件上给学生出示“学习方法”,名字多样“温馨提示”,如娄梅娟老师在执教《跑进家里的松鼠》品读课文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们一家人对松鼠是怎样的?括号中是这样提示的:(提示:如爸爸的语言、松鼠对我的态度、在我家的状况……)。让学生收获一种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个别老师很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三、设置简单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因此,很多老师在新课的导入中会有意地设疑,激疑或精心设计,或课前播放歌曲,或课前进行语言互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新课意境。
四、浮华已随风飘去去,课堂本色显朴实。
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执教的观摩课都比较朴实,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淡化了课件等的辅助作用。但有用的很有分寸。华丽惹眼的课件被几张简单的幻灯片或言简意赅的问题、扎实的读书练习所代替,真正还原了课堂本色。
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
课堂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不仅是某个环节的终结,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课堂及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这次活动中,老师几乎运用了及时评价,并且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微笑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如王宝君老师在读完《伯牙绝弦》这首古文时,随即叫一名学生读,读的非常好,王老师用语言激励,更重要的是,当他用手掌抚摸在孩子的肩膀上时,那股力量应是无比的莫大,我想,这个孩子一生会记住的!
六、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调控课堂游刃有余。
教学基本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既不是某些教师的特权,也不是个别老师的天赋,他是教师成其为教师的基本资格。可以说,这次语文教学能手评比活动中,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都比较的深厚,例如王雪丽老师、黄晓玲老师、陈芬老师、袁素霞和韩志芳老师等,她们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教学经验丰富,课堂驾驭能力强,能够做到分析文本,又将课讲得直观生动。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优秀15篇)篇五
通过公开课活动,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对此我也仔细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还应需加强,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应须改进,尽可能的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文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慢慢地培养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使自己的语文教学不断地充实。也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提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使自己在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成长。
1、各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均带有教学应使用的必备资料,如:教案、讲稿、授课进度表等。
2、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
3、教学方法多样,能及时对知识点进行反馈。
4、教学态度认真,课堂气氛活跃。
5、教学内容熟悉,讲解正确。
1、个别教师板书欠规范。
2、个别教师语速较快。
1、注意把握教学时间与课堂进度。
2、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结合板书。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优秀15篇)篇六
听了陆静老师的《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我被这样的语文课深深吸引了。这堂语文课好像是说话课又好像阅读课,更觉得像写作课。陆老师先把课文的背景让孩子了解的这么深透,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广的人对世界的间接体验丰富、情感也更细腻敏感,其思维水平会日益提高。陆老师善于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适时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学生通过读书,抓住了“愿意……愿意”、“要……就……要……就……”、“一切都活了。”等词语或句式进行反复的品位、以达到不断积累和最终的运用。在陆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通过读书又从10个“就”字上理解,对课文的认识由知性上升到感性,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首先要通过读的训练,陆老师这节课至始至终地重视和落实了这一点。
同时,陆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到位,也很独特,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抓得很准。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读懂了作者的心,做好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力求做作者的代言人,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正像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己的文本需要我们自己解读。”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作好充分的准备,该注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要预设明确的练习点,训练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训练到位扎实。总之,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让语文学科姓“语”,引导孩子在文本的解读中,达到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学性的互融互进,凭借丰富动人的语言文字敲击孩子们的心灵,让语文的“语言”的魅力打动孩子们的心。陆老师带领孩子一起在语文的世界里遨游,一起和孩子们入情入境,一起感受祖父园子里的快乐,悠闲和惬意。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优秀15篇)篇七
《从现在开始》整篇课文富有童趣,故事情节比较吸引小朋友。课文洋溢着现代的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既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发。把朗读与理解结合起来。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道里,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猫头鹰的神气和袋鼠激动的特点,指导学生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师能抓住儿童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浓郁的童话中。例如:借助各种小动物的图片,狮子请谁来当大王。导入自然,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有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从现在开始》一课的执教中,如教师讲到猫头鹰发号令时,引导孩子你一句,我一句,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实践平台,扮演小动物,发现她的生活习惯,说说她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以读引读,以读引说,理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理应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道理。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优秀15篇)篇八
这次参加教研活动,听了王敏教师的公开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三节课,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抓住问题创设情景。
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激情,老师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从学生感兴的食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不能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师的激励到位。
老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说的真好”“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四、合作交流。
总之,本次教研活动,让我收获很多,感触很深,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加强学习,在实践中加强探索,争取进步。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优秀15篇)篇九
一、回归语文课的本真,让语文课像语文课。
这次的公开课,不少授课老师注意朗读、品味,注意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能紧扣文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浓浓墨香,让听者随着老师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美的善的意境,让语文的人文性得以充分体现,确实精彩。但也有一部分课,把新闻当议论文教,把小说分割得支离破碎,把诗歌分析得诗味全无,纵使课堂环节设计得多么别致,课程进行得怎样热闹,老师怎样卖力地展示教学技巧,课也是跟语文的本真渐行渐远,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是技巧,丢掉的是对语文的兴味。
由此我再次感悟到:语文课,一定要重品读、重体悟。
首先是老师对文本的品读和体悟。研讨时,杨君燕老师说到自己的一个变化:以前是爱用自己密密麻麻批注过的老课本,现在爱用干干净净的全新的课本。我想,以前她在把课本读厚,她在搜集相关资料增加课堂容量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如今她重新细读文本,努力从中获得新的感悟,把文本读出花儿来。记得zz老师也曾说过他的理念:老师上课前是要把文本仔仔细细全心投入地读上几遍的。听过了这些公开课,我更认同他们的做法了,我想上课之前,老师自己一定要熟读文本,被文本打动,然后才能找到最好的课堂切入点。与其上课前看教参,不如读课文,读对课文的赏析和评论,这样也才能有生成的课堂、充满机智的课堂。
二、要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学有所得。
一堂课,如果老师设计出的所有问题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答出,这一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看似热闹,实则学生没有提高;一堂课,如果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大多数学生大多数时候沉默,那也一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沉闷的背后是教与学的背离。这次大赛上,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课前进行学情分析非常必要,本课涉及到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学生中的大部分更喜爱哪种学习方式,什么手段用在这里会有助于教学,什么手段虽然花哨但实际意义不大……这些都是老师在上课前要做到心中有数的学情。有些老师在两个班上课的形式所讲的内容都会不尽相同,其实是在掌握学情基础上的一种灵活变通。
如何更快捷更准确地进行学情分析,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实用的课题研究研究。
三、教师要训练自己的语调、语气与引导评价语言。
授课老师们的引导评价语言也高下不同。有些老师习惯于用“嗯”“很好”“非常好”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看似在肯定学生,其实是无效语言;有些老师不擅长对学生进行引导,当学生回答不出老师预设的问题时,老师就会发急,就会自己基本上把答案和盘托出。这些细节也都会影响课堂效果,有时还会造成很大影响,有两节课原本学生思维很活跃、发言很积极,可是因为老师评价不当,学生越来越没有信心,课堂气氛逐渐沉闷下去。而有些老师使用的引导语言就很值得学习,比如重复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比如肯定学生发言的优点,“概括得很准确”“语言很流畅”“总结得不仅准确,而且语言很美”“这位同学有发散性思维”等都是不错的评价语,不仅要肯定学生,而且要肯定得具体,这样别的学生也可以从这些同学的发言中学到东西。再比如当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到点子上时,老师是进一步引导,而非代替学生说出关键。这些都是不错的,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使用的语言和方法。
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回过头,就会更有“教到老,学到老”的心劲儿。希望有机会跟更多的优秀教师交流,愿每一次都能化感悟为日常教学创新的思维和行动。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优秀15篇)篇十
x年12月16日,x市农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课例研讨活动在陈家港中心小学有序开展。我有幸听了各县优秀老师的课后,收获颇多,感受颇多,现在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x市x镇小学马萍老师的《认识分数》这节课,她充分展示了教师本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工和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她的课内涵丰富,在幽默精练的语言中,更多了一份智慧,她的引导恰到好处,形成相对稳定、有效的教学基本模式。她的评价睿智幽默,她的激励真诚大方,充满激情。
一、马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创意。
(1)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活动,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从大量的具体实例中整体感知分数的意义,形成分数概念。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把学习材料平均分,自己得到分数,并说明每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感知过程,而且,这种感知是对分数意义的本质的、整体的感知,而非割裂的、支离破碎的。在对大量具体的分数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分数概念。
(2)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在解决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完成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认识并扩展对单位“1”的认识,是概括和理解分数意义的需要。由于数学学习情景的新异程度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处于适度的关系,所以学生便可以将四年级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阿三年级学习平均分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组合,用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我就适时抓住“同是,为什么具体数量却不同”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看清区别,从而自然地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这样的教学设计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时又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较大的空间,因此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让学生运用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操作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在应用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三个角度设置问题,而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依据的正是对分数意义的把握。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二、她语言有感染力,教态有亲和力。
她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特别是她的肢体语言,吸引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她驾驭课堂是挥洒自如,教学过程是严谨有序,化解难点是浅显易懂,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展示孙老师教育的魅力和智慧。
三、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马老师扎实的功底,广博的知识,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无不让听课的老师叹服。名师的课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的理念。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积淀教学素养。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优秀15篇)篇十一
11月3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为期两周的教育见习活动,此次见习对我个人来说,打破了以往只观察、听课的习惯,第一次以小学教师的身份讲课,第一次以班主任的身份参与班级管理,尤其这两方面让我收获颇多。在此感谢启文小学刘丽敏老师对我的培养。我认为教育见习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最为完善的教学过程,通过见习、实习培养各项实践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已达到夯实专业基储提高实践能力之功效。此次见习我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听课。
听课是见习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听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提高教师技能的方法和手段。此次见习我是这样听课的:
1.准备工作。
要想听课真正学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了解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习一下,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去教,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立懵懂地听,不理解教学者的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2.观察和记录。
见习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师是如何对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但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释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习惯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一是积累宝贵的经验,更有利于灵活应用到自己未来的工作中。
3.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在听完其他教师的讲课后,最好自己能思考一下,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提高自己。此次见习我充分抓住了这一点,摸清刘老师的教学风格及学生的听课习惯,才使得我后来的讲课与学生们无障碍的交流和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上好课是基本要求。在见习前也有过类似于教学的经历,但大都是初、高中生。真正来教小学生还是第一次,所以既兴奋又紧张。现在我才发现,只有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才是一名教师迅速成长的途径。从这次真枪实弹的练习中,我现在的水平还是远远不够的,思考问题也不是很全面的,例如我在见习中,我曾上过一篇《给予是快乐的》的语文课,这节课中,让我从心里向我的学生们竖起了大拇指。之前由于学校的工作很多,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备课,只是课间匆匆的看了几眼,因为这个故事我们都太熟悉不过了,加之有教参的帮忙,我心里就有了底。这节课开始的时候很顺利,我也按着思路往下讲,当分析法人物的时候,我出现了失误。由于我匆匆看的这篇课文,加之自己的理解,对于《给予是快乐的》的人物分析,我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说出了有“保罗、小男孩”并分析了他们的心理特点。这时候很多学生提出还有“小男孩的弟弟”我反问“有吗?”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有!”我心里就了底,一边提出了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一边迅速浏览课文,我才发现的确有“小男孩的弟弟”。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学生们认真、心细而且对老师的错误毫不留情。这也给我个教训,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讲一遍这个故事,我原以为他们会只言片语,没想到每个学生讲的都很好,还有一位学生竟把这篇课文给背了下来,仅仅在课堂的40分钟,我想连初中生都很难做到,当时班级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老师都给予他热烈的掌声。
(三)班主任工作。
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而班主任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在注重教学工作的同时,班级管理,学生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这次见习,刘丽敏老师让我参与了许多班级工作,例如:组织班级参加升旗、英语课前活动展示等,从中让我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这些实践让我领悟到,作为一名班主任时刻要把责任喝爱心放在心中,一定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爱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矗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
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二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
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那么,你的教育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半个月的见习让我受益匪浅,并使我爱上了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这段时光不仅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更是我另一段人生的起点,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我会做的更好,感谢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多次组织我们见习,让我们学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更要感谢营口市启文小学以及培养我的刘丽敏老师。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优秀15篇)篇十二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对教材重新组合。抓住了凡卡悲惨生活的描叙这个主要内容,对莫斯科的描写放在活动课中去进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凡卡的悲惨生活,在活动课中用辩论的方式去体会对凡卡悲惨生活的衬托,这样的处理是可以的。读到位,通过感情地读,让学生的心和凡卡的心走到一起。通过感情地读,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通过感情地读,了解作者地思路和写文章地目的,走进了课文,使书面文字语言变成了自己的感受。通过老师指导回忆中了解爷爷的悲惨,了解爷爷为什么送凡卡当学徒,让学生不是带着句号走出课堂,而是带着问号走出课堂,很出彩。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自然,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心,说的很流畅,学生对爷爷接不接他回去发表各自的看法,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学生的读确实打动了我心,比老师的读还好,他们通过自己的童年看凡卡的童年,读得很感染人,真的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确确实实学到了语文知识,形成了语文能力。了解凡卡挨打的过程不仅是概括,而且抓住具体语言的描绘来说体会,体会不是架空的.,是根据具体的字、词、句、段、篇甚至标点,语文课还是要教有关的语文知识,这种体会是有血有肉的,联系自己的心灵感受,与语言文字连在一起,老师抓住了这一点,根据课文语言学到了表达方式。
老师也动了情,在导读上下工夫,设计上动了脑筋,教态亲切,语言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学生在老师的一举一动中学课文,感受凡卡的遭遇,设计颇费了脑筋。老师还应该注意学生每句语言的表白,有个女孩子说:熬过……会苦尽甜来。老师这时要反映快,这一点要抓住了,不是甜来,而是养活自己,混口饭吃,这儿不是甜,思想上的教育是渗透在每一点的。通过学生的点点滴滴及时捕捉信息,进行熏陶。
总感觉这节课主体意识还不是那么强烈,探究的空气还不是那么浓,虽然在爷爷带不带他回家这个问题上看起来突出了学生个性,但是,从头到尾学生没有一个问题吗?老师在“牵”字上多,“放”字上做的不够,牵制的比较多。只有走进学生心里,现实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学生生活体验和课本人物融为一体时,才能真正知道学生想什么,我该怎样做他的伙伴。老师最大的潜力是创造,当老师走进学生心里时,创造力才会真正释放出来,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才更好发挥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性和智慧。
上面这位特级教师的评课很精彩,我再来说似乎有点不恰当,但有一点感受又不吐不快。那就是学生的读书。
学生一开始读凡卡挨打的有关语句就泣不成声,当然和老师读前的动情描叙有一定关系:“假如说你这时就是凡卡,凡卡的经历就是你的经历,就在昨天晚上……”老师意在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无可非议,但是,时机把握的不是太好,学生还没有自己用心去品味,去感受,就被老师的话带入了同一情境.
因此,后来学生的朗读如出一辙地带着哭腔,看不出学生读书感悟的变化过程。而且对这样的朗读我也持有一一难道一定要这样读才能表现凡卡的生活悲惨和内心的痛苦吗?朗读是一门艺术,自然应是这门艺术的最高境界,学生过于做作的朗读还是停留在技巧的层面,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看似平淡无奇,实际融入情感体验,看似无技巧,其实已经化入朗读者的血脉之中,才是能真正打动人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朗读的处理也应该富有个性化,教师不能被学生表面的动情所迷惑,而应该鼓励学生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优秀15篇)篇十三
有幸听了郑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股清新、和谐之美感似泉水不由自主的从心中涌出。这节课郑老师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层层解读文本,感悟词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以读为经,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语言的美,感悟音乐的美,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书写美”延伸课文,知识拓展是本节课又一亮点。“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优秀15篇)篇十四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听课是我们交流经验的重要方式,听课能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很有必要写一篇听课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穷人》语文听课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听了许多特级教师的课,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绍兴县实验小学的金明东老师。金老师上得是《穷人》的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金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金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怎么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以及准备好了的人的。随即出示了5+2=?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了,还很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金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金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金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这个“沉”在我理解,它有好几种含义。一、这个“沉”是指老师的声音低沉,就是这低沉的声音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情境,让人感觉自己也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与桑娜共同承受着心灵的煎熬。二、这个“沉”是指思想的沉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一些渗透着主人公内心思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理解,学生的心已经被桑娜和渔父的善良感动了,把这种情感和思想都沉淀到了自己的心灵深处。于是当老师问:桑娜一家很穷,但文中为什么没出现任何一个“穷”字的时候,学生就能深有感触地回答到:他们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当老师要他们给课文换题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富人”。可见,桑娜一家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已经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他们发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优秀15篇)篇十五
上周全校进行了听评课活动,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而且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听课活动的心得体会:
听完几位老师的展示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牟春玲老师在教学《杨氏之子》时,她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孩子体会杨氏子的机智,生动形象,别有韵味,受到了大家的赞赏,并且为学生的读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朱庆媛老师在讲《荷叶圆圆》时,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范读,引发学生边品读边想象,体会了夏夜的美。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付老师在上《跨越百年的美丽》这课时,首先让学生读描写玛丽居里端庄美丽的外貌的语句,体会容颜易老为什么玛丽居里的美丽能够跨越百年的情感;再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语句定格在你的心间;配乐读,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玛丽居里的持之以恒和耐心。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例如朱庆媛老师就要求在正文学习前为每段标上序号,便于在学习课文时迅速找到所讲的内容。韩霞老师要求学生在读文章时对有生字或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就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韩老师还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付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杨静老师特别注重孩子写字的姿势“头正肩平身直”,为孩子的书写打下坚实基础。
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通过此次活动,我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还有一丝遗憾:由于时间关系和活动的`大型性,有些好课没听到。
培养学生去有意识的修辞炼句,善于发现、善于反省和领悟情感。这些能力的习得需要语文老师去教,去想方设法的教,多种形式,但要求实效。我想我是应该阅读更多的书,更努力地钻研教学这门学问了,还要从心底爱上这门课。
1、必须不断地学习。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2、要转变教学观念,做新课程忠实的实践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现在,需要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