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学校管理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通过阅读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因式分解的概念;2、巩固因式分解常用的三种方法。
3、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4、应用因式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因式分解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恰当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拓展练习2、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若a=101,b=99,求a2-b2的值。
利用因式分解往往能将一些复杂的运算简单化,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因式分解和怎样来因式分解。
二、知识回顾。
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因式分解?(让学生先思考,教师提问讲解,让学生明确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与乘法的关系)。
2、.规律总结(教师讲解):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互逆过程.
分解因式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解的对象必须是多项式.
(2).分解的结果一定是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3).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4、强化训练。
(3).4x2-8x=4x(x-2)(4).2x2y-6xy2=2xy(x-3y)。
三、例题讲解。
例1、分解因式。
(1)-x3y3+x2y+xy(2)6(x-2)+2x(2-x)。
(3)(4)y2+y+例2、分解因式。
4、-1-2a-a2=5、x2-6x+9-y26、x2-4y2+x+2y=。
例3、分解因式。
1、72-2(13x-7)22、8a2b2-2a4b-8b3。
三、知识应用。
1、(4x2-9y2)÷(2x+3y)2、(a2b-ab2)÷(b-a)。
3、解方程:(1)x2=5x(2)(x-2)2=(2x+1)2。
四、拓展应用。
1.计算:7652×17-2352×17解:7652×17-2352×17=17(7652-2352)=17(765+235)(765-235)。
2、20042+20xx被20xx整除吗?
3、若n是整数,证明(2n+1)2-(2n-1)2是8的倍数.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对因式分解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二
“整式的乘法”是整式的加减的后续学习从幂的运算到各种整式的乘法,整章教材都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依据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运用乘法的各种运算规律,或借助直观而又形象的图形面积,得到各种运算的基本法则、两个主要的乘法公式及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学生自己对知识内容的探索、认识与体验,完全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利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时,注意把握多项式的特点,对比乘法公式乘积结果的形式,选择正确的分解方法。
因式分解是一种常用的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公式的逆向变形,它是将一个多项式变形为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积。
2、教学目标。
(1)会推导乘法公式。
(2)在应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感受乘法公式的作用和价值。
(3)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5)在因式分解中,经历观察、探索和做出推断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乘法公式的意义、分式的由来和正确运用;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难点:正确运用乘法公式;正确分解因式。
关键:正确理解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的意义。
二、本单元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3.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事实与数学活动经验,减轻不必要的记忆负担.。
三、课时安排:
2.1平方差公式1课时。
2.2完全平方公式2课时。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三
教学设计示例。
――完全平方公式(1)。
教学目标。
2.理解完全平方式的意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4.通过分解因式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把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字母”的换元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难点: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公解因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问:什么叫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
答: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学过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及运用平方差公式法.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4-ax2(2)16m4-n4.
解(1)ax4-ax2=ax2(x2-1)=ax2(x+1)(x-1)。
(2)16m4-n4=(4m2)2-(n2)2。
=(4m2+n2)(4m2-n2)。
=(4m2+n2)(2m+n)(2m-n).
问:我们学过的乘法公式除了平方差公式之外,还有哪些公式?
答:有完全平方公式.
请写出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是:
(a+b)2=a2+2ab+b2,(a-b)2=a2-2ab+b2.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二、新课。
和讨论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思路一样,把完全平方公式反过来,就得到。
a2+2ab+b2=(a+b)2;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式子a2+2ab+b2及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上面的两个公式就是完全平方公式.运用这两个式子,可以把形式是完全平方式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问:具备什么特征的多项是完全平方式?
答:一个多项式如果是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两部分是两个式子(或数)的平方,并且这两部分的符号都是正号,第三部分是上面两个式子(或数)的乘积的二倍,符号可正可负,像这样的式子就是完全平方式.
问:下列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为什么?
(1)x2+6x+9;(2)x2+xy+y2;
(3)25x4-10x2+1;(4)16a2+1.
答:(1)式是完全平方式.因为x2与9分别是x的平方与3的平方,6x=2·x·3,所以。
x2+6x+9=(x+3).
(2)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第三部分必须是2xy.
(3)是完全平方式.25x=(5x),1=1,10x=2·5x·1,所以。
25x-10x+1=(5x-1).
(4)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缺第三部分.
答:完全平方公式为:
其中a=3x,b=y,2ab=2·(3x)·y.
例1把25x4+10x2+1分解因式.
分析:这个多项式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25x4”是(5x2)的平方,第三项“1”是1的平方,第二项“10x2”是5x2与1的积的2倍.所以多项式25x4+10x2+1是完全平方式,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25x4+10x2+1=(5x2)2+2·5x2·1+12=(5x2+1)2.
例2把1-m+分解因式.
问:请同学分析这个多项式的特点,是否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有几种解法?
答:这个多项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1”是1的平方,第三项“”是的平方,第二项“-m”是1与m/4的积的2倍的相反数,因此这个多项式是完全平方式,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法11-m+=1-2·1·+()2=(1-)2.
解法2先提出,则。
1-m+=(16-8m+m2)。
=(42-2·4·m+m2)。
=(4-m)2.
第12页。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关系,掌握公式法分解二次三项式。在教学引入中,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猜想论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领会和感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同时培养了的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和归纳小结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知识来分解因式,让学生体会知识间普遍联系的数学美。
总的来说,建立在对所任教的学生仔细分析和对教学大纲认真研究基础上所作的教材处理和教学预设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此外,整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上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实物投影仪的运用可以直观快捷地把学生的练习情况反映在全班学生面前,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教学容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
2、作业布置这一教学环节作为重要的一环应放入课堂上;
3、模仿练习的题目应该把分解好的部分乘出来看是否与左边相等,做好返回检验的工作,这样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好更深刻的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备课更充分、更完善些,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海市梅园中学:傅琳。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五
因式分解定义,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十字相乘法、求根)、因式分解一般步骤。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掌握利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分解二次二项式的方法,能把简单多项式分解因式。
考查因式分解能力,在中考试题中,因式分解出现的频率很高。重点考查的分式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及它们的综合运用。习题类型以填空题为多,也有选择题和解答题。
因式分解知识点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
(1)提公因式法
如多项式
其中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m既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2)运用公式法,即用
写出结果。
(3)十字相乘法
(4)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
分组时要用到添括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5)求根公式法:如果有两个根x1,x2,那么
2、教学实例:学案示例
3、课堂练习:学案作业
4、课堂:
5、板书:
6、课堂作业:学案作业
7、教学反思: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六
知识点:
因式分解定义,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十字相乘法、求根)、因式分解一般步骤。
教学目标: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掌握利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分解二次二项式的方法,能把简单多项式分解因式。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考查因式分解能力,在中考试题中,因式分解出现的频率很高。重点考查的分式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及它们的综合运用。习题类型以填空题为多,也有选择题和解答题。
教学过程: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
(1)提公因式法。
如多项式。
其中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m既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2)运用公式法,即用写出结果。
(3)十字相乘法。
(4)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
分组时要用到添括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5)求根公式法:如果有两个根x1,x2,那么。
2、教学实例:学案示例。
3、课堂练习:学案作业。
4、课堂:
5、板书:
6、课堂作业:学案作业。
7、教学反思: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七
九九乘法表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一定要学习的内容,为小学生抄写一份九九乘法表也是不少家长的功课之一。其实用excel作一份乘法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it168曾经发表过一篇利用vba编程实现“九九乘法表”的文章,它就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很不错的制作乘法表的道路,令我们很受启发。
在excel中,除了用vba编程来制作乘法表以外,我们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来写乘法表,效果也是不错的。下面我们以excel2007为例来说明。
一、建立乘法表。
首先我们在excel中建立一份空的表格,在b1:j1单元格区域分别填写数字1至9,在a2:a10单元格也分别填写数字1至9,得到如图1所示表格。
图1excel2007填写基本数字。
图2excel2007填充单元格。
在此公式中其实只用到了一个if函数。所写乘法表中被乘数是b1:j1中的数据,而乘数则是a2:a10单元格中的数据。我们所用公式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判断被乘数是否小于或等于乘数,如果是,那么就输出结果,如果不是,那么在此单元格中就输出空值。
二、为乘法表格添加表格线。
感觉那乘法表有些简陋?不要紧,我们为表格加上表格线就好了,
当然,只为那些有内容的单元格添加表格线。办法吗?首先隐藏不必要的辅助数据,然后再用条件格式的方法为乘法表添加表格线。
先点击a列列标选中a列全部单元格,点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点击“隐藏”命令,然后再点击第一行的行号,选中全部第一行的单元格,再点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点击“隐藏”命令,这样,辅助数据就不见了。
现在,我们再选中b2单元格,然后点击功能区“开始”选项卡“样式”功能组“条件格式”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新建规则”命令,打开“新建格式规则”对话框。然后在“选择规则类型”列表中选择“使用公式确定要设置格式的单元格”命令,然后在“为符合此公式的值设置格式”下方的输入框中输入公式“=b2“””,如图3所示。
图3excel2007编辑格式规则。
再点击下方的“格式”按钮,打开“设置单元格格式”对话框,在“边框”选项卡中设置单元格的边框格式,如图4所示。当然,我们还可以做出其它的设置。确定后,b2单元格就会添加有边框了。
图4excel2007设置单元格格式。
再选中b2单元格,然后点击功能区“开始”选项卡“剪贴板”功能组中“格式刷”按钮,然后“刷取”b2:j10单元格区域复制格式,那么,在乘法表中非空的那些单元格就会自动添加边框线,而没有内容的那些单元格则不会有任何变化。如图5所示。
图5excel2007添加边框线。
好了,不多说了,有兴趣自己试试吧。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八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降低了因式分解的特殊技巧的要求,也对因式分解常用的四种方法减少为两种,且公式法的应用中,也减少为两个公式,但丝毫没有否定因式分解的教育价值及其在代数运算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事实上,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与整式乘法运算有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而且也是解决后续—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等—恒等变形的基础,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的教育价值还体现在使学生接受对立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正确预见、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平方差公式和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活动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1、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联系。
2、通过公式a-b=(a+b)(a-b)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能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综合运用。
4、通过活动4,能将高偶指数幂转化为2次指数幂,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其运用,两种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九
“整式的乘法”是整式的加减的后续学习从幂的运算到各种整式的乘法,整章教材都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依据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运用乘法的各种运算规律,或借助直观而又形象的图形面积,得到各种运算的基本法则、两个主要的乘法公式及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学生自己对知识内容的探索、认识与体验,完全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利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时,注意把握多项式的特点,对比乘法公式乘积结果的形式,选择正确的分解方法。
因式分解是一种常用的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公式的逆向变形,它是将一个多项式变形为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积。
2、教学目标。
(1)会推导乘法公式。
(2)在应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感受乘法公式的作用和价值。
(3)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4)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5)在因式分解中,经历观察、探索和做出推断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乘法公式的意义、分式的由来和正确运用;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难点:正确运用乘法公式;正确分解因式。
关键:正确理解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的意义。
3.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事实与数学活动经验,减轻不必要的记忆负担.。
2.1平方差公式1课时。
2.2完全平方公式2课时。
初中优秀......
初中(通用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十
3、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5、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灵活运用恰当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拓展练习2、3。
一、创设情景:若a=101,b=99,求a2-b2的值。
利用因式分解往往能将一些复杂的运算简单化,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因式分解和怎样来因式分解。
二、知识回顾。
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因式分解?(让学生先思考,教师提问讲解,让学生明确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与乘法的关系)。
2、.规律总结(教师讲解):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互逆过程.
分解因式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解的对象必须是多项式.
(2).分解的结果一定是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3).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4、强化训练。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1).1-x2=(1+x)(1-x)(2).4a2+4a+1=(2a+1)2。
(3).4x2-8x=4x(x-2)(4).2x2y-6xy2=2xy(x-3y)。
三、例题讲解。
例1、分解因式。
(1)-x3y3+x2y+xy(2)6(x-2)+2x(2-x)。
(3)(4)y2+y+。
例2、分解因式。
4、-1-2a-a2=5、x2-6x+9-y26、x2-4y2+x+2y=。
例3、分解因式。
1、72-2(13x-7)22、8a2b2-2a4b-8b3。
三、知识应用。
1、(4x2-9y2)÷(2x+3y)2、(a2b-ab2)÷(b-a)。
3、解方程:(1)x2=5x(2)(x-2)2=(2x+1)2。
四、拓展应用。
2、20042+20xx被20xx整除吗?
3、若n是整数,证明(2n+1)2-(2n-1)2是8的倍数.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对因式分解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十一
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
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
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
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
【问题牵引】。
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
(1)(a+5)(a—5);(2)(4m+3n)(4m—3n)。
【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
(1)(a+5)(a—5)=a2—52=a2—25;
(2)(4m+3n)(4m—3n)=(4m)2—(3n)2=16m2—9n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1)a2—25=a2—52=(a+5)(a—5)。
(2)16m2—9n2=(4m)2—(3n)2=(4m+3n)(4m—3n)。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a2—b2=(a+b)(a—b)。
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
(1)x2—9y2;(2)16x4—y4;
(3)12a2x2—27b2y2;(4)(x+2y)2—(x—3y)2;
(5)m2(16x—y)+n2(y—16x)。
【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平方差公式的角度进行因式分解,请5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解:(1)x2—9y2=(x+3y)(x—3y);
(5)m2(16x—y)+n2(y—16x)。
=(16x—y)(m2—n2)=(16x—y)(m+n)(m—n)。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十二
王老师上课时通过学生自己的试算、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得出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这样得出平方差公式后,并且把乘法公式进行对比,通过例题、练习与小结,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这里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公式的结构,教师可以用对应思想来加强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和训练。王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贯穿于这节课的始终。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许多同学都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整个课堂中,以学生练为主,王老师能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这样大大提高了这节课的效率。
教师讲课语言简捷、清晰,有较强的表达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基本功好。乘法公式的引入由两种形式的'引入,又形象直观地理解了乘法公式的内在实质。做到以点拨为主的教学。对于公式的牲能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并能让学生自己举例符合公式形状的例子,课堂内的练习量、内容及安排上恰当好处,有基本运用公式,有变式运用公式,也有适当的加深应用,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十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因式分解复习》。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因式分解的内容是多项式因式分解中一部分最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的方法,今天所复习的内容包括因式分解的有关概念,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区别和联系,因式分解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及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多项式因式分解是代数式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前面的整式及后一章的分式联系极为密切。因式分解的教学是在整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式分解的理论依据就是多项式乘法的逆变形。这部分内容在分式的通分和约分有着直接的应用,在解方程、二次根式及将三角函数式进行恒等变形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可以说因式分解是代数恒等变形的一个重要工具,所以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对代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从教材作用及适应中考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b、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及一般步骤。c、会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2、能力目标:a、通过知识结构图的复习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b、通过因式分解综合练习,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a、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b、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迎难而上的坚强品质。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式分解的四种基本方法的运用难点:学生对分解因式的方法、技巧的掌握。
二、教法与学法。
因式分解是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本堂课我采用知识点归纳因式分解的有关知识,使因式分解教学条理化、系统化,达到分散难点,最终突破难点的目的;因式分解的理论比较深,分解因式的方法多,变化技巧性较高,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的内容,我采用“提供练习――引导观察――发现归纳”,让学生总结出分解因式的方法的对应关系,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实践,及时消化巩固,让学生获取知识。在引导观察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通过知识点复习,达到单元回顾,知识梳理的目的。我采用知识点归纳分解因式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能够条理化、系统化地掌握分解因式。其中知识点一回顾了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通过练习强调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因式分解的定义。
知识点二回顾因式分解的四种方法,为了帮学生及时巩固因式分解几种常用方法,习题的筛选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1.巩固分解因式的概念2.巩固分解因式的方法的直接应用,也进一步感知分解因式中“整体”思想的应用。通过每种方法的题组练习,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然后对如何应用各种方法进行讲评,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因式分解重在抓住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准确、彻底、随时随地;“运用公式法”关键是善于识别“平方项”;“分组分解法”关键在于分组。通过讲评,使学生在进行分解因式时,能较快检索到恰当方法。让学生在分解因式的时候,能做到“瞻前顾后”。即一般来讲,我们在分解因式时,先看式子中有没有公因式,再看能否利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最后检查是否分解到不能再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方法有了进了一步了解之后,让学生完成练习,本组练习题难度加大,学生有疑问,可借助小组的智慧,共同解决。
(检测)通过这几道题目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四.评价与反思。
新课标要求我们合理选用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选用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并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忠实于教材,但不迷信教材,在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对于课堂和课外练习一部分取材于课本,而概念的引入却有别于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教学方法合理化,不拘泥于形式。在教学中,通过问题串与活动系列,实施开放式教学,随处可见学生思维间碰撞的火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教学环节设计,还是题目练习的安排上,我都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关注人的发展,意到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因式分解复习》一课的说课,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十四
2、巩固因式分解常用的三种方法。
3、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4、应用因式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创设情景:若a=101,b=99,求a2-b2的值。
利用因式分解往往能将一些复杂的运算简单化,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因式分解和怎样来因式分解。
二、知识回顾。
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因式分解?(让学生先思考,教师提问讲解,让学生明确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与乘法的关系)。
(7).2πr+2πr=2π(r+r)因式分解。
2、.规律总结(教师讲解):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互逆过程.
分解因式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解的对象必须是多项式.
(2).分解的结果一定是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3).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4、强化训练。
试一试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3).4x2-8x=4x(x-2)(4).2x2y-6xy2=2xy(x-3y)。
三、例题讲解。
例1、分解因式。
(1)-x3y3+x2y+xy(2)6(x-2)+2x(2-x)。
(3)(4)y2+y+例2、分解因式。
4、-1-2a-a2=5、x2-6x+9-y26、x2-4y2+x+2y=。
例3、分解因式。
1、72-2(13x-7)22、8a2b2-2a4b-8b3。
三、知识应用。
1、(4x2-9y2)÷(2x+3y)2、(a2b-ab2)÷(b-a)。
3、解方程:(1)x2=5x(2)(x-2)2=(2x+1)2。
四、拓展应用。
2、20042+2004被2005整除吗?
3、若n是整数,证明(2n+1)2-(2n-1)2是8的倍数.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对因式分解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十五
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学习时如果直接就给同学们讲把前面在整式的乘法中学习到的平方差公式反过来运用就形成了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然后就是反复的运用、反复的操练的话,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没有味道,对数学有一种厌烦感,所以我就想到了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前面在整式的乘法中遇到的乘法公式,比如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接着就让学生利用平方差公式做三个整式乘法的运算。然后,我巧妙的将刚才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得出的三个多项式作为因式分解的题目请学生尝试一下。只见我的题目一出来,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出来了。待学生回答完之后,我马上追问“为什么”时,学生轻而易举地讲出是将原来的平方差公式反过来运用,马上使学生形成了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之后,我就顺利地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两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讨论了“怎样的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可以说,对新问题的引入,我是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接下来,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十六
1.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通过对图象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
【教学重点】。
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教学说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时引入新课.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思考:已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p(2,4)。
(1)求k的值,并写出该函数的表达式;。
(2)判断点a(-2,-4),b(3,5)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分析:
(1)题中已知图象经过点p(2,4),即表明把p点坐标代入解析式成立,这样能求出k,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2)要判断a、b是否在这条函数图象上,就是把a、b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如能使解析式成立,则这个点就在函数图象上.否则不在.
(3)根据k的正负性,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来判定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y随x的值的变化情况.
【归纳结论】这种求解析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2.下图是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k的取值范围是k0还是k0?说明理由;。
(2)如果点a(-3,y1),b(-2,y2)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试比较y1,y2的大小.分析:
(1)由图象可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的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因此,k0.
(2)因为点a(-3,y1),b(-2,y2)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且-30,-20.所以点a、b都位于第三象限,又因为-3-2,由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性质可知:y1y2.
【教学说明】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掌握利用函数图象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十七
因式分解定义,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十字相乘法、求根)、因式分解一般步骤。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掌握利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分解二次二项式的方法,能把简单多项式分解因式。
考查因式分解能力,在中考试题中,因式分解出现的频率很高。重点考查的分式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及它们的综合运用。习题类型以填空题为多,也有选择题和解答题。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
如多项式。
其中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m既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2)运用公式法,即用。
写出结果。
(3)十字相乘法。
(4)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
分组时要用到添括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5)求根公式法:如果有两个根x1,x2,那么。
1、教学实例:学案示例。
2、课堂练习:学案作业。
3、课堂:
4、板书:
5、课堂作业:学案作业。
6、教学反思: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十八
原式变形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变形,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及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22.已知等式配方后,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与b的值,即可确定出三角形周长.
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23.原式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得到结果,即可做出判断.
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24.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分式化到最简,然后代值计算.先将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再约分,然后将已知变形为代入原式即可求解.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大全(19篇)篇十九
王老师上的《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是一堂新授课。这堂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基本功的体现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复习已经学过的因式分解入手,再提出如何将多项式a2-4因式分解,使较多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王老师从引导学生回顾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入手,回顾了已经学过的整式乘法公式。从平方差公式引出课题。王老师从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形如()2-()2的多项式,就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然后从简单的形式上的`判断,到简单的举例,方法的小结,再到复杂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整堂课从知识的呈现,到知识的运用,再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呈现知识结构的螺旋式上升,由易到难。
王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引导、提问、激疑、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知识的成因,从而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得到了较好的突破。从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问题的回答、练习的解答、知识的归纳等环节,可以看出这堂课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都已经达成。
整堂课中,王老师教态自然,语音清晰,语言规范,板书清楚,显示出了王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
总之,王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