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深入的学科知识。接下来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和实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一
style="color:#125b86">一、教学目标
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
【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接着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内容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播放动画】向学生展示一段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验动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动画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教师引导】出示硫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化学反应式,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展示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二者结构上的不同。
【学生回答】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请学生以谈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查阅资料,查找在地壳和人体中元素含量的大小比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二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名师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b.刀生锈c.菜腐烂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b.木头制桌椅c.汽油挥发d.灯泡发光e.香水挥发f.蜡炬成灰。
学习内容二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名师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b.导电c.燃烧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名师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b)。
a.石蜡熔化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铁生锈。
d.煤的燃烧干冰升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三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反应原理。
1、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及其应用;。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白色污染”及其危害、解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白色污染”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也增进学生对“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合成材料的用途,学会热固性和热塑性、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区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翼装飞行。
让学生亲身感受翼装鸟人飞行的精彩瞬间。
【我了解,我憧憬】。
问题:结合视频“翼装飞行”里涉及的材料,及生活经验说说你了解的材料有哪些?
介绍:棉花、羊毛和天然橡胶。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介绍: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过渡语】同学们最想先知道哪种材料那?
(按照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的顺序)。
认识“纤”姿百态的合成纤维。
【我实践,我展示】。
【过渡语】这样的方法可行吗?先让我们感受一下几种纤维燃烧时的现象。
【我实践,我展示】。
活动内容:
【过渡语】看来刚才的同学提出的方案是可行的,让我们来尝试一下。
【我实践,我展示】。
让提出方案的同学来完成实验,教师协助。
【讲解】介绍常见的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以及制成的不同制品。
【我实践,我展示】。
问题2:要是换成天然纤维制校服,你的意见那?
介绍: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优缺点。
问题3:如果你是设计师,你如何设计纤维的使用?
介绍:混合纺织的优点。
认识“塑”我风采。
【我实践,我展示】。
活动内容:1、连接折断的学生尺(材质:塑料)。
2、给塑料袋封口(材质:塑料)。
问题:是所有的塑料制品坏了之后,都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修补吗?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对比实验,老师连接折断的插座,学生连接折断的学生尺。
【过渡语】想知道是原因导致的吗?
【讲解】简单讲解合成材料的微观形成。
链状结构-------热塑性。
活动:撕保鲜膜塑料。
网状结构-------热固性。
【我了解,我憧憬】介绍生活、生产中塑料的应用。
认识如此多“胶”
【视频】一起走进“橡胶厂”了解合成橡胶,
【如此多“胶”】让学生认识身边合成橡胶的应用,感受合成橡胶的突出优点。
【我建议,我行动】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问题:回收废弃塑料遇到分类的困难?
【我了解,我憧憬】因为环境问题,我们就不使用合成材料了吗?科研人员逐渐向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新材料。
知识反馈:以nba赛场为情境,让学生查找我们熟悉的材料?
课后小结。
【我来谈】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请你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或你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五
2.过程方法。
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学习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二、课内探究:
【提出问题】为了满足0.4吨液氢充分燃烧,你会在助燃仓中至少填充多少吨液氧呢?
要求:(1)先在学案上写出计算过程;。
(2)组内交流计算依据。
按照教师要求,先独立完成计算过程,然后组内交流。
并得出如下结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是成比例关系的。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物质的质量(反应物或生成物),可求出反应中其他物质的质量。
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这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主要依据。
2.【提出问题】各小组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思考你的计算过程有哪几个步骤?
学生1: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列出比例式;。
学生2:需要先设未知量为xg;。
学生3:最后还需要作答。
……。
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先自主讨论得出不完善、不准确的步骤、格式,然后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从而自主构建解题的步骤和格式。
教师的讲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概括提升,而不是将一个程序化的步骤灌输给学生。
【讲解】教师利用学生的讨论,通过投影讲解强化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格式要求。
(1)设未知量;。
(2)写出有关反应的正确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阅读教材,对比分析教材与自己总结的解题过程,补充、纠正:
(2)未知量应该设为“需要液氧的质量为x”,不应该有“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六
1.知道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认识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3.知道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学会如何探寻重点要点,有条理地归纳整理新知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化肥的简易鉴别,学会如何团结小组成员成功地、有效地完成探究实验和探究报告。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懂得“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的道理。
2.通过分析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利弊,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研钵、酒精灯、火柴、烧杯;实物:缺氮肥的包心菜叶片、缺磷的小麦植株(高、矮各1株)、缺钾的大豆叶片;常见化肥样品;电脑及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肥料。
二、新课教学。
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及收集资料的情况,归纳常见氮肥及其作用、常见磷肥及其作用、常见钾肥及其作用,教师适当补充。
(1)氮肥。
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nh4hco3、nh4cl)、硝酸盐(如:nh4no3、nano3)等含氮化合物。
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氮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极为重要的。
作物缺氮会绿色褪淡、生长缓慢、瘦小直立、成熟提早、产量品质下降、果小皮硬。
大豆、蚕豆等一些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用氮肥。它们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而被植物吸收。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2)磷肥。
常见的磷肥有磷矿粉[ca3(po4)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等含磷物质。
磷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磷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作物缺磷时会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植株矮小、苍老、瘦弱、茎细直立、分枝少、叶片小、缺光泽、根系发育差、易老化、成熟迟缓。
(3)钾肥。
常见的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含钾化合物。
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作物缺钾表现为最初老叶叶尖及叶缘发黄,以后黄化部分逐步向内伸展同时叶缘变褐、焦枯,叶片出现褐斑,严重时叶肉坏死、脱落。
2.复合肥。
师:以上各化肥营养元素比较单一,为使作物均匀地吸收各营养成分,人工合成了一些含多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例如:硝酸钾、磷酸铵。请说出以上复合肥料所含的营养元素。(钾元素、氮元素、磷元素。)。
3.合理使用化肥。
师: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问题。谈谈你对化肥弊端的了解。
生: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可能会造成:(1)土壤污染。(2)水污染。(3)大气污染。
师:除了化学肥料外,化学农药对农业的高产丰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除草杀虫,保护农业,但也存在着潜在的危害。
师:人们利用科学技术,生产了化肥、农药,发展了农业,同时还应注意利用科学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尽量减少污染。(板书)。
不同土壤结构需不同营养元素的化肥,那我们如何区分各种化肥,以防施肥不合理呢?
4.化肥的简易鉴别。
【活动与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2)取研细的氮肥(硫酸铵、氯化铵)、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各0.5g,分别放在铁片上灼烧(如右图所示),观察现象。
再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气味?
(3)根据上述实验,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交流](1)比较外观、气味、溶解性:
(2)观察现象:
(3)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师:氮肥有多种,不同氮肥性质也有差异,我们可以利用下述方法区分不同氮肥。
氮肥中的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
其他常见氮肥可按下列步骤鉴别:(见课件)。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重要的化肥的作用,了解了在利用它们优点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对环境的危害,最后又总结出了利用物理、化学性质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七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实验的探究。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12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八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合理开采和节约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
4.知道石油炼制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自己动手做盐酸与镁条反应的实验,体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增强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燃料不充分燃烧对空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甲烷的燃烧及产物的检验。
2.石油分馏的产物及用途。
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工具。
有关化石燃料的录像资科,导气管、烧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一段flash录像:(特写)烧得很旺的炭火和一支温度为20℃的温度计。然后向炭火上加上一铲新煤,红红炭火变暗,温度计示数随之下降到16℃。过了一段时间,炭火又变得红热,温度计示数又上升至20℃。
师:生活中的这个常见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
二、推进新课。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师:我们都知道燃料燃烧时产生了热量,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的呢?下面我们来做教材上的实验7-3。
师: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
师:这种化学反应放热现象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都会发生,大家请思考:
(1)化学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吗?请举出生活中你见过的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的例子。
师:演示硫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播放煤块和煤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录像,让学生比较反应现象的不同,并思考原因。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煤的形成。
师:植物或植物枯萎后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成煤。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
师:大多数的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生:煤。
师:(1)煤是纯净物吗?
(2)那它含有哪些元素?
(3)你知道煤作为燃料的原理是什么?
生:(1)是混合物。(2)煤主要含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h、n、s、o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硅、铅、钙、铁等元素)。(3)原理是利用碳元素和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师:知道人们怎么综合利用煤的吗?煤加工后的主要产品有哪些用途?
生:煤隔绝空气加热。
煤气的主要成分:
氢气(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其他气体。
师:我国的主要油田有哪些?
生: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
师: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
生: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h元素外,还含s、o、n等元素。如果把石油直接作燃料的话,石油会燃烧不充分,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生成大量的黑烟和含s、含n等有害气体。
生: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都是常用的燃料。
师:煤气泄露会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灌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
生:危害到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等。
师:有人说天然气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气,对不对?
生:不对,因为虽然天煞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但与纯甲烷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师:说得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天然气的成分。
1.构成:主要是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2.主要成分:甲烷(ch4)。
3.甲烷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4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注意:点燃之前要验纯)。
ch4+2o2===co2+2h2o。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九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现象的形成。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分子的知识。
1、建立微观运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目标教学法。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碘、酒精100毫升、水100毫升。
1课时。
【
前提诊测:a你想知道水由什么组成吗?
目标展示: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它的质量很小,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运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2.分子是有间隙的,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定间隙,
三、分子的概念: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几种不同分子组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天然水、浑浊的石灰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或同一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作业布置】p-291-4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列举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2.通过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逐步养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数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2.新能源、新燃料的开发和利用。
难点:1.对燃料燃烧产物的分析。
2.新能源、新燃料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课(约5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那么又是什么污染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呢?是什么使全球变暖呢?思考,回答:是一些有害气体污染了空气;二氧化碳过多形成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提问:那么这些有害气体,以及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此问题,思考,急于知道答案。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三使用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进入课堂情境。
二、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约30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展示幻灯片,把问题给学生,展示答案思考、回答相关的问题回顾学过的知识。
展示酸雨的成因及危害观看幻灯片增加感性认识。
汽车尾气的污染、相关的问题思考,回答知识的联系。
提问:那么如何来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呢?分组讨论,总结归纳防治措施:
知识的由于。
小结:总结展示产生污染的原因:思考、并想有关内容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知识的习惯。
三、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约10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出氢气也是一种环保燃料,让学生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写出化学方程式。
情感交流。
这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触?
板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十一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重点: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十二
(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选择题:
分别说明溶液的特点,溶质和溶剂,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归纳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评填空题:
巩固学生关于溶剂,溶质的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评第三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十三
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用的原料;
(2)在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污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十四
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试管。
【教学过程】。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演示:演示实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十五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6篇)篇十六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手段:多媒体教学。
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
课时: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