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一种有序、科学、系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经过实际验证的教学计划,希望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实际操作上的指导。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一
2、渗透对应关系,提高学生的数感.
一.利用已有知识,引入
1.如图,怎样说明数轴上点a和点b的位置,
2.根 据下图,你能正确说出各个象棋子的位置吗?
二.明确概念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为y轴或纵轴,正方向;两个坐标轴的交点为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点的坐标:我们用一对有序数对表示平面上的点,这对数叫坐标。表示方 法为(a,b).a是点对应横轴上的数值,b是点在纵轴上对 应的数值。
例1写 出图中a、b、c、d点的坐标。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平面被坐标轴分成四部分,
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你能说出例 1中各点在第几象限吗?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
a(3,4);b(-1,2);c(-3 ,-2);d(2,-2)
问题1:各象限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练习:教 材43页:练习1,2。
三.深入探索
识别坐标和点的位置关系,以及由坐标判断两点的关系以及两点所确定的直线的位置关系。
四、巩固练习:教材44页习题6.1——第1题;教材45页—— 第2,4,5,6。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课本p45第3题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二
1、训练正确划找课文的中心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知道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3、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重点:正确划出文章中心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难点:划出文章的中心句,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预习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理解书后第4题的词语大意,划出不懂的地方。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
2、初知大意,理清各自然段意思。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从班级中数学尖子对语文学习不重视造成的问题导入揭题。
2、自学课文。
(1)生字词学习
(2)通读课文,划出问题。
3、初知大意,试划中心句。
初步青写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课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学生试划有可能不统一,出现好多句,可安排延时反馈。)
复习回顾:
什么叫中心句?为什么要找中心句?
怎样找中心句?第一单元三课的中心句各有什么特点?
(1)出现在开头,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2)出现在文章中间,如《一夜的工作》。
(3)出现在文章结尾,如《养花》。
(4)中心句反复出现,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4、自读课文,概括自然段意思。
5、作业练习。
(1)做书后第4题
(2)摘录书上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划出中心句,体会中心思想,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2、会用“无论……都……”“非……不可”“不仅……还……”等句式写句子。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定向。
2、细读讨论。
(1)灯片出示课后第3题句子。
(3)哪些证明苏老是体会到学好语文的重要的?
(4)苏老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从没学好语文的反面例子讲,讲来讲去目的是什么?
3、重划中心句。
再划中心句,讨论第1课时试划时的分歧,说清为什么应将“我希望大家在学好数学的同时,也要把语文学好,这对青年人的成长一定有好处的。”划出中心句。
在说理中加深对中心句特征的认识,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4、师生总结。
这课的中心句和哪一课的相类似?在划中心句的两次变化中,有什么新的收获?
用“无论……都……”“非……不可”“不仅……还……”等句式(可用一句,也可用两句连用)说说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5、延时作业。
任选一题作业(写200字左右的片断)。
(1)我吃过语文水平不高的苦头。
(2)苏爷爷,您放心吧!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三
1、通过对煎饼这一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用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择优求简的能力。
3、通过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
能在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煎3张饼的最优方案,经历运用运筹数学方法思考的过程。
理解煎3张饼所用的最少时间的方案,探究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方案。
一、呈现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
提问:同学们吃过煎饼吗?你知道煎饼是怎么煎的吗?
引导学生用手掌的正反面演示
2、呈现部分主题图:
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有关煎饼的信息?
强调:煎两张饼要用多长时间?
师:同时煎两张饼比一张一张地煎要节省时间(板书:节省时间)
3、引导并揭示课题:
看来煎饼时也是有学问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煎饼中的数学问题吧!
二、初步探究
1、呈现完整主题图
(1)引导:你认为煎三张饼可以怎么煎?
引导生说想法并尝试用手掌演示
(2)自己的手掌不够,促使产生合作需要:师生合作或同桌合作
(3)合作探究: 3张饼可以怎样煎?
2、合作演示,比较想法:
(1)学生演示说明想法,注意全体学生倾听
(2)引导讨论比较:怎样安排更节省时间?时间省在哪里?
(3)初步认知:合理安排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板书)
三、深化探究,形成认知
1、引导:你认为煎几张饼时也要像这样只安排?
(1)猜测
(2)选单数与双数各一个进行研究
引导:前面可以先怎样煎?剩下几个饼时再用煎三个饼的方法呢?
(3)学生以煎饼张数尝试边动作演示边叙述:教师板书呈现
注意:点出关键并质疑:煎单数、双数张饼的煎法。
(4)以同桌为单位任选一个数字再验证,后汇报
2、师生一起完成10以内的情况分析并板书
引导:观察这些情况,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3、观察结果,明确规律:
4、再次强调:合理安排 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拓展与应用
1、挑战:如果全班每人吃一张饼,那怎样安排?要多少时间?
2、安排炒菜问题:
先让学生观察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再考虑怎样安排可以让每位顾客都能最快吃到菜?
4、课外延伸: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对运筹的推广
五、结语:
这节课我们通过研究学会了在解决问题时怎样合理安排、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的数学方法,如果在生活生产中遇到了问题,我们要像华罗庚爷爷一样把知识应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还能帮助别人更好地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四
会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能根据数位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的数的排列顺序。
探究图中隐含的诸多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学生回答:接受。
激发兴趣:好多的数字朋友想考考我们,咱们接不接受他们的考验呢?
教育家第思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呼唤、激发。”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创设数字朋友考学生的问题情境,既新鲜又有挑战性,符合争强好胜的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与体验。
学生打开书48页,自己在空格处填数。
全班订正。
学生先自己认真的观察,然后小组研讨,发现规律。
全班交流。
可能有:
竖着看,上一个数都比下一个数少10,下一个数都比上一个数多时10;
横着看,前一个数都比后一个数少1,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
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字相同;
每一竖行个位上的数都相同,(除第一行外),每一横行十位上的数都相同等。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汇报。
1、师:好,我们看看他们给出的第一关。
实物投影出示表格,说题目要求。
第一关我们已经顺利闯过。
2、咱们来看看第二关。
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发现的规律少,教师可进行引导。
三关:
1、师说生答。
教师和学生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说一说。
2、我说你答。
同桌互问互答。
注意:一般六十几不包括六十。
3试一试。
引导学生思考竖行有什么规律,横行有什么规律。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自己找到了很多规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及时体验、巩固练习,有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知识,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实践与应用。
学生做题。全班订正。
让学生将1题独立写在书上。
将2题写在书上。
先观察,再交流,最后将答案写在书上。
四关:
完成练一练的1、2题和数学冲浪。
1、游戏:将苹果放到合适的筐里。
2、看谁分得清。
学生口述66的个位、十位各表示什么。34、88、62呢?(以竞赛的形式进行)。
3、看谁脑筋转得快。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五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一、 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二、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3、当学生说到尺子上有“cm”时,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师:那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回答: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学生边说边指)
4、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
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
生2: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1厘米很短,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7、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课件展示:图钉、牙齿、小正方体、小纽扣……)
(三)感知几厘米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2厘米是从0刻度到2刻度。
师: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
师: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你们有什么法宝吗?
生: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5、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纸条有多长。(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2、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习。
3、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平,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
《测量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物体要放平。
用尺子两物体,
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 量一量扶手的长度。
(1) 学生动手量一量。
(2) 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 闯关游戏。
(1) 第一关:眼明手快(填一填)
(2) 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第三关: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近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近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四、 回顾全课,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六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每格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学生身边事例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每格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课件、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课前激励,暗含统计知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几位动物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们是谁呢?一起来看看吧!(电脑出示:猴子、松鼠、梅花鹿、熊猫。)
师:有哪几位小动物来了?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呢?
师:我看这几只小动物都挺可爱的,怎样才能知道哪只小动物最受欢迎呢?(生回答方法。)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说的方法其实就是统计的方法。(板题。)
【设计意图:创设小动物来到课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体验过程
1.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数据。
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帮老师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哪只小动物的人最多,行吗?
师:那我们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来对全班同学进行统计,好吗?
(每组发一张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师:在统计之前老师有个建议,请同学们看大屏。
(电脑出示:建议:1.统计之前,小组成员商量一下分工。如:询问员、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等。2.询问同学时应该有礼貌。3.把统计的结果整理后填入统计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的?统计的结果怎样?(组长汇报,教师板书填表。)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统计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一些?
3.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统计出了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张统计图,请每组同学根据统计表的内容完成这张统计图吧!遇到问题随时提出来。(出示空统计图规格为9×9。)看哪组涂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由统计图格不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合作涂格,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统计图?(结合学生汇报,完成统计图其他项目。)
4.结合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提出问题并解答。
师:(电脑出示:每格表示1个数量和每格表示两个数量的统计图进行对比。)通过同学们的统计,知道了我们班喜欢××的人最多,还知道了在统计图中,一个格不只可以表示一个数量,当统计的数量较大时,还可以表示两个、3个,甚至更多。你们可真了不起!现在就请最受欢迎的××来为你们表演节目吧!(播放小动物录像。)
练习1
师:节目好看吗?你们现在可真幸福,可以看到那么多制作精美的动画片,比如这几部动画片你们一定看过吧?(大屏出示:4部动画片名称。)
师:老师也想没事的时候看一看。那么,先看哪一部好呢?
师:不过这次能不能想一个快一点的方法呢?
2年4班学生喜欢动画片统计表
统计结果:我们班一共有( )人,喜欢( )的人最多,喜欢( )的人最少。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同桌合作完成统计图。(生完成统计图。)
师:谁认为自己的统计图完成得比较好,可以拿到前面来展示。
练习2
电脑出示:2年4班同学喜欢健身器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所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这个统计表并把它制成统计图吧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是爱护公共设施的好孩子。
师:同学们,你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哪个小队是今天的胜利小队呢?请各小队赶快统计你们小队获得了多少个水果粘帖。
三、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就让我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继续去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好吗?
大屏出示:请你实践:1.全班同学一天内看电视的时间统计表。2.你们家一周内使用塑料袋的统计表。3.选一件你感兴趣的事进行统计。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机会,感受统计知识的实用性。】
四、全课结束
师:这节课4位小动物和我们一起学习了统计的知识,让我们和它们说再见吧!
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课前激励环节,意在渗透生活中的统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涂统计图时,学生根据原有认知自然采用一格表示一个数量的方法,结果发现格子不够这个问题,从而主动地从想办法解决问题过渡到新知的学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课的导入,再到练习题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充分地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七
旅游中出发、租房、游览、吃饭的数学。
活动目标。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几张火车票,实物投影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节假日,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你去过哪些旅游景点,看什么好玩的,给同学介绍一下,让我们一同分享快乐。
引入课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你们在旅游中遇到数学问题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板书)。
二、组织活动。
1、打开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出发的时间计算,租房的人员安排,租车的方案,还有吃饭的费用计算等等。
2、解决问题。
(1)审题,明确课文情境中的问题。
(2)独立思考,探索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全程。
(4)全班交流。
明确几个问题:
1)从21:30到第二天7:00经过了几时?
策略:先计算21:30到第二天6:30经过了几时?(经过了9时)再加上半个小时(6:30-7:00)。
一共需要9时30分。注意:千万不要写成经过了9:30。
2)“怎么租房最合算?”
如果所租的房子都住满人,没有空位,就是最合算的方案。
4人间数。
3人间数。
可住人数。
钱数/元。
方案一。
4
16。
80×4=320。
方案二。
3
1
15。
80×3+66=306。
方案三。
2
2
14。
80×2+66×2=292。
方案四。
1
3
13。
80+66×3=278。
方案五。
5
15。
66×5=330。
3)“怎样租车最省钱?”
租车的问题与“租房”问题类似。即最省钱的方案是:如果所租的车座位不可能刚好坐满,空位子也必须越少越好。
18坐车数。
16坐车数。
可坐人数。
空位数。
钱数/元。
方案一。
4
72。
14。
16×4=640。
方案二。
3
1
66。
8
160×3+120=600。
方案三。
2
2
60。
2
160×2+120×2=560。
方案四。
1
4
66。
8
160+120×4=640。
方案五。
5
60。
2
120×5=600。
3、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教师补充强调: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省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三、设计旅游计划。
课文第40页的“实践活动:设计旅游计划。”
1、认真审视课文要求。
2、讨论确定旅游景点。
3、学生设计旅游计划。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职。
要留下充足的实践让学生去完成,不要急于进行全班性的评价,对课内还不能完成的可以延缓评价,鼓励他们课后去社会调查,(查资料、找书籍、上网等),获取一手资料,然后设计出最佳方案。老师安排机会进行“旅游计划”展示、比赛。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八
教材第67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十五第1、2题。
1.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方程检验的方法,并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实物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1.提问:什么是方程?等式有什么性质?
2.你会根据下面的图形列出方程吗?
3.填一填。
4.导入新课:前面两节课我们借助天平平衡,学习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与方程有关的新知识。
1.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概念。
(1)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
教师演示:先在左盘放上一个重100g的杯子,再往杯子里加入xg的水,天平失去平衡。
提问: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呢?
请学生到台前操作:天平右边的砝码加到250g时,天平平衡。
提问: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0+x=250。
启发:怎样才能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你有什么办法?把你的办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反馈。
方法一: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方法二:根据数的组成。
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方法三:根据等式的性质。
讲解:当x=150时,100+x=250这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方程。(出示课题)。
(2)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提问:方程的解与解方程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汇报。
(3)即时巩固。
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2小题。
(1)出示例1题图。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在天平两边同时拿走相同的物品,天平仍然平衡的道理,即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仍然相等。
追问:为什么要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是其他数?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x+3=9。
x+3-3=9-3。
x=6。
提问:解方程的过程就是这样的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讲解:求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时,要先写“解”,表示下面的过程是求未知数x的值的过程,再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3,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写出这一过程时,要注意把等号对齐。(示范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解:x+3=9。
x+3-3=9-3。
x=6。
引导: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可以通过检验来判断:把x=6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提问:如果等式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说明答案是正确的)如果不相等呢?(说明答案是错误的)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试着检验一下。(随学生的回答扼要板书检验过程)。
(2)即时巩固。
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x+4.5=9100+x=100。
师强调:解方程时注意等号要对齐,检验时过程要写清楚,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1.完成课本第67页“做一做”第1题。
2.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不是递等式。
完成课本练习十五的第1、2题。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九
1、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能从扇形统汁图读出必要的信息,为决策服务。
2、结合教学渗透理想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认识扇形统汁图,能从扇形统汁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结合统汁图正确进行数据分析,为决策服务。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1:我喜欢跳绳。
生2:我喜欢足球。
生3:我喜欢打乒乓球。
生4:我喜欢短跑。
……
生1:制成统计表
生2:制成条形统计图
……
2、提出学习目标
(1)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
(2)从扇形统汁图能读出什么样的信息。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教科书第106~107页上的内容和做一做(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汇报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
(2)从扇形统汁图能读出什么样的信息?
(生自由说)
(3)牛奶中的数学问题。
看图,并计算出,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4)错例展示。
(每一小组在展示过程中,其它小组均能进行质疑。)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生活中的数学。
(1)、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2、小小统计员
(1)统计自己家中每月的生活费支出情况,根据所学知识试着制作成扇形统汁图。
(2)进行数据分析,为家庭开支的使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
教学重点。
(1)分数指数幂和根式概念的理解·。
(2)掌握并运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运用有理指数幂的性质进行化简、求值·。
(1)分数指数幂及根式概念的理解·。
(2)有理指数幂性质的灵活应用·。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一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2例5和练习十二t1—3。
1、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本课要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
提问: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学生猜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大瓶里的果汁×=小瓶里的果汁。
二、教学新知。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5。
提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用除法计算,教师可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3、引导检验:=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1)出示题目。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一盒牛奶的升数×=喝了的升数。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读题。
学生反馈解题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两种:
(1)用除法计算。
600÷。
(2)用方程解答。
解:设大瓶里有果汁x升。
×=600。
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学生反馈说明检验的方法。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小结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十二t1。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和“黑兔是白兔的”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3、小结解题策略。
学生独立解答,之后进行交流汇报。
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说一说各表示什么意思?
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四、小结。
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二t2、3。
学生练习。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二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我园课题研究《智育爱》中的《分类游戏》这节课,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制定出符合幼儿发展的目标;运用电子白板多媒体技术,和ipad的游戏功能,通过多次情景化的活动引导幼儿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类。从而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我班幼儿处于中班阶段,部分幼儿有简单的分类经验,但是对双维度的分类接触的很少。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设计了这次活动。通过层层递进的分类游戏提升幼儿的分类经验,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发现事物的的差异。
2、鼓励幼儿尝试学习按一至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3、体验分类游戏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发现事物的的差异。
难点:鼓励幼儿尝试学习按一至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经验准备:有过简单分类的经验
物质准备:课件,操作单,不同颜色的衣服和头饰。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带领幼儿玩电子互动地面游戏《打地鼠》,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观察图片,简单分类
2、教师播放白板课件,利用聚光灯的功能引发幼儿猜想。
3、幼儿猜想后教师退出聚光灯。
4、师:啊,真是小老鼠的家,在它家里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
摆放?
6、幼儿观察讨论后一名幼儿到白板上操作,其他幼儿利用ipad帮助小老鼠摆鞋子。
7、教师根据幼儿情况观察指导。
(三)观察图片,复杂分类
1、师:鼠妈妈要带小老鼠去游玩,因为孩子很多,所以要分坐几辆车,小朋友们观察一下都有什么颜色的汽车和哪些司机。
2、幼儿观察大胆表述。
3、教师讲解坐车的规则:小老鼠穿xx颜色的衣服,身上有yy小司机的标志,就坐yy小司机开的xx颜色的汽车。教师结合白板课件反复讲解游戏规则。
4、一名幼儿到白板上操作,其他幼儿利用ipad进行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5、教师利用白板小结活动结果,对了播放鼓掌声,错了播放哭声。
(四)操作活动,巩固分类
1、师:嘟嘟嘟,小老鼠们坐着车来到了科技管的儿童乐园,工作人员提出了一项任务“搭建城堡”。
2、小朋友们观察城堡房顶和房间的颜色,寻找房间颜色和房顶颜色的分类组合来搭建城堡。
3、教师讲解搭建规则后幼儿操作。
4、一名幼儿到白板上操作,其他幼儿利用操作单进行活动。
(五)游戏活动:小老鼠找朋友
1、幼儿头戴不同颜色的老鼠头饰,身穿不同颜色服装。教师利用白板播放音乐,音乐一停,出现一个小人,幼儿穿的衣服和戴的头饰和白板上的小人相同的抱在一起。反复听音乐游戏。
(六)活动延伸:将本节课的内容发布到安康家园网或新浪博客,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帮助幼儿练习分类。
在这次数学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了白板的拖拽、声音动画链接、聚光灯、画笔等功能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之中,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通过多个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交流——感知——操作,了解、感知从简单分类到复杂分分类的过程,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成果,整个活动充满了自然、和谐、创造、快乐。幼儿在积极有效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幼儿变被动学为自主学,变接受性学为发现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很好地达成了目标。
不足之处:在活动之后我们发现了不足,教师在给予幼儿玩小老鼠找朋友游戏时,时间不充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更加周全细致地考虑,继续进步。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请你来说说这是几时?(生:8时多)8时多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有关时间的问题(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认识钟面。
师:我们要想认识时间可离不开钟表这个朋友,请大家仔细地观察一下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同桌一起说一说。
师:好,说完了吧,谁愿意来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谁想来?
(对,它和尺子上一样,也有刻度线,看看这些刻度线有什么不同?)师:对数字的都是长一点的刻度线,这些长刻度线把钟面分成了几大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1,2,3,4,5,6,7,8,9,10,11,12。
师:好,这12个大格你们也数出来了吗?
生:数出来了。
师:除了长刻度线,还有许多短刻度线,这些短的刻度线把一大格分成了几小格?小朋友们自己来数一数一大格是几小格,一共有几小格?可以同桌商量一下。有知道的你说说。
生:有5个小格。
师:一共有几小格呢?
师:对不对?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可以和屏幕一起数,声音大一点。(课件演示一个大格有五个小格)。
生:2,3,4,5。
师:那整个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大家都数的是60个吗?你是怎么数的?
师:那你是怎么数的?
生:我是一大格,一大格数的。
师:你给大家上前面数数,我们看看她是怎么数的?
(课件演示:钟面上有60个小格)。
认识1分,几分。
师:(课件演示: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那我们看分针走了1小格是几分啊?(课件演示)。
生1: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不错,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两小格呢?你说?生:分针走两小格是2分。
师:那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
生:分针从12走到1是5分钟。
师:是的,走到1是5分钟。那分针如果从12走到2是几分?
生:12走到2是10分。
师:对,分针从12走到2是10分钟。如果分针继续走,走到3。多少分?生:分针从12走到3是15分钟。
师:对,分针从12走到3是15分,如果分针继续走,走到4是多少分呢?走到5是多少分?走到6、7、8,9、10、11、12各是多少分,你知道吗?生:知道。
师:我请##给大家说?大家注意倾听哦!
生:分针走到4是20分钟,分针走到5是25分钟。
师:谁想接着说?生:分针走到6是30分钟。
······走到12是?
师:回到12了,这时分针正好走了一圈是多少分?
生:60分。
师:真不错,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圈是60分)。
认识1时=60分。
师:时针和分针是一对好朋友,时针走,分针也走,现在请你再次观察屏幕上的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男生观察时针,女生观察分针(播放课件)。
(1)男生汇报: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小时。
(2)女生汇报:分针转动了一圈,是60分。
(3)研讨:刚才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转动了一圈,是60。
分,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同时停,你有什么发现?
(生:1时=60分)。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又同时停,虽然他们所走的路程不同,但他们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1时就等于60分。谁给大家读一遍?好,你来读。
生:1时等于60分。
读时间。
我们认时间的时候,不仅要看分针,而且要看谁?
生:时针。
师:好,下边我们一起来认认时间,这是几时?
大屏幕出示钟表。(5时)。
生:5时?
生:时针指向5和6的中间,还没有指到6,指到5和6的之间,所以就是5时多。
师:时针指在4和5之间,就是4时多。我们继续看,这是几时多?(出示:6时10分)。
(学生讨论)。
小朋友们,知道几时我们看时针,那要知道分就得看分针了。
出示4时5分。
们还可以写做8时05分。(板书:8时05分)像这样的时间,你们会写吧。
生:这是8时半。
师:我们还可以说成8时多少分?
生:30分。
师:对,8时半也就是8时30分。再看,这个时间可难,谁认出来了?(出示:4时55分。)。
生:5时55分。
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你说说?
生:5时55分。
师:都认为是5时55分吗?就没有不同意见,你说说?
生:这是4时55分。
师:那你说说怎样想的,为什么是4时55分呢?
生:没有。
师:所以我们说它是4时多,分针指向11,所以我们说它是4时55分。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4时55分,还差多少分就是5时了?
生:差5分,
师:4时55分也可以说成差5分5时。
谁能这样说说?
生:差5分5时。
生活中的数学。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现在咱们来看,这是在哪?
生:天安门广场。
师:北京天安门前,这是xx日北京天安门前升降国旗的时间。谁认识这个时间?
升旗降旗。
师:再看这是一张北京西到郑州的火车票,你知道是几时几分开?
总结读时间的方法。
生:听懂了?(课本91做一做)。
师:学会了认时间,你们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我们一起听1分钟的歌曲。(放歌曲,同时屏幕钟表钟表计时一分钟)。
(听歌曲)。
师:歌还没有听完呢,1分钟的时间就到了。那你觉得1分钟的时间怎么样?你说说。
生:我觉得1分钟的时间很快。
师:很快,的确,1分钟的时间快的连一首歌都听不完,虽然一分钟很短暂,
生:能。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二十三第1题。
红红的一天。
自己先说一说,生说。
第一幅谁来说?
生:7时5分,红红在刷牙。
······。
2、连一连。
练习二十三第2题。
2、你能在钟表上播出下面的时刻吗?
表格出示:上午预备时间:7:50。
中午放学时间:11:20。
下午放学时间:4:25。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四
估算黄豆粒数。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五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一条线、手电筒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一根线)
2、谁能具体描述一下这根线是什么样的?(弯曲的线)
3、那现在这根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直了)
4、对,这根弯曲的线在老师手中变直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线都是像这样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认识线段
(电脑出示索桥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找一找图片中有没有我们认识的朋友“线”呢?
生:连接索桥的钢缆是线。
师:这些钢缆大约有多长,能把它测量出来吗?(能)
(1)画一画线段
(2)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征?直、两个端点、有限长)
(3)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线段?(学生自由谈)
(4)摸一摸(桌子、书本的边沿,感受下线段的特征)
2、认识射线(电脑出示激光图,学生观察)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
你能画一画吗?怎样画的呢?
(1)画一画(让学生尝试画射线)
(2)说一说
(射线有什么特征?直、有一个端点、无限长)
(3)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射线?(学生举例说,对的给予肯定)
3、认识直线
(电脑出示海上日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海上日出”,闭上眼感受下海的无边无际,你能从图上找到我们的朋友—线吗?(能,一条海平线)
师: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直直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
(2)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征?直、没有端点、无限)
(3)直线可以度量吗?(不可以)
(4)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直线?(实际生活中是没有存在真正的直线的)
4、线的读法
(1)直线
(2)线段
请你猜一猜,这条线段该怎么读?ab
(3)射线
谁来试一试,读出这条射线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ab
(4)思考:“射线ba”和“射线ab”有什么不同?(射线ab:端点是a,向b点无限延伸射线ba:端点是b,向a点无限延伸)
(5)你会读了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
5、比较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1)(讨论:前后桌为一个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完成下表)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六
1.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初步学习画图、列表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根据实际生活情境,寻找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法。
一、复习旧知。
口算竞答。
二、探索新知。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
1.说一说,你从图片上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限乘4人”是什么意思?
——最多只能做4人,如果超过4人,容易翻船,不安全。
3.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要租几条船?)。
4.通过画图、列表,学生独立完成。
5.个人汇报。(板书:1人—22条,2人—11条,3人—8条、7条,4人—6条)。
6.这些方案当中,哪一个方案更好一些?为什么?
——我们租船的时候还要本着租最少的船,,这可以解决一个“至少”要租几条船?的问题。
7.接下来,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
22÷4=5(条)……2(人)。
5+1=6(条)。
为什么要用除法?
8.还有同学有不一样的写法吗?
22-4-4-4-4-4-2=0。
9.这几个算式中的“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你能从算式中找到第六条船吗?
——关于租船问题,大家都找到了好的办法,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三、巩固练习。
我们班有46人,1张桌子最多围6人。
(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和同伴们说一说。
(2)至少需要几张桌子?画一画,算一算。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了“至少”的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至少需要几张桌子,既保证了最少,也保证了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老师希望课后你们在生活中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数学问题,好吗?
这节课,我们就探究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