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进行有序安排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一
8.为民旅社有床位840张,比扩建前增加了20%,扩建前比扩建后少多少张床位?
(2)菜场运来6000千克青菜,运来的大白菜比青菜多15%,运来大白菜多少千克?
(3)菜场运来6000千克青菜,比运来的大白菜多20%,比运来的大白菜多多少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二
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发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到了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理念。
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经验,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大胆猜想,进而是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这比起盲目的乱猜来,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
2.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实现生生互动。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梯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在分析,对比中归纳选优;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通过“拼、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散,活动中发展。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时间上给以保证。
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为了学生充足地用眼看,用手做,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的表现,发展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当学生受现有知识的制约,推导概括公式思维停滞时,教师实施点拨诱导,促其思维顺畅,变通,最后使学生明确,尽管拼摆的方法不同,但都达到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将发散与收敛,直觉和逻辑这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的融为主体动态式的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的扩展其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
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
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页习题。
五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四
一、填空:(20分)。
1.5%读作(),百分之八十五点三写作()。
2.六一班今天实到了49人,缺1人,出勤率是()。
3.():16=10/()=0.125=()%。
4.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男生比女生多()%。
5.今年耕地面积比去年增加25%,今年耕地是去年的()%。
6.一根绳长8米,把它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米,每段占全长的()%。
7.1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占水的()%,盐占盐水的()%,水比盐多()%。
8.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行需要8小时,货车行需要10小时,客车速度比货车速度快()%。
9.在()填上“”,“”或“=”号。
0.3%()0.03。
140%()1.4。
30()300%。
10.缴纳的税款叫做();()和()的比率叫做税率。
二、判断题。
1.一批产品有95件合格,5件不合格,合格率为95%。()。
2.一个数除以25%,等于这个数缩小4倍。()。
3.一条公路已经修了60%,已修与未修的比是3:2。()。
4.甲数比乙数多20%,那么乙数比甲数少20%。()。
5.有101粒种子,全部发芽,发芽率为101%。()。
三、选择。
1.甲的3/4等于乙的60%,则甲()乙。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2.在一个自然数的后面添上一个百分号,这个数就()。
a.扩大100倍。
b.缩小100倍。
c.大小不变。
a.女生是男生。
b.男生是女生。
c.男生是全班。
d.女生是全班。
4.a的25%和b的20%相等,则a与b的比是()。
a.5:4。
b.4:5。
c.2:3。
5.植树500棵,死了20棵,成活率是()。
a.96%。
b.95.8%。
c.4%。
d.4.2%。
6.某种商品现在售价4元,比原来降低1元,比原价降低了()。
a.33.3%。
b.25%。
c.20%。
7.100千克增加10%后,再减少10%,结果是()千克。
a.100。
b.99。
c.110。
d.101。
四、填表:把下表中各数互化。
五、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50%比4.38少0.62,求这个数。
2.一个数的60%加上5等于50的1/2,求这个数。
3.一个数减少25%是300,这个数的60%是多少?
4.甲数比乙数少40%,乙数是200。甲数是多少?
六、应用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辆汽车行驶全程的40%,距离终点还有27千米。全程多少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年级50个人练习射击,每人打2发子弹,共命中96发。求命中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视机厂去年生产彩电8400台,比前年增产了20%,前年生产彩电多少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件衣服售价340元,比原价便宜15%,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作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五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初次经历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计算过程,容易与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混淆。
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容易书写错误导致计算结果有误。
1、讲授法。
2、合作讨论法。
导入。
一、回顾同级运算的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2)明确计算过程。
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与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探究新知。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图意。
2、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
3个翘翘板上各坐4个小朋友;
草地上有7个小朋友。
所求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3、分析题意,列算式。
分步算式:4×3=1212+7=19。
综合算式:4×3+7或7+4×3。
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19人。
4、探究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属于不同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明确计算过程。
先算4×3=12,再算7+12=19。
具体步骤如下:
归纳总结。
在不带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1-4题。(课件出示)。
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六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轴对称。
(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2、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
(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七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_。)。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八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将来进一步学习计算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内容共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二是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梯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新旧图形的内在联系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教学,我给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尝试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由于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所以教学的重点:理解并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的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的关键是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二、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检查预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应用新知。
第一环节:检查预习(4分钟)。
这环节分两个部分: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这样是为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做好了铺垫。因为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与梯形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就并不困难。
接着出示灌溉堤坝的横截面,呈现实际情境,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学生尝试计算,检查预习。
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动力。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交流(8分钟)。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_____形。
第三环节:抽象概括,总结提高(6分钟)。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利用字母表述出计算公式,体现学与析的重要作用。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推理,让学生各抒已见。
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他想到的推导方法展示出来,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应用新知,深化提高(5分钟)。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生获得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我出示了课本的例题,求梯形水渠的横截面面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学生探究发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学以致用”,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形成技能(14分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形成数学技能,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围绕这个目的,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些练习:
练习的第一题是回应引入,给出一个灌溉堤坝的横截面,求出它的面积。
出示汽车侧面玻璃,要制作这扇门的窗户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有机玻璃?
米
为了提高趣味性,第二题是动手操作题,先测量出自己所剪的梯形学具,再求面积。
第三题是判断题,判断出对错并且说出原因,提高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1)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梯形的上底扩大2倍,下底也扩大2倍,面积扩大4倍。()。
(3)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两个梯形面积相等,但形状不一定相同。()。
第四题是思考题,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九
一、填空。
1、4.08cm2=()dm26200平方米=()公顷。
90平方厘米=()平方米4.3公顷=()平方米。
2、用剪拼的方法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每个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高等于梯形的(),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
5、一个三角形的高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底也相等,如果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6、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0厘米,高是30厘米,那么和这个三角形等底登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大48平方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8、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相差12平方分米,它们的面积的和是()平方分米。
9、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它的底是6厘米,它的高是()厘米。
10、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为24厘米,高为20厘米。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1、一块梯形菜地的面积是288平方米,它的上底是15米,下底是17米,高是()米。
二、辨一辨。
1、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形状也一定相同。()。
3、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3厘米,宽增加5厘米,它的面积增加15平方厘米。()。
5、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6、平行四边形的底越大,面积就越大。()。
7、两个正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
二、选一选。
1、等边三角形一定是_______三角形.
a锐角;b.直角;c.钝角。
2.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中________总是相等的。
a.高;b.面积;c.上下两底的和。
3、梯形的上、下底各扩大3倍,高不变,面积()。
a.扩大到原来的6倍b.扩大到原来的3倍c.扩大到原来的9倍d.不变。
4、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已知三角形的底是20厘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a.20厘米b.10厘米c.40厘米。
5、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框架,则周长(),面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后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则周长(),面积()。
a.增加b.减少c.不变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十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读写数、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等方面的知识。
2、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解析:
复习课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经意地参与到知识整理的活动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的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中形成知识。
(一)猜数引入。
1、由3、0、0、9组成的一个四位数,位上是9,读数时且读一个零,猜一猜这个数可能是多少?(9003、9030)。
(二)形成知识体系。
1、学生交流《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的主要知识点。
2、学生汇报主要的知识点,遗忘的部分加以点拨。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猜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回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复习旧知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整理中掌握知识。
(一)情境一:
课件出示商场里6款液晶电视机,价格(单位:元)分别是:4986、6800、5008、7060、10000、50861、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
(1)写一写:教师报价格,学生在纸上记录,然后课件逐个出示价格,学生校对。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方法,写数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强调:写中间有零或末尾有零的数时要注意数的中间或末尾写几个零。
2、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读一读:指生读出课件上液晶电视价格的数,边读边纠正读法。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诀窍。
强调:不管中间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3)比一比:读数和写数有什么共同点?(读数和写数时都从高位起。)。
3、复习数的组成。
(1)贴一贴:根据教师的问题,指生依次在黑板上贴出数位顺序表。
(2)说一说:指生说出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3)想一想:数位顺序表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拨一拨:指生利用数的组成介绍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其他的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并说出价格。
4、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1)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进行比较大小,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2)指生汇报,交流大小比较的方法。
板书有代表的几组:6800○10000、4986○6800、5086○5008。
(3)归纳总结大小比较的方法:
(4)把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近似数的方法。
(2)说一说:4986、5008、7060、5086的近似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液晶电视机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参与到“老师读数学生写数、看数再读数、学生在黑板上贴数位顺序表、在计数器上拨数、自主选择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猜老师选定电视机的价格”等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聚集成知识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在复习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情境二(复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商场里其他电器的价格:
1、根据上面电器的价格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学生汇报,板书有代表性的算式并指生说出算法。
(1)260+180=44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加18个十等于44个十,也就是440)。
(2)260—180=8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减18个十等于8个十,也就是80)。
(3)3000+2800=58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加28个百等于58个百,也就是5800)。
(4)3000—2800=2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减28个百等于2个百,也就是200)。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其他电器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经历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中深化知识。
(一)基础性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模型独立读写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然后全班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数的组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求近似数的方法。
4、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用不同方式表示数的方法。
(二)综合性练习。
1、按规律填数。
(1)_______、2996、2997、2998、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910、3920、______、3940。
(3)_______、5800、5900、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填上合适的数。
3、按要求组数。
用3、7、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1)只读出一个零的数有();
(2)不读零的数有();
(3)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四、梳理中内化知识。
今天我们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十一
对鲁迅文化观的研究仍然是新世纪的一个持续不衰的话题。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学人在深化鲁迅与中国文化的话题时,不再过于注重鲁迅的“反传统”或对鲁迅的“反传统”作偏于一端的简单理解,而是采取了更科学、更辩证、更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王富仁的系列长文《鲁迅与中国文化》认为,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鲁迅“并不绝对否定中国古代的任何一种文化,但同时也失望于中国古代所有的文化”,鲁迅“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毅然地反叛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王富仁还特别注意把鲁迅放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宏大建构中审视鲁迅思想与中国文化主体的内在联系及生成,这对于如何建设中国的现代文化,具有十分深刻的启迪意义。
陆耀东在《“五四”时期的鲁迅与传统文化》中指出,“鲁迅当时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整体确持否定态度,但对其他文化派别(如墨家)和儒家内部的异化的声音(从屈原到曹雪芹)则有所肯定。”张永泉在《从天地观看鲁迅早期文化思想》中认为,鲁迅留日时期“对以普崇万物特别是敬天礼地为‘本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完全肯定的,对以此为‘始基’的‘一切睿知义理与邦国家族之制’是完全肯定的。”
只是到了五四时期才展开对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制度激烈而深刻的批判,并“深刻揭露了中国传统天地观的本质,原来这不过是历代儒者为了推行他们的思想主张而臆造出的骗人的手段。”胡兆铮的《鲁迅笔下的“天”及其他》指出,“天”与“无”在传统文化意义上是相通的,而鲁迅终生坚定不移的战斗目标则是与“天”争斗。沈庆利的《试论鲁迅的农民战争观》认为,鲁迅尽管没有全面否定农民战争,但鲁迅确实地“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把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作为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加以独到而深邃的剖析和批判。”主要“批判了农民战争的野蛮性和残忍性”,“抨击了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发动者”,揭示他们“与原始宗教的密切联系”。
关于鲁迅和宗教文化的关系,王富仁在《鲁迅与中国文化》中认为,鲁迅与“佛家文化对于物质世界虚幻性的揭示和对于人生痛苦的解析”产生过强烈的共鸣,并受到佛家文化动态地体验性地把握社会人生的方式的影响。但鲁迅对佛家文化的虚无主义人生哲学持否定态度。哈迎飞的系列长文《鲁迅与佛教文化关系论》从“鲁迅、尼采与佛教”、“以一身来担人间苦”、“谈鬼物正像人间”三个不同的角度细致、深入地分析了鲁迅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不仅揭示与论证出鲁迅与佛教或远或近的内在原因,还对佛教对鲁迅思想与创作的实际影响及意义做了阐释。管恩森《耶稣・撒旦・鲁迅――鲁迅与基督教关系发微》侧重揭示了鲁迅与基督教在精神层面的契合点:“精神主体的推重”、“面对庸众的先觉者”、“反传统的异端力量”。王家平的《再论鲁迅与中外宗教文化》对鲁迅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以及鲁迅在接受宗教文化的过程中思想的发展变化做了系统的梳理。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十二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1、尽可能地提出问题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2、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3、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地提出问题。难点:在怀疑一些流行说法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2、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3、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第二课时一、授新课(一)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二)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二、小结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教学目标:1、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2、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难点: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目前可以研究的问题。教学准备:1、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2、乒乓球、尺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二、玩游戏提问题(一)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二)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第二课时一、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二、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三、拓展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参考资料:吹泡泡溶液配方1、吹泡泡溶液最佳配方:2份洗涤剂,6份水和1~4份的甘油。减缓泡泡消失的方法:水的蒸发很快,水蒸发时,泡泡表面一破,泡泡就消失了,因此,在泡泡溶液里必须加进一些物质,防止水的蒸发,这种具有收水性的物质叫做吸湿物。甘油是一种吸湿液体,它与水形成了一种较弱的化学黏合,从而减缓了水的蒸发速度。肥皂水的调配会影响吹泡泡的效果。一般,以二份洗碗精加6份水调出的肥皂水即可使用。若欲使泡泡持久,则配方改为2份洗碗精加6份水及1至4份的甘油。把甘油倒了一点到水里,再倒了些洗衣粉,飞快地搅拌・・・・・・,洗洁精(洗衣粉)加水后放入少许食盐,或者甘油,就成泡泡水了2、沫浴露+水+蜂蜜方法一:胶水+洗洁净+水,比例是1:2:3方法二:肥皂,热水,彩色墨水(增加色彩)把一份液体香皂、1份甘油、6份水搅在一起,自制成泡泡水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可以做成吹泡泡用的水,例如:把肥皂切碎溶於水中,也可以用洗碗精或洗发精加水。经由实验证明,将浓度比较高的肥皂水、洗碗精和洗发精三种溶液加在一起,可以让吹出来的泡泡较持久,不易破掉。另外一个方法是:在肥皂水里加入一小匙的砂糖或少许的茶叶,放在阴暗处过夜后,就会发现这种肥皂水吹出来的泡泡颜色不但鲜艳,而且比较不容易破裂。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谈话:你觉得下面的哪一幅图是表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是3倍、还是2倍呢?先认真地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设疑:看来,在圈的时候,能不能随意的去圈?得根据什么来圈?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第(1)题中红旗是黄旗面数的几倍,第(2)题中黄旗是红旗面数的几倍,再重点说一说两道题的区别。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略)。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十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课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4、选择交通方式。
拍完照后,聪聪、明明问小朋友们最想上哪儿的大学,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呢?
是呀!北大、清华是很多学生们向往的大学,希望你们努力学习,能到那儿去上大学。北大、清华都在北京,如果从银川到北京,我们可以怎样去呢?出示课件。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十五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古文,都是山水游记,唐宋明清各一篇。柳宗元、欧阳修的游记是唐宋时期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偏重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袁宏道、袁枚的游记则体现了明清时代山水游记的特点,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本单元所选的五首诗词,诗多言壮志,词则写柔情,都是古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注意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的语言表达习惯;要联系各篇的写作背景和创作风格,体会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十六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从统计表里收集信息,并能用这些信息分析问题。
如何根据信息绘制统计图
一.基础练习,全班交流
1、练功房。
基础练习,了解统计图的种类。分辨什么数据用什么统计图描述更清楚更直观。
2、智慧树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分析图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3)第3题,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实践大本营
提高练习。
让学生选择一题来绘制统计图:
(1)绘制统计图需要哪些数据?
(2)绘制统计图你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变式练习题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看题,先集体分析题目,一起探讨数学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3、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4、你还有什么疑问?
小结:
通过这次练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结复式统计图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十七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口算乘法
教材第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课件、口算卡片
一、复习学过的口算方法
1、口算下面各题。
30×4
50×5
30×4
300×7
200×8
12×4
43×2
33×3
23×3
11×7
2、说一说30×4、300×7、12×4的口算方法。
二、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1、教科书第58页例题1的。
(1)运用挂图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4、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运用
1、教材第69页的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游戏。(完成教科书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2题)贴出香蕉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
3、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这一道题解题过程和结果。
4、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讲评。
(2)第2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邮递员一天的工作时间。邮递员每分钟 行100米,那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如何解答这一道题,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题。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十八
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十九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72、7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板书:2100+380—20xx=480(元)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练一练1—4题。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二十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习十二第1~4题。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汇报。
(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字。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师点评。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三、课堂总结。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3、4题。
五、课堂小结。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21篇)篇二十一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口算乘法。
教材第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课件、口算卡片。
一、复习学过的口算方法。
1、口算下面各题。
30×4。
50×5。
30×4。
300×7。
200×8。
12×4。
43×2。
33×3。
23×3。
11×7。
2、说一说30×4、300×7、12×4的口算方法。
二、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1、教科书第58页例题1的。
(1)运用挂图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300×10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4、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运用。
1、教材第69页的练习十四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游戏。(完成教科书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2题)贴出香蕉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
3、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这一道题解题过程和结果。
4、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讲评。
(2)第2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邮递员一天的工作时间。邮递员每分钟行100米,那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如何解答这一道题,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题。
设计第五课时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例6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换算。教学重点:弄清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