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合理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教案模板的编写要求,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案模板范文,请参考。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一
我就毛老师的课堂细细品味后的反思如下:
且看毛老师“缸”字的教学环节,一个“缸”字,在毛老师的口中就有了一个故事。
1、毛老师说:这个故事得从“缸”说起,这个“缸”字是什么偏旁?
孩子回答“工”的有,也有回答“缶”的,只是“缶”字的读音错了。
2、毛老师引导:这个偏旁是“缶”字旁,这个偏旁在这里表示意思。出示“缶”图(出示了很形象的图片),“缶”本来是表示乐器。
3、“工”表示声音,可是“工”和“缸”的读音不一样呀?对呀,在古代“工”的读音是“gang”,装大米的器具。“工”和“缶”的图片结合。
4、出示了“缸”的图片。
5、在故宫,“缸”成为“门海”,做什么用?救火。
7、故事中的缸是——水缸。
听着毛老师一步一步上下来,心里的触动一点点地增加,每一步都让我觉得好,都让我感叹有趣实效。图片是一个亮点,低段的生字教学适合图文结合,接着对“缸”古文的解释是一亮,对“缸”字的引申又是一亮,毛老师在做的都是语文老师该做的事,都是语文味十足的事。
毛老师对于“逗号”的教学可真是做足了功夫,教学的段落是第5段。
1、关注到一段话中只有一句话。
2、只用一个句号,去掉逗号。
3、生对比读句子。
4、发现哪句好,明白原因。
5、关注到逗号,读好逗号。
什么时候用逗号?一件事、一个动作之间。
6、把第五段改成一句话,不用逗号。
7、把句子再缩短。
司马光使劲用石头把缸砸破了。
教学到这里,我觉得已经做足了功夫,可是,毛老师却落实得更加到位,顺水推舟来一个逗号的运用。
8、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老师给足了孩子写的时间,写完后反馈,在进行强化。
毛老师课堂上的的每一处教学,每一刻时间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实效且有趣味。
纵观这堂课,教材解读有深度,教学处理有创意,师生双边互动流畅和美。这是许多上品味公开课的共性。但她更吸引我的是毛老师不同于一般公开课独特的课风:
1、让我诧异于她课堂教学语言的平朴无华。我们都有上公开课的经历,精心打磨教学语言,搜肠刮肚字斟句酌,恨不得没有一丝瑕疵。有的为了课场的营造,有的为了不露痕迹地承启自如,在低段往往追求极富童趣、纯美的教学语言;高段通常追求凝练深刻;或丰美华丽文学性很强的教学语言。可是毛老师的都不属于这两种。确确地说她的课堂语言是一种“生活化”很平朴的语言。没有矫情的修饰,没有华丽的铺排,没有刻意的助推。“天然去雕饰”,过分圆熟精致的语言是不是“做课”的痕迹太重。课堂和教材要回归生活本位,毛老师一定比我们理解得更透彻。
2、教态的平和与宁静。很多公开课上,教风有微笑甜美如邻家姐姐般亲切的亲和派,有言辞激越高亢的豪放激情派;有简洁清爽、没一句废话的干练派,可我很少看到这样娴雅、温婉、不温不火的风格,她的情绪似乎总是那么“静”,可是孩子的情感火苗却被她扇得那么红火,这是高明的“以静制动”吧!
总之,毛老师的课既不激越高亢,也不绚丽多彩,既扎扎实实,又创意迭出,给人以清新明快、淡雅平实之感。这是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对毛老师的评价。我想,课品如人品,人课合一,生活中毛老师一定也是这样静美朴实的人,这一缕茉莉花的清芬会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二
本课是s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以“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破大水缸救小朋友的故事;全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感人。文中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内容。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识字方法,能正确书写。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逻辑结构,本文教学分为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学习一个新笔画卧钩和一个新偏旁单人旁,掌握识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所用方法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少,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学习能力还很薄弱。课堂上,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不长。朱熹说:“教人不见意趣,心不乐学。”因此,教学方法要新颖生动、妙趣横生,要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学习的方法,并且学生对这个故事也较熟悉,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直观、形象的内容,生动、逼真的情境才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根据一年级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安排,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逐层强化法”、“谈话法”、“趣味识字法”、“自主学习法”、“评价交流法”、“探究学习法”,从而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方法和习惯。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课堂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司马光砸缸》的音乐曲子,再现教材的情境,入情入境,自然而然地把学生们带到课文中救人的紧张慌乱的场面和结尾救出小朋友的喜悦,看到了小司马光的临危不惧和机智果断。再适时介绍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主拼读,老师范读。
在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前,启发学生交流阅读方法:在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拼拼音、问老师、问同桌等解决问题有效方法)让孩子们从交流中养成不懂则学、不知则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给孩子们充足读书时间,鼓励自主读课文。
朗读往往需要老师的指导。朗读指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师的范读,教师范读对于学生朗读的影响可谓润物细无声,促使孩子们入情入境感受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出示字词,逐层强化。
创设生动有趣的识字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几排红色的苹果上都有字,字下面有一个水果篮,学生读对了就会有苹果掉下来,装在篮子上。鼓励学生比比谁摘的苹果多。通过个别拼读,指名领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的拼读来读准字音,从带音拼读字词到去音认读字词,以及再认读单字进行逐层强化,为下文读通读顺课文做好准备。
3、趣味识字,掌握方法。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三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2、学法。
四、说教学。
1、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五、说板书。
略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四
《司马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一册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快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本单元的教学,为启开“智慧篇”打下基础。
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进的故事、童话等,对事件、故事有自己的想法”;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我给第二课时制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
根据目标2,我把重点放在:理解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上。根据目标3,我确立的难点是学习司马光的逆向思维方法——别人是想人离水(缸),司马光想(缸里)水离人。
二、说教法。
依据《司马光》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儿童特点,我在教学理解词句时,选择了朗读法、看图法。朗读可以促进理解,看图不但建立词语事物表象的联系,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孩子都有与人交往、探究问题、爱听故事等本能要求,借这个要求,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选择了质疑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教,必须给之学法。以质疑法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求佳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先指着课件提问: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会看到并说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接着再问: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2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解决这些问题。
(二)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这其间运用看图法,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再运用朗读法,孩子阅读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所以必须多次朗读以促进理解,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养成读书的习惯。
(2)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从而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这一环节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b、接着,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五
陈老师虽然很年轻,但是教学设计精巧,教学思路清晰。
整堂课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范读引领、逐句练读、借助插图用挖空的形式诵读记忆。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以读促悟,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特点。
在指导生字时,陈老师从造字本义讲起,是学生明了造字的缘由及生字结构规律,从而牢牢记住。
初次接触文言文,最难的还是句读和节奏,而陈老师通过逐步出示生字、词语、短语、句子这种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渡过难关,例如“持—持石—持石击瓮—持石击瓮破之—光持石击瓮破之”,这样一一指名学生认读,让学生从易到难的有节奏的.读完整句,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老师成为学习最好的“摆渡人”。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该体现这个语文要素,陈老师让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以及自己设计的拐杖,降低了难度,学生说得很好。
在理解司马光的美好品质时,我想要是留给学生一个静默深思的时间,岂不是更美?有人说“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潜心默读和大声诵读,在我们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中当是比翼双飞。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六
孔xx老师教学的《司马光》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教学设计的环环相扣,每一步都细致入微。课堂上学生训练有素,而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一上课就问“第五单元我们学了哪些聪明勇敢的小朋友?”学生回忆了以前所学,引出了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自学要求明确。教师出示了要求:
1、标出自然段。
2、把圈出的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要求明确,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完成的很好。
三、整堂课重点突出,主要围绕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展开了识字教学。在课堂上,孔老师先是指名让学生认读,并练习组词,然后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老师领读,接着分男女生赛读,最后再去拼音读,通过最后老师出示生字抽查学生识字掌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课文中的13个认读生字了。
四、巩固环节游戏“水缸跳字”、“假山跳字”、“猜字谜”特别有趣,学生的极大的兴趣中学习知识,效果可想而知。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七
《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窜、扑、逮等,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动作的含义,从而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楞、松,明白了老虎被狐狸骗了的经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发言踊跃,读出了狐狸步步得胜,老虎信以为真的味道来,然后再进行表演,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由于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读、说结合。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特点,联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读、思结合。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狡猾的狐狸是如何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的。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3、创设情景,分角色表演。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老师要积极指导。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
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句子,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指导学生朗读第2节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4、巧设问题,理解成语。围绕第8节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对故事的情节不必再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分析,而应该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我自己所定的读一读,演一演上,抓住文中特别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来演好,同时又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但在教学中时间有限忽视了一部分不积极的学生,锻炼机会也很少。
因此,在今后在教学中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达与朗读的机会,真正实现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互动。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板书)《司马光》。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体会司马光沉着、机智的品质。
其中1、2是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准备用2课时达到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采用三个层面的读,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揭题后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然后让学生拼音,自渎课文,自学生字。把课文读得正确,顺畅。接着结合检查,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纠正读错的字句,读准多音字“假”的音,在初步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可让孩子联系课题说说自己通过读课文知道司马光的什么事,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最后,我将预留七、八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爬、哭、园和流”,尤其是“爬和哭”带有新的偏旁“爪字旁和犬字底”,两个字中容易多一点和少一点,因此我让学生借助笔顺表,细致地分析汉字的结构、笔画、笔顺,自能识字。再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一课时,主要通过“从课件中质疑;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三个环节进行教学,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刚一上课,我就出示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情景,然后提问: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3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板书)《司马光》。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体会司马光沉着、机智的品质。
其中1、2是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准备用2课时达到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采用三个层面的读,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揭题后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然后让学生拼音,自渎课文,自学生字。把课文读得正确,顺畅。接着结合检查,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纠正读错的字句,读准多音字“假”的音,在初步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可让孩子联系课题说说自己通过读课文知道司马光的什么事,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最后,我将预留七、八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爬、哭、园和流”,尤其是“爬和哭”带有新的偏旁“爪字旁和犬字底”,两个字中容易多一点和少一点,因此我让学生借助笔顺表,细致地分析汉字的结构、笔画、笔顺,自能识字。再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一课时,主要通过“从课件中质疑;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三个环节进行教学,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一、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刚一上课,我就出示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情景,然后提问: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3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二、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十
《司马光》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篇文言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从编者意图来看,要引导学生从小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学习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经典,发扬国学。
陈老师虽然很年轻,但是教学设计精巧,教学思路清晰。
整堂课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范读引领、逐句练读、借助插图用挖空的形式诵读记忆。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以读促悟,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特点。
在指导生字时,陈老师从造字本义讲起,是学生明了造字的缘由及生字结构规律,从而牢牢记住。
初次接触文言文,最难的还是句读和节奏,而陈老师通过逐步出示生字、词语、短语、句子这种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渡过难关,例如“持—持石—持石击瓮—持石击瓮破之—光持石击瓮破之”,这样一一指名学生认读,让学生从易到难的有节奏的读完整句,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老师成为学习最好的“摆渡人”。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该体现这个语文要素,陈老师让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以及自己设计的拐杖,降低了难度,学生说得很好。
在理解司马光的美好品质时,我想要是留给学生一个静默深思的时间,岂不是更美?有人说“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潜心默读和大声诵读,在我们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中当是比翼双飞。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十一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考虑城乡结合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2、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3、理解课文。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我先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突出了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自读、质疑、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并在课堂中渗透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如:同桌相互抽卡片认读,相互纠错等。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学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互相抽读生字。
2、说一说同桌读得怎样,并帮他纠正读错的字。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故事的情节。
(二)、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提问: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的?
(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的放矢。)。
(三)、朗读、品味。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划出关键性的词句。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学生从“缸里装满了水”,知道了当时情况很危急。
(2)从“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一片慌乱的情景,知道当时其它小孩的束手无策。“司马光没有慌……”、“搬起大石头”、“使劲砸”是司马光救小孩的过程,说明了司马光是一个勇敢、机智、遇事沉着的孩子。
(3)引导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要用石头砸缸?他当时会是怎样想的?
3、品读课文,感悟内容。
(1)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们能夸夸他吗?引导学生用以下句式夸夸司马光。
司马光,你真是一个的孩子!
(2)你能把其它小朋友慌乱、司马光机智的表现读出来吗?你能说说读后的感受吗?
(3)集体交流、教师小结。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进而初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四、情境表演。
1、你们能把当时的情境表演出来吗?
组织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
(课堂表演是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全身心感受,让学生自由组合,当堂表演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有效措施。)。
2、拓展思维:司马光救小朋友的方法好不好?假如你是当时的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做?你有什么好办法救这个掉进水缸里的不朋友?组织学生讨论表达。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做出评价,鼓励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想办法解决。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像思考,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
1、教师出示本课要写的字,大家一起读并组词。
2、引导观察这些字的笔画顺序以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强调要点。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
1、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遇到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3、通过其他途径进一步了解司马光。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十二
《司马光》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一课时制定了以下目标。
认识13个生字,能读通顺课文。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我采用质疑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在识字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情怀。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自读、质疑、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2、板书课题:司马光。介绍“司”的拼音和识字方法,“同字去掉一小竖”。
3、简介司马光,强调司马光的姓,司马光的事迹。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把圈出的生字每个字读三遍。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的放矢。)。
1、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
2、圈出的生字在课件上出示,带拼音认读。一边认读,一边想想自己的识字方法。
3、交流识字方法。
(1)认识那个,会说哪个,就说哪个。
(2)换偏旁:块——快救——球劲——经。
(3)形声字、偏旁相同的字、劲的拼音、多音字(假、得)的强调。
(4)基本遵循:怎么认的——结构———组词。
1、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争取给字组词。
2、教师出示自己组的词,学生认读。
3、男生女生读。
4、我来猜字谜。
5、游戏:水缸跳字;假山跳词。
6、课件出示课文第4、5自然段。学生自由读,尤其读准红色的字。
指名读,全班读。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十三
这篇小文言文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文言文很简短,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第一句话介绍了一个惊险的场景,第二句话用了连续的动词表现出了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文中用词与现代文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因此读和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但由于本文的文体特点,还是要以朗读读为主。在理解词意上练习边读边想。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会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也有过一些积累,如国学诵读当中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句子,所以也不会太陌生。教师可以采用图文对照、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一)回顾积累,初识文言文。
(二)揭示课题,认识复姓。
(三)初读课文,培养语感。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采用了范读、学生自由读、有节奏的读,师生对接读,你问我答读,记忆比拼读,去掉标点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四)理解课文,感知人物。
(五)整体感知,熟读成诵。
最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背诵,希望同学们把这样的文章记在脑海中。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十四
生读。
师:你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生:姓“司”。师:他姓司马,这是个复姓。谁来说说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请大家翻开课本82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师:读完课文了吗?课文里调皮的字宝宝们要出来和我们见面了。瞧!(出示投影片)认识他们吗?如果你觉得哪个字宝宝难记,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有没有好办法。好赶紧读一读,等会老师可要去掉拼音了!
生自主读生字。
师: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吗?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
小老师读。
(击鼓传花)。
师:认识了生字,我们来猜字谜好吗?(出示投影片)。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同)一个三框面朝东,一块石头背后撑,一条毛巾藏肚中。(砸)。
(做猜字游戏)。
师:还想做识字游戏吗?下面,我们来个组词比赛,出示字:别、慌、吓、叫、块、使、劲、救,这里有8个字,按顺序每排一个字来组词,看哪排给这个字组的词多,哪排就赢了!先自己准备一下。(做组词游戏)。
师:认识了字,同学们再读课文,肯定会有更多收获。
师:同学们读课文读得很投入。下面,我们来看一幅画。
课件出示图片。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口大缸。
生:我看到装满了水的大缸。
师:大缸在哪儿?
生:在假山下。
师:一口很大的装满了水的缸,放在假山下面,而且有小朋友在假山上玩,这就有可能出危险。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想哪些词该重读。生读。
师:谁来读一下这段?
师:谁听出来他哪些词重读了?
生:“大”和“装满”重读了。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重读吗?
生:……师:正是因为大缸里装满了水,所以才可能发生后面的事情,所以,这里应把这两个词重点强调一下。我们一起试着再读一下这一段。(集体读)。
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谁来说?
生: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大缸里了。
师: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生:他会大声喊“救命”。生:他会在水里挣扎。
师:如果你看到了,心情怎样?
生:害怕、紧张。
生:我觉得谢培同学读得好。她读得声音响亮、有感情。
生:我觉得她“一不小心”读得很好。师:因为事情发生的很突然,所以,“一不小心”要读得略微快些。哪位同学再想试着读一下?如果是你看到了,这时你会怎么办?生:我会跑去找大人。
师:孩子们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看图,谁来说说。
生:有一个孩子吓哭了,有一个孩子在喊大人,还有一个孩子跑了。
指名2-3名同学读。师: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司马光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他想我要救他,否则他就没命了。
生:他想我要想个办法。
生:他想跑去找大人来不及了,要赶快救出他。
生:我画的是“举起”“使劲砸”。师:从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石头很重,司马光很着急。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司马光,用镇定的语气来读一下这一段。
指名读。集体读。
生:放松。
生:轻松。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松的语气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松的语气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想一想,得救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司马光又会说什么?请同桌俩练习表演一下。
生表演。
师:你们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司马光。
生:司马光我佩服你!
生:我以后要向你学习。
生:遇到危险,要像司马光那样动脑筋。
师: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它讲给别的小朋友听?下面,我们先来听叔叔讲一讲这个故事,自己可以跟着小声讲。
(播放falsh《司马光》)师:课后请同学们把这篇课文背下来,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喜欢这样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搜集一下,我们开个小小故事会。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十五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生字教学我已经在第一课时完成。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但是考虑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制定了以下目标。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本节课我设计了2个教学目标。(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我先利用听故事形式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带有竖心旁部首的字,增进学生对部首巩固。并突出了以自学互动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互动自己学会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讨论、质疑、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并在课堂中渗透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如同桌或小组相互讨论,相互纠错等。
导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激趣定标、自学互动、测评训练。
(一)激趣定标方面我以二点教学方式.1、先以讲故事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这样就能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他们就会乐意的去学,这节课就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学互动方面我设计了二个自学互动。(互动一)让学生自己看课文插图先了解插图的图意然后在根据图意出示4个问题让学生考,这样有利地提高了学生认真看图思考问题的能力。(互动二我先让学生小声自由的读全文解决互动一的四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我把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自由以小组讨论或同桌的去思考、然后在让他们完成以上的四个问题。因为高校课堂提倡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三)测评训练,在测评训练中我设计了4道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问答题,这样设计可以掌握到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是否真正学会和懂了,为下一节课做好改进教学方法的准备。
我设计的板书思路清晰,学生看了易懂易明白,这样的设计有利提高学生的分析课文和能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十六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能从课文的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我将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情境演练法等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教学。
(一)、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你从课件中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入新课。
(二)、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从“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一片慌乱的情景,知道当时其他小孩的束手无策。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从“搬起大石头”、“使劲砸”知道司马光救小孩的过程,说明了司马光是一个沉着、机智、聪明的孩子。
(三)、情境表演。
(1)你们能把当时的情境表演出来吗?
组织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
(课堂表演时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全身心感受,让学生自由组合,当堂表演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有效措施。)。
以上教学的设计,目的是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想办法解决。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象思考,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遇到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式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十七
《司马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一册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快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本单元的教学,为启开“智慧篇”打下基础。
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进的故事、童话等,对事件、故事有自己的想法”;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我给第二课时制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
根据目标2,我把重点放在:理解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上。根据目标3,我确立的难点是学习司马光的逆向思维方法——别人是想人离水(缸),司马光想(缸里)水离人。
依据《司马光》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儿童特点,我在教学理解词句时,选择了朗读法、看图法。朗读可以促进理解,看图不但建立词语事物表象的联系,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孩子都有与人交往、探究问题、爱听故事等本能要求,借这个要求,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选择了质疑法和讨论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教,必须给之学法。以质疑法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求佳的思维方法。
(一)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先指着课件提问: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会看到并说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接着再问: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2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解决这些问题。
(二)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这其间运用看图法,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再运用朗读法,孩子阅读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所以必须多次朗读以促进理解,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养成读书的习惯。
(2)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从而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这一环节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b、接着,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没有慌使劲砸缸。
遇事沉着有主张。
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司马光的说课稿大全(18篇)篇十八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
第一版块: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以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题,解题。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然后导入课题,简单介绍文中主要人物。
第二版块:反复朗读,读好文本。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指导,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版块: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结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突破难点。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桥梁。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一个大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让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句子,一句一句的让学生汇报理解,并有意地进行学法的引导。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连句。理解之后大声朗读,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四版块: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动漫故事,激发兴趣,学生自由读课文、读译文。交流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个地方写出了司马光很聪明。在此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学生初识古文,初步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刚刚读出古文的一点味道来,一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个时候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考查一下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处,一举两得。
第五板块: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第六版块:课外拓展,丰富阅读。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内容,突出了文章重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