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的写作要求准确、简练、逻辑严密,内容要有创新和独到之处,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一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内容,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2007年2月教育部、总政治部、总参谋部重新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把军事理论课列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的开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中应结合普通高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提高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一、准确定位课程性质、要求和目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教学学时为36学时,将考试成绩和学分记入学生档案,此外,应积极开设与军事课相关的选修课和举办讲座。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深度和广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质量。”《大纲》明确规定高校军事课教学的目标:“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一)内容准确,处于前沿。
一堂好课,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前沿性是基础,军事理论课尤其是这样,教师对于教学内容里提到的数据、日期、时间、人物都要准确无误。对于这些知识,要加强专门记忆,平时多积累常识,因为军事理论也是从国家军事中来的,而国家军事的形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多关注军事频道、军事网站和军事期刊、杂志,用心捕捉信息,及时掌握最新军事动态,丰富教学内容。
(二)方法灵活,多措并举。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一堂课不可能只用一种教学方法,但也绝不是很多种教学方法的胡拼乱凑,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和编排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将讲授、自学、讨论、探究、观看影音资料、实地参观、科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三)手段新颖,激发兴趣。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设备或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阶段。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改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为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辅助教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要求,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余犹未尽,回味无穷。
一节课的结束部分,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的总结和升华,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并启发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将最佳教学效果从课堂的点辐射到课后的面,从而起到以点带面,让学生自主拓展学习。
三、探索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一)对理论性强、较抽象的内容,教师就要将讲授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重点、系统地讲解知识,在教师精讲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图解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效果。如新军事变革这个教学内容,还可充分运用视频动画技术,插播运用高科技、新式武器战争的影像资料,使军事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有趣味。
(二)对常识性的教学内容,可以学生自学、讨论,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提炼,把一些较难识记的东西,精心提炼、编排成顺口溜,帮助学生增强记忆。军事理论课并非所有的章节都需要教师进行讲解,比如对当代热点问题,可以采取讨论与探究结合的方式,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开设网络课堂,进行网上教学,采取“讨论式”、“解答式”、“辨论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网上通过qq、微博、博客等电子平台解答同学们提出的有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时了解该课程的前沿学术动态,便于学生及时获取最新消息。实行军事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教学,不仅可以节约财力、人力和时间,还可以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定将成为我国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发展方向。
(四)抓住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各章节的诱导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要想使教学效果最佳化,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狠下功夫。一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写好教案提纲,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工作。二是通过集体讨论,完善教案,反复试教,不断切磋、总结提高。三是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收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反馈,对教学程序进行总结。这些措施既能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又能确保教师在教学中的严谨性,在军事课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案例教学法,推动师生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军事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在讲授“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台海形势”、“南海形势”、“钓鱼岛之争”、“朝核问题”等国际焦点问题来展开分析。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和学习,搜集军队和国际国内最具有现实特点和意义的时事新闻作为教学案例,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z]。2007(2)。
[2]吴咏梅。论我国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8)。
[3]陈世利。关于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2009(8)。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二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美育国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甘肃省高职院校军事慕课建设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军事理论》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防,激发积极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热情。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主要是依托授课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多年的教学实践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紧缺、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慕课化教学在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因此,如何将传统军事理论授课和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2]。
《军事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重要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国家、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研究发现,在传统的《军事理论》授课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军事理论》教学是教师运用教材进行大课堂讲授。现在的学生都接近2000后,自主性很强,对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很高,这种传统的大课堂授课方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其次,《军事理论》教材种类繁多、水平良莠不齐,教材编排形式单一、内容创新性不够[3]。
2.教学师资队伍数量不够、专业性不强。
教学师资队伍作为《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实施者,在课程实践活动效果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4]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授课教师队伍不稳定,授课教师由学工部、保卫处、思政处老师及辅导员等兼任,流动性大,学历层次不高且专业性不强。
慕课作为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一种新颖且开放的教学方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类教育教学当中,军事理论慕课教学研究也不少,其中杨凯在《慕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中从搭建全国教学资源平台、创新线下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慕课军事理论教学的可行性对策。
慕课平台的教学内容是我國一流的教育资源,学生们在教室就可以聆听我国一流大学的教育者的授课,授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授课内容全面且贴合当下国际、国内军事情况,让西部地区的学生依托慕课平台共享中东部地区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慕课教学方式灵活且多功能性,将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典型化、图像与文字相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兴趣,有效的提升学习效果。
慕课的教育教学优势填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但是,慕课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其属于网上的开放型教学,存在着授课过程中师生缺乏交流、教学设备要求较高、教学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究
2016年,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共享校外优质资源,实现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校依托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智慧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引进最先进、最优质、最全面的教学资源,以小班授课、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为重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及考核方式为:集中学习(30%),见面课(5%)和习题(5%),期末考试(60%),两年来,有5000余名学生完成了《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
《军事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解决了授课教师资源紧缺、专业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主动学习了解我国及世界国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军事理论》慕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加强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两者之间的研究,结合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探索出传统军事理论教育教学与信息时代慕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方式,切实提升国防教育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2]时慧.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慕课教学研究[d].东南大学,2017.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三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军事理论论文1500字大学生(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军事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学。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国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1.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育对象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本质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1]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积极的国家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因此,国防意识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任务所在。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的国民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3]国防教育是增进人民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
3.国防教育影响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意识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国家观念。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因而就不可能产生爱国情感;没有国防观念的提高,就没有国家观念的强化,因而就不会有爱国主义的升华。[4]历史证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部分。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
1.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国防意识欠缺,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其国防意识和爱国、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一方面,对国防事业认知更为积极,情感更为热忱深厚。大学生爱国、卫国、强国的激情更为高涨,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对国防实践,无论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呈现出十分积极的变化。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尤其是几次大阅兵,使大学生对国防实践情感的认同与体验更为深刻、强烈,而且更具后续影响力。
2.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要系统讲授军事理论课,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心理准备。
1.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加强国防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学,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国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思想、爱国事迹,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爱国之情变成报国之志。这正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的素材。通过国防历史文化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国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这些正是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的共同底蕴。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蕴藏在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它教育感化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接受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观念。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纪录片,深刻阐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展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振奋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从世界军事形势和现代国防、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例中,可以看到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紧贴大学生的新思维,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和相关事例作为论据,节选其精彩情节进行生动讲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中国国防部分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世界军事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最后,要联系世界军事发展动向进行教学。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首先,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饱经战事、沧桑满目的国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其次,通过学习军事思想,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和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树立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最后,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化战争、世界军事形势和周边国家安全战略等内容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3.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军事理论》课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使军事理论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国防观念。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讲授我军武器装备,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部队或军队院校,参观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加强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坚持理论教学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如讲授近代国防历史时,可播放《甲午海战》等经典影片;讲授高技术战争时,可播放《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影片,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影片,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学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又如讲授打击“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就台海局势的现状,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台独”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台独”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设立军事爱好者qq群,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军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育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文荣.国防意识与国防教育[j].国防,1996,(9).
[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卷)[j].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10,第2版:163.
[3][4]王联斌、汪安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5).
[5]刘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世纪桥,2007,(11).
[6]张成斌.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伴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声名鹊起,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外学术界对之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长期以来,经久不衰。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民战争思想。其主要内容有:
1.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
2.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社会条件下,要首先在反动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步加以扩大,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
3.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
4.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革命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5.要把武装斗争这种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包括工人的、农民的、青年和妇女的斗争,经济战线、外交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公开的和秘密的斗争等,在总体上配合起来,从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断增加革命的战争力量,减杀反革命的战争力量,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面逐步变化,最后达到获得力量优势,战胜敌人的目的。
6.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
7.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
2、人民军队思想。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了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中的作用,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系统地创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其建军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着广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2.这支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也执行工作队、生产队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务。
3.这支军队作为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工具,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兵权只属于党,决不属于任何个人。
4.这支军队实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5.这支军队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建立自觉的严格的纪律,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6.这支军队要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
7.这支军队要加强教育训练,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大力开展群众性练兵活动,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新的技术和随之而来的最新战术,全面提高指战员的军政素质。
8.这支军队要加强军事科学研究,注重把自己的战争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批判地借鉴中国古代和外国军事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中国现代的军事科学。
3、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其基本精神是:一切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2.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作战的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城市和地方的夺取或保守是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
3.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必须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
4.实现歼灭战,必须审慎地选择打击方向和攻歼目标,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
5.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
6.力求主动,力避被动,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应慎重初战。
7.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于近战夜战的优良战斗作风;善于利用作战间隙休整部队,以利再战。
8.立足现有装备战胜敌人,同时注重从作战缴获中不断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装备。
9.把对敌军的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结合起来,重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各种矛盾,在军事打击的强大压力下开展有力的政治攻势,利用多种方式解决敌人。
10.大力组织支援前线,搞好后勤保障,切实做好人员和各种物资的动员补充工作及医疗救护工作。
除了以上三点,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还有很多内容,比如: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战争。
统兵学《孙子兵法》,列宁的军事著作《国家与革命》,《战争论》等等。毛泽东军事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啊。
三、现实意义。
1、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战争思想及其战略战术思想。面对信息化战争,有些人认为人民战争思想已经没有指导意义,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围绕着人民战争思想展开的,其战争观和方法论是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础。坚持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在信息化战争已经来临的今天,战争的正义性仍然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带有决定意义的条件。美军入侵越南,除了原子弹外,所有的先进武器都用了,但失败了;苏军入侵阿富汗也用了最先进的武器,同样失败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性的。伊拉克战争美军胜利重要原因之一是伊拉克人民完全不支持萨达姆政权。当然,我们也绝不能低估信息化武器的作用,但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若没有人们群众的支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片面地从战争的表面来看是不是人民战争,而应该看战争是不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广大人民参加战争的内容、形式也可能随着战争形态的改变而改变,但这并没有减弱人民战争的作用。
既然,在当今信息化战争中,人民战争思想仍具有巨大的作用,那么,我相信,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三湾改编开始就从政治上组织上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并逐步形成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还阐述了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建军原则,这是确保我军无产阶级性质的三大根本法则。虽然学术界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理论的某些具体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在人民军队已夺取了政权的条件下,不宜再用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来概括新的历史时期军队的职能,主张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表述来替代;人民军队的宗旨也应重新定位,应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但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理论,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不能动摇的,这一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是不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的。
3、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很多,但核心的思想有两条:一是发展核武器,打破核讹诈;二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毛泽东对发展我国的核事业一直很重视,毛泽东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关于发展核武器的思想是:(1)我国一定要发展原子能事业;(2)自力更生,大力协同;(3)尊重外国专家,但也不能当贾桂(即奴才);(4)坚持防御方针,保卫世界和平。除了关注原子能事业外,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早在1950年9月,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毛泽东认为军队的建设要以“世界型”为客观标准,要求军队的现代化必须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毛泽东还提出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这就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编制体制现代化,军政素质现代化,指挥机构现代化,军事理论现代化。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今天;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当然,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科学领域的先进地位,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思进取。这里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1)对待毛泽东军事思想搞“过时论”是不实事求是的但采取“两个凡是”或“顶峰论”的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本身是个动态的发展体系,其中某些具体的军事方针过去是有效的,在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展的今天就不见得有现实意义。(2)对于毛泽东晚年偏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些思想,我们要有自己的分析。总之,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和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注重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1997年版。
(2)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1993年·。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
(4)朱柏清.《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今日南国》.2008年9月(总第103期)。
[摘要]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自我军诞生之日起始终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从军队与阶级、国家的关系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三个观点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一根本原则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科学性。
回顾我党我军的光辉历程,我军之所以能够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决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最根本在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建军治军根本原则。正值建党__周年之际,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一根本原则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唯一正确的理论基础。虽然马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由于社会历史和无产阶级自身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产阶级领导武装力量还没有成为他们直接面临的问题,但是在论述阶级、国家和暴力革命学说时,揭示了军队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从阶级、政党、国际和军队相互关系的原理,论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
一、军队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必须接受本阶级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军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总是一定阶级及其政党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必然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及其政党,超阶级的军队是没有的。军队是为进行战争而建立起来的武装组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而军队则是以战争形式完成阶级政治任务的特殊组织,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无产阶级政党从不掩饰建立军队和领导军队的政治目的。列宁指出:“军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当保持中立”因此,世界上的军队,没有一个不是从属于某一个阶级,并由这个阶级来领导的。建立与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为领导无产阶级及其各种组织进行革命斗争,应该也必须领导军队、政府和民众团体等一切组织。只有掌握了军队,无产阶级才能掌握国家,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取得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我军是由中国共产党缔造的,是无产阶级新型的人民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完全是为解放人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它必须无条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成为真正的党领导的军队。
二、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必须由统治阶级的政党来领导。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在于它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谁要想取得并巩固统治地位,就必须掌握国家这个统治工具。军队与监狱、法院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机构一样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不仅仅有国家属性,还具有从属于执政者的政治属性。执政者离不开军队的支撑,同时军队的国家机器只能作用的发挥,只有在执政者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毛泽东指出:“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国家政权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无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工具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军队,而不是超阶级、超党派的军队,它必须接受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和领导无产阶级的军队。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首要条件是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革命政党。而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任务,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无产阶级要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用革命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军队,“用武装的人民代替它”。无产阶级不领导军队,既不能夺取政权,也不可能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中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时,就对党独立领导无产阶级军队有了原则性的指示:工人党必须尽量有组织地、尽量一致地和尽量独立地行动起来,必须建立起独立和武装的工人组织。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走过的道路都证明这样一条真理:无产阶级政党没有对军队的领导权,就没有对国家、阶级、群众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前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夺取政权后同样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任何国家都有两种职能,即管理职能和专政职能。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国家的这两种职能将始终存在。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西方敌对势力还不断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专政职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人民专政的坚强柱石,作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必须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的建军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正确认识军队问题、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军队的领导提供了根本指导,为马克思主义建军学说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也是我们观察研究当代世界政党国家军队相互关系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指出:“总结历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党和人民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在国际风云剧烈变换中始终站稳脚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人民解放军这样一支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英雄军队。”新世纪新阶段,要确保我党完成“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军必须始终不渝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指挥,始终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建军治军思想,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队。
参考文献:
[1]袁忠信.《军队党的建设基本问题》[m].西安政治学院训练部,2006。
[2]杨玉玲.《马克思主义建党治军思想的重大发展》[j].政工导刊,2011(3)。
[3]柴绍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j].党建研究,2011(7)。
所谓的战例教学指的就是利用真实的战斗例子,研究在作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作战的理论,实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作战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的战例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战斗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部分,指导学生在特殊的战斗环境中能够进入到情景当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分析在作战过程中应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其中包含有哪些理论知识,从而更加科学的认识军事现象,真正让学生了解军事知识,对军事知识的教学产生兴趣。
在研究军事理论课程的时候,我们首先是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选择时下最新鲜的军事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和主动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助益,有效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整个军事课能够在今后的改革创新道路上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达到一个新高度。普通高等学校在进行军事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会讲述五大模块的内容,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理论和实际,使军事理论的课堂能够有新时代的气息,军事理论的描述也能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在教授学生军事理论的时候,老师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新鲜的方式来进行讲解,改变传统的知识体系,突破思维定式,使教学能够更加的个性化,教学的内容也能更加的多样化。相关老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参考教学大纲来完成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學习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老师第一时间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地为学生解答疑问,在解答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一些国防知识和军事理论等。
在讲授军事知识理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理解军事知识,同时还能增进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情谊,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增加彼此沟通的机会。在军事理论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军事知识的乐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探索知识的奥秘。
在大部分高校中,军事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工作,充分的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们能够更容易的理解其中的含义,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渐渐的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也能够较为具体的展现出军事理论知识,把外表看似简单的东西具象化,把深层次的内涵表达出来。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军事理论的教学是比较抽象化的,正因为这一点,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会夹杂较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老师们应该去寻找更加适合教学的方法,利用高科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站在更加科学的视角去理解这些问题。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的一系列展示,晦涩难懂的军事理论就变得生动明快起来,枯燥的军事理论知识也变得有趣容易理解。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复杂的军事知识与一些生动有趣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增强军事理论知识的感染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全方位的教学方式,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在进行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到很多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利用战例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专题教学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教学方法的优势,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为了使军事理论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作用,可以搭建一个集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媒体互动教学、兵器陈列室辅助教学的多元教学平台,真正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让国防教育成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常态。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大学生军事教程教学的特点,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军事理论教学的效果,为中国的新青年们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国家部队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仁能.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与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12)。
[2]时慧.慕课背景下国防教育在线课程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8)。
随着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国防教育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是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高层次人才,其数量、质量、结构在后备力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进行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理念,延续大学生在和平环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保持居安思危的思想头脑,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真正国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
高校国防教育对于实现人才的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一,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开展国防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开展国防教育能达到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发展的统一;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强化爱国意识,有利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国防教育是国家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文件精神赋予高等教育的光荣任务。
学校的职责是把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国防思想和国防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各门课程中。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层次,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同时大力抓好学生军训和军校工作,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国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军地两用的“四有”新人。
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新的战略思想和战争手段,战略方法层出不穷。军事高科技是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高水平和尖端技术,而国防教育下的大学生人才都能满足军事的需要,对武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高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安全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首先应用于军事,这己成为一种普遍的历史规律;是当代先进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当代高科技主要为了军事高科技,当代高科技主要用于军事高科技。高等院校中毕业生,具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很好的智力水平,通过国防教育他们必将成为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骨干。因此,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点,逐步转移到高等院校中的大学生身上。同时,他们也是我军军官队伍的重要来源。这对于提高我军的总体科技水平,增强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大有好处。
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界多级化趋势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单级与多级的矛盾无处不在。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大大的加剧了世界的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以高科技为标志,以信息化军事建设为显著特征的国际军事竞争愈演愈烈,全球化军事战略调整深入进行,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出现严重失衡,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领土、民族和宗教矛盾激化。由此而导致的局部战争、武装冲突不断起伏,恐怖主义危害加剧。未来战争是高度现代化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角逐,也即是高科技和掌握高科技人的战争。因此人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此时,我们需要大批既有报国之志又有专业技能的国防后备人才。我国始终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并给予高度的重视。其中大学生是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高层次人才,其数量、质量、结构在后备力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进行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理念,延续大学生在和平环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保持居安思危的思想头脑,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真正国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
高校国防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队伍中开展国防教育,不但可以激励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观念,促进德、智、体全面的发展,这对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成才立事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军事训练,磨练了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了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体魄,精神面貌与未经军训的学生相比有较大改观,同时也促进了其他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高校一般都采取了新生入学就接受军训,部队严格的管理方法和令行禁止的作风为学校以后的管理和学习等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对于整顿校风、学风,整顿校园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合格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在思怒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防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国防教育归根到底是关于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教育。高校国防教育通过直接培育以爱国主义为主导、以国家防卫为中心的国防意识,使大学生做到自觉维护民族利益,保卫国家安全,防止外来侵略的目的。这些事关国家生死和民族存亡兴衰的大事,最容易在青年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十分强烈的爱国热情。
其次,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和纪律观念。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同时它也要求每个集体成员应具有纪律观念。大学生作为勤于思考、勇于开拓,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在社会生活中面对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和各类事件时,只有具备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具备了纪律的意识与观念,才能正确解决好利益与道德、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关系。而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军事技能训练就能特别强调团队合作性与严格纪律性。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精神和纪律观念的感悟,使他们全面理解和把握集体主义的精神实质,贯彻纪律观念的内涵。
最后,国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大学生的成长阶段,是学生确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以其强烈的思想性和特有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在增强国防观念的同时,思想政治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为他们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的教育主题,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实践中加强对爱国主义的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进一步增强,对强化人才综合素质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而言,学生容易受到思想的侵蚀,因此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全面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为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爱国教育;爱国情感。
爱国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引入的合作办学方既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要面临国外多元文化思想对大学生群体的冲击和影响。按照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军事理论教学为载体,对爱国情感教育进行强化,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对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而言,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不断积累和培养,只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长时间坚持教育学生和培养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地突出教学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爱国情感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引作用,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爱国情感的激发能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对全面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有积极影响。因此新时期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多个角度制订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措施,力求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支持。此外,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而言,受到国外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大学生群体的个人主义思想、利己主义思想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弱化,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爱国主义情感弱化的情况,甚至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抵触心理,不仅严重限制大学生综合学习效能的提高,也会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制约。因此为了改善中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情况,在学校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视,明确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发挥出军事理论教学的价值,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有效培养,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进而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结合军事理论教学情况,对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增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cai的设计和应用。
当前,在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信息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影响,教研人员已经积极探索了cai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加军事理论教学的内容丰富性,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指导,增强教学组织效果。从整体上加以解读,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对cai的设计和应用能够促进教学系统的构建,且由于课件自身兼容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强,能够在教学环节实现合理应用,因此可以辅助军事理论教学中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培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情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理想化的条件。在具体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选用具有感染力的图片内容,适当引入新时代背景下与军事理论和爱国情感相关的信息,进而在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感召和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切实突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综合效果。
例如,在针对军事高技术方面“精确制导技术”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军事理论教师在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官方公布的技术成果视频以及我国国庆阅兵的视频内容等,辅助学生加深对这方面技术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并在国庆阅兵场面的作用下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国军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激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说服力,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良好培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探索这方面的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如此,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爱国情感教育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增强,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投入。
教师爱国情感投入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自然流露真实的情感,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师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相关教育情感的投入,为学生良好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培育做出正确的指引。具体分析,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发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发挥榜样作用,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培养。
1.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融入崇高使命感。军事理论课的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也要促进学生心灵的塑造,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和中国梦的践行者。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历史使命,并将使命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开拓崇高的理想境界,以真实的情感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如在针对我国周边国际安全环境现状方面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情况复杂,战争危机依然存在”进行解析,就要适当融入崇高的使命感,让学生认识到复杂国际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群体在建设国家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要历史使命,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为教师、学生在建设国家方面所能够做出的贡献等,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充分激发,切实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为了形成对学生的有效情感感染,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就要在讲解相关知识和内容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实现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正确引领,为学生群体学习军事理论内容、强化自身爱国情感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如在讲解日本军事情况基础上,教师要融入适当的爱国情感教育,并指导学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客观看待中日历史遗留问题,进而对中日军事情况进行深入探索,在有效渗透教学情感的基础上实现对爱国情感的激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三)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要想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强化,不能将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学习方面,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教育教学组织活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激发,使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显增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相关内容作为依托,设计相应的爱国情感教育课外活动,如成立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小组、世界先进武器探寻小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史研究小组以及中国现行战略方针学习小组等,在成立专业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参观学习,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加深对军事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组织开展报告会,让学生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报告,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形成更加明确系统的认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的课外活动学习效果也会逐步增强,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军事理论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措施,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新时代背景下,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特色,要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角度對军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挖掘,革新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特色,辅助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实现优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宏.基于军事理论课程的高校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18(13):56.
[6]文彦波.军事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9):819.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孙子兵法》,这部伟大的著作,它以它独特的魅力与精神,影响这一代代的军事世界。本文,就《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与其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孙子兵法基本精神现代军事应用。
《孙子兵法》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国门,许许多多的国外军事战略家都沉迷于这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它不仅跨越了国界,更穿越了时空。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孙子兵法》作为举世闻名的兵家“圣经”,以它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与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世世代代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富有哲理的兵学理论。
《孙子兵法》共计13篇,仅5000余字,却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构建起了一座富有哲理的军事理论殿堂。而该书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不论在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教学艺术等等。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孙子兵法》独具的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和其核心价值,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所蕴含的深邃而朴素的科学精神。《孙子兵法》蕴含的科学精神渐渐注入社会,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世界军事文化的发展。
1、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
历史和文化朴素而科学的总结。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人们生死。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补可以愠而致战。”-------《火攻》战争的发起必须慎而又慎。
2、先胜全胜的不战智慧。
在《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中,“全胜”战略是“慎战”思想的直接导论。因为战场上兵凶战危,思想缜密地定下万全之策,就意味着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最全局的胜利。所以,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的制定与智慧无可匹敌地屹立与兵学的珠穆朗玛峰顶。
孙子强调伐谋、伐交并非单纯的谋略控制与外交机巧,而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控制与筹划。所以孙子又提出了另一兵威的凝结实质----“全胜”。“全胜”不仅仅是“战胜”的保证,更加是“全胜”的前提。为了实现不战而全胜,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要取得综合优势。否则伐谋、伐交说到底也就是无源之水。从历史背景来看,孙子所处的时代并不具备对战争效益进行定量精细评估的条件,但这并不损于孙子先胜与全胜思想的真理价值。凭借最充足的准备与最小的代价实施行动来获取尽可能最大的收益,具备了兵学要旨的力量。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四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孙子兵法》,这部伟大的著作,它以它独特的魅力与精神,影响这一代代的军事世界。本文,就《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与其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孙子兵法基本精神现代军事应用。
《孙子兵法》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国门,许许多多的国外军事战略家都沉迷于这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它不仅跨越了国界,更穿越了时空。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孙子兵法》作为举世闻名的兵家“圣经”,以它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与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世世代代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富有哲理的兵学理论。
《孙子兵法》共计13篇,仅5000余字,却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构建起了一座富有哲理的军事理论殿堂。而该书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不论在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教学艺术等等。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孙子兵法》独具的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和其核心价值,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所蕴含的深邃而朴素的科学精神。《孙子兵法》蕴含的科学精神渐渐注入社会,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世界军事文化的发展。
1、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
历史和文化朴素而科学的总结。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人们生死。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补可以愠而致战。”-------《火攻》战争的发起必须慎而又慎。
2、先胜全胜的不战智慧。
在《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中,“全胜”战略是“慎战”思想的直接导论。因为战场上兵凶战危,思想缜密地定下万全之策,就意味着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最全局的胜利。所以,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的制定与智慧无可匹敌地屹立与兵学的珠穆朗玛峰顶。
孙子强调伐谋、伐交并非单纯的谋略控制与外交机巧,而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控制与筹划。所以孙子又提出了另一兵威的凝结实质----“全胜”。“全胜”不仅仅是“战胜”的保证,更加是“全胜”的前提。为了实现不战而全胜,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要取得综合优势。否则伐谋、伐交说到底也就是无源之水。从历史背景来看,孙子所处的时代并不具备对战争效益进行定量精细评估的条件,但这并不损于孙子先胜与全胜思想的真理价值。凭借最充足的准备与最小的代价实施行动来获取尽可能最大的收益,具备了兵学要旨的力量。
3、审时度势的战略预见。
由于各种不同因素的不断改变,战争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在战争前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知己知彼,才可以在客观上与“先胜”准备以及灵活主动的作战知道密切联动。
4、因情应变的作战指导。
所谓因,就是依情而变,灵活应付,把握主动权。因情应变,要求作战指导者善于把握战争中敌我、得失、攻守、劳逸、众寡、勇怯、胜败、专分、治乱、虚实、奇正等一系列矛盾构成的态势。
“用兵之术,唯因字最妙。”-----《阵纪·因势》。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虚实》。
5、令文齐武的治军理念。
战争的实质是克敌制胜,不仅仅要善于对敌施事,还要善于统领全军。在治军方面,不仅以文德与刑威为重,更要以宽容与严戒并举。在孙子倡导的诸多治军方法中,最能直接体现“令文齐武”的理念当属奖励军功,赏罚并举。当然,“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倡导的并非全是规则意识之下的激励与惩戒,更多情况下需要“民本主义”的教化和管理。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行军》。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九地》。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美国自20世纪**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美国伊拉克在开战时间上的选择也很稀奇。原本打算在最后通牒后的两天开始比赛,可是突然通过卧底知道萨达姆在开会,所以临时决定立即开展“斩首”的行动。虽然这一次的活动并没有伤到萨达姆,但是也给伊拉克方面的指挥战略系统造成了麻烦。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核心军事思想,其目的是先于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威之前,干掉伊拉克军队。于是,美国在伊拉克的战场上,速度极其之快,不到半个月就拿下了巴格达。而在拿下巴格达之后,美军就对巴格达进行了大规模地探测,弄清了敌人沿路布防的情况。而在外交方面,美国很早就开始了周边国家的工作,使其可以在他们的国家驻军。通过伊拉克战争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美军正是运用了《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
《孙子兵法》凭借它博大精深的个人魅力,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各代军事理论思想,更加深入影响到了现代的各大领域。它的基本精神,更是为我们这些后辈奠下基础。这一切,更是《孙子兵法》美丽所在。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五
摘要:国防建设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工作,而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既掌握文化水平又能掌握国防军事知识与技能,为我国国防建设做贡献,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有效的进行高校国防教育是需要不断研究与实践的。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国防教育。
一、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遇到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高校国防教育上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在教育组织方面,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立军事研究室,对于军事理论知识方面没有专门的部门可以进行传授,军事理论的教育有些是学生干部自发组织,有的是高校的人文学院组织等,这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还是比较混乱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对于国防教育的专职教师缺少,由于大多数学校不会设置军事相关的专业课程,因此国防教育工作相对偏弱,对这方面的师资配备也比较少,人员、经费、设备等投入不足,比如基本上高校都没有自己的射击场。这些方面都是导致国防教育工作不能展开的原因。其次,就是在教育内容上面也存在问题,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有要求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但是实际上很多高校并没有把36课时上足,大多数学校对于高校国防教育用军训替代了,军训内容也仅仅为整理内部、各种队形的训练,认为只要学生参加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理论知识,但是实际上一些信息化战争技能、民防等知识并没有传授。第三就是在教育形式上存在一定问题,很多高校对国防理论知识教育就放在课堂上,采用这种封闭式的教育来进行授课,另外一些高校对于国防教育工作只是固定的某一个时间,比如就在大一一个学期,对于这方面的考核就这么一次,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国防知识后续再学习的动力不足。还有一些高校有自己的学校论坛,但是对于国防知识方面的内容比较少,没有抓住互联网宣传渠道,而还有一部分甚至没有建立这种网络平台,更别提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了。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对象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对象为在校大学生,而这些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炮火洗礼,他们生活在和谐发展的年代,他们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学业问题、朋友关系等,这些教育对象本身对国防意识比较欠缺,并且对国防知识不关心也不关注,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国防离自己很远,是国家的事情,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
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的重要保证,只有稳固的国防,国家安全才能得到保障,而提升全民国防观念与国防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就能够让年轻一代的学生开始有国防意识,同时也能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培养接班人打好一定基础。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接班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因此对于大学生国防教育能够让学生接受系统性的国防知识,帮助大学生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从大学生群体出大,能够更好的带动全面国防教育。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加强大学生对国家的深厚情感,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会存在自我意识强、自私、身体素质差等弱点,而大学生国防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军事训练任务能够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加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我国的国防建设除了要设立一支精干的常备军意外还要准备一批优秀的后备储蓄队伍,而大学生本身是一批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一批群体,给这批群体进行国防教育,这样他们既掌握了文化知识又能掌握军事理论与技能,能为我国未来国防建设提供优秀的储备人才。
三、高校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首先应该重视军事训练,不是简单的进行队伍排练和内务整理的军训,而是要从根本上对军事训练做好教育工作,要真正贯彻国防教育,推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作。除了明确国防教育的目的以外,还应该做好国防宣传工作,全方面的加强宣传,比如可以利用学校各种宣传渠道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当前国防情况,特别是对于国防热点,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学生中,让他们有忧患意识,让他们知道国防的重要性。
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还有一个方法可以组织一些国防军事相关的活动,比如举行国防征文比赛、观看国防军事相关的影片、组织以革命题材为主的演出等,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高校国防教育还可以走出校园,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或校园中,可以去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可以去烈士陵园悼念等,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战争年代的气氛,让他们知道和平生活的不易,提升他们的国防安全意识,提升爱国情怀。
四、结语。
历史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而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来源于强大的国防力量,因此,对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是建立一支优秀的国防军事储备队伍的基地,因此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为实现我国国防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姜春英、黄涛、周昌芹。论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必要性[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2]李杨。90后地方高校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a地区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3).
[3]李科。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基本模式、问题及对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4]张相琼。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
[5]李江波、魏蔷、罗雅璐。浅析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2,(03).
[6]高飞。对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5).
[7]罗新立、丁飞。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素质教育功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6).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六
摘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动荡不安。大学生不仅担负着国家经济建设重任,更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重文轻武的环境下,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以增强其国家忧患意识,提高其军事素质。
关键词:高校;国防;忧患意识;国防体育。
在国家少生优生等政策影响下,现在大多数高校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从小呵护下,相当大的部分成为温室花朵,白面书生;有些智商发达,而身体素质却奇差,柔弱不堪。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未来的社会责任承担者。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担负着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虽以和平为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世界仍然动荡不安,美伊战争、黎以战争等地区冲突和小规模的战争便是明证。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军事素质,养成学生尚武崇军的良好意志品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刻不容缓的急切任务。
首先,应该增强学生忧患意识,提高国防观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罗马帝国由兴盛走向衰亡,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帝国兴盛时人们的尚武传统所培养的自信精神在和平环境下逐渐褪去,国家疏于武备,人们也以服兵役为耻。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唐太宗时,中国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尔后由于国内承平日久,各项军事制度日益废弛。到唐玄宗时,外患无穷,内乱横生。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宋朝皇帝只知“绿肥红瘦”,轻视武功,终于亡国;清朝“国困、民穷、兵弱”,带来的是腐败和衰亡。所以,国力强盛、武力强大者国防盛;凡全民重视国防,社会崇尚武功者国防强;凡兵民相合,全民皆兵者国防兴;反之则弱。纵观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中华民族有着不畏强暴、为国捐躯的传统美德。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文弱积习,增强了人们的尚武崇军观念。尚武崇军的观念和不畏强暴的传统美德相结合,中华民族变得更加团结和强大。全国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同反动统治和外来侵略者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获得独立,并逐步走上强盛之路。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许多人意志消沉,“刀枪入库,放马南山”,国防观念淡薄。随着和平时间的延长,人们的国防观念日趋淡化。在经济意识占主导地位的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随之有所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占有一定市场,新中国成立后的尚武崇军思想逐渐淡化,影响国防教育的开展。这一系列的观念难免影响到学校与学生。学校中受升学率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长期“重文轻武”;学生本“不识愁滋味”,对学国家大事更显得天真无邪,国防观念、崇军拥军的观念相当淡薄,许多学生不了解国情,不从事体育锻炼,整天埋头于书本,久而久之,都“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戢戢如驯羊”。中共中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曾指出,“应当加强国防教育,提高人民的国防观念”。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并特强调“不能搞一阵风”,不能形势紧张就搞,形势缓和就不搞。他还强调国防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不能光靠一两个部门,“必须由党、政军各机关,工青、妇各群众团体,教育、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式等各部门通力合作,把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的大系统”。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日关系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点;霸权主义、恐怖活动有增无减;台独势力负隅顽抗,挟洋自重,拒绝和平统一,不断增强台独攻势,大肆扩充军备,甚至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主张,妄图以武拒统。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背景下,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能不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而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国防教育,才能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才能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有效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发扬人民战争的传统。尤其在我们经济、技术、武器装备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重视爱国尚武精神的培养,将这种精神注入民众意识并变成自觉行动,增强全体公民的斗争意志,就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进而弥补战争物质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扬这一民族的优良传统,更要提倡和宣扬具有时代特色的献身思想,把培养爱国尚武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强化这种精神的储备。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既是现在的受教育者,又是未来知识与观念的传播者,担负着双重使命。在当前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强化他们的国防观念和意识,将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国防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建设强大国防的目的。
其次,应该加强国防体育建设。国防体育是指寓国防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通过国防教育与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达到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国防建设的双重目的。广泛开展大学生的国防体育活动,加强国防体育训练,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保卫祖国、巩固国防,夺取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通过体育运动为军事斗争服务。恩格斯认为,在学生当中开展体育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体力和智力发展,这些学生入伍之后,“士兵的质量就会提高两倍”,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建设也就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日常举行的许多体育比赛项目,如射击、游泳、跑跳、投掷、骑马、跨栏、拳击、击剑等都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有些则是直接从军事活动演化而来的。组织与国防有关的各种体育活动,举办各种军事体育竞赛,使学生达到国家和军队规定的各类人员的体育标准,以增强其身体素质,磨练国防意志,这是国防体育的根本任务。国防体育不受职业、年龄、性别的限制,具有最广泛的普遍性,是国防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国防体育被正式列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1952年成立了国防体育协会,1956年经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建立了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国防体育活动遂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奥运会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但在全民健身、对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尤其是国防体育上做得非常不够,因此,我们应在加强全民体育活动的同时,着重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体育训练,广泛开展射击、武装越野、定向越野、武装泅渡、军事野营、跳伞、通信、航模、舢板、负重登山等活动,使国防体育成为一项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又提高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活动。
保卫边疆,捍卫祖国,维护社会稳定,已不是军人独有的责任。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每个公民都应尽其责任。身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肩负的责任更为重大。因此,应把国防教育、国防体育推广到各级高校,把学生感奋起来,凝聚起来,将革命英雄主义推广到全社会,在全体学生中形成爱国、崇勇、尚武、拥军的良好风尚,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的国防观念。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4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18页。
2、陈记云主编:《国防教育通俗讲话》,北京: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3、江泽民:《国防教育应纳入思想教育总体系》,《解放军报》1988年10月25日。
4、任连奎主编:《国防教育教程》,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47页。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七
在信息化战争中,对提高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经济动员的效率具有很大的意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摘要: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孙子兵法》,这部伟大的著作,它以它独特的魅力与精神,影响这一代代的军事世界。本文,就《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与其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孙子兵法基本精神现代军事应用。
《孙子兵法》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国门,许许多多的国外军事战略家都沉迷于这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它不仅跨越了国界,更穿越了时空。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孙子兵法》作为举世闻名的兵家“圣经”,以它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与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世世代代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富有哲理的兵学理论。
《孙子兵法》共计13篇,仅5000余字,却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构建起了一座富有哲理的军事理论殿堂。而该书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不论在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教学艺术等等。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二、《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
《孙子兵法》独具的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和其核心价值,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所蕴含的深邃而朴素的科学精神。《孙子兵法》蕴含的科学精神渐渐注入社会,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世界军事文化的发展。
1、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
历史和文化朴素而科学的总结。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人们生死。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补可以愠而致战。”-------《火攻》战争的发起必须慎而又慎。
2、先胜全胜的不战智慧。
在《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中,“全胜”战略是“慎战”思想的直接导论。因为战场上兵凶战危,思想缜密地定下万全之策,就意味着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最全局的胜利。所以,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的制定与智慧无可匹敌地屹立与兵学的珠穆朗玛峰顶。
孙子强调伐谋、伐交并非单纯的谋略控制与外交机巧,而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控制与筹划。所以孙子又提出了另一兵威的凝结实质----“全胜”。“全胜”不仅仅是“战胜”的保证,更加是“全胜”的前提。为了实现不战而全胜,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要取得综合优势。否则伐谋、伐交说到底也就是无源之水。从历史背景来看,孙子所处的时代并不具备对战争效益进行定量精细评估的条件,但这并不损于孙子先胜与全胜思想的真理价值。凭借最充足的准备与最小的代价实施行动来获取尽可能最大的收益,具备了兵学要旨的力量。
3、审时度势的战略预见。
由于各种不同因素的不断改变,战争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在战争前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知己知彼,才可以在客观上与“先胜”准备以及灵活主动的作战知道密切联动。
4、因情应变的作战指导。
所谓因,就是依情而变,灵活应付,把握主动权。因情应变,要求作战指导者善于把握战争中敌我、得失、攻守、劳逸、众寡、勇怯、胜败、专分、治乱、虚实、奇正等一系列矛盾构成的态势。
“用兵之术,唯因字最妙。”-----《阵纪·因势》。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虚实》。
5、令文齐武的治军理念。
战争的实质是克敌制胜,不仅仅要善于对敌施事,还要善于统领全军。在治军方面,不仅以文德与刑威为重,更要以宽容与严戒并举。在孙子倡导的诸多治军方法中,最能直接体现“令文齐武”的理念当属奖励军功,赏罚并举。当然,“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倡导的并非全是规则意识之下的`激励与惩戒,更多情况下需要“民本主义”的教化和管理。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行军》。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九地》。
三、《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xx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美国自20世纪xx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xx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美国伊拉克在开战时间上的选择也很稀奇。原本打算在最后通牒后的两天开始比赛,可是突然通过卧底知道萨达姆在开会,所以临时决定立即开展“斩首”的行动。虽然这一次的活动并没有伤到萨达姆,但是也给伊拉克方面的指挥战略系统造成了麻烦。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核心军事思想,其目的是先于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威之前,干掉伊拉克军队。于是,美国在伊拉克的战场上,速度极其之快,不到半个月就拿下了巴格达。而在拿下巴格达之后,美军就对巴格达进行了大规模地探测,弄清了敌人沿路布防的情况。而在外交方面,美国很早就开始了周边国家的工作,使其可以在他们的国家驻军。通过伊拉克战争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美军正是运用了《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
四、总结。
《孙子兵法》凭借它博大精深的个人魅力,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各代军事理论思想,更加深入影响到了现代的各大领域。它的基本精神,更是为我们这些后辈奠下基础。这一切,更是《孙子兵法》美丽所在。
0引言。
随着潜艇向高速、深潜和低噪声方向发展,反潜作战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广泛运用于反潜武器装备以及反潜作战理论,反潜作战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与反潜潜艇、反潜水面舰艇和反潜直升机等相比,无人反潜作战平台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强、前沿部署能力强、作战半径大、部署成本低等优势,已成为世界海军强国竞相发展的装备。针对信息化条件下反潜作战的特征,把握无人反潜作战平台的特点及其对潜艇作战的影响,对于更好地适应未来反潜作战至关重要。
1信息化条件下反潜作战的主要特征。
1.1信息融合,体系作战。
信息化条件下的反潜作战不仅是飞机、舰艇等与潜艇的对抗,而是双方基于信息的体系对抗,夺取制信息权是反潜作战的首要环节。一方面,现代潜艇集诸多高新技术于一身,随着水下通信、潜射导弹等装备技术的发展,其自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海上作战越来越注重与其他平台在信息、火力等方面的协同配合,反潜作战对象不仅是潜艇本身,还要应对为其提供掩护、保障及与之协同的其他兵力。反潜作战效能的提高.越求越依赖于多兵种和多系统综合集成的大系统,通过反潜信息的融台和共享,各反潜兵力和武器系统将以信息为黏合剂形成一个完整的反潜体系,体系中各反潜兵力能够优势互补、互创条件、协调一致,形成体系反潜作战能力。信息的高度共享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体系反潜作战将会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反潜作战样式,反潜作战中体系整体作战将达到新的高度。
1.2空间广阔,全维作战。
信息化条件下的反潜作战,战场空间将包括空中、水面、水下、太空的地理空间和信息空间完全覆盖的广阔领域,而且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全维一体的反潜作战空间。信息化条件下的反潜预警侦查卫星监视系统的运用将反潜作战的空间向太空扩展;海底声呐系统、无人潜航器等搜潜设备的运用,各种新型反潜水雷、反潜导弹的运用,使得水下这一反潜作战的主战场的反潜空间进一步扩大延伸;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成为反潜空间不断扩展的助推器。
1.3行动快速,高效作战。
反潜作战的难点在于发现潜艇,一旦获得潜艇活动信息,如反潜兵力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到达发现海区开展搜攻潜行动,可大大提高反潜效能。由于反潜直升机、反潜巡逻机的大量使用,反潜水面舰艇机动能力的提高,以及各种射程远、精度高的反潜导弹、自导鱼雷的广泛运用,使得从侦察、监视兵力发现潜艇到实施搜攻潜所需的反应时间越来越短,反潜作战行动的“即时”性大大提高。
2发展无人反潜作战平台的需求。
2.1发展无人反潜作战平台是构建网络中心反潜战的需要。
反潜战网络是根据反潜作战过程,将反潜作战编队各平台所载的具有同样反潜作战功能的子网相互耦合形成的网络。同一个子网中的各节点、不同子网中的各节点都能够在一定程序上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网络中心反潜战就是在各反潜作战平台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的基础上,以信息网络为核心,以作战行动的实时性为特征,以发挥整体作战性能并使对方作战系统瘫痪为目标的作战。构建网路中心反潜战必然要发展无人反潜作战平台。
2.2发展无人反潜作战平台是反潜武器装备发展的需要。
无论常规潜艇还是核潜艇,既可以对海上目标进行突击,又可以对基地、港口、岸上目标进行攻击或封锁。因此,未来海上反潜作战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常规的反潜舰艇、反潜直升机数量有限,很难满足未来海上反潜作战的需要。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作战半径大、续航时间长、作战效能高、机动性强的无人反潜作战平台。
2.3发展无人反潜作战平台是提高海上综合反潜作战能力的需要。
无人反潜作战平台不仅反潜能力强,而且还可以作为预警、指挥、引导的综合反潜平台,起到空中指挥所作用,有机地将反潜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水下监听站等各种反潜兵力兵器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海上反潜作战整体力量,提高反潜警戒纵深和形成严密的反潜防御网。同时,还可以在我空中掩护范围内实施攻势反潜作战,积极主动地搜寻打击敌潜艇,给敌以威慑。从提高海上综合反潜作战能力来讲,也急需发展综合作战能力强的无人反潜作战平台。
2.4发展无人反潜作战平台是应对恶劣濒海反潜环境的有效手段。
濒海海域拥有繁忙的海上运输线,存在着大量的沉船、岛屿、航门水道、暗礁等,并经常有敌潜艇活动。在这一海域内使用有人反潜作战平台进行反潜作战风险大,而且由于水深较浅,一般有人反潜作战平台不适合在濒海海域进行反潜作战。因此,需要发展无人反潜作战平台。
3无人反潜作战平台的类型。
无人反潜作战平台主要有反潜无人机、反潜无人水面艇、反潜无人水下航行器。
3.1反潜无人机。
反潜无人机是由地面指令或预设程序控制的不载人飞行器,由无人机、地面站(无线电控制、任务控制、发射回收装置等)及有效载荷三部分组成,可以对敌潜艇进行侦察、跟踪、搜索及攻击。美海军正在研制的无人反潜机其代表有“磁鹰”无人机。美海军希望将“磁鹰”无人机用于低空探测和跟踪潜艇,替代涡扇动力的p-8“海神”反潜机。
3.2反潜无人水面艇。
反潜无人水面艇是一种无人操作的水面舰艇,主要用于执行危险以及不适于有人船只执行的任务。美军2艘反潜无人水面艇作为滨海战斗舰反潜战任务模块的组成部分之一,携带模块化负载和传感器系统,包括一部无人拖曳声纳系统和一部主动式多基阵静态舷外低频声纳系统。该艇设计作为高速航行的高负载能力平台,具有良好的适航性,载有先进的无人导航和自主控制系统。
3.3反潜无人水下航行器。
反潜无人水下航行器是指用于水下侦察、遥控猎雷和作战等可以回收的小型水下自航载体,是一种以潜艇或水面舰船为支援平台,可长时间在水下自主远航的无人智能小型武器平台。利用反潜无人水下航行器可以进行探测网探潜、水下战场情报准备、水下战场预设、战场监视分析、战场感知传播、水下水声对抗等。网路中心战所需的大量水下信息,如海底地貌、海洋气象、地质、水文、磁场、声学特性,以及交战双方舰船的目标特性、水雷布设等情况,都可以通过反潜无人水下航行器来获得。
4无人反潜作战平台特点。
无人反潜作战平台采用智能化作战模块等先进技术,用以执行侦察、监视、情报、打击等多种作战任务,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4.1智能化程度高。
可自主导引航向、航速、航程、航深,并自主规避碍航物。
4.2隐蔽能力强。
相对于有人反潜作战平台而言,无人反潜作战平台声、磁、电信号微弱,不利于敌方探测,具有较好的隐蔽性。
4.3机动能力强。
具备大航程、长航时作战特点,可在预定海域实施长时间机动探测。
4.4作战使用灵活。
由于无人反潜作战平台质量轻,尺寸小,具有收放简便的特点,作战使用灵活。
5无人反潜作战平台对潜艇作战的影响。
无人反潜作战平台对潜艇作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隐蔽更加困难。
潜艇在海上作战时,为了发现敌人,大部分时间是在海面航行,发现敌人后下潜。但是随着无人反潜作战平台的使用,反潜作战范围的扩大,潜艇被发现的机会提高,隐蔽接敌难度增加。因此,潜艇隐蔽行动更加困难。
5.2面临危险加大。
无人反潜作战平台基本实现猎歼一体化,潜艇一旦被发现就会立即遭到攻击。攻击的武器除了传统的深水炸弹、鱼雷等,还包括反潜导弹或声自导鱼雷,攻击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另外攻击武器的威力也越来越大,如一些国家还装备了核装药鱼雷,不需要直接命中潜艇就可以击沉潜艇。
5.3对人员心理影响较大。
在战争中,装备的优劣必定会对作战人员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装备优势可以转化成高昂的战斗士气和必胜的战斗信念;装备的劣势会降低士气,使作战人员对取得胜利产生动摇。而潜艇作战环境又是一个特殊的环境,不但与陆地和空中不同,而且与海面作战也有较大的差别,装备水平高低对于人员的心理影响更大因此,无人反潜作战平台的使用将会明显影响作战人员的心理状态。
6结束语。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无人反潜作战平台投入使用后对我未来海战场所带来的威胁,及早动手,从研究、规划和实施上采取可行的措施,提高我海军防御和海上作战能力。
【参考文献】。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伴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声名鹊起,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外学术界对之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长期以来,经久不衰。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民战争思想。其主要内容有:
1.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
2.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社会条件下,要首先在反动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步加以扩大,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
3.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
4.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革命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5.要把武装斗争这种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包括工人的、农民的、青年和妇女的斗争,经济战线、外交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公开的和秘密的斗争等,在总体上配合起来,从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断增加革命的战争力量,减杀反革命的战争力量,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面逐步变化,最后达到获得力量优势,战胜敌人的目的。
6.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
7.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
2、人民军队思想。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了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中的作用,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系统地创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其建军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着广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2.这支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也执行工作队、生产队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务。
3.这支军队作为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工具,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兵权只属于党,决不属于任何个人。
4.这支军队实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5.这支军队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建立自觉的严格的纪律,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6.这支军队要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
7.这支军队要加强教育训练,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大力开展群众性练兵活动,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新的技术和随之而来的最新战术,全面提高指战员的军政素质。
8.这支军队要加强军事科学研究,注重把自己的战争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批判地借鉴中国古代和外国军事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中国现代的军事科学。
3、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其基本精神是:一切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2.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作战的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城市和地方的夺取或保守是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
3.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必须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
4.实现歼灭战,必须审慎地选择打击方向和攻歼目标,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
5.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
6.力求主动,力避被动,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应慎重初战。
7.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于近战夜战的优良战斗作风;善于利用作战间隙休整部队,以利再战。
8.立足现有装备战胜敌人,同时注重从作战缴获中不断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装备。
9.把对敌军的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结合起来,重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各种矛盾,在军事打击的强大压力下开展有力的政治攻势,利用多种方式解决敌人。
10.大力组织支援前线,搞好后勤保障,切实做好人员和各种物资的动员补充工作及医疗救护工作。
除了以上三点,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还有很多内容,比如: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战争。
统兵学《孙子兵法》,列宁的军事著作《国家与革命》,《战争论》等等。毛泽东军事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啊。
三、现实意义。
1、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战争思想及其战略战术思想。面对信息化战争,有些人认为人民战争思想已经没有指导意义,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围绕着人民战争思想展开的,其战争观和方法论是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础。坚持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在信息化战争已经来临的今天,战争的正义性仍然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带有决定意义的条件。美军入侵越南,除了原子弹外,所有的先进武器都用了,但失败了;苏军入侵阿富汗也用了最先进的武器,同样失败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性的。伊拉克战争美军胜利重要原因之一是伊拉克人民完全不支持萨达姆政权。当然,我们也绝不能低估信息化武器的作用,但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若没有人们群众的支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片面地从战争的表面来看是不是人民战争,而应该看战争是不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广大人民参加战争的内容、形式也可能随着战争形态的改变而改变,但这并没有减弱人民战争的作用。
既然,在当今信息化战争中,人民战争思想仍具有巨大的作用,那么,我相信,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三湾改编开始就从政治上组织上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并逐步形成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还阐述了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建军原则,这是确保我军无产阶级性质的三大根本法则。虽然学术界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理论的某些具体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在人民军队已夺取了政权的条件下,不宜再用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来概括新的历史时期军队的职能,主张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表述来替代;人民军队的宗旨也应重新定位,应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但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理论,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不能动摇的,这一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是不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的。
3、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很多,但核心的思想有两条:一是发展核武器,打破核讹诈;二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毛泽东对发展我国的核事业一直很重视,毛泽东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关于发展核武器的思想是:(1)我国一定要发展原子能事业;(2)自力更生,大力协同;(3)尊重外国专家,但也不能当贾桂(即奴才);(4)坚持防御方针,保卫世界和平。除了关注原子能事业外,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早在1950年9月,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毛泽东认为军队的建设要以“世界型”为客观标准,要求军队的现代化必须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毛泽东还提出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这就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编制体制现代化,军政素质现代化,指挥机构现代化,军事理论现代化。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今天;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当然,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科学领域的先进地位,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思进取。这里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1)对待毛泽东军事思想搞“过时论”是不实事求是的但采取“两个凡是”或“顶峰论”的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本身是个动态的发展体系,其中某些具体的军事方针过去是有效的,在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展的今天就不见得有现实意义。(2)对于毛泽东晚年偏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些思想,我们要有自己的分析。总之,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和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注重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1997年版。
(2)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1993年·。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
(4)朱柏清.《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今日南国》.2008年9月(总第103期)。
又一批莘莘学子踏入了西安工业大学的校门,真正的向高中生活挥手告别,去融入这样一个新的环境。在这里,重新认识到了应该怎么去面对一个现实的社会,怎样去与人交流沟通,经过一学期的在校学习,一点点的熟悉了这里,也熟悉了这种生活方式。2009年春季,这一学期,我们开了军事理论课,让我们在认知自己认知社会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我们的祖国在社会上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我国的军事究竟在世界上是怎样一个排名,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要去学习并且学好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总,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肩负着振兴中国,保卫祖国的重任,并且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能够在第一时间成为国家需要的后备力量。
为期不长的军事理论课,从多个项目中,让我们对当代国内以及国际军事情况,都有了初步了解。
主要内容包括。
(1)中国的国防建设。主要讲授中国的国防历史沿革,包括古代、近代及现代中国的国防概况;中国的武装力量体制,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中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国防法规;国防精神。
(2)军事思想概述。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以及外国军事思想。
(3)中国国家安全环境。主要讲授国际安全与军事战略格局,世界军事形势势的演变,当前世界军事形势的特点,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趋势,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军事情况,世界主要国家的防务政策,反恐怖斗争,坚决打击“****”势力与国家安全等。
(4)军事高技术。主要讲授军事高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现代作战的影响,讲授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电子战技术、指挥自动化技术、军用航天技术、核生化武器技术、研制峙中的新概念武器技术等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5)高技术局部战争。主要讲授高技术局部战争概念,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新样式,新“三打三防”,人民防空以及如何迎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挑战。
对中国而言,拥有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悠悠古国,自古就涉及到了战争,就涉及到了军事,再逐渐为现代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而当代则是以现代化战争为主流,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信息时代和科学技术是改变战争形态的两大推手。
近几年来,美国战争大片开始冲击我们的视野,不仅宏大的战斗场面吸引我们的眼球,其崭新的战争理念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后,美军围绕“斩首行动”实行联合作战,其综合集成、一体化作战模式让我们耳目一新。无论是虚幻的战争大片还是真实的伊拉克战争,显然这种作战模式跟我们意识中那些战争模式不一样。而是一种全新的,高科技的战争,也就是我们军事理论中所提到的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萌发于1980~1983年美国提出的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比如卫星、gps等,开始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信息化战争初露端倪。这场战争可以被看作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对于信息化战争,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才提出要打高技术战争,并提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就是说,我军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
1999年科索沃战争,可以被看作是全球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它的特点是,第一次完全使用空中力量进行作战,地面部队自始至终没有进入,信息化装备大量应用,最后实现战争零伤亡。其后是阿富汗战争,实现了网络化、互联互通,前方不再有大的部队,而是一个个小战斗分队,指挥官在后方通过网络监视大屏幕进行指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信息化水平非常高的战争,实现了战争直播,死伤人数很少,进展速度很快。这三场战争都是信息化战争的初期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变革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当前我们指的这场新的军事变革,主要是以信息化为核心,以信息化战争为主要目标的一场新的军事变化,这场新军事变革究竟效果如何?可以通过实战验证。美国发动了四场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都是新军事变革创新成果的验证,所以战争验证也是推动军事变革的一大动因。
我个人认为,推动战争形态的变化,主要有这么几个大的因素。先是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对战争形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催化作用,我们今天讲的信息化战争,是受信息时代推动。二是科学技术的推进。科学技术向来是推动战争样式、战争形态发展和变化的助推器,是原动力。我们都知道,没有核技术就没有核武器,没有核武器也就没有火箭部队和导弹部队,当然也就没有核作战理论。另外一个动因就是军事变革的孕育。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武器装备的变化要求编制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编制体制的改变,也要求军事理论进行创新,进而要求整个军队进行变化,这样的一切变化就构成了今天所面临的军事局面。作为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军事理论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毕竟祖国的一个时期,我们将成为主宰,学习军事理论,提高自身军事思想,时刻做到有能力在危急时刻为祖国做出一些贡献,同时,也需要通过军事训练去提高自身外在的攻击防御能力,由内而外,综合提高。这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
一国的国际战略制定,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同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苏东巨变、冷战结束宣告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在这之后的十几年,国际战略格局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一超多强、多边共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多极化是其必然趋势。基于这种战略格局,党中央于十六大做出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判断,并于十七大提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持续近五十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一超多强、多边共生”。“一超多强”形容的是力量对比,即当今世界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同时还存在若干世界或地区性强国。“多边共生”反映的是国际行为主体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今大国之间平等独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
“多边共生”的大国关系,其形成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这一世界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美国的经济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经济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到美国。冷战结束后,老布什总统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号,但他没有意识到在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加深、经济合作日益重要的新时代,要“遏制”一个国家谈何容易!另外,国际政治民主化主张世界各国通过协调对话来解决国际争端,任何国家不能独断专行,不能动辄诉诸于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形成“多边共生”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大国关系是不难理解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9·11”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大国之间合作这一趋势。“9·11”之前,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的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沿袭了冷战时期的惯性思维,努力在大国中寻找敌人,尽力防范对其领导地位形成挑战的其他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出现。但“9·11”充分说明,非国家主体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要素,恐怖主义它不会因某国的某一政府或某一组织的内部瓦解而结束,只要它的产生根源(种族)仇恨存在它就不会消亡。而且在恐怖分子非对称手段袭击下,即使掌握绝对优势军力的国家也无法确保本国的“绝对安全”。“9·11”事件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一个国家要维护本国安全,除了维持必要的军力外,还需要尊重别国的安全,少树敌、不树敌,只有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平等、友好地对待别国、尊重别国的安全和主权,才是对本国安全的最好保障。可以说,“9·11”事件后,世界大国之间合作多于对抗,国际环境趋于好转。
尽管现在是“一超多强”,但多极化是大势所趋。多极化趋势的判断一方面是基于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其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五大经济中心:美、欧、俄、日、中,美的地位在下降而其余四者在上升。美国迷失了国家未来发展方向,而中、俄、印、巴、东盟等在经过理性反思和审时度势之后大体找到了符合国情的复兴之路。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大趋势下,美国“一超”的单极格局也是难以长久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自不用说,美国已经意识到南北差距问题给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各大国都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具备发言权。毋庸讳言,当今世界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只有美国的参与才能解决,但美国要解决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也离不开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支持和合作。单极格局形成不仅需要存在一个唯一超级大国,而且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主要大国还必须承认它具有中心地位,服从其领导。然而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既不承认美国的中心地位也不服从其领导。由此可见,“一超多强”的战略格局最终将会被多极化所代替。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预见性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格局将来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1]。也正是基于此种战略格局,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为了抓住这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七大给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国际战略是一个国家为了争取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于对外关系中制定的带全局性的策略谋略。国际战略的制定,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同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
和平发展战略,发展是终极目标。之所以把发展定为终极目标,一方面是基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顺应世界时代主题和国际战略格局的要求。在当前“一超多强,多边共生”的战略格局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下,和平的力量超过战争的力量,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合作多于对抗,机遇大于挑战,可以说是国家发展的一段绝佳时期。
相对于发展,和平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中国发展的方式诉诸于和平手段,二是中国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发展的这一目的从胡锦涛同志的“和谐世界”理念中可以窥豹一斑。“和谐世界”强调国与国的和平、人与人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合作共赢,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共同发展的决心和信念。另外,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关于大国崛起方式的创新之路。从世界历史来看,几乎所有民族和国家的崛起和强盛,都无一例外地与征伐、杀戮和资源掠夺紧密相连。正是因为如此,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西方一些国家出于冷战思维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想方设法遏止中国发展,严重恶化了中国的发展环境,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使中国的对外经贸受到的损害。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世界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得中国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有400亿至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2]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和平发展新战略方针。“和平发展”有助于打消外界的误解和疑虑,“始终不渝”彰显着中国执行这一战略的立场和决心。
战略为主导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也为中国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周边环境。
可以说,和平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智慧,科学的判断国际形势,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作出的战略抉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全球每七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一起涉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呼吁发达国家应客观公正看待中国的竞争力[eb/ol].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摘要: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为实现东亚和谐的长期目标,东亚各国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推进东亚的和平与发展,逐步克服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循序渐进地推进东亚和谐。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是和谐世界的基础,中日和谐是东亚和谐的关键。为实现中日和谐,中日两国都要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共同发展中日友好,加强中日合作。
关键词:东亚和谐;中日和谐。
一、构建和谐世界与东亚和谐的障碍。
(一)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东西方对立的冷战格局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流,东亚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半个世纪多的和平与发展彻底改变了东亚落后的面貌,使东亚成为继西欧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最为发达的地区。其中,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先后在70年代和80年代实现了经济起飞,中国自8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平与发展给东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进步,各国都得到了最大的好处和实惠,进一步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繁荣,已成为东亚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以此为背景,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2005年4月22日,中国胡锦涛在亚非峰会演讲,正式提出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说要“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演说,系统阐述了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胡锦涛说:“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谐,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兼容的和谐世界。”其后,胡锦涛在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期间,又多次说明了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并呼吁亚洲各国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谈及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时,又详细阐述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胡锦涛同志说:“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顺应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的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繁荣的真诚期望,表达了中国诚心诚意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各国共谋稳定、共求发展的坚定决心,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是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全新的国际秩序,其目标是超越国境疆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真正的合理、正义与公平,使世界各国真正地团结一心,相互友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毫无疑问,这样一个理想的和谐世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建设,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在国际政治形势因意识形态分歧、宗教信仰不同特别是霸权主义作祟而日趋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构建和谐世界还要克服很多的障碍,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二)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东亚虽然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但从和谐世界方面看,尚存在着一些影响和谐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
日本经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以后,走上了以武力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先后发动了日清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给东亚各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留下了巨大的创伤。战后以来,日本政府虽然多次就战争问题向东亚各国道歉,表示了反省的态度,但由于军国主义残余和右翼势力的影响,日本政府的道歉和反省总是敷衍了事,一直没有深刻认罪的态度,多次在历史问题上伤害东亚各国人民的感情,引起东亚各国人民的愤怒和不满。特别是小泉在执政期间一再参拜靖国神社,更使中日、韩日关系笼罩了冰冷的气氛。这种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无疑是东亚和谐的最主要障碍。
2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
东亚各国不仅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道路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东亚各国不仅在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方面明显不同,而且在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方面也都追求各自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东亚各国的相互关系中,就不时出现各种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东亚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朝鲜半岛存在着南北分裂的问题,中国存在着台湾问题,日俄之间存在着北方领土问题,中日之间存在着钓鱼岛归属和东海划界的问题,日韩之间存在着日本方面称之为“竹岛”、韩国方面称之为“独岛”的领土归属问题,围绕中国的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之间存在着领海争议的问题。上述问题都是一触即发的敏感问题,经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引发而激化,也是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之一。
3来自区域外的不和谐因素的影响。
决的后遗症。冷战结束以后,美国虽然提防日本对其经济霸权的挑战,但面临中国的崛起,美国却把中国视为其在东亚乃至世界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以此为背景,美国对东亚各国的态度亲疏有别,战略有打有拉。其中,日本仍然是美国在东亚最主要的盟国,韩国和东盟都是美国积极争取和利用的对象。对于中国,美国采取了既利用、又遏制的双重战略,并千方百计地诱导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向西方化、美国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东亚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也都高度重视美国的作用,在相互关系中都打“美国牌”。尤其是日本,多年来一直明确地把日美关系作为其外交的基轴,并宣称依赖美国的“核保护”,防御所谓的来自东亚其他国家的“威胁”。这种来自区域外的不和谐因素,不仅是造成以往东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对今后的东亚和谐也将继续产生不利的影响。
4东亚和谐尚无制度性的保障和支持。
和谐世界必须以相应的国际法为依据。现在,东亚虽然有10+3对话机制和东亚峰会机制,但10+3对话和东亚峰会都是论坛性质的,其发表的宣言和声明对各成员都不具有约束性。另外,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参加了《东南亚友好条约》,各成员的行为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但《东南亚友好条约》并不是东亚和谐条约,其所规定的行为准则主要是和平与友好的准则,而不是东亚和谐的准则。从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方面看,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虽然以明确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发展目标,但各方对东亚共同体尚有不同的理解,其出发点、范围和发展道路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而且,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尚需时日的情况下,东亚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更长的时间,从现在的情况看,其发展至少是2020年或2030年以后的事情。这意味着以构建东亚和谐为宗旨的东亚和谐条约的制定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三)东亚和谐的基本道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实现东亚和谐的长期目标,东亚各国应该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采取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推进东亚的和平与发展,逐步克服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循序渐进地推进东亚和谐,这是实现东亚和谐的基本道路。
根据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东亚各国要共同努力,尽快消除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化解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排除区域外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并从长计议,共同探讨和制定东亚和谐条约。为此,根据中国胡锦涛在前述讲话中所提出的积极而具体的建议,东亚各国应该在现有的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在下述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坚持互信协作,维护和平稳定,建立东亚新型安全架构;。
第二,坚持相互借鉴,促进各种文明共同繁荣,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第三,坚持多边主义,奉行开放包容,加强区域内外合作;。
第四,坚持互利共赢,继续深化经济合作,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一体化的发展。
二、东亚和谐的基础和关键。
(一)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是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说双边关系是国际关系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就是东亚和谐的基础和出发点。现在,除个别国家间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以外,东亚各国间大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同时发展了相互友好关系。以此为基础,各国应该进一步努力,实现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进而实现东亚和谐。
各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大都包括维护和平、发展友好关系的内容。然而,各国在国际交往中是否真正地履行了这一基本原则,其具体的外交活动是否充分地体现了和平与友好,却并不尽然。特别是一些追求霸权的国家,他们在口头上虽然也标榜“友谊”或“友好”,但实际上往往是以强凌弱,以富欺贫,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例如,日本当年侵略东亚各国时,就打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幌子。可见,所谓的“友谊”或“友好”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实际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就像“朋友有信”即相互信任是朋友间深厚友谊的基石一样,国与国之间要像朋友一样地关系和谐,各国就必须以实际行动开展诚信外交并努力使其他国家对自己的外交诚信放心,感到满意和认可。这意味着国与国的关系和谐和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一样,也存在着一个对实际行动满意和认可即“服”的问题,满意和认可就相互服气,不满意、不认可就互不服气。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谓“服”,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诚信及其人品、道德等方面的满意和认可,可以放心地交朋友。在国与国的关系中,所谓“服”,就是一国对另一国的外交诚信及其国体、民风等方面的满意和认可,可以放心地友好往来。无论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服,就相互信任,同心同德,进而关系和谐;不服,就互不信任,离心离德,进而关系别扭。由此可见,服乃是国与国关系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世界和谐的基础和前提。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八
[摘要]教育理论创新是教育改革和大发展的前提,而教育理论创新则必须以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决条件,军事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可以有效地指导新时期军事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分析了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内涵和意义,研究了当前的军事教育理论创新必须首先重视解决的几个问题:树立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整体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
[关键词]军事教育军事教育理论理念创新。
当前,军事教育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但原有的军事教育理论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和解决军事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所以,要求军事教育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理论品质,抽象出新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以有效地指导新时期军事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
一、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内涵解析。
理论创新是在扬弃原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的过程,是正确的理性认识的新飞跃。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军事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理论创新体系中属于具体层面的理论创新。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指在解决军事教育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抽象出来的新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其基本含义是:第一,军事教育理论创新发展于新问题并贯穿于新问题的解决之中,问题是理论创新的主线。第二,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离不开抽象的思维活动,当然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第三,理论创新的基本任务是在深刻认识军事教育本质、准确把握军事教育规律、有效探索军事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抽象出新的理论,形成多侧面、多层次的理论体系。
二、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1、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丰富、发展、完善理论的基本手段。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军事教育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己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相关院校也建立起了军事教育学科的博士点、硕士点,每年都有不少的专著出版,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军事教育理论研究处于十分活跃的时期。但是,与军事领域的其他学科相比较,无论是从发展历史还是发展水平来看,军事教育学仍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是一门还不十分成熟并且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军事教育中的概念界定、规律揭示、理论体系确立,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同时,在我国军事教育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无论从军事教育发展还是从军事教育学科发展看,经过多年实践积累形成的军事教育理论,也面临着突破原有框架限制,拓宽研究领域和视野,开展理论创新的艰巨任务。
2、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目的在于激发军事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新世纪以来,由于军事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军事教育系统内部也在产生着一些新的问题,军事教育实践出现了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得多的局面,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了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迫切需要来自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支持。而原有的军事教育理论已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新形势,难以有效地解决军事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一方面,近年来,军事教育改革难以取得具有说服力的突破性进展,众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军事教育理论指导。一些改革措施因为在设计过程中缺乏理论支持,到了改革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半途而废的情况时有发生,错误的做法也时有出现。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军事教育改革需要理论支持,缺乏理论指导的军事教育改革是十分盲目的。另一方面,军事教育也需要在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理论品质。通过新矛盾、新问题的解决,来不断创新军事教育理论,增强军事教育理论指导军事教育改革实践的有效性,使军事教育实践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3、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从军事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军事教育理论过去对军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军事教育理论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军事教育实践,即军事教育理论滞后于军事教育实践,与军事教育实践相脱节。造成目前军事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军事教育研究在完善自身学科体系的同时,没有将学科体系涉及的内容同解决军事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很好结合起来,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理论研究成果还不多,军事教育研究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议论多,对军事教育实践真正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创新少。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惟一办法是以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军事教育理论。
三、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几个重要问题。
1、树立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整体意识。
军事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创新不是某一层面、某一范围或某种形态军事教育观念更新的结果,也不是各个层面、各个范围或各种形态军事教育观念更新结果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层面、各个范围或各种形态军事教育观念更新结果之间高度关联、整合的结果。
目前,教育理论界对军事教育观念创新内涵和特征的探讨,大多停留在诸如人才观、学员观、质量观等问题上,而未能从整体上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内涵及特征。所谓整体意识就是指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主体在军事教育观念创新过程中,能从整个军事教育观念系统的角度考虑,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表现形态或不同作用范围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也就是说,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主体在具体的教育观念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中,不但要探讨某一层次、某一范围或某种形态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问题,还要研究各层次、各范围、各形态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之间的关系或联系的方式、性质和程度,研究某一层次、某一范围或某种形态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在整个军事教育观念系统创新中的地位、作用。这样,既推动了整个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全面进行,又使各层次、各范围或各种形态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不致有悖于整体要求,确保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有效开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与主体(人、群体)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它所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教育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一般地说,价值判断的依据是教育对主体所产生的效益,以效益的有无、高低、长期或短期来判断教育(或某种特定的教育)的价值,从而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与行为。它虽是潜在的,但却无时无处不在起作用,有时是自觉的,更多是不自觉的。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得到土地,工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拥有资本,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渴望获得知识。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价值观不同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教育价值观。它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个性平等,直接要求是军事教育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体需求的多样性和学习者的自觉选择;就是在人才观上采纳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这些维度是以个体品行、知识、能力和努力程度以及能否把握时机来评判个体的成就;就是在知识观上提倡学员主动建构知识的原则,要求成功的学习不是机械的接受或摹写,而是一种主动的充满个性化的建构过程;就是重视人的内在发展需求,要求知识实现主体化,知识必须与个体的信仰、情感相联系。所有这些都必然对军事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3、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提高的核心问题。一切体制、管理、课程、教材的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育质量上。我国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一种知识质量观,即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深浅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这种知识质量观根深蒂固,不但存在于办学者的思想中,而且存在于社会的传统文化中。当前多样化的军事院校教育有着各自的培养目标、规格、特点,从而也应当有各自的质量标准。知识经济时代的军事教育应当整齐划一的向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质量标准过渡,就像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新的军事教育质量观既着眼于整体的质量,也着眼于不同办学层次的相对质量。具体而言,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应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的质量观,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首要的,判断教育质量是否好,首先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军事革命和人的发展,能否满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二是整体质量观,即从各个方面而不是一个方面来看待质量,需要从学员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性和学员的素质、能力、文化品位的动态变化等多方面来综合评判质量;三是树立特色质量观,即看它是否能满足不同个体的要求和军事实践的要求,特色就是质量,就是水平,就是生命。只有各个军事院校培养的人才拥有丰富的特色,才能使毕业于不同院校的军事人才在学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各具个性,并在某些方面独领风骚;也只有使各具特色的人才从事丰富的个性化活动,才能编织出更加美好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四是树立过程质量观。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产品质量包括产品的最终质量(需求质量)和形成产品的工作过程质量(包括设计质量和保证质量);质量不是末端检测与评估出来的,而是依照整体的优化设计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来实现的。教育的产品是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由培养过程(主要是教学过程)的工作质量来决定的,工作过程质量决定着产品最终质量,产品的最终质量只能靠优化设计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来实现。从这个理论角度出发,要求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成事实的静态状态和质量末端,而应更注重从起始阶段开始的教学质量形成过程及动态状态,注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过程性要素的监控,实现在线检测与实时动态控制的有机结合,使教学过程全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防止影响质量的现象发生,限制影响教学质量要素的实质性发展或恶化,消除、纠正、弥补所造成的损失,从而保证最终教学质量,这比只注重末端质量检验与评价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薛天祥。薛天祥高等教育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付建芳。论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张晓洪,彭熙。论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创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4)。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九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高校国防教育应该结合中国国情,注重传承与创新。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同时,国防教育应积极创新,在教学和军训的内容上与时俱进,和当前国防形势紧密结合;在教学手段上与新媒体新技术相结合。
关键词:国防教育;传承;创新。
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国民的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工作。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民族兴盛的希望,因此,国家重视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除了在高校中开展征兵工作,吸取优秀大学生直接在军队中展开培养;同时在普通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中,以国防教育为载体,组织大学生进行军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树立艰苦奋斗的作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
但是如何做好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呢?高校教育工作者们从当前国防教育的现实出发,提出了不少观点:有的认为国防教育工作要和大学生素质培养联合起来,通过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创新意识等;有的认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传授军事知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有的认为应该运用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国防教育教学。实际上,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国防教育应该结合当前中国国情,注重传承与创新。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应继承优良传统。
2.1国防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一个健康的大学生首先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长辈的溺爱,再加上当今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人格发展有障碍。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经历了五千年的社会实践和思想家们概括提炼而成的,对于个人的人格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国防教育中主要培养大学生具备不怕困难的无畏精神、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努力坚持的刚毅品质、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些精神和品质也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比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心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陆游说:“位卑不敢忘国忧”,曹植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我们在高校进行国防教育时,应该从时代精神出发,立足教育实际,积极借鉴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塑造大学生的良好人格发展。
2.2国防教育应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革命传统。
在近代历史上,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抵御外侮,在国防及国防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领导人民群众保家卫国抗击外敌的历史。而有效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国防教育密切相关。
譬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之后,日本人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先是提出“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的宗旨,积极提出并促成了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成立。在其有效控制的陕甘宁边区,则提出教育要为抗战服务,通过演说、报纸书册、传单布告、戏剧、电影等宣传手段使普通百姓都明白了抗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之自动的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去。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也成为当时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地。除了军事院校外,普通的学校也开设军事课,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技能。最重要的是无论是社会宣传还是学校教育,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都把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作为国防教育的核心,通过培养这样一批品格高尚,具有政治远见、以民族和社会解放作为人生奋斗的唯一目标,不怕困难行为坚定的先锋人物来引领中国革命的前进。实践证明,这样一批人不仅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和平建设时期也同样需要。
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
3.1国防教育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和当前国防形势结合在一起。
虽然当今世界处在和平时期,但是国际形势复杂而多变,我国的国防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国家间的领土与主权问题纷争不断,其中近年来频起争端的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都对我国当前的国防提出了正面挑战。高校教师应该利用大学生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梳理当前的国防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比如针对南海问题,涉及到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涉及到《国际海洋公约》,涉及到美国、俄罗斯在亚洲的战略利益;而自南海纷争出现以来,中国、菲律宾、越南等国都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这些措施又有着什么样的目的和意义。这些都可以是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国防问题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大学生深刻思考如何解决国家间的纷争,争取为祖国的和平出一份力。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最终为打败日本的侵略建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前的国防问题虽然不需要全民动员,但是要通过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关注使大学生们意识到保证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2国防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应该与时俱进,与新媒体、新技术相结合。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点的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形声兼具、动静结合、操作方便等优点,这种教育技术使得教育内容变得更加鲜活,可以让受教育者容易接受,从而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移动多媒体载体的发展比如3g手机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微博、msn、qq等通讯技术和社交网站也可以使信息资讯迅速扩展开来。这些新媒体、新技术使得国防教育的宣传方法和教学手段变得多样化。
在教学环节,可以利用网络下载相关的教学知识点,做成网络课件或者通过网络课堂和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质量上乘的教学课件也可以使教学效果得以切实加强,合适的教育片、宣传片也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开阔学生的眼界。
在宣传环节,当代高校国防教育常常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利用qq、微博、微信等现代通讯技术和大学生经常交流,在宣传国防知识的同时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国防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也从时间和空间上将国防教育延长,有效巩固国防教育的成果。
大学生军训的创新。
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高科技越来越在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军训也应该在内容上与现代军营的军事训练接轨。除了传统的常规军事训练项目外,比如内务整理、队列阅兵、拉练射击等,也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尝试推广现代化高科技的竞技项目,比如可以选取一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大学生参加野外生存训练,也可以选取部分计算机技术较好的模拟网络战争,使大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高科技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而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或者教官还可以顺便介绍一下国内外先进的军事理论,可以学习现代战争实例,可以从政治学、国际法、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多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有助于他们消化理解国防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傅景云。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王小健。积极探索军训新举措,充分发挥军训的育人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陆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国防教育及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3).
刘军。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及对军队文化的影响[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1(04).
张戈。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养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十
摘要:面对新军事变革掀起的巨大浪潮,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走过了几十年艰难曲折的道路,取得了一定成就,今天已经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深入研究新军事变革的特点规律,探索实现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推进中国特色国防现代化建设,确保赢得战略主动,开创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新军事变革;中国军事;战略。
1新军事变革与军事变革的挑战性。
当代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对国防战略作出调整,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上,实际上就是勇敢跨到了新军事变革的大潮之中。然而,中国要完成新军事变革的任务,由于起点低、基础差,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第一,作为国防武装力量的主体,中国常备军的机械化任务尚未完成。
世界范围的新军事变革,首先是由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质发生变化而引发的。信息技术成了机械化武器装备作战能力的“倍增器”,是高技术战争展现在人们面前最为突出的特征。现代发达国家的军事变革都是在高度机械化基础上推进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仍处于努力完成武器装备机械化任务的阶段,置身于世界性新军事变革的洪流中,如何处理机械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克服机械化程度不高所带来的对信息化的制约,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二,武装力量中人员科技素质和综合素质偏低。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主导的未来军事斗争中,人才的优势无疑决定着军事斗争的准备状况,影响着军事斗争的进程。高技术的武器装备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去研制,也需要高素质的作战人员来操作,未来高技术战场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角逐对抗,战争的结局将由人才的优劣来决定。而人才的缺乏却成为中国新军事变革的一个“瓶颈”。
仅就军队而言,中国军队不仅在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上与先进国家存在着“代差”,而且在官兵受教育程度上与先进国家相比也存在着“级差”。另外,中国军队官兵高科技知识的学习比较薄弱,缺少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人才。目前,我军干部队伍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第三,军费仍保持在低水平上。由机械化战争发展为信息化战争,是以武器装备质的跃升为其前提条件和推动力量的。武器装备这种质的跃升需要有大的军费投入提供物质基础。为了推进新军事改革,发达国家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持下,军费开支逐年加大。尚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由于需要确保经济优先发展,虽出于安全考虑,军费逐年有所增加,但仍与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
2新军事变革环境中的我国军事形式。
2.1我国周边面临的现实安全问题中国疆域广阔,海陆兼备,其中陆疆国界线2.2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我国的沿边省(自治区)多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且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这种地理特点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纵深,同时也使我国的陆疆安全形势变的极为复杂。为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需要时刻提高警惕。
2.2美国新亚太军事部署对中国军事安全的影响近十年来,随着美国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美国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因此,美国政府实施其安全战略,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崇尚军事实力,运用武力的特性较之以往历届美国政府更加突出。美国依靠超强军事实力,全方位调整美国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致力于建立由自己主导的霸权稳定体系。在推行国家安全战略时,处处强化其军事战略优势,给亚太地区的军事安全格局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带来明显不同以往的影响。美国在“新战争”理论指导下,改变了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的方式,同时,新的军事联盟也改变了传统的亚太地区的军事安全关系,突破了人们对周边安全环境概念的传统界定。面对世界上军事最强大的美国及围绕在中国周边地区的美国军事联盟体系,我国面临着一个更大范围和更广内涵的周边安全环境。
3新军事变革中我国军事发展的战略手段和途径。
3.1建立军事变革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中国的军事变革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军事变革的特点决定了应该把国防战略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总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积极推进中国军事变革的历史过程中,建立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处理好军事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新时期国防建设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领域的变革将不断向纵深发展,这个过程必然是社会结构大调整的过程,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客观上容易增加某些不安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军事变革必须始终服从国家和社会总体变革的大局,必须服从国家政治稳定的需要,这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对于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在积极推进中国军事变革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国家全面改革的大局高度来考虑和把握。
3.2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铸牢“听党指挥”的军魂听从党的指挥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回顾我军80多年的光辉历程,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我军建军治军一切原则、方针的总纲,是我军性质、宗旨和职能、使命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军在新形势下经受住各种考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最根本的是思想政治领导。只有坚持党的决定领导,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斗争形势,始终保持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保持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坚持听党指挥,必须切实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高举旗帜、听从指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创新发展,以身作则”的原则,充分尊重官兵的选择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其次,突出抓好一个“实”字,要努力做到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军区党委和机关带头改进作风,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深入一线部队,解决基层部队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建立跟踪问责制度,坚持组织党委述职和集体听取各大单位工作汇报,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再次,突出抓好一个“严”字,对干部和部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
3.3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具有重要意义。而只有实施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才能实现新时期军事斗争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才能保证中国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前进,实现振兴中华的目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完成祖国统一和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国家制定与实施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国家发展的最高利益。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全面反映了国家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的总体要求,并为实现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提供军事保证。所以军事战略方针在具体目标上,一是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创造一个有利于改革和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以实现祖国统一作为现实任务;三是维护国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四是保障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应有的地位,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3.4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培养造就新型军事人才坚持质量建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随着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争取质量优势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军队建设的一个共同趋势。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关键在人才,其目的也是适应世界军事发展和现代战争的发展而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群体。在信息时代的战争中,作战系统科技含量与日俱增。只懂军事而不懂科技,不能有效驾驭战争。有专家认为,武器装备的研究使用,是科学技术,是军事战略、战术二者的有机结合。作为现代战场上的主要打击手段,精确制导武器是战略、战役、战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典范。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应用更使武器系统和作战指挥成为统一体。这对国防科技或军事技术人员及指挥军官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现代国防科学技术人员必须既懂得科学技术又懂得军事。现代战争的指挥军官也必须既懂军事也懂科学技术。因此,努力培养复合型指挥人才,必然成为军事变革的重点内容。
3.5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信息优势已经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体系对抗已经成为未来战争的重要特征,大力发展国防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基于网络的一体化武器装备体系,是军队实现向网络中心转型目标的战略策划,是引领军队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国防信息基础设施的本质是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构建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环境,为获取未来战争的体系对抗优势提供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系统复杂度的不断增加、作战应用方式的不断变化、可利用资源的相对约束,导致了我军信息化建设呈现出整体性、涌现性、对抗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促进了军队信息化建设向网络化、智能化、天空地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始终瞄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牢固树立整体发展、重点突破和长期建设的观念,坚持革命化带动、信息化推动、战斗力驱动,走信息化、机械化复合式发展道路。要以“跟进、逼进”的姿态和“争夺、抢占”的勇气,全面加强以信息化为标志的质量建设,实现部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进一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进步上来,推动军队建设全面转型。要把改革创新作为部队建设的根本动力,大胆探索,敢闯新路,积极推动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体制和军事管理创新,认真解决部队建设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重点突破中带动部队战斗力建设水平的整体跃升。
当代世界新军事变革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场影响最为广泛、最深远的军事变革,各国重新审视安全环境和战略策略,依据客观和主观需求积极主动地进行战略调整,促进了国际战略格局新的整合,对世界多极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面对新军事变革掀起的巨大浪潮,我国的国防军事现代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适应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必须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推进中国特色国防现代化建设,确保赢得战略主动。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秉承“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以加强睦邻友好和加强合作为工作方向,执行的防御性国防政策,沿着和平发展道路,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的国防现代化建设。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十一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2000字范文(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为实现东亚和谐的长期目标,东亚各国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推进东亚的和平与发展,逐步克服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循序渐进地推进东亚和谐。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是和谐世界的基础,中日和谐是东亚和谐的关键。为实现中日和谐,中日两国都要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共同发展中日友好,加强中日合作。
关键词:东亚和谐;中日和谐。
一、构建和谐世界与东亚和谐的障碍。
(一)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东西方对立的冷战格局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流,东亚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半个世纪多的和平与发展彻底改变了东亚落后的面貌,使东亚成为继西欧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最为发达的地区。其中,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先后在70年代和80年代实现了经济起飞,中国自8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平与发展给东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进步,各国都得到了最大的好处和实惠,进一步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繁荣,已成为东亚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以此为背景,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2005年4月22日,中国胡锦涛在亚非峰会演讲,正式提出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说要“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演说,系统阐述了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胡锦涛说:“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谐,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兼容的和谐世界。”其后,胡锦涛在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期间,又多次说明了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并呼吁亚洲各国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谈及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时,又详细阐述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胡锦涛同志说:“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顺应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的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繁荣的真诚期望,表达了中国诚心诚意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各国共谋稳定、共求发展的坚定决心,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是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全新的国际秩序,其目标是超越国境疆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真正的合理、正义与公平,使世界各国真正地团结一心,相互友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毫无疑问,这样一个理想的和谐世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建设,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在国际政治形势因意识形态分歧、宗教信仰不同特别是霸权主义作祟而日趋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构建和谐世界还要克服很多的障碍,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二)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东亚虽然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但从和谐世界方面看,尚存在着一些影响和谐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
日本经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以后,走上了以武力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先后发动了日清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给东亚各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留下了巨大的创伤。战后以来,日本政府虽然多次就战争问题向东亚各国道歉,表示了反省的态度,但由于军国主义残余和右翼势力的影响,日本政府的道歉和反省总是敷衍了事,一直没有深刻认罪的态度,多次在历史问题上伤害东亚各国人民的感情,引起东亚各国人民的愤怒和不满。特别是小泉在执政期间一再参拜靖国神社,更使中日、韩日关系笼罩了冰冷的气氛。这种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无疑是东亚和谐的最主要障碍。
2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
东亚各国不仅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道路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东亚各国不仅在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方面明显不同,而且在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方面也都追求各自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东亚各国的相互关系中,就不时出现各种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东亚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朝鲜半岛存在着南北分裂的问题,中国存在着台湾问题,日俄之间存在着北方领土问题,中日之间存在着钓鱼岛归属和东海划界的问题,日韩之间存在着日本方面称之为“竹岛”、韩国方面称之为“独岛”的领土归属问题,围绕中国的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之间存在着领海争议的问题。上述问题都是一触即发的敏感问题,经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引发而激化,也是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之一。
3来自区域外的不和谐因素的影响。
决的后遗症。冷战结束以后,美国虽然提防日本对其经济霸权的挑战,但面临中国的崛起,美国却把中国视为其在东亚乃至世界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以此为背景,美国对东亚各国的态度亲疏有别,战略有打有拉。其中,日本仍然是美国在东亚最主要的盟国,韩国和东盟都是美国积极争取和利用的对象。对于中国,美国采取了既利用、又遏制的双重战略,并千方百计地诱导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向西方化、美国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东亚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也都高度重视美国的作用,在相互关系中都打“美国牌”。尤其是日本,多年来一直明确地把日美关系作为其外交的基轴,并宣称依赖美国的“核保护”,防御所谓的来自东亚其他国家的“威胁”。这种来自区域外的不和谐因素,不仅是造成以往东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对今后的东亚和谐也将继续产生不利的影响。
4东亚和谐尚无制度性的保障和支持。
和谐世界必须以相应的国际法为依据。现在,东亚虽然有10+3对话机制和东亚峰会机制,但10+3对话和东亚峰会都是论坛性质的,其发表的宣言和声明对各成员都不具有约束性。另外,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参加了《东南亚友好条约》,各成员的行为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但《东南亚友好条约》并不是东亚和谐条约,其所规定的行为准则主要是和平与友好的准则,而不是东亚和谐的准则。从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方面看,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虽然以明确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发展目标,但各方对东亚共同体尚有不同的理解,其出发点、范围和发展道路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而且,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尚需时日的情况下,东亚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更长的时间,从现在的情况看,其发展至少是2020年或2030年以后的事情。这意味着以构建东亚和谐为宗旨的东亚和谐条约的制定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三)东亚和谐的基本道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实现东亚和谐的长期目标,东亚各国应该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采取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推进东亚的和平与发展,逐步克服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循序渐进地推进东亚和谐,这是实现东亚和谐的基本道路。
根据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东亚各国要共同努力,尽快消除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化解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排除区域外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并从长计议,共同探讨和制定东亚和谐条约。为此,根据中国胡锦涛在前述讲话中所提出的积极而具体的建议,东亚各国应该在现有的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在下述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坚持互信协作,维护和平稳定,建立东亚新型安全架构;。
第二,坚持相互借鉴,促进各种文明共同繁荣,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第三,坚持多边主义,奉行开放包容,加强区域内外合作;。
第四,坚持互利共赢,继续深化经济合作,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一体化的发展。
二、东亚和谐的基础和关键。
(一)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是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说双边关系是国际关系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就是东亚和谐的基础和出发点。现在,除个别国家间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以外,东亚各国间大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同时发展了相互友好关系。以此为基础,各国应该进一步努力,实现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进而实现东亚和谐。
各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大都包括维护和平、发展友好关系的内容。然而,各国在国际交往中是否真正地履行了这一基本原则,其具体的外交活动是否充分地体现了和平与友好,却并不尽然。特别是一些追求霸权的国家,他们在口头上虽然也标榜“友谊”或“友好”,但实际上往往是以强凌弱,以富欺贫,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例如,日本当年侵略东亚各国时,就打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幌子。可见,所谓的“友谊”或“友好”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实际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就像“朋友有信”即相互信任是朋友间深厚友谊的基石一样,国与国之间要像朋友一样地关系和谐,各国就必须以实际行动开展诚信外交并努力使其他国家对自己的外交诚信放心,感到满意和认可。这意味着国与国的关系和谐和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一样,也存在着一个对实际行动满意和认可即“服”的问题,满意和认可就相互服气,不满意、不认可就互不服气。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谓“服”,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诚信及其人品、道德等方面的满意和认可,可以放心地交朋友。在国与国的关系中,所谓“服”,就是一国对另一国的外交诚信及其国体、民风等方面的满意和认可,可以放心地友好往来。无论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服,就相互信任,同心同德,进而关系和谐;不服,就互不信任,离心离德,进而关系别扭。由此可见,服乃是国与国关系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世界和谐的基础和前提。
要建设和谐世界,各国之间都要相互服气才行,这是没有疑问的。然而,从矛盾的主要方面看,国与国关系中的“服”的主要内容是小国对大国服,弱国对强国服,穷国对富国服。无论是全球性的大国、强国、富国,还是区域性、次区域性的大国、强国、富国,都要努力做到使小国、弱国、穷国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谐,进而实现国际社会的和谐,建立和谐世界。
国与国关系中的“服”有理想状态的服、半理想状态的服和不理想状态的服。其中,理想状态的服是信服、佩服、敬服、心服、心服口服、心悦诚服;半理想状态的服是叹服、折服、从服、顺服、跟服、口服;不理想状态的服是臣服、屈服、畏服、口服心不服。理想状态的服是高层次的服,最容易实现和谐世界;不理想状态的服是低层次的服,不能实现和谐世界。
使小国、弱国、穷国对大国、强国、富国的服达到理想状态的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世界,这应该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为此,大国、强国、富国必须在下述方面以身作则,使小国、弱国、穷国真正对自己的外交诚信及其国风、民风等感到满意和认可:
第一,不称霸。近代世界史的经验反复说明,一个国家成为大国、强国、富国之后开始称霸,甚至挑起战争,以武力征服小国、弱国、穷国,乃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以武力征服世界是帝国主义的逻辑,这样所建立的国际秩序,只能使小国、弱国、穷国对大国、强国、富国产生低层次的服,其最终结果必然是不服,从而使以武力维持的国际秩序难以维系,走向崩溃。以武力征服世界只能实现低层次的服、不理想状态的服,靠经济力、财富力征服世界充其量也只能实现中等层次的服,半理想状态的服,这是现代世界的基本事实。要真正实现高层次酌服,理想状态的服,所有的大国、强国、富国在国际关系中都必须彻底实行不称霸的基本原则,做到不炫耀实力,不耀武扬威,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不仗势欺人,不以富侮贫。
第二,主动与小国、弱国、穷国友好相处。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威胁世界和平、破坏安定秩序的主要势力不是来自小国、弱国、穷国,而是来自大国、强国、富国。小国、弱国、穷国没有威胁大国、强国、富国的军事力、经济力、财富力和文化力,经常担心大国、强国、富国的侵略、渗透和威胁,所以在对外关系方面,一般都主动采取与大国、强国、富国修好的战略,以确保自己的国家安全。然而,小国、弱国、穷国与大国、强国、富国的关系是否和谐,这不取决于小国、弱国、穷国的态度,而是取决于大国、强国、富国的态度。小国、弱国、穷国主动与大国、强国、富国修好,这很难使其体会到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充其量只能使其对大国、强国、富国产生中等层次的、半理想状态的服,不易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只有大国、强国、富国主动与小国、弱国、穷国友好相处,小国、弱国、穷国才能真正体会到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对其产生高层次的、理想状态的服,易于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
第三,主动与小国、弱国、穷国开展合作。国际合作是各国为实现同一目标的共同行动或共同努力,是实现国与国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友好的重要途径。国际合作不仅有助于小国、弱国、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小国、弱国、穷国改善与大国、强国、富国的关系,从而确保其和平的外部环境,实现其国家安全。因此,小国、弱国、穷国大都对国际合作寄予较高的期望。然而,国际合作能否真正而有效地开展起来,其主动权不掌握在小国、弱国、穷国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大国、强国、富国的手里。因此,大国、强国、富国应该主动地与小国、弱国、穷国开展合作。只有这样,小国、弱国、穷国才能够对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感到满意和认可,对其产生高层次的、理想状态的服,从而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
第四,主动援助小国、弱国、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小国、弱国、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都处于落后的状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乃是其共同的心愿。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小国、弱国、穷国一般都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面貌。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大国、强国、富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小国、弱国、穷国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状态,就不仅能实现各国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而且能够使小国、弱国、穷国对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感到满意和认可,对其产生高层次的、理想状态的服,从而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
(二)中日和谐是东亚和谐的关键。
2004年4月24日,中国胡锦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说时说,地区大国应该对本地区和平与发展负有更大的责任,欢迎本地区大国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更为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中日是东亚的两个大国,在世界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07年12月28日,胡锦涛在会见访华的福田首相时说,发展长期稳定、睦邻友好的中日关系,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既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期待,也是两国领导人和政治家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因此,要实现东亚和谐,必须实现中日和谐,这是实现东亚和谐的关键。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2000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古代,日本一直是学习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思想文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生产技术方面,自秦汉以来,中国的种稻、植桑、养蚕、纺织、冶炼等生产技术相继传到日本;在思想、文化方面,隋唐以后,日本学习和引进了中国的汉字、儒学、佛教、典章和艺术。在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发展以后,中国也开始学习日本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民主进步思想,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等,当初就是参考日文版本翻译和介绍到中国来的。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开展的革命活动,曾得到许多日本友人的支持与帮助。后来,周恩来、鲁迅、郭沫若先生等先后在日本学习和生活,也同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然而,1894―1945年,中日两国经历了50年左右的战争。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50年虽然是暂短的一瞬,但却给中日两国人民的心灵留下来巨大的创伤。当时,不仅中日两国处于战争敌对的状态,东亚各国也都掀起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东亚虽然迎来了和平,但日本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初之前一直追随美国反苏的政策,长期采取敌视和包围中国的政策,中日两国处于外交中断的不正常局面。与此同时,围绕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60年代后期爆发的越南战争,中日两国继续处于不战不和的对立局面,整个东亚也笼罩在冷战的铁幕之下。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以《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2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8月)和《中日联合宣言》(1998年11月)三个政治文件为基础,中日关系迎来了正常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日两国交往频繁,经贸关系、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扩大和增加。2007年,中目贸易额由1972年的11亿美元增加到2360亿美元,中国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国,两国友好城市多达233对,人员往来超过500万人次。由此,中日两国经济上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断加深,政治上相互信任、相互友好的关系也不断加强。以中日友好为基础,再加上冷战时代结束,东亚各国的友好关系迅速发展,东亚真正迎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局面。
1997年10+3机制形成以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定期会晤对推动东亚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东亚各国从2000年起开始共同研究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就是一个最有力地证明。然而,2003―2006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关系一时出现了所谓“政冷经热”的不正常局面。结果,中日两国领导人的相互访问中断了4年之久,2005年在apec和10+3领导人会议期间的例行会晤也被迫中断了。“政冷”不仅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引发了两国间的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和有害无益的争端,而且给东亚合作也带来了明显不利的影响。以2005年12月同时召开的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为例,由于中日、中日韩领导人会谈被迫中断,韩国总统卢武铉也拒绝与小泉首相会谈,会议自始至终笼罩了不和谐的气氛,致使中日两国围绕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分歧难以弥合,东盟各国无所适从,两个会议都未能取得预期的进展。在小泉首相之后,经过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温家宝的“融冰之旅”,中日两国确立了“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即战略互惠关系;经过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和胡锦涛的“暖春之旅”,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内容更为丰富,中日关系“花明柳暗又一村”,再现了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历史经验证明,中日两国是和谐则互利双赢,不和谐则两败俱伤。不仅如此,中日和谐还直接影响到东亚和谐,即中日和谐则东亚和谐,中日不和谐则东亚也不和谐。可见,中日和谐完全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国人民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的殷切期盼。以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契机,中日两国应该共同努力,实现中日和谐,并通过中日和谐,共同推动和实现东亚和谐。
三、中日和谐的途径。
根据和谐世界对大国、强国、富国的要求,中日两国都必须反对霸权主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并积极开展中日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日和谐。
(一)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在世界上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其中日本就流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是日本继“中国崩溃论”之后对中国的又一误解。从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近代史看,包括英国、美国、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日本在内,一些大国崛起后大都称王称霸,要求按自己的利益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其中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甚至挑起世界大战,妄图用武力重新分割世界,对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日本散布的“中国威胁论”有一定的市场,东盟各国就担心中国崛起会损害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然而,中华民族有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饱受帝国主义侵略之苦的中国在崛起后决不会走一些国家称霸世界的老路。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因此,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信奉和厉行“中庸之道”,强调用“仁”和“道”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国与国的关系,一直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集中精力建设自己的国家,一直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力争保持和平的国际环境,从未威胁过任何国家的安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又多次宣布不称霸,即使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不仅如此,面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中国政府一直本着“尊重历史、维持现状”的原则,以最大的诚意,通过谈判与有关国家合理地解决了大部分边界划定问题。对于钓鱼岛、东海、南海等有争议的领土、领海问题,中国也反对诉诸武力的做法,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中国在新世纪初迅速崛起以后,又及时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宣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和平崛起作为中国的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这既是中华民族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意味着中国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其目的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贡献。为此,在推动国内发展方面,中国将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而真诚地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友好相处,实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奉行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
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意味着中国不会走历史上一些霸权国家的老路,中国强大既不会妨碍包括日本在内的任何国家的发展,也不会威胁包括日本在内的任何国家的安全,这是中日和谐的有利条件和根本保障。
(二)日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世界的霸权主义行径虽然得逞于一时,建立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但难逃历史的惩罚,最后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日本人民对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也是深恶痛绝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制定了放弃战争的和平宪法,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经过经济恢复、高速增长和稳定增长,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和平发展中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日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侵略战争和霸权主义的道路走不通,和平与发展才是日本惟一的出路。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日本通过扩大对华贸易和对华投资,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好处。实践证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虽然对日本提出了挑战,但更多地是提供了机遇。尤其是2002年以来的日本景气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中国特需”的推动。因此,在和平与发展方面,日本应该实现与中国的和谐与共同发展。为此,根据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日本首先要彻底摈弃霸权思想的残余和拎战思维,正确地总结和对待历史教训,彻底反省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华战争。诚然,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中国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和道歉。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现在和今后的问题是,日本政府要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不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其次,日本要彻底摈弃“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以后,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难,日本国内开始流传“中国崩溃论”;新世纪初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国际经济地位迅速提高以后,日本国内又开始流传“中国威胁论”。从表面上看,“中国崩溃论”似乎是日本对中国的“过小”评价,“中国威胁论”又似乎是日本对中国的“过大”评价,但从本质上看,这两种看法的背后都是霸权主义思想残余和冷战思维的影响在作祟。其中,“中国崩溃论”是部分右翼势力希望看到中国经济崩溃、国家分裂和社会主义垮台的结局,“中国威胁论”则是部分右翼势力担心中国强大,试图阻碍中国崛起。从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中国强大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日本为了自己的强大而诅咒和害怕中国的强大不仅是徒劳的,而且不利于日本清除霸权思想的残余和冷战思维,不利于日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另外,日本不宜争夺东亚合作的领导权。日本作为东亚第一经济大国,在贸易、投资和政府开发援助方面都对东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应该肯定和鼓励的。日本也应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努力,为东亚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自2001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走在了日本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面以后,日本就一直担心会失去东亚经济联合的主导权,在fta/epa方面采取了冷落和包围中国的政策。与此同时,尽管中国一再表示不争夺东亚经济合作的领导权,但日本政府却不时摆出了与中国争夺领导权的架势,一再声称日本应该在东亚经济联合中发挥主导作用,要争取主导权。现在,10+3领导人会议和东亚峰会已经开辟了东亚合作的道路,确立了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为此,东亚各国应该平等协商,共同努力,日本也要放下经济大国的架子,与东亚各国友好合作。
(三)发展中日友好。加强中日合作。
根据胡锦涛访日与福田康夫首相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对两国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肩负着庄严责任,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中日两国必须共同努力,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为此,今后中日两国应该在以下五大领域构筑对话与合作框架,开展合作:(1)增进政治互信;(2)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国民友好感情;(3)加强互利合作;(4)共同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发展;(5)共同应对全球性课题。在全面开展上述合作的过程中,中日两国不仅要努力消除双边关系的主要障碍,加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扩大中日交流与中日合作,把两国关系发展到中日和谐的新高度,而且要共同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而实现东亚和谐。
应该强调的是,在全球特别是东亚fta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双边自由贸易已经成为东亚经济联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是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过渡和桥梁。为此,中国政府在积极发展fta的同时,已经主动建议了中日fta,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对中日关系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对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积极姿态。现在,在中日两国努力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新形势下,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放弃在fta/epa方面孤立和包围中国的错误政策,改变回避中日fta的消极态度,尽早启动中日fta的进程,使中日fta成为中日合与中日和谐的象征,成为中日两国共同推动东亚合作与东亚和谐的重要行动。
一国的国际战略制定,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同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苏东巨变、冷战结束宣告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在这之后的十几年,国际战略格局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一超多强、多边共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多极化是其必然趋势。基于这种战略格局,党中央于十六大做出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判断,并于十七大提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持续近五十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一超多强、多边共生”。“一超多强”形容的是力量对比,即当今世界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同时还存在若干世界或地区性强国。“多边共生”反映的是国际行为主体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今大国之间平等独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
“多边共生”的大国关系,其形成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这一世界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美国的经济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经济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到美国。冷战结束后,老布什总统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号,但他没有意识到在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加深、经济合作日益重要的新时代,要“遏制”一个国家谈何容易!另外,国际政治民主化主张世界各国通过协调对话来解决国际争端,任何国家不能独断专行,不能动辄诉诸于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形成“多边共生”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大国关系是不难理解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9·11”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大国之间合作这一趋势。“9·11”之前,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的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沿袭了冷战时期的惯性思维,努力在大国中寻找敌人,尽力防范对其领导地位形成挑战的其他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出现。但“9·11”充分说明,非国家主体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要素,恐怖主义它不会因某国的某一政府或某一组织的内部瓦解而结束,只要它的产生根源(种族)仇恨存在它就不会消亡。而且在恐怖分子非对称手段袭击下,即使掌握绝对优势军力的国家也无法确保本国的“绝对安全”。“9·11”事件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一个国家要维护本国安全,除了维持必要的军力外,还需要尊重别国的安全,少树敌、不树敌,只有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平等、友好地对待别国、尊重别国的安全和主权,才是对本国安全的最好保障。可以说,“9·11”事件后,世界大国之间合作多于对抗,国际环境趋于好转。
尽管现在是“一超多强”,但多极化是大势所趋。多极化趋势的判断一方面是基于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其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五大经济中心:美、欧、俄、日、中,美的地位在下降而其余四者在上升。美国迷失了国家未来发展方向,而中、俄、印、巴、东盟等在经过理性反思和审时度势之后大体找到了符合国情的复兴之路。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大趋势下,美国“一超”的单极格局也是难以长久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自不用说,美国已经意识到南北差距问题给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各大国都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具备发言权。毋庸讳言,当今世界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只有美国的参与才能解决,但美国要解决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也离不开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支持和合作。单极格局形成不仅需要存在一个唯一超级大国,而且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主要大国还必须承认它具有中心地位,服从其领导。然而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既不承认美国的中心地位也不服从其领导。由此可见,“一超多强”的战略格局最终将会被多极化所代替。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预见性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格局将来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1]。也正是基于此种战略格局,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为了抓住这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七大给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国际战略是一个国家为了争取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于对外关系中制定的带全局性的策略谋略。国际战略的制定,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同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
和平发展战略,发展是终极目标。之所以把发展定为终极目标,一方面是基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顺应世界时代主题和国际战略格局的要求。在当前“一超多强,多边共生”的战略格局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下,和平的力量超过战争的力量,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合作多于对抗,机遇大于挑战,可以说是国家发展的一段绝佳时期。
相对于发展,和平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中国发展的方式诉诸于和平手段,二是中国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发展的这一目的从胡锦涛同志的“和谐世界”理念中可以窥豹一斑。“和谐世界”强调国与国的和平、人与人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合作共赢,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共同发展的决心和信念。另外,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关于大国崛起方式的创新之路。从世界历史来看,几乎所有民族和国家的崛起和强盛,都无一例外地与征伐、杀戮和资源掠夺紧密相连。正是因为如此,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西方一些国家出于冷战思维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想方设法遏止中国发展,严重恶化了中国的发展环境,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使中国的对外经贸受到的损害。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世界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得中国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有400亿至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2]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和平发展新战略方针。“和平发展”有助于打消外界的误解和疑虑,“始终不渝”彰显着中国执行这一战略的立场和决心。
战略为主导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也为中国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周边环境。
可以说,和平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智慧,科学的判断国际形势,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作出的战略抉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全球每七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一起涉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呼吁发达国家应客观公正看待中国的竞争力[eb/ol].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摘要: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孙子兵法》,这部伟大的著作,它以它独特的魅力与精神,影响这一代代的军事世界。本文,就《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与其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孙子兵法基本精神现代军事应用。
《孙子兵法》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国门,许许多多的国外军事战略家都沉迷于这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它不仅跨越了国界,更穿越了时空。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孙子兵法》作为举世闻名的兵家“圣经”,以它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与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世世代代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富有哲理的兵学理论。
《孙子兵法》共计13篇,仅5000余字,却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构建起了一座富有哲理的军事理论殿堂。而该书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不论在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教学艺术等等。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二、《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
《孙子兵法》独具的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和其核心价值,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所蕴含的深邃而朴素的科学精神。《孙子兵法》蕴含的科学精神渐渐注入社会,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世界军事文化的发展。
1、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
历史和文化朴素而科学的总结。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人们生死。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补可以愠而致战。”-------《火攻》战争的发起必须慎而又慎。
2、先胜全胜的不战智慧。
在《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中,“全胜”战略是“慎战”思想的直接导论。因为战场上兵凶战危,思想缜密地定下万全之策,就意味着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最全局的胜利。所以,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的制定与智慧无可匹敌地屹立与兵学的珠穆朗玛峰顶。
孙子强调伐谋、伐交并非单纯的谋略控制与外交机巧,而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控制与筹划。所以孙子又提出了另一兵威的凝结实质----“全胜”。“全胜”不仅仅是“战胜”的保证,更加是“全胜”的前提。为了实现不战而全胜,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要取得综合优势。否则伐谋、伐交说到底也就是无源之水。从历史背景来看,孙子所处的时代并不具备对战争效益进行定量精细评估的条件,但这并不损于孙子先胜与全胜思想的真理价值。凭借最充足的准备与最小的代价实施行动来获取尽可能最大的收益,具备了兵学要旨的力量。
3、审时度势的战略预见。
由于各种不同因素的不断改变,战争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在战争前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知己知彼,才可以在客观上与“先胜”准备以及灵活主动的作战知道密切联动。
4、因情应变的作战指导。
所谓因,就是依情而变,灵活应付,把握主动权。因情应变,要求作战指导者善于把握战争中敌我、得失、攻守、劳逸、众寡、勇怯、胜败、专分、治乱、虚实、奇正等一系列矛盾构成的态势。
“用兵之术,唯因字最妙。”-----《阵纪·因势》。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虚实》。
5、令文齐武的治军理念。
战争的实质是克敌制胜,不仅仅要善于对敌施事,还要善于统领全军。在治军方面,不仅以文德与刑威为重,更要以宽容与严戒并举。在孙子倡导的诸多治军方法中,最能直接体现“令文齐武”的理念当属奖励军功,赏罚并举。当然,“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倡导的并非全是规则意识之下的`激励与惩戒,更多情况下需要“民本主义”的教化和管理。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行军》。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九地》。
三、《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xx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美国自20世纪xx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xx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美国伊拉克在开战时间上的选择也很稀奇。原本打算在最后通牒后的两天开始比赛,可是突然通过卧底知道萨达姆在开会,所以临时决定立即开展“斩首”的行动。虽然这一次的活动并没有伤到萨达姆,但是也给伊拉克方面的指挥战略系统造成了麻烦。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核心军事思想,其目的是先于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威之前,干掉伊拉克军队。于是,美国在伊拉克的战场上,速度极其之快,不到半个月就拿下了巴格达。而在拿下巴格达之后,美军就对巴格达进行了大规模地探测,弄清了敌人沿路布防的情况。而在外交方面,美国很早就开始了周边国家的工作,使其可以在他们的国家驻军。通过伊拉克战争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美军正是运用了《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
四、总结。
《孙子兵法》凭借它博大精深的个人魅力,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各代军事理论思想,更加深入影响到了现代的各大领域。它的基本精神,更是为我们这些后辈奠下基础。这一切,更是《孙子兵法》美丽所在。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的教育主题,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实践中加强对爱国主义的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进一步增强,对强化人才综合素质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而言,学生容易受到思想的侵蚀,因此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全面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为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爱国教育;爱国情感。
爱国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引入的合作办学方既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要面临国外多元文化思想对大学生群体的冲击和影响。按照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军事理论教学为载体,对爱国情感教育进行强化,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对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而言,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不断积累和培养,只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长时间坚持教育学生和培养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地突出教学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爱国情感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引作用,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爱国情感的激发能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对全面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有积极影响。因此新时期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多个角度制订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措施,力求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支持。此外,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而言,受到国外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大学生群体的个人主义思想、利己主义思想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弱化,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爱国主义情感弱化的情况,甚至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抵触心理,不仅严重限制大学生综合学习效能的提高,也会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制约。因此为了改善中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情况,在学校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视,明确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发挥出军事理论教学的价值,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有效培养,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进而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结合军事理论教学情况,对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增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cai的设计和应用。
当前,在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信息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影响,教研人员已经积极探索了cai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加军事理论教学的内容丰富性,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指导,增强教学组织效果。从整体上加以解读,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对cai的设计和应用能够促进教学系统的构建,且由于课件自身兼容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强,能够在教学环节实现合理应用,因此可以辅助军事理论教学中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培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情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理想化的条件。在具体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选用具有感染力的图片内容,适当引入新时代背景下与军事理论和爱国情感相关的信息,进而在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感召和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切实突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综合效果。
例如,在针对军事高技术方面“精确制导技术”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军事理论教师在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官方公布的技术成果视频以及我国国庆阅兵的视频内容等,辅助学生加深对这方面技术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并在国庆阅兵场面的作用下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国军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激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说服力,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良好培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探索这方面的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如此,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爱国情感教育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增强,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投入。
教师爱国情感投入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自然流露真实的情感,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师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相关教育情感的投入,为学生良好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培育做出正确的指引。具体分析,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发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发挥榜样作用,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培养。
1.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融入崇高使命感。军事理论课的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也要促进学生心灵的塑造,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和中国梦的践行者。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历史使命,并将使命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开拓崇高的理想境界,以真实的情感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如在针对我国周边国际安全环境现状方面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情况复杂,战争危机依然存在”进行解析,就要适当融入崇高的使命感,让学生认识到复杂国际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群体在建设国家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要历史使命,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为教师、学生在建设国家方面所能够做出的贡献等,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充分激发,切实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为了形成对学生的有效情感感染,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就要在讲解相关知识和内容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实现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正确引领,为学生群体学习军事理论内容、强化自身爱国情感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如在讲解日本军事情况基础上,教师要融入适当的爱国情感教育,并指导学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客观看待中日历史遗留问题,进而对中日军事情况进行深入探索,在有效渗透教学情感的基础上实现对爱国情感的激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三)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要想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强化,不能将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学习方面,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教育教学组织活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激发,使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显增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相关内容作为依托,设计相应的爱国情感教育课外活动,如成立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小组、世界先进武器探寻小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史研究小组以及中国现行战略方针学习小组等,在成立专业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参观学习,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加深对军事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组织开展报告会,让学生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报告,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形成更加明确系统的认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的课外活动学习效果也会逐步增强,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军事理论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措施,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新时代背景下,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特色,要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角度對军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挖掘,革新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特色,辅助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实现优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宏.基于军事理论课程的高校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18(13):56.
[2]王伦,柳。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十二
摘要: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来辅助传统教学,不仅能弥补教学时间、空间的不足,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首先简述了普通高校军事理论在线课建设现状,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军事理论微课的设计原则,最后课题组对微课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探析。
关键词:微课;军事理论课;普通高校。
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学生平时学习國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国防教育功能在高校实现的主要依托。军事理论课内容博大精深,在学时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是课题组研究的重点。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在线课程的发展,mooc辅助教育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mooc高度精炼的知识整合以及灵活机动的学习方式,让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师们不再担心知识点放射少,课时不够用,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军事理论课课程知识更新速度快、涉密性强、涉及政策部分教学尺度拿捏难度大、可参考借鉴经验少等原因致使军事理论课的mooc建设难度大,创新性和突破性强。
微课发展到今天已经被看作是一种常态化。
教学资源。
冀中职业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团队在省教育厅主推的智慧职教mooc学院平台上构建了《大学军事教程》课程,一期课程已顺利结课,二期课程正在建设中。一期课程全程共有1500余名学员加入课程,其中不乏有数十名全国同类院校相关同仁加入交流,教学效果良好。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和mooc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作为传统课堂军事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既能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的效果又不占用学校其他的教育教学时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军事理论课的在线课程进一步建设研究迫在眉睫。
在线课程。
教学资源。
库中,把课程资源整合到微视频中的,以微课形式进行,包括(且不限于)军事理论课视频教程、拓展阅读资料及视频、文本课件、在线课堂讨论环节、章节测验、期末考试等全部mooc主要构成要素。因此在。
教学设计。
中我们深度分析当前形势、创新思考,更加注重微课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来辅助传统教学,不仅能弥补教学时间、空间的不足,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一)紧扣教学大纲,筛选适合制作微课的内容。
2019年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课程内容、教师发展、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保障、督导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这些改变均说明职能部门对本课程功能定位的进行了深入谋划和思考,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深度剖析,有利于对本课程所属问题进一步深入探析,从而凝聚共识、指导业务实践。
军事理论课担负着大学生国防军事教育的功能,教学的目的不同于专业的军事院校,无需在理论的深度和学术上做过细的探究,重点侧重于拓宽军事领域的知识,注重军事知识的信息量和科技含量。这就要求课题组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教材内容,适当增加国际局势变化、局部紧张态势分析和新军事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新内容,使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富有时代特色。此外,军事理论课还应把学生关注的世界热点问题、最新信息以及相关前沿问题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微课中的微视频拍摄完成后,短时间内一般都不会重新拍摄。军事理论课时代性很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刻影响下,全球性、跨国性问题逐渐上升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安全中的国际战略形势和信息化装备中的信息化作战平台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中国国防和军事思想这两部分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录制军事理论微视频课时,应当把较为稳定的重点内容用微课的形式录制,变动性较强的部分主要放在课堂上讲授,这样既能在国家规定的学时内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富裕出时间让教师能重点讲解国际战略环境等变动较大的内容,从而增强了军事理论的时代性。
(二)采用多种呈现形式,吸引学生的长期关注。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自制能力差,思想容易开“小差”,对于当前一些军事热门话题、信息化战争战例,以及热播影视作品所反映出的救援行动、信息化作战平台、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化杀伤武器、军事高技术等学习兴趣浓厚,但对于理论性知识却缺乏深入的学习。因此,军事理论教学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乐学、善学,从而体现学生才是真正的认知主体。微课要把语言文字表达的艺术性和视频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图文并茂、音像同步,使得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微课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录屏类、拍摄类、ppt等基本形式,也可以是动画型、交互式、手绘类、互动电影、手机h5型等多种创新形式。例如讲授古代军事思想《孙子兵法》——作战篇时,可结合“以战养战,因粮于敌”的军事思想,将李牧巧施“美马计”做成微课来播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明了,提升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和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因为学生可以挑选在线公开课的内容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在线课全部知识点都要以高质量的水平完成,军事课教师是完成军事课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仅一名教师完成整门课程的拍摄,难度特别大,因而需要组建团队,需要校内外专家联合培养校内专兼课教师,还要联合本校、本省甚至全国的优秀同行,强强联手、共同参与、合力建构,把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都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再经过认真打磨才能形成军事理论精品在线公开课。
(四)深入学习制作技法,设计高标准微课。
如何让微课更具吸引力?这是关于设计策略方面的问题,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设计是最重要的一步,有条理、有逻辑的设计能够让课程在结构上更凸显合理化,也更便于后期的制作。微课是解惑而非授业,在制作微课前教师要选好知识点,明确受众。微课设计思路要清晰,选定了主题、内容及展现形式后,需总体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从导入、讲解、交互,到拓展实践、评价,整个体系一定要明确。时间必须把控好,5-8min内讲透彻微课所要展示的知识与内容,在最后特意留下恰当的空白,以便给读者留出想象的空间。一般按照下面这些原则进行设计微课:
(1)标题简练、有新意;。
(2)授课过程中适当加入一点幽默的笑点;。
(6)微课的教学环境符合“一对一”辅导的模式,一定要注意受众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大教室里很多学生,教学时要做到“目中有人”,语言要生动形象,态度要真切诚恳,使用个性化亲切的语言,加入一定的技法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微课制作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选题设计,包括脚本的设计、逻辑设计和选题等;。
(2)素材收集,包括微课中用到的视频、图片、文本和其他素材;。
(3)课件制作,特别考虑制作时的色彩搭配、排版、动画和可视化效果;。
(4)制作准备,如准备好摄像头和麦克风,准备好所需软件;。
(5)视频录制,指拍摄或录屏和后期制作阶段。后期制作,才是真正的技术活儿,如今制作手段多种多样,各类软件也层出不穷,有时微课的制作其实是在考察大家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促进学习的迁移。
军事理论课所依托的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具有鮮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军事理论课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知识体系的渗透性、思维方法的贯穿性都为学习的迁移提供了非常多的“共同元素”。比如《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得到古今中外广泛认同,历久弥香,发挥跨时代、地域和行业的局限,其独特价值就在于此书凝聚了军事科学的军事思维方法,其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是军事理论中最为稳定、核心、长远指导作用的内容。
微课是一个独立的、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小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从学习知识技能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迁移。学生使用微课进行军事理论课程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第二轮甚至多轮学习,直至完全掌握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不断思考,探寻新的知识,进一步将军事理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原理与技术结合起来,从理论上也能解释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这些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益处。
(二)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加强素质教育。
教育需要从素质的渗透性、交互性、全面性等视角来审视,军事理论课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以国防教育为核心,以军事理论课为依托,以军训为阵地的军事课教学的综合作用,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军事理论课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融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让“微课”的内涵进一步得到拓展,并直接融入了服务功能。利用现场微课、网络微课、线上微辅导、线下预约微辅导四种“微课”表现形式来服务学生,为学生在线上线下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台,真正实现“微课”从单向的传授——学习向传授——学习——实践——传授转变,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军事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要求。军事理论教学要聚焦此目标定位,探寻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具体内涵外延、作用机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真正为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做贡献。
将微课应用于军事理论课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军事课教师专业发展,深化军事课程改革,提高军事课程建设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化课程改革以及提升课程形象,使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现存问题得以改善。在边建设边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军事理论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改变,使其线下高标准,线上有水平。线上课程辅助线下教学,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充分达到国家要求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优秀水平。改革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时慧.慕课背景下国防教育在线课程的思考[j].教改教法,2018(08).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北京:国发〔2017〕4号文件,2017.
[4]李际均.中国军事战略思维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09):389.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十三
1、由军事理论课的课程特征决定。
军事理论课具有前瞻性。它要求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看待战争与和平,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军事理论在进行国防历史教育的同时,还对未来战争的形态,尤其是高科技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进行预测和评估。同时军事理论课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战争、军队和国防。通过战争历史和未来战争形态的教育,要求学生从战争的发展变化中,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对可能出现的高科技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有所了解。从而树立起国家安危意识,培养关注国防、献身国防的爱国主义情怀。
2、是军事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军事课的教学目标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军事理论的教学目标而言,主要是通过对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现代国防观念和科学的战争观,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面临的复杂形势,正确理解国家安全政策;熟悉高端技术与新军事变革的关系,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信息化战争有清醒的认识。战争、军队和国防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而教学目标也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进行调整,这就要求军事理论教学要用发展和开放的态度进行教学。
目前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现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始终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学”,导致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二缺乏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知道应付考试。在问及国家安全热点话题时,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只知道附和网上愤青的言论,与一个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不符。要改变上述教学困境,必须将军事理论从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
1、教学要素的开放。
(1)教学主体的开放。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是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站在学生面前训话布道,学生只能听取和尊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双重主体”转变,从“以教师的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方向发展。这要求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进行角色转变,教师要从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布道者角色向追求“师生共鸣”的师生平等双主体方向发展;学生要从过去消极被动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2)教学内容的开放。
传统教学偏重于教材,把毫无遗漏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教学的根本和唯一的目的。开放式教学要求改变绝对强调教材的一面,从正视教材内容的一面出发,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跳板”,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凭借。军事理论的教材内容是相对固定的、静态的,但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形势是发展的、动态的。因此,我们需要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拓宽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在实施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开放时应注意把握几个原则,一是开放式内容既要联系生活又要符合大纲。二是内容的选取应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如中国如何应对日本“购买”钓鱼岛的挑衅?中印边界谈判为何多次无果而终?类似的开放内容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的热情。三是要考虑到军事理论内涵的拓展。军事理论【】的内容虽然主要是讲战争、军队和国防,但相关内容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如黄岩岛事件,学生首先要清楚黄岩岛的地理、历史概况,进而分析其所涉及的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学等理论。
(3)教学形式的开放。
在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中,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规定全体学生必须完成一次课外考察实践,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革命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
2、教学环节的开放。
(1)教学准备的开放。
传统的教学准备主要靠教师独自完成,从确立教学目标到编写教案,大多根据教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教学自省完成,整个教学准备环节很少甚至没有学生的参与。这导致课堂教学中师生脱节,学生上军事理论课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通过每学期教学质量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根据学生意见,在教学准备的时候,尽量考虑学生需求,将他们的意见列入教学准备环节。
(2)教学过程的开放。
开放性的教学过程,需要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案例分析式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引入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就最新的国家安全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是推荐学生阅读指定参考书,看后撰写阅读体会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展示,然后再由学生进行交流和互评,教师进行补充总结,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的开放。
传统的教学考核通常采用定量评价为主,即主要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查学生的标准,这种考核方式主要关注的是学生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对平时的学习情况没有纳入考核体系。开放性的教学评价要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由于军事理论课程自身的特征和当前教育形势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军事教育的需求,这就需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将时代军事政治动态融入到教学当中,提升学生对于军事理论知识的独立见解能力,培养学生献身国防的爱国意识。
参考文献: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十四
摘要:随着世界形势的复杂化和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我国的安全受到严峻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周边又不断爆发事端。湄公河惨案、南海之争、菲律宾争夺我黄岩岛、日本非法购买钓鱼岛等。都说明了我国的领土与经济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而这些情况的解决,需要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如今,世界形势瞬息万变,国防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人才;海洋权益;太空;精神;党的建设;科技;
国防这个词,这几年越来越热了,这也在所难免,毕竟世界形势越来越复杂了。自从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导致霸权主义泛滥。在美苏冷战的时候,由于两大国阵营的相互对抗,世界倒是很少发生战事。而随着两极格局的崩溃,隐藏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再加上美国极力向全世界“推销”其所谓的民主。导致世界战事不断爆发,全球动荡不安,国际恐怖主义越来越猖狂。这无形中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危险。
更加令人不能忍受的是,我国快速和平的发展壮大招致了某些国家的不满与妒忌,使得中国威胁论愈演愈烈。从而引起了周边国家的不安而招致许多周边国家的联合抵制,这一切都使得我国更要加快发展国防建设的步伐。
鉴于此,为了保障我国的顺利发展、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和我国的既得利益不受侵犯,我们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保障。可近几年,周边国家不时的挑起事端、岛屿之争、某些国家扣留我方渔船等等,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的国防力量还没有强大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地步,还不能完全满足保障我国寸利的需要。因此,在我国的经济实力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为了与之相匹配,我国现在要加快国防建设的步伐,继续缩小与军事头号强国——美国的差距,甚至超越美国,为我国发展扫除障碍。
第一,国防的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军队要绝对服从于党的领导,忠诚于党,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只有这样,军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为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崛起提供保障。在我国,决不能使军队国家化,决不能脱离党的领导。在国家化的军队里,军方很容易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人民于不顾,让国家处于动荡之中。前一段时间,埃及军方与总统穆尔西的争权就使得埃及动荡不安,这也说明了军队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这么说来,军队的建设就要以党的建设为基础,为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变得更加强大,那么在党领导下的军队也必然变得更加强大。
第二,在军队建设上,要实现军队由人员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新时期的战争向无一不向世人表明,现代科技是在信息化战争中取胜的重大决定因素。比如说海湾战争,美国使用的信息化武器只占全部武器装备的百分之几,却极大地加快了战争的进程。伊拉克部队伤亡惨重,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只伤亡了几百人。再如利比亚战争,北约出动了几架飞机,卡扎非政权就无力抵抗了,原因何在,他那几辆坦克,几架机枪根本不可能和飞机抗衡。这充分说明了现代化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的支撑,再多的部队也只能给别人当炮灰。目前我国的部队有两百多万,美国作为一个在全球都存在的军事大国却只有一百四十多万,而俄罗斯就更少了,只有九十万。可他们的军事实力没一个国家敢小觑的,其原因正是他们拥有强大的现代化武器和军队。单从军队数量上来看,我国的军队还不够现代化,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精而少的军队,加大军费开支,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制造更多的杀手锏武器,做到拥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力。从而更好地保障经济建设,经济发展了。就有更多的力量发展国防,从而使二者良性循环。二者的同步发展并不矛盾。
第三,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人才。为此,就要提高军队的素质,使更多的人在军事素质过硬的同时,也能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毕竟现代的武器也是给人用的。武器再好,如果没人会操作,那和一堆废铁没什么两样的。在朝鲜战争中,我们在这方面就吃了不少亏。将士们用血肉搏来的卡车、坦克因为不会开,只能仍在原地,眼睁睁的看着美国的飞机飞回来把它们一个个炸掉却无能为力。实在让人感到痛心。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不妨加强国防生的培养力度。为军队提供更多的军政素质和科学知识兼备的人才。这样武器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威力,真正将现代科技运用到战场上,发挥保家卫国的作用。
第四,我国的海洋军事力量要提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利益也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这些利益也在经受着越来越大的威胁。我国的船只被劫、被扣留的事情还时有发生。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海洋利益急需得到保护。这种保护不仅仅要存在我国的管辖领域内,而是要做到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国的保护存在。而目前,我国的海洋力量比起美国还很薄弱,南海的资源被无理掠夺、钓鱼岛之争尚未解决,还有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国家,更有周边的许多国家在其挑唆下不断寻找事端,使我们不得安宁。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国绝对不能容忍的。为此加强我国海洋军事力量迫在眉睫。甚至应当把海洋力量的发展作为各军种发展的重中之重。当然,经济利益的需要除外,我们作为一个大国这本身也在无形中对我国的海洋力量有着很高的要求。从历史上看,每一个崛起的大国都是海洋的霸主、海洋的统治者。十五世纪、十六世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正是凭借他们当时强大的海上力量占领了许许多多的殖民地,成为当时世界上很富有、很强大的国家。而后来英国海洋力量的崛起,超越了两牙,并最终打败了他们,建立了所谓的日不落帝国。成为世界的霸主,而当今时代也很明显,美国正是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力量才能称霸全世界。由此可见,身为一个大国,海洋利益必须得到保障,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洋力量。维护自己在全世界的利益。当然,我们发展海洋力量并不是与什么国家争夺霸权,我们不寻求战争,我们要牢牢遵守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现我国的和平崛起。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毛主席“落后就要挨打”的忠告。从历史来看,要想不受欺负,只有拥有强大的力量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其他的都是扯淡。所以,我们要和平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屹立于世界。
第五,在世界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我国也时有出现一些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事件。西藏、新疆近年来发生的几起暴力事件不但照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更使得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这是我们坚决不能容忍的。为了保障国内的安全与稳定,军队要提高应对恐怖主义的能力,加强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对不法分子给予严惩,这也应该成为国防建设的一部分。毕竟攘外的同时,也要安内,这样国家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同时,在新时期,我国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把目光放的长远一些。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在九十年代就开始了信息化战争并应用于战场。在高科技上,美国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从而建立了强大的军事科技。而在前几年,美国又成功发射了“太空战机”。并且近年来各个国家的太空之争越演越烈。可以预见,未来的战争,必然向太空方向有所延伸。因此,发展航空航天事业、太空武器已经刻不容缓了。不然的话,很可能被人所制。发展太空能力既是维护我国太空利益的需要,也是我国应对未来战争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要毫不松懈,要把太空发展成为我国的国防前沿阵地。
最后,我们不仅仅要有所突破,同时也应该继续发扬我军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并没有先进的武器,但是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解救了中国的劳苦大众、建立了人民的中国。靠的是什么?当然是精神,这种精神一直都是我军制胜的法宝。也是人民解放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根本。无论何时何地,我军都不能丢弃这种优良的传统。丢弃了这种精神,就是主动放弃了胜利,我想没人愿意这么做吧!
国防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我们有一个好的规划、好的目标。更需要我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对发展军事力量的规划毫不动摇的执行。而现在,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但是孔子也曾说过“小人不足听也”。凡是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国家和个人,无一不是心怀鬼胎,各有所图。发展国防是对每个国家的要求。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一个世界大国不应该被这些流言碎语所影响。而要坚定不移的走向发展国防的道路。和平发展国防,是为了这个世界更和平,是为了遏制其他的国家在全世界的霸权。我的和平发展国防是对世界有力的,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而不是威胁了世界和平。只有我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发展,才能更好地履行我国的大国义务和责任,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安定。所以我国要坚定不移的发展我们的国防,不能被外界的噪音所干扰。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十五
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牢牢把握时代和实践新要求,提出以强军目标为主要内容的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成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强军兴军的重要思想行动指南。作为担负强军使命的武警部队官兵,更要学好系列讲话精神,坚定听党指挥的理想信念,坚守争创一流的奋斗目标,坚持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做好强军兴军的忠诚实践者。
中国梦引领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国梦、强军梦和我的梦的内在联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为实现武警部队基层部队全面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源泉。作为武警部队基层部队全面建设发展的实践者,我们祈愿部队更好更快的发展进步,我们也会以此为骄傲。
一、坚定听党指挥的理想信念,把忠诚信念浸入血脉骨髓。
魂者,精气也。缺乏精气的人,不可能自强;没有魂魄的军队,不可能强大。纵观人民军队革命诗篇,波澜壮阔的奋进史册上铭记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军队之所以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最根本的就是一切听从党指挥,就是始终铸牢了听党指挥这个军魂。因此,我们必须牢记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
(一)时刻牢记强军之魂。"坚决听党指挥,铸牢强军之魂。"这也是对普通党员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作为强军目标的忠实实践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牢记军魂更,应时刻牢记党魂。必须时刻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指挥,全力维护中央权威,尽心尽力尽智做好每件事儿,必须把这种矢志强军的信念,把这种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浸入到每一名党员、每名官兵的血脉骨髓里。
(二)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对一个普通党员来说,加强科学理论武装,是保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科学理论具有真理的巨大威力,通过对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深入学习领会,结合实际工作思考运用,有助于端正我们对党的认识,尤其是新时代新时期新形势下,党情、国情、军情以及部队建设情况的全面认识,既能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更能进一步懂得怎样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三)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党性锻炼是共产党员须臾不可懈怠的必修课,党性锻炼是一个党员进步的前提,锻炼得越自觉,进步就越快。强调,要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这"三个绝对",深刻揭示了铸牢强军之魂的本质内涵和要求,为我军坚决听党指挥明确了根本遵循。当然,党性锻炼应该与时俱进,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与要求,最根本的就是潜心实践"强军目标",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看问题、办事情,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二、坚守争创一流的奋斗目标,把真抓实干融入日常工作。
2014年3月,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提出的要求直截了当:"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关键就是要把真抓实干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将焦裕禄精神落实到行动上。
(一)增强真抓实干的思想意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同时也是我们干好事业创造辉煌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一名党员,就要把焦裕禄精神当镜子,深入地学习焦裕禄精神,注重调查研究,尊重客观规律,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不搞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不搞假大空,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
(二)增强真抓实干的行动自觉。至今,为何久久怀念焦裕禄;至今,兰考人民为何以焦裕禄为恩人;至今,全国人民为何学习焦裕禄,关键一点就是焦裕禄真抓实干,真干实为,为老百姓干实事。回顾焦裕禄的感人事迹,令人感动,令人感佩,令人奋进。1962年冬天,他来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1964年5月14日,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同志因肝癌不幸逝世,年仅42岁。焦裕禄凭着脚踏实地的作风,追沙追到沙落地,查水查到水归槽。这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踏实作风值得学习,也是我们在强军兴军实践过程中的巨大精神动力。
(三)增强真抓实干的实践能力。面对兰考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焦裕禄同志不等不靠,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亲手种植泡桐树,以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改天换地的英雄壮歌。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学习焦裕禄精神,就要优化我们的党性、党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勇往直前的冲锋姿态,真正把全部心思用在党的事业上,把主要精力用到强军兴军实践上。
三、坚持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把主要精力用在部队建设上。
所谓担当,指面对任务和责任,勇于承担、敢于负责。对于一名普通党员而言,第一位的是要担当起有效履行使命责任和履行工作职责,推进部队建设发展的任务和责任。在强军兴军实践中,就应弘扬担当精神,增强担当意识,提升担当能力,始终坚持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把主要精力用在部队建设上。
(一)增强勇于担当的自觉意识。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没有一定的党性修养,没有一定的道德修为,是难有担当精神的。担当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而时下,有些党员为了一己私利,不光不肯担责,反而拈轻怕重、偷奸耍滑,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这种担当精神的沦丧,严重影响了党的战斗力。因此,要强军兴军的忠诚实践者,就要发扬勇者精神,努力提升破解难题、开拓创新的本领,始终坚持问题面前不回避、困难面前不推脱、挑战面前不畏惧,争做担当事业发展、担当历史使命、担当强军兴军的排头兵和优秀党员。
(二)锤炼勇于担当的强大本领。能力水平是担当的底气、担当的根基,勇于担当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要有着眼大局的视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学习,不断积蓄力量,做到厚积薄发;要注重实践培养,从做好手头工作开始,把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当作提升担当能力的阶梯和展示担当能力的平台,锤炼担当的意志,养成担当的习惯,锤炼担当的能力。
(三)落实勇于担当的岗位责任。古语云"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责任能确保党员要干事、能干事、干好事。重担对于一名党员而言,不是负担,而是财富,重担越多,干的机会就越多,学的东西就越多,成长得就越快。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更应养成勇挑重担、敢于负责的良好习惯。无论什么岗位,特别是基层一线岗位,对党员而言都是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要真正静下心去,切忌浮于表面,认真学习研究岗位的工作规律,把事情做实、做透,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真正钟爱部队建设事业,安心工作,把主要精力用到强军兴军的火热实践中去,做强军兴军的忠诚实践者。
参考文献。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十六
一国的国际战略制定,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同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苏东巨变、冷战结束宣告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在这之后的十几年,国际战略格局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一超多强、多边共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多极化是其必然趋势。基于这种战略格局,党中央于十六大做出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判断,并于十七大提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一、当前国际战略格局及其走向。
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持续近五十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一超多强、多边共生”。“一超多强”形容的是力量对比,即当今世界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同时还存在若干世界或地区性强国。“多边共生”反映的是国际行为主体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今大国之间平等独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
“多边共生”的大国关系,其形成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这一世界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美国的经济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经济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到美国。冷战结束后,老布什总统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号,但他没有意识到在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加深、经济合作日益重要的新时代,要“遏制”一个国家谈何容易!另外,国际政治民主化主张世界各国通过协调对话来解决国际争端,任何国家不能独断专行,不能动辄诉诸于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形成“多边共生”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大国关系是不难理解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9·11”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大国之间合作这一趋势。“9·11”之前,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的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沿袭了冷战时期的惯性思维,努力在大国中寻找敌人,尽力防范对其领导地位形成挑战的其他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出现。但“9·11”充分说明,非国家主体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要素,恐怖主义它不会因某国的某一政府或某一组织的内部瓦解而结束,只要它的产生根源(种族)仇恨存在它就不会消亡。而且在恐怖分子非对称手段袭击下,即使掌握绝对优势军力的国家也无法确保本国的“绝对安全”。“9·11”事件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一个国家要维护本国安全,除了维持必要的军力外,还需要尊重别国的安全,少树敌、不树敌,只有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平等、友好地对待别国、尊重别国的安全和主权,才是对本国安全的最好保障。可以说,“9·11”事件后,世界大国之间合作多于对抗,国际环境趋于好转。
尽管现在是“一超多强”,但多极化是大势所趋。多极化趋势的判断一方面是基于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其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五大经济中心:美、欧、俄、日、中,美的地位在下降而其余四者在上升。美国迷失了国家未来发展方向,而中、俄、印、巴、东盟等在经过理性反思和审时度势之后大体找到了符合国情的复兴之路。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大趋势下,美国“一超”的单极格局也是难以长久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自不用说,美国已经意识到南北差距问题给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各大国都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具备发言权。毋庸讳言,当今世界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只有美国的参与才能解决,但美国要解决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也离不开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支持和合作。单极格局形成不仅需要存在一个唯一超级大国,而且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主要大国还必须承认它具有中心地位,服从其领导。然而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既不承认美国的中心地位也不服从其领导。由此可见,“一超多强”的战略格局最终将会被多极化所代替。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预见性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格局将来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1]。也正是基于此种战略格局,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为了抓住这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七大给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二、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战略。
国际战略是一个国家为了争取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于对外关系中制定的带全局性的策略谋略。国际战略的制定,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同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
和平发展战略,发展是终极目标。之所以把发展定为终极目标,一方面是基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顺应世界时代主题和国际战略格局的要求。在当前“一超多强,多边共生”的战略格局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下,和平的力量超过战争的力量,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合作多于对抗,机遇大于挑战,可以说是国家发展的一段绝佳时期。
相对于发展,和平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中国发展的方式诉诸于和平手段,二是中国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发展的这一目的从胡锦涛同志的“和谐世界”理念中可以窥豹一斑。“和谐世界”强调国与国的和平、人与人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合作共赢,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共同发展的决心和信念。另外,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关于大国崛起方式的创新之路。从世界历史来看,几乎所有民族和国家的崛起和强盛,都无一例外地与征伐、杀戮和资源掠夺紧密相连。正是因为如此,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西方一些国家出于冷战思维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想方设法遏止中国发展,严重恶化了中国的发展环境,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使中国的对外经贸受到的损害。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世界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得中国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有400亿至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2]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和平发展新战略方针。“和平发展”有助于打消外界的误解和疑虑,“始终不渝”彰显着中国执行这一战略的立场和决心。
三、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战略为主导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也为中国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周边环境。
可以说,和平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智慧,科学的判断国际形势,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作出的战略抉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全球每七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一起涉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呼吁发达国家应客观公正看待中国的竞争力[eb/ol]。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十七
摘要:《军事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国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1.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育对象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本质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1]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积极的国家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因此,国防意识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任务所在。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的国民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3]国防教育是增进人民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
3.国防教育影响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意识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国家观念。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因而就不可能产生爱国情感;没有国防观念的提高,就没有国家观念的强化,因而就不会有爱国主义的升华。[4]历史证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部分。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
1.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国防意识欠缺,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其国防意识和爱国、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一方面,对国防事业认知更为积极,情感更为热忱深厚。大学生爱国、卫国、强国的激情更为高涨,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对国防实践,无论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呈现出十分积极的变化。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尤其是几次大阅兵,使大学生对国防实践情感的认同与体验更为深刻、强烈,而且更具后续影响力。
2.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要系统讲授军事理论课,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心理准备。
1.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加强国防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学,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国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思想、爱国事迹,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爱国之情变成报国之志。这正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的素材。通过国防历史文化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国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这些正是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的共同底蕴。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蕴藏在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它教育感化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接受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观念。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纪录片,深刻阐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展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振奋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从世界军事形势和现代国防、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例中,可以看到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紧贴大学生的新思维,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和相关事例作为论据,节选其精彩情节进行生动讲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中国国防部分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世界军事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最后,要联系世界军事发展动向进行教学。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首先,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饱经战事、沧桑满目的国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其次,通过学习军事思想,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和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树立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最后,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化战争、世界军事形势和周边国家安全战略等内容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3.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军事理论》课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使军事理论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国防观念。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讲授我军武器装备,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部队或军队院校,参观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加强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坚持理论教学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如讲授近代国防历史时,可播放《甲午海战》等经典影片;讲授高技术战争时,可播放《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影片,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影片,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学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又如讲授打击“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就台海局势的现状,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台独”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台独”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设立军事爱好者qq群,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军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育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文荣.国防意识与国防教育[j].国防,1996,(9).
[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卷)[j].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10,第2版:163.
[3][4]王联斌、汪安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5).
[5]刘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世纪桥,2007,(11).
[6]张成斌.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摘要: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来辅助传统教学,不仅能弥补教学时间、空间的不足,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首先简述了普通高校军事理论在线课建设现状,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军事理论微课的设计原则,最后课题组对微课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探析。
关键词:微课;军事理论课;普通高校。
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学生平时学习國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国防教育功能在高校实现的主要依托。军事理论课内容博大精深,在学时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是课题组研究的重点。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在线课程的发展,mooc辅助教育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mooc高度精炼的知识整合以及灵活机动的学习方式,让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师们不再担心知识点放射少,课时不够用,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军事理论课课程知识更新速度快、涉密性强、涉及政策部分教学尺度拿捏难度大、可参考借鉴经验少等原因致使军事理论课的mooc建设难度大,创新性和突破性强。
冀中职业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团队在省教育厅主推的智慧职教mooc学院平台上构建了《大学军事教程》课程,一期课程已顺利结课,二期课程正在建设中。一期课程全程共有1500余名学员加入课程,其中不乏有数十名全国同类院校相关同仁加入交流,教学效果良好。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和mooc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作为传统课堂军事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既能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的效果又不占用学校其他的教育教学时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军事理论课的在线课程进一步建设研究迫在眉睫。
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库中,把课程资源整合到微视频中的,以微课形式进行,包括(且不限于)军事理论课视频教程、拓展阅读资料及视频、文本课件、在线课堂讨论环节、章节测验、期末考试等全部mooc主要构成要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深度分析当前形势、创新思考,更加注重微课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来辅助传统教学,不仅能弥补教学时间、空间的不足,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一)紧扣教学大纲,筛选适合制作微课的内容。
2019年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课程内容、教师发展、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保障、督导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这些改变均说明职能部门对本课程功能定位的进行了深入谋划和思考,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深度剖析,有利于对本课程所属问题进一步深入探析,从而凝聚共识、指导业务实践。
军事理论课担负着大学生国防军事教育的功能,教学的目的不同于专业的军事院校,无需在理论的深度和学术上做过细的探究,重点侧重于拓宽军事领域的知识,注重军事知识的信息量和科技含量。这就要求课题组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教材内容,适当增加国际局势变化、局部紧张态势分析和新军事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新内容,使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富有时代特色。此外,军事理论课还应把学生关注的世界热点问题、最新信息以及相关前沿问题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微课中的微视频拍摄完成后,短时间内一般都不会重新拍摄。军事理论课时代性很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刻影响下,全球性、跨国性问题逐渐上升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安全中的国际战略形势和信息化装备中的信息化作战平台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中国国防和军事思想这两部分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录制军事理论微视频课时,应当把较为稳定的重点内容用微课的形式录制,变动性较强的部分主要放在课堂上讲授,这样既能在国家规定的学时内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富裕出时间让教师能重点讲解国际战略环境等变动较大的内容,从而增强了军事理论的时代性。
(二)采用多种呈现形式,吸引学生的长期关注。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自制能力差,思想容易开“小差”,对于当前一些军事热门话题、信息化战争战例,以及热播影视作品所反映出的救援行动、信息化作战平台、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化杀伤武器、军事高技术等学习兴趣浓厚,但对于理论性知识却缺乏深入的学习。因此,军事理论教学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乐学、善学,从而体现学生才是真正的认知主体。微课要把语言文字表达的艺术性和视频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图文并茂、音像同步,使得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微课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录屏类、拍摄类、ppt等基本形式,也可以是动画型、交互式、手绘类、互动电影、手机h5型等多种创新形式。例如讲授古代军事思想《孙子兵法》——作战篇时,可结合“以战养战,因粮于敌”的军事思想,将李牧巧施“美马计”做成微课来播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明了,提升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和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因为学生可以挑选在线公开课的内容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在线课全部知识点都要以高质量的水平完成,军事课教师是完成军事课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仅一名教师完成整门课程的拍摄,难度特别大,因而需要组建团队,需要校内外专家联合培养校内专兼课教师,还要联合本校、本省甚至全国的优秀同行,强强联手、共同参与、合力建构,把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都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再经过认真打磨才能形成军事理论精品在线公开课。
(四)深入学习制作技法,设计高标准微课。
如何让微课更具吸引力?这是关于设计策略方面的问题,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设计是最重要的一步,有条理、有逻辑的设计能够让课程在结构上更凸显合理化,也更便于后期的制作。微课是解惑而非授业,在制作微课前教师要选好知识点,明确受众。微课设计思路要清晰,选定了主题、内容及展现形式后,需总体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从导入、讲解、交互,到拓展实践、评价,整个体系一定要明确。时间必须把控好,5-8min内讲透彻微课所要展示的知识与内容,在最后特意留下恰当的空白,以便给读者留出想象的空间。一般按照下面这些原则进行设计微课:
(1)标题简练、有新意;。
(2)授课过程中适当加入一点幽默的笑点;。
(6)微课的教学环境符合“一对一”辅导的模式,一定要注意受众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大教室里很多学生,教学时要做到“目中有人”,语言要生动形象,态度要真切诚恳,使用个性化亲切的语言,加入一定的技法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微课制作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选题设计,包括脚本的设计、逻辑设计和选题等;。
(2)素材收集,包括微课中用到的视频、图片、文本和其他素材;。
(3)课件制作,特别考虑制作时的色彩搭配、排版、动画和可视化效果;。
(4)制作准备,如准备好摄像头和麦克风,准备好所需软件;。
(5)视频录制,指拍摄或录屏和后期制作阶段。后期制作,才是真正的技术活儿,如今制作手段多种多样,各类软件也层出不穷,有时微课的制作其实是在考察大家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促进学习的迁移。
军事理论课所依托的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具有鮮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军事理论课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知识体系的渗透性、思维方法的贯穿性都为学习的迁移提供了非常多的“共同元素”。比如《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得到古今中外广泛认同,历久弥香,发挥跨时代、地域和行业的局限,其独特价值就在于此书凝聚了军事科学的军事思维方法,其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是军事理论中最为稳定、核心、长远指导作用的内容。
微课是一个独立的、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小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从学习知识技能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迁移。学生使用微课进行军事理论课程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第二轮甚至多轮学习,直至完全掌握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不断思考,探寻新的知识,进一步将军事理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原理与技术结合起来,从理论上也能解释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这些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益处。
(二)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加强素质教育。
教育需要从素质的渗透性、交互性、全面性等视角来审视,军事理论课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以国防教育为核心,以军事理论课为依托,以军训为阵地的军事课教学的综合作用,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军事理论课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融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让“微课”的内涵进一步得到拓展,并直接融入了服务功能。利用现场微课、网络微课、线上微辅导、线下预约微辅导四种“微课”表现形式来服务学生,为学生在线上线下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真正实现“微课”从单向的传授——学习向传授——学习——实践——传授转变,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军事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要求。军事理论教学要聚焦此目标定位,探寻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具体内涵外延、作用机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真正为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做贡献。
将微课应用于军事理论课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军事课教师专业发展,深化军事课程改革,提高军事课程建设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化课程改革以及提升课程形象,使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现存问题得以改善。在边建设边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军事理论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改变,使其线下高标准,线上有水平。线上课程辅助线下教学,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充分达到国家要求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优秀水平。改革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时慧.慕课背景下国防教育在线课程的思考[j].教改教法,2018(08).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北京:国发〔2017〕4号文件,2017.
[4]李际均.中国军事战略思维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09):389.
所谓的战例教学指的就是利用真实的战斗例子,研究在作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作战的理论,实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作战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的战例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战斗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部分,指导学生在特殊的战斗环境中能够进入到情景当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分析在作战过程中应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其中包含有哪些理论知识,从而更加科学的认识军事现象,真正让学生了解军事知识,对军事知识的教学产生兴趣。
在研究军事理论课程的时候,我们首先是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选择时下最新鲜的军事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和主动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助益,有效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整个军事课能够在今后的改革创新道路上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达到一个新高度。普通高等学校在进行军事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会讲述五大模块的内容,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理论和实际,使军事理论的课堂能够有新时代的气息,军事理论的描述也能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在教授学生军事理论的时候,老师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新鲜的方式来进行讲解,改变传统的知识体系,突破思维定式,使教学能够更加的个性化,教学的内容也能更加的多样化。相关老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参考教学大纲来完成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學习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老师第一时间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地为学生解答疑问,在解答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一些国防知识和军事理论等。
在讲授军事知识理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理解军事知识,同时还能增进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情谊,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增加彼此沟通的机会。在军事理论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军事知识的乐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探索知识的奥秘。
在大部分高校中,军事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工作,充分的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们能够更容易的理解其中的含义,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渐渐的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也能够较为具体的展现出军事理论知识,把外表看似简单的东西具象化,把深层次的内涵表达出来。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军事理论的教学是比较抽象化的,正因为这一点,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会夹杂较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老师们应该去寻找更加适合教学的方法,利用高科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站在更加科学的视角去理解这些问题。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的一系列展示,晦涩难懂的军事理论就变得生动明快起来,枯燥的军事理论知识也变得有趣容易理解。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复杂的军事知识与一些生动有趣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增强军事理论知识的感染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全方位的教学方式,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在进行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到很多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利用战例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专题教学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教学方法的优势,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为了使军事理论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作用,可以搭建一个集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媒体互动教学、兵器陈列室辅助教学的多元教学平台,真正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让国防教育成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常态。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大学生军事教程教学的特点,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军事理论教学的效果,为中国的新青年们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国家部队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仁能.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与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12)。
[2]时慧.慕课背景下国防教育在线课程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8)。
[摘要]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自我军诞生之日起始终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从军队与阶级、国家的关系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三个观点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一根本原则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科学性。
回顾我党我军的光辉历程,我军之所以能够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决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最根本在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建军治军根本原则。正值建党__周年之际,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一根本原则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唯一正确的理论基础。虽然马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由于社会历史和无产阶级自身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产阶级领导武装力量还没有成为他们直接面临的问题,但是在论述阶级、国家和暴力革命学说时,揭示了军队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从阶级、政党、国际和军队相互关系的原理,论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
一、军队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必须接受本阶级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军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总是一定阶级及其政党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必然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及其政党,超阶级的军队是没有的。军队是为进行战争而建立起来的武装组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而军队则是以战争形式完成阶级政治任务的特殊组织,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无产阶级政党从不掩饰建立军队和领导军队的政治目的。列宁指出:“军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当保持中立”因此,世界上的军队,没有一个不是从属于某一个阶级,并由这个阶级来领导的。建立与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为领导无产阶级及其各种组织进行革命斗争,应该也必须领导军队、政府和民众团体等一切组织。只有掌握了军队,无产阶级才能掌握国家,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取得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我军是由中国共产党缔造的,是无产阶级新型的人民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完全是为解放人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它必须无条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成为真正的党领导的军队。
二、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必须由统治阶级的政党来领导。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在于它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谁要想取得并巩固统治地位,就必须掌握国家这个统治工具。军队与监狱、法院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机构一样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不仅仅有国家属性,还具有从属于执政者的政治属性。执政者离不开军队的支撑,同时军队的国家机器只能作用的发挥,只有在执政者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毛泽东指出:“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国家政权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无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工具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军队,而不是超阶级、超党派的军队,它必须接受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和领导无产阶级的军队。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首要条件是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革命政党。而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任务,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无产阶级要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用革命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军队,“用武装的人民代替它”。无产阶级不领导军队,既不能夺取政权,也不可能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中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时,就对党独立领导无产阶级军队有了原则性的指示:工人党必须尽量有组织地、尽量一致地和尽量独立地行动起来,必须建立起独立和武装的工人组织。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走过的道路都证明这样一条真理:无产阶级政党没有对军队的领导权,就没有对国家、阶级、群众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前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夺取政权后同样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任何国家都有两种职能,即管理职能和专政职能。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国家的这两种职能将始终存在。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西方敌对势力还不断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专政职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人民专政的坚强柱石,作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必须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的建军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正确认识军队问题、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军队的领导提供了根本指导,为马克思主义建军学说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也是我们观察研究当代世界政党国家军队相互关系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指出:“总结历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党和人民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在国际风云剧烈变换中始终站稳脚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人民解放军这样一支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英雄军队。”新世纪新阶段,要确保我党完成“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军必须始终不渝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指挥,始终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建军治军思想,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队。
参考文献:
[1]袁忠信.《军队党的建设基本问题》[m].西安政治学院训练部,2006。
[2]杨玉玲.《马克思主义建党治军思想的重大发展》[j].政工导刊,2011(3)。
[3]柴绍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j].党建研究,2011(7)。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的教育主题,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实践中加强对爱国主义的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进一步增强,对强化人才综合素质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而言,学生容易受到思想的侵蚀,因此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全面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为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爱国教育;爱国情感。
爱国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引入的合作办学方既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要面临国外多元文化思想对大学生群体的冲击和影响。按照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军事理论教学为载体,对爱国情感教育进行强化,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对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而言,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不断积累和培养,只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长时间坚持教育学生和培养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地突出教学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爱国情感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引作用,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爱国情感的激发能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对全面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有积极影响。因此新时期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多个角度制订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措施,力求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支持。此外,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而言,受到国外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大学生群体的个人主义思想、利己主义思想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弱化,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爱国主义情感弱化的情况,甚至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抵触心理,不仅严重限制大学生综合学习效能的提高,也会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制约。因此为了改善中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情况,在学校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视,明确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发挥出军事理论教学的价值,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有效培养,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进而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结合军事理论教学情况,对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增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cai的设计和应用。
当前,在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信息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影响,教研人员已经积极探索了cai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加军事理论教学的内容丰富性,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指导,增强教学组织效果。从整体上加以解读,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对cai的设计和应用能够促进教学系统的构建,且由于课件自身兼容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强,能够在教学环节实现合理应用,因此可以辅助军事理论教学中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培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情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理想化的条件。在具体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选用具有感染力的图片内容,适当引入新时代背景下与军事理论和爱国情感相关的信息,进而在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感召和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切实突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综合效果。
例如,在针对军事高技术方面“精确制导技术”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军事理论教师在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官方公布的技术成果视频以及我国国庆阅兵的视频内容等,辅助学生加深对这方面技术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并在国庆阅兵场面的作用下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国军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激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说服力,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良好培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探索这方面的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如此,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爱国情感教育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增强,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投入。
教师爱国情感投入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自然流露真实的情感,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师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相关教育情感的投入,为学生良好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培育做出正确的指引。具体分析,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发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发挥榜样作用,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培养。
1.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融入崇高使命感。军事理论课的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也要促进学生心灵的塑造,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和中国梦的践行者。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历史使命,并将使命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开拓崇高的理想境界,以真实的情感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如在针对我国周边国际安全环境现状方面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情况复杂,战争危机依然存在”进行解析,就要适当融入崇高的使命感,让学生认识到复杂国际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群体在建设国家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要历史使命,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为教师、学生在建设国家方面所能够做出的贡献等,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充分激发,切实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为了形成对学生的有效情感感染,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就要在讲解相关知识和内容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实现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正确引领,为学生群体学习军事理论内容、强化自身爱国情感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如在讲解日本军事情况基础上,教师要融入适当的爱国情感教育,并指导学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客观看待中日历史遗留问题,进而对中日军事情况进行深入探索,在有效渗透教学情感的基础上实现对爱国情感的激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三)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要想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强化,不能将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学习方面,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教育教学组织活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激发,使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显增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相关内容作为依托,设计相应的爱国情感教育课外活动,如成立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小组、世界先进武器探寻小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史研究小组以及中国现行战略方针学习小组等,在成立专业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参观学习,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加深对军事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组织开展报告会,让学生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报告,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形成更加明确系统的认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的课外活动学习效果也会逐步增强,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军事理论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措施,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新时代背景下,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特色,要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角度對军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挖掘,革新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特色,辅助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实现优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宏.基于军事理论课程的高校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18(13):56.
[6]文彦波.军事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9):8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美育国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甘肃省高职院校军事慕课建设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军事理论》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防,激发积极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热情。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主要是依托授课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多年的教学实践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紧缺、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慕课化教学在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因此,如何将传统军事理论授课和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2]。
《军事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重要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国家、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研究发现,在传统的《军事理论》授课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军事理论》教学是教师运用教材进行大课堂讲授。现在的学生都接近2000后,自主性很强,对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很高,这种传统的大课堂授课方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其次,《军事理论》教材种类繁多、水平良莠不齐,教材编排形式单一、内容创新性不够[3]。
2.教学师资队伍数量不够、专业性不强。
教学师资队伍作为《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实施者,在课程实践活动效果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4]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授课教师队伍不稳定,授课教师由学工部、保卫处、思政处老师及辅导员等兼任,流动性大,学历层次不高且专业性不强。
慕课作为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一种新颖且开放的教学方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类教育教学当中,军事理论慕课教学研究也不少,其中杨凯在《慕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中从搭建全国教学资源平台、创新线下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慕课军事理论教学的可行性对策。
1.军事理论慕课教学的优势。
慕课平台的教学内容是我國一流的教育资源,学生们在教室就可以聆听我国一流大学的教育者的授课,授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授课内容全面且贴合当下国际、国内军事情况,让西部地区的学生依托慕课平台共享中东部地区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慕课教学方式灵活且多功能性,将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典型化、图像与文字相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兴趣,有效的提升学习效果。
2.军事理论慕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慕课的教育教学优势填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但是,慕课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其属于网上的开放型教学,存在着授课过程中师生缺乏交流、教学设备要求较高、教学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究
2016年,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共享校外优质资源,实现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校依托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智慧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引进最先进、最优质、最全面的教学资源,以小班授课、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为重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及考核方式为:集中学习(30%),见面课(5%)和习题(5%),期末考试(60%),两年来,有5000余名学生完成了《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
《军事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解决了授课教师资源紧缺、专业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主动学习了解我国及世界国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军事理论》慕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加强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两者之间的研究,结合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探索出传统军事理论教育教学与信息时代慕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方式,切实提升国防教育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2]时慧.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慕课教学研究[d].东南大学,2017.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伴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声名鹊起,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外学术界对之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长期以来,经久不衰。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民战争思想。其主要内容有:
1.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
2.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社会条件下,要首先在反动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步加以扩大,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
3.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
4.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革命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5.要把武装斗争这种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包括工人的、农民的、青年和妇女的斗争,经济战线、外交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公开的和秘密的斗争等,在总体上配合起来,从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断增加革命的战争力量,减杀反革命的战争力量,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面逐步变化,最后达到获得力量优势,战胜敌人的目的。
6.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
7.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
2、人民军队思想。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了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中的作用,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系统地创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其建军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着广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2.这支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也执行工作队、生产队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务。
3.这支军队作为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工具,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兵权只属于党,决不属于任何个人。
4.这支军队实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5.这支军队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建立自觉的严格的纪律,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6.这支军队要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十八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美育国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甘肃省高职院校军事慕课建设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军事理论》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防,激发积极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热情。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主要是依托授课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多年的教学实践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紧缺、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慕课化教学在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因此,如何将传统军事理论授课和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2]。
《军事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重要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国家、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研究发现,在传统的《军事理论》授课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军事理论》教学是教师运用教材进行大课堂讲授。现在的学生都接近2000后,自主性很强,对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很高,这种传统的大课堂授课方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其次,《军事理论》教材种类繁多、水平良莠不齐,教材编排形式单一、内容创新性不够[3]。
2.教学师资队伍数量不够、专业性不强。
教学师资队伍作为《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实施者,在课程实践活动效果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4]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授课教师队伍不稳定,授课教师由学工部、保卫处、思政处老师及辅导员等兼任,流动性大,学历层次不高且专业性不强。
慕课作为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一种新颖且开放的教学方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类教育教学当中,军事理论慕课教学研究也不少,其中杨凯在《慕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中从搭建全国教学资源平台、创新线下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慕课军事理论教学的可行性对策。
1.军事理论慕课教学的优势。
慕课平台的教学内容是我國一流的教育资源,学生们在教室就可以聆听我国一流大学的教育者的授课,授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授课内容全面且贴合当下国际、国内军事情况,让西部地区的学生依托慕课平台共享中东部地区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慕课教学方式灵活且多功能性,将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典型化、图像与文字相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兴趣,有效的提升学习效果。
2.军事理论慕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慕课的教育教学优势填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但是,慕课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其属于网上的开放型教学,存在着授课过程中师生缺乏交流、教学设备要求较高、教学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究
2016年,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共享校外优质资源,实现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校依托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智慧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引进最先进、最优质、最全面的教学资源,以小班授课、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为重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及考核方式为:集中学习(30%),见面课(5%)和习题(5%),期末考试(60%),两年来,有5000余名学生完成了《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
《军事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解决了授课教师资源紧缺、专业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主动学习了解我国及世界国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军事理论》慕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加强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两者之间的研究,结合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探索出传统军事理论教育教学与信息时代慕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方式,切实提升国防教育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2]时慧.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慕课教学研究[d].东南大学,2017.
大一1500字军事论文。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模板19篇)篇十九
这学期开设了军事理论课程,受益匪浅。因为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所以,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这学期的军事理论课程学习,增强了国防观念,培养了基本军事技能,强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了组织和纪律性,促进了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开设军事课程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近代中国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苏美争霸世界的冷战局面结束了,但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地区战争不断,天下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个防御性的组织变成了一个进攻性的军事组织,不经联合同授权就自行对不听它话的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对世界和平构成重大威胁。美国还利用台湾问题大做文章,操纵日本联合制定所谓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企图把我国的台湾划入防御体系之内。在这些大背景下,就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课程。
这学期的军事理论课我们学习了古代孔子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国防和军事历史,古代、近代国防史,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军兵种知识和外军知识,对解放军的编成、各类武器装备的感性认识;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战时动员、军事地理知识。这些课程使我们认识到了加强国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当今世界高科技的发展不但对整个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导致了战争军事技术日益走向了技术化,信息化。军事高技术化对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的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
一、高技术对人民战争带来的影响。
(一)、高科技使侦察做到了不怕火力威胁,不怕地形限制,真正做到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侦查的立体化使战争前的准备得到最完美的完成。
(二)、高技术使得战争武器装备得到了质的提高,精确的制导系统带来了打击的精确性。
(三)、高技术武器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成果,战争方做到机动快,反应快,打击快,转移快。
(四)、战争永远包括打击与防护两个方面,高技术使得防护的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隐秘,防护的综合化可以有效地在现代战争中最大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实力。
(五)、指挥控制系统是现代战争的中心枢纽,在高技术战争中交战双方之间实力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与控制的水平上。只有借助于可操控的巨大指挥网络,才能真正打赢一场异常复杂的现代战争。而这种可控性使现代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技术在飞速发展,战争的方式也随之改变。“非接触”“非线式”的作战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战场将变得更加不规则,代之以全纵深,大范围的“非线性”机动作战。这种作战方式又与指挥中心的有力控制密切相关,形成了一个整体。而在不远的未来,战争会更加突出地显现其高技术性,航天科技的进步。战场上出现的不仅是人,机器人与大量的信息流将大量运用于实践。
二、高技术为人民战争注入新活力。
(一)、现代高技术的发展,为积聚雄厚的人民战争潜力,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这一切都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创造了使军队战斗力实现质的飞跃的前提。
(二)、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为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战争,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人民战争的最显著特点,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先进的思想舆论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就会产生神奇的效应。
(三)、现代高技术的军民兼容性,为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战争,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现代高科技越来越朝着军民兼容、军民共享的方向发展。人民是高技术的主人,人民可以创造高技术、运用高技术,也可以制服高技术。
(四)、现代高技术作战系统对整体后方的高度依赖性,为广泛开展人民战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对策。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系统与系统的整体对抗,先进的武器装备更加依赖作战系统整体,远距离战略投送兵力更加依赖后方。要善于从人民群众进行的战争准备和战争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克敌制胜的战法。
通过一学期的军事理论课程学习,得到了很多启发和体会。尤其是军事高技术对人民战争的影响。以上便是我对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的几点看法。
中国的未来必定是发展,向世界,向更广阔的地域。但过程中必定有阻力,只有自身的强大才是冲破一切的窗口,才是民族振兴的大道,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