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一
1、借助计数器,掌握小数的数位。
2、根据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能理解数位顺序表上的计数单位,以及进率关系。
3、结合具体情境,能抽象出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具体内容,并能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
课件、计数器。
(课件出示)1、填空。
3写成小数是10。
表示()写成小数是()100。
表示()写成小数是()表示()。
2、读一读下面一段话中的小数。
北京地铁10号线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是80千米/时,约为米/秒。
师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要来研究小数“”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三))。
出示计数器,师问:这个计数器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汇报。
师小结并引导学生拨数:同学们的观察都非常仔细,??百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都是小数的数位。小数点的左边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右边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那你们能在这个计数器上拨出“”吗?学生尝试在计数器上拨数,师指名上台演示。
课件出示拨数情况,引导学生认识:
师提问:小数点右边第2个“2”在百分位上,它表示2个。
师追问:说得很有道理,那最后一个“2”在什么位置,表示多少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最后一个“2”在千分位上,表示2个1,也可以表示2个1000。
师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小数点左边两个2分别表示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汇报。
课件出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介绍数位名称及对应的计数单位: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
小数点右边第四位是万分位,计数单位是万分之一();
相同点: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师强调:小数的半数单位也是“满十进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6页“看一看,说一说”的图片,进而发现:10个元是1元;10个元是元,再次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是“满十进1”。
引导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2、出示教材第7页“试一试”情境二:涂一涂,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主涂色,并汇报:和0一样大。
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运用我们学过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相关知识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和0一样大?师归纳小结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下面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二
方程的意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地、合情地获得一些结果。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能从“数”与“形”两个角度认识数学。
本节课我根据盲生因视觉障碍,对事物缺少整体感知,不能准确地理解抽象的数学观念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直观创设情境,恰当地构造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调动学生的直观思维;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思考、猜想、验证、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
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到学习方程,从未知数只是结果到未知数参加运算,是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一次提升;也是学生又一次接触初步代数思想,是思维的一次飞跃。代数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思想",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观察、感知、思考、猜想、验证、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方程模型的思想,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3.分类分层教学,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玩具天平塑料香蕉小袋子多媒体课件、盲文及低视力卡片。
1.认识天平。
同学们认识天平吗?知道天平是干什么用的吗?(称质量、比较物体的质量)那天平是根据什么来称量或者比较物体的质量?(平衡)让学生用玩具天平来感知一下平衡(低视生看,老师协助全盲生用手慢慢向上托,直到手掌触到物体)。
低视力生看大屏幕,根据自己看到的画面,帮助全盲生把实物挂起来(天平左面有60克和40克的香蕉,右面有100克的香蕉)。
天平此时的状态怎么样哪?(低视力生观察,全盲生感知。)天平平衡说明什么?(左右两边质量相等)。
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吗?
预设:40+60=10060+40=100(板书)。
像这样含有等号的式子我们叫它等式。
3、让学生再说几个等式。
1.理解不相等。
如果把左边40克的香蕉拿下去了,天平会怎样?(预设:左边轻,右边重。)。
此时天平的状态又怎样哪?(不平衡。)低视生观察,全盲生感知。
让学生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预设:60<100,10060。
刚才相等的式子叫等式,这样不相等的呢?(预设:不等式,或不知道。)。
2、让学生再说几个不等式。
1、猜想:如果把一个袋子放到天平的左边,天平会怎么样?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2、交流。(预设:左边重,右边轻;右边重,左边轻;一样重。)。
3、验证:低视力生协助全盲生操作验证(教师协助)。
1、谈话:看来这一个小小的天平帮我们记录了这么多的数学现象,现在我把天平藏起来了(把玩具天平收起来)。
还有天平吗?(预设:没有。)。
你心中的天平还有没有?(有)。
2、出示课件:
3、低视力生看大屏幕,并叙述图意。
5、让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预设:5x=800)并让学生说一说5x表示的意思。(预设:5x是5个苹果的质量)。
6、说一说:5个苹果的质量为什么用5x来表示?(预设:因为一个苹果的质量不知道,可以用x表示,5个苹果的质量就用5x来表示。)。
7、评价:真了不起,会用字母来表示不知道的数量,这个未知的数量也可以参与到我们的运算中来解决问题。
1、一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卡片,给刚才的式子分类。并思考分类标准。
2、学生交流(预设:
1、按是否是等式来分。
2、是否含有字母来分。
3、还有学生把60+x=100,5x=800单分一类)。
3、教师揭示:象60+x=100,5x=800就是方程。
4、让学生根据这两个式子的特点说一说什么叫方程?
5、教师点题: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1、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如果方程是一个大圆,方程应该是什么?(预设:一个小圆,在大圆中)。
刚才我们认识了方程,你能判断什么是方程吗?
1.应用概念,判断方程。
判断下面的式子是否是方程。(提问c类学生)。
x+515+5=202x+31036-x=9×32.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提问b类学生)。
(5)课件出示:(提问a、b类学生)。
教法同上。
(6)课件出示:(提问a类学生)。
(7)先让低视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9)评价:真棒!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参与到运算中,找到了图中的等量关系。
总结提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
(2)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编一个关于方程的数学故事。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三
为了较好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培养能力。反思这节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得失。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课始,以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不同型号的国旗说起,引出教室黑板上的国旗的大小和升旗时的国旗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出国旗的大小虽然不同,但是它们的长与宽的比确实有密切联系的,引出比的初步认识,接着又联系了生活实际,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比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发言,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我在介绍了比的意义后,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比的读写方法
2、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
3、什么是比值?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5、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用分组讨论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课堂开始选出最美的长方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探究欲望。探究长和宽的关系及求比值后,通过计算最美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值,引出“黄金比”,让学生了解了为什么感觉美。
当学生认识比的后项不能是零这一知识点后,指出体育比赛中的“比”与这节课所学生的“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分析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记录得分的一种形式,所以可以是以“几比零”的形式出现。
不足:认识比值后,比较比和比值的不同,为正确区分后面的化简比和求比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这节课有得也有失,本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课堂气氛融洽,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四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关心的神州飞船话题出发,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因为时间原因,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五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重点得到有效落实,本节课我在学习新知阶段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初步理解比的意义,通过除法与比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中一种新的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前一种除法与比相互转化的过程,通过对两个不是同类量之间的关系的自行研究,进一步感知、体验、理解比的意义。
练习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节课上下来最大的启示是:
启示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基础储备。
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我们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我在课前谈话中有意识的设置了数学语言、名称与特定数学符号的对应关系。回顾整节课,发现我当初的担心完全有必要,课堂上多数学生因为不具备这两个扎实的基础储备,所以只有少数人自己创造比的.意义、比值的概念、比号等比中各部分的名称,概括了求比值的方法。
启示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合理引导和“换位思考”。
学生主动学习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了学习资源的生成。但是,这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抓住学生转瞬即逝的创造点,合理重组学习资源,我们教学才会更精彩。孩子的探究欲望决定了整堂课的活力。尽管在课堂中好几个地方我都能做到不遗漏学生的一个个闪现灵性的创造点,但由于自己在某些环节的预设上发生方向偏差,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想法缺乏了解、没有换位思考。如:在让学生猜测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按自己的预设学生肯定会先想到比号,而事实是有学生先想到的却是比值,而且理由说的也清清楚楚,有根有据。
启示三:对学生的检验要趁热打铁,从中发现问题。
知识讲解完后,我马上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前几个题目从学生的反馈效果看,还是不够理想的,需要进一步理解了比的意义,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说、做。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六
2、感受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生产和实践中产生的,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分数的意义;。
2、了解分数单位,并会找分数单位;。
多媒体课件、小棒、一米长的绳子、小正方体、长方形纸等。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一)复习导入。
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出示,这个分数读作?你能说一说它各部分的名称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课堂新授。
1、介绍分数的'产生。
生活中,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初步感知:
ppt出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如果这样把一个饼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表示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没有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强调在谈到分数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平均分。
3、活动一、动手操作,再认识。
(1)准备。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学具,(出示学具)你能利用你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表示出吗?找同学为大家朗读活动要求。
(2)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汇报展示。你能表示出一张纸的吗?4跟小棒的应该如何表示?你还用什么表示了?
(4)总结,认识单位“1”。刚才我们都是把哪些物体平均分的?像把一张纸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把4根小棒、八个小立方体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介绍这个单位“1”同我们之前学过的1不一样所以要加引号。
4、活动二、联系实际,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1)你举出用单位“1”表示一个物体的例子吗?你能举出用单位“1”表示一个计量单位的例子吗?你能举出用单位“1”表示一些物体的例子吗?总结,单位“1”可小可大,自然界中小到一粒尘埃,大到整个宇宙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
5、活动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2)活动。你能任意写一个分数,并和同桌说一说你写的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抽签决定第几小组给大家分享自己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6、认识分数单位。
整数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等,分数也有计数单位,分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以为例,把单位“1”平均分成5分,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所以的分数单位是。举例练习。
(三)生活中的分数。
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ppt出示:据统计五三班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你能说一说这里的所表示的意义吗?五三班在午托班吃饭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你能说一说这里的所表示的意义吗?人从小到大,身体的比例一直在变化,新生儿的头长占身长的,5岁时头长占身长的,成年人的头长占身体的。
(四)课堂小结。
(五)练习巩固。
接下来我们来检测下大家的知识掌握情况。
1、填空。
(1)表示把x平均分成x份,取其中的x份。
(2)说出下面各数的分数单位。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2、判断。
(1)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份,每份占全长的。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七
对于小数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学生基本掌握了在人民币背景下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读写。而四年级的目标是“体会小数产生的过程,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转化,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所以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还是肤浅的,可能并没有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以下三点:
1、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热爱数学。
在教学中我还觉得,小数的意义属于比较抽象的知识,而教学抽象的知识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而且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学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不过,通过教学也发现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应用还是有困难。可能学生一下要理解抽象的东西还是比较困难,如果能有合适的学具让学生亲自分一分,画一画就更好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亲手把一个正方形1平均分成10份,100份的过程,再把其中的几分进行涂色的过程来感受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这样一步步的操作,学生的理解也要容易些了。但是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概念课程的表述还是有困难,理解意思但无法自己组织到位的语言表述出来,所以在小组内安排每个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多让学生开口说,逐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这样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孩子们在静思、合作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八
比的意义是义务教材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一个小节,是用一种新的观点、方法来认识数量关系,不少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比的概念可以直接导出比的基本性质和求比值的方法,比与除法、分数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比的概念是建立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关键。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本节课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也是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这说明学生有能力通过自主探索,构建比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善于帮助学生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在学生心中制造条件,使新知识成为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的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主体,在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中,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维的`灵感得到迸发,使每个学生得到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出示自学提纲,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像这样相比的两个量是相同的都属于同类量的比。例如,在教学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把比的意义进行了扩充,也正是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为什么说这是对比的意义的扩充呢?除了同类量可以相比以外,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不同类量也可以相比。比如路程和时间的比等。当然,不同类量的比,必须有关联才行,这样,比值就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另一个量。比如:工作总量和时间的比就是效率,总价和单价的比就是数量。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应该再提供一些数量让学生用比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来充实这个知识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用比描述两个数量之间关系具有简洁性。
1、对于问题的设计,是否给予学生合理的思考空间,优化学生的有序思维,课堂中有些问题还提得欠妥。
2、改进教材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熟悉、鲜活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服务。这里,我认为教材教学的最终目标并非是回归教材,而应该是回归学生、回归生活。就此而言教材既非教学出发点,更非教学的终点,而仅仅是教学的媒介。本节课可以加一些有趣的教学内容,如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比,由于时间关系而只是展示了一下。
3、时间安排欠妥。比的意义用时较长,直接占用了当堂检测的时间,作业量不大,95%的同学能当堂完成,但设计求比值的作业较少,估计正确率不高。
通过这次“课内比较学”上课活动,我感觉到自己需要挖掘课本的知识还很多。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仅仅要认真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还要在这个“好”字上下下功夫,怎样才能给学生上出真实有效学生又喜欢的数学课?要多琢磨,要多学习,这样才能欣赏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绚丽景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九
我听了一节《人体中的奥秘――比》的教学。一节课听下来,比较不理想,课放的不开,扶的太牢,重点没有把握好。比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以后有关比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及相关知识打下基础。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整个比的知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结合自己的课谈几点感想:
我对这节数学课所要学习的比在引入阶段不够宽阔。例如出示赵凡身体各部分长度让学生看信息后,让学生提问题并列式,我只强调了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或几倍是比,对学生提出的有关减法问题不予理睬,其实,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是两个量众多关系中的一种,如果将其放在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大背景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比的意义。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像这样相比的两个量是相同的都属于同类量的比。例如,在教学第二个红点时,是把比的意义进行了扩充,也正是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为什么说这是对比的意义的扩充呢?除了同类量可以相比以外,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不同类量也可以相比。比如路程和时间的比等。当然,不同类量的比,必须有关联才行,这样,比值就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另一个量。比如:工作总量和时间的比就是效率,总价和单价的比就是数量。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应该再提供一些数量让学生用比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来充实这个知识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用比描述两个数量之间关系具有简洁性。
通过这次调研听课,我感觉到自己需要挖掘课本的知识还很多。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仅仅要认真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还要在这个“好”字上下下功夫,怎样才能给学生上出真实有效学生又喜欢的数学课?要多琢磨,要多学习,这样才能欣赏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绚丽景色。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十
今天带领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一节课,这节课要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意义、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探索过程,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比”产生的背景。这是一节概念课,知识点多,又抽象。在教学设计中我精心设计了引导语,预设应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之中意料之外的小状况。
在不同类量和同类量的比学习过程中,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升旗仪式行进中,3分钟走了330米,同学们的速度是多少?让学生列算式表示行走速度,列式计算之后,老师问速度还可以说成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之后,在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同类量与不同类量的比时,教师就忘了对两种量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虽然知道了路程比时间,但是却没有引出进行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较,缺失了让学生理解了这两种“比”的实际意义,这样成为了这节课的缺憾。
如果设计的时候进行对比题目形式呈现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如,五(2)班3分钟走了330米,五(3)班5分钟走了450米,你能说出哪些比?在第一个例题的基础上,学生会说:3:5,5:3,3:5,5:3,450:330,330:3,450:5,3:330,450:5等。老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比表示谁和谁的比,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3:5是五(2)班和五(3)班时间的比,330:450是五(2)班和五(3)班路程的比,330:3是五(2)班路程和它时间的比。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比中有什么不同点?学生会发现3:5是时间与时间的比,330:450是路程与路程的比,而330:3,450:5是路程与时间的比。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明确3:5,330:450是相同类量的比,330:3,450:5是不同类量的比。这样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同类量与不同类量,可以起到加深理解“比”的实际意义。
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学生认识了比的读法和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巩固基础训练,让学生做如下练习,说一说下面各比的前项和后项,再求出比值:3 : 7 ,8 : 4 ,0.5 : 1。学生算完在交流汇报时,学生对比值的读法学生产生了异议,3:7=3÷7=,学生读成3比7。这是好事,说明学生对分数形式的比的读法掌握很好,但是也反应出学生对比值是一个分数,还是一个分数形式的比还分辨不清。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我抓住机会引导:这里的结果是一个比,还是一个数?如果是比该怎么读?是数该怎么读?学生还是有疑问,老师举例分析之后学生明白。后来思考,为什么我抓住了生成资源学生为什么没有马上领会呢?通过评课和反思,认为教师如果再换一种问法引导会达到更佳效果,如,什么是比值?商是一个数还是一个比?怎么读?从比值的概念中理解,比值是商,是一个数,这里应该按分数来读,会让学生一下子明白这是一个数,不是一个比,应该读成几分之几。从而让学生对比的书写分数形式和分数的本质有了更深刻认识。
由此感悟到,不同的引导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不恰当的话,教师也不要慌,教师也可以把错误当成学习的资源,加以恰当的引导,也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中注重的引导方式和语言,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数学思考能力。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十一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今天,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涂老师和中心校王老师来学校听课调研,我执教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意义》一课。
对于“比”,内容比较“散”,涉及的知识点多,有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理解后项不能为0等等。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有以下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唤醒爱国情怀。
由“神舟”5号发射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同时也结合即将到来的国庆节氛围,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接着让学生结合情境信息(长15cm,宽10cm)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思维活跃,但基本上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提出问题,激发问题意识。
比的意义通过除法与比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中一种新的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表示方法,初步理解比的意义。然后再从同类量的比延伸到不同类量的比,注重了比的概念的完整意义的教学。学生在举例同类量的比时,思维活跃,能结合实际,例如男女生人数的比、两个同学体重的比、两种水果数量之间的比等等,这样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只是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提到“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两个词,只是简单的出示呈现,让学生去感受两者的不同,并且对于不同类量的比,举例较少,这样学生对比的意义。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在教学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时采用自学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通过设计表格形式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序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共同思考,总结等还可以不断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对于今天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缺少为“为什么比是除法,还要学习比”的深入思考,另外,在课堂中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说,但引导效果不好。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十二
由于新教材把“比”的内容前移至十一册,学生难免会有遗忘和生疏,所以在教学时我适当增加“比”的复习分量,除了教材上的复习内容,还多加了几道复习题。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一般都可以根据几个式子共有的特征得出结论。虽然班上有些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不够严密,我还是加以肯定和鼓励。那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来讨论“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主要是看什么?”这样的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
这样不仅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而且减缓学生认知过程的坡度,学生在逐步深入理解“比”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比例”的知识,会轻松得多。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推导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是我们教学时不是用数学证明的方法得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而是引导学生研究具体比例的外项积和内项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为了使归纳的结论具有说明力,我让学生在草稿本上任意写一个比例,并研究两内项积与两外项积有怎样的关系,再分小组讨论。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观察得出,不论怎样的比例,它的外项与内项积都相等,并让学生自己用字母表示出来。
这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个“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渗透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培养和发挥。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十三
为了较好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培养能力。反思这节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得失。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我在介绍了比的意义后,出示自学提纲:
2、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
3、什么是比值?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5、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用分组讨论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最后一个环节虽然自己设计了,但在课堂中没有完成。也就是当学生认识比的后项不能是零这一知识点后,已经没有时间指出体育比赛中的“比”与这节课所学生的“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没有讲明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记录得分的一种形式,所以可以是以“几比零”的形式出现。只能在下节课中涉及。
总之,这节课有得也有失,本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课堂气氛融洽,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十四
本课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43~44页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神州5号发射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刚开始的复习导入,其实可以直接从教学新例子开始,不需要从旧知导入;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同时也没有让学生自己去仿写举例比的式子,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没有更好的理解;根据自学提纲自学反馈环节中,讲解完“怎样求比值”后,应该拿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去求一求,从而达到一个巩固这部分知识的作用;在研究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时,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区别可以不用讲,因为学生很难理解,很多还理解不了;还有因为时间原因,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十五
《比的意义》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后面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以及下学期要学的比例知识都打下了基础。本课的知识重点是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整节课涉及到的概念非常多,如果单纯由教师来讲解概念性的知识,学生一定会感觉到枯燥乏味。鉴于这一点,我采用了分段教学法。下面就把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思记录如下:
一开始教学比的意义时通过提问学生:我班男女生的人数各是多少?进而提问:能不能用学过的方法表示出本班男女生人数的数量关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学数学。这部分的过渡还是比较自然的。只是在后面归纳、概括比的意义时,我感觉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好像并不十分深刻。
接下来在教学比的读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以及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时,我尝试了一下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内化了几个知识重点。因为这部分概念比较浅显易懂,从学生交流自学收获的课堂反映来看,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不过,我还是觉得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上做得还不够,应该更加大胆一点,把汇报交流自学收获中的老师向学生提问改成学生向学生提问,不知效果会不会更好。另外,学生在汇报交流自学收获时,如何应变和调整新知的教学顺序,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在所有的知识学完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实践游戏,就是让学生通过测量了解人体的有趣的比以及知道这些比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不是看老师有无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得没有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再苦也是低效的或无效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切实把握好学生的实际基础,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法,顺着学生思路进行教学,那么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就会显得很和谐,那么这样的教学也肯定是成功的教学。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十六
“比的意义”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进行教学的。由于比与分数有密切联系,把比的一些最基础知识提前放在分数除法中教学既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以后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以及比例的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将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反思:
为了较好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不轻视知识结论的前提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培养能力。教学中我想着力突现以下两点:
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本节课中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新课引入中,让学生通过做米饭中米量和水量的关系的对比,然后引出课题,使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加强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通过提供典型材料,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比的理解,既有助于了解学情,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也有助于学生分辨差比与倍比的区别。为新课的教学搭桥铺路,我欣喜地看到学生话多了,兴趣浓了。教学比的意义时,是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比的例子,再让学生概括比的意义,紧接着又让同桌学生互说年龄的比身高的比;在巩固练习这一部分,又设计了关于年级足球赛中获奖牌情况的问题以及有关明明家基本情况的联系实际的开放题。
2、让学生探究、发现新知。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除了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节课中,师生共同概括出比的意义、认识了比各部分的名称、明确了比与除法的关系后,提出了如下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以及比与除法的关系,大家回顾一下这些知识,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设想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或“创造”出新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以及比与分数的关系。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提出上述问题后,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不仅探索出新知,还提出了“体育比分与我们现在所学的比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探索精神得到了提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教学效果的好与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同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时,安排学生自学知识,让学生自学其内容,掌握知识,并通过交流、理解进行汇报各人的收获,然后再进行一些练习性题目的训练,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使学生的思维实现两个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是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4、设计开放性练习,拓展学生思维。课堂因为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促使学习资源的生成、才会有学生创造的欲望与创造成果的展示。有关足球比赛的题目和最后的开放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这些题生活气息浓厚,学生有很强的亲切感。利用开放题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活地选择合适信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7篇)篇十七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我在教学时着重说明三点:
(1)比值的表示法,可以用分数、小数、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
(3)比与比值不同。
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神州5号发射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我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中我还特别强调了比的前项和后项,让学生明确那个量做前项,那个量做后项。另外,在教学时及时的对比、分数、除法进行比较,充分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不足: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强调的还不够,如个别学生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理解不深刻;在教学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时,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比较少,感觉有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之间的联系和不同,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