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规律,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三年级教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模板12篇)篇一
上午,自己我刚上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一课。下午,又听了一节同题课,感触很多,下面把好的精彩的片断摘录下来与大家共享:
片断:教学例题“52÷2”
师:拿出2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学生分小棒)每份几根?(11根)算式怎么列?(22÷2=11)。
师:拿出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学生分小棒)每份几根?(21根)算式怎么列?(42÷2=21)。
师:每份21根你是怎样得到的?
生:先把4捆分成2份,每份2捆也就是20根,再把零头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1根,合在一起就是21根。
师:拿出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学生分小棒)每份多少根?(26根)算式呢?(52÷2=26)。
师: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1:先拿2捆,再拿6根。
师:你一下子就知道这样分吗?
思考:这里教者最好不要用这样的口气去问学生,当时那个学生就什么也说不上来了,“先拿2捆,再拿6根”,学生这样拿是有可能的,有可能学生数感较好一眼就能看出可以这样来分,最好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拿,即使不是这样,我们也应该鼓励她。
生2:先拿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25根。再把零头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1根,合在一起就是26根。
思考:当时我一听,多么好的思路啊!可是教者的引导令我有点疑惑,“你是这样想的吗?,板书:50÷2=25,先用40除以2等于20,再用余下10除以2等于5,合在一起是25。”当时那个学生也相应地点了点头。我就想为什么不能就是先把50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5,虽然课本上还没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但这并不表示所有的学生就不会计算“50÷2”啊!所以我觉得教师在让学生说思路时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达真实的想法,不要替他去过多解释。因为学生的想法有时是让我们异想不到的。
生3: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20根,再用1捆和2根合成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合在一起就是26根。
生4:先拿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20根,再把1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5根,最后把2根平均分成2份,用20+5+1=26根。
生5:……。
思考:这里非常佩服教者,能引导学生说出这么多种不同的思路,我在我两个班的教学中没有听到学生有这么多想法,看来是我引导的.不恰当。我想这是因为教者在教学“52÷2”这个例题前作了很好的铺垫,以及学具的使用,使得大多数学生学习新知有很好的“帮手”。
我是这样教学这一部分的:
师:你能估计出下面的商是几十多吗?(“想想做做”的第6题)。
64÷585÷395÷491÷2。
(目的让学生感受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而且沟通估算与笔算的联系)。
生:52÷2=26。
师:你是怎么知道结果是26的?
生1:先拿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20根,再用1捆和2根合成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合在一起就是26根。
(板书:40÷2=2012÷2=620+6=26)。
生2:用竖式计算。
(学生说分法)。
师:竖式中的“12”从哪里来的,你知道吗?(重点理解)。
……。
思考:上完课后总觉得自己的课上的有些乱,也不够严谨。确实,要想上好一节课,那就必须在课前认真专研教材,了解学生。也唯有此,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下是引用快乐虾在-9-820:59:18的发言:
感谢“快乐虾”的参与!
当时,我也意识到学生这样分不符合笔算的思路,但是这毕竟是他真实的想法所以当时我没有给予,我想在下面方法优化上环节上让他自己进行自我纠正。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模板12篇)篇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50页例3,第51页“试一试”;想想做做1-3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沟通情感,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愉快地参与认识活动。
2.合理利用微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效果。能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在充分感受实物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方式多样,和同学们互动,共同的学习。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口算卡、多媒体等。
教学资源:备课手册、教学参考书,配套光盘。
表达训练:40÷2=206÷2=320+3=23。
46÷2=23(个)。
23。
246。
2……2个十乘2是4个十。
6
6……3个一乘2是6个一。
答:每班分得23个。
教学过程。
一、迁移互助。
1.口算:80÷4=27÷3=90÷3=。
200÷4=150÷5=500÷5=。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模板12篇)篇三
教学目标:
2、巩固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的意识。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练习6、7、8、9题及聪明小屋。
1、第六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试着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商的位数,是怎样判断的,引导学生掌握判断的方法,还可以适当补充类似的练习进行巩固。
2、第七题:注意对解题思路的引导,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必要性,又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3、第八题: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洗相片付钱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冲洗相片的常识,再解决有关的问题。问题应由学生自己提己解答。
4、“聪明小屋”是一个重叠问题。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可通过操作学具或画示意图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是36棵而不是40棵。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模板12篇)篇四
一、填空。
1、被除数与除数都是16,商是;除数与商都是16,被除数是()。
2、374÷34的商是()位数,试商可以把34看作()来试商;264÷28的商是()位数,试商可以把28看作()来试商,这时商会偏()。
3、()除以23,商与余数都是12。
4、()÷34=21……(),余数最大是(),这时被除数是()。
5、()个14是112,368是23的()倍。
6、从522里连续减去()个29,结果是0。
7、()72÷29,要使商是一位数,()内最大填(),要使商是两位数,()内最小填。
二、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三、解决实际问题。
2、一节火车车厢限载60吨货物,要运走560吨货物,至少要多少节这样的火车车厢?
3、做一个中国结要用去60厘米丝带,小星买了7米的丝带,最多多少个这样的中国结?
6、三味书屋打算把600本《故事大王》寄往外地,如果每包40本,需要捆成几包?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模板12篇)篇五
4、做p10(6)。
三、课堂小结。
先看图,读题。
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算。
交流。
四、提问:为什么10顶帐篷还得加上1顶?
作业书本上剩下的题目。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年8月29日。
周次3课次8。
授课课题练习二。
教学。
基本内容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教学目的。
和要求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同时继续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收集、整理信息,并灵活组合信息。再进行有条理、合逻辑的思考。
教学方法。
及手段灵活运用,逐步增强算法.
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导入。
二、基本题练习。
1、做p11(1)。
先看懂要求。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做p11(2)。
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写一写。
选择几题,指名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再用竖式算出结果,做第一组。
根据估计检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根据笔算判断估计的。
3、做p11(3)。
先看懂题目,独立完成填表。
再观察表格,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自己的发现,使同学们体会到钱的总数不变,能买的本数和单价之间的变化规律。
三、讲解思考题。
先看懂题。
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提问:为什么男孩会多付8角钱?
这8角钱是几本本子的价钱?
四、布置作业。
作业课堂作业:p11(2剩下三组)。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9日。
周次3课次9。
授课课题复习(1)。
教学基本内容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的和要求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验算的方法;在计算时对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联系和区别,加深理解,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突出数的组成和平均分,使学生理解算理。
学法指导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导入。
二、练习。
1、做p12(1)。
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2、做p12(2)。
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选择几道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做第一组。
强调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先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做完后集体订正。比一比,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3、做p12(3)。
做两题。
做完后说说验算方法。
看懂题意。说说单价的意思。
直接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4、做p12(4)。
先看图,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
小组交流,试着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5、做p12(5)。
三、布置作业。
作业p12(2)后两组,p12(3)剩下两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9日。
周次3课次10。
授课课题复习(2)。
教学。
基本内容同上。
教学目的。
和要求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在练习的同时不仅仅会做题目,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及手段注重计算能力培养。
学法指导说思路练习和笔算相结合。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练习题校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做p12(6)。
出示题目,要求先算一算,然后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规律。
出示54÷18,让同学们根据刚才得出的规律进行试算。
二、做p13(7)。
看图理解题意。
做在本子上。
指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三、做p13(8)。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四、做p13(9)。
看图理解题意。
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租船。
交流租船方案。
再讨论租金的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作业课堂作业:p13(9)。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9日。
周次3课次11。
授课课题农村新貌。
教学基本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与数学联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整幅图的观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活动中产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学会有序地观察,在观察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交流前先独立思考。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解与学生讨论。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导入课题。
二、观察场景图。
1、对整幅图先进行有序的观察。
2、分场景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三、提出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
并把所提出的问题整理出来,写在纸上。
四、组织交流。
分场景交流问题,出示所交流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作业选择你所感兴趣的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16日。
周次4课次12。
授课课题认识整千数。
教学。
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除法计算的验算。
教学目的。
和要求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
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3.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
教学重点。
及难点学生对整千数和一万的实际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卡片、计数器,
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完成练习一。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复习。
1.说出下面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并读一读。
86501209900327478701。
2.说一说已经知道的数位顺序。
二、学习新知。
1.想一想: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下面是几千?五千下面是几千?九千下面是多少?
2.一万是几个千组成的?
3.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3,它表示什么呢?如果在千位上拨5,又表示什么呢?
4.在计数器的万位上拨1,你知道它表示多少吗?
5.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其他学生思考:这些数分别表示多少?(学生进行拨数)。
6.填空:3个千是()6个千是()5个千是()1个万是()。
7.认识数位顺序表。
数位顺序表。
……()位()位()位()位()位。
想一想:从右边起,第()位是万位。
三、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请学生进行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同桌相互读给对方听,再请部分学生来读一读。并思考:你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了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交流。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只要是合理的都行。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7题。
先让学生讨论:他们两家可能相距多少米?再组织交流。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都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想想做做”第4、5题。
板书设计认识整千数。
……()位()位()位()位()位。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16日。
周次4课次13。
授课课题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1)。
教学基本内容1.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2.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会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读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复习。
1.想一想:我们昨天学习了哪个新的计数单位?
2000+1000=2000+5000=6000+2000=。
二、学习新知。
1.师拿出计数器,在个位上拨“2”,想一想“2”表示什么?
2.继续在十位上拨“5”,它又表示什么?它和个位上的“2”合在一起,表示什么?
3.继续在百位上拨“6”,表示什么?与个位、十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又表示什么?
6.请学生来报一个数,请另一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要求说出这个数的组成及读法。
7.再出示“3个千、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请学生试着写一写、读一读。
8.想一想“三千零二是由几个千和几个一组成的?
10.读一读:300430403400(体会:如果0出现在数的末尾是不用读出来的。)。
三、练习。
1.做“试一试”
先说出数的组成,再写一写,读一读。
学生先独立完成,做完后进行交流,比较。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先在书上写一写,再读一读。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说出各数的组成,再读一读。
3745。
5160。
6030。
8002。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写出下面商品的价钱。
三千五百五十元九千零二十元。
二千八百零八元。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明白了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四.小结。
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8月29日。
周次4课次14。
授课课题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2)。
教学。
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及难点0的读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注重讲解验算的过程及意义。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
1.算一算:2000+2000=4000+1000=。
2.读一读:21763098900120302300。
3.6782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
3004里面有3个()和4个()。
5个千和4个百组成的数是()。
5个千和4个十组成的数是()。
5个千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二、练习。
1.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8848米。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大约是4028米。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第一斜拉索桥--上海杨浦大桥全长八千三百五十四米。
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宽一千二百四十米。
3.做“想想做做”的第7题。
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每组3道题之间的联系。
4.找规律: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8题,
然后同桌两人合作进行找规律,看哪个组先找到规律。
5.组数活动:
老师提供3、7、0、0这四个数字,请学生进行组数活动。看谁组成的数最多?
6.连一连:
书上的第1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7.课外小知识:
学生自学“你知道吗?”的课外读物。自。
学后请同学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三、小结。
四、作业。
作业想想做做剩下的内容。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16日。
周次4课次15。
授课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能正确地对万以内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学法指导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比较下面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324()432324()342。
2.一件衣服87元,一条裤子218元,裤子和衣服哪个更贵?你怎么知道的?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二、学习新知。
2.小组进行讨论。
3.进行交流。(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2530不到3000,3680已超过3000。所以,2530比3680小。二是千位上2比3小,2530就比3680小)。
4.你会比电视机(2530元)和冰箱(2350元)的价格吗?自己先把你的方法与同桌说一说,再组织班级交流。(电视机和冰箱价格的千位上都是2,该怎样比呢?)。
5.任意选择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6.练习:比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380()32802380()2360。
2380()82302380()3820。
三、练习。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火箭每秒能飞行4500米,人造卫星每秒能飞行8000米。谁飞行得快?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城关小学有学生1036名,林庄小学有学生。
890名,哪个学校的学生多?
5870401249007104。
5003289560448002。
学生先相互说给对方听,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www.xkb1.com。
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模板12篇)篇六
教学目标: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练习的同时不仅仅会做题目,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1、做p12(6)出示题目,要求先算一算,然后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规律。
出示54÷18,让同学们根据刚才得出的规律进行试算。
2、做p13(7)看图理解题意。
做在本子上。
指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3、做p13(8)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4、做p13(9)看图理解题意。
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租船。
交流租船。
再讨论租金的计算方法。
交流,并选择较合理的。
(9只大船,2只小船最为合理)。
5、课堂作业:p13(9)思考思考题。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模板12篇)篇七
新课标苏教版第六册教材第12页。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被除数首位够除)。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除法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以及笔算方法。
3、在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估算意识的培养,注重验算,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挂图。
1、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养鸡场。(出示挂图)。
请把你看到的,用数学语言说一说。
(图上只能看到:整齐地排列着3排鸡笼,还有3排鸡蛋。)。
问:利用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吗?
补充信息:一共有600只鸡。
现在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平均每层有多少只?)。
2、你会解答吗?说给同桌听听。
交流:6003是什么意思?算的时候你是怎么想到200的?
引导学生认识: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看成几个百除以一位数,这样就相当于是在算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只是在后面别忘了加两个0,这样算可以使计算更快。)。
1、出示:这些鸡2天共生产鸡蛋986个,平均每天产多少个?
2、读信息后,一起列出算式,指名说说为什么要用除法。
板书:9862。
第一步:估计。
现在根据这个算式,你再来估计一下600鸡平均每天下多少蛋?并说明理由。
第二步:竖式计算。
板书竖式(略)。
问:这里的被除数是三位数,你认为该怎么算?
(先算百位上的9除以2)。
问:4写在哪里?为什么?
强调:9个百除以2,得到的是4个百,所以4要写在百位上。
你会接着算吗?学生自己完成在书上。
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
请学生说说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或是同桌的错误的地方?请大家一起说说道理。
3、验算。
请大家写出验算的竖式。
指出: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小结:观察黑板上的除法竖式,你觉得和我们上学期学的有不同的地方吗?(特别长)。
问:怎么会特别长的啊?(这学期学的除法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分三步除:百位、十位、个位。)而且在算之前,先要估计得数可能是几百多,算之后还要验算自己的得数是否正确。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计算正确率。
1、完成书上的第2页第2题。
练习前问:这4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请大家认真完成再交流。
2、讨论第5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读完了问:你能解答吗?试试看。
把你的想法与你座位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结论一样吗?
全班交流。(注意:这道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
第2页第3、4题。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模板12篇)篇八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探索算法;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图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4+528÷29÷36÷3。
20×450×280÷290÷3。
60÷3200×4500×2800÷4。
二、探索学习。
导入:800÷4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虽然我们以前没有学过,但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很快就算出了答案。那像这样的题目怎么算呢?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出示例题。
(1)提问: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怎么列式计算?(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00÷3=。
这是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你能马上口算出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3)小结:对于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我们可以与整百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一样,想10以内的除法或乘法口算就可以了。
(4)“想想做做”第一题口算。
(1)出示例题。
这些鸡2天共产鸡蛋986个,平均每天产多少个?
1)学生说出计算的算式,教师板书。
986÷2=。
(2)你能估算一下平均每天大约产蛋多少个吗?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4)“想想做做”第二题1、2小题。
(5)“想想做做”第三题前四题。
四人板书,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老师讲解。(注意格式书写)。
三、练习。
(1)“想想做做”第二题3、4小题。
(2)“想想做做”第三题其余4题(做在作业本上)。
(3)“想想做做”第四、五题。
五、聪明题。
第二课时。
一、准备练习。
(1)口算。
(2)列竖式计算。
98÷9852÷4497÷7。
二、尝试练习。
(1)出示例题。
学生根据图示找出条件和问题,并列出算式。
312÷4=。
请你估算一下,商大概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2)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列出竖式。
7
4
312。
28。
7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你能接着算下去吗?学生列竖式算在本子上,一人板演。
(3)“想想做做”1完成在书上,后两题请2人板演。
(4)用竖式计算,并验算156÷2460÷7。
一人板演,老师重点讲解验算。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2另2题268÷4502÷8。
(2)“想想做做”4、5、6。
四、回家作业。
(1)书p93。
(2)聪明题。
一块蛋糕切成8小块,最少要切几刀?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掌握算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法,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引导观察。
提问: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平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2、根据学生回答,列式:6÷3=0÷3=。
3、计算0÷20÷40÷70÷50÷34……。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1、出示例2图观察。
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
2、题目中告诉了我们那些条件?要求问题怎么列式?
板书306÷3。
商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出102的。谁会列竖式?
讲解竖式的一般写法。
三、末尾有0的除法。
1、出示试一试让学生先估计商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再计算。
(1)估计完后,先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竖式的写法,一人板演。
(2)全班交流。
(3)独立完成另一题350÷5一人板演。
四、巩固练习。
1、书第8页第2题完成在书上。
2、第3题先找出错在那里,再改正。
3、第8页第5题要让学生知道从8时到12时经过4小时。
五、课堂作业:
书第8页第4题后四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掌握算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算法,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商0时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口算:
78÷445÷656÷340×2。
65÷341÷285÷827÷3。
32÷352÷541÷442÷3。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挂图,观察。
这个星期的后4天共产鸡蛋432千克。后4天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
读题、思考。
指名列式:432÷4。
先让学生估计,再用竖式计算。
讲解计算方法。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让学生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同时,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讲解时重点讲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指名板演第10页第1题,其余学生填在书上。
2、做第2题时,先让学生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3、第4题先让学生说题目的意思,再列式计算。
四、课堂作业。
做课本第10页第3题后4题。
五、家庭作业:
课本第10页第3题前4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挂图观察思考。
1、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
2、教师总结。
二、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1、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出现几种解法,教师对每一种方法都正确地评价,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同时板书。
2、讨论比较。
提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完成第3题。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四、课堂作业。
书第12页5、6、7。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模板12篇)篇九
理解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笔算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提升运算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利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学生列式:52÷2。
复习提问:应用最近所学的什么知识?能否解决?
分析算式52÷2,引导学生发现和之前遇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区别,即出现了余数。
(二)讲解新知。
根据问题特点,师生借鉴之前学习经验提出利用小棒探究或解释计算过程。教师明确:1筒羽毛球为1捆小棒,1只羽毛球为1根小棒。
组织小组活动,尝试表示将52只羽毛球平均分成2份。
小组代表反馈,教师引导辅以学生阐释,展示将剩余1捆拆开与2根合为12根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剩余1捆”、“2根”、“12根”、“平均分”等在除法算式中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并让学生独立完成除法竖式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乘法进行验算。
(三)课堂练习。
想想做做:(1)78÷3(2)70÷5。
(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注意要点及验算方法。
课后作业:想想做做剩余题目,尝试先估算,再计算。
(略)。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模板12篇)篇十
1.使学生在口算乘法的基础上,掌握乘法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掌握其数学学习方法。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的计算方法。
理解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画面:
学校买了一些彩色笔要奖给数学竞赛获奖的同学,每盒彩色笔24支,学校买了3盒
让学生根据画面情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问题:
(1)3盒一共多少支?(2)2盒一共多少支?(3)学校一共买了多少支彩笔?
问:如果买了13盒,怎样列式?2413(出示例1)
主动探索
1.教学例1。
(1)讨论2413的算法
(2)汇报交流
(3)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4)统一认识,确定最简便的方法,引导学生试写成竖式。
(5)针对出现的情况讨论,关键处教师点拨,让学生领悟计算方法。
2.练习
(1)第7页做一做
(2)练习二第1题。
练习后,教师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反馈练习
练习二第2题
板书设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连续进位的)
24
13
72......243的积24......2410的积(个位的零不写)
312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模板12篇)篇十一
2、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首位除时有余的情况应如何处理。
十位上余下的数与各位数合起来再除。
创设情景,并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从而突破难点。
挂图、小黑板等。
1、出示准备题:把40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
2、指名列式计算。说一说口算和竖式计算方法。
1、把准备题改成例题:把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
2、列式并讨论计算方法。
(1)借助学具摆一摆。
a、分法一:体会到先分整筒的,分给每班2筒,余下的一筒要和单个的合起来再分。
40÷2=2012÷2=620+6=26。
b、分法二:先把5筒平均分成2份,每份2筒,剩下1筒;再把一筒散开,平均分成5只;再把2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只;最后得到每份26只。
(2)引导比较分法,形成统一认识。
(3)学生复述分的过程。
(4)用竖式计算。
26。
3)52十位上的5减4等于1,
4这个1实际上是多少?
12。
12。
3、验算。
26×2=52。
1、想想做做:第1题。
78÷384÷692÷280÷5。
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让学生自行练习。
(2)再通过比较,沟通每组两题之间的联系。
3、想想做做:第5题。
(1)热水瓶的价钱是一幅画的几倍?
56÷4=14。
(2)热水瓶的价钱是茶杯的几倍?
56÷2=28。
(3)一幅画的价钱是茶杯的几倍?
4÷2=2。
想想做做:第2、4题。
板书设计:
26。
2)52十位上的5减4等于1,
4这个1实际上是多少?
12。
12。
26。
2)52十位上的5减4等于1,
4这个1实际上是多少?
12。
12。
26。
2)52十位上的5减4等于1,
4这个1实际上是多少?
12。
12。
这部分内容教学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中相对复杂的一种情况,也是学生本单元学习的难点。在课堂上,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应当比首位能够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更为细腻些,在教学时还要提醒学生进行验算,通过验算进一步确认相关的计算方法。
练习的安排从易到难、逐层深入。第5题是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第6题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计算经验的基础上,要求他们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本课正如周老师所说的确实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难点。课本的情境很不错,我们可以借助这一情境学生理解首位不能整除,减下的这个数实际代表的是几,并要和剩下的合在一起进行下面的除法计算,在这里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把分的过程说一说,帮助自己理解其中的算理。
理解十位上余数的意思和十位上有余数后接下去该怎样计算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比较,弄清互相之间的不同之处,在比较中突出今天所学的知识,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十位上除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十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而个位上有余数则不要再除。
经过本课的教授和练习后,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书写学生基本掌握,但还需要加强练习。估算题可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估算能力,但这一题的设计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
课前先一题复习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52个羽毛球平均分成2份,学生将可能出现的分法都想到了,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方法的择优,这与列竖式笔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然后,通过情境的回顾,即“十位上的5减4等于1,这个1实际上是多少”的问题,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非常清晰地了解了这个1就表示剩下的一筒羽毛球,就是10个,再和散装的2个合起来是12,这样在理解了口算方法后,对于学习笔算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又将这一新知的难点处理了,因此,很顺利地学完了笔算方法,当比较抽象地讲解笔算过程时,我将难点结合刚才的具体情景,学生就很明朗,这一笔算方法就这样比较简单地学好了。但出现在练习中速度比较慢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学生欲想口算,但又没这么好的反应能力,又想笔算,可又觉得没口算来得方便、快捷,因此,速度偏慢。还有一些学生用口算的方法,将今天所学的计算看成是前两次课学的计算,即没把十位上的余数忽视了。基于这样,我强调了不能口算,则一定要笔算的要求,或者可以进行口头检验来验算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从课堂作业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正确率比较高。
三年级的学习较一二年级来说,明显紧张了许多。上课时既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又要有合作探索的过程,还要定量的练习,教材内容丰富、细腻,课堂教学安排总是显得比较紧凑。看来还是要多积累经验,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控制好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由于年纪小,做作业速度慢,升入三年级后总是很辛苦地应付着各个学科,希望他们很快能适应中年级的学习生活。
由于本节内容是本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中的一个难点,所以我在新课前,先复习了前一节内容的知识,出示了一题首位能整除的除法算式,根据全班同学阐述的运算过程进行板演,以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并对本节课教学的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过程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计算方法,注意计算的过程。可尽管放慢了讲解过程,还是有个别同学计算到个位时,忘却了十位上的余数。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中有余数和没有余数,首位能整除与首位不能整除的运算有点混,今后还得加大各个类型的除法练习。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模板12篇)篇十二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使学生会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探索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口算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注重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意、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然而习惯上教学本课时,一般都是按教材的编排与呈现顺序进行复习、出示例题、呈现小棒图、讲解算法、练习。这样的教学看似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也利用小棒图让学生经历将直观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也会获得对"口算除法"方法的理解。但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习者除在知识积累的量上获得增加外,其思维能力、认知策略、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等作为人的一般素质方面,获得的发展是微乎其微的。笔者以为造成这种教学目标缺失的原因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没有真正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得以落实。基于上述分析和考虑,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旨在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把数学学习过程加工成儿童"再创造"的活动。
一、引导编题,于探索挑战中"体悟"
师:老师这儿有两道除法题,请同学们口算一下。出示60÷3= 15÷3=
学生算完上述两题后,提问:计算这两道除法题时你们感觉怎样?
生:很好算,一下子就算出了结果。
师:那接下来我再出几道好算的除法题。随手在60÷3=20的后面板书如下:30÷3= 80÷4=算完后提问:有谁知道接下来老师还会出一些怎样的'"好算"的除法题?大家可以大胆地猜一猜,出一出。
师(故作惊讶地)诱问:这些好算的除法题你们是怎样猜到的?
生:因为我们发现前面算的几道除法题都是一个整十数除以一个一位数,而且正好除尽,所以我们后来出的都是这样的除法题。
师:接下来我要出像15÷3=5这样好算的式题,你们会出吗?
学生出后,教师板书在下面一行,成为:
24÷6= 48÷6= 72÷8=
师问:下面这行除法题为什么也好算?
生:因为这些除法题都可以用乘法口诀来算。
[评析:上述教学过程,教师先让学生口算两道除法题,在学生有了"好算"的体验后,教师再把学生组织在"猜、编好算的除法题"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中,他们在先前两道"好算"的除法题的启发提示下猜、编出了两类"好算"的除法题,通过猜题、编题、算题,充分获得了对于"好算"的除法的感受。这种直观的"整十数除以一个一位数"和用表内乘法口诀算除法"好算的经验,将对后继学习产生积极的启示作用。
二、制造冲突,于问题情境中"体悟"
生1:用笔算除法的方法算的。
生2;在脑子里想一个竖式后再算的。
师:算这道题的感觉与算上面这些题有什么不一样?
生:上面两组题好算,这道题不好算,难算。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生:不是所有的除法题都像上面两组那样好算的。
师诱导:要是有什么办法使这道题也能像算上面的题那样好算,就好了,你们说对不对?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讨论讨论。
[评析:原有的经验不能解决类似的问题所造成的认知冲突常常能激起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热情。就在学生形成了对于除法都好算的得意心理后,教师出示75÷3=?让学生知道已有的好算的经验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带着认知困惑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也为下面的学习在策略上作了引导。
三、沟通联系,于迁移同化中"体悟"
15÷3=5 75÷3=
说:"大家试着把这三道题联系起来看看,能不能得出使75÷3好算的办法?"学生恍然大悟。
生1:上面两题的被除数加起来等于下面这道题的被除数,它们除数都是3,上面两道题的商相加就是下面一道题的商。
生2:算下面这道除法题的时候可以像算上面两道除法题那样来想。即75可以分成60和15,60÷3=20,15÷3=5,20+5=25。
师:接下来我们用这种方法试着算几道题:36÷2= 48÷3= 60÷5=
算完后,教师让学生概括一下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再引导学生把上面的方法迁移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如450÷3=?)。具体过程略。
四、引导探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
1.在课尾,教师出示:
问:在计算75÷3=?有这样一种想法,你们觉得对吗?
生:对的。
师:对这种算法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这种想法尽管也能算出结果,可是太麻烦了。
师:原因在哪里?
生:这种想法在把75分成两个数时,整十数30小了一些,我认为分成的那个整十数既要能除以3正得几十,又要尽可能大,所以75分成60和15就不存在上面的问题。
师:通过这道题的深究,你能为以后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提一个什么建议?
生:把被除数分成两个数时,分成的那个整十数要尽可能大,除以除数又要正好得几十。
2.师: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方法,还知道要注意什么。
生2:我觉得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知识。
生3:我觉得口算要算得快,要找窍门,做事也要找窍门。
生4:……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当今倡导主体性教学并不是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主导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笔者以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该放处"。上述教学中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探究,从而既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想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最后的学习回顾,又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申提升了学习的效果。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力量,因为课程的实施最终是通过教师的中介而得以落实的。为此,笔者以为教师应强化课程开发的意识,具体表现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深入钻研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再也不能把教学的过程纯粹地看做是忠实地执行与实施教材,而应该在课程目标的导向下因时、因地、因生、因己灵活地处理、开发教材,创造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方案,同时在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中焕发自己的生命活力。面对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一内容,我们没有就教材教教材,而是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宗旨着眼,在当代主体性教育论、认知心理学、数学学习论的指导下,把这一内容看成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载体,把学生参与学习口算的过程加工成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体悟和"再创造"的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