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读完这些范文,对照自己读过的书籍,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帮助你写出一篇有深度和独特见解的读后感。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一
作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很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与指导,但他的做法与大多数家长不尽相同。
叶圣陶喜欢看书,平时他也常常鼓励孩子们要挤出时间去看课外书。他允许孩子们随时到书架上拿书,至于看什么书,悉听尊便,他并不过多干涉,只要孩子们自己愿意读就行。
众所周知,叶圣陶是知名的作家,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从不教孩子们写作技巧之类的东西,他只是教给他们两个写好作文的“妙招”。一方面,他要求孩子们勤于动笔,每天都要写一点东西,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另一方面,叶圣陶还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修改作文的习惯。
晚饭过后,他经常将三个子女聚在一起,教他们修改各自的作文。每逢这时,叶圣陶一会儿带着孩子们出声朗读文章,一会儿引导他们自己寻找问题,一会儿又在孩子们的作文上细致地批改。孩子们也时而静静聆听,时而热烈讨论,时而若有所思。在他的教导下,孩子们都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次,叶圣陶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就将笔头塞到他手里。他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使,要想着人家接到手时,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用时还要把它倒转过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孩子听了,红着脸低下了头。
一个冬日的`清晨,儿子走出屋子时没把门关上,叶圣陶就在他背后,开玩笑地喊道:“你怕把尾巴夹着吗?”孩子听了,连忙回头关上了门。
就这样,在父亲不时地提示下,孩子慢慢养成了进出随手关门的习惯。
叶圣陶告诫儿女,像递给别人东西开关门这样的事情虽小,但若懂得凡事为别人着想,就应该知道怎样做。
叶老的儿女成年后曾深有感触的说:“我们良好品格的形成与学识的不断增长,和父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二
这段时间里,我读了《稻草人》这本书,它是叶圣陶爷爷的作品。这本小说语言简洁精炼,故事情节精彩。稻草人是这篇文章的主角,它的主人是一个老奶奶。老奶奶有一片田,田里种满了粮食。稻草人就帮助老奶奶吓走小虫子,不让小虫子吃到粮食。稻草人的责任感很强所以老奶奶的庄稼长得很好。一天,稻草人依然站在那里,突然来了一只小飞蛾,小飞蛾没有被稻草人吓走,飞蛾停在了一个庄稼上,一点一点地把庄稼吃完了,稻草人站在那里,很想赶走飞蛾,可是它自己也无能为力,终于在担忧和焦虑中倒下了。
最近中国新型冠状病毒大暴发,白衣天使们冒着生命危险一直坚守在一线,与病毒作斗争。他们每天都要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有时一天都不喝水,还要穿成人尿不湿。当他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脱下防护服的.瞬间,是多么让人心疼!他们要接受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考验。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群人守护着我们,村委会的人守护进出口,给大家测量体温,登记等。我觉得我就像稻草人一样,干着急,帮不上忙,只能待在家里。
如今疫情有好转,但离正式到校还有一点时间,我们现在各自在家安心在线学习。
正是有他们的负重前行,有白衣天使的逆行,有他们的努力,才有我们的安宁。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希望早一天疫情结束,期待回到校园的那一天。
稻草人虽有善心却无力相助,我不想当稻草人,等我长大了我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三
今天我和妈妈读了叶圣陶先生写的童话《稻草人》,《稻草人》这则童话我小的时候听过,记忆保留在了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一个稻草人。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叼稻子的麻雀。他虽然不能动,也不能说话,但是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稻草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稻草人看到的几个片断。
第一则是年迈的老妇人辛苦耕作的麦穗被害虫啃个精光,稻草人想告诉主人但却无能为力;第二则是一名渔妇带着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孩子捕鱼,孩子生病了,咳得厉害,但她却没有时间照顾他,稻草人真想自己去做柴火,给孩子煮茶喝;第三则是一位妇女很伤心,因为孩子死了,丈夫赌钱把家全败光了,就连她也要被丈夫卖掉。心里别提多难过了。想来到这河岸投河自尽。稻草人想阻止她寻死。但是它办不到。它恨自己,认为见死不救是自己这一生最大的罪孽!
如今读完全文,我的心中却满是沉闷和悲伤,那个稻草人的形象一直都挥之不去,那些可怜的'人也一直在我心头萦绕不去。
中间。稻草人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不怕牺牲自己,一心想去帮助别人的好心人。
他多想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人,但连这他都做不到。他恨自己对每一件事情都无能为力。
但愿我们世间多一些像稻草人这样的好心人,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四
叶圣陶,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国儿童文学中的经典童话。它们亲切而浅显,但又让人深受启发。这就是《中国名家经典童话之叶圣陶专集》。
这本书我感觉特别好看,虽然这本是一本童话集,里面都是童话,但是里面的童话如果你能细细品读就知道里面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哲理。
在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玫瑰和金鱼》这一文,这一文中玫瑰和金鱼都以为自家主人对自己好就是爱自己,可从来没想过自家主人为什么对自己那么好,在这一文其中桑树劝玫瑰不要以为人类对自己好就是爱自己,人类是想利用自己来满足他们的要求。桑树对玫瑰说:“是个小孩子,没有经过什么事情,难怪你不信我的话。我经历了许多世事。从我的经历,老实告诉你,你说的全是痴话。让我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吧。我和你一样,受人家栽培,受人家灌溉。我抽出挺长的枝条,发出又肥又绿的叶子,在园林里也算是极快乐极得意的一个。照你的意思,人家这样爱护我,单只为了爱我。谁知道完全不对,人家并不曾爱我,只因为我的叶子有用,可以喂他们的蚕,所以他们肯那么费力。现在我老了,我的叶子又薄又小,他们用不着了,他们就不来理我了。小孩子,我告诉你,世界上没有不望报酬的赏赐,也没有单只为了爱的爱护。”
有可能一个人千般万般的照顾你真的是爱你,可是这样的人寥寥无几,甚至10个人里面有9个人都是利用你,剩下那一个有可能对你是真心的,可是也有可能是爱你可对你不真心,所以你不要吧千般万般的爱护你误以为是爱,这样你有可能犯下很大的错误。
文中还有一条鱼,也是和上面的玫瑰一样,把主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当成是爱,一只绵羊劝他说:“你还是个小东西,事情经得太少了,难怪你不服气。我经历了许多世事。从我的经历,老实告诉你,你说的全是痴话。让我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吧。我和你一样,受人家饲养,受人家爱护。我有过绿草平铺的院子,也有过暖和的清洁的屋子,在牧场上也算是极舒服极满意的一个。照你的意思,人家这样爱护我,单只为了爱我。谁知道完全不对!人家并不曾爱我,只因为我的乳汁有用,可以喂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肯那么费心。现在我老了,我没有乳汁供给他们的孩子了,他们就不管我了。小东西,我告诉你,世界上没有不望报酬的赏赐,也没有单只为了爱的爱护。”
我读完这篇之后我替玫瑰和金鱼感到惋惜,虽然它们最后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可是已经晚了,因为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了。
我渐渐喜欢上了他的童话,他的文章曲折而有趣,一颗童心跃然纸上,让我也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五
《稻草人》的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叶圣陶,这本书是由一个个小童话编制而成的。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爱与善的理想主义,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对抗,吹响改变命运的号角,寻找人生的真谛。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是《蚕和蚂蚁》。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故事里完美体现了蚕的特点。
故事讲的是一只与众不同的'蚕,它在想自己来到世上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专门吃桑叶这件大事。它查阅了资料,明白了,自己来到世上的唯一的大事应该是为人类服务。蚕不想就过着这样的人生,它结识了蚂蚁家族们,蚂蚁们带他了解了它们的历史,在蚂蚁的讲述下,他渐渐明白了自己的意义,只要自己的劳动对别人有用处,对社会有贡献,他的劳动就是有意义的,就不是白做的。
《蚕和蚂蚁》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付出并不是只为了自己,也可以为了他人,为了社会,让我们的劳动充满意义,让小爱变成大爱。就像蚕的工作不是白做的,也是充满意义的。
生活中也有着像蚕一样的人,就比如说老师,父母,亲人...,老师默默无闻的教我们知识和做人道理, 父母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成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让我们像蚕一样,像身边的亲人们一样,为世界服务吧。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六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本色。一些事物,悄悄地从我记忆中走过,有悄然离去。但无论世态怎样,我只是我,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自我。我扛起了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吹响属于我自己的号角,直到胜利的曙光。
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稻草人就是如此。她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活泼的性格,在常人眼中只不过就是一堆枯草罢了。然而,在叶圣陶的眼中,不是毫无生命的,令人厌恶的稻草,而是纯洁、尽责、永恒、真情的象征。
一个安静无语,内心似火,真情有爱的稻草人出现在世人面前。我所感到的不仅是一个人之常心的稻草人,更感到了些许感动。稻草人的尽职尽责即令我敬佩,他那受外界干扰仍不变的恒心更让我惊讶。身躯受损,风吹雨打,也不知它经历了多少沧桑变化,多少次世态炎凉,但他站在那儿,毫无怨言,方显稻草人之本色。
这个稻草人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没有持之以恒,就没有成功,没有责任与担当,也就没有崛起的希望。人生路上,所要经历的人和事太多了,但或长或久,他们或将远去,或将消失。在这样的`消失中,我们从中也必能得到点什么。
剑锋在磨砺,梅香从苦寒。外界的干扰在我们的成长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能培养我们坚持,忘我,永恒不变的心境。也就能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
稻草人,这平凡又不平凡的事物,一直萦绕我心。它的样子,它的衣冠简朴古风存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来日方长,为何感叹人生百态?心有明月,身有责任,心有担当,百态人生又何妨?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七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我国的第一个童话叶圣陶写的《稻草人》诞生了。
这是一本很的童话故事,小学我就读过《稻草人》,这些天我又拿起了它。
稻草人不会说话,也不吃饭,也从不睡觉,但他很有心,每天总是直挺挺地立在田地中间。如果来吃稻子,风吹动他身上的.扇子,哗哗地响,小鸟还以为是人呢,就吓得迅速飞跑了。
稻草人不分日夜地守着田地,它看见可怜的老妇人的稻叶被虫子吃光了,它非常难过。他想告诉老妇人,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地流泪。
在夜间,他看见一个病了,而他的却没有钱给孩子买药和烧热水,他只能喝河里的凉水,稻草人可怜那个孩子,他恨不得自己做被子给孩子一些。
稻草人又听见了鲫的求救声,还看见了一个跳河寻死的人。他多想去救他们啊!可他无能为力,他的心像玻璃一样碎了,昏倒在田地中间。
从这个童话里,我看出稻草人真是一个并且富有同情心的人!但愿我们的世界多一些像稻草人这样的好心人!
我想: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的人间。就像今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全国各地的人们,也包括全世界各国人民都向他捐赠医疗物资。我们以后也要向稻草人学习,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八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叶圣陶爷爷的童话集。叶爷爷的童话集里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稻草人》。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奶奶说,稻草人是用稻草做成的,把它立在稻田的`中央,可以驱赶来吃稻谷的麻雀。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稻草人不能说话,也不能动弹,这和奶奶说的稻草人没有什么区别。但这个稻草人却有思想,有一颗同情心,它一心想帮助那些受苦难的人。
有一天晚上,稻草人看到一名渔妇在河里捕鱼,想熬鱼粥给孩子喝,她硬着心肠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小孩子病得很重,越咳越厉害,最后没有声音了。稻草人看到这一切,恨不得自己去做柴火给孩子煮茶喝。可是,它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一面叹气一面哭,连半步也不能动。
后来,稻草人又看到另外一位妇女。因为孩子死了,丈夫赌钱把家全败光了,她来到这河边要投河自尽。稻草人着急坏了,想救她,但是它还是没有一点办法。
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生病去世了,老太太因为伤心过度,落下了动不动就流眼泪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上前几年闹水灾,庄稼收成又不好。这一年,稻子长得很壮实,可是许多蛾子飞来了。稻草人眼睁睁地看着蛾子把稻子吃成了光杆,稻草人想到主人不幸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了一样。它想告诉老太太,可他不会说话,也不能动,最后它伤心地倒在了田里。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到旧社会的人们是那么可怜。我真希望自己是一个能说话能活动的稻草人,我要把吃稻子的蛾子赶走,我要带着生病的孩子去看病,我还要拦住那个女人,不让她跳河。我多希望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幸福快乐地生活。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九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我国的第一个童话故事叶圣陶写的《稻草人》诞生了。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学我就读过《稻草人》,这些天我又拿起了它阅读。
稻草人不会说话,也不吃饭,也从不睡觉,但他很有责任心,每天总是直挺挺地立在田地中间。如果小鸟来吃稻子,风吹动他身上的扇子,“哗哗”地响,小鸟还以为是人呢,就吓得迅速飞跑了。
稻草人不分日夜地守着田地,它看见可怜的老妇人的稻叶被虫子吃光了,它非常难过。他想告诉老妇人,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伤心地流泪。
在夜间,他看见一个孩子病了,而他的妈妈却没有钱给孩子买药和烧热水,他只能喝河里的凉水,稻草人可怜那个孩子,他恨不得自己做被子给孩子一些温暖。
稻草人又听见了鲫鱼的求救声,还看见了一个跳河寻死的人。他多想去救他们啊!可他无能为力,他的心像玻璃一样碎了,昏倒在田地中间。
从这个童话里,我看出稻草人真是一个善良并且富有同情心的人!但愿我们的世界多一些像稻草人这样的好心人!
我想: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就像今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全国各地的人们,也包括全世界各国人民都向他捐赠医疗物资。我们以后也要向稻草人学习,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十
老师推荐我们读《稻草人》,我很好奇。今天,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这是一本短篇童话小说集,共有38个童话。此书讲述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传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故事传说中,我最喜欢一篇叫《绝了种的人》。这篇文章讲述最原始的人,只能靠劳动来养活自己。后来,有一些人想偷懒,就自称自己是在劳心,劳了心就不用再出劳力了。这样发展下去,越来越多出劳力的人变成劳心的人。直到最后一个从事劳力的人也变成劳心的人,这个种族就饿死了。
在这个故事传说里,这种劳心的人不仅偷懒,还想出了很多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歪点子:劳心的人越来越多,粮食渐渐不够了,那些劳心的人自己不帮助劳力的人干活,反而让那些劳力的人多出劳力,自己依旧休息偷懒;感觉身体太虚弱了,不干活,只是玩一种打球游戏……直到这个种族灭绝了。我只想说一句:“活该!”
现在,依旧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整天悠闲自在,饿了就问别人讨吃的,渴了就讨喝的,什么事也不干。这些人甚至会干上偷偷摸摸的事,真不应该;还有一群人,整天想着买彩票中奖,不踏踏实实工作,到最后啥也没了。
这一篇故事传说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偷懒,不要想歪点子,要勤奋踏实做好每一件事。我们要学习那些勤于劳力的人,不怕吃苦,不偷懒,不要干守株待兔 不劳而获的事。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十一
如果说友谊是吐露新绿的青草,那哺育它的就是三月淅淅沥沥的雨;如果说友谊是成长的树木,那使它长大的便是那初夏的阳光;如果说友谊是颗饱满的小麦,那么浇灌它的便是那洁白的雪花!
今年暑假,我读了叶圣陶爷爷的著作《友谊》。
短文主要讲了一个叫冯云的学生,在体育课上跳高架,第一次和同学们一样没跳过去。第二次,她下了狠心,使出吃奶的劲向前冲,再奋力一跃,不幸摔下来了,也不知摔哪儿了,只是很痛。给大夫看,要十天半月才能消肿。冯云心想:完了,这下字要落下许多课了。谁知,就在她休养的时候,好几个同学都来帮她补课。最终冯云与同学们一起顺利地升级了。正是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才帮助冯云度过了难关。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感动了,联想起了我和同学之间珍贵的友谊:
记得有一次,我下课玩耍的时候不小心被同学跘倒了,膝盖摔伤,当时两条腿动都不能动,更别提走回教室上课了。正当我伤心流泪,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我的三位好朋友来了,她们(李雨霏、陈祎珂、沈文茜)看见我坐在地上,连忙帮我扶起来,一个帮我扶着受伤的腿,另外两个撑着我胳膊,一直把我送到校医务室。当我在抹药时,看见我的'三位好朋友蹲在一边,一直喘着粗气,她们还不时关切的问:“好点了吗,金希彦?”当时我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感动得不住地说声谢谢。
读完叶圣陶爷爷《友谊》后,认识到友谊不是那么轻易而来的,是彼此慢慢地培养建立起一种感情,而不是交个普通朋友就算了。有了友谊如果彼此没有诚意,不会加以珍惜,那种所谓的友谊不是真正的友谊。
友谊是美好的,但并不是完美的。只有我们把敏感、抱怨、自视聪明、嫉妒这些不好的东西全部抛弃掉,那么留下来的必定就是真诚、关怀和信任,这才是一份有价值的友谊。所以只要我们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多分担他们的痛苦,你就会发现所谓的友谊,已在你们之间悄然萌生。
友谊是一盏灯,愈拨愈亮;友谊是一条河,愈流愈深;友谊是朵花,愈开愈美;友谊是一杯酒,愈酿愈香!我真切地希望,我也能拥有这纯洁而美好的友谊!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十二
“待人厚,律己严”是我读《叶圣陶二三事》之后最大的感悟,从中也能感受到叶圣陶伟大的人格和品德的过人之处。
张中行先生在《叶圣陶二三事》一文中,主要从“待人厚,律己严”两个方面表现叶圣陶伟大的人格,用一个过渡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把文章分为前后两个方面。
文章先总说介绍叶圣陶品德过人之处,“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然后讲述叶圣陶待人厚的方面,选择生活小事,修润文章,恭送客人,真诚复信等三件生活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从而表现了叶老待人厚的美好品德。
接着讲述叶圣陶律己严的方面,从叶圣陶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等三方面讲述,表现了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的作风。
叶圣陶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很有名。
叶圣陶的伟大人格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他的“待人厚,律己严”又将影响着中国的.下一代。
从本文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待人厚”的魅力,对别人无所求,尊重别人,平易近人的性格决定着叶圣陶为人处世,体现了一代教育家的精神风貌。在叶圣陶病重期间,对别人仍然是毕恭毕敬的态度,深深地感动着激励着我。而在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很难做到“待人厚”,却习惯性的是“待己厚”。“待己厚”决定着一些人的处事方式,从而影响了对人对事的态度,使人际关系紧张,使自己捉襟见肘,从而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成就。
叶圣陶更可贵的品质就是“律己严”,在写作方面,在语文教学方面,在文风方面都对自己严格要求,绝不追求朦胧的风格,让自己的文章读起来就像写话,让人听得懂,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这是叶圣陶写话的风格。也是对自己最高的要求。而生活中有很多人,写文章拖拖沓沓,拖泥带水,云里雾里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反而是越读不懂的文章水平越高。读不懂则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读不懂则是对自己要求不严。与叶圣陶的性格有点大相径庭,南辕北辙了。
读过本文,掩面深思,更让我悟到了叶圣陶伟大的人格和品德的过人之处,就让我以“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一个“待人厚,律己严”的合格老师,在为师的路上慢慢求索。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十三
今天,我读了叶圣陶老先生写的专集里一个叫《最有意义的生活》的故事。主要讲了一块小青石和小黑石被水冲到了石滩上,他们的生活平静极了,舒适极了,可是小青石讨厌这样的生活,它希望自己成为水晶,玛瑙,纽扣,但小黑石觉得它这样就很好了,很满足了。过了几天,石滩前来了一群工人,把小青石捡走了,可小青石变成了铺路石。终于,它明白了,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看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些对他人有帮助的事,不能一心只想着自己,给予是快乐的,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十四
曾经有人问过我《叶圣陶教育名篇》相关内容,如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什么,都说过哪些教育名言,师从何人等,面对这些问题,先是大脑一片空白,接着有似曾相识之感,于是乎一些自己所知的教育名言便脱口而出,问者微笑摇头,答者则羞愧无语。
对我而言,大家的作品,读来甚是艰涩,一直不愿意去读,更何况书中之乎者也甚多。但因有曾经的尴尬,于是我再次捧起《叶圣陶教育名篇》,沉下心来,细细翻阅,不觉一颗稚嫩之心在文中慢慢得以滋养。
被誉为“一代宗师”的叶圣陶,在语文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教育理念——“教是为了不教”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如甘露一般滴入而今教育的大河之中,缱绻洇开。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这个词儿,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不忠诚于初中生这帮“大朋友”的人心的朋友,来伴同他们成长。
好的习惯不仅仅指学习习惯,还有生活中的各种文明行为的习惯。轻手关门窗,离开教室将凳子放在桌下,坐有坐姿站有站相等等,这些好的.习惯的背后又蕴藏着更多的心思:不打扰别人,确保学习环境的整齐有序,有一副更好的精神面貌。
致力于习惯的培养,艰巨却也同时很具成就感的一项工程,我将努力,同时也将继续潜心研读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并积极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十五
《叶圣陶》这本书,里面有好多好词好句,里面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小白船”等等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古代英雄的石像”、和“最有意义的生活”。“古代英雄的石像”是写了以前有一个英雄,由于大家都想纪念他,就让雕刻家雕了下来,把它搬到了广场的正中央,而且很高,下面的底座就是零零散散的小石子粘在一起,把它支撑祝每个人只要一经过广场,就会给石像鞠一个躬。后来石像骄傲了,但是下面的小石头不高兴了,就趁晚上没人的时候把石像摔了下来,都变成了零散的石头,石像终于知道了骄傲是不好的。但是这个世界很公平,谁都没有后悔药吃。“最有意义的生活”是讲一颗小青石和一颗小黑石有了怎样的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还让小青石了解了一个道理: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要为大家服务。
读了《叶圣陶》这本书,我发现里面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的童话故事。期中在我脑中印象最深的是“稻草人”,他写出了稻草人的样子、稻草人是怎样造的`,还讲了稻草人夜间做的事情。让我明白了稻草人都你呢个不管白天、黑夜、风中雨中为老百姓做事,不怕苦,不怕累,还有同情心,我们也要学习稻草人那种无私奉献,具有爱心、同情心……的好精神。
今天,我看了叶圣陶童话里的一个故事名叫《快乐的人》。
这里主要写了一个快乐的人,他是靠着一层无质透明的幕来生活的。因此,他只感到自己的快乐,完全感觉不到别人的痛苦与烦恼。也正因为那层幕,他看不清是与非,总是被骗子欺骗,骗去他的黄金。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恶神,他想把人间所有的快乐都带走,恶神发现了这个快乐人,就把他的无质透明的幕刺破,快乐人就死了。
在这个故事中,我觉得,最深刻是就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恶神把快乐人弄死了。我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我很惊奇。
这个故事令我想起了在这个社会上,有些人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生存之道。他们看见身边的坏人做坏事,只要没有危及到自己,他就不闻不问。这实际上的对坏人坏事的一种纵容。最终他自己也会成为受害者。
因此,我觉得,生活中,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快乐,也要懂得关心他人的。大家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十六
今天,我读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童话,《富翁》。
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小村庄里,大家过着平平淡淡生活。一位石匠给富翁打工,无意发现一个巨大的金库。叫乡民们来搬运金子。几乎在一日之间,各个都成为了富翁,都挖到了数不清的金子。他们都不在做工,也不再耕地。结果,最后没有人做衣服,没有人种粮食,也没有人种大粮。最后,大家都饥肠辘辘,肚子饿的受不了了,有的`还吃金子,最后一个一个都饿死了。
这篇童话告诉了我们:我们不要向他们一样,考虑不到事情的结果,各个都想成为富翁,都贪图享乐,不再去做工。以为这样才是过上了富翁的生活。把他们自己葬送在懒惰之中。
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像他们一样,想着不劳而获,我们要想着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的收获。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做每一件事情。
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把不会的题要多读多问。把每到不会的题都弄懂。不怕困难,弄懂每道题。
来一点一点的争取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而富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处在优越的地位,他们目空一切,习惯了俯视别人,当有一点他们与别人相平时,他都会受不了,造成更严重的挫伤。叶老是在教育我们的家长们,千万不要对孩子的要求事事满足,这样其实是在消磨孩子上进的动力。为什么很多富二代的父母不惜把孩子扔出去,让他白手起家,让他摔打,经受挫折,其实是让他们有自己生存的能力。
看来每个人还是要继续玩我们的金钱游戏,在游戏中获得活着的快乐。如果真有一天成了富翁,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呀!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十七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教师要学叶圣陶》这本书,对于其中的一些教育理论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不是短时间能学透的,也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我主要从“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行为习惯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的认识。
“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教育思想,是叶老先生数十年潜心从事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晶。早在1919年,叶圣陶在《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中,便表达了“养成良习、陶冶性情”的观点。叶圣陶不是空头的教育理论家,他的理论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他的`关于“养成教育”的论述,几乎深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他在《如果我当教师》中谈到:“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的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就是这么一件小而又小的事,叶圣陶叙述得多明确,多细致。我们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应该从小事入手,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好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血脉。这方面我们许多班主任做得非常好,培养其爱护公物的好习惯;有的指导学生给小树挂胸牌,培养其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有的手把手教学生怎样扫地、怎样将拖把摆放整齐,培养其讲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有一位班主任在一年级时就将课桌、门窗、地面的卫生保洁工作责任到人,一开始很累,但长期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不用老是再提醒。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应该将把它贯穿于学期的始终。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十八
今天,我读了叶圣陶老先生写的《新的表》。主要说的是一个叫愚儿的男孩子和他的表的故事。愚儿有一个坏毛病,不懂得时间,不知道什么时间应当做什么事儿。为了帮助他,父母就买了一只表给他,指给他看表面上6、4、5、9这几个数字,告诉他,什么时间上学,什么时间回家,什么时间开始温习功课,什么时间,应该上床睡觉。第一次,愚儿看的`是长针,所以弄错了时间,做错了事。第二次,愚儿听了爸爸的话,知道要看短针,可是他不知道短针一天要绕两个圈子,所以又闹了笑话。第三次,愚儿不知道表是有机关的,要上紧弦,才能转,一直躺在床上等短针走,结果又闹了笑话。后来,愚儿全都明白了,他能自己上弦,自己校正快慢,对准时间,他能够按着表告诉他的时间,做完这件事儿又做那件事儿,什么都井井有条了。
我想对愚儿说:你很聪明,学的很认真,记得也很牢固,比我好多了。虽然你闹出了许多笑话,但是现在你已经学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了,就不会再耽误时间了。
我觉得我就像这个愚儿,不知道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有的时候,说玩一会儿玩具,结果就玩了两三个小时,想不起来要做作业。妈妈跟我说了要做作业,我还喜欢把时间往后拖。有时候还会忘记妈妈说让我做的事情。妈妈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我也不听。我总是改不了这个坏习惯。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十九
26岁的我终究是想写些什么?可是,又不知从何写起。有时真的羡慕叶圣陶,他能那么从容自在、悠闲的写着他各种各样的书。为什么说起叶圣陶呢?那是因为自小有读一些叶圣陶的选编辑,偶然读起《朱自清散文集》的时候,其中就有一篇《我所见的叶圣陶》。
文中从“我”从朋友口中听说的叶圣陶,和因为叶圣陶的名气而熟知叶圣陶的名字。对其人格没有一点的了解。到初见叶圣陶,看出文章中“我”对于名气鼎盛的叶圣陶心中有着一股尊敬或是崇拜,或许叶圣陶那样的人本就十分值得人尊敬和崇拜。“我”与他为友后,感受到叶圣陶是一个寡言的'人,却也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尤其是“我”唯一一次看见他发怒,便是对风潮妥协者的唾弃。再到“我”约叶圣陶到杭州去教书,与他相处的日子,深刻的感受着他对写文章的执着,以及他不喜欢形式主义的场面。
他最爱的就是写小说,从没有停歇过。后来,叶圣陶终是回去了。朱自清在文章中写到“在杭州呆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的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然后又叙述了叶圣陶近两年的行程。后又说到。一次路过上海,朋友饯行,叶圣陶也在。这段文章中体现了叶圣陶的生活十分规律,却为着朋友迟归。体现了叶圣陶对友谊的重视。朱自清后来只写到“一眨眼三年,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懒。我只能从叶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变迁。”文章就结束了。
对于叶圣陶我大约只能从各各文人的笔下而得知了,又或从叶圣陶自己写的文章中去体会。不过我读的这些书真的是叶圣陶当初写那些语句吗?我从书中了解的叶圣陶、朱自清便是真实的他们吗?想着这些问题我又疑惑了。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二十
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追逐知识的身影,他们沉思、伫立,燃烧自己、传递真知,叶圣陶就是其中一抹高大的身影。
近日我拜读了叶先生的《叶圣陶教你学语文》,这本书涉及的面很宽,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某一句话的;有对教师谈写作和修改文章的,也有对学生谈改正字风和端正文风的。一词一句都让人受益匪浅。
什么叫语文?我相信,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过这个疑问。我也无数次问过自己,简简单单的问题,似乎很难说明白。而叶圣陶甘为人梯,用他几十年的经验,道出了语文的真谛,“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呀!我运用叶先生的知识原理激发孩子们表达欲望,教给孩子们表达方法,真正从语文二字入手,让孩子们“我手写我心”,从而创造出更美的文字。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因此,在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发掘学生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表达能力。
如:在执教《妈妈睡了》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先从细节出发,观察妈妈的手、睡梦中的妈妈脸庞、呼吸、头发等。从这一个个细节中发现不寻常之处,再画一画,最后看着自己画的图用文字表达出对妈妈的爱。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关注生活中寻常却又不寻常的细节,运用课文中的美妙的.词语,锻炼表达,感受语言美妙的同时为写作创作铺垫。
在写话评价环节,我一直鼓励赞许学生的表达,帮助学生树立写作自信,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作品。我也会让学生同伴评价,读一读,说一说,利用朗读读出同学写话中的精彩之处,同时也能读出一些写话中出现的“小笑话”,利用这些“小笑话”帮助学生锻炼写话表达能力。
阅读不限时间与地点,校内时间短暂,我就与家长沟通,设定了家庭亲子阅读时间。通过亲子阅读,让孩子们从阅读中获取知识与快乐,更与父母进行良好的阅读交流,积累好的语言文字,扩充语言知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之路漫漫,灵魂唤醒亦是任重而道远,我将不断前行探索,为教育之路铺满鲜花。
最新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汇总21篇)篇二十一
在我的案头,小学生名家经典读本是有一系列的,眼下拿起《小学生叶圣陶读本》,自是因为如雷贯耳的“叶圣陶”三个字。
在阅读的过程中,特别是阅读本书前面的作品,情不自禁这样叹道:这样的文字才真正叫做真文字,这样的观察才真正叫做观察,这样的思考才真正叫做思考,这样的生命才真正叫做活过。
《花园外》的孩子,我读着是在写我,我就是那花园外的可怜的孩子。但,仅仅是在写我吗?生活里还有多少这样的我存在着?我想,每一个读者,都能在叶老的.故事里读出自己的影子。所以,真正的好故事都不是只在写某一个个人的。
我想,儿童若要读童话,读叶圣陶的童话是没错的。因为无论从文字的味道,还是故事的味道,都能让读者有很好的阅读体验。
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读叶圣陶的文字,当学习他的观察和思考,更当学习他悲天悯人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