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制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调整和修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常用教案模板,供大家在备课过程中参考使用。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5篇)篇一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页。
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鼓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鼓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
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请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你的重大发现。
三、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让每组同学汇报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数据。
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课件演示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不能围成又有两种情况: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到底什么样长度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结论一: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同学们都同意这个结论吗?有不同意见吗?
师:看来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结论不够全面.还能怎么修改一下呢?
进一步得出。
结论二: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这个结论全面吗?是否适合任何一个三角形呢?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或摆一个三角形,量出三边的长度,验证一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发现了一个有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重要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解释老师所行路线的原因。
2.判断。
(2)(3)(4)。
五、全课小结。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5篇)篇二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引悟教育的目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引悟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置境引入,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教育情境的设计,是引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带有准备性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悟,以及悟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开始,我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数学情境:(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得以发展。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让学生用剪刀随意剪成三段,试着围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我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带着疑问开始活动二。
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
每个小组用老师前面发放的四组小棒摆三角形,并做好记录。(出示表格)。
小棒长度(厘米)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4、5、64+5○66+5○44+6○5。
2、5、62+5○65+6○22+6○5。
4、6、104+6○106+10○44+10○6。
2、3、62+3○66+3○22+6○3。
经过这两个操作活动后,我让学生观察表格结果,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得出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从而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接着提问“这样的归纳全面吗?”这使学生敏感的意识到这种表达可能有问题,问题出在哪呢?学生不得不深思。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三)前后呼应,快乐生成。
有了前面的感悟,此时再回到第一环节中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从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让学生用自己的发现解释,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生成新知,生成能力,生成智慧。
(四)构建模型、联系实际。
本着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趣味性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组练习题:
1、教材p86第四题。
在学生完成后,我继续提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得出只要比较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了。
这一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还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了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2、教材p88第11题。
题目:用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
此题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深“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知识点的印象。
3、思维拓展题。
这一题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延伸。
近下课时,我反问学生:这节课,你觉得自已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然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自己梳理一下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给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小棒长度(厘米)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4、5、64+5○66+5○44+6○5。
2、5、62+5○65+6○22+6○5。
4、6、104+6○106+10○44+10○6。
2、3、62+3○66+3○22+6○3。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5篇)篇三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在正式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近思辩的过程。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让学生在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一种需要。
(三)巧设练习,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5篇)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今天的5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具体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我将分析教材放在首要位置。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围绕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展开,本课需要学生在对三角形基本定义和特征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组成特征。本课内容于本章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方面内容,基于此我将我。
的教学目标也设立为以下三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也是本堂课的重难点。
过程当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领悟数学的魅力,并愿意将我们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对教材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基础有一个了解,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换的阶段,对于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已经有了了解和掌握,只是对一些个深入的问题尚不能独立解决,他们好奇心强,好玩好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有一个积极的引导。
为了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问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以及以学定教的原则,我将会采取讲授法,提问法,分析法进行授课。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将采取诱思深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举一反三的方法相结合,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更科学合理的呈现我们的教学过程!为了让同学们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我将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因此我将采取情景创设的方式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的地点大家熟不熟悉?哎,这里分别是咱们学校、建行和火车站,大家看,如果将这三个地点的路线连在一起的话会形成一个什么形状,对三角形。现在呀,老师想要从学校到建行取一些钱,走哪条路线会更近?哦,你是说直走?那现在老师在建行取完钱去火车站怎么走?你也说直走。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在三角形的路线当中走其中一边会走另外两边花费更短的时间呢?大家大部分都是使用的生活知识得到的这个结论,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验证我们的这个想法呢?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进行完导入之后,在我们启发诱导,探索新知的环节,首先我会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三根小棒,让同学们猜想这三个小棒能否形成三角形。在得到同学们肯定答案以后,我会将其中的一根小棒折断,取其中的一部分,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在这样的条件下三根小棒是否能够拼凑成三角形。以此来引发同学们的兴趣,让他们猜想一下三边处于怎样的关系才能够形成三角形。
紧接着我会趁热打铁,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操作,用各种各样不同长短的小棒来拼凑三角形,然后小组合作记录数据,推出三角形形成的原因必须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紧接着在巩固部分,我会依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定理给同学们出题,验证大家是否对于本节课关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问题掌握。在进行完巩固练习环节之后,我会让同学们回顾本堂课的内容,并留出课后作业,让大家测量生活当中三角形的长度。
最后我将进行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也能够体现我的整体授课逻辑和层次,我将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主题,下方写上大家实验得到的表格数据,以及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论断,在右侧黑板的最下方写出我今天所留的作业。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过程,感谢各位考官。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5篇)篇五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在正式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近思辩的过程。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让学生在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三)巧设练习,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5篇)篇六
1.经历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发现揭示并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做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经历探索、发现、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过程,增强勇于探索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学的严谨和探究数学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交流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背景资料:姚明身高2.26米,体重140.6kg,腿长约1.30米)。
1.分组实验:
每组准备四根木条或硬纸条,分别长为4cm、6cm、7cm、11cm尝试实验从其中任取三根首尾顺次相接来摆三角形,试试是否成功?做好实验记录.
2.交流发现:
问题1: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说说哪次试验是失败的,为什么?
问题2:从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呢?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5篇)篇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页。
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鼓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鼓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请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你的重大发现。
让每组同学汇报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数据。
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课件演示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不能围成又有两种情况: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到底什么样长度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师:同学们都同意这个结论吗?有不同意见吗?
师:看来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结论不够全面。还能怎么修改一下呢?
进一步得出。
师:这个结论全面吗?是否适合任何一个三角形呢?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或摆一个三角形,量出三边的长度,验证一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发现了一个有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重要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解释老师所行路线的原因。
2.判断。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5篇)篇八
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老师各准备几个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一、摆一摆,激发探究欲望。
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给你三根小棒,谁能到黑板上围成一个三角形?
(指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来。提供的小棒一组能摆成三角形,另一组摆不成三角形。)。
在学生摆不出来时,引导学生发现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出三角形来。
师:若想再摆个三角形,你有解决的办法吗?
看来,要想摆成一个三角形,对三条边的长度是有要求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师:谁来猜一猜,这三条边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
[反思]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围三角形,第一名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很顺利地围成了三角形,第二名学生怎么也围不成。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一开始,就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饶有兴趣的投入到下一轮的学习中去。
二、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
(一)分组研究,四人小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四组小棒。
出示实验要求:
1、量出每组小棒的长度。
2、将三根小棒首尾相接,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3、把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再与第三边进行比较。(用式子表示)。
4、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探究报告单上。
(二)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引导学生理解“任意”的意思)。
再用这个结论解释实验中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
三、应用与拓展。
1、判断下面几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快速判断的方法)。
(1)1厘米、3厘米、5厘米。
(2)3厘米、5厘米、2厘米。
(3)11厘米、6厘米、7厘米。
[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快速判断的方法,使学生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
2、小华上学走哪条路近?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释)。
书店。
学校。
小华家。
[反思]: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我充分挖掘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副情境图既能靠直觉来判断,又能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还可以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来解释。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又领悟到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边长是4厘米和6厘米,第三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引导学生探究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反思]:此题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大于另两边的差,小于另两边的和。教学中开始学生逐渐答出了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9厘米,接着就沉默了,我就提出了9.2厘米行不行?学生略一思考得出结论:行。于是他们的思维又活跃起来,9.6厘米、9.9厘米……当学生发现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时,得出结论第三边小于10厘米大于3厘米就可以,于是我又提出问题:现在同学们找到的最小答案是3厘米,2.5厘米行不行?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第三边要小于10而大于2。由于时间关系,当时我有些着急,直接将我想要学生了解的“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要大于另两边的差,小于另两边的和”这个结论直接说了出来,结果效果并不是太好。不如让学生自己课下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更好。虽然此处处理并不是很恰当,但在这道题中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的能力。
4、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3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实际生活中要讲究美观、实用)。
[反思]此题是上一道题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5、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反思]这是一道要同学动手探究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学生更愿意做这样的题。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5篇)篇九
走小路近(让学生说明理由)。
(ppt显示草坪)。
还走这条路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还让学生感知作为人还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有一份人文情怀,彰显数学的大教育观。)。
第八个环节:课后延伸。
播放《将军饮马》的故事(课件呈现图)。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做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纵观本节课,体验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职与要求,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慢慢跟着学生的脚步,让学经历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经历、思考、反思、发展,作为教者,我们一路倾听花开的声音。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尝试。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遗憾,才促使我们的教学逐渐走向成熟。我想,我的说课还存在很多不足,请在座的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
谢谢大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5篇)篇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师生之间间的情感交流等,都通过良好的数学语言来反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正是在此观念指导下,我通过教师的语言这一维度进行了观课。
二、观课分析。
1.总体评价。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学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总体来说,教师首先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任选两个地点来选择合适路线来猜测哪一条路线最近;然后教师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活动,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了巩固拓展提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许老师通过顺畅的过渡语、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真实自然的评价语,在知识的传递、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2.主要优点。
(1)教学语言自然、简洁,富有指向性。在课始,教师直奔主题,“大家知道,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今天我们就到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样朴实、真实、自然的过渡语直接为下面的问题做好了铺垫。接着教师通过一个指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小明要从家到学校,可以怎么走?”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三条路线就是数学中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
(2)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巧妙进行设疑。比如“为什么同样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学生通过经历围的`过程直观的发现:当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此时,教师看似一句平淡的提问“这样的归纳全面吗?”使学生敏锐地意识到结论的不严谨性。接着教师借助体态语言,在黑板上写出实验过程中的一种情形让学生用不等式表示,学生立即顿悟问题出在了“任意三角形”上面,从而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结论探究出来后,教师并没有止于这一步,而是又抛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提问学生“我们实验的结果严密吗?”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动手实践有时会存在疑点偏差,必须通过理性作图这一过程来验证实验的正确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3.教学建议。
(1)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发言,给予适时的评价。
(2)教师的肢体性语言还需进一步提升,更好的辅助知识的学习。
(3)教师语言需要在趣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准确性上继续进行磨练。
三、观课收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通过对许超老师在教学语言维度的观课,我也深刻感受到教师准确、生动、优美、富有感情和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能够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领略别样的风采。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很好的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知识,彰显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让极具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为知识的教学开启另一扇更加明亮、更加富有内涵的教学之窗。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5篇)篇十一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引悟教育的目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引悟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教育情境的设计,是引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带有准备性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悟,以及悟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开始,我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数学情境:(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联结感悟,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得以发展。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让学生用剪刀随意剪成三段,试着围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我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带着疑问开始活动二。
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
每个小组用老师前面发放的四组小棒摆三角形,并做好记录。(出示表格)。
小棒长度(厘米)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4、5、64+5○66+5○44+6○5。
2、5、62+5○65+6○22+6○5。
4、6、104+6○106+10○44+10○6。
2、3、62+3○66+3○22+6○3。
经过这两个操作活动后,我让学生观察表格结果,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得出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从而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接着提问“这样的归纳全面吗?”这使学生敏感的意识到这种表达可能有问题,问题出在哪呢?学生不得不深思。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三)前后呼应,快乐生成。
有了前面的感悟,此时再回到第一环节中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从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让学生用自己的发现解释,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生成新知,生成能力,生成智慧。
(四)构建模型、联系实际。
本着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趣味性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组练习题:
1、教材p86第四题。
在学生完成后,我继续提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得出只要比较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了。
这一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还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了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2、教材p88第11题。
题目:用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
此题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深“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知识点的印象。
3、思维拓展题。
这一题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延伸。
近下课时,我反问学生:这节课,你觉得自已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然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自己梳理一下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给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五、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5篇)篇十二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选自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第九章第一节的第三课时内容,本节课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三边关系解决三角形的有关问题。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应用。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利用长分别为2cm、3cm、5cm、6cm四根小棒尝试实验从其中任取三根首尾顺次相接来摆三角形并做好实验记录,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总结得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让学生能够接受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除此之外我还采用了创设实验情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揭示规律——画图验证这种探究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严密的论证方法。
教学是一种遗憾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尝试,用心去体会。在反复的实践中历练自己,弥补不足。这节课我的教学一定还存在很多不足:由于多媒体出了一些问题,所以备课时就没有设置用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未能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的动态感知,一定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爱好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上课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在推导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还可设置一些题目让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由教师分析给出答案效果更好一些,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有关问题时,应多让学生思考再提问分析讲评比单独教师分析效果更好。
对于这节课我也存在许多困惑,我课上用仅有的四根木棒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并不能代表了全部的三角形的情形,其实应该再出若干不等长的线段让学生来一一验证,可是这样势必会用去大量的课堂时间,我们教师上课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但事实上我并没有这样做。也不知道这个环节怎样处理比较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5篇)篇十三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对如何更好的组织数学探究活动有以下几点体会:
1、情景创设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为标准。
数学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能在认识、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明确知道的拐弯要比走直路远,利用这一生活经验,我在这一课的开始借鉴了课本中把学生从家到学校多路选择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更亲切自然。但是在这儿我有意识的对课本原图作了一些改变,取消了原图中经过商店的一条道路,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把三点之间的道路抽象成三角形,跟本节内容更容易过渡衔接,跟以前教学本节内容时相比,我认为效果还是不错的。
2、小组活动要精心设计,力求有序有效、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加以理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进自信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讨论、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共同的讨论交流,从而得出结论。因此,在数学活动中,要充分给予学生动手和思考的空间,同时要保证学生活动的有序性,从而实现活动的有效性。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在这节课数学活动的设计中,注意了教师引导,在活动中从“有什么发现”到“为什么这样”逐层提出问题,让学生始终明确方向,有动手的强烈欲望,从而避免了以往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甚至直接去课本中寻找结论的现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深入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3、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重点,选例有针对性。每次活动过程中及结束后,必然存在讨论交流的过程,这其中包括小组内的交流和在全班汇报交流。汇报不是小组交流的重复,在汇报过程中要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存疑处适时引发下一次的实验活动及讨论过程。本课在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后,我先选择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组织学生讨论,并在大屏幕上动态演示,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导到研究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一次组织小组讨论,研究其他几组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的长度有什么共同点。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5篇)篇十四
2、5、62+5○65+6○22+6○5。
4、6、104+6○106+10○44+10○6。
2、3、62+3○66+3○22+6○3。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5篇)篇十五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在正式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近思辩的过程。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让学生在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二)自主探究,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三)巧设练习,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