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屈原分论点篇一
要养成严谨的生活习惯。
工作态度要严谨。
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不会有什么学术成果的。
要严谨,但不能畏缩不前。
对待小事更要严谨。
没有严谨的态度,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一时的疏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严谨就是不能放过任何小的错误。
严谨的态度要从小处培养。
严谨不是呆板和守旧。
1.图大者,当谨于微。——吕近溪
2.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
3.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韩非子
4.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刘向
5.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方孝孺
6.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李大钊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8.用严格的制度保证事业以高效严谨的模式运行。——马云
9.最容易打败仗的人,是已经打过胜仗的人。——拿破仑
10.最有学问和最有见识的人总是很谨慎的。——卢梭
11.谨慎使你免于灾难,宽容使你免于纠纷。——叔本华
12.在艰苦的日子里要坚强,在幸福的日子里要谨慎。——高尔基
13.细粒之沙不能小觑,积载过多亦足以沉船。——奥古斯狄尼斯
15.君子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父也。——荀子
齐白石作画,一向严谨。他画的山石花草、鱼虫,无一不是经过细心观察才下笔的,因此了解他的人和画的鉴赏家们分辨齐画真假的一个标准,就是看画上之物与真实的有无不妥之处。有一次,老舍以《芭蕉叶卷抱秋花》为题,请齐白石画一幅画。但是老人因年事已高,记不清蕉叶新拔,是向左卷还是向右卷,而北京又没有多少芭蕉可供观察,于是他遗憾地说:“只好不要卷叶了,不能随便画呀 ! ”最终没有画上蕉叶。
日本人的话让我们很不服气。但日本出版物所达到的“精益求精”的水准,的确又令人不得不服。仅就日本讲谈社所采取的出版保证质量措施看,出版物确实不应该也不可能出现差错。讲谈社现有职工 1053 人,在机构设置上,除了有分工细密的编辑局、编辑部外,还特别设有负责审校文字与图片的校阅局。讲谈社的校阅局有 160 人,相当于全社成员的 15% 。
1930 年 4 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阎、冯两部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驻河南的蒋军。谁料想,冯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泌阳”,正巧河南南部的泌阳一地,与沁阳相隔百里。结果冯部误入泌阳,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阎、冯联军处处陷入被动,导致联合作战的失败。后人戏称这场中原混战是败在一撇上的战争。若不是这一撇,或许中国历史部分章节就要改写。
1992 年 3 月 22 日,我国发射美制澳大利亚通信卫星的“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点火后出现故障,故障的原因是电爆管误爆,误爆是由于点火控制电路中的一个控制点上有微量铝质多余物,接点闭合后产生高温引起爆燃,使电爆管误爆,这个事件纯属极小概率事件,整个火箭的零部件多达几十万个,但极小失误就如冯玉祥的参谋拟制命令时“多一撇”,损失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1932 年,刘志丹在陕北根据地开展工作时,总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他工作深入、细致、严谨,走到哪里,调查研究就做到哪里,他每到一个村子,村里的户数、人口、劳力、成分,甚至火炕和炉灶都登记得一清二楚,他布置工作任务自然有的放矢,部下对他都十分钦佩。
1812 年,拿破仑领导的法军在滑铁卢失败后仓皇撤退,俄军骑兵乘胜追击,法军骑兵只好迎战。在试图越过一条冰河时,法军的战马突然纷纷跌倒,慌乱中拿破仑下令炮兵向敌人开炮,但是拉炮的骡马一踏上冰面也跌倒在地,俄军乘机一路砍杀过来,法军大败。战后拿破仑一调查,发现原来是粗心大意的士兵忘了给马的脚掌装上防滑的冰钉,致使装备一流的法军惨败在俄军手中。
本生·罗伯特是 19 世纪德国著名的化学家。他 1831 年自哥廷根大学毕业后,从事化学研究和化学教学达 55 年之久。其研究的范围涉及电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方面,在光化学方面贡献较大,还创制了本生灯等。他在科学上能有那样出色的成就,是与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
有一天,他在阳光下晒滤纸,纸上有铍的沉淀物。不料就在他走开的一会儿,一只苍蝇突然飞到滤纸上,贪婪地吮吸那有甜味的沉淀物。本生大吃一惊,猛地扑上去捕捉,苍蝇却飞走了。他又是追,又是喊,惊动和吸引了好几个小学生一同来追歼“敌人”,终于把苍蝇捉住了。本生非常高兴,把已经捏死的苍蝇放进了白金坩埚,把苍蝇焚化、蒸发,最后化验、称重,确定了被苍蝇吸走的沉淀物折算成氧化铍是01毫克。他把这01毫克的重量又加到沉淀物的总数中,最后得出了元素铍的极其精确的分析结果。
恩格斯在学习中非常重视认真钻研。他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他自己在学习中,总是搜集很多实际材料,然后深思熟虑,多方钻研,最后才作出科学结论。如他在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时,不但亲自到工人住区反复做调查,而且把所有能够得到的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书刊和文件都仔细地作了研究。列宁评赞这本书说:“不论在 1845 年以前或以后,都没有出现过一本书把工人阶级的穷苦状况描述得这么鲜明、逼真。”恩格斯在写作其他著作时,也都是这样认真的。
美国当代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 6 个月,修改花了 5 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共改了 39 次才满意。
福楼拜是 19 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他看到福楼拜桌上放着厚厚一堆文稿,翻开一看,却见每一页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莫泊桑不解地问:“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亲爱的,我早已养成了这种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立即告辞,赶紧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最热情的战士,也是一位最冷静的学者。他的治学精神,和他的最勇敢的战士精神一样,黑白分得很清楚。他在学问上也是决不妥协的 ! 他如果要研究什么,他便把握住了它,丝毫不肯放松。自从介绍了新艺术的理论到中国来以后,从根本上介绍得最多最好的还只有他一个人。他有许多出版的书籍,自校对到封面的装帧,全部是出于自己之手。他校对时,一个一个字地细校,决不苟且,决不马虎放过,决不肯有半点放松。不马虎,不苟且,从根本上做工夫,这便是他的治学精神。
2000 年 10 月 10 日,美国“发现者”号还有几小时就要发射升空了,可是工作人员在对它进行例行检查时,突然发现一枚别针掉进了“发现者”号主体与它的燃料水槽之间。这枚小小的别针,万一在飞船升空时卡在发动机里或者坠落到发射台上,都将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美国国家宇航局决定推迟“发现者”号的发射日期。
我在大学二年级读书时,一个周末的下午,有一堂选修辅导课,教师是从另一所大学请来的。周末下午学生活动多,都没心思上课,我去教室换鞋,准备参加足球赛,这位老师以为我来上课,便一字一句地说:“一个人,我这课也要上,不能辜负你。”此时,我只好坐下来听课,整个教室只我一个学生,他板书一丝不苟,讲课声音沉着而洪亮。下课了,他拍拍身上的粉笔灰,向我点点头,夹起教案走了。
两年前,巢湖的张先生向朋友高某借了14000元。今年3月,张先生因资金短缺只还了其中1万元。为避免今后出现纠纷,张先生又给高某写了一张欠条:张某借高某人民币14000元,今还欠款4000元。后来,高某因催款吃了几次闭门羹后,一纸诉状将张某告到法院,诉称张某尚欠其余款1万元,请求返还。接到起诉书后,张先生感到疑惑不解。司法所工作人员发现欠条存在重大歧义。“今还欠款4000元”,既可以解释为“今还 (h á i) 欠款4000元”,又可以解释为“今还 (hu á n) 欠款4000元”。
根据《合同法》规定,如果一方提供的用词可合理地得出两种理解时,应选择不利于用语提供人的解释。张先生为此输掉了官司。
我从小喜欢言谈,即使在课堂上也絮叨不止,这点恰好是乔丹小姐所深恶痛绝的。
乔丹小姐是我 10 年级的语文老师,为人认真严厉,身高 5? 郾 5 英尺,十分瘦削,一绺头发,绾到背后,看起来非常像一匹马,戴着一副半圆形眼镜。当她感到气恼时,常低下头,从眼镜顶部逼视别人。
我如期交卷,颇为自负,满以为完成了一篇佳作,期望能得到她的嘉奖。然而,次日课上,她从眼镜框上看着我,咄咄逼人,把作文掷了回来。“重写,”她说,“记住 ! 每段开头或结尾都应该是主题句。”第二次掷还给我时,为我改正了语法;第三次,拼法;第四次,标点符号;第五次,说我不整洁。我真懊丧极了。
第六次,我工整地誊清了文章,纸边还留出很多空余地方。这次,她摘掉了眼镜,莞尔一笑,终于收下了这篇作文。自那以后,我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
我始而困惑,继而惊喜,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得奖。几年后,我把当时的感受告诉一位记者,事后竟被长篇大段地登出来,甚至连我对乔丹小姐其貌不扬的描述也在其内。不知道她看了没有,真有点内疚。不过,乔丹小姐终于来信,信上说她的外表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得到了教训,当我一再重写作文时,我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老师的信感动了我,除了妈妈以外,她是世上我最喜欢的人。
乔丹小姐的话一直记在我心头,它像座灯塔那样指引我——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会取得成功。
某工程设计中,有关人员把小数点开方弄错,少算了一位小数,致使整个设计全部返工。一个机床厂的某设计员,在机械制图时,不严格要求线型、字体,由于错画了一段粗实线,使 600 台电动机底座毁于一旦,全车间所有工人的汗水付诸东流。
某同学做事非常认真,生活非常严谨,总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从不和班级同学聊天,一起活动,甚至有时别人和他开个玩笑他都接受不了,脸泛红泛白的。久而久之,同学们都不爱和他交往,甚至他身边没有一个朋友。
像这样的同学生活虽然严谨,但是因为过分严谨,失去了朋友,尤其在现代这样一个开放、倡导普遍合作的社会中,不利于健康成长。
屈原分论点篇二
《师说》的中心论点新的教学用书和其他一般的参考书大多认为是文章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愈师说的论点,希望大家喜欢。
原来他们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的.多少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可以为师,标准不清不,正是其根源之所在。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论点则正好切中肯朞,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有效地解决了社会问题。
第二、没有很好的体现文章的论证结构:
把论点归结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论定教师的职责,“人非生而知之”,是指出从师的必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明确择师的标准。从这段的结构来说虽然也统一得较好,但对全文其他段落却顾之不周。
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作为论点则可高屋建瓴,统揽全文。
首段从“师”和“道”之间的关系引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明白这一道理的重要意义;至于“传道”与“习其句读”的大小问题,则可看作是作者的一点插入性补充,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顺便说一句”。
第三段举圣人求师之例进一步论证、补充中心论点。
第四段交待写作动机,并从李蟠学业上的成就再作正面论证。
第三、没有很好的点化出文章的价值精髓;也没有新意。纵观全文,真正具有开创性价值的观点、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不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而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何况用前者作论点既缺少新意,也无多大的启发作用。
因此,我认为把“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可取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韩愈师说的论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屈原分论点篇三
;1908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晋京朝觐考
1908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晋京朝觐,是西藏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继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人京觐见顺治皇帝、1780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入京觐见乾隆皇帝之后,第三位西藏格鲁派宗教领袖入京朝觐。索文清发表在《历史研究》2002年第三期上的文章,运用了他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图书馆发现的《内厅侦察达赖报告》藏书中的资料,研究得出达赖晋京朝觐考的主要目的是向清朝皇帝禀奏西藏情势,联络与中央政府感情,寻求中央政府帮助,进一步巩固和密切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文章介绍说,笔者在赴日本访问期间,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一本题为《内厅侦察达赖报告》的资料,这是一本用毛笔手抄无记名的原始日志。该报告原件为线装,深蓝布封皮,红格草纸抄写,共94页。这份向清朝政府呈送的秘密报告,是内廷派专人守候于达赖驻锡的黄寺,每日在观察完达赖一行的行踪之后,按着不同情况和内容分类笔录的,故所记文字较为真实可信。其中逐日记录了十三世达赖从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四日到十一月二十八日(1908年9月24日-12月21日)为止,共84天在北京的全部活动。文章说这份报告为我们了解达赖入京这段史实提供了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它可以补正以往史籍记载的不足和偏误。
文章分达赖入觐的历史背景、达赖觐前的准备、达赖入京后的各种活动几部分进行了论述。对于达赖入京后的84天的主要活动,文章分几个方面进行记述。一、皇太后、皇上陛见、筵宴、受封领赏情况:1、仁寿殿陛见。2、紫光阁赐宴。3、万寿节受封。详细描述了双方的礼节和互送的礼品。二、达赖在京的外事活动。达赖在京84天中,除参加隆见活动外,还在黄寺接待各国使节和政要人物的造访。当时被达赖接见的外交官,按时间顺序有美国、法国、日本、奥国、俄国、丹麦、荷兰、德国、瑞典、葡萄牙、英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的公使。俄英两国的拉拢利诱,使达赖不再反英,转而向英国示好。三、达赖在京的活动很多,几乎从入住黄寺第二天就开始。其中两件特别提到,一是为光绪、慈禧超度亡灵,一是为宣统登基祈福赞颂。文章在结语中说,十三世达赖喇嘛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离开北京。在京共逗留84天,清政府为接待他花费白银近18万两,包括赏赐、铺陈器具、供给、建宴、饭食、杂项等开支。清政府想通过对达赖的封赏和优隆周到的接待,体现中央对西藏政教领袖的一贯重视和关怀,这给达赖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事过20多年后,当十三世达赖回忆起这段往事,仍恭谦地说:“皇上母子(太后及皇帝)待我极厚”。在北京期间,他曾多次向皇太后、皇上呈献贡品,上表谢恩,这是历世达赖喇嘛所一贯遵循的历史传统。尽管入觐过程中,在觐见礼节和上奏权利上未能满足其要求,但他最后还是顾全大局,遵守定制,维护了中央政府的权威,表现了他当时具有的爱国护教的内向力。
藏医阴阳学研究
斗嘎发表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三期上的文章,认为阴阳学在藏医中运用较为普遍,对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阴阳学说早在公元8世纪问世的藏医奠基经典《四部医典》中就已应用,并将其基本观点贯穿于藏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一、藏医学中的阴阳概念。《四部医典》将太阳、月亮,火、水,热、寒,强、弱,锐、钝,外、内,上、下,雄、雌等许多对立而又统一的概念皆概括于阴阳两方面之中。也就是说,将一切趋于活动的、向上的、旺盛的、积极的、光亮的、温热的、外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类于阳。相反,将一切趋于静止的、向下的、减退的、消极的、阴暗的、寒凉的、内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类于阴。以人体来说,背为阳,腹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上体为阳,下体为阴;五脏为阳,六腑为阴;按具体脏腑来说,又因心、小肠、肝、胆五源属火,故归为阳;肺、大肠、肾、膀胧等五源属水,故归为阴。在脉络方面,白脉(神经)为阴,黑脉(血管)为阳;黑脉中又以动脉为阳,静脉为阴。药材方面,将生于向阳地方的药物称太阳热力强的药,为阳性药;生于背荫地方的药物称月亮凉力强的药,为阴性药,等等,不一而足。二、阴阳学说在藏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藏医学认为,“男为阳,女为阴,男精女血受孕才能成胎”。就是说阳精阴精结合始成人体。人体的各个组织结构,又根据其所在部位及机能特征来划分阴阳属性。 (二)说明生理活动的功能物质。藏医认为,人体中固有的五源元素和三因素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物质,按照属性它们也可归类为阴阳。(三)说明生理功能。藏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其实就是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通过阴阳的升降来实现。(四)说明病理变化。藏医病理学认为,“和合不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换言之“和合”不调其实就是阴阳不调,阴阳不调便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五)用于疾病诊断。在疾病的诊察上,藏医学首先用阴阳概念归类病因。其次,用阴阳概念区分人的体质类型,再次,用阴阳概念归类各种病症。(六)用于指导疾病医治。调和阴阳是藏医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四部医典》曰:“和合不平使平之,此为治病之本质”。就是说调和和合,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是防治疾病的本质。藏医学认为,“尽管疾病有千万种,概括起来只有寒、热两种”,而寒热可以说是藏医阴阳的代名词。因此一切疾病均可概括阴阳失调。 (七)用于保健养生。藏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否其实质就是人体阴阳是否平衡。藏医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的阴阳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一致。
因此,注重人体中的阴阳要与四季寒热及饮食、行为起居的阴阳变化相适应。只有遵守医典所说的“日常起居、六时起居、临时起居、饮食禁忌规则”,才能健康无病,延年益寿。
西藏语言政策的变迁
周炜发表在《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三期上的文章,结合国外一些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政策,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对西藏语言政策制定的影响,描述了西藏语言政策的形成和变迁的轨迹并通过这种分析,向读者展示西藏自治区语言使用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及特征。
文章的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西藏语言政策的变迁。文章说,西藏的语言政策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与西藏自治区的社会发展和语言文字的现状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与国家整个的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西藏的语言政策既有民族的特色,同时又体现了我国语言政策的特征。从1951年和平解放到2000年的50年间,西藏的语言政策大致经历了初创、形成和发展三个大的时期。各个时期虽然主要的任务、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所不间,但是基本方针都是相同的。
西藏语言政策的初创时期,这个时间主要是指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叶。最早制定的西藏语言政策主要反映在1951年5月23日签定的《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的大家庭之内,各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其十多年中,在学校教育中,从民族学院到中小学,都设有藏文课,藏汉学生都要学,各类学校从藏汉学生中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对藏语文和汉语文的沟通和翻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西藏语言政策的形成时期。十年文革以后,1980年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藏语文的学习使用重新得到了重视,中共中央转发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关于干部、职工学习藏语文的意见》,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会议纪要明确要求西藏各种行文、教学用语、文艺创作和演出都要使用藏语文。1987年西藏第四届人代会五次会议通过《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用)》,1988年又正式发布《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用)的实施细则》标志着西藏的语言政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三、西藏语言政策的发展时期。主要指80年代末到1994年6年间对《规定》和《细则》的实施。其发展体现在四个方面:1、语言管理机构的形成及监督机制的作用、编译机构及编译队伍的建设和发展;2、藏语文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教育用语的确立;3、藏语文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拓展;4.藏语文在公文、行文、会议以及服务行业中的突出地位。四、双语政策的提出和西藏语言政策的完善时期。1994年至今,是藏语文的各项工作稳步走向持续发展的阶段,期间语言政策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双语的使用在西藏城乡居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西藏的语言政策又有了新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新的双语政策。
对政教合一制定义的再认识
王献军发表在《西藏研究》2002年第二期上的文章说,对康区封建农奴制下的政教关系,学术界出现了意见相左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政教合一制,”就是指世俗国王和教主由“一人担任”,也即把政权与教权集于一人之身是政教合一制的标志,康区的政治制度并不是政治与宗教合二为一的,而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利用的“政教联盟”制度。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康区实行的是政教合一制,因为政教合一制度是大农奴主阶级对农奴实行专政的特殊形式,僧俗区分只是表现而已。这一专政的特点是僧俗大农奴主结合起来利用神权强化政权,又利用政权维护神权,两方面相互利用,以加强对农奴的统治”。这种对“政教合一制”定义的不同认识在藏学研究的其他问题上也能找到。《藏传佛教源流及社会影响》一书从“政教合一制”是寺庙和上层喇嘛“与世俗封建主阶级(农奴主、贵族、土司头人等)相互勾结,把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僧俗农奴主阶级联合专政”出发,认为到10世纪末,佛教在西藏再度兴盛起来后,政教合一制就逐渐形成。而东嘎·洛桑赤列先生则认为,只有当政教二者的首领都是一个人时,才是政教合一,因此,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是从八思巴掌西藏政权之后开始的”。由此可见,对什么是“政教合一制”,判断一种制度是不是政教合一制的标准是什么,在藏学界较早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对政教合一制的定义是:“政权和神权合而为一的政治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民众受狂热和专一的宗教感情所支配”。《辞海》对“政教合一”的定义是:“政权与教权合一的政治制度。”古代一些奴隶制国家有特别规定的国教,教规即国法,君主即国教首脑。这种制度也实行于欧洲中世纪的教皇国和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新教国家。前者由教皇直接掌握政权,后者由封建君主改组本国教会,自任教主。此外《世界知识大词典》(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以及《政治学常见名词浅释》等书,对“政教合一制”下的定义与以上两书大同小异。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政教合一制是指“政权与教权(或神权)合而为一的一种政治制度”;二是对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这种“政权与教权合而为一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了政教合一制的几个特征,其首要特征为宗教领袖与政治领袖同为一人,教权和政权由一人执掌。西藏历史上帕木竹巴政权的政教合一制就是政权与教权由一个家族执掌的。帕竹政权实行的是政教合一制,这一点在藏学界是没有异议的。但帕竹政教合一制实行的是双头体制,即二首脑制。行政首脑为第悉,住乃东,宗教首脑为京俄,住丹萨替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帕木竹巴政权的统治。政权与教权合而为一的表现形式是由一个家族执掌——这是帕竹政教合一制的正常形式。这种政权与教权由一个家族执掌的政教合一制在安多藏区也能见到。在安多藏区的卓尼一带,过去曾是卓尼杨土司统治的辖区。卓尼土司制度是政教合一的,其表现形式是“政属土司,教属僧纲。兄任民长,管理财务,弟任寺主,主持宗教;土司长子例袭土司,次子例袭僧纲”。卓尼政教合一制的“政权与教权合而为一”的形式也是表现为由一个家族执掌。甘南的拉卡楞寺寺院“政权与教权合而为一”的表现形式,是政权与教权由一座寺院执掌。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判断一个制度是不是政教合一的标准,不应是“政教二者的首领都是一个人”,关键是要看政权和教权是否合而为一了。至于政教二者合而为一个人也好,或是一个家族也好,这些都是形式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屈原分论点篇四
关于幸福,关于爱,我们会有大把的说辞,也能滔滔不绝
有一种幸福,有一种爱却会让我们默默无语,只能静静感受……
再蠢再笨,也会有人把你当成他们的天才
无论欢乐还是痛苦,总会有人在默默为你祈福
不管是风雨交加还是烈日炎炎,也总会有两双眼睛在急切地等你归来
快乐了,你得意忘形地背对着,好像是知道后面会有两颗心,比你的心跳还快,比你还欣喜,然而嘴角却只是微微笑;痛苦了,回头便扑向那个一直为你敞开的怀抱,眼泪,鼻涕,一塌糊涂,从小到大,这个肩膀,这个怀抱,给你的是海阔天空,其实你也知道,对面胸膛里的那颗心比你的还要疼,抬头,嘴角还是微微笑。无论是快乐,还是苦楚,那么强大的后盾,那么坚实的依靠……你的心里有谱了!
时间慢慢苍老了容颜,却又积淀出厚重醇香的爱。不只是那一次次的守候,也不单单是暗夜无眠里的思念,那是血肉亲情里的割舍不下,那是深埋在骨髓血脉里的爱。
你害怕看到步履蹒跚,你不愿意目睹白发苍苍,你想自私地沉浸在爱里,幻想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你想下辈子还结这段情,还融入这份血脉,你无耻地掠夺者着好似是无穷无尽的爱,卑鄙地幻想着下辈子,还怨恨时间干枯了那两幅躯体。以爱的名义,你的好逸恶劳甚于强盗,你的行为只配注释卑鄙下流。其实,你也懂这些,你还是在无可奈何与心安理得的矛盾中享受着这份莫大的恩赐。
他们期盼着,那个好似自己年轻时的矫健身影的出现,他的脚步打乱了他们心跳的节奏,一切都化成嘴角的微微上翘。他们注视着看似忙碌的身影,一步步远去,跟他们心跳的节奏恰好合拍。他们不在乎岁月的沧桑,他们关注的是,在他们面前由稚嫩走向成熟的那张脸上挂着成功与喜悦的微笑。那张脸,那个身影便是他们骄傲与自豪的理由!
你与他们彼此深沉地爱着,却总会羞于表达,或许是因为太过熟悉,太过熟视无睹;更或许是,你们都太过自信,太过真实,总觉得爱就是爱,何至于用苍白的语言去修饰那么朴素,却又那么绚丽的爱,嘴角的微微笑足以诠释这所有!
我手扶键盘,正在敲击我的思念,愁思开始泛滥。你虽与我远隔万水千山,道路险阻且遥远,千钟风情却如影似现。因为,你的一切,都早已根植我的心田。
眼是心灵的窗,一次次读着从前你发给我的关切还有问候。于是,我的心中泛起一片温情的波澜,此起彼伏,难以平静。多想让时间停留在那一刻,相处的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我深知,那是不切实际的奢望,相逢的美好总是很短暂。
日月光转,共同走过的日子还是太短,可是我感觉你的喜怒哀乐,我无不知晓,这是心心相惜吗?梦想着能长此以往,相伴到老,不离不弃,就那么任凭时光匆匆流逝,已是别无所求,心满意足,随遇而安了。
思念它把黄昏与黑夜都变了模样,凄清而漫长
思念它绕上了我的手指,不知如何把那份狂躁不安抒写在字里行间
思念它是火,一团摸不着,看不见的火,它燃烧着我的激情,枯竭我的宁静
思念它是我半夜醒来想着,想着,再也无法入眠的折磨
我觉得,现在我为你写下的.每字每句,都发自肺腑,它字字精雕,句句细琢,是心声,是真情。而今,我还你短小书信一篇,它满载着我的忧愁,我的思念飞向你那边,抒写的是我此时的心情,感叹!
无情不解有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思念无尽处。凄歌一曲在耳畔,不知何日再相见!
我坚持我的风格,我活我在我的世界……
我喜欢用铅笔在白纸上来来回回地写着字,静静地写,慢慢地写。看着子从笔尖一个个跳到纸上。组成词,组成句,组成一篇文章。我知道,我写的也不是些什么好文章。但是我不会把这些放在心上的。
我也喜欢蓝蓝的天。
那天蓝得让人摸不透,我不知道它的存在是以何种方式演绎。或许,它不想让人读懂吧。它以它的广阔默默地和大海比较着。它的深沉也许也能让我在沉默中找到那份属于我的执着吧,。
在秋季,看看飘落的黄叶,也是一件不错的事哦,它带给我的不只是它的果实累累和大家的欢声笑语,还有在那种莫名的神秘感中透出的淡淡的忧伤。也许,它在向我诉说青春的流年似水吧。
漫步在校园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常常都可以听到从身边经过的同学在唱着jay的歌。有的人说他的歌太唱的太快,听不大懂。其实我挺羡慕他的,自己做会曲,唱得也好听。
我想起了雨天……
看这窗外,我想起了还有十几天的中考。呵想到又有什么用呢,就我那天塌了也不关我的事的性格。对那以切,我都淡然了,或许,该说成我早已习惯了才是。哎!现在啊,我才懒得管那么多呢!
我的初中生活转眼即逝了。我留不住时间,留不住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光。但愿在若干年后,我依然会记得!
屈原分论点篇五
这道弧线,承载着你满腔的爱国情怀;这道弧线,或许是你生命最完美的结局;这道弧线,又书写出多少无奈与不甘,但终究不能淡褪你对楚怀王的忠贞不渝!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的确,除了以身殉国,你已没有任何心意,怀王已死,顷襄王执政,子兰迫害,你,能做的还有什么?但你不曾后悔,纵然是身投汨罗江,也不肯与世同浊,用生命的弧度来证明你对楚国的热爱,对怀王的忠心!
你说你没有看见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楚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裂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生存与死亡,逃避与直面,苟且与殉国,你,选择了后者.你要以此勉励国人,唤醒国君,努力着,你最后的抗争!
投身汨罗江,是你唯一的选择.这生命的弧度,纵然无奈,却是另一种光华万丈、永垂不朽的美丽!
浪漫的悲剧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铁血男儿,铮铮傲骨.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但为君故,可抛头颅.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冷却了你一腔热血.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梦醒后的屈公无路可走!
屈公虽无关羽之勇猛善战,却有他的忠肝义胆;虽无陶潜的恨世嫉俗,却有他的高洁傲岸.然而你痛苦终结了曾经辉煌的一生.曾知否?没有挫折的人生不一定是壮美的人生,而沉醉于梦的痛苦而不能自拔的人生,注定了屈公悲剧的一生!
从左使到囚徒,从郢城到汨罗,屈公之心,为君而发,为国而搏,为天下而奔!却终绝笔《怀沙》,魂归汨罗,不为人杰为鬼雄!
悲哉,风雨一生!
痛哉,多情一生!
壮哉,九死未悔的一生!
屈原分论点篇六
一、毕业论文论点的确立文章的论点表明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是作者的立场和世界观的直接反映。毫无疑问,任何一篇论文都必须有论点。论文价值的大小首先要看其论点是否正确。所以确立论点,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关键。论文的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论点的形成,就是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概括、提炼的过程。有人认为提出论点是在搜集材料之前,这往往表现为毕业论文的撰写的第一步是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而实际情况是最早确定的一般都是选题的方向,比如,选定的是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题目,选定的是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题目,等等。最后确定具体题目,则是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有的学生确实是一开始就确定了具体题目,他之所以有这个把握或下这一决心是建立在已掌握了一定材料的基础上。作为一篇毕业论文,其论点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种事物的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又只能在对大量材料的分析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确立论文的论点,必须从分析材料入手,关于这个过程,毛泽东同志有过如下精辟的论述:“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268页)这里,首先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就是要对所掌握的材料加以鉴别,弄清它所反映的是真象,还是假象;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是事物的主流,还是事物的支流。只有经过这样仔细地鉴别,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才会有真实可靠的论据,才能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形成正确的论点。譬如,有位学生在几年前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广处于颠峰的时期,准备写一篇有关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文章,且决定从其作用正面展开来撰写。该学生在经过大量的调查,搜集了大批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现了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带来的弊端:单纯的放权让利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可以左右企业命运的状况,政府与企业之间无休止的讨价还价便不可避免,从而企业必然具有对政策的依赖性;扩大自主权后,企业如果提高资产营运效率,便可相应增加自有资金和增加职工收入,因而企业又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动机。企业的这种依赖性和利润刺激机制交合在一起,会诱发出种种非合理的企业行为,如追求短期行为,投资需求过旺等等。于是,这位学生通过对大量材料的分析,得出“承包经营责任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真实结论,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形成正确的论点之后,就要“由此及被,由表及里”,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找到事物的内部联系或规律性,形成文章的论点和逻辑体系。所谓理论概括,就是从大量个别的具体材料中找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一般来说,掌握的材料越全面,从中概括出的论点越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对具体材料进行理论概括,并不是只停留在简单地对具体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因为这还只是现象的罗列,还必须深入一步进行分析、判断,找出这些现象的本质,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文章的论点才能确立起来。所以,文章论点的确立,实际上是调查研究的问题,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问题。那种从主观的框框出发,以框框套材料,以材料填框框的主观主义做法是要不得的。当然,提炼、确立正确的论点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材料很多,看了之后,一无所得,表明原来所获材料是“贫矿”,提炼不出精华来。遇到这种情况,只有另换方向,进行新的资料搜集工作,而已有资料不必急于处理掉,很可能在另一场合有用,可保留下来作为资料储备;二是发现材料很多,信息蕴藏量很大,这就要求你很好地思索,在反复比较中加以选择、提炼,舍去与论题无关的材料,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三是发现自己分析材料得出的论点早已为别人谈过,而且别人阐述得比自己还要高明。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如下办法:其一把别人的精彩意见,经过自己的消化理解,重新构思,用不同的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其二改变论述的角度,重新组织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从材料的提炼中确立论点要力求正确,并有新的见解。确立的论点,首先要能说服自己,做到有理有据。如果自己都认为不妥当,那就须赶快重新研究材料,重新提炼。做到论点不但能说服自己,而且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样论文撰写就有了把握。为此毕业论文的作者,在确立论点的过程中,还要虚心地向导师请教,求得指导。除导师之外,还应得到其他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导师和有经验的教师理论基础厚、思路广、经验多,经过他们的指导可以少走弯路。二、确立论点应掌握的原则(一)论点的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就是要求毕业论文的作者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并揭示其规律。这首先要求论点正确。如果论点不正确,就会使整篇论文归于失败,比如《论中国的农村改革》一文中说:“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性环节,农村的改革之路也成为城市改革的必经之路。”这个论点是不正确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十分明确地指出;“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显然,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因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状况不同,经济社会环境不同,走的也是不同具体形式的改革之路,这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果以农村改革的模式来框定城市改革,城市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也为实践所证实。所以,论点要正确,并不是很容易的,作者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其次,论点的表达要准确。如果表达不准确,就不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并且会给阅读者带来困惑。如《谈谈物业流通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为了强调物业流通的重要地位,提出:“物业流通能使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增值得以实现。”这就使阅读者困惑不解了。众所周知,商业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其职能是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使商品的转移和价值的增值最终得以实现,而文中所讲的物业流通可以转移价值,并使价值增值得以实现是什么意思呢,实质上作者的原意是指物业流通中耗费的费用是生产性流通费用,这种生产性流通费用在一个恰当的限度内,其耗费可以转移到商品上,并且可以使其价值增值,为物业流通领域的经营者带来利润。但由于作者表达的不准确,引起了认识上的歧义。(二)论点的客。观性原则客观性与科学性是密切相关的。科学性要求实事求是,客观性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性要求对于客观事物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然后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写毕业论文的常见毛病就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框框去找材料。这是撰写毕业论文的最大忌讳,因为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随时可以找到一些例子或个别材料来证实某一论点,但不能反映客观实际。例如,在70年代末,家庭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营新形式在全国各地出现,对这一新的经营形式作如何评价呢?当时,浙江某市的一主管部门领导层对此持否定态度,为证明其论点的正确,专门组织调研班子,奔赴该市各地农村专门搜集由于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集体经济瓦解,农村生产力遭到破坏的材料,确实,当时是可以找到这样的材料的。但由于搞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集体经济更为巩固,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的事例却更多。用个别例子得出一个结论,作出一个判断,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只能是错误的判断。列宁说:“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尊重客观实际,要从实际中去粗取精,得出结论,决不可凭自己的好恶去捕捉。(三)论点的创新性原则毕业论文要求作者有自己的见解,要求创新性。所谓创新就是能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当然创新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要填补某一学科的空白,或填补某一学科的某些方面的空白,这是大专、本科学生较难胜任的,但在两方面却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一是补充性论点。由于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即使一种新观点出现,当时看来是完善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总会发现原有观点的不足之处,所以,可以说,绝大部分已有的研究成果都给后世留下了补充性的研究课题。比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实践提出了服务是否是商品的问题,这正是我们需要补充研究的领域,由此我们可以提出诸如“论邮电商品的价格确定”、“旅游企业经济效益初探”等等一大批具有补充性价值的新论点。二是匡正性论点。补充性论点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肯定与发展,而匡正性论点则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否定与纠正。这种匡正性论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通说(即流行的说法或观点)的纠正,另一方面是对新出现的某种观点不足之处的纠正。比如,曾有一段时间,不少人把企业实行岗位技能工资作为企业唯一的分配形式,而实际上企业情况各不相同,不同的企业需要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不能搞“一刀切”,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以“谈谈岗位技能工资的适应性”来论述岗位技能工资的实施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就很有意义。(四)论点的价值原则作者在毕业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一定要具有价值意义。其价值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确定的中心论点应该与经济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事业密切相关,即关系到干百万人利益成为千百万人关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二是确定的中心论点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或者没有实际用途,但是具有学术价值,甚至不知在什么时候会产生出它不可估量的意义。虽然,作为毕业论文的价值所在多表现在第一类,但不可忽视有少量不可多得的闪耀着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三、毕业论文的论据使用写论文必须首先确立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要贯穿于论文的始终。但是,如果只有中心论点而没有若干与之相联系的从属论点,中心论点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在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之后,还必须形成若干从属论点,通过这些从属论点把中心论点加以展开,使之得到充分的论证和说明。例如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写的《二十年翻两番不仅有政治保证而且有技术经济保证》一文,其中心论点便是文章的标题。为了论证这个中心论点,文章提出了如下四个从属论点。第一,根据我国建国30年的历史经验来看,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增长7.2%的速度并不算高;第二,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这是当时的提法,作者注)的最直接的技术经济保证,就在于我们已经找到了迅速发展农业和工业的正确道路;第三,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最重要的还是靠工业自身的迅速发展。因为工业是大头,其总产值一般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左右,而当前发展工业生产的最重要最现实的措施,是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第四,为了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就要提高折旧率,并且原则上还必须把折旧基金归还企业掌握和使用。文章通过上述四个从属论点,具体地、贴切地论证了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不仅有政治保证,而且有技术经济保证,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就中心论点来讲,这些从属论点就是其论据,当然,这些从属论点(称为上位论点)还可继续有其他次级从属论点(称为下位论点)来论证,这样次级从属论点就成为这些从属论点的论据了。在论点与论据的安排中展开论证,这种展开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纵向排列形式。中心--上位论点一下位论点--……论点在上图中各论点之间呈逐步深入的递进关系。例如,上例提出二十年翻两番不仅有政治保证而且有技术经济保证这一中心论点,接着提出这一技术经济保证是我们已经找到了迅速发展农业和工业的正确道路这一上位论点,紧接着又提出了走这条道路最重要的是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这一下位论点,而要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文章提出要提高折旧率,并将折2日基金留归企业使用。以上论点论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为中心论点的确立,建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二是横向并列形式。中心论点 (一)下位论点 (二) 一、上位论点 (三) ...... 二、 三、 ...... 在上图中各从属论点呈现横向并列的形式,这些从属论点从事物的不同侧面论证中心论点。例如毕业论文加《快我国丝绸工业技术进步初探》一文剖析了导致丝绸工业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第一,企业技术进步意识不强;第二,缺乏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第三,技改资金筹措难,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能力差;第四,尚未建立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上述四点就是一种横向并列的关系,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导致我国丝绸工业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要使论点正确、深刻、能说服人,作者需要使用确实有力的论据。确实有力的论据应当是真实的、典型的、新鲜的、充分的。这在前面已有阐述,这里不再展开。
屈原分论点篇七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诵读、启发、品析、评论 、多媒体辅助
三课时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指通旨主旨;
濯通浊浊水;
绌通黜罢黜;
质通贽见面礼;
内通纳接纳;
被同披披散;
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
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
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
2、诵读全文
〖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
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一宠一姬郑袖。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举贤以自佐。
怀王因为不知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受郑袖的迷惑,在外受张仪的欺骗。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数十年。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口头翻译最后三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开头两段是叙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职任。楚制,高级官员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职,屈原任此,忠于楚国,获得怀王信任,关键在“明于治乱”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战国时代必须在国内修法度,富国强兵,在国外,连齐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怀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贤重道,这样—来,便触犯了楚国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时俗之工巧合,俪规矩以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改度。”当时的楚国贵族一味地顾及私利而不顾公义,讨好楚王,破坏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聩,致使群小得势,贤人日退。
此传只写了一个细节:上官大夫给楚王进谗,毁谤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夺了他的政治权力,这样无异于自毁长城。怀王心胸狭隘,并且虚荣浮夸,头脑糊涂,他倚仗先王开创的楚国国力,称雄于世,实际上是个平庸无才的人,因而不能与贤臣共事,更不能正确判断局势,末世之主即此等人。三、四两段写屈原被罢黜使齐后仍然心系楚国与楚王,坚持力排众议,忠贞进言。从侧面与群小作有力的对比,为下文楚王不听劝谏导致最终身死国灭做有力的铺垫。
五至八段写楚王误信谗言深入险地,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在叙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叹与评价,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两段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与沉江而死的细节描写及后人对屈原的继承表现屈原精神的意义与影响,也点明了写作目的。
1、背诵第三段,并且在理请层次的基础上熟练默写。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屈原宁死不屈的行为与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创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