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还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因为在计划中可以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教学工作计划可以说是教师工作的基本要素,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教学计划范文,请大家查阅。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一
从容说课。
本单元学习的是新诗,但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却是以中国古典格律诗的形式写成,然而,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为形式所困,抒发的是诗人革命的豪情。这正是中国新诗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方面是不完全受传统的束缚,积极向外国诗歌学习,但同时也没有抛弃中国传统诗歌的可取之处,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发展出中国的新诗。
本文的学习要适当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切忌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本文拟通过独特的情景的创设,侧重运用朗读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在让学生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拟定一课时。
教学设想:把教学地点从课室之内转移到课室外空旷的高处,在九月的秋风中为学习和品读本词营造一种开阔而舒畅的氛围。在学生大声反复朗读本词的基础上,分析本词中上片丰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情的前提,展开丰富的联想;下片则结合毛泽东同志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心中激荡的诗情。
教学重点情景中的激情朗读与丰富联想,结合意象,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具准备选定适合的室外上课地点(高处、开阔处)、录音机(可携带外出,不需用交流电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品读词中丰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
2.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激越的情感,感受诗人胸中的豪情。
3.情景教学,在特设的情景中,感受课文中作者流露的情感。
4.反复朗读,读出激情,读出壮志,在朗读中感受,在朗读中品味。
5.思维训练,充分展开联想,开拓自己的胸襟。
6.体会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把课堂搬到了这里,大家一定觉得很特别吧。同学们放眼四望,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声说出你的感受吧。
生风凉水冷!
生开阔、壮观!
生秋高气爽!
生神清气爽!
生兴奋!
生……。
【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静听,不多评论。待学生发言基本完毕】。
师同学们刚才是用说话的形式大声地说出自己在这秋日登高的感受,有一位伟人他也和我们一样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只是他用的是诗的形式。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了什么。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专心听】。
推进新课。
师这首词的作者是--。
生(齐声)毛泽东!
师这用词写下的感受传了近一个世纪,从湘江边传到了珠江上,也传到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这是充满豪情的心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首先让我们来齐读课文。同学们可以尽力大声读,让我们充满豪情的声音随着这秋风传扬开去。
师读了一遍,诗歌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生有气势。
生壮阔。
生很有激情。
师说得好!那么大家是通过词的哪些地方感受到气势、感受到壮阔、感受到激情的呢?
生从他写的景物感受到的。
生从词中对“同学少年”描写上感受到的。
生从词中的用词感受到的。
师那我们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都用了些什么词来描写景物的?
【学生找出词中上片中描写到的景物及其所使用的描述性的词语】。
生作者写了湘江边的树林、江水、天空。
师概括得不错,具体的词语有哪些呢?
生“湘江北去”写出了滚滚江水向北流去的壮阔场景,开篇就给人气势不凡的感觉。
师说得好,这可以说的上是先声夺人啊。
生我特别喜欢“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一句的写景。
师哦?说说看。
生你看啊,秋天的风把所有的山头都吹红了,树林的枫叶在秋阳的照耀下,红得似火,红得如血,灿烂辉煌,让人的热血也沸腾啦!
师太好了,用诗的语言去理解诗歌,这样的分析让人赏心悦目啊!
生“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也很好啊。在秋日的阳光照耀下,湘江的水更绿、更透,像整块碧绿的水晶,更美丽的是水上千帆竞发,生命是如此多彩,“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我也要为大家精彩的分析再次鼓掌。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师那么,这些景物共有的特征呢?
生生机勃勃。
生充满生气和生命力。
生奋发向上。
生力争上游。
师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呢?
生“争”。
生“击”。
师如果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选择哪个词语?
生竞自由。
师很好。眼前的景物为什么让诗人感受到“竞自由”?
【教师简介本诗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知识拓展、提升。
生诗人的情感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师很好,“改天换地”这个词用得恰到好处。你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在下片里作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啊。而且,又有“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表示他们的决心。
生还有“粪土当年万户侯”也表示他们对权贵的蔑视和他们的雄心壮志。
生作者的身份地位和心情不同嘛。
师对了,大家想想,如果是林黛玉在秋天的时候会有作者这样的感情吗?
生(齐声)不会!
师是啊,对于同样的景物和季节,作者的身份、地位或背景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作品。
课堂小结。
诗人虽在“寒秋”,虽只是独自一人,但因为心中有革命的理想,因为预见到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所以在此“寒秋”却无悲秋之叹,而是以一幅绚烂的秋景图,寄寓革命的希望,抒发青春的豪情。
下面的时间交给大家,让大家在仰望蓝天和远眺秋江的情形下,感受一下作者的豪情。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和背诵,让天空也留下你们的声音吧!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要求:声音响亮,感情充沛】。
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课室学习我们高中语文第一课,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全新的学习感受。今天请同学们课后熟背这首《沁园春长沙》,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怀。同时,在我们进入高中学习这个人生新阶段之始,请以你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最诗化的语言,写下你对未来人生的理想和期望。长短不拘,但希望展现我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激情。
板书设计。
拓展阅读。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r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鉴赏提示:这是毛泽东同志怀念夫人杨开慧和追念战友柳直荀的一首词,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毛泽东的诗词素以雄浑、豪迈而著称,此词为悼念亡人故旧而作,却也丝毫没有悲悲凄凄的小儿女之态。把中国古老的传说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巧妙结合,现实人间与超人间的仙境共同构成一个充满诗情和豪情的艺术境界,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毛泽东诗词作品中别具风采的作品。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熟读并能背诵全诗,体会情感,把握节奏。
参考答案:1.要求学生能背诵全诗。
2.朗读全诗的情感基调:激越。
3.全诗的节奏划分: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二、命题意图: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感情。
参考答案:1.学生可以就诗中描写的意象展开适当地描述。对学生的答案加以引导。
2.在上片,诗人通过描写山、林、江水、江上的船、鹰、鱼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机蓬勃、境界宏大、情意深长的秋景图;诗人借秋景图暗喻与赞美了工农运动将蓬勃兴起的形势,寄寓了自己热烈、乐观、奋斗的情怀。下片围绕“同学少年”,诗人表现出勇于投身激流的非凡气概和表达搏击勇进的召唤;蕴涵着诗人改造旧中国和誓挽狂澜的志向、气魄和精神。
三、命题意图:拓展知识,更全面地了解诗人。
参考答案:略(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及书法作品,也可要求学生课外查找,适当引导。)。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二
张佳。
毛泽东(1893--1976)。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会诗歌之美。
【重点难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是谁,以遒劲的史笔使中华诗词这一古老艺术放射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芒?是谁,留给后人的一篇篇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是他--时代伟人毛泽东!他的诗词,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激起一代又一代人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与回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探求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去感受那份磅礴的气势和久违的豪情!
二、诵读全诗。
三、赏析上阕(课堂讨论)。
1.你最喜欢的秋之诗句。
2.从词的上阕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词句,试从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加以赏析。
3.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上阕扩展成一段写景散文。
4.有感情地诵读。
[提示]。
1.刘禹锡被贬朗州后写下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诗人以“看”总领上阕,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一个“竞”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也使首句的“独立”具有沉着、镇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英雄气概。上阕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
四、赏析下阕: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毛泽东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呢?(知人论世)。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2.19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思考】。
1.怎样理解“怅”字?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心有所思,心有所念,是一种沉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2.下阕所写少年的特点是什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3.本诗为我们描绘出哪四幅画面?“中流击水”这幅画面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以设问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以期许和鼓励,体现词人乘风破浪、振兴中华的豪情。
五、咀嚼语言: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直立”?
(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击”改成“飞”好吗?
4.“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三
写出了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的立意所决定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有“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也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立“意”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的“象”,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
(2)杜甫《登稿》,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选的“象”自然是“哀猿”、“落木”了。
(3)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选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舸阔遒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习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平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明确】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把下阕连起来读。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七、深化总结。
1.背诵。
2.结束语、作业。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四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五、诵读(注意节奏、押韵)。
六、课文解读。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2、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
(1)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翔--体现里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3)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七、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五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充分诵读课文,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至爱亲情。
3.体会文章的语言,感受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重点:李密是如何表白自己忠孝两难的尴尬处境,说服晋武帝允许自己养刘余年的。
教学方式:诵读式教学与学案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习过诸葛亮写的《出师表》,陆游对《出师表》推崇备至,写诗赞叹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的意思:《出师表》这篇文章写的真好啊,千年以来,谁能跟它相提并论呢?其实,陆游的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诸葛亮那个时代,就曾经出现了一篇堪与《出师表》相媲美的千古奇文,这就是李密的《陈情表》。
板书:陈情表李密。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忠”为核心,而李密的《陈情表》以“孝”为主题。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学生回答:是李密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家有祖母,不能赴任的实情。
那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李密,了解一下晋武帝,看看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点名由学生张敏阅读学案资料: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晋武帝邀请李密出山的主要原因是,一、当时东吴尚居江左,为了减少灭吴阻力,收拢东吴民心,故对亡国之臣,采取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容之胸怀,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
1.要供养祖母。
2.李密是蜀汉旧臣,对故国念念不忘。
3.司马氏以篡权方式夺取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虑,暂存观望之心,不想立即就职。
在他写给晋武帝的这篇表文中,就牵涉到了三个人物:祖母,晋武帝和自己。李密要陈述的就是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以及自己内心无以言表的苦情。
板书:孝情忠情苦情。
研读课文:
学生回答: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这句话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起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一段。
那李密到底遭遇了那些不幸呢?同学们看一看,李密遭遇的第一个不幸是什么?
学生齐读: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这是有关李密父亲的,那有关他母亲的不幸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我们把有关他父母的遭遇,看成是他的第一个不幸。大家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好。这第一个不幸我们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一下,应该怎么说比较好?
学生回答:父母早失或失父失母。
李密的父亲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死了。
李密的母亲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改嫁了。
那合在一起,用四个字概括怎么说好。
学生齐答:父死母嫁。
李密遭遇的第二个不幸是什么?
学生齐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再读一遍。
这个不幸,用四个字概括一下,怎么概括比较好?
学生回答:孤苦多病。
李密遭遇的第三个不幸是什么?
学生齐读: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这几句话,比较长,但句式相当整齐,语气通畅。我们再读一遍。
学生再次齐读。
李密的第三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学生回答:内外无人。
李密的第四个不幸是什么?大家一起读出来。
学生齐读: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学生回答:刘婴疾病。
学生齐答:相依为命。(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板书:祖孙相依为命四种不幸。
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学生齐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设身处地地为自己想想,不再征召他入仕。
学生齐读: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结果是什么?
学生齐读: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学生齐答:辞不赴命。
我们再把第一个阶段完整地读一下,声音洪亮一些。
学生齐读: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朝廷催逼李密的第二个阶段是皇帝亲自出马了。原文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结果呢?
学生齐读: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皇帝亲自出马也没能让李密出仕,这让朝廷上下大为不满,他们不死心,对李密不依不饶,催逼更加变本加厉。这是第三个阶段,我们一起大声读一下。
学生齐读: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大家注意,这几句话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中央到地方,分别是。
学生回答:诏书郡县州司。
学生齐读: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这里,李密陈述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委婉而坚决地表明了自己无法出仕的现状。本段中朝廷分三个阶段催逼李密,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急迫,而李密三次拒绝了朝廷的重用,一次比一次痛苦。
板书:朝廷步步紧逼三次拒绝。
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假想,假如李密仅仅是写了上面的两段文字,会给晋武帝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回答:李密以家事为重,轻慢皇权。
学生齐读:以孝治天下。
有关以孝治天下的事,李密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再读一遍?
李密不是一个不识数的人,他对晋武帝的器重充满感激。这在第二段中也有表露,是那些句子。
学生回答: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除了这一句,还有很多的词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如:“沐浴清化”中的沐浴,“寻蒙国恩”中的“蒙”和“恩”。这样的感激,化解了晋武帝心中的怨气,让晋武帝龙颜舒展。在此基础上,李密进一步强调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现状,进一步打动了晋武帝那颗冰冷的心。大家读一下,李密是如何说的。
学生齐读: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一部分中,李密陈述两层意思,一是对晋武帝的忠,一个是对祖母不能不尽的孝,而忠以孝为载体,忠具体实践于孝。此情此景,苍天可鉴,人神共知。
板书:忠孝两难抉择两种情感。
学生齐读: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这样的意思,文中还有表述,大家找出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在提出这样的请求之前,李密说了一句很合情合理的话。李密是怎么说的.呢?
学生齐读: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在提出了这样的请求之后,李密再一次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学生齐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板书:请求终养刘氏一个请求。
李密行文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话说透了。文章也就戛然而止。我们分析课文,会发现文章的第一段提出了自己的四种不幸,在第二段写出了朝廷催逼的三个阶段,在第三段表达了自己的两种情感,在第四段提出了一个请求。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用这样的提示来背诵一下课文。
我们看第一段。第一种不幸是?
学生先齐读后齐背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第二个不幸是: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第三个不幸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第四个不幸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再看第二段,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学生先读后背诵: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第二个阶段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第三个阶段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剩下的两段由于时间关系,不再复习,请同学们课下按照这样的思路熟读并背诵文章。
下面,我们打开学案,谈论一下学案上的话题:就忠和孝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哪位同学愿意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请说一下。
学生董敏:我觉得虽说“忠孝不能两全”,我觉得应先尽孝,后尽忠。理由是,一,就像李密说的,“尽忠之日长,尽孝之日短”,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百善孝为先,做人首先要尽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况且父母年长于我们,我们尽孝之日必然短,而至于尽忠,时日相对来说很长,二,尽忠就是为百姓做事,帮助当权者治理天下,或者进而言之,必要时就是上战场,而尽孝就是在身边照顾父母和其他长辈,从而不能尽忠,不能去战场。如果真是这样,就没有人去参战,试想,战争还会发生吗?就算会发生,参战的人数会大大减少,而伤亡损失也会大大减少。所以,我认为应先尽孝后进忠。
学生张立姗:自古以来,为人臣子,精忠报国,作为儿女,竭守孝道,都是为人们所倡导的传统美德。晋朝以孝治天下,试想,一个对父母,长辈一点孝心都没有的人,又怎能谈及对国家的忠诚。然而古语又有云:“忠孝两难全。”当你涉足朝野,一身政务,必然会顾及不到家人,则此时应当舍小家,顾大家。我还是觉得应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但也还是要心系家人,这也是人之常情。
自古以来,忠孝的问题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也是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为人处事必须解决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如何对待忠孝的问题,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做人标准和做人原则。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毕淑敏的《孝心无价》,进一步感悟一下有关孝这个话题。
板书设计:陈情表李密。
孝情祖孙相依为命四种不幸。
忠情朝廷步步紧逼三次拒绝。
苦情忠孝两难抉择两种情感请求终养刘氏一个请求。
补充材料:阅读《石奢自刎》,结合课后练习三回答文后问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还而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命,自刎而死。
1、石奢为何自刎?
2、你如何看待石奢自刎?
3、古代孝的特点是什么?
4、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如何理解孝?
结束语:《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六
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方德平。
教学目标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说明: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说明: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
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新课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主席的更多诗词.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七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词的上片中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二、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
教学重点:作者对秋景的描写。
教学难点: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当代诗,诗的队伍庞大而瑰丽。诗能给人美好的情感体验。古典诗词发展到了近现代,出现了旧体新诗这一形式,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词大大开拓了古典诗词的意境,题材。他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题解。
1、什么是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做,叫做“填词”。词分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三、课文鉴赏。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3、古人悲秋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小结: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5、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7、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小结: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四、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板书设计: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情:追忆往事,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少年学子图。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抒情,情中见景。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做答。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附录。
沁园春1长沙2。
一九二五年。
[注释]。
1、沁园春:词牌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2、19,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至19,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3、谓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唐杜甫《乐游园歌》:“独立苍茫自吟诗。”
4、湘江: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于湘阴芦林潭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5、本句补出“独立”的具体处所。橘子洲:在长沙西湘江中,古时洲上多美橘,因此得名。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
6、清周之琦《好事近舆中杂书所见》词四首其二:“看万山红叶。”看:此系领字。据格律,当领起下四句十六字;据文义,则直贯至“万类”句为止。万山:群山。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万,言多,非确数。诗词中凡言“万”“千”“百”,义多同此。红遍: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皆红叶,故云。
7、层林:林木随山势高下而层叠,故称。尽:全、都。本句承上,谓岳麓枫林之红,若颜料染成。
8、漫:满。碧透:谓江水碧绿至极。
9、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争流: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10、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鹰击:宋李p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皆谓搏杀凡鸟。
11、翔: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以上二句,可参看《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裙魏曹植《情诗》:“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12、谓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象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霜天:深秋季节。深秋霜降,故称。
13、怅:惆怅、感慨。寥廓:空阔貌。
15、谓自己曾领着许多朋友到此地来游览。携来:挽手领来。侣:同伴。
16、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识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胃刑玖髂曛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17、恰:正值。此亦为领字,领起下四句。同学少年:杜甫《秋兴》诗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
18、风华:风采。茂:美、盛。
19、意气:情志、气概。
20、挥斥:奔放。方:正。道:强劲。
21、指点:谓评论。
22、谓自己和同志们所写的文章充溢着激昂慷慨的革命精神。
23、粪土:名词动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制度,列侯大者食邑万户,即封地内有万户以上人家,所交赋税供其享用。此处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24、还记得不?此三字提唱,引出下二句,即“记否”的具体内容。
25、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同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26、夸张语,谓游泳时掀起的波浪遏止住了江中快速行驶着的船舶。本篇守谱押用一部平韵,韵脚分别为“秋”、“头”、“流”、“由”、“浮”、“游”、“稠”、“遒”、“侯”、“舟”。按律,首句不必入韵,“秋”字盖添叶。
[赏析]。
领会本词,应当从审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人手。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八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xx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九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2、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1、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1、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
2、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毛泽东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师生互动是本课设计的精髓。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为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开拓思路,增强能力,使师生的思维都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第二,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诗词以意境取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意境,与作品、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体景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学法指导,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径,深入领悟诗词意境,努力提高学生品评和鉴赏诗词的能力。这为学生今后自学诗词作品提供了范例。
第三,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迁移延伸,发展个性”的教学环节,毛泽东诗词及书法作品博大精深,个性鲜明,让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自己已有经验、阅读习惯等,阐明自己的感受。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心得。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结论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经历了,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十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来。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xx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xx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舸阔遒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习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
(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平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明确】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把下阕连起来读。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1.背诵。
刚才我们一起评赏了这首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理解评赏的基础上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第四步,叫记忆性的诵读(幻灯片:四、记忆性的诵读)。所谓记忆性的诵读,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板书的内容默想、回味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读,一边想,课堂上争取能够背诵。
【活动】一起读,一起看,看谁背得快,背得熟。齐背。同桌之间互背,请你给它评分。
2.结束语、作业。
古典诗词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还要学会把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因此写一个小作文,就是写一篇文艺评论,题目就叫《我读沁园春·长沙》。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十一
课型:诗词阅读欣赏课。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语文第三册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教学目的:
一、 理解词的上片中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二、 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
教学重点:
作者对秋景的描写。
教学难点 :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设想:
诗词的品位在于意境的高下,每首词的意境都客观地存在于诗词的本身,所以诗词的教学过程 ,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其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的过程,亦即要求把诗词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感、可述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
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教学力求将侧重理解、分析的阅读活动同侧重领悟的意境描述练习相结合。
具体操作上,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景物画出来,帮助阅读欣赏,突出重点;经过分析理解,要求学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 。
教师:{1}词的阅读录音带。
学生:{1}预习这首词,主要突破字词关。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由作者导入 新课: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 ,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二、 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
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 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四、 展示词的放大挂图,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并解释:
百舸 怅廖廓 峥嵘 遏。
五、 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
六、 教读词的上阙:
a) 指点词的章法结构;导入 对词上阙的分析: 。
这首词和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样,同属“双调”。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 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3、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
(2)、具体分析:
a、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 。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明确:
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
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b、精当的用词: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指出作者用词精当之处。
学生指出后,师生共同分析“万、百、红、碧、击、翔”等词的精当之处,如: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c、教师小结铺叙部分写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c) 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七、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并学习了词的上阙,上阙之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将自己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和客观存在的壮美景物统一在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读后当时的情景仿佛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八、 作业 :
1、课内:意境描述——再次默读上阙,将你“眼前再现的情景”描述出来。
2、课外:将你的“意境描述”进一步完善、丰富,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课下相互交流。
附:板书设计 。
时令:深秋。
起句 地点:橘子洲头。
(记游)游者:独。
近景、俯视、生动 相互蓬情。
远景、仰视、静穆 映衬勃。
铺叙壮景。
(写景) 俯瞰 点面 丽。
仰视结合交。
总括。
融
怅廖廓激昂。
煞尾问大地。
(思索)主沉浮 慷慨。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提示:下片中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的。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绘,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 阅读“起句”:
1、 指名朗读;
2、 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 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 阅读铺叙:
2、 学生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采用了采取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等方法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风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形象,将评论国事的意思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形象。
朗读,体会在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这些诗句中作者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的青年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豪情。)。
3、 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 阅读煞尾:
1、 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2、 这三句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里作者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反衬了当年他们的矫健奋发,豪迈气概,有力地表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同时,这也是对上片中“谁主沉浮问题的含蓄回答。)。
六、 总结全词: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
七、 比较拓展: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八、课外练习:写一篇鉴赏文章,鉴赏课内或课外的诗词。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十二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1、请同学回忆初中时学习过的毛泽东诗词。
2、检查词的常识,教师予以补充。
(1)词的发展及别称——曲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
(2)词有词牌,“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4)词一般分两段,即为两阕,也叫两片。
(5)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代表词人,代表诗词。
3、检查学生预习《沁园春-长沙》中的生字词,读音,注释情况。
1、听录音范读或师范读。
2、学生自读,抽读课文。
3、ppt显示读书的要求。
(1)读书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写作背景。
(2)读书尤其是读诗歌,要放开声音读,增强语感体会。
(3)读书要养成好习惯:圈画重点词句、段落,学会思考问题。
4、你了解毛泽东有多少呢?
ppt显示毛泽东生平事迹简介。
5、回顾历史,走近1925。写作背景介绍。
6、再抽同学来读词,读出你对于这首词的理解。
注意:字音、节奏、重读、感情。
7、试着品读这些词语:独立、寒秋、看、红、碧、尽染、碧透、怅、问等。
8、熟读背诵上阕。
1、复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文学常识。
2、背诵上阕,并品味关键词语。
3、熟读下阕。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十三
五、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争、击、翔。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七、作业:背诵全词。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十四
1、了解有关词的一些知识。
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目标。
1、训练诵读能力。
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目标。
1、欣赏词作的语言美。
2、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十五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 。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
橘 舸 遒 遏 。
三、研习全文 。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
(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
北国风光, 。
千里冰封, 。
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 。
惟余莽莽; 。
大河上下, 。
顿失滔滔。 。
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 。
欲与天公试比高。 。
须晴日, 。
看红装素裹, 。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惜秦皇汉武, 。
略输文采; 。
唐宗宋祖, 。
稍逊风骚。 。
一代天骄, 。
成吉思汗, 。
只识弯弓射大雕。 。
俱往矣, 。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
沁园春 苏轼 。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
1、展示作者像 。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
咏蛙 。
。
咏蛙 。
。
咏蛙 。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
六、小结、作业 。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
北国风光, 。
千里冰封, 。
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 。
惟余莽莽; 。
大河上下, 。
顿失滔滔。 。
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 。
欲与天公试比高。 。
须晴日, 。
看红装素裹, 。
分外妖娆? 。
。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
沁园春 苏轼 。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
咏蛙 。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
。
咏蛙 。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
。
咏蛙 。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
。
一九二五年 。
。
。
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
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 。
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 。
曾记否, 。
到中流击水, 。
浪遏飞舟? 。
。
一九三六年二月 。
。
。
北国风光, 。
千里冰封, 。
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 。
惟余莽莽; 。
大河上下, 。
顿失滔滔。 。
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 。
欲与天公试比高。 。
须晴日, 。
看红装素裹, 。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惜秦皇汉武, 。
略输文采; 。
唐宗宋祖, 。
稍逊风骚。 。
一代天骄, 。
成吉思汗, 。
只识弯弓射大雕。 。
俱往矣, 。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实用16篇)篇十六
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
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
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万人皆悲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看”是领字,一个“看”字,总领七句,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作者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
——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同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中流击水:中流击楫,祖逖典故。夸张语,谓游泳时掀起的波浪遏止住了江中快速行驶着的船舶。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四、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战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五、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附:板书设计(投影)。
毛泽东。
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思。
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怅。
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携。
忆——怀人忆事——战士主宰沉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