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参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于想要提升备课能力的教师来说,这些教案模板范文将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一
使用教材:《梁祝》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欣赏音乐,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一)本课教学内容。
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学唱爱情主题《化蝶》。
(二)本课地位和作用。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在借鉴欧洲协奏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塑造了鲜明、感人的音乐形象,成为中国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成功之作,并以其中华民族鲜明的风格特点,得到国际公认。
(三)教材重点、难点。
理解主要音乐片断的含义、视唱爱情主题为本节课重点;使学生理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为本节课难点。
二、说学法、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这节课主要运用以下学法:
1、在良好的问题情景中,自主地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2、理解乐器运用形式,与作品内容有着紧密联系。
3、认真感受乐曲中不同节奏速度变化,对不同主题中能正确区分判断。
4、积极讨论,大胆设想故事结局,引申音乐的尾声发展。
教法与设想:
运用多媒体、录音机、磁带这些教具欣赏、讲解结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感受作品精神内涵,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三、说教学过程。
1、让学生先欣赏感受、聆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创作时间、名词解释及奏鸣曲式结构图解,并让生自由讨论什么是奏鸣曲。
3、进行音乐作品完整欣赏。
4、教师讲解、引导、小结。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述梁、祝二人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深切同情。
5、课堂作业。
(1)分组讨论,设想音乐结局。
(2)视唱爱情主题。
附板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
(1)曲作者:何占豪陈钢。
(2)创作时间:1959年。
(3)题材:民间传说。
(4)素材:吸取越剧中曲调。
(5)体裁:奏鸣曲。
(6)名词解释。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构成统一整体和各部分的结构规律,包括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和非主题成分的组合及其调性的布局。
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调演出的大型乐曲。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二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教材上册一首乐曲《回忆》,《回忆》生动的表现出不同角色的猫的形象特点,这个剧是真正适合各种文化背景的大众戏剧。在伦敦首演后,已经成为迄今为止最著名的舞台剧,这首《回忆》就是其中的名曲,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歌曲节奏舒展,旋律较激昂,轻快活泼。表现了不同音乐形象的猫的角色,将歌声与舞蹈完美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舞台剧的魅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音乐剧的魅力特点,增强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八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参与意识和交往愿望较强,在学习上已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小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
根据新课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音乐剧《猫》的选段《回忆》,产生对音乐剧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完整而充分聆听音乐,以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探究音乐剧体裁的特点,提升欣赏音乐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尝试音乐剧的表现艺术形式,能够积极参与创编和表演。
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负责老师微信66746005领取。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欣赏音乐剧《猫》的选段《回忆》,了解音乐剧的特点。
难点是听辨歌曲节拍,感受节拍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听赏法、讲授法。
学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情景导入——初步感知——探究学习——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将采用音频导入法,教师播放音乐剧《音乐之声》的插曲《doremi》片段,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出自哪一部音乐剧?学生自由发言,我会进行总结:这是选自美国著名的音乐剧《音乐之声》里面的插曲,并讨论交流美国其他著名的音乐剧如《猫》由此引入课题,《回忆》。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我会为学生播放歌曲,并介绍音乐剧《猫》,作为歌舞剧凭着再难以打破的票房纪录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成功、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然后,我会为学生介绍韦伯,英国音乐剧作曲家,他的音乐剧《猫》是根据艾略特为儿童写的诗改编的,韦伯充分注意到儿童的'特点,其中的音乐《回忆》生动的表现出不同角色的猫的形象特点,这个音乐剧是真正适合各种文化背景的大众戏剧。在伦敦首演后,已经成为迄今为止最著名的舞台剧,这首《回忆》就是其中的名曲,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他还创作声乐套曲,变奏曲等。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歌曲《回忆》,并提问:同学们歌曲的旋律如何?有什么特点?通过聆听,学生能够说出大致的旋律特点比较平缓;随后,复听歌曲并继续提出问题:歌曲是几几拍子,给大家怎样的感受,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并简单介绍歌曲;接着,我会播放音乐剧《猫》的相关剧情并提问学生这只猫是怎样的形象?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会为学生讲解剧中的角色并介绍剧情;最后,我会带领学生再次领听乐曲,并跟随钢琴跟唱《回忆》的旋律。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了解乐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拓展学生的视野。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音乐剧的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模仿表演。增强对音乐剧的理解及加深对歌曲《回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总结音乐剧的特点。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搜集收集其他相关优秀的音乐剧作品,对比欣赏一下,并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样既可以重新为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三
使用教材:《梁祝》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欣赏音乐,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一)本课教学内容。
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学唱爱情主题《化蝶》。
(二)本课地位和作用。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在借鉴欧洲协奏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塑造了鲜明、感人的音乐形象,成为中国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成功之作,并以其中华民族鲜明的风格特点,得到国际公认。
(三)教材重点、难点。
理解主要音乐片断的含义、视唱爱情主题为本节课重点;使学生理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为本节课难点。
二、说学法、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这节课主要运用以下学法:
1、在良好的问题情景中,自主地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2、理解乐器运用形式,与作品内容有着紧密联系。
3、认真感受乐曲中不同节奏速度变化,对不同主题中能正确区分判断。
4、积极讨论,大胆设想故事结局,引申音乐的尾声发展。
教法与设想:
运用多媒体、录音机、磁带这些教具欣赏、讲解结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感受作品精神内涵,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三、说教学过程。
1、让学生先欣赏感受、聆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创作时间、名词解释及奏鸣曲式结构图解,并让生自由讨论什么是奏鸣曲。
3、进行音乐作品完整欣赏。
4、教师讲解、引导、小结。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述梁、祝二人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深切同情。
5、课堂作业。
(1)分组讨论,设想音乐结局。
(2)视唱爱情主题。
附板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
(1)曲作者:何占豪陈钢。
(2)创作时间:1959年。
(3)题材:民间传说。
(4)素材:吸取越剧中曲调。
(5)体裁:奏鸣曲。
(6)名词解释。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构成统一整体和各部分的结构规律,包括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和非主题成分的组合及其调性的布局。
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调演出的大型乐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四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菩提树》是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五课的一节欣赏课。作品为e调,3/4拍,情绪是抒情地,旋律性强,表达流浪者见到菩提树时,对过去甜蜜爱情的回忆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三连音,了解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掌握艺术歌曲的特征,感受作品中浓郁的德奥民歌风格,从而获得对艺术歌曲的喜爱,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初中生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应注意嗓音保护。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作品《菩提树》,体会对美好生活的回忆,感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范唱、讨论、分析等活动,学生能够掌握艺术歌曲基本的创作技巧,提高对艺术歌曲的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正确掌握三连音。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注意三连音的节奏型;熟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
难点是掌握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体会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美好的期望。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试唱法、小组讨论法。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环节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探究学习、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用谈话法的方式进行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舒伯特的`肖像图,并提问:关于这个人大家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回答。我进行总结:这是西方音乐史上非常多产一位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作品,他就是舒伯特。并顺势揭示课题《菩提树》。
这样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导入课堂。
第二环节是整体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新课的第一环节,我会先完整播放歌曲《菩提树》,并提问听完作品后的感受;其次,我会提问学生简单的问题;然后,我会再次聆听歌曲;最后,我会将知识点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歌曲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细致、精准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教师介绍舒伯特的生平,介绍生活背景和《菩提树》的创作背景;其次,我会播放《菩提树》,并询问作品的旋律特征,学生自由回答。学生自由回答后,我会总结:这是一首比较抒情、略带伤感的艺术歌曲,曲调质朴、旋律起伏有序,而且旋律中出现了三连音。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跟老师哼唱主题旋律。再次,我会播放钢琴版本的《菩提树》进行欣赏。再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讨论艺术歌曲的特征并总结艺术歌曲的旋律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歌词都是名人诗篇,对演唱者的演唱技巧要求较高,伴奏一般都具有独立意义,地位很高,而且可以作为音乐会曲目单独演奏。最后,带着对作品的理解再次聆听艺术歌曲《菩提树》。
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歌曲,是符合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播放舒伯特另外一首艺术歌曲《野玫瑰》,请学生聆听,并谈谈这两首歌曲的异同之处。并进行实践展评。
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编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播放《菩提树》的音频,并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呼吁学生们一定要珍惜时间,立足当下,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真善美。
为了更好的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会让学生聆听中国作曲家赵元任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感受其中的意境。能将课堂上的知识点延伸到课堂之外,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五
一、课题阐述:。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下面就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五方面谈谈我的课堂教学构思:。
二、教材分析。
《银屏之歌》所在的单元主要是影视音乐,把它纳入初一学生的音乐教材,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视剧,学会分析影视音乐在影视剧中作用,并感受音乐魅力.表述对主题音乐或背景音乐的认识,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由于电影、电视、多媒体的普及.学生看过许许多多的影视作品.并对作品中的音乐非常熟悉,但对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很少去分析.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对本课中的音乐就乐曲风格、演唱方式等做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影视音乐的作用。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陶冶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这其中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是我的教学重点;而引导学生对本课中的音乐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出影视音乐的作用应该是教学难点。
五、学法。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顺利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准备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听唱感知,整体把握音乐这一艺术类别主要是通过听、唱的手段来感受内涵、体味情感,又加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理解的前提是感知,而听唱是学生感知的一种基本手段。
2、对比分析,获得知识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探究现象,获得知识。
3、亲身体验,验证结论将自己探究中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从而实现能力目标。
六、说教法。
同时,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得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我的教学方法是:
1、视觉图象法:
在乐曲欣赏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给学生视听结合,这样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影视音乐。
2、体验法:
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准备创设情景,让学生以相同的剧情体验恰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表演的作用。
七、教学环节。
在对教材具体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制定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环节。
上课后,播放《好汉歌》。
歌曲录音,同时播放《红楼梦》中的影视片段,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们窃窃私语,偷笑,说是不是老师放错了,提出画面与音乐的不协调,为什么不协调?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接下来引导学生去探究:
《好汉歌》反应的是什么人物形象?
《红楼梦》又应该用什么风格的音乐呢?
这种设制悬念、层层引入的方式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亲生体验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去主动学习的理念,也给予学生交流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音乐在影视中,对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二)感受体验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对剧情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我选取了歌曲《雪绒花》在电影《音乐之声》中两次出现的不同效果来让学生做对比分析。
教师先教唱电影插曲《雪绒花》,引导学生深情的演唱并用手势引导学生随旋律起伏作渐强减弱变化,使音乐更具感染力。接着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演唱,既能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又以唱歌作切入点让学生感悟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情感作用,更为下一步欣赏歌曲《雪绒花》在电影《音乐之声》中两次出现的不同效果作好铺垫。
下一步欣赏《雪绒花》插曲一。
然后欣赏《雪绒花》插曲二。
创作环节。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我从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创造的原则出发,分两步完成这一环节。
听一段“日本鬼子进村”的音乐,请同学们想像场景。
生:大战在即,魔兽争霸等等。
提问:这段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什么的作用?
学生总结: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
音乐在影视剧中有这么多的作用,那么我们也来为影视剧配音吧。
第二步:画面与音乐。
观看一段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画面片段,请同学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发挥想像,对其进行音乐风格,旋律速度力度方面的创编。
教师给出三段音乐进行选择:一原配音乐二《野蜂飞舞》片段。
三《致爱丽丝》哪段更合适,说说为什么?
最后欣赏原作,进一步感受主题影视音乐与剧中人物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本环节活动中,激发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影视音乐的第三功能: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
四)提升环节。
虽然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因年龄关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不够成熟,老师的提升是升华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首先,要明确什么叫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音乐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
其次总结影视音乐的作用:
1、揭示主题思想,抒发情怀。
2、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3、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
4、说明影片的时间和环境。
5、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去运用。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六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1.师:你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海浪声音)
2.出示有关大海的图片及音乐
3.师:大海美吗?请同学们用一些形容词或成语来形容大海?
生答:排山倒海,一望无际,汹涌澎湃,宽广无垠,温柔恬静平静等等。
4.师:同学们刚才都回答的很好,今天就学x一首有关大海的歌大海啊故乡。
1初听音乐: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初步感受歌曲
教师: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歌中所展现的大海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2.介绍作品背景:大海啊故乡是王立平词曲,作于1983年此曲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作品以“小时侯妈妈对我讲”开始,通过对故乡,对大海如叙家常的深情描述,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的故乡和母亲深挚的热爱之情。
3.作者简介。
王立平(1941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曾参加大型纪录片《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作曲。主要音乐作品还有:《红楼梦》(电视连续剧),话剧音乐《未来在召唤》,科学幻想广播剧《绿色克隆马》,电影故事片《带手铐的旅客》、《少林寺》《大海在呼唤》、《李大钊》等音乐。其中很多歌曲如《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等广为流传。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旋律优美,配器精巧,表现手法丰富,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4.节奏练x
__ _|__ __ |_﹣|
5 .学唱歌曲
(1)请学生跟音乐,用lu音哼曲旋律
(2)请学生跟音乐唱歌词
(4)歌曲处理
师问:“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在情感的发展上每次的重复有何不同?是否多余?(讨论回答)
(“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不但没有感到啰嗦,恰恰相反,每一次重复感情就更进一步,从亲却倾诉——抒发情怀——情感升华——怀恋之情,这样的情感线,也仿佛是大海的波澜。从旋律的起伏到情感的发展,歌词的完美使我们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宽广汹涌,从而更好的表现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
(5)师问:这首歌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讨论回答)
师补答: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有感情的演___曲。(要注意节拍的重音,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表达出高潮乐句情绪。
6.聆听不同版本的《大海啊,故乡》
黑鸭子版及俄语版
1.电子音乐:
即电子合成音乐,指运用电子方法产生和修饰的音乐。近年来电子音乐作品由早期的“磁带合成的音乐”逐渐过渡到“现场演奏的电子音乐”。
2.电声乐队指以电子乐器为主组成的乐队。目前比较多见的电声乐队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主要由架子鼓、电吉他、电贝司和电子合成器组成。有时还加一个电子钢琴。
第二类:以电声乐队为基础,或者加进铜管乐,或者加进弦乐器,或者加进民族乐器。
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大海的壮阔,感受了电声的魅力,同时还学x运用了其他学科的知识,真正体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希望这一段美好的时光,能带给你无限的快乐。
试为《大海啊,故乡》的前奏配上电声乐队,并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七
戏曲音乐是华夏文化的瑰宝,伴随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唱脸谱》这首歌巧妙地将通俗歌曲与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所以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可以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了解京剧中的不同脸谱与人物性格的联系.
2、教学内容。
(1)京剧中的四个行当,以及主要的伴奏乐器。
(2)学唱歌曲唱脸谱。
(3)音乐活动:全班表演唱脸谱。
3、教学准备:脸谱、打击乐器、电子琴、四个行当图、录音机、磁带、课件等。
4、教学目标:。
(1)了解京剧中的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以及简单伴奏乐器的使用。
(2)通过学唱唱脸谱,让学生感受京剧的演唱气氛,以及京剧中不同脸谱的.含义。
(3)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增加学生的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学生欣赏、了解、演唱京剧的兴趣。
(4)通过全班讨论,达到相互学习的效果。
5、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全班有表情的表演唱脸谱。
(2)难点:
1、歌曲中拖腔的演唱。
2、学生对学习戏曲音乐兴趣的激发。
1、实践性教学方法:通过乐器、舞蹈、演唱表演,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体验性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音乐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可以创造可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景。
3、语言性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问答式谈话法以及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进行学习。
学会合作:唱脸谱这首歌不同角色的扮演培养学生的配合能力。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吗?
生:是熊猫。
师:那国花又是什么?
生:是牡丹花。
师:那国粹呢?
生:是戏曲....是京剧....
问题1:这段音乐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
问题2:里面的人物又分别属于什么行当?
3、播放京剧,学生找到答案,回答问题。
板书:国粹是京剧。
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有:京胡、月琴、大锣、小锣、铙、钹等。
京剧的行当:生、旦、净、丑。
(同时展现乐器与四大行当代表人物的图象)。
4、学唱戏歌唱脸谱。
(2)播放唱脸谱,思考歌曲里唱的是哪个行当,唱了哪些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脸谱联想不同颜色代表的是什么性格,并找出最难唱的地方.
最难部分(拖腔):叫喳喳.....笑哈哈....美佳佳....
拖腔:京剧中,一个字用许多乐音来歌唱的唱腔形式称为拖腔。
(3)、再次播放歌曲,请学生模仿京剧的唱腔小声跟唱。
(4)、教师教唱全曲.
(5)、在教师的京胡伴奏下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演唱全曲,演唱时注意歌曲的节奏。
(7)、教师教简单的五个京剧动作,请五位同学戴上脸谱(蓝、红、黄、白、黑脸)分别表演。
5、音乐活动:全班分角色表演整首歌曲。女同学演唱a部分,五位男同学分别表演各自的角色,小乐队加上教师的京胡为歌曲伴奏,其他男同学演唱b部分。
师:表演完整首歌曲,大家感染了一下京剧的气氛,你对京剧的感受怎样啊?
生:美极啦!妙极啦!简直ok,顶呱呱......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八
你们好!我今天的课题是《让世界充满爱》下面让我来解说我整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音版初二一单元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是一部献给1986年“国际和平年”的组歌,由四部分组成,教材中选用了第二部分,其音乐为典型的aba三部曲,a部温馨抒情,b部在调性上与a形成对比,最后四个乐句完全再现。本课以“爱”为线索,通过歌曲的演唱和同主题音乐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感受音乐与心灵的沟通;在学唱歌曲的过程通过分析,讨论,体验,使学生意识到各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内在感情上的作用,在以后地歌唱中,对音乐要素能自己进行分析,合理地处理歌曲。
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我制定了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让同学们在各种爱心故事、演唱、表演等活动中体验、感受:爱------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
2、在学习中,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注意保护啜子。
教学内容:《让世界充满爱》。
1、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
教具:多媒体、手式卡纸、小品道具、钢琴。
1、我通过爱心故事导入创设情景向同学们。
(2在我总结学生回答后,展示主题《让世界充满爱》。
(3播放歌曲《让》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向他们展示多媒体画面介绍音乐人----郭峰并简单的介绍《让》作品。
(4在学生对《让》的背景有了解的情况下在让学生仔细的欣赏一遍歌曲。
歌曲听完后我提供三种学习新歌的方法让学生按自己学习习惯选择学习。
a跟钢琴演唱歌词。
b跟钢琴演唱歌谱。
c跟钢琴哼唱旋律。
4、跟钢琴练习,要求找到自己感觉演唱比较困难的地方。
5、请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帮助解决并提出ox节奏与x---在演唱时应如何把握。
6、再次跟钢琴练习,要求声音柔和、抒情,有感情地演唱。
7、尝试用领唱、合唱的方法练唱。
要求:(1)声音统一气息通畅。
(2)节奏准确充满感情。
2、之后我再提问:通过分析你知道音乐情感与人的情感有什么联系?为什么?
3、在出示多媒体和学生对整首歌曲的爱心感悟和我的总结后便得出答案。
a音乐的情感来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b音乐形式千姿百态,爱------人类永恒的主题永不改变。
1、展示多媒体:爱心小天使的爱心创作任务,画面上有三个爱心宝盒,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任意选择并点击其中一个爱心宝盒,爱心宝盒弹开并显示爱心创作的任务。a请你们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做一个爱心礼物b请你们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写一首爱心小诗,努力哦!c请你们小组成员在爱心演出中表演一段歌舞,你们一定很棒!
2、在音乐声中学生活动。
3、展示各组爱心创作作品,各小组之间进行评价。
最后小结,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九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第15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京歌——《唱脸谱》。我的说课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说教材分析、说学生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教学效果、说我个人的作为音乐教师的基本功。
本节课教材对学生了解和认识国粹京剧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着重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京剧的特点和独特魅力,特别是对京剧艺术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感知。使同学们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加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八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京剧艺术对他们来说很新奇,八年级还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京剧兴趣产生与否,决定了他们对音乐审美的态度。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感受、体验京剧的行当、脸谱、服饰、唱腔、情绪,能初步分辨京剧的行当、角色、文武场等音乐文化识。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京剧行当、唱腔、情绪的判断力,增强对京剧艺术的理解能力,感受、体验京剧的美。模仿京剧的韵味,演唱戏歌《唱脸谱》,能够伴随锣鼓经走台步及亮相。
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并能用一定的京剧韵味来演唱歌曲《唱脸谱》。
引导学生在多种审美实践活动中初步感受京剧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我运用了讲授、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使之贯彻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音乐的意境。
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的学法。
对于音乐课,我的设计理念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音乐氛围,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的感受。在本节课上我一直以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和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为主线,唤起每个学生的心灵共鸣,使他们尽情地畅游在戏曲艺术的海洋中。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我采用了动感时尚的表演京剧节目形式,歌曲《粉墨人生》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上课伊始,就对本课充满了好奇。激发了学习热情。精彩的教师示范,引发学生共鸣。
设计意图:创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感。
【环节二视听感知,走近京剧】。
精彩京剧选段视频欣赏,引出京剧的行当。彻底征服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完成对京剧行当及相关知识的认知,在合作体验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流畅的完成从兴趣到知识的过渡。
教学意图:学生经过视、听、演加强对京剧艺术知识的理解。
【环节三勇于实践,提升审美】。
1、整体听赏歌曲《唱脸谱》,用学过的知识来感受歌曲。
2、欣赏美丽的脸谱图案,并引导出脸谱图案的含义。
3、完整演唱歌曲,难点部分教唱。
4、“我是小戏迷”环节,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意图:在实践学习中,进一步体验京剧的乐趣和美妙。
【环节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完美的课堂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投入,通过几个有特点的戏歌实例向学生表明,美妙的京剧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在流行音乐中完美结合,产生精彩的效果。只要大家积极的探索,梦想总会实现。
【环节五:教师寄语——小结】。
京剧让我们音乐更加绚烂;音乐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多姿;音乐为我们插上寻找梦想的翅膀,让我们在音乐的曼妙天空下,自由的翱翔!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喜欢、热爱音乐,用音乐美化我们的人生!这也是我这样设计这节课的目的。
我的板书展示出了这节课的知识要点—京剧的相关知识及教学流程。
我认为我的这节课能够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京剧的特点及独特魅力,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戏曲的美,是一种享受。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使同学们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加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也因为我个人的教学和艺术功底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十
每次听马老师的课都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这次听《老王》更让人倍感人性的光辉与温暖。下面是我听课后的一些建议:
2、能结合课文中老王的图片,讨论老王的人物形象及品质,这里设计的很棒;
4、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做笔记;
5、整个课堂的节奏把握的很好,不愠不火,照顾到了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
6、部分和后来的学生再次展示如果糅合一下会更好,能节省课堂的时间,并且达到高效;
马老师在课堂中补充了大量图文资料,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文本走向生活,不仅丰富了“老王”形象,且将阅读导入心灵,启发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这些设计环环相扣,引领着学生走入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处。总的来说,这是一堂生动又富有深度的课。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十一
《非洲音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鉴赏教中《亚非音乐神韵》中的内容。本课介绍了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表现形式等。在一课时的时间里,我将内容作以整合,我重点介绍非洲音乐的基本风格与独特的节奏运用。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特制订如下三维目标:
1、学生通过演唱非洲歌曲,欣赏非洲鼓乐、非洲歌舞等,把握非洲音乐的独特风格。
2、通过教师演唱、启发、学生节奏练习、探究合作等过程与方法,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3、学生通过对非洲音乐的学习了解非洲的人文精神气质,从而激起理解多元文化、探究世界音乐的兴趣。
根据如上阐述,我制定本课重难点如下:
本课重点是:模仿非洲鼓乐的节奏,进行表演与声部合作,培养音乐实践能力。
本课难点是:感受非洲音乐的特点,理解非洲音乐中节奏的特点。
学生经过小学的音乐学习已经具备了基础的音乐理解力与感受力。他们正直青春期,这个年龄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社会道德、伦理等观念逐渐形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情感需求强烈而不稳定,音乐鉴赏课恰恰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性、情感性的教育,富有感染力的音响会丰富学生内心对美的理解,而音乐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与思想性也会随着音乐体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
学法分析: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体验、演唱等方法,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一)课堂导入:我采用的是情境导入法。出示非洲撒哈拉沙漠落日余晖的幻灯片,播放由歌手朱明瑛演唱的非洲歌曲。同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首歌是哪个地区的歌曲?歌曲伴奏中都用到了哪些打击乐器?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引出课题:《非洲音乐》。
(二)简介非洲的风土人情与音乐文化。学生讨论、分享课前准备的有关非洲文化的资料。教师归纳:非洲的音乐文化特点以及非洲鼓、马林巴等打击乐器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欣赏非洲鼓乐与学生学习节奏表演。首先,我播放非洲鼓乐,学生感受鼓乐节奏灵活与多声部交错的特点。然后我将学生分简单分组,每一组进行一个声部的节奏练习,学生用击掌与跺脚表现节奏,强调不同位置出现的重音。然后我会逐渐引导学生进行多声部的节奏合作,合作整齐正确之后,我会请每个声部几名同学出来围成一个圈,我来掌握总体速度,学生们一边走一边表现节奏,台上与台下的同学一起表现各自声部的节奏,感受非洲人民围绕火堆欢乐舞蹈的情境,体验参与音乐课堂欢乐的气氛。
(四)学唱《非洲赞歌》。出示歌片,教师范唱,学生模仿,提示学生音高要准确,用声音表现出非洲人民热情与富有动感的演唱风格。接下来每个节奏声部组的同学统一创作一个简单循环,适合为非洲赞歌伴奏的节奏型,利用板凳、铅笔等身边的物体合奏,完整演唱《非洲赞歌》,感受非洲音乐歌唱、伴奏与肢体表现与一体的音乐特色。激发学生继续探究非洲音乐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我将用凝练的语言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甚至流行音乐的影响。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探究非洲音乐,感受非洲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十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激动人心、奋发向上、慷慨激昂的进行曲,也是中国的国歌,曲调线条流畅振奋人心,内容在本册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能为以后歌曲欣赏打下基础。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感受欣赏并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连贯歌唱并从中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学习三连音。
结合本课实际,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突出以上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学习团结斗争的民族精神。
2、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红色音乐,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根据胶南市音乐“‘双主’活版块”唱歌课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重点采用:激趣诱导、引导感受和体验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观看、聆听、演唱等一系列活动中促进学生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参与意识和群体意识。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想以音乐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核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发现、创造、表现音乐美和享受音乐的乐趣。讲求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中,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渗透必要的音乐知识,为学生更好的欣赏、感受、表现音乐作理论上的储备。
因此,在学法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等学习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根据胶南市音乐“‘双主’活版块”唱歌课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营造氛围。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做为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开始上课时我请学生欣赏《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时,都会放什么歌曲吗?学生回答,之后我揭示课题。一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聆听歌曲,而是让学生了解国歌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一定情景,扩大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从而引入本课内容,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反复聆听,适度表现。新课标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吴斌老师也曾经多次指出:真正的音乐是不用教的,是听出来的。本堂课上,我会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聆听音乐。并且每次都会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去听赏,避免学生因反复聆听带来的逆反心理。基于此,我将这个环节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环节: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让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个方面来感受歌曲的风格。
(2)深入聆听,体会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聆听伴奏来朗读歌词,并展开简短讨论,让学生体会情感来实现本课的教学重点。
(3)琴声引导学唱歌曲。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电子琴让学生跟琴声分句唱词,运用听唱法来完成歌曲的学唱,并给予必要的提示,最后完整的初唱全曲。
(4)学生质疑,在学生学唱歌曲的同时,找出自己不会唱的小节,例:歌曲中反复出现的三连音和休止符以及歌曲开始的弱起,都将在这一环节中加以解决。
通过第二环节的处理,让学生达到“唱会歌”的目的。
3、艺术加工,陶冶情操。“唱会歌”不一定要经过教学,但“唱好歌”必须经过教师的引导才能完成。借助上一环节中对《国歌》歌词的讨论理解,引导学生将歌曲要表达的情感自觉自信的表达出来。这其中包括对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以及进行曲的风格特点等进行处理。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达到“唱好歌”的目的。
4、情感升华,陶冶情操。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借助前几环节的铺垫,学生基本能按照歌曲的要求来演唱歌曲,在此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为祖国奋力夺冠,站在领奖台上,奏响《国歌》,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进而想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这样一来,在升华学生情感的同时,也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最后,全体起立,多媒体播放天安门广场现场升旗仪式,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在学生更富感召力的演唱声中,结束本课。同时也达到了音乐课的终极目标——“会唱歌”!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十三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菩提树》,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菩提树》是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五课的一节欣赏课。作品为e调,3/4拍,情绪是抒情地,旋律性强,表达流浪者见到菩提树时,对过去甜蜜爱情的回忆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三连音,了解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掌握艺术歌曲的特征,感受作品中浓郁的德奥民歌风格,从而获得对艺术歌曲的喜爱,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初中生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应注意嗓音保护。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作品《菩提树》,体会对美好生活的回忆,感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范唱、讨论、分析等活动,学生能够掌握艺术歌曲基本的创作技巧,提高对艺术歌曲的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正确掌握三连音。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注意三连音的节奏型;熟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
难点是掌握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体会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美好的期望。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试唱法、小组讨论法。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环节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探究学习、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用谈话法的方式进行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舒伯特的肖像图,并提问:关于这个人大家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回答。我进行总结:这是西方音乐史上非常多产一位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作品,他就是舒伯特。并顺势揭示课题《菩提树》。
这样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导入课堂。
第二环节是整体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新课的第一环节,我会先完整播放歌曲《菩提树》,并提问听完作品后的感受;其次,我会提问学生简单的问题;然后,我会再次聆听歌曲;最后,我会将知识点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歌曲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细致、精准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教师介绍舒伯特的生平,介绍生活背景和《菩提树》的创作背景;其次,我会播放《菩提树》,并询问作品的旋律特征,学生自由回答。学生自由回答后,我会总结:这是一首比较抒情、略带伤感的艺术歌曲,曲调质朴、旋律起伏有序,而且旋律中出现了三连音。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跟老师哼唱主题旋律。再次,我会播放钢琴版本的《菩提树》进行欣赏。再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讨论艺术歌曲的特征并总结艺术歌曲的旋律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歌词都是名人诗篇,对演唱者的演唱技巧要求较高,伴奏一般都具有独立意义,地位很高,而且可以作为音乐会曲目单独演奏。最后,带着对作品的理解再次聆听艺术歌曲《菩提树》。
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歌曲,是符合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播放舒伯特另外一首艺术歌曲《野玫瑰》,请学生聆听,并谈谈这两首歌曲的异同之处。并进行实践展评。
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编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播放《菩提树》的音频,并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呼吁学生们一定要珍惜时间,立足当下,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真善美。
为了更好的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会让学生聆听中国作曲家赵元任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感受其中的意境。能将课堂上的知识点延伸到课堂之外,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十四
歌曲介绍:《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传遍全球,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就决定了它的格调优雅恬静,情绪没有较大的起伏 ,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亲人、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唱好歌曲,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本课中,还有两首情绪欢快活泼、演唱形式多样的欣赏歌曲,因此本课第二个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感受歌曲形象和情绪,扩大音乐视野。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热情,本课教学环节进行如下设计:介绍电影剧情――听《do—re—mi》――猜谜雪绒花――学唱歌曲――用英语演唱――欣赏片段《孤独的牧羊人》。
2、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欣赏电影片断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风格方面进行对比,拓展学生思维。
3、在学习歌曲时,以教师语言启发为主,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操作、歌唱比较分析歌曲旋律,使学生能够唱准相似乐句,解决歌曲难点。并通过演唱歌曲,再从歌词中感受旋律,以表达歌曲的情绪。
4、始终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欣赏电影片断和听老师演唱前,都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和问题,让他们明确欣赏目的,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雪绒花》这首歌曲的旋律许多学生都很熟悉,。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大了一些,音乐课的气氛已不像小一点的孩子上课好调动,我安排了由教师抑扬顿挫的语气讲故事, 70多年前的奥地利萨尔斯堡。在一座古老的修道院里,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性格活泼、美丽善良,喜欢唱歌,会弹吉它。一天 玛丽亚来到一位退役的海军上校家当家庭教师,上校的七个孩子很调皮、每次家庭老师都会被他们气走,玛丽亚是他们的第十二为老师,她用爱心与音乐和七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玛丽亚教会了孩子许多歌曲,使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得到慈母般的温暖。介绍《音乐之声》的剧情入手,讲到这里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影片产生好奇感,自然过渡到听电影中玛丽亚教孩子们的一首歌曲《do—re—mi》。
2、猜谜导入歌曲
一说到猜谜,学生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植物,我再介绍雪绒花的得名。《雪绒花》的歌声随着影片的放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我们看歌词(多媒体出示歌词)你能试着把歌词中人们对雪绒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吗?学生带着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3、学唱歌曲:
(1)首先听老师演唱歌曲,再带问题听录音,回答老师的问题看看这首歌的调号和拍号,几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学生通过反复聆听熟悉歌曲旋律,很快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再通过用"lu"哼唱旋律后,让学生提出节奏有不太顺的地方,老师拿节奏卡片指导练习八分休止符用"哒"演唱节奏,再让学生唱准相似乐句,解决歌曲难点。
(2)在进行歌曲处理时,也是从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歌曲的旋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以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绪。学生唱好歌曲后我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将这首歌唱得更富有感染力呢?歌声很动人!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歌唱的好方法:那就是"要想把歌唱好,情感的表现很重要"。指导学生把三拍子的强弱关系唱得明显一点。
4、拓展感受:
学生唱好歌曲后我发给学生英语歌词,我用英语演唱歌曲,让学生欣赏后说说英文发音和中文不同感受,使学生产生也想用英语学唱歌曲的愿望,我给学生介绍汉语、英语发音的不同,英语里有些音要连读。教读edelweiss,evry,greet,blossom,bloom,grow,bless等英文单词后。让我们带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跟着音乐伴奏分别用中文和英语演唱《雪绒花》。
5、欣赏电影歌曲片段
学生已经学唱好歌曲后,我继续介绍在一次家庭音乐会上,玛丽亚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了一出木偶戏,把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得非常有趣,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电影片断。(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风格有一定的了解,正是有了这三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贯穿于整部电影,才使《音乐之声》更加吸引人。音乐课带给我们快乐、欢笑、愿同学们都能唱出歌曲中对祖国的爱。最后回到本课的重点《雪绒花》,学生演唱歌曲走出教室,使他们能够领略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它由三大环节构成:第一个教学环节:感受音乐、理解情感。计划用时10分钟。
1、播放《我爱米兰》,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
2、经过常规的组织教学后,迅速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
3、带着问题聆听歌曲《我爱米兰》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各为2分40秒)
根据学生的讨论,老师适时的范唱与讲解,使学生逐渐明白:两首歌曲都表现了学生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前一首歌曲是将老师比作米兰,颂扬了教师默默奉献 的崇高精神。而后一首歌曲则是直抒心怀,歌颂了老师为培养一代新人而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米兰,并不是一种名贵的植物,也不是绚丽多姿的花卉,但 它能静静地散发着幽香,而以它来比喻教师的品格则是十分相宜的。)
这一环节中的欣赏过程,我没有运用图片、录像等其它形式来提示、帮助学生们感受、理解音乐,因为我认为:音乐艺术应该运用音乐来体验与表达,理解音乐最好的 方法就是:仔细地聆听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加之,经过一、二年级的长期系统的学习之后,这一学段的学生也已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 是"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经过这一教学环节后,我将点出今天的课题,即:学习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课本第40页)从而进入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大环节:演唱歌曲、表达情感,计划用时22分钟。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主要运用:视唱法、教唱法相结合的学习手法,教学生演唱歌曲、表现情感,具体过程是:(重点说:教唱的过程及对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手段)
1、教师弹琴伴奏,引导学生轻声地跟琴视唱乐谱; 这时,我的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在音高、节奏方面的准确,还会适时地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轻轻地进行演唱。这种轻声唱的要求,不仅是为了保护嗓音,我还会引导学生们明白,这也是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
2、将学生分两组进行"啊"音演唱,检验并巩固学生的旋律感;
3、请学生跟琴学唱第一段歌词,教师进行及时的引导;
如,提出问题:你觉得第一段要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呢?从而引导学生用稍弱的音量、稍慢的速度进行演唱。这一步骤中,我还将对歌曲中一字多音与一音多字的演唱方法、"啊"字的力度控制、主副歌的情绪增进等重难点运用对比范唱等形式进行教学。
5、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巩固学生的新授歌曲,我还将分别设计了这样几种演唱形式,如:分组竞唱、分句接龙、领唱和齐唱合作等形式。这样,不仅巩固了新授歌曲,同时也丰富了学生们的歌唱表演形式,一举两得。
第三大环节:拓展创编、深入体验(8分钟)我主要采用:"分组合作,现场创编"的形式开展活动。
我将提示学生,可采用如:歌唱、配乐诗朗诵、舞蹈、小品、画画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体验歌曲的情感,老师这时做适时的巡回指导。
虽然学生们创编活动的质量高低参差不齐,但是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这时则变成了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比如:弹伴奏、放音乐、组织评比等。但却让每位学生都在活动中获得了不同的经验,愉快的体验了过程,最大程度地接受了艺术的熏陶。
当然,由于时间的紧迫,学生们的创编形式在这一节音乐课上不可能一一的展现出来,我将选择其中较好的小组创编的表现形式在本节课上进行当众表演,并鼓励其它组创编的形式,课后进行再加工,下一节音乐课为老师和同学进行表演。
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适时的拓展,而且,还将这一内容扩大到了课后,为下次的音乐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总之,我设计的这节针对三年级学生的音乐课,体现了新课标要求,遵循了基本的教育原则,并在单元目标的总体规划下,体现了音乐课独特的施教特点,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授课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十六
首先,我简单说一说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歌唱美丽的家乡》是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教唱歌曲。这首歌是中国苗族民歌,歌曲为中速、节奏自由、情绪为奔放地,有明显的西南地区的风格,展现了苗族人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全曲包括四个乐句,这首歌曲为徵调式,但两个句尾的降低六级音,形成苗族飞歌的特色。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滑音记号,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够自己独立演唱简单的音乐;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自制力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多引导、多关注;初中阶段处于变声期阶段,在演唱之前一定要提示学生保护嗓音,并注意健康、卫生用嗓。在这一阶段学生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可以适度的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流行音乐进行组织授课,学生能够乐于学习。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唱歌曲《歌曲美丽的家乡》,感受歌曲中高昂、节奏宽广自由、旋律悠扬起伏的特点,进一步了解苗族民歌飞歌的音乐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示范、表现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表现歌曲,并提升音乐表现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唱出滑音记号,尝试学习方言用方言演唱歌曲;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是能够准确唱出滑音记号,尝试学习并用方言演唱歌曲。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示范法、合作法。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感受体验、学唱歌曲、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视频导入法,为学生播放视频,是作曲家谭盾的作品《地图》中的《飞歌》,具有苗族民歌特色。请学生进行观察,并提问学生歌曲曲名是什么?猜猜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在学生的回答中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歌唱美丽的家乡》,并提问同学们歌曲的节拍有什么特点,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初听,学生能够说出歌曲使用的交替拍子,描绘了苗族人家乡的山水间有梁田、人烟的景象,表现了苗族人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随后复听歌曲并继续提出问题:歌曲速度怎样?情绪如何?学生可以回答出,速度是中速的,节奏自由,情绪为奔放地。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飞歌的音乐特点以及歌曲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教师弹唱歌曲、学生跟琴哼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按照学习“旋律—歌词—加歌词完整演唱”的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学唱旋律,我会先进行范唱,让学生哼唱,感受歌曲的整体旋律音准,然后利用钢琴弹唱,学生看谱视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滑音、b3音准演唱比较困难的地方,对于这个阶段他们对这些音把握的还不够准确。我会先给学生介绍介绍什么是滑音,随后用对比的形式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歌曲中带有滑音的部分与同桌进行交流,并将b3音唱准。
其次,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并学习西南方言。
最后我会让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并将学生分组进行音乐比赛,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组进行评价。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并让音乐变得生动有趣。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并提醒学生注意打击乐器和歌曲规律的搭配。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搜集其他地区的民歌并与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对比,课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这样既可以重新为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我国_藏的风土人情,以及_藏音乐风格特点和_藏舞蹈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能积极参与相关音乐实践活动并认真探索其文化内涵。提高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_藏乐曲的音乐情绪及藏族民间音乐的因素,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了解“热巴舞”的由来及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_藏乐曲的音乐情绪及藏族民间音乐的因素,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了解“热巴舞”的由来及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能积极参与相关音乐实践活动并认真探索其文化内涵。提高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喜欢跳舞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舞蹈请大家说一说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教师随音乐表演一段藏族舞蹈)
老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舞蹈的种类也非常丰富,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感受一曲藏族舞曲---热巴舞曲。
1、完整欣赏管弦乐《热巴舞曲》,感受藏族音乐风格与特点。
2、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3、简单介绍热巴舞曲。
热巴舞是中国藏族的一种以铃鼓舞为主,包括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综合民间表演艺术。管弦乐《热巴舞曲》是吸收了_藏“热巴舞”中“踢踏舞”和“圆圈舞”的要素,其抒情、奔放的旋律与插入的舞蹈节奏形成独特呼应。全曲手法简练,结构严谨,具有热烈的场景感。作曲家用现代管弦乐器把藏族音乐各元素表现的淋漓尽致。该曲于1999年在北京首演,20xx年在“中国第十届音乐作品(交响乐)评比”中获三等奖。20xx年入选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由萨尔茨堡莫扎特交响乐团在金色大厅演出,是近年来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的我国优秀管弦乐新作品之一。热巴是一种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表演的,以铃鼓为主,融说唱、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由12个节目组成,全套演出需要5个小时。热巴舞是一种由鼓钹(单钹)、锣伴奏的集体大型歌舞,技巧性较强,初时舞姿轻捷,高潮时感情奔放,动作粗犷有力。跳热巴舞的原意是为了求佛保佑村寨平安、六畜兴旺和禳灾、祈丰收。唱、舞、器乐、服装等方面的艺人需经事前长时间的培养、训练,方能参加。热巴舞共分12段,每跳一段前先念一段词,大意是颂扬天地日月、山川河流、菩萨等。所演节目最少不能少于九个节目:《颂天地,拜四方》、《太阳、月亮、星星》、《鼓声传扬,四方平安》、《神佛与我们同歌舞》、《吉友、迷拉师徒斗法》、《乌鸦吹大话》、《吉友,迷拉下神山》、《英雄尼布里战胜恶魔独尼阿巴》、《送神佛、贵宾》。
4、再次欣赏《热巴舞曲》,引导学生感受整体音乐速度的变化并从作品中体会藏族民间“热巴舞”由慢而快的的速度特点。深入体会藏族音乐元素。
5、分主题聆听,体验各主题情绪之间的不同。分主题欣赏《热巴舞曲》并进行对比情绪、旋律。
第一主题:热情地、抒情性。
第二主题:欢快地、舞动感。
第三主题:温柔地、亲切地,歌唱性。
第四主题:热情、激动地,歌颂性。
第五主题:急板、热烈奔放。
同时完成课后实践与创造第四题,说说两个主题的不同之出。
节拍4/4与2/4的不同,节奏不同,速度不同。
6、实践体会。让学生伴随《热巴舞曲》用简单的舞步进行体验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
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民族都有灿烂的文化与艺术,今天,我们体会到了藏族人民热情的舞曲与舞蹈,希望在今后的学x中,能够更多的了解体验各民族的音乐作品。并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
初中音乐说课稿(实用18篇)篇十八
《大海啊,故乡》创作于1983年,王立平词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歌曲旋律平缓,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深情,如叙家常;结构简练,富有叙事性。特别是最后两句,情深意长,表现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本节课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运用各种音乐要素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并根据设
计进行演唱。
(2)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
集体主义精神。用过对歌曲的演唱抒发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
(3)在分析处理歌曲的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并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对歌曲进行处理。
八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音乐知识不断积累,对乐曲各种音乐要素的分析能力不断增强,本节课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以及已有的音乐水平进行教学,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的生想象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让学生联想歌曲情境,动手创作,动脑分析,动口说想象的思路。学生亲身参与乐曲的分析、创作,充分体现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原则。
2、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歌曲的特点,并为歌曲进行艺术处理,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自主地得出结论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结论。
3、采用尝试教学法,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动手进行音乐创作,观察分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一) 热身活动
根据歌曲特点我设计了一条三拍子的发声练习和一条二声部练习,目的是为下一环节的演唱歌曲和处理歌曲做铺垫。
(二)导入环节
(三)学习歌曲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让学生首先聆听一遍整首歌曲,让他们能够初步感受歌曲的曲调和节奏。然后由我整体钢琴演奏一遍,由于考虑到初中生对这首歌本身就比较熟悉,这个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也很强,通过前面的两大板块的聆听,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将直接让学生跟随我的钢琴伴奏带歌词演唱,当然,可能会在个别细节方面唱的不到位。我会重点提示学生如果歌曲的结尾的气息不够,可以进行换气演唱。在学成歌曲结束后,我会让学生分组演唱本歌曲,同时在歌曲的曲调中再次感受歌曲所传达的意境。
(四)练习歌曲
让学生通过演唱歌曲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歌曲的艺术处理:
1 。欣赏合唱版《大海啊故乡》,并思考:
(1)歌者是通过什么表达的这种情绪
(2)歌曲的演唱形式
启发学生通过音乐要素分析歌曲,为下一环节的艺术处理做好铺垫。
2 。小组讨论并展示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从力度、速度、演唱形式的变化为歌曲加二声部等,对歌曲进行处理。这一环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合作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原则。
(三)、拓展欣赏
欣赏《梦驼铃》和《故乡的云》再次加深对思乡情结的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
在《大海啊故乡》的歌声中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