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案是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的重要参考工具。下面是一些六年级教学的参考范例,希望能够给您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像,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语言美。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借助阅读想象,品位语言,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件、音频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1)通过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以及学过的关于雨的诗句导入。
(2)揭题。
(学生说出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并试着说出“醉书”的意思)
(3)简介作者。
(学生说出作者是谁并背诵苏轼写的诗句)
2、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再读,标出停顿的符号,读准节奏。
(3)谁来试一试,并点评。相机在黑板上标好诗句的节奏。
(4)pk读,并点评。
(5)播放课文录音
(6)齐读。
二、问--疏通诗意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指导学生相互答疑,师记录学生有深度的问题。
2、师预设问题:
(1)每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试一试--感悟诗情
1、齐读诗,你明白了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从哪些地方看出“雨急景奇”?
2、生交流。
3、师小结。
4、齐读整首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读出惊叹的语气。
5、配乐背诵全诗。
四、评一评--各抒己见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我收获了--”的句式说话)
2、你对苏轼的评价。
3、同学们的表现怎样?
1、写一写你眼中的暴风雨。
2、搜集关于云、雨、风、天的诗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二
通过“读—述—析”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先作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器、用、恶、妖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行”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汉语的议论文。
一、导入:
让学生交流其预习作业:查找关于荀子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
2、交流互答自读中的困难。
3、梳理积累重要的`实词。
三、复述课文: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本文(先小组讲述再抽选讲述)。
四、请学生思考、讨论:(1)作者将“言”和“行”的表现分成了几类?(明确:四类)。
一、能言、能行。
二、不能言、不能行。
三、能言、不能行。
四、言善、行恶。
(2)对这四种情况作者分别是什么态度?(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敬、爱、任、除。
(3)我们很容易看出作者对“能言、能行”者的赞美和“言善、行恶”者的厌恶,那么另外两种人作者是否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呢?为什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辨证的看事物,取长补短)。
五、口语训练:说说荀子认为“言”和“行”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你如何认为?
结合日常生活:说说文章中的道理。
六、熟读、背诵本文:品味本文“先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七、作业:
推荐阅读荀子的其它文章:《劝学》体会荀子议论性文章的严密结构和有力论证。
完成“抄、释、译”作业和练习册。
附:电子课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三
教学目标:
了解朗读中的几种基本语调,能准确、清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祖孙情和作者向往自由的情感。
[设计说明]: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要善于运用朗读促说话、朗读促写作、朗读促理解及朗读促感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本课重点。
2.作者把“我”对祖父的深情与祖父对“我”的爱融入大花园的生活再现中,“我”对事物的热爱、自由自在的成长与祖父的爱密不可分,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设计说明]:学生在读到大花园的美景时,往往把那里的美丽、生机勃勃和祖父隔离开来。因此在学生了解“我”对大花园喜爱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感受这样美好的环境是疼爱“我”的祖父为“我”营造的,是因为祖父的爱才有了这片自由的天地,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设计: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凝聚着温情的字眼,有家真好。在人生的旅途中,或许我们会偶尔彷徨、偶尔感伤,但家人永远是我们温暖的源泉。特别是儿时的我们,那个陪我嬉戏玩乐,为我们遮风防雨的至亲是谁呢?可能同学们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或者是祖母、祖父。《祖父和我》写了一副怎样的童年生活画卷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设计说明]:直接导入,通过质疑增加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散读课文,要求:标上小节号.圈出读不出或读不准的生词,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落实知识卡片关于语调的知识,读音上的共性问题板书重点落实,加强印象。
3.预设问题通读全完: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生:快乐、自由等)。
4.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你觉得能够体现“我”快乐、自由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5.全班交流:请学生个体朗读,教师要追问“为什么选择这一句(段)?”或“这一句中什么词语最让你感受到她的快乐自由?”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述。
[设计说明]: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而这些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都隐喻在美景和鲜活的童年趣事背后,需要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感知。小组交流读后感,在体现合作学习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认知。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圈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及解答作业。
1.小结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为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以第3-7段为例,让学生了解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并以第7段中“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一句为例,你认为这样比喻恰当吗?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时美丽的样子(进一步明确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景美”及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选点读析。
1.作者笔下如此美丽的大花园,无疑是“我”的乐土,小结上一节课学生对大花园的理解,我们可以用“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美丽……”等词来概括。这样美好的环境从何而来?请大家再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他们把美好的大花园和慈爱的祖父联系起来,让他们领悟到:这样美好的环境都是祖父营造的啊(“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是祖父日复一日地维系着这个园子;我调皮、胡闹,祖父都不责备我;祖父对我并非放任自流,他也会适时教我知识等等)。
3.重点欣赏感悟:
先引入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感知到“我”的童年乐趣的来之不易,更加凸显祖父对我的爱和我对祖父的依恋。然后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29、30段,找出大花园里花草虫碟等的共同特点。
学生找出:“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要怎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将感知升华到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4.拓展延伸:品读文章第1、2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不说“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为什么重复介绍祖父的年龄?),通过全班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合作探究,老师总结释疑。(偌大的呼兰河,祖父是我的亲人、的依恋、的温暖;童年里,祖父和我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原来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道出了浓浓的祖孙情。)。
[设计说明]:大花园里的美景时祖父创造的,大花园里所有食物的随意自由是“我”赋予的,而“我”的快乐从何而来?通过质疑让学生思考。原来祖父给我的不止是爱,更给了我一颗享受快乐、向往自由的心。
四、作业。
1.写一篇寄情于景的小文章,例如:通过对校园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你对学校生活和学习的热爱(300字左右)。
(以上两题选做一题。)。
3.自查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文章背景,写一篇关于萧红的人物介绍(200字左右)。
4、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1、巩固学生对文章中写景手法的掌握;2、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知;3、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四
本单元课文有:识字1、识字2、识字3和练习1。
1、认识39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书写22个生字。认识基本笔画13种,认识田字格。
2、能用普通话正确地诵读课文,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训练学生健康的生活常规,了解公园里的景物与设施。
4、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1、认识39个生字,认识基本笔画13种,能按笔顺规则正确书写22个生字。
2、在想象中诵读课文,体会优美的意境。
3、训练学生健康的生活常规。
1、运用拼音读准字音,学习基本识字方法。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歌。
《识字1》是一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主要学习一至十这些常用的汉字,学习横、竖等基本笔画。《识字2》、《识字3》都是词串,让学生把词语与图、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识字。
《识字1》两课时。
《识字2》两课时。
《识字3》两课时。
《练习1》三课时。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五
1.学会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蕴涵的浓浓师生情。
4.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试着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
1.整体把握,抓准情感主线。
2.以读为主,结合讲、思、议一起理解内容。
感受师生情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抓住关键语句读思议想,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1课时。
一、谈话导入单元整体内容。
1.师: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爱的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去领略一下爱的真谛。
2.学生自读第三单元课题及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
二、初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初读第七课,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初探作者写作目的。
三、精读诗句,体会感人师生情。
学习第一节,感受老师对工作的热爱。
1.同学们,刚才大家初读了全诗,深深感受到全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节,看看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能读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
2.学生自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边勾画重点语句,并在关键词语下做记号,写批注。
3.指名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将体会到的感情出来。
学习第二节,具体感受浓浓的师爱。
1.自读第二节,看看诗中回忆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哪几件事。
2.概括出三件事。
3.指名朗读第一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交流想象,激发情感,练习朗读。
5.读第二件事,说说“无声的语言”传递怎样的千言万语。
6.读第三件事,体会老师说的话,并指导朗读。
学习三四节,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
1.自由读三四节,勾画体现学生热爱老师的语句并作批注。
2.重点交流学生为什么送老师“勿忘我”?联系课文说说老师和勿忘我有哪些相似之处?再次体会老师默默奉献的精神。
3.想象轻轻地,默默地给老师送花时,学生在心里回对老师说些什么?
4.指导感情朗读三四节。
四、再读全诗,集中体会学生对老师的热爱赞美和感激之情。
五、联系实际,深化感情。
2.学生自由练说,全班交流。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六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视频《狐狸的故事》。
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写了什么)。
1、浏览课文,边读边想三个问题: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读体会,抓住主题(为什么写)。
细读课文,自主体会:
1、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的?
2.正太郎为小狐狸做了些什么?
3.老狐狸为正太郎又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让你体会最深的?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集体汇报,引导点拨。
预设一: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
(1)“调虎离山”救小狐狸。
(2)深入“虎穴”做窝、喂奶。
(3)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
预设二:人与动物之间亲密信任的友情:
(1)正太郎同情小狐狸。
(2)正太郎给狐狸送食物。
(3)老狐狸救护正太郎。
(4)正太郎要回小狐狸,让狐狸一家团聚。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七
1、朗读训练。
2、赏析语言美: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独特感受的写作手法,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3、理解古诗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4、品味文中哲思,领会作者感情以及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ppt。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
2、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文章背后的哲思。
2课时。
1、查阅作者背景,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画出写得好的词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1、导入
疏通字词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菊花:坚贞;梅花:高洁;牡丹:富贵;雏菊:天真单纯;百合花:冰清玉洁;玫瑰:爱情;四叶草:爱和幸运……)
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人文初探“丁香结”
(1)看题目,“丁香结”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散读全文:
读准字音;画出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
(2)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后半部分。
从而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关注,
3、理清写作思路
(1)提问: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什么?
引导学生试着划分文章结构,说出理由: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理清课文脉络。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答: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4、赏析优美语句
先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觉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试着赏析。
再用提问法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拟人和比喻。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将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第三段,积雪、莹白实际上是什么?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首先,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而带来累赘感。
其次,修辞手法: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喻体和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观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白,而且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白而且光洁、令人眼前一亮。
文中你还能找到那些句子用了借喻或者借代吗?
(2)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再反推印象画的特点,最后准备印象派画作加以印证,解释朦胧、模糊的艺术美感)
5、学生朗读全文,读出丁香的娇俏和雨中丁香结的美感。
6、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借喻、借代
7、作业
抄写本课字词4遍;字帖;思考“思考探究题”
三、积累拓展四。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课时知识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
2、介绍宗璞和其行文风格
宗璞的散文诗特点:清新轻盈,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写作)
3、 总结主题内涵
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扣图。解释丁香结名字由来。
(2)结合拓展积累第四题,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愁思的作品中。
4、 写作思考:睹物联想。由丁香的色形味等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生活的小体会、人生的大感悟与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又富有内涵、耐人寻味。
5、板书设计
丁香结解不开的愁怨
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睹物联想
6、作业
语文练习册;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200字以上。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八
本组教材是以“汉字家园”为主题编排教学内容的。本单元选择了五篇识字《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对韵歌》。通过这一组识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识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汉字的乐趣,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在具体语境中,了解象形字的特点,学习用归类法识记汉字。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一”和“快乐读书吧”。
1、认识本单元40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和10个笔画。
2、学习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象形字识字、看图识字、对对子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初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3、背诵课文《金木水火土》《对韵歌》。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读书和写字的习惯。
5、学会清晰表达,爱护自己,尊敬别人,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对交流有兴趣,感受交流的快乐。
6、学会用较慢的速度朗读、背诵课文。
7、了解课外阅读的途径,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和大家分享课外阅读成果。
1、会写17个字和10个笔画,认识40个生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读书和写字的习惯。
3、了解汉字从上到下,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4、背诵课文《金木水火土》《对韵歌》。
5、背诵《咏鹅》。
1、会写17个字和10个笔画,认识40个生字。
2、了解汉字从上到下,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读书和写字的习惯。
4、了解课外阅读的途径,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和大家分享课外阅读成果。
通过这一组识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识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汉字的乐趣,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在具体语境中,了解象形字的特点,学习用归类法识记汉字。
1、拼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教学多媒体,在语境中学习,培养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在发现中学习,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识字教学时,可以设计多种活动,如,字词游戏、阅读竞赛活动等,使儿童通过与汉字反复见面,逐步从本课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也能认识。
3、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鼓励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依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如,认姓氏字,认各种标牌上的字,从电视、广播中认字,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使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形成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并提供机会让学生交流课外认的字。
1、准确把握识字要求。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个个清。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不一定要全部过关后再学下一篇。要认识到,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增加学生与汉字见面的机会,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相信所有学生最终都会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
3、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发现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恰当运用识字方法。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尽相同,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尽快地认识汉字。如,可以让学生交流这些字你认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不认识的字该怎么记?要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习生字。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九
1.能力目标: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2.情感目标:理解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板书:28、我的舞台。
2.解释课题理解“舞台”。
二、简介作者。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过渡: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艺术家们那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吧!
三、扫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学生扫读课文,画出句子。
2.指名读句子,出示句子,齐读一遍。
过度: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同学们心中也有一个大舞台吧!作者吴霜姐姐围绕心中神奇的舞台,写了一些什么事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2.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围绕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娓娓叙述了作者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的成长故事,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
五、再次快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边读边思考:
作者的舞台在哪里?都有哪些经历?
出示空表格,发带空表格的小黑板给学生填写:
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做什么。
2.学生边读边填写。
3.交流归纳填写表格,弄清课文内容:
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做什么。
还没有出生时把娘胎当舞台在肚子里“登台唱戏”、“大闹天宫”刚会走路时把小床当舞台模仿母亲“演戏”
随母亲演出时每场必到舞台察言观色,学形记词。
六岁时侯把练功毯当舞台拜师学艺,署去寒来,刻苦学习学艺几年后把客厅当舞台给到家的客人开“个人晚会”小结过渡:
是啊!作者的舞台无处不在,正如人所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的观众无处不在,体现出我对艺术的指着追求和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也不难看出她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她的的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她,想听一听她的母亲新凤霞唱的《花为媒》吗?播放评剧《花为媒》音乐。
过渡: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具有北方地方特色的评剧,感受到了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在这美妙的音乐和成功之后,艺术家们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心血吗?请默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学艺艰辛、吃苦耐劳的句子,批画感悟。
六、品析重点句,深入理解课文。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彼得从小就具有尊敬老人的美德;。
课前准备:
借助“自读引导”,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别人赠送你有意义的礼物时,你会作永恒的纪念;当友人作别时,赠送的礼物常常是由物想起人。但也有一种特殊的礼物,往往会引起人的伤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弗·达尔写的一篇小说,题目是《离别的礼物》,看看这其中的礼物属于哪一种。
二、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一)生字词:(展示投影片,要求学生注音、释义)。
1、悭吝()。
2、喋喋不休()。
3、尴尬()()。
4、戛然而止()。
(二)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要求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展示投影片中的思考题)。
1、小说中写了几个人?(彼得、爷爷、爸爸、那个女人)。
2、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应分为几个部分?
(1)1-8节:写离别的前夜,彼得和爷爷在一起;。
(2)9-21节:写彼得的爸爸和那个女人回来,彼得巧妙地教训了那个女人。
3、构成全文故事情节的线索是什么?(一条毛毯)。
三、新授:
1、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指出课文的具体内容)。
彼得:敬老、懂事、聪明(5、15、16、18节)。
人物爷爷:宽厚、慈爱(2、4、8、17节)。
爸爸:孝顺、软弱(12、21节)。
那个女人:悭吝、刻薄(12、21节)。
2、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求举例、说明)。
语言、心理、神态、肖像、动作。
3、归纳全文的主题:
本文围绕彼得的为什么要送走爷爷的问题,通过不同人物对一条毛毯的态度,展开了善良与邪恶的冲突,提出了一个敬老的社会问题,对不敬老人的行为作了无情的谴责。
四、质疑:
若学生在质疑中没有涉及下列问题,则老师补充提出:
1.第1节中写月色很好,为什么彼得和爷爷无心欣赏月色?
2.彼得的第二次心理活动交待了什么信息?
3.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五、积累感悟:
重点突出要孝敬老人,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对长辈的态度,谈谈如何尊敬长辈?
六、课堂训练(附课堂练习)。
七、总结(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
八、布置作业:完成书后的作业题。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十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 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18、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意,释诗题
读正确,明其意
悟其意,用学法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十二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质疑。
2、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大声去读读课文。
3、解答问题并板书。(引导学生从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概括写人记事文章主要内容)。
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你看见了课题中提到的“那匹马”了吗?(没有)。
2、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已交代出摊主没有“那匹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词句能让你看清书摊摊主的心思,可以用笔划下来。
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
(4)“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这些细节透露了一些信息。谁能谈谈为什么作者这么写?(为后文写出真相埋下伏笔。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即可)。
(5)既然没有“那匹马”,摊主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
3、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2、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3、交流小练笔内容。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十三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义正词严、无辜、干戈化玉帛、兵戎相见”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将军与孤女”的故事,并试着讲给别人听。
3、能够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进而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通过朗读、看画面等方式了解聂将军的伟大人格和胸襟。
2、补充音像资料,渲染情感。
3、欣赏影片《将军与孤女》,撰写读后感,使课本文章、影片场景、学生感受相互融合,相互沟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感情,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的心胸以及美穗子的感激之情。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学生了解聂荣臻,搜集美穗子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教师课件出示聂荣臻将军的头像图片,学生谈谈对聂将军的了解。
2、教师引入聂荣臻浴血杀日寇和日本人民对聂荣臻将军的称呼“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疑问。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书空。
1、学生自由读文,想想课文写了聂将军和小姑娘之间的什么事。
2、学生交流。
3、学生默读课文,用拟小标题的方式理清文章结构。
1、创设情境,了解军民抢救小姑娘的过程。
(1)播放电影《将军与孤女》中战火中救出两个小姑娘的剪辑,教师解说。
(2)学生自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3)学生侧重时间、地点、环境、起因和八路军的仁义等方面的交流。
2、自读第五、第六自然段,围绕“聂荣臻将军是怎样照料小姑娘的,从中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展开讨论,读懂文章,体会感情。
本环节注意点:(1)第六自然段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聂将军的动作和话语走进人物内心。(2)课件补充聂将军照料小姑娘的图片,学习第六自然段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进行再创作。
3、抓住聂将军深明大义的言语,了解第七至第九自然段中介绍的送归孤女的过程。
本环节注意点(1)在聂将军给日本军官的信件中要读出将军的不卑不亢、深明大义、博大胸怀和我们军队的正义和仁义。(2)在聂将军感慨的话语中要读出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3)引入日军杀害中国人民的图画和数字,理解将军话中的“杀害”和“残忍”的意思。
4、朗诵与分角色朗读相结合,再现重逢过程。
(1)感情朗读美穗子的信件。
(2)学生分角色朗读美穗子与聂将军重逢的场面,重点理解“干戈化玉帛”、“兵戎相见”的意思,感受和平的可贵。
(3)播放重逢感恩的画面,教师解说,介绍。
1、师生交流美穗子后半生的经历,充实对她的认识。
2、教师结语:将军与孤女之间开出了一朵盛开在战火之中的友谊之花,愿和平永驻,是中日人民共同的心声。
第二课时。
一、播放电影《将军与孤女》,学生观看后写观后感。
二、交流观后感。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积蓄、胜利”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事件梗概,理解文中不同人物语言的含义。
3、感受小男孩勇于进取,敢于大胆尝试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文中揭示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并理解文中不同人物语言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历了许多第一次,如第一次背起书包上学,第一次骑车,第一次戴红领巾-----我相信每个第一次都会给你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谁愿意把你的经历与感受讲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次》这篇课文(播放情境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你了解了什么?(从主人公、主要内容等方面回答)。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出声地朗读课文,说一说文中小男孩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谁愿夸一夸他。
三、问题入手,感悟内容。
1、利用默读1、2自然段,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小男孩儿很小),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语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体会完哪一段就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哪一段。练后全班齐读。针对学生点滴进步及进鼓励。
2、师:这么小的男孩要上台阶,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样台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来体会)。
生:两腿哆哆嗦嗦,但想登上人行道的信心十足,(这个台阶对他来说登上去有困难)。
生:孩子还不满一周岁,这个台阶对孩子来说有些高。
师:台阶高度也就20厘米,我们轻而易举就能登上去,但对于这个刚会站,而且站都站不稳的小男孩来讲登上这个台阶却很难,这个台阶却是一个“高地”。此同小男孩应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很难,很不容易-----。
师:引导学生读一读读出这种难读出小男孩不容易。(师生齐读)。
过渡:就是这样一个不足一周岁,两腿不太听使唤还哆哆嗦嗦的小男孩此时已站到台阶旁,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呢?(用你喜欢的方法读2段,小组内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互相交流来完成)。
师:抓住学生的回答及时请同学谈感受。(体会小男孩想登上台阶的愿望十分强烈,信心十足)。
练习读,指名读,齐读,读出小男孩儿迫切的心情和强烈的自信。
3、有了愿望和信心,看小男孩儿开始登台阶了。(指生读)。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人哪些词中能感受到小男孩想登台阶的愿望强烈?(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圈一圈)。
生找到后,再读一读相应的句子。
师:你们还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问题。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小男孩的想法进行体会,感受小男孩的心情。(他遇到困难——犹豫不定——但并不放弃——积蓄体能精神力量——执著登台阶)抓住“固执”一词,回顾上文,可见孩子愿望的强烈。体会后练习读一读。
过渡:假如你是一个路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我们共同来听一听一位老奶奶和小男孩的妈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生:老奶奶的话有疑问和不解,她认为孩子小台阶高,大人应帮助和扶持,可见奶奶非常关心小男孩。
生:妈妈的话,对孩子充满信心,鼓励孩子试一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读一读好吗?
生:给孩子勇气与信心比扶一把更有作用。
生:大人只能扶一时,不可扶一世。
4、妈妈在微笑着看着小男孩,在她的鼓励与期待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大屏幕出示段落,指生读)。
生:小男孩登上台阶了。
师:我们为小男孩的勇气与自信鼓掌吧?他真的太了不起了。
生:带感情齐读。
课件出示:a小脚又一次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b小脚又一次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读一读这两部分,体会哪一句更恰当。师总结:因为小男孩经历一次失败后,又积蓄力量和信心,在妈妈的鼓励和奶奶的关心下,才使他登上台阶,“终于”更能体现出这个过程的艰难。
过渡:小男孩儿这两只小脚踏上的难道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台阶吗?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登上台阶后孩子的心情与感受。
生:凭借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实现愿望,心情骄傲、自豪、喜悦。
带着这种体会齐读这一段。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在孩子自己十足信心的支持下,在妈妈和奶奶的鼓励和关怀下,小男孩凭借自己的毅力,克服了困难,第一次登上台阶(指题目)拿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地。他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因为他成功地迈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台阶,他会更加自信的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老师希望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像这个小男孩儿一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在老师、家长、同学的鼓励下,帮助中,凭着你自己的力量拿下人生中的每一个高地,让每一个第一次都格外精彩。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第一次。
哆哆嗦嗦信心十足。
小男孩注视前方积蓄力量有志者事竟成。
拿下高地胜利微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了解天山牧场的景色,并在积累运用中掌握品词品句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获得美的享受,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了解天山牧场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天山的人的景。
课前准备:
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场风光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的天山,有片迷人的牧场,想去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中《天山牧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交流课文中圈画的生字词,提醒同学们注意事项。(音、形、义)。
2.找出在预习中较难的段落或句子练习读通顺。
3.扩大视距,默读全文,首先思考如何运用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哪些地方写天山?哪些写牧场?(板书:远看天山走进牧场)。
三、重点探究。仔细品读。
1.分自然段指名读。(找7名同学读课文,其他思考问题:每一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2.概括段意:
(1、2自然段)牧场概况;(3自然段)牧群肥壮;(4自然段)牧女的幸福;(5自然段)黄昏美景;(6、7自然段)牧民的生活。
3.分两大板块。
前4个自然段——牧场景色;后3个自然段——牧民生活。
4.学习第一部分:牧场景色。
(1)读1、2自然段,说一说介绍了牧场的什么?(位置、原始森林、野花、酥油草、溪水、蒙古包)。
(2)你喜欢哪句话,哪个词语。读一读,说一说,重点体会:点缀、镶、齐等词。
汇报:牧群特点:多肥壮。草原:美丽有生机。
(5)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
5.学习第二部分:牧场生活。
(1)回忆第二部分讲的是什么?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黄昏美景。
板书:牧民生活热情好客。
欢乐夜晚。
(2)指名读5、6、7自然段,重点学习第五自然段:
a、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
b、理解“金碧辉煌”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之妙。
(四)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看来,我们不仅爱上了天山牧场,更爱上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相信课后这个作业同学们一定非常有兴趣完成,收集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板书设计:原始森林野花。
景色(秀美)。
7——2天山牧场酥油草溪水蒙古包。
黄昏美景。
生活(幸福)热情好客。
欢乐夜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一类生字和6个二类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其中的好的段落。
2.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体会文中的想象的部分。通过比较和朗读来体会描写的部分。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能从中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呵护,学习花儿们顽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想象的句子,感悟其中的情感和童趣。
教具准备:花儿图片。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画出一类生字。
4.自己读读这些一类生字。
三.学习一类生字。
校:(1)学校:校舍、校风、校园、校庆。(2)校官。
雷:字理识字。(1)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打雷、春雷、雷电。(2)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地雷、水雷、鱼雷、布雷、扫雷。雷厉风行、雷霆万钧、雷声大,雨点小。
隆:(1)盛大:隆重。(2)兴盛:兴隆。(3)深厚,程度深:隆冬、隆情厚谊。(4)凸起:隆起。
泻:(1)很快地流:一泻千里。(2)腹泻:泻药、上吐下泻。
潮:(1)潮汐,也指潮水:早潮、海潮。(2)运动发展的起伏形式:思潮、____。(3)潮湿:潮呼呼、潮气。
疾:(1)疾病:积劳成疾。(2)痛苦:疾苦。(3)痛恨:疾恶如仇。(4)急速,猛烈:疾风、大声疾呼、疾风劲草。
罚:(1)处罚:挨罚、罚赏、赏罚分明、罚金、罚球。
碰:(1)接触:碰杯。(2)碰见,遇见:碰头、碰壁、碰钉子。(3)试探:碰碰机会、碰巧。
鹅:家禽:鹅黄、鹅毛、鹅绒、鹅行鸭步、鹅卵石。
猜:猜测、猜度、猜谜、猜想、猜疑。
四.巩固一类生字。
五.作业:书写一类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诵。
2.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想象的句子,感悟其中的情感和童趣。
3.学会积累文中的好句好词,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并解决几个问题:
描写部分:
1、课文中那些自然段属于描写?(1、2、6)写了什么?(写出了花儿在雨中的自由自在。)。
2、写了哪两种雨?对比一下,在描写时有什么不同?(如在词语的运用上体现出了阵雨和大雨时天气和花儿不同的状态,其中也体现出了花儿顽强的精神,雨下得越大,环境越恶劣,他们更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
3、读一读,体会文中的描写。
想象部分:
1、、找一找哪些段落是作者的想象?(剩下的自然段)。
2、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讲你读懂的句子或段落。
3、可以提出问题。
这几个自然段是以儿童的视角和想象来写花儿的,要理解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想象的,重点理解以下两个问题:
a.花儿在地下学校里上学,那他们的老师是谁呢?(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只要能说出道理就可以,比如:他们的老师可能是大自然,因为他们在自然界里适应环境,可能是土地,因为土地教会他们破土而出。其他的想法也可。)。
b.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花儿奋力地向上长,向着太阳的方向长,他们要伸出双臂,拥抱妈妈,他们的妈妈是太阳的光芒,照耀他们成长,他们的妈妈是雨露,滋润着他们。)。
三、整体读全文。
四、作业:背诵课文的1、2、6三段,积累语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读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三.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四.想象涂色,想一想: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五.作业: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花儿学校。
描写:阵雨——冒,欢天喜地想象:罚站上天。
大雨——冲,放假了向妈妈伸出了双臂。
词语积累:
学校雷电隆隆倾泻潮湿。
疾病惩罚碰撞鹅黄猜想。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含义,读懂课文内容。
2.体会课文意境,有感情地读出课文的韵味并能背诵重点段落。
3.感悟课文中蕴含的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使学生热爱夏天。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有感情朗读。
2.请同学们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植物生长的?(2、3自然段)。
3.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是从哪看出植物在夏天时成长的速度很快?(让学生抓住具体的词语来讲,讲后再读一读.)。
4.不但植物在成长,我们也在一天天长大,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人在夏天时成长的?(4自然段)读一读,这段中有两条谚语,说的是农民在夏天里总是能抓住植物生长的时机,所以植物的生长状态很好。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在夏天里成长。
生物生长。
万物生长草木生长抓住时机。
学生成长。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十五
(一)、操作探究算理。
1、提问:1/2×1/5究竟等于多少呢?
2、提出操作要求:这张纸代表面积是1公顷菜地。请你们小组合作用量一量、分一分、涂一涂的方法,说明1/2×1/5=1/10。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先把整张纸对折,纸就被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2,再把这1/2部分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这1份就占整张纸的1/10。说明1/2×1/5=1/10。
5、结合演示进行归纳。
用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1份是这张纸的1/2,又把这1/2平均分成5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2×5=10份,1份是这张纸的1/10。由此可以得到:1/2×1/5=1×1/5×2=1/10(板书算式)。
(二)、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理解题意:与解决问题。
(1)的方法相同,种玉米的面积占这块地(1/2公顷)的3/5,也是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玉米的面积就是求1/2公顷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2的3/5。怎样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板书算式)。
4、提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5、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十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十八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
放大镜下 。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2.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教学后记: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十九
我,艰难的熬过了寒风刺骨的冬天,我睁开了那双朦胧的眼,从睡梦中醒了过来。树叶上的露水滋润着我,太阳照耀着我,我就是一颗生命旺盛的树。
我是一棵树,春天来了,大地都苏醒了。早晨,鸟语花香,一缕缕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我舒展了一下树枝,发现树枝上长出了嫩叶的芽。一阵春风吹过,我轻轻地摇动着飞来了几只小鸟在我的身上建起了他们温馨的家园。他们在我的肩上叽叽喳喳的叫着,仿佛是在与同伴展示他们自己的家园。我放眼望世界:花儿全部绽放了,蝴蝶在飞舞着,草地变成了无边的青翠。不知道过了多久,我身上的嫩芽变成了繁密的树叶,我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此时,我迎来了炎热的夏天,虽然很热但是这是我最生机勃勃的时候。我茂密的头发遮住了阳光,我的身躯也成了人们休息的靠背。但是,我也要经受雨的洗礼,但我却没有大伞,可我依然坚持着,决不轻言放弃。又过了很久,金色的秋天来了。我茂密的树枝上长满了果实,任由他们采摘,看到他们脸上的喜悦我也不会再伤心了,因为我也是有价值的。残酷的冬天来了,我身上枯黄的树叶已全部散尽。对他们也毫无用处,但我也曾美丽过,可我相信来年我还是会被他们所关注所喜爱的!因为我对明天充满希望!
我,是一棵大树!无论在何时依然坚持着,绝不弃言放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二十
一、请你填一填。
1.215×7表示。13×45表示()。
2.38+38+38=()()×()=()()。
3.20千米的25是()千米,12米的47是()米。
4.一袋瓜子的重量是120千克,15袋这样的瓜子重()千克。
5.14时=()分2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一瓶饮料310升,淘气喝了23,他喝了()升。
7.苹果个数的45是梨的个数,把()看作单位“1”;若苹果有。
40个,则梨有()个。
8.240米增加它的14后是()米,比20米少15是()米。
9.一堆煤9吨,用去23吨,还剩()吨;一堆煤9吨,用去它的`23,还剩()吨。
10.27×45○2758×109○58213×10○10×213。
二、请你来判断。
1.7米的16和6米的17一样长。()。
2.男生比女生多14,那么女生就比男生少14。()。
3.两个真分数的和一定大于这两个真分数的积。()。
4.一瓶果汁58升,喝了38,还剩28升。()。
5.现在的体重比原来增加了211,是把“原来的体重”看作单位“1”。()。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二十一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作者之所以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3、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4、“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
《草虫的村落》。
作者郭枫著名诗人、作家。
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草虫的村落: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表达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索溪峪的“野”》。
题目中的“野”意思是“野性的”,是天然的、自然的意思。
作者认为索溪峪的美就在于它的“野”;它的野体现在四个方面: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人也变“野”了。
本文围绕索溪峪的“野”,依次描绘了那儿的山、水、野物及人的“野”,体现了一种天然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索溪峪自然景色的无比喜爱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二十二
新授课授课时间。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板书设计:
竹石郑燮。
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专业23篇)篇二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怯生生”、“如泣如诉”、“铮铮作响”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学作品对人精神生活的影响,学习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侧面反映文学作品魅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卡佳随人物命运而展现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就题质疑,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看到老师手上拿的这本书了吗?书名就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学生看书名齐答)。这本书不仅吸引了你们,也使老师深深陶醉其中,而且有一位小女孩还为它落泪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感受于这部作品给小女孩带来的——魅力(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指导“魅”字书写。
二、初读文本,大概了解文本内容。
1.质疑,梳理问题。
(生发散提问,师梳理问题,把主要问题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2.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3.读后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吗?
(在交流中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
为什么卡佳会让人觉得有毛病?
为什么见到汤姆后,卡佳会忧伤,会失望?
为什么最后卡佳又同意卖掉汤姆?……。
三、细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情感。
2.学生根据初读交流,给文本分部分,并简介理由,师作结。
3.指名读文,正音。感知文本情感。
4.解决质疑的简单问题。
四、研读文本,体会卡佳表现的真实感情。
2.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段落,勾画词句,在旁边作批注。
3.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师总结。
4.带着你对卡佳的感受再读勾画的句子,体会卡佳的真情。
第二课时。
一、情感朗读,引入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卡佳的情感世界,了解了她的表现并不是有毛病,而是源于她对汤姆的喜爱与同情的情意使然,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和卡佳一起感同身受吧。
(生再读文本,体会情感)。
二、再现“拍卖”场景,精读文本,走进卡佳内心。
1.随着戏剧一幕幕往下演,卡佳的心在一寸寸紧缩。终于,剧院里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让我们把这一幕在教室里演一演吧!
3.挑选表演出色的几个小组在全班表演。师采访扮演卡佳的几个同学,引导对话:
我听出,你在报“200块”的时候,声音哀怨而果决,为什么这样说?
(在对话中理解“如泣如诉”、“铮铮作响”等词句。)。
你为什么说不能把汤姆卖掉?
(在对话中理解竞拍动因)。
三、体会卡佳的心情变化,探究“魅力”根源。
1.字幕出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被拍卖给凶残的“红河”种植场的奴隶主莱格利,被鞭打地皮开肉绽,遍体鳞伤地离开人世的有关内容,带领学生一起阅读。
3.学生交流、小结。
4.后来,为什么卡佳会忧伤,会失望?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读有关语句,谈原因)。
5.为什么后来卡佳失望地答应卖掉汤姆?
(体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给卡佳留下的深深印象与现实演员对扮演人物的淡漠的反差,感受《汤姆叔叔的小屋》给卡佳带来的艺术魅力之深切!)。
四、总结全文,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同学们,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是引起一场战争的小说,是被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是文学最伟大的胜利。只要你走进去了,你就会切身感受到它的魅力。愿经典的文学作品照亮我们精神的殿堂。
五、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或其他经典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