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一种策划。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学段和学科的教学计划,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教学计划的编写和执行。
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4篇)篇一
教学目标:、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2、借助辨认方向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
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出去玩迷路过吗?如果迷路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那其实只要大家学会了辨认方向是不是就能找到路了!那这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东西南北”一起来辨认方向。(板书题)。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情境图,看看图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来描述一下。
学生:老师在操场上给同学们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
师: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大家辨认方向对吗?
师:那同学们,你们也想到操场上去认一认方向吗?
(组织学生去操场)。
师:同学们看太阳升起来的方向,那是哪个方向呢?
学生:东方。
师:对,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那你们能指一指东方吗?(老师和同学一起指向东方)。
学生观察后回答。
学生: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还有西方。
学生:大雁冬天的时候要飞向南方,春天飞回北方。还有南方和北方。
师:大家知道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其他几个方向怎么找呢。
学生纷纷回答。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首儿歌,帮助大家找一找其他三个方向“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做游戏找方向。引导学生发现前后左右的位置发生变化,东南西北的方向不变。
师:对,没错,一共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那请同学们再分别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西面、南面和北面都有些什么呢,然后在教材附页1的图上记下来并标明方向。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并记录)。
组织学生回教室。
师:现在我们把各组的活动成功展示出来。
师:请你们观察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记录的事物是相同的,但三张记录纸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画出来的图也不一样。
学生:不行,这样人们看地图就乱了。
师:生活我们对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做了规定,可以概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图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师:你们现在能按上北下南的规定绘制地图了吗?请把你刚才在。
操场上观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图,在书上第1页填一填。
学生填,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辨认方向了吗?(学生齐喊会)那我们就一起来实际操作下。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做。
第二题,小组同学互相我说你做。
第三题,自己做,指名回答。
第四题作为家庭作业。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第二时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资助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一说上节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学生回答。
师:上节我们学过的两个辨认方向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一下方向。
(指名活动)。
二、新。
师:这节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其他知识,辨认方向。
(板书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图,分别看一看体育馆在学校的__面,商场在学校的__面,医院在学校的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面。
(指名回答)。
师: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北面。
师:刚才说了体育馆在学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时候该怎么区分一下呢?其实只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向是不够的,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来描述方向。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出示方向板。
找出八个方向点,将北方向给出,让学生写出剩下的七个方向。
再次给出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剩余的四个建筑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通过例题讲解确定观测点,让学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对性,确定方向时,首先要找准以谁为观测点,再根据观测点判断方向。
师:现在以自己为观测点,找一找自己的东西南北都是谁,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提高。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回答。
第二题,第三题学生做,指名汇报。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后作业。
下后自己制作一个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记录校园各个方向有什么,下找同学汇报。
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4篇)篇二
单元主题分析:本单元以“在学习中成长”为主题编排了5篇课文。纪宇的《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以凝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读书的乐趣与意义,激励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读书,在书中了解历史,了解古人,了解灿烂的文化,以便更好地面对现实,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孔子学琴》表现了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推敲》一课说明中华文明源源流长,文人故事、学习故事也是数不胜数。《字的敬畏》文章篇幅短小,意蕴深厚,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深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橱、贾、”等42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查、府”等53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3、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课时安排:
11、《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2课时。
12、《孔子学琴》。。。。。。。。。。。。3课时。
13、《推敲》。。。。。。。。。。。。。。1课时。
14、《字的敬畏》。。。。。。。。。。。。2课时。
15、《和时间赛跑》。。。。。。。。。。。2课时。
《综合学习三》。。。。。。。。。。。。。1课时。
11、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
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以凝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读书的乐趣与意义,激励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读书,在书中了解历史、了解古人、了解灿烂的文化,以便更好地面对现实,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会读文中八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诗句,明白诗歌要表达的意境,体会小书橱和读书给“我”带来的。
收获与快乐。
过程与方法:
1.练习运用查阅课外资料的方法丰富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中的情感。
2.巧用归类识字的方法,让认读生字轻松有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实际,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培养读书、爱书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分析:
l课前预习,了解有关事例来理解诗句是学习这首诗的重点。课前让学生充分做好预习,一方面可以读读诗句,查字典、词典理解生字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搜集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诗句中涉及的名著人物、名著故事、历史人物及历史故事。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事例来理解诗句也是学习这首诗的难点所在。教学时可以把相关的故事、图片及音像带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使抽象的文字生动形象起来,使诗句的理解充满乐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尽可能多地了解诗歌中出现的故事及典故。
2.老师准备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图片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
2.教师导入: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课文题目,通过阅读知道关于这个小书橱的哪些情况呢?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教师导入: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诗歌,感受作者的书香世界吧!
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查阅工具书解决。边读边思考自己的问题。
2.指名认读生字新词。课件展示。
三、再读课文、重点理解。
1.自由读文,边读边将描写作者对小书橱喜爱的句子勾画出来。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勾画的句子(第四小节)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在读中悟出对书橱的喜爱即是对读书的热衷。
2.指名读二、三小节,体会文字带给读者的独特感受。课件展示。
此处可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将学生和老师搜集的故事、图片等资料一一展示,对文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得多了,朗读自然到位。
3.再读第四小节,感受文字的魅力和读好书的畅快淋漓。
四、高声诵读、畅谈感受。
1.将课文完整地高声诵读一遍,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读书的感受。
2.将自己最心爱的书籍介绍给大家,说说读书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熟读成诵、即兴创编。
1.在熟练朗读之后,完成背诵。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即兴创编。
2.课件出示,学生完成创编活动,并全班交流。
黛玉葬花,悟空习武;
琵琶舞,七色鹿等等。
二、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3.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4.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教师予以指导。
12孔子学琴。
教材分析:
《孔子学琴》的典故出自《史记》,讲的是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的一个小故事。表现了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人物,对于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认识他,了解他。或许,我们从孔子的经历中,会体会出一些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十一个生字,会读文中七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利用工具书和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重难点分析:
l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人物,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感到陌生,个别地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文中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画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推想重点词语的含义,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l依据本课提供的两条线索,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由孔子其人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课件出示孔子照片)。
2.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探求他的精神世界。
3.板书课题:12.孔子学琴。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法解决。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2.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展示。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三、读中感悟,初步感知。
1.课件展示学习提示: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课件出示其涵义: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时,就算是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学琴的?勾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细读品味,深入理解。
1.引导学生说说那几段讲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
孔子学琴共经历了四个层次:一是学曲谱,二是练技巧,三是领会内容,四是体会作者。
孔子弹琴的程度是这样一个过程:一是会弹,二是顺畅自然、悦耳动听,三是令师襄如醉如痴,四是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
孔子学琴的内心想法变化:一是不满足现状拜师学琴,二是想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三是要体会曲子的思想内容,四是体会出作者是周文王,心情激动。
师襄几个阶段变化:奇怪——迷住、激动、如醉如痴——惊异、佩服、行礼。
2.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
“毕恭毕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体会孔子做事的认真——一丝不苟。
3.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
“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这句话,这是他学琴的第二阶段,说明他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不满足,还要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表现孔子治学的严谨——精益求精。
4.孔子学琴的第三阶段是什么?最后他弹琴的水平达到了什么境界?
课件展示。
二、想一想。
想一想: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结合孔子学琴这件事,以及课下查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谈一谈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四、指导书写。
1.复习认读生字。
2.请学生选出不好书写的生字。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记住这个字的好方法。
3.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4.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五、课外推荐阅读。《于丹论语心得》。
14字的敬畏。
教材分析:
《字的敬畏》选自乔传藻关于写作的文集《文学的眼光》。在这篇短文里,作者写出了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由了解到最终敬畏的过程:小时候乡俗的影响——老人们关于“敬惜字纸”的告诫;后来自己读书的体悟——感受到方块字所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感受诗歌中文字创造的奇迹;理解方块字的含藏不尽的意蕴。文章的结尾,作者不禁感叹到:“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文章篇幅短小,意蕴深厚,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深深的热爱之情。阅读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十个生字,会读文中十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对汉字产生敬畏之情。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语句,逐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自己对“字”的敬畏?
3.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对诗词《听张立本女吟》、小说《聊斋志异》有所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方块字所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感受诗歌中文字创造的奇迹;理解方。
块字的含藏不尽的意蕴。
2.体会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本课生词较多,应该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中适时加以理解。有一些词语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体会。例如“含蓄”、“言简意赅”、“渲染”、“气象万千”,注意切不可就词解词,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
阅读理解不能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自己对汉字的感受,理解为什么作者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课前准备:
搜集《听张立本女吟》和小说《聊斋志异》相关资料,作好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引发思考。
1.板书《字的敬畏》。
2.学生思考:“敬畏”是什么意思?
“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
教师导入:为什么作者会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一种“敬重又畏惧”?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预习:课件出示生字词,认读巩固。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接段读文。
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自己对“字”的敬畏之情的。小组展开讨论。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2.学生交流自学体会。
第一部分(1)自然段:由疑问开始,引起下文的追溯。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小时候大人的影响——“敬惜字纸”。
第三部分(5-9)自然段:写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感受中国文字的神奇的生命力的。
(5)回忆小时候读《聊斋志异》的情景,初步感受方块字的神奇。
(6-8)回忆自己读古诗的经历,感受方块字创造出的奇迹。
(9)写自己对中国文字的认识。
第四部分(10):总结全篇,写出自己对方块字地深刻感悟:汉字,在我的眼力是有生命的。
3.教师把每一部分内容用简洁的“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如第一部分:产生疑问;第二部分:敬惜字纸;第三部分:感受文字生命力(感受神奇、创造奇迹、悟出道理);第四部分: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逐层深入。
1.默读第2、3、4自然段。思考:什么叫“敬惜字纸”?课件展示。
资料:中国民间一直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过去在私塾的房前有一个砖砌的池子,里面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敬惜字纸”四个字。“字纸”就是有字的纸,不管是手写的,还是印刷的,都不能随手乱扔。因为纸上有了字,就具有了神秘的力量,“凡人”须尊敬这种“神秘”的力量。这种态度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完全可取的,但它也反映了先人对文字的一种敬重:汉字是文化的载体,对汉字的敬重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敬重。
2.指名读第5自然段。
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慨:“方块字啊,你不是神仙,用得好,你也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啊。”
3.课件出示古诗,学生根据预习理解诗词内容。
4.学习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自己对汉字的感受。
二、书写生字。
1.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2.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本课生字笔画简单的较多,要注意同意字、形近字的区别。
三、学后推荐阅读。
乔传藻《挑柴——童年纪事》。
蒲松龄《聊斋志异》。
15和时间赛跑。
教材分析: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然而,当一个个人即将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回首往事,会发现一个个人生却有着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有着光辉灿烂的一生,有的人却平平淡淡、碌碌无为;有的人为自己无愧的人生感到安慰,有的人却因为没有珍惜而感到惭愧。
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应该有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的方式;应该有勤奋与锲而不舍的精神;更应该懂得自己拥有的有限时光的宝贵。《和时间赛跑》便是一篇使我们思考生命、思考时光的文章。
课文从外祖母去世的悲痛引发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工作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九个生字,会读文中六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
2.以学生的自学或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格言警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懂得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知道从小珍惜时间。
重难点分析:
l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l体会“我”为什么会“还感到害怕”、“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时间的格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和时间赛跑》,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些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谁、为什么、怎样和时间赛跑来回答问题。
教师导入:问题出现了,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文,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请教老师、问问同桌、联系上下文等等)。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课件出示重点字词,学生认读。
提示:课文讲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什么和时间赛跑;
第二部分:怎样和时间赛跑;
第三部分:结果怎样?
三、细读品味、深入感悟。
1.初步体会内心的触动。
2.体会时间的珍贵。
课件出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学生齐读、感悟。
3.深入体会内心的触动。
再读爸爸对“我”说的话。课件出示思考话题:爸爸是想告诉我什么?(他想告诉“我”总有一天我也会老去,也将会死去,我的心理非常害怕,所以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指导朗读第5、6、7自然段,教师小结:“我”没有一味的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和时间赛跑”。
第二课时。
一、升华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1.指名读第8、9自然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2.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和时间赛跑,我有什么收获?(受益匪浅)。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重点指导学生在运用中记忆生字。
2.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相互交流、抒发感受。
2.教师点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如果你也想和时间赛跑,就快快行动起来吧!
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4篇)篇三
1.因数与倍数统计。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四)数学思想方法。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广角――找次品。
(二)空间与图形(五)综合应用。
1.图形的变换1.粉刷围墙。
2.长方体和正方体2.打电话。
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数学游戏。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共安排4个例题。
标题例题安排。
轴对称例1轴对称的特征。
例2画轴对称图形。
旋转例3旋转的特征。
例4把一个图形旋转90度。
轴对称。
主题图。
编排思想: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图形的变换。
从古至今,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引导学生从图案本身观察其数学特征。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例1。
编排意图:
复习轴对称图形有关知识。
分别观察松树和小草,再整体认识轴对称。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
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使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教学。
注意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抓住“相等、垂直”特征,在知识、语言等方面勿拔高要求。
例2。
编排意图。
在已经掌握画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基础上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提示学生思考画的步骤和方法。
让学生独立画。
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先画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全班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的画法。
教师归纳总结画法。
做一做。
教材让学生判断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剪出的是什么图案。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空间想像,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如果学生想像对折四次后剪出的图案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象。
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4篇)篇四
语文整合性教学是根据新课程教材观的示范性,也就是把教材看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己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从而使之适合学生需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做法,将语文教学活动转换为师生共同开发、运用教材的一种互动、共生的动态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四篇课文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也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设计时,要善于取舍。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首先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其次概述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最后动手写作,再现英雄人物的动人事迹。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另辟蹊径,采取恰当的阅读方法,以求出奇制胜。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所以此次不再把这点作为教学重点,而学会运用跳读法快速获取信息成为这次设计的重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次的学法指导一一跳读法,属于快读法之一,着重培养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这个主题内容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就可掌握,所以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这是单元整合的第一条线索:主题的整合。四篇文章篇幅都比较长,内容容量大,信息繁多,如何在短短的两节课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无疑,运用跳读法阅读课文是比较恰当的方法,这就构成了单元整合的另一条线索:跳读方法的指导。至此,整合的思路已经清晰,两条线索贯串始终。一条线索是主题内容:谁是真正的英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认识英雄;2.细读课文,品味英雄;3.回顾课文,记住英雄。另一条线索是读法写法指导:跳读课文,抓住关键语段,概括内容一跳读主要人物,抓住语,概括主要事件一跳读演讲文段,品味叙述语言,仿写英雄事迹。那么,问题出现了:这两条线索是否有主次之分呢?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四篇文章内容丰富、容易理解,但篇幅较长,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迅速获取有效信息成为教学难点之一。采用跳读的阅读方法,正是要培养学生从大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以跳读的方法指导为主线,以主题内容的梳理为辅线,把四篇课文整合为一体,两条线索贯串始终,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阅读中运用跳读的方法,首先抓住关键语段,迅速梳理故事情节;然后抓住语,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以阅读促进写作;在写作中细读文本,再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写作深化阅读,整堂课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三)以读促写,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第二环节是以前两个环节中提取的主要信息为写作素材进行仿写练习。这一环节是对前两个环节中所学习的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概括和加工,并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环节的教学有以下三个预设目标:一是学习运用排比段落,在表达上增强语言的气势,内容上加深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二是运用前两个环节所提取的主要信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恼人问题;三是进行写作训练,再次回顾文本,概括文本要点,理清主要内容,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提高写作能力,从而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教材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示范文本,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示范文本。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不辞辛苦地从课外寻找例文,却忘记了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有效地发掘教材的写作示范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整合写作训练,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做法之一。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一次有效尝试,为大家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探讨的范例。
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4篇)篇五
单元课文:十八、三个太阳(2课时)。
及课时数:十九、录音新闻(1课时)。
二十、“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1课时)。
二十一、新闻两篇(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1课时)。
写作写消息(3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综合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2课时。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写消息、通讯。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三个太阳。
黄传会。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的一般常识。
2、了解女画家及其他南极人的工作情况。
3、通讯语言的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
1、通过查字典,自行解决生字词,自己划出课文中的好词生词。
2、收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第一块:导入 新课。
师生。
上太空才算英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去南极的,而且是一位女英雄。倾听。
第二块:整体感知。
师生。
1、快速浏览这篇课文,生字词划出并自行查词典解决。
2、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浏览解决生字词。
概括内容、交流。
第三块:仔细研读,合作探究。
不合适,该如何修改。独立思考,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典型的事例个别读。
课后学习:1、继续搜集有关南极的材料。
2、用复述的方法向家人或朋友介绍南极工作者的情况。
第二课时。
师生。
一、交流收集的材料。
1、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将搜集的材料广泛交流,展示。
2、概括南极的特点学生交流,朗读有关南极的材料。
概括南极的特点。
二、深入研读课文。
读课文,划出文中语句。
2、概括从中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理解南极精神)概括南极精神。
三、拓展想象。
的具体含义思考,讨论,交流。
四、品味语言。
有哪些特点思考,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
1、请举例说说通讯语言的特点。
2、根据文章内容,并发挥想象,画一幅画,再现壁画的内容。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出征记。
教学目标 :
1、了解出征的经过,能概括航天员出征前几幅场景的内容。
2、品味朴实自然的语言,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习:
1、广泛搜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前后的资料。
2、推荐学习《月亮上的足迹》这篇文章,了解航空航天的一些知识。
师生。
一、导入 新课:
一刻。今天学习的第20课就是报道航天员出征前的盛况的。倾听。
二、整体感知。
放声朗读课文,然后概括:
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朗读。
思考,概括。
交流。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你认为哪个场面最感人,最激动人心,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假如你是现场欢送的一员,你当时的心情如何,最想对杨利伟说些什么?
3、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你想说的意思,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思考,讨论。
个别朗读。
说一句话,感受喜庆气氛,激起自豪感。
课后学习:将搜索的资料张贴展示,交流学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
1、能了解新闻的内容,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掌握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师生。
一、导入 :由毛泽东诗词导入 。
二、整体感知:
阅读页下注解(1)、(2),了解消息,了解背景,教师补充消息,构成部分。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能读准字音。
2、能准确标出消息的三部分。
三、重点研读。
并向同学们介绍。
四、根据三路大军渡江报道的异同,了解新闻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倾听。
看页下注解。
朗读。
交流标题、导语 、主体。
画作战图,口头介绍(2-3人)。
全班交流。
举例分析消息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课后学习:
1、修改完善渡江作战示意图,将它介绍给其他人。
2、搜集一则消息,进一步了解消息的构成。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教学目标 :
1、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能够通过标题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3、从新闻的结构,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课前学习:1、课前搜集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原因的材料。
2、回忆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祖国盛况。
师生。
一、导入 :1、回忆回归盛况。
的怀抱,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报道这一盛况的。学生回忆交流回归时的盛况,倾听。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可以作为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标题)学生读课文。
语等部分。
民族自豪感的语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划出有关语句,交流朗读。
五、按新闻的结构,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思考,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学习新闻的结构,另一则新闻。
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4篇)篇六
第一篇:教学设计框架及字体要求。
教学设计框架及字体要求。
一、框架。
1.标题。
不要出现书名号及教学设计等用词;不要将个人名字、学校写在前面。
说明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等;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和教育功能。
3.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等。
4.设计思想。
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条件,结合教学内容,概述教学过程中拟实践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5.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注意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小初高学习小初高学习。
6.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媒体的分析,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力求做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教学中既注重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同时能反映学科前沿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作用,体现教师有效的指导;突出教学内容重点、巧破难点,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容量安排恰当;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教学设计体现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8.教学反思。
重点。
总结。
9.点评。
评价教与学的过程是怎样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内容表述应具体深入本质的分析,不宜是课程理念的搬移。
二、字体。
标题用小三号宋体加粗,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宋体,段标用四号宋体加粗,点评用小四号楷体。
小初高学习小初高学习。
第二篇:“小报框架的设计制作”教学设计说明。
《紧急求生知多少——小报框架的设计制作》。
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是《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能充分体现课程标的的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设置了学生在35分钟的教学中能够达到的短期学习行为与实际效果的具体目标,也为今后的可持继发展作了铺垫。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学生能够达到的层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兴趣与情感的主线在与知识技能这条线紧紧缠绕交织呈现的时候,价值观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本设计能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把握到位,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突破。
重点:理解小报制作的方法步骤以及工具的合理应用。
突破过程:通过对样例板报的“时光倒流”的演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小报制作的方法步骤;引导学生利用事先为学生准备好的“小帮手”文件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并通过实践操作领悟正确的操作方法,从而理解如何合理应用工具栏中的相应工具按钮。
难点:合理选择自选图形中的图形进行版面布局。
突破过程:借助于事选准备好的“框架构思图”,让学小初高学习小初高学习。
生的实践操作之前先在纸上完成“框架构思图”的绘制,为接下来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做到在操作时目标明确,不再盲目地选择一些不太合理的自选图形。
依据新课程标准,信息科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注重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发展思维能动性,同时让学生的其他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节课是这个小项目的第二课时,设计制作出小报的框架,并对框架图形的线条进行美化处理,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理解小报制作的方法步骤。
交流”教学流程。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对样例板报的“时光倒流”的演示,短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板报制作的步骤,也让看似复杂的板报制作变得简单易操作,提起学生参与的极大兴趣,为后边的教学作了铺垫。
2、明确任务,构思做法。
要让学生清楚明白本节课的活动主题和任务,才能引导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最终掌握正确的方法技能,因此,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明确本课要完成的任务,通过让学生思考并绘制“框架构思图”,引导学生构思小报框架制作所要采取的具体做法,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避免了活动时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
3、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成任务。
4、展示评价,经验交流。
最终学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信息科技的兴趣。
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评价提倡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自评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评价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调整,通过互评让学生学会客观公正对待他人的学习成果,自评和互评既提高了学生的赏析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交流活动过程中得到的经验,梳理板报制作的方法步骤,让学生比较并说出电子板报与手绘板报之间的区别,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梳理知识技能的能力。
本课的设计特色是:将问题预设在板报框架设计制作的活动过程中,学生。
在活动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发现这些问题,并会受好奇、好强心理的影响下以及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关于教学策略。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手段:
1、示范演示法——通过对样例板报的制作进行“时光倒流”的演示,使板报制作的步骤变得清晰和简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学件自学法——通过事先制作的“小帮手”文件,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3、尝试法——在自主探究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探究到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地思维和动手能力。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如果这些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没起到预期的作用时,应及时发现问题,抓住典型,以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解决,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会分析,大胆尝试。
方法。
1、本设计学生活动量较大,教师应注意对各环节的把握,保证课堂的管理与学生充足的探究活动时间。
2、由于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故在探究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学生会在使用“小帮手”文件上浪费大量时间,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与调整。
1、以单元或章为单位,体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体现单元学习的层次性。
4、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布教师主导、学生探究相结合5、注重单元内容的综合运用。
6、提供评价方法及模板。
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4篇)篇七
1、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2、根据词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3、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4、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小黑板、字卡、赞美春天的古诗。
(一)创设意境,揭示诗题
播放春景图,诵读有关赞美春天的古诗。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春光无限,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赞美春天的是诗,你们能背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三首。相机板书古诗,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词语)
3、有几个词语悄悄地从诗歌中跳了出来,想考一考大家,能不能被他们难住啊?出示词语卡片“黄鹂、翠鸟、翠绿、鸣叫、船长、时令、千古绝唱”等。
4、下面请你拿出字卡,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互相考一考。
5、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如“鹂”、“鸣”、“鹭”对比识记。如“含”、“令”、“岭”,分别含有“今”和“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忆。结合旧字认新字。如:色—绝、天—吴运用字理识记“绝”、“鸣”、“令”。
6、巩固生字:这回都学会了吗?敢不敢开火车读?听好要求:站起来的同学读一遍生字,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当火车检验员,看一看小火车开得怎么样?(猜字游戏,摘苹果等)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本课生字,说一说左右结构的字有哪几个?
2、师范写“船”:把“舟”字旁和“舟”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横变成提,且右边不出头。右边的部件是横折弯而不是横折弯钩。
3、生书空,描红。
4、观察“令、含、岭”三个字,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5、师范写“含、岭”,生书空,描红。
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4篇)篇八
作者:匿名。
四篇课文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也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设计时,要善于取舍。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首先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其次概述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最后动手写作,再现英雄人物的动人事迹。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另辟蹊径,采取恰当的阅读方法,以求出奇制胜。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所以此次不再把这点作为教学重点,而学会运用跳读法快速获取信息成为这次设计的重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次的学法指导一一跳读法,属于快读法之一,着重培养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这个主题内容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就可掌握,所以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这是单元整合的第一条线索:主题的整合。四篇文章篇幅都比较长,内容容量大,信息繁多,如何在短短的两节课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无疑,运用跳读法阅读课文是比较恰当的方法,这就构成了单元整合的另一条线索:跳读方法的指导。至此,整合的思路已经清晰,两条线索贯串始终。一条线索是主题内容:谁是真正的英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认识英雄;2.细读课文,品味英雄;3.回顾课文,记住英雄。另一条线索是读法写法指导:跳读课文,抓住关键语段,概括内容一跳读主要人物,抓住关键词语,概括主要事件一跳读演讲文段,品味叙述语言,仿写英雄事迹。那么,问题出现了:这两条线索是否有主次之分呢?我们进行如下分析:四篇文章内容丰富、容易理解,但篇幅较长,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迅速获取有效信息成为教学难点之一。采用跳读的阅读方法,正是要培养学生从大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以跳读的方法指导为主线,以主题内容的梳理为辅线,把四篇课文整合为一体,两条线索贯串始终,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阅读中运用跳读的方法,首先抓住关键语段,迅速梳理故事情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以阅读促进写作;在写作中细读文本,再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写作深化阅读,整堂课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三)以读促写,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第二环节是以前两个环节中提取的主要信息为写作素材进行仿写练习。这一环节是对前两个环节中所学习的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概括和加工,并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三环节的教学有以下三个预设目标:一是学习运用排比段落,在表达上增强语言的气势,内容上加深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二是运用前两个环节所提取的主要信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恼人问题;三是进行写作训练,再次回顾文本,概括文本要点,理清主要内容,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提高写作能力,从而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教材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示范文本,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示范文本。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不辞辛苦地从课外寻找例文,却忘记了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有效地发掘教材的写作示范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整合写作训练,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做法之一。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一次有效尝试,为大家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探讨的范例。
我过去写过一篇《语文老师可以向唱歌老师学习教法》主要讲阅读教学,发表于1993年1月《小学教学》。时隔14年我又来写一篇《教小学生作文可以向图画老师学习》,是专门谈作文的。
“作文”这个概念其实是非常广阔的。从低到高,可以有许多层次.婴幼儿呀呀学语,学词汇,学说话是作文的准备(口语表达);认字后写留言条,写日记,写信,写笔记,……是书面表达,是作文;写报告,写合同,写广告,是作文;写短文,写小说,写剧本是作文;写学术报告、博士论文也是作文;写《红楼梦》、《史纪》更是作文。那么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什么样的作文呢?这个问题搞不清,作文教学就会打乱仗。现在我国小学生作文教学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出了问题。
这个问题是什么?是小学生作文的性质问题,如何界定的问题。正确的界定:小学生作文是习作。可以有几个参照:
叶圣陶先生的话:“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词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叶圣陶论小学作文教学》第3页)“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己。……果臻文理通顺,习作课即为成功。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同上,第4页)“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同书,第9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关于习作要求写着:“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以上可以看出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练习,是训练,是练笔;不是成人的写作、著作、文学创作、科学论著。是最初步、最浅近的文字表达。它必然是幼稚的,初级的,甚至是错误百出的。它是一个过程,由不通到通、由不好到好的过程,而且是缓慢的过程(一般如此,个别有天才的例外)——达六年之久。最后基本达到标的,达到及格,就可毕业。拿错别字来说,根据我数十年实验,错别字全班达到0.4%是我所见最高的水平。即使这样的“凤毛麟角”,也还有错别字。更不要说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了。以后还有初中、高中……的练习,再去提高。
现在是普遍弄不清楚这一点。试看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小学生作文的文章有多少是说到点子上的?无限拔高有之,引用创作理论有之,优秀作文越来越奇并作为目标有之;却很少讲怎样指导学生写通文章的,避免病句的,减少错别字的,学会格式的……那些“高深”文章作者的意图是好的,可惜早了一点,高了一点。须知我们教的是七八岁的娃娃!怎样教小学生作文,我觉得可以学一学图画老师。
图画老师让一二年级学生画画,先要教坐姿、执笔姿势,怎样运笔,怎样用色,怎样构图……从最基本的入手。教作文也该先让学生认字,认词,用词造句说话,知道怎样才是一个句子,标点是干什么用的,怎样用……总之,要从最基础抓起,抓好。
图画老师要教小学生画自己熟悉的、认识的实物,一般不画没有见过的东西(想像画宜靠后)。写作文就要写学生熟悉的人、物、事。
图画老师要根据年级、年龄、各人的基础来定训练项目、目标,不提过高的要求。作文也该随年级、年龄来安排训练目标,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图画老师要让学生动笔前先观察,先构思。作文也要让学生先观察实物(如果写观察作文),先调查了解,看清楚了,想清楚了再动笔,不可逾越准备阶段。
图画老师要让学生先构草图,改草图,再逐步画出图画。作文也要先让学生写提纲,认真构思,不要急于动笔。如果能让老师看一看改一改提纲再动笔,更好。图画老师对学生的画总是鼓励,说有进步,并提出不足,帮助改图,改色。作文也要鼓励学生敢写,有进步,并帮助修改。
图画老师常从临摹开始,但逐步要求达到自己创作,有个性,不赞成只会临摹,依样画葫芦。作文也可以模仿课文中的词句,但逐步要求达到有个性,有特色,不许抄袭。
最后,图画老师都会画画,都能示范。教作文的老师自己也必须会作文,会示范,会鉴赏,会批改。
说了那么多,其实是一个意思:
作文是一种技能训练,技能是要靠学习者自己下功夫,循序训练,反复训练,自我领悟,自我体会,逐步掌握的。而且各人不同。教作文好比教人画画,教人骑自行车,教人游泳,心急不得,弄得学习者很为难,甚至不想学,不想写了,那不进了死胡同?想一想儿童是怎样学会说话的?要经过多少年!用嘴说话难,用笔用汉字说话更难,要体谅学生,用心去帮他。这里关键是两个字,一个是“懂”,懂得作文是怎么一回事;一个是“爱”,要爱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爱护小苗顺利成长。
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4篇)篇九
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影响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广泛的听课访谈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已经基本理解新理念,并能够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上,但也有一大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把握新理念。因此,要想将新课程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真正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就必须致力于开展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北京大兴区瀛海镇第一中心小学提出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将培训潜移默化地融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在整体视角下,强调框架与细节的融合,强调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和而不同,从而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实践过程。
学校确立了基本的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思路,以一至六年级数学学科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具体过程为:国内外教学设计现状检索分析――本地区教师教学设计现状调研分析(课堂观察与访谈,问题的提出部分已经简要阐述)――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过程性实践研究。
国内外教学设计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纵观国外主要教学设计理论,虽然他们陈述的定义侧重点不同,但是教学设计的最终任务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服务的。由此,学校将其与传统的备课进行了比较,归纳了注重系统化(即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学习者的需求和科学性等几个主要特点,以“教”与“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生实际需求和特点为核心的(学生是接受者,更是建构者),结合施教者自身风格,最终达成社会要求的每个阶段的策划与实施、反思与完善的过程。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实质性实践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骨干引领的以教材知识教学为主的集体教学设计、分单元分课时教学设计;第二阶段骨干引领的以单元知识核心内容为主,兼顾学生情况的教学设计;第三阶段以学科系统知识为载体,以学生阶段发展现状为基础,集体与个体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中央教科所李嘉骏研究员、北京教科所张熙博士所带领的整个团队、区科研等部门专家都给予了学校充分的肯定与深入的指导。如,学校重组了领导与技术指导小组,进行了全体动员及培训会;课题负责人对课题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以及参与教师分期进行了课题相关培训;对参与教师进行了基本功的前期测试;对课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二次文献检索,并求助于专家进行了二次指导;进行了小学阶段学科知识的整体梳理与分析,基本完成知识技能结构图,并进行了此内容的培训;还进行了学科教学常规的梳理与学习、考核;对每个年级都进行了面对面的操作性全程指导;制定了更加严密的计划与制度,出台了课题管理办法;随时记录填充与调整内容、反思等,随时整理,以单元为单位装订或装袋;撰写成长叙事或案例等。
经过几年的实践,仅数学,学校就已经培养了2位市级骨干、3位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其他学科市区骨干一举从2002年初的4名上升为14名。并且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把握教材的能力在增强,从以往的“就一说一”、走过场走向了有意识地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注意了架构知识的联系;他们真正注意了理念与实践的融合;研究意识与思考能力也日渐成为自觉行为。
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实践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学科素养的提高,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形式适合新课改和教师需求,即课时设计与课程设计相得益彰,个体设计与集体设计相互补充,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第二,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内涵依据新课程理念有了增加,即以“教”与“学”理论为基础,从知识的系统性视角出发,以学生实际需求和特点为核心,结合施教者自身风格,最终达成课程要求的每个阶段的策划与实施、反思与完善的过程。第三,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原则定位有据可查,有章可循。第四,注重挖掘与强化整体框架设计的多重作用,以求更加适应课程理念和弥补课程教材的不足(适应教师的基础需求)。
进一步完善研究的注意事项。
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创新,是对教师过程性随时性培训的一种有效策略。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已经显现其优势,但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进行此单元教学框架设计不能搞一刀切,对于学科新手型教师的反思研究重点是规范、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对于学科成熟型教师的反思研究重点是:针对预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如何根据课堂的发展情况作即时地调整,使老师的教更适应学生的发展,让老师们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对于学科专家型教师的反思研究重点是:实现外在压力与自我内在要求的有机结合,完善自我,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念。
未来,学校希望得到更多专家的帮助与关注,便于此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为新基础教育改革继续注入新的气息,以使课堂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第一中心小学)。
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4篇)篇十
以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运动为核心,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1、运动参与:在练习与游戏活动中,提高足球射门的能力,发展学生奔跑、跳跃、灵敏、反应、协调等身体素质。
2、运动技能:通过小足球射门与游戏的教学,向学生传授脚内侧射门技术。 3、身体健康:能利用足球进行运球和射门。
4、心理健康:充分促进个性的发展,体验足球射门的乐趣。 5、社会适应:培养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生比较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足球运动。但由于学生家庭的`差异较大,特别是外来流动人口,收入低,生活环境较差,课余时间基本没能参与到足球活动中,只有利用课堂的学习和练习来提高自己和满足自己的欲望,体验到足球运动的乐趣。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参与练习,提高足球技术;课余时间,对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免费的辅导,让他们更加喜欢足球运动。
射门是足球运动中最令人兴奋的组成部分,青少年天生就有一种射门的欲望。通过小足球射门与游戏活动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脚内侧射门技术,能充分运用到游戏和比赛中去。让学生参与足球运动,发展奔跑、跳跃、灵敏、反应、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竞争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1、立得要稳:支撑脚的位置要正确、稳定,两臂要自然张开保持身体平衡。
2、看得要准:判断好来球的方向、力量和速度,观察防守球员的位置和空隙并选择好射门角度。 3、起脚要快:完成射门动作的一刹那,动作要果断、快速、突然。 4、下脚要狠:脚触球的一刹那,力量要适当,动作要狠。
5、向前跟进:射门后千万不要止步后仰要随球向前上步,争取补射或其他传球动作。
7人足球场一个,小球门两付,小足球、标志桶等一批器材。
1、复习运球绕杆、分组抢截球等练习,提高学生的球感。 2、复习脚内侧传接球练习,提高脚内侧传球技术。
3、学习脚内侧射门技术,结合射门游戏,提高学习足球的兴趣。
4、分小组比赛,把脚内侧射门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三人、五人足球规则的教学) 5、最终让学生体验到参与足球运动的乐趣。
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4篇)篇十一
本组教材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夸父追日》,选读课文《除三害》和一个语文园地。本单元主题内容浅显易懂,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对于这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学生以前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常识性知识理解上有些偏颇。教师在教学时,要酌情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1、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2、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5个字;
2、通过复述和表演把握课文内容,积累生动的语句;
3、收集相关资料;
4、写单元读后感等。
多媒体课件、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学习本组课文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搜集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一方面激发学生读文学文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
和“习作”训练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组内研讨,组际交流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2、通过复述、排演课本剧、故事会等语文活动,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及口语表达能力。
(一)《古诗两首》。
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2、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开展故事会。
(二)《西门豹》。
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重点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为课文中没有描写语言的其他人物(官绅等)加上语言,再进行表演。表演时还要注意加上恰当的表情,适当准备一些道具。
4、排练课本剧,评选最佳演员。
(三)《女娲补天》。
1、重点抓住学习伙伴的“女娲真了不起”展开,让学生找出具体词句体会女娲补天的艰难。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故事,记住故事的情节和重点词句,把课文内容变成自己的话。
3、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
(四)《夸父逐日》。
1、自学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读懂课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3、小练笔。
1、把课内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搜集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活动。
2、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故事大王”,为学生授予荣誉称号。
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4篇)篇十二
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4.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
5.学会进图书馆检索书目,能制作摘录卡片,养成勤读书、勤摘录的好习惯。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社戏 2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课时。
常州“民俗风情”专题活动 1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教材分析: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以及《新课程伴你学语文》。 明确任务。 。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等。 。
4 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
教学反思 。
第二块: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情境:你知道我们常州有哪些风俗习惯吗?给大家讲讲。 讨论,交流。 。
3 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 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
教学反思 。
第2课时 社戏(一)。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2.能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3.能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课前学习: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3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
教学反思 。
第二块:精读“社戏”。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
4 组织交流、评价。 各抒己见。 。
5 你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吗?请给大家讲一讲。 讲述。 。
教学反思 。
第三块:赏析月夜美景。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
4 组织交流、评价。 讲述,评价。 。
教学反思 。
课后学习: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第3课时 社戏(二)。
学习目标:1.能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课前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课堂学习:
第一块:平桥村人物谱。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组织交流、评价。 各抒己见。 。
4 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评价。 。
教学反思 。
第二块:语文活动——辩论赛。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情境:有人说双喜他们偷豆的做法是应该批评的,你认为呢? 讨论,交流。 。
2 组织辩论。 分组,辩论。 。
3 主持、参与、评价。 自评、小组互评。 。
教学反思 。
第三块:平桥村印象。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情境:你喜欢平桥村吗,喜欢平桥村的生活吗,为什么? 思考,讨论。 。
2 组织交流、评价。 各抒己见。 。
4 组织交流、评价。 自评、小组互评。 。
教学反思 。
课后学习: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请写下来。
第4课时 端午日。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风俗。
2.能欣赏赛龙船场面的精彩描写,掌握虚实相生的写法。
3.能体会赛龙船表现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课前学习:1.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边城》。
2.向家中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沈从文的情况。 介绍沈从文及其《边城》,其他同学补充。 。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
教学反思 。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教学反思 。
第三块: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情境:赛龙舟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思考,讨论。 。
2 组织交流。明确:虚实相生的写法。 发表见解。 。
3 请同学们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扩写捉鸭子的场面。 写作。 。
4 组织交流、评价。 自评,互评,交流。 。
教学反思 。
课后学习:收集祖国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第5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能说出文中所描述的过年前做的十件事。
2.能说出过年的习俗所寄寓的期盼及其文化内涵。
3.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联想,预测将来过年习俗。
课前学习:1.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刘绍棠。
2.向家中长辈了解家乡过年的风俗。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布置任务:阅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介绍了哪些过年的习俗。 阅读,思考。 。
3 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
5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
教学反思 。
第二块:今昔比较,理解过年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
4 组织辩论:
正方:过年在新时期仍有意义,应延续这一风俗。
反方:过年已失去原有的作用,可以取消这种风俗。 分组,辩论。 。
5 主持、参与、评价。 自评、小组互评。 。
教学反思 。
第三块:展望未来,赋予“过年”新时代的意义。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组织交流、评价。 各抒己见。 。
教学反思 。
课后学习:收集祖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第6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一)。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词,并能背诵。
2.能体会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并能把两首古代诗词改编成现代诗歌。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能朗读诗词,读通读顺。
课堂学习:
第一块:朗读诗词。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3 指名朗读,并组织评价。 朗读,评价。 。
教学反思 。
第二块:精读释义。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
教学反思 。
课后学习:背诵三首诗词,并收集关于“月”的诗句。
第7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二)。
学习目标:1.能诵咏咏月名句,增加积累。
2.能说出“月”的意向在古代诗词中的作用。
3.能自己作一首咏月诗。
课前学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
课堂学习:
第三块: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请朗读比较好的同学朗读三首咏月诗词。 朗读,倾听,评价。 。
3 主持、参与、评价。 评价。 。
5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
6 请同学们也了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寄寓自己的感情。 思考,作诗。 。
7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
教学反思 。
课后学习:把同学们作的“中秋咏月诗”收集起来,出一期专题板报。
第8课时 常州“民俗风情”专题活动。
活动目的:
了解家乡传统节日的习俗,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方式:
到图书馆、资料室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采访家长,组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
活动过程 :
1、 准备。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分组;制定查阅与调查计划;作好调查的物质准备,比如照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2、 活动。个人或小组进行专题查阅、调查,作好详细、认真的记录,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汇总。
3、 交流。小组内部成员经常交流,相互协作;全班交流收获与体会。
4、 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一份成果展示材料,可以用专题小报、图文展示、摄制短片等形式。
第9、10、11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第9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教学反思。
1 自学短文“从生活中找‘米’”。 组织学生自学。 。
2 问题情境:看过短文后,请说一说怎样才能从生活中找到“米”。 思考,讨论。 。
第10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教学反思。
1 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一讨论,拟题。 。
2 明确写作要求,写作。 提出写作要求。 。
3 自己修改作文。 组织自改。 。
第11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教学反思。
1 组内交流,互相修改作文。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
3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
第12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另列)。
第13课时 单元总结。
综合一单元的内容和,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
(2)完成作业 的情况。 。
(3)参与活动的情况。 。
(4)学习兴趣的增强。 。
(5)学习能力的提高。 。
(6)情感态度的升华。 。
(7)对老师建议、评价 。
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4篇)篇十三
1.背丛书101页《数字成语排排坐》。
2.出示谜语,猜谜底。
1.词语大比拼。
瞧,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厉害,这么难的谜语都没有打败你们,那我可就要出难题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词语大比拼。出示词语。
自由认读词语,接着我们来大比拼。
第一场:男女比拼(男生前三行,女生后三行),男女互换。师:男生不愧是男子汉,声音洪亮整齐。女生可要加油了!女生的声音甜美可爱,继续努力。
第二场:竖行比拼。
第三场:小组比拼。
2.搭建智慧屋。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当小小建筑师(想)那就让我们一起动手来搭一搭我们的智慧屋吧!
火车火车就要开,谁来开?
(1)逐一出示词语:数数、京城、诉说、那些、安全、现在、景色、平静、回家、清楚、可爱、高兴。
(2)词语读正确了,房屋盖一层。
师评价:你总是这么棒,不愧是我们班的小智慧星。
比起以前你已经有很大进步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可以更棒的!
(3)齐读词语。
3.燕子走迷宫。
在智慧屋里有只小燕子走丢了,你们愿意帮助它找到它的家吗?(愿意)那我们一起齐读来帮它吧!
课件出示迷宫图片、词语。
词语:报告、彩旗、飘落、回答、清点、这些、自己、学会、仔细。
4.做游戏。
过渡: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决定奖励大家一个萝卜蹲的游戏。(生拿出提前做好的词语卡片)现在,选6个小朋友带上自己的词语卡片上台来玩游戏。
游戏规则:先自我介绍,并记住其他的词语宝宝。谁说错或者没。
跟上节奏就淘汰,淘汰后自己拼读卡片上的词语带领大家读两遍。设计意图:让孩子在玩耍中快乐的识字。
5青蛙跳水。
词语:广播、风景、美丽、兴奋、彩虹、带头、能干、深深、问题。指名读。
这么多的难关你们都闯过来了。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吧!现在老师给大家看一些图片,请小朋友们猜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词语:天安门、长城、升旗仪式、五星红旗、搭积木、广场、数学、落叶、老鹰、燕子、茄子、冬瓜、彩旗、蓝天、运动会、再见。(一一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这些词语是孩子们生活经常见到的,把生活里的东西带进课堂,让孩子知道生活里处处有学习、能学习。
这节奇妙的词语之旅到此结束!希望同学们能有更高的兴趣投入到语文当中,你会看到一个神奇又美妙的世界!
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4篇)篇十四
一、词语加油站。
1、出示本组的词语,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2、学生思考本组词语中,有疑惑的词语,提出疑问。
3、学生帮助同学们提出来的疑问。遇到大家都有的困惑,师出示图片并解释。
4、通过填词语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灵活运用。
二、走进画中,引出主题。
1、学生欣赏秋天的图片,用词语表达下你对秋天的感受。
3、学生有情地读出秋天色彩的句段。
4、引导学生闻到秋天的气味,发现动植物们在秋天忙些什么?
三、聆听秋天美妙的声音。
1、引导学生听一听秋天的声音,它的声音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首欢快的歌。
2、我们都听到了谁的声音?引出学生对风筝的憧憬与希望。找到孩子们快乐的歌声。
3、秋天就是一个音乐厅,还有谁在弹奏与歌唱。引导学生找一找秋天的声音。
四、倾听学生演奏秋天的乐章。
1、小组合作,朗读诗歌《听听,秋的声音》。
2、配乐,学生展现朗读。
五、总结:本组我们看到了秋天带给我们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一起拿起手中的笔描绘出我们心中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