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和兴趣特点。教学计划范文的参考价值在于它们经过实际教学实验和改进,具有一定的教学可行性。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一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第一课时新授。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在家里和妈妈或者爸爸一起数一数自己换过几颗牙?
(一)、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相: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牙孩子的笑脸上。(配音:下课了,孩子们都高兴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真有意思!)。
师:他们玩得真高兴!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你在笑什么?
生: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老师也认为只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就可以得到大家换牙的信息。那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吧!你们说我们今天要调查的是什么呢?”
生:“调查每个同学掉了几颗牙的人数。”
板书课题及调查标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好!老师把调查的任务交给各组的小朋友。现在,先请组长带领组员商量调查的方法。”
生讨论后汇报:“我们组想用举手的方法。”“我们喜欢站起来表示。”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本组同学的换牙情况,并要做好调查记录。
师: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调查情况要准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活动……。
(三)、汇报总结。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请说清楚你是怎样调查,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抽生展示统计图和表格(展示各小组使用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小组选派代表说明图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根据实际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此举一例:图中的每一个小格代表1个人,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就选择几个小格,具体的记录方法,自己小组商定。)。
师: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
师:这些是统计图,这些是统计表,刚才我们大家所做的调查和整理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统计。(板书)。
(四)、汇总提问,加深印象。
师:“如果只看你自己组的统计表、统计图,能知道全班的情况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大的统计图吧!”
师生合作完成大统计图的制作。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我知道换2颗牙的最多,换1颗牙的最少。
生:我看到了换4颗牙的有2人。
生:……。
师:“那你们能看着这个大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吗?”
生提问。
(五)、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出色,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我准备三种颜色的彩纸,要把它们做成小花奖励给大家,老师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那么老师到底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多做一些,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少做一些呢?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同学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生提出建议,师选择其中一个方法统计结果,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师:一幅完整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绘制出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说说自己的发现吧……。
(六)、联系生活,放飞思维。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知道在生活中哪儿需要统计吗?(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片段、课前看到的录像片段及学过的课文插图)。
(生回答)。
师:回家后请你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调查统计,明天把调查的结果在班级汇报。
第二课时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一)、导入:
播放动画片《巴布工程师》片段。
师:这节课的任务我们能完成吗?
生:是的,一定行!
展示课前学生设计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学生发言。
(二)、深入探究。
师:看了他们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认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统计数据时的重要作用。
生:是的,一定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贝壳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教师分别选取各小组的统计图、统计表各一份。
师:下面我来问你们来回答。
1、哪一种贝壳的数目最多?(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2、()比()多(少),多(少)多少个?(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并自己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再简要评价一下这个同学们的回答。
(三)、练习拓展。
还记的上节课我们课前观看的大课间活动录像吗?教师放录像,画面停在活动场景。
师:同学们,你能够统计出各项活动都有多少人参加吗?请你自己将活动统计图和统计表画出来。(教师发放统计图和统计表格)。
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同学们提出问题。
在提出并回答完问题时。
师:你认为他的问题看统计图回答比较快还是看统计表回答比较快呢?生回答。
师:请你说一说统计图或者统计表有哪些好处?(也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说)(统计图绘画麻烦但是比较直观,统计表绘画设计简单但是没有统计图直观,所以各有利弊,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四)、小调查。
如果老师带大家去动物园你最想看到什么动物呢?
教师出示几张动物卡片。
老师征求确定学生喜欢的统计方法(比如举手示意)。
教师在黑板上完成方法选择的统计表,并提示学生这也用到了我们的统计,让学生知道统计无处不在。
请同学们帮助统计同学们喜欢什么动物?并完成统计表。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设计:淄川经济开发区西山联校李克柱。
教学内容:111页情境图。
教学目标:
1、经历研究大蒜瓣数的过程,知道所研究的大蒜瓣数的一般规律。
2、巩固学过的统计以及其他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借助简单统计结果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经历操作、观察等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体验研究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学过的统计以及其他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借助简单统计结果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小黑板,大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一头大蒜,它里面有很多的蒜瓣,让我们来数一数有多少瓣。
那么,谁能对大蒜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掌握方法。
1、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大蒜的瓣数到底有没有规律。
怎样去研究呢?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数一数一头大蒜有多少瓣;多掰开几头大蒜数一数;记录下大蒜的瓣数;不能把蒜皮乱扔等等。
同学们商量一下,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你们小组研究的大蒜各有多少瓣呢?
2、具体实施研究的方法。
同学们在课前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大蒜,你们带来了吗?说说你的大蒜是从哪儿收集来的?
那咱们就按刚才讨论的办法进行研究吧!(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收集整理数据。
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各个小组研究的大蒜的情况展示出来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我们班研究的情况都展示出来呢?(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4、分析总结。
观察一下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些大蒜的瓣数,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发言。)。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今天我们研究了大蒜的瓣数,那么每个地方的大蒜是不是都一样呢?同学们可以在以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总结发言:
同学们,今天玩的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四、小结全课,点题激趣。
同学们,老师看得出你们对周围的事物能认真观察,希望同学们可以继续努力,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
作业:与父母一起统计自己的文具类型。
雪山乐园(情境图)-总复习。
开发区第三小学郝静。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情境图的设计,选取具有时令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小黑板、计数器、挂图。
学生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二、新授。
1、出示“雪山乐园”挂图。
(1)同学们喜欢这幅图画吗?它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你们最喜欢图中的哪部分?(学生认真看图后回答)。
(3)引导学生看图中间的滑雪场。同学们,你看到滑雪场了吗?有几个小朋友在滑雪?(同位互相看看)。
(4)能说给你的同位听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5)左边有什么?认真观察。(左边有7个小朋友在打雪仗,5个小朋友堆雪人)。
(6)右面有什么?上面的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分组讨论:右面有2个小朋友看冰雕,上面的小朋友正在登山)。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认真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按照顺序)。
3、你们能按照顺序再数一数吗?(今天来了多少个同学?小朋友上了几个台阶,图中共有几棵树?天上飞着几只小鸟等许多问题)。
三、综合练习。
1、第一题:说一说,填一填。
(1)学生说一说、填一填。
(2)学生拿出卡片,以同桌为单位,说一说数的组成,一人说,另一人听,然后交换角色。
2、第二题:连一连,涂一涂。
(1)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数一数,再涂一涂,最后连一连。
3、第三题:圈一圈。
(1)仔细观察第一组数,圈出的数有什么规律?
(2)请你按规律接着圈。
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组,集体订正。
4、补充练习:比一比。
121191920191414。
四、小结。同学们,你们觉得数学有意思吗?这节你们学的都很棒,不但故事讲的精彩,还学会了回顾了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就会发现生活与数学是互相联系的。
练习设计。
1、圈一圈,数一数,写一写。
()()。
2、写一写,画一画。
()16()20。
3、按规律接着写。
(1)2、4、6、()、()、()、()。
(2)()、15、13、()、()、()。
(3)0、5、10、()、()。
4、填一填。
(1)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2)6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3)2个十是()。
(4)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15的个位上是(),表示()个();十位上是(),表示()个()。
雪山乐园第二课时。
开发区第一小学刘长春。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学生准备:2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回顾知识。
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问题?
(1)一共有几只小鸟?
(2)停在树上的小鸟有多少只?
(3)飞走了多少只?
(4)一共有多少棵树?
(5)王飞的后面还有多少个小朋友?
2、逐题解答。
针对第一小题,学生会用多种方法来做。比如有的学生会一只一只的数,也有的学生会用2个2个的数,通过数数,学生发现一共有十三只小鸟。
老师补充,用计数器来表示的话,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
针对第四小题,学生会想到吧近处和远处的加起来计算。计算8+6有多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用凑十法来计算。
3、复习加减法的计算。
(1)教师利用口算卡片进行“开火车”比赛,比一比,看哪列火车开得又快又好。
(2)7+5=。
你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11-2=。
你是怎样计算的?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三、综合练习。
1、117页第4题:游戏我说你摆。
游戏:同桌两人拿出口算卡片,一人抽卡片,一人口答得数,然后交换角色,比一比,看谁答对的道数最多。
2、第五题:踢足球。
第一幅图: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人?
第二幅图:有几人离开了球场?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说说计算过程以及每个算式表示的数量关系。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第六题:比一比。学生独立填写。
4、第七题:算一算,涂一涂。
审题,说说题目的要求。学生计算。集体订正得数。按要求涂一涂。
四、全课小结。
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你想提醒小朋友们什么?全班交流。
雪山乐园第三课时。
开发区第一小学赵贝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做整理复习。
3、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整理复习。
教学难点: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应用。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模型。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物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雪山乐园中参观了凉亭和滑雪场,复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加减法。圣诞节到了,你们看,谁来了?(课件)。
好,让我们和圣诞老爷爷一起走进雪山乐园。(板贴课题:雪山乐园)。
二、复习:
(一)图形、位置的复习。
1、复习立体图形(课件出示)。
(1)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
(2)师:仔细观察一下,图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图形,在哪?(学生一一说明,教师随机板贴。)。
(3)师:你们的桌子上就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小组同学摸一摸、说一说他们的样子。(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相应物体摸一摸、说一说,感受物体的特点。教师随机指导。)。
(4)师:谁愿意上来和大家说说这些物体的样子。(生自己选择,拿的是什么体,它是什么样的。)。
(5)师:教室里也有这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朋友,你能找到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纠正。)。
(6)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图形”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板贴:图形)。
三、练习。
课后练习第十一题。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你喜欢什么?用橡皮泥捏一捏。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去观察,你就会发现有很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
雪山乐园--(综合练习3)。
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高素花。
教学内容:第115页分类与比较、图形与位置;综合练习8、9、10。
题。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分类与比较;图形与位置的知识,巩固练习比较、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巩固练习比较、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知道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意义,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联系实际,巩固知识。
1、说说你的前后左右是谁?相互说一说,集体展示。
2、你都有什么玩具,分别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进行整理的?
3、看情境图:分别说一说你的发现。
比一比大小、轻重、厚薄……。
4、综合练习:
出示第8题,复习分类。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行小组内交流。
全班展示。
出示第9题。(复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知识)。
先让学生观察小华在镜子里的情境图,想象出是前、后、侧哪一面照的,然后圈出来。
你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吗?互相说一说吧。
出示第10题。(比较知识的复习)。
看图说一说,小羊,小熊,小狗,兔子的比较结果。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养成分类整理的好习惯,还能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作业设计:比一比你身边的事物吧。
我都学会了吗?
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傅清修。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情境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丰收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学重难点:
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学期要学的知识我们都已经学完了,你们学的怎样。
呢?这节课,我们来检查一下,相信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二、智力比拼,检验自己。
1、出示第1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根据情境图分组说说自己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自己数数,然后填写表。
格,同位互相交流结果)。
2、出示第2题。
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小朋友在干什么?
先独立出算式,解决钱两个小题。再交流。
仔细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我捡了13个贝壳,你捡了5个贝壳,谁捡的贝壳多,我送你4。
个以后……。
3、出示第3题。
学生先观察气球的颜色,找出规律,再涂色;
最后讨论: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
三、丰收园。
1、同学们,全册知识我们都学完,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收获。
3、交流结果(我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喜欢数学,数学很有意思;我在数学课上发言很积极;我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很多问题;我觉得认真听别人发言很重要;我口算速度还要再提高。)。
四、小结全课,提出要求。
我们还要作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老师看得出大部分同学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继续努力,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争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作业设计:
回顾所学知识,全面整理复习。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二
数学备课(实验稿)。
主备人:辅备人:
教学内容6--10的认识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课件课时2。
教材前后联系前置基础:1--5和0的认识,数数。
后续知识:10以上各数的认识,10以内的加减法。
核心知识点6--10各数的意义、顺序、组成、写法。
教学目标1、结合图片正确的数出数量是6--10的各数。会认、读、写6--10各数和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初步地动手操作的能力。
3、结合插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1、谁能象老师这样提出问题?(跑步的有多少人)。
2、除了“6个小朋友”,还有什么可以用6表示?请你举例。
3、“6”可以分成几和几?
……。
渗透的思想方法一一对应。
学生主要的训练点6--10各数的组成、写法。
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0”,0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0一个也没有;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
二、情境引入:
1、学习观察:课件出示情境图(12页)。提问:图上有什么?
2、学习提问:校园里有这么多小朋友和物品,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举例:跑步的有多少人?
学生仿照例子提问。
大树有几棵?……。
三、学习新知。
1、“6”的认识。
(1)意义:出示“跑步的有几人?”我们一起数一数:
师生共同数(注意顺序)。
(2)用一根小棒代替一个小朋友摆一摆。(体会一一对应)。
(3)除了“6个小朋友”,还有什么可以用6表示?请你举例。
(4)“6”可以分成几和几?请你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
(5)“6”的写法。
2、“7”的认识。
方法同上。
3、“8、9、10”的认识。(同上)。
4、整体感知“6-10”。
(1)师:怎样在计数器上拔出6个珠子?体会:5个再拔一个就是6个。
(2)师:怎样拔出7个、8个、9个、10个呢?
体会6--10各数的顺序。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教学效果(教师做自我评价)。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三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1、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2、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一、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全景图。
老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老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9加4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们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四
数学备课(实验稿)。
教学内容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课件课时1。
教材前后联系前置基础:十几减9。
后续知识:十几减6、5、4。
核心知识点破十法求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图,学会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说出十几减8、7的算法、算理。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1、15-8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计算?
2、先算:10-8=2,2+5=72为什么要加上5?
渗透的思想方法。
学生主要的训练点破十法求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主题图。看一看,运动会上举行正在什么比赛呢?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这四句话可以归纳一下吗?
生:女生有15人,分两组比赛,第一组有8人。
男生有13人,也分两组比赛,第一自有7人。
生:女生第二组有几人?
男生第二组有几人?(板书)。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思考、列式。
板书:15-8=。
师: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计算?再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2、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生1:可以用想加算减。8+7=15,所以15-8=7。
生2:破十法。15分成10和5,10-8=2,2+5=7。
生3:连减法。15-5=10,10-3=7。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都动了脑筋。第一个同学用了想加算减法;第二个同学用了“破十法”,第三个同学用了练减法,第四个同学用了多减再补法。
3、重点“破十法”
哪种方法好理解呢?好,破十法比较好理解,我们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这个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破十法的过程板书出来。学生说熟练。
15-8=先算:10-8=2,再算2+5=7。
4、练习“破十法”
13-7=先算:10-7=3,3+3=6。
三、小结方法,总结提升。
教师小结:观察今天学习的减法是什么样的减法呢?(十几减8、7,板书),我们要学会用破十法解决,其余的方法也可以用,但是破十法要掌握。
四、自主练习巩固方法。
1、第1题:计算。
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想加算减法。
2、第2题:看图计算,体会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说算理。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启发学生观察,发现被减数变大,减数不变,差也变大,并且和被减数变化的幅度一样。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
15-8=7。
想加算减。8+7=15,所以15-8=7。
破十法:15分成10和5,10-8=2,2+5=7。
连减法:15-5=10,10-3=7。
教学效果(教师做自我评价)。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五
重点、难点重点: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体会减法的意义。
难点:体会减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列出、读出减法算式。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在摆一摆中体会减法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ppt、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随记复习回顾。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讲授新课。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
总结学生紧闭双眼,举出一只手,请老师口令,得数是几就伸几个手指头。
今天,我们继续到花果山去玩,大家看一下这四幅画,谁能把这四幅画串起来讲一个故事。
讲完后,请同学们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1.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片、彩笔、铅笔等摆摆、画画,看谁用的方法最多。
师:从5个里拿走3个,可以用一种新方法--减法(板书),加法是已知两部分,求合起来是多少?减法是从总数里拿走或者划掉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原来有5个桃子,我们就写5,拿走3个,用符合“--”表示,减号读作减,拿走3个,就在减号后面写3.从5个里拿走3个,还剩下2个,我们就写“=”,读作:5减3等于2.写的时候注意从哪个数里去掉的,就把这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花上还有几只蝴蝶?
3.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大家再想一下:2-0的结果是多少。引导同学根据0的意义进行理解,并得出结果。体会相同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
打开课本36页的自主练习。
学生做完后,老师进行批改,并对学生理解错误的地方再进行讲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起来告诉全班同学。
学生认真思考后说给同学们听。及时鼓励表现好的同学。
1.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2.花上还有几只蝴蝶?
3.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1.用圆片摆,拿着走3个,还剩2个。
2.在纸上画圆圈的方式,划掉3个。
3.运用5的组成。
同学上台演示。
同学起来读一下算式并说一下意思。
同学自己动手操作,摆摆画画填在课本上。
同学们自己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答案,选一个同学起来说说算式的意思,并且解释一下结果,为什么等于0.
手指指着第1题,请一个同学说说第一个题的意思。
手指指着第2题,请一个同学说说第一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10以内的减法。
1.还剩几个桃子?5-3=2。
2.还有几只蝴蝶?4-2=2。
3.还有几只青蛙?2-2=0。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忽略了减法的意义,导致练习题出现了问题。也没处理好学生操作中忽略的东西,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注意,因此,以后教学中,必须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进来。对于课堂后半节的组织更需要我去积极寻找方法来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师评价。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复习1~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口报结果。
2.复习题1。
1)直接写得数,集体订正。
2)比-比上下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
3.复习题2。
1)老师先说明题意,先把两叶片上的数相加说出和,再相减算出差。
2)同桌同学相互练习,集体交流。
4.复习题3。
9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做好后要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订正对做得全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应用题练习。
1.复习题4。
1)出示第4题,说说题意。(一个班有学生45人,另一班有学生40人,有80个桔子,分给他们两个班每人一个,够不够?)。
2)同桌同学讨论一下你怎么想?集体交流。
(先口算出一共有85人,再比较80与85的大小)集体口答。(不够)。
2.复习题5。
1)出示第5题,说说题意。(一(1)班浇了20棵花,还剩15棵没有浇,一(1)班一共要浇多少棵花?)(一(2)班一共有27棵花,还有3棵没有浇。一(2)班已经浇了多少棵花?)。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两个问题的算法不同?
3)集体口答。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试复习(1)。
四.教学后记: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氛围不好.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七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上下五千年》及作者。
2、了解《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
3、通过导读,让学生继续学习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作笔记的习惯。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读过那些中国历史故事?谁能简单的给大家讲讲?
2、简介《上下五千年》及其作者。
3、老师也喜欢看《上下五千年》,其中有两个故事我很喜欢,同学们想听吗?
二、交流读书感受、方法。
自读课文。
在小组中交流:。
1、说说你读了那些历史故事,有何收获?
2、你运用了那些读书方法?
三、明确读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
2、持之以恒,坚持1—2个月读完一本书。
3、做好读书笔记。
四、制定读书计划。
1、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
2、同座交流。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八
第五单元海鸥回来了。
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认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会数、会写、会读11-20以内的数,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以及11-20各数的组成,能比较数的大小;第二,学习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11-20各数的认识是以后学习100以内数以及万以内数的基础,同时,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也是本册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之一。
单元总体目标: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创设情景,通过摆一摆、捆一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4、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并结合具体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2、掌握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一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表象,深刻体会计数单位“十”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2、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并通过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
3、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本单元采用的主要教法学法:
操作法、发现法、引导探究法、归纳整理、观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练习法。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展台。
课时安排:
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1课时。
综合练习1课时。
第一课时。
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4、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并结合具体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鸥吗?想不想现在看一看?请看大屏幕。美丽的大海边是海鸥嬉戏玩耍的地方,可曾经因为人们把大海弄脏了,海鸥飞走了。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海鸥回来呢?学生发表意见,老师适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出示主题图:如今海边变美丽了,可爱的海鸥也回来了。你瞧,小朋友们和海鸥玩得多开心啊!谁能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完整。)。
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提问。)。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你能分别估一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和多少个小朋友吗?
(2)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重点让学生掌握1个1个、2个2个、5个5个地数。
2、动手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数位和计数单位。
(1)你能用手中的小正方体代替海鸥在桌上摆一摆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在黑板上摆。
(6)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说一说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四、畅所欲言,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0个一是一个十。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十个。
20。
第二课时。
十几加几不进位加和十几减几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7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加)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能较快、准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学习数学的快乐。
3、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过程。
4、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
教法: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填一填。
(1)1个十和5个一是()。
(2)1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17=10+()13=()+1012=10+()。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你们看图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让学生充分提问,教师筛选有价值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进行板.如: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3)还剩多少桶食物?
三、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出示算式:12+3。
(1)你想怎么算?
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一摆先拿出一捆再2根,接着再拿出3根。
(2)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使学生学会倾听)。
(3)全班交流(每组推选出一名发言的人,口述算法及优点)。
(4)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以上哪方法,更简便一些,适合你,闭上眼睛想一想操作过程。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
2、算一算:3+12=。
(1)这道题与上题有什么不同?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小组里说思路.
(3)口算这样的题要注意什么?
3、独立解决第三个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4、学习加、减法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尝试让学生自己说,说不出的老师可以讲解。
学生随便说一个加减法算式,其他同学指明各个部分的名称。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学生独立思考,最后集体交流。
你能试着举出这样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五、巩固练习。
1、同桌出题,相互解答。
2、做一做自主练习的6题中的加法题,并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说说算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谈谈这节课学习的感受。
板书设计:十几加几不进位加和十几减几不退位减。
12+3=15。
3+12=1517-4=13。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第三课时。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第7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和巩固11---20各数的组成以及数位和计数单位。
2、进一步掌握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理和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能准确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理和反思能力。
教法:归纳整理、观察。
学法:讨论、交流。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展台。
教学过程::
一、全面回顾,归纳整理。
让学生自我整理,畅所欲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几大项:数数、估计、加减法……。
二、创设情景、具体考察。
(出示情景图)。
1、整理复习,考察估算能力。
(1)仔细观察图上是什么场景?你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
(2)不看图,请学生估出所提问的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检查自己的能力。
(3)你还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请学生估计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
(4)小组同学组内考察。
2、整理复习其他内容。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1)天上有几只海鸥?有几艘船?几个小朋友……。
(2)左边与右边一共有几只海鸥?红帆船、黄帆船和紫帆船一共有多少艘……。
(3)左边的小朋友比右边的多几个……。
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决定加法、减法、数数的复习顺序,进行归类复习。
三、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丰收园。
1、师: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的怎样?做的怎样?学生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你这样就做到积极了……)。
2、照样子,组长组织小组内评价。
3、自己根据各种表现,涂红不同个数的苹果。
板书:
我学会了吗?
14-2=122+13=1517-7=10。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九
在区角游戏中,观察到幼儿们在语言角交流:“洋洋,你帮我拿下小兔?”“小兔在哪里?”“在那里。”幼儿间简单的交谈我发现了幼儿们对于方位有些不清楚。于是,设计本次“认识上和下”的活动,《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丰富幼儿空间方位的辨识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
1.体验寻找上下方位的乐趣。
2.感知物体的上、下方位,会使用上、下方位词。
3.能正确分辨上、下方位。
1.重点: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上、下方位。
2.难点:能将从树上面找到的小动物送到楼上的房间里休息,从树下面找到的小动物送到楼下的房间里休息。
1.知识经验:认识森林的动物,会唱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
2.物质材料:餐桌,树,房子,各种食品,小动物。
3.环境创设:创设“森林音乐会”环境。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一)教师以收到邀请函的口吻邀请幼儿参加森林音乐会。
幼:想。
师:那我们一起去吧!(幼儿随老师一起从走廊上进入活动室。)好,请小朋友们找一只动物和它做朋友,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坐下来!(地上贴有小动物图标,幼儿席地而坐。)。
二、认识嘉宾,感知方位。
(一)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感知上和下。
师:森林音乐会开始了,我们一起来欣赏音乐吧!(播放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幼儿随音乐一起来做动作。)。
幼:“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样叫,咩咩咩咩咩咩......”(边唱小羊叫声时,手部动作上咩咩,下咩咩,以自我为中心感知上和下。)。
(二)幼儿以客体为中心认识上和下。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谁来前来参加,瞧,树上有只猴子!看,树下有谁呀?
幼:树下有条毛毛虫。
师:你的眼睛真亮,真棒!一下子就发现了,真棒!好,我们在来看看这边小鸟在哪里?
幼:小鸟在树上。
师:小兔又在哪里呢?。
师:小兔在树下。
(三)幼儿自由找寻小动物们所在的方位。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去找一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和它们一起来听音乐会!请小朋友们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找到的小动物哦!
幼:(幼儿自由找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师:好!请找完小动物的小朋友们悄悄回来,舒服地坐下来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你是从哪里找到的小动物!(幼儿间自由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三、欢送嘉宾,巩固方位。
(一)出示房子,分辨上、下方位。
师:小动物和我们一起听听音乐会有些累了,这里有间房子,这栋房子分有楼上的房间和楼下的房间。请将在树上找到的小动物送到楼上的房间里休息,请将在树下找到的小动物送到楼下的房间里休息!
幼:(幼儿送小动物到房间里休息。)。
(二)师幼共检验。
幼:同意!(不同意请说明原因。)。
四、美味餐点,巩固方位。
(一)幼儿观察餐桌的上面和下面的物品,再次巩固上和下。
师:听完好听的音乐会,肚子是不是有些饿了?看看餐桌上有什么?
幼:蛋糕、水果、饼干......
师:蛋糕在哪里?(教师从桌子上将蛋糕拿起来给幼儿看看后立刻放回桌子上,用动作提示幼儿。)。
幼:蛋糕在桌子上。
师:哦,桌子上有这么多好吃的,那桌子下有什么?(桌子下有椅子。)好,我们一起坐下来品尝美味的餐点吧!
五、分享交流,结束部分。
师:吃完好吃的,我们一起到外面看看还有谁也来参加吧!
1.园内延伸:智力游戏“动物躲猫猫”。
2.园外延伸:亲子活动,在家练习上下方位。
《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认识依靠行动,本次活动通过创设“森林音乐会”情景,让幼儿们在一种宽松愉快的游戏情境中快乐学习,感受数学的魅力。幼儿们首先从听音乐以自我为中心感知上和下,然后找寻小动物认识上和下,再到送小动物去房间休息巩固上和下,最后品尝餐点经验提升等循序渐进认识方位,在整个过程中用游戏贯穿始终,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这也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指导思想一致,真正做到课程游戏化。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
联系电话:5282664。
第四单元谁的手儿巧。
----认识图形。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方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单元重点:。
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方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单元难点:。
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入学后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以真实的照片呈现了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塑料球,饮料桶等实物进行有趣的拼搭活动的情境。通过小朋友的对话,提出了“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这一问题,引入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先把一个小朋友摆“火车”用的物品进行分类,然后初步抽象出标准的几何形体让学生认识,在学生有了初步表象的情况下,让学生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清这几种形体,初步记住它们的样子。“自主练习”中“连一连”、“圈一圈”等动手活动的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建议。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拼搭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直观地认识几何形体。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拼搭的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有足够的场地进行活动,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想象和创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触摸、观察、想象等活动,建立形体的表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2.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由大量感知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寻找生活中包含以上几种几何形体的物品,在对各种物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基本形体。在这一过程中加强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加深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特征和直观认识。
3.对于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几何形体的情况(如是否能正确地辨认与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又要注意评价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比较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情况。
4.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难点: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
三、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指导法。
学法:合作交流。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五、教学内容:
(一)自由活动。
(二)搭积木。
师:同学们,我让大家带来的东西带来了吗?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学都带了什么东西?同位两个同学先互相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
生:……。
师: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的手儿巧?(出示课题:谁的手儿巧)。
学生活动。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2、各小组反馈搭积木的情况。学生动手进行拼摆,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组织大家来欣赏每个小组的作品。
(三)看一看,分一分。
2、师:你能把用的积木按他们的形状分分吗?
(1)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
(3)教师小结,统一意见。
(4)起名字。
根据大家分类的情况,鼓励学生给他们起个名字。学生有可能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他们的名字,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猜一猜。
教师:“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小组汇报结果。
(五)找朋友。
(六)课后作业:
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第二课时谁的手儿巧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难点:观察和比较能力的提高。
三、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法、比较法。
学法:探究法、交流合作。
四、课前准备:展台、课件。
五、教学内容:
(一)做游戏:我摸你说与我说你摸。
1、教师课前把各种形状的物体装进口袋,从口袋摸出物体,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形状的。
2、教师说出一种形体的名称,让学生从口袋里摸出相应的实物。也可以由学生说名称,学生摸实物。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找出规律,然后独立画在书上。
2、自主练习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第一组为什么圈出“白菜”,再按照这一提示依次把下面三组圈出来。圈完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3、自主练习第6题。
先让学生照着练习中提供的形状想一想,再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摆出其他的形状,然后想象着数出方块的个数,并交流各自的数法。本题可以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每一副图,能看到几个面,分别说出是那几个面,再让学生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接着训练学生涂右面、上面、前面的颜色。
5、猜一猜。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用到我们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2、培养学生上下、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对上下、前后的位置加以准确的判断。
4、让学生了解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教学难点:对学生上下、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游戏。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纸、各类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1、谈话:小朋友喜欢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比一比,谁最机灵,做的动作最准确,我们就评他“小机灵奖”。
2、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小脚向上跳一跳,小脚向下蹲一蹲,小脚向前走一步,小脚向后退一步。
3、评出“小机灵奖”。提问:我们口令中的上下、前后表示什么?
(以学生喜欢的“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件)出示例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你能说说汽车、卡车、轮船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火车在汽车的下面,在轮船的(),卡车在汽车的(),汽车在卡车的(),完成以下空格和问题。
(4)质疑:为什么说火车一会在下面,一会在上面?
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上面还是下面就要看它和谁比,和不同的人或物比,它的上下位置也就不同了。也就是说物体的空间位置是相对的,关键要看它和谁比。
2、(课件)出示例图:
李林排在谁的前面?王英的后面是谁?
张宁排在李林的哪儿?王英在张宁的哪儿?
从图书馆上车,根据站牌推想小朋友经过几站路就可以到达展览馆?下一站是什么站?
图书馆后第四站是哪一站?公园的前一站是哪一站?(课件出示)。
(2)路过体育馆的时候,小狗们正进行着激烈的游泳比赛:(课件)。
你们看到了什么?并完成相关问题如果继续游泳,它们的前后顺序可能有什么变化?
(3)小组讨论。
(4)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前面还是后面要看它在什么时间。时间不同,前后位置也就不同,这是位置在时间上的相对性。
(新知教学围绕教材的情境图展开探究,让学生观察图,让学生了解同一个物体和不同的物体比,就有不同的位置,体会参照物不同,物体的上下位置就发生了变化,初步感知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1、说一说:课桌的上面有什么?课桌的下面有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摆一摆: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把铅笔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3、找“前后”的活动。
(1)老师请3位小朋友上台(面朝北)。谁在前面,谁在后面。中间那位同学和谁比在前,和谁比在后.
(2)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向后转)。
(面朝北时,1号在最前面,3号在最后面;面朝南时,1号在最后面,3号在最前面。)。
(4)质疑:为什么1号一会儿在最前面,一会儿在最后面?小组展开讨论。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二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5页例1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课件、水彩笔、练习本。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左右左右左右。(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
(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
生:一边说边做。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开了联欢会,特意把场地装扮了一下。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
生:有花、彩旗、灯笼。
师: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有红旗和黄旗,有红灯笼、蓝灯笼,还有红花和紫花。
师:它们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它们排列的也有规律。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都有怎样的规律。(出示彩旗的课件)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之间合作)。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黄红黄红黄红。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彩旗在排列时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地排列下去的。
师:很棒,那是以什么为一组排列的呢?请你试着在书上圈出来。
生:是按黄红为一组重复地排列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是啊!彩旗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再看看灯笼呢?(课件出示灯笼的排列,留给思考的时间)。
生:灯笼是按一个红两个蓝为一组这样排列的。
师:是这样吗?(是)看小朋友又有怎样的规律?看谁找的最快。
生: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排列的。
师:是的,彩旗是按黄红一组重复排列的,灯笼是红蓝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的。从这里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棒极了!
师:看,谁能猜一猜这个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是一个红色三角。
师:可以怎样想呢?可以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
生:因为前面的图形是按一红一黄有规律的排列的,所以后面是一红一黄。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2.图形的规律。
师:按你找到的规律,把后面空白的图形涂上颜色。(学生拿出图涂色)。
教师巡视,发现有涂完的同学,可以让互相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我是这样涂的。前面是按绿黄一组重复排列的,到了这里正好是涂绿色和黄色。而三角形是按黑红紫这样的顺序重复的,后面就要是红色和紫色。(学生到展示台前介绍)。
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检查一下,有没有涂错的同学?
生:没有。
师:把纸和彩笔放在桌子的最前面,看谁收拾的最快!
师:看到小朋友们都能找到图形的规律,顽皮的智慧星想来考考大家,故意把一些图形藏了起来.
(课件演示:顽皮的智慧星笑着挡住了每一组其中的一个图形)。
师:看!智慧星先把谁藏起来了?生:红色的圆形。
师:同意吗?生:同意。(课件演示:智慧星消失。)。
师:智慧星又把谁藏起来了?生:黄色的倒立的三角形。
师:对吗?生:对。
师:这个智慧星的后面是谁?生:绿色的三角形。
3.猜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猜对了。下面,老师也想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请看老师做的。(出示ppt)。
师:谁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接着会怎样摆?
生1:会是一个红色正方形和一个蓝色圆形.
生2:可能是一个黄色的三角形。(教师接着操作)。
师:谁猜一猜,下面会是什么图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两个蓝色的圆形。)。
生:因为前面就两个图形,还没有找到规律,后面找到了规律了。
师:是呀,只有图形重复出示了两三次之后才能找到规律。也就是说图形的规律不仅要看形状、颜色,还要看数量。
1.85页做一做。
2.欣赏规律美。
师:生活中规律也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欣赏。(课件演示)。
3.创造规律。
师:这么多的规律,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你们的双手就可以创造出很多的规律美。现在请小朋友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发挥你们聪明才智,创造出规律行不行?要求:用彩笔创作规律,分组合作,想想该怎样设计才有规律,然后动手画一画。看哪组作品最多。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展示)。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规律,找了规律,并且创造了这么多的规律,希望你们长大后当一个真正的大设计师,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左、右。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四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游戏图、电脑课件、题卡。学生准备:胶水。
一、朗读课文,认识字词
字:前、后、左、右
词:汽车、卡车、自行车
二、引导学生理解“前后左右”方位词。
1、在情境中渗透“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2、游戏中学习前后左右方位词。
3、应用生活,学习前后左右。
三、全课总结
谁来说说你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1、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本节课教师始终不忘创设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师首先创设了“帮助小动物合理安排房间”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动手亲自摆一摆,初步感知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2、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答案。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善于利用声、形、象等创设优美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不强,教师有意在较复杂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合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五
课前思考:
《“数学好玩”――分扣子》是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在分扣子的活动中积累分类的经验。在一年级上册中已涉及到了分类的知识――《整理房间》,所以孩子已有了分类的基础。本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分类,通过“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并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能力目标: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3、情感目标: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分类的结果,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但结果一样。
教学准备:课件、扣子教具若干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引入:
生:1.可能是提出建议的这个怪物?
2.可能是个子最高的那个怪物等。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
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出示板贴。
师:数三声请全班同学坐好,【及时表扬】老师在黑板上也准备了扣子,可以拿下来换位置,请你到前面来分一分。两个人一起,边分边说。
选一小组学生上台,先汇报按照什么分,再动手分一分。
师:他们把扣子按什么分的?分成了几类?每种分法还能继续往下分吗?
生:按形状分成了圆形和方形(或者按扣眼数量分成了两个扣眼和四个扣眼)。还能继续分。继续按照扣眼数(或形状)。
师:最后经过了几次分类,分成了几类?
生:经过两次,分成了四类。
师:请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分的?【ppt展示,并让学生根据图片说一说】。
生:按照形状分――再按照扣眼数分。
师: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说还有其他的方法?谁能来讲讲别的方法?
选一小组学生上台,先汇报按照什么分,再动手分一分。
师:观察一下,同样的扣子,两次分类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类的顺序颠倒了。
师:那分类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ppt展示两次分类的结果】。
生:分的结果是一样的。
2、活动2: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活动,谁来读一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请一组学生上台分一分。
师:大家看,他们第一次是按什么分成的两类?
生:颜色。
师:我们先看红色,红色扣子还能继续分吗?快看他们第二次把红色继续分,按什么分的?
生:按形状分的。
师:白色的有形状问题吗?
生:没有。都是圆形。
师:那么继续看红色部分,还能继续分吗?按什么分?
生:可以按扣眼数分。
师:那白色还可以按照扣眼数继续吗?
生:可以,并且动手分一分。
师:老师看大家那么积极,是不是还有不同的分法?【出示ppt】。
生:按颜色――形状――扣眼数,最后分成6类。
师:颜色分完之后,如果不按形状分,可以怎么分?
生:可以先按扣眼,再按形状。
师:那么我们看看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生:分的结果都一样。
师:通过刚才两次分扣子的活动,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请翻开书,填写自我评价表。填完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给对方一点鼓励或者提醒。【小组活动中我们也要互相帮忙,互相提醒】通过今天学习的分类知识,看看能不能帮助小熊一家解决刚才的难题。
三、巩固练习。
小熊弟弟提了第一个问题:“城堡的主人是不是头上有角啊?”“对啊,是有角。”你看,熊弟弟一个问题,把怪物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头上有角的),一类是(头上没有角的)。怪物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光知道这个怎么能猜得出来?”那倒是,这样头上有角的怪物有13只呢,小熊弟弟非常会观察,看完了头上,接着观察脸。他问道:“城堡的主人脸上有胡子吗?”“不,没有胡子。”怪物们又开始吵吵了,“光知道这个能猜出主人吗?”熊弟弟两个问题问完,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的怪物有9只,又变少了。
生:还有5只。
生:只有两只了。
师:这两只怪物长得太像了,都是头上有角,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红色鞋子。最后一个问题会问什么?“主人是有牙齿呢还是没有牙齿呢?”这两个怪物对视了一下,一个忽然捂住了嘴巴“这个不能告诉你”,熊弟弟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这个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红色绣花鞋,没有牙齿的就是主人。熊弟弟通过5问题,5次分类成功找到了主人,这时候主人说:“不,你们不能走!”熊弟弟吓了一跳,“为什么呀?”“和我们一起玩吧,今天是我的生日。”小熊一家和怪物们度过了快乐的一天。熊弟弟通过分类的方法把城堡的主人找出来了,所以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要善于动脑筋。
一天结束了,城堡的主人很开心:“你这么聪明,我要送给你一份礼物!这些盒子里只有一个装着真正的礼物,只能提出三个问题,把有礼物的盒子找出来,你们能帮小熊弟弟完成吗?”
生:有礼物的盒子有没有蝴蝶结?
有礼物的盒子是花花的还是一个颜色的?
有礼物的盒子是圆柱还是长方体的?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六
简单的计算(例5、例6)。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认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
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例5、例6教学挂图。
一、复习。
口答:
1、3元=xx角50角=xx元。
2、8元=xx角70角=xx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认识物品单价的方法:
小数点左边表示几元,右边表示几角。
注意区分:3.50元(3元5角)与35.00元(35元)。
3.50元(3元5角)与5.30元(5元3角)。
三、课堂作业设计。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3、4、5、6、7、9。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四、思维训练。
1、在xx里填上“、、=”
45角xx5元4角2元3角xx23角。
30角xx1元3角7元1角xx17角。
2、利用练习九的第9题,计算下面的.题。
小明有15元,可以买什么,什么东西买不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都能看懂商品的单价,此外还进行了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板书设计: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张1元和2个1角12个1角。
1元2角=12角12角=(1)元(2)角。
设计,计算,教学。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七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教材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我们整节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一首歌(数字歌)。
课前这首歌的选择也是为开课做铺垫的,整首歌中以1——7的数数为中心,孩子们不但放松了心情,还复习巩固了数数的方法。
二、复习导入。
有了“数字歌”的铺垫,老师引导复习就容易多了,如老师问道“你能按顺序说一说你学过的数吗?”孩子们就能迅速的说出来。
三、讲授新知。
1、观看视频了解古人计数方法。
以一段古人计数的视频开始今天的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需要10以上的计数的必要性,又体现了数字的文化价值。
2、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捆一捆,认一认。
教师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把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体会到1捆代表1个十,一根代表1个一,合起来是11,用算式“10+1=11”来记录。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2)拨一拨,认一认。
通过微课让孩子们认识了解计数器,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直观视频,认识计数器,并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11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11的写法,加深对11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11这个数,十位与个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3)我说你摆: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重点让学生经历19~20的过渡,体会小棒够10个就可以捆成1捆,巩固10个一是1个十,计数器上满十就要进一。
3、归纳小结——流程图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一缕阳光(基础练习)。
完成学习单,带着学生写一写,说一说。
你会写数吗?有什么发现?
2、光芒闪耀。
猜数游戏,我说你猜。
通过这个练习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练习。
3、光芒闪耀(拓展延伸)。
拨一拨,给你两个珠子,你能拨出几个数。
引导学生经历“创造”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位概念,体会的数学的乐趣。
整节课从动作认知到图形认知,再到符号认知。学生在充分认识数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八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教材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我们整节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一首歌(数字歌)。
课前这首歌的选择也是为开课做铺垫的,整首歌中以1--7的数数为中心,孩子们不但放松了心情,还复习巩固了数数的方法。
二、复习导入。
有了“数字歌”的铺垫,老师引导复习就容易多了,如老师问道“你能按顺序说一说你学过的数吗?”孩子们就能迅速的说出来。
三、讲授新知。
1、观看视频了解古人计数方法。
以一段古人计数的视频开始今天的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需要10以上的计数的必要性,又体现了数字的文化价值。
2、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捆一捆,认一认。
教师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把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体会到1捆代表1个十,一根代表1个一,合起来是11,用算式“10+1=11”来记录。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2)拨一拨,认一认。
通过微课让孩子们认识了解计数器,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直观视频,认识计数器,并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11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11的写法,加深对11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11这个数,十位与个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3)我说你摆: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重点让学生经历19~20的过渡,体会小棒够10个就可以捆成1捆,巩固10个一是1个十,计数器上满十就要进一。
3、归纳小结--流程图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一缕阳光(基础练习)。
完成学习单,带着学生写一写,说一说。
你会写数吗?有什么发现?
2、光芒闪耀。
猜数游戏,我说你猜。
通过这个练习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练习。
3、光芒闪耀(拓展延伸)。
拨一拨,给你两个珠子,你能拨出几个数。
引导学生经历“创造”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位概念,体会的数学的乐趣。
整节课从动作认知到图形认知,再到符号认知。学生在充分认识数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