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计划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风格,以便更好地与他们进行互动和交流。通过参考教学计划范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指导。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一
教师:请说出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四大古代文明名称及其产生的大致时间。
学生:埃及文明,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00年;印度文明,公元前2500年;中国文明,公元前2070年。
学生:大河流域。北纬20°~40°之间。原因大致有:第一,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第二,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师:课本中14页导入框“木马计”的传说与下列哪些人物有关?
学生:厄瑞斯忒。
教师讲授:“木马计”就是第一课所学的希腊传说中,厄瑞斯忒的父亲阿伽门农远征特洛伊所使用的。这里提到的特洛伊战争,就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激烈碰撞。它反映了当时除了亚非大河流域的东方文明之外,欧洲的西方文明也已经诞生。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西方文明之源。
(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二
《美国经济的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从而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中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自学美国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在制作课件过程将美国经济发展的年代、特点、原因设计成表格形式,三个阶段进行对比。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内容由简及难,因此第一阶段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二阶段同桌合作完成,第三阶段小组讨论完成。
设计了以下探讨话题:美国大家谈、如何看待中美差距、假如你留学美国学有所成后你将何去何从等,努力给学生创设、营造一种世界大环境下多角度认识美国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辨析能力。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三
1、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一)引导学生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相对稳定发展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等知识。
(二)导入新课: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除了美国以外,环顾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可以说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由于西欧是二次大战的主要战场,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到处是一片废墟,遍地瓦砾,各国的粮食、原料、燃料等重要物资严重奇缺,号称“不夜城”的巴黎,晚上的路灯只开一半,而且灯光微弱,德国城市的不少居民只能靠占领军的每日分发食品度日。
各国许多工厂生产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工业水平下降。当时笼罩着西欧的气氛是严重萧条和一片绝望,西方舆论界多不乐观,认为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着手进行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出示本课学案: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四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的危害,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分析一些病例,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到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三、教学难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分钟。
[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摄取营养物质呢?
[追问]:这些食物中富含哪些营养素,这些营养素中含哪些元素?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元素与健康。
学生积极列举各种食物并分析这些食物中分别含糖类、维生素、蛋白质、油脂、无机盐、水。
讨论营养素中含有的元素有碳、氢、氧、氮、钠、氯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的积极性。
新课讲授26分钟。
展示人体中各种元素存在形式的图片。
[提问]:人体中各种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追问]:这些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多少?
展示人体内元素含量图片。
学生从图片中获得信息:o、c、h、n元素以水、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占人体质量的96%;ca、p、fe、zn、i等元素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含量小于4%。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教材,获取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通过观看图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识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播放一系列视频,请学生从视频中找到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
活动一:观视频学新知。
学生兴致勃勃地看视频找知识点,然后积极展示。
培养学生搜集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
活动二:用新知析问题。
对于这些具有驱动型的问题,学生兴致很高,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讨论,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出钾、钠、碘、氟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驱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学生理论联想实际,认识到钾、钠、碘、氟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讨论]:有人认为尽可能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营养品。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活动三:互交流得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对,因为过量摄入微量元素也会使人生病,并能举出例子。
正确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活动四:说收获谈感悟。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五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又一个文化高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关知识。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处”?
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并切实感到改革雕版印刷术的必要。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
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作用”。体会毕升的创“新”在哪里?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结合地图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并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概括活字印刷术发明和推广的情况。
2、指南针的应用。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出示《司南》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取名的由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史学上的“两司马”
史学家年代著作体例叙事范围。
司马迁西汉《史记》纪传体通史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
三、宋词。
出示宋词的三个代表人物的作品,鉴赏并概括其特点:
派别词人代表作品风格。
婉约派李清照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慷慨激昂,气势豪迈。
辛弃疾。
四、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学生讲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五、绘画。
(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讲述风俗画与《清明上河图》时,可指出风俗画通过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4)赵孟頫的画,人称“神品”
六、书法。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七、小结(略)。
八、作业:课后作业。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六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七
七、八年级不太积极,教师教学中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注意从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课文的插图和一些历史图片资料,采用问题情景法和多媒体教学法来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原因、革命的经过;知道《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
2、学生思考与探究英国资产阶级爆发的原因,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反复与曲折的斗争中,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凡风顺的,树立起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意志。
三、
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创景导入。
今天的英国,国家元首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出行时乘坐的是17世纪式样的古老马车,赶马车的人也是17世纪的穿着。王宫里的卫兵,有的头戴铜帽,有的手拿长矛。这幅景象好像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
(二)讲授新课。
整体感知:本节课主要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c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通过层层探究,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2、革命的经过,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2、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1、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2、开始:新议会的召开。
3、内战:1642—1648年。
4、处死查理一世:1649年。
5、克抡威尔统治。
6、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7、结束:宫廷政变(1688年)。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1、《权利法案》的颁布。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历史意义。
五、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学生自学以及质疑活动,鼓励学生相互解答疑难。
3、充分运用地图、图片和图示,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力和解释力。在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和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策略上,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八
目标。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重难点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点: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雅典的共和制度,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让学生搜集古希腊、古罗马的有关奴隶生活状况的材料,使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希腊早期文明叫什么?由哪两个文明组成?距今多少年左右?
2、评价伯利克里?
4、罗马帝国何时建立?第一任皇帝是谁?哪一年分裂?哪一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它标志着什么历史结束了。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提问1:希腊文明以什么为中心?与亚非文明的中心有何不同?
(一)雅典城邦的繁荣。
1、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
2、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谁当政?
3、雅典处于全盛时期表现在哪些方面?
4、希腊为什么衰落?(斯巴达、雅典长期争霸)。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共和国何时建立的?罗马共和国的行政长官称为什么?由什么样的人担任?
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
罗马共和国是怎样被罗马帝国取代的?
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4.课后小结:通过学习了解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以及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3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自主备课记录。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九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十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登战役,美国的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3、运用历史地图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战况,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提高通过地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分析,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2学情分析。
2、组织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等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并养成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的习惯。
我们今天的学习即将结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最后,让我们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十一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
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3、情感价值观。
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二、教学内容(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认识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方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与常情中,深入而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3、走进文本。
a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就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船、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c写法分析:
三个层次结构清晰,是一种递进的关系。
阅读指导:
走进作者描述的情景和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作者的所感所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4、学法指导(以第一部分为例)。
a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引子有什么作用?
(2)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明确:
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
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写起:在南方水乡荡舟时,见迎面而来的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让自然是“家”了。所以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引出结论:家是一只船。
由“渔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家是一只船。
作者的写作方式:先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即先叙后议再抒情)。
b、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c、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组学习,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
1、研读讨论。
a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
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b.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明确: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2、美点欣赏。
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
更为深刻。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
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
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吟诵马致远的诗句,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引导学生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增强家庭责任感。
4、拓展延伸:我在教这一课时最大的收获就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f:如果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那么(1)家是甜甜的糖果,(2)家是让你飞翔的翅膀,(3)家是握在手里的那根风筝线。
课外:搜集有关“家”的诗文,抄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拓展阅读毕淑敏的《家问》及泰戈尔的诗。
四、板书设计。
家是一只船。
思考家庭家是什么{家是温暖的港湾。
}
家是永远的岸。
思考人生。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十二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板书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十三
2、懂得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重点难点。
1、弄清文章的议论三要素。
1、从议论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内容。
2、列举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这首小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辛和曲折,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
导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3、用了哪些论据?各属于什么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过程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1、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
2、文章开头阐释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说明成功需具备的条件,接着对三个必要条件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心论点,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论证勤奋的重要性。
3、事实论据: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奋的重要。
自身的经历——机遇的重要性。
道理论据: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理解: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嬉戏玩乐。行为道德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毁败在于随便不假思索。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远,树立目标(预期)。
第二境百折不挠,发奋图强(勤奋)。
第三境。
4、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第7节)。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么。
会闻到菜的香味呢?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1.扩散现象。
与哪些有关呢?学生思考,教师演示实验:同时。
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挂上一个钩码也不会掉。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时,才能表现出来。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比如气体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分子间由于存在引力和斥力,刚才我们所发现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课堂小结。
现象能够证明这个结论。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四、选择三则。
1.下列现象中属于固体扩散现象的是(d)。
a.小树一年比一年长高。
b.铁块放久后生了锈。
c.打开醋瓶能迅速闻到醋的酸味。
d.长期放煤的墙角有相当厚的一层墙壁染上了黑色。
2.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弱到强的排列顺序。
(d)。
a.固体、液体、气体。
b.液体、气体、固体。
c.气体、固体、液体。
d.气体、液体、固体。
3.以下现象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的是(c)。
a.一根细钢丝很难被拉断。
b.沾在物体上的灰尘能被抖掉。
c.液体很难被压缩。
d.用浆糊很难把两块木头粘合在一起。
五、课后作业。
1.找出生活中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斥力的现象,每种一个。2.完成课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六、板书设计。
课题:13.1。
分子热运动。
二、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证明)。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十五
1.认识生活中的投影现象,知道投影分为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感受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下几何体与其投影的关系。2.经过操作、观察、想象、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房屋、树木、石凳、身影、手影的丰富的、鲜活的生活实例,引出投影现象的概念。2.教科书通过幻灯机投影引出投影面、投射线和中心投影的概念,以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引出平行投影的概念。中心投影的特征是投射线是由一点发出的,也就是说投射线是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而平行投影的特征是光源发出的光线是平行的。
3.教科书通过实验与谈究探究平面图形的中心投影。以点光源下三角形纸板为例,将其抽象为数学问题,如果投影中心在三角形外,大三角形所在平面平行于投影面是,其投影是与之相似的三角形;当投影中心在三角形所在平面上时,投影是一条线段;当投影中心不在三角形所在的平面,且该平面不平行于投影面时,其投影是不与其相似的三角形。
4.。教科书又以阳光下正方形窗子的影子为例,探究了平行投影下正方形的投影。这时只有两种情况,即平行四边形或一条线段,后者只在正方形所在平面平行于投射线时发生。正方形的内角与其投影的内角可能不相等,即平行投影不保持角度的大小,但保持共线性,即共线的点的投影也共线,这两点与中心投影相同。此时平行投影保持平行性和线段的分割比,即平行线的投影仍然平行(或重合),但不会相交;当线段的投影仍是一条线段时,线段的内分点的投影分线段的投影的比不改变。这些性质中心投影不具备。在中心投影下,正方形的投影可能是任意四边形或线段。
教学重点:1、了解中心投影的概念以及中心投影下线段、平面图形与其投影的关系。2、认识平行投影的概念和投影规律,能够画出简单几何体在水平投影面和竖直投影面上的投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十六
基本课时1课时信息。
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所属教材目录。
课
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描写方法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2)掌握小说的三要素。
知识与能力目标。
(3)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4)了解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1)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
(2)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1)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名称执教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2)运用对比手法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
难点。
题。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情境唐代诗人贺知章与86岁高龄辞官还乡,想共鸣,激发回到阔别五十多年,魂牵梦萦的故乡,有带着预习问题,导入学生学习兴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回乡偶书》。由导语思考进趣,拉近学生2分入课文情境。与文本的距文学巨匠鲁迅也曾于1919年回到故乡,钟离。他当时的心情如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从中寻找答案。1.提问:对于鲁迅,我们并不陌生,你知道他的哪些文学常识?2.课件展示:
引导整体感知。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为我们。
知文章内容。
留下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
2.走近鲁迅。
走近2.引导学生3.解题并出示图片:作者3.走近“故带着感情走。
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感知文章的主让学生在自。
清文章脉络。
梳理回顾小说三要素并引导思考:情节。
回到相隔两千余。
1.文章以“我冒了严寒,里,别了二十年余年的故乡去”开篇,表。
现了作者初回故乡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前后变化。
乡?”5分。
3.记忆中的故乡的印象是美丽的。钟。
现实中的故乡的景象如何?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有(横着)几个。
村落(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学法指导:反复品读,抓住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进行分析。
故乡的景物变了,我的感受也随之变了。
随之变化的还有什么?
通过品读重学生通过合作,勾画点字词及具1.小组合作,找出12--30、55--77自积极讨论,分然段中有关人物的描写,从前后对比中,描写人物的相体的描写,关语句,从多种析人物形象。分别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
角度感受人物引导了解常。
见的描写人学法指导: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形象。
物的方法,体态的语句。
会作用。
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
答)。
3.这是表层原因,其深层原因还需我们思。
考,为什么中国当时的社会会陷入这样苦。
难深重的境况?
4.链接背景: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
1911年至1912年初,中国爆发了旨在推。
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
革命,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
清王朝,但中国却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
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实质。在这双重的压迫下,中国的广。
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
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将课前搜集到从对文本的明确:
深入思考造成根源的理解,制度。
人物悲惨命运使学生对课。
文的理解由总结: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的深层原因。
课内到课外,仅从经济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深刻。
实现课内外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麻木。封建思想。
迁移,体现大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
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
深处留下的创伤。特别是闰土对香炉和烛。
台的需求,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闰土对。
苦难有直觉,但对于苦难的根源不理解;
希望改变现状,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
佑。
他是旧中国日益贫困却尚未觉醒的农民的代表。
板书:闰土:农民阶层的代表解读。
人物5.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发生巨变的还有一位人物——杨二嫂。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
25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
分钟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自学。
39--52自然段,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抓住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的语句。
板书:杨二嫂:小市民阶层的代表。
进一步体会。
通过描写刻画人物这种。
小结:杨二嫂是当时旧中国的另一个牺牲。
品。
6.杨二嫂不是主人公却被刻画得入骨三。
分,作者写闰土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呢?
明确:杨二嫂既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
损害,又是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
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同时用她的自。
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
7.“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
相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8.“我”的形象板书:
知识分子的代表。
自主学习,用小。
组学习闰土的方法。
方法,学习杨二。
嫂的人物形象。
__上的双重摧残,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愿望和信心。探究主题3分钟。
课堂小结。
让我们齐声诵读作品主题,向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不断追求的仁人1分志士致敬!钟。
布置1.布置检测练习作业。
参考故乡同步检测。1分。
自主思考,积极。
展示。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钟2.拓展阅读,练笔。
鲁迅的其他作品,写一篇读书笔记。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十七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比,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生活常识对物质性质进行简单归纳总结。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推断相应的性质。
3.学习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
实验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火柴、铁丝、木炭、硫黄。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3分钟)。
【展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讨论。
得出结论:性质决定用途。
列举生活中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2】回忆上节课内容,氧气有什么用途吗?
【展示】氧气的用途。
回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回顾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新课教学。
(35分钟)。
【引入新课】体现了氧气的什么性质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氧气的性质。
【问题3】物质的性质包含哪两部分?
回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述】研究物质性质时通常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部分。
倾听,感受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将已有的旧知识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中。
【讨论】根据物理性质的特点及生活常识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阅读】阅读教材,并提炼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问题4】请你总结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总结记录:
(1)无色、无味气体。
(2)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3)不易溶于水。
(4)氧气可转变为淡蓝色液体和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
【讲述】气体的物理性质一般按照:
(1)颜色、状态、气味;
(2)密度;
(3)溶解性;
(4)三态变化;
这几点进行描述。
倾听,记忆。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气体物理性质的归类方法。
【学生实验】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
操作,观察现象。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问题5】木条复燃的原因是什么?木条和什么物质作用导致复燃?
讨论、记录: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木条复燃是木条与氧气反应的结果。
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思考本质的习惯。
【演示实验】1.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2.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3.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观察现象,区分不同。记录: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展示】正确的文字表达式。
书写:文字表达式。
【问题6】同一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
讨论,分析原因。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讲述】1.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2.在不同的反应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各不相同。
倾听,思考,记录:
1.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硫燃烧实验:水吸收有毒气体so2。
铁丝燃烧实验:水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
帮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原因。
【问题7】观察上述三个文字表达式,填写表格。
讨论完成表格。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讲述】化合反应的概念(基本反应类型)。
寻找规律: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氧化反应。
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讲解】1.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2.氧化反应可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
倾听,记录,通过课本实例进一步认识氧化反应。
【问题7】1.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吗?2.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
思考。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无必然联系。认识到两种反应的类型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反应进行分类得出的。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小结。
(5分钟)。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氧化性。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十八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
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课前组织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内容,让学生记录实验情况以及探究结果,并从中应道学生如何由实验来分析铁生锈的条件、防锈的方法。
关于金属资源保护的教学,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强烈感受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并结合“调查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废旧金属回收的意义,并积极主动去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对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的介绍,让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以便于让学生懂得要保护金属资源。
[重点难点]。
重点: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
难点:对铁的锈蚀防护的“活动与探究”的结论的辨析归纳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锈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owerpoint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题内容;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钉锈蚀”实验,观察并记录铁钉锈蚀情况。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
[教学过程]。
二、金属资源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人类每年要向自然界索取数以亿吨计金属。然而,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据估计每年全世界因生锈而损失的铁就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所以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重大问题。
[学生]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的锈蚀条件的“活动与探究”,完成实验报告。在课堂上回顾实验步骤,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与学生探讨设计的目的并对学生的设计给予评价。
汇总实验如下――取5枚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5支试管中进行下面实验:
在试管1中加入稀硫酸溶液,浸没铁钉后,倒去溶液。
在试管2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使铁钉一半浸没在溶液里。
在试管3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棉球上。
在试管4中注满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塞紧橡皮塞。
在试管5中加入少量干燥剂(碱石灰),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
(注意)试管5需要事先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教师]提问:通过探究小结使铁制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小结:1.导致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水和氧气同时存在;2.加速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酸或者氯化钠。
[教师]了解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才能知道如何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因为如果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能防止铁制品的锈蚀。
[学生]讨论得出防止铁制品锈蚀的建议: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教师]引导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分析: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什么防锈措施?
[教师]简单介绍一些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1.“穿外衣”――加一层保护膜。
如:刷漆、涂油、电镀、烤蓝。
2.“增强体质”――改变其自身的内部结构(合金)。
如:不锈钢、不锈铁。
3.改变腐蚀环境通过具体数字,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分析结束后进行小结,有利于学生把握实验的关键,培养学生实验中认真、细致、严谨的实验态度。
防锈方法的确定,可以结合第七单元学过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运用知识的思路:了解反应的条件――促进或破坏反应的条件――达到某一目的。
(二)金属资源保护。
[教师]金属的防腐可以有效保护金属资源。
[学生]讨论:既然金属资源丰富,为什么还要保护金属资源呢?
[教师]课件展示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和我国金属资源概况。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防止金属的腐蚀;
金属的回收利用;
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如废金属回收、电子垃圾的回收、废电池回收等等。
[学生]汇报交流,积极探讨金属的回收利用。让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金属资源:丰富与有限。提高学生的资源意识。同时利用金属资源的回收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金属回收的活动中去。
二、金属资源的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实验报告: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水和氧气。
3.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二)金属资源保护。
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1.防止金属的腐蚀;
2.金属的回收利用;
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质19篇)篇十九
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下文为您准备了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我班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我班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经过与外校九年级数学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请教交流,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2.教学内容分析。
下期教学进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总复习教学两大阶段。新课教学共分四章。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二章《二次函数》,上学期已讲完。第三章《圆》已讲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四章《统计与概率》还没讲。
总复习是本期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系统的总复习使学生全面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娴熟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学期就将开始进入专题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总复习阶段,必须牢牢抓住基础不放,对一些常见题解题中的通性通法须掌握。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2)解题时自己画几何图形不会画或有偏差,从而给解题带来障碍;。
(3)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够;。
(4)几何依然对部分同学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几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
(5)阅读理解能力偏差,见到字数比较多的解答题先产生畏惧心理。
(6)不能对知识灵活应用。
二、结合毕业班特点,安排教学与复习。
1.做好毕业班学生的思想工作,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特别是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生理与心理健康,使其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坦然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能正确对待中考。
2.做好导优辅差工作。对于优秀生,鼓励他们多钻研提高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抓好基础知识。把主要精力放在中等生身上。
3.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效率,做到精讲多练,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
二、教学目标。
师生共同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训练,顾及多数人的水平和接受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觉得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所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认真捕捉生活现象,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设计一些新颖的、独特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爱数学。通过观察、实践,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兴趣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手作、动手想和动口说的过程。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未来的学习,工作将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因此,本学期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原本复杂的知识通过新技术教学直观、简单、系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5.做好教师间的团结协作,积极向其他教师学习。近年来,教学之声相闻,课下不相往来。的现象愈来不适应现代化教学。反之,备课组、教研组的核心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增强备课组集体教研氛围,进一步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我将努力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复习的系统性。总复习是本期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同学们对初中数学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质量。总复习要特别注意教科书的内在联系性,强调知识之间的衔接和关联,使学生有纲可举,有目可循。
7.抓住复习的重难点。总复习要在普遍撒网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便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8.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分析能力。随着初中知识传授的完结,学生知识系统的初步行成,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已到了紧要关头,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