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研究文学、语言和写作规律的重要素材,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小编精选的范文范本,包含了各个领域和各个题材的作品,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可供大家选择和参考。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一
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会计学理论相互借鉴融合,帮助企业合理预测人力资源投资效益,从而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本文从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着手,剖析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现状,并提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二
3.川濑刚志著《回顾wto争端解决谅解协议的修改谈判进程》。
5.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周忠海等著《国际法学述评》,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李居迁著《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8.宣增益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9.梁西著《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曾令良著《世界贸易组织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沈木珠著《国际贸易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5.朱榄叶编《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8.杨荣珍编《wto争端解决案例与评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版。
返回目录。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三
[3]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4]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四
1.郑永流(译):《法律思维导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2.张斌峰著:《法律逻辑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李静著:《法律思维训练与法律文书写作——推理、结构与修辞》,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4.杨力著:《法律思维与法学经典阅读——以哈特〈法律的概念〉为样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范春莹著:《法律思维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6.缪四平著:《法律逻辑——关于法律逻辑理论与应用分析的思考与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关老健著:《法律逻辑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郑智航著:《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陈瑞华著:《法律人的思维方式》(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0.黄伟力著:《法律逻辑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葛洪义主编:《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2.穆晓军著:《经理人必备的法律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焦宝乾著:《法律论证:思维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赵利、黄金华著:《法律逻辑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5.龙卫球著:《法学的日常思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张大松主编:《法律逻辑学案例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二、
1.鲁丽丽:《形式与非形式逻辑——论法律逻辑之定位》,《现代物业》2013年第5期。
2.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娟:《法律思维研究综述——从语言的角度》,《经济管理者》2012年第24期。
4.庾晋鹏:《从法律推理到法律论证——法律逻辑内涵的逐渐丰富》,《经济师》2012年第11期。
5.李瑜青、张建:《法律思维内涵与特征再思考》,《东方法学》2012年第2期。
6.王利明:《论法律思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7.孙培福:《法律方法中的逻辑真谛》,《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8.王新娟、张斌:《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宪法案例教学》,《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第9期。
9.梁开银:《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契合点——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与改良》,《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0.郭瑞昌:《论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沧桑》2011年第2期。
11.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逻辑与法律逻辑》,《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2.项庭庭:《浅议法律思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3.马玉波:《法律逻辑的思维模式选择——谈谈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14.郭新杰、葛宇宁:《试论法律逻辑的品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5.周占生:《法律思维路径之辨——以规范结构为基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6.王萍:《对法律思维研究的整理与思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印大双:《法律逻辑与大众逻辑之博弈》,2009年第2期。
18.徐楠:《浅议法律逻辑研究的转向》,《沧桑》2009年第1期。
19.聂小明:《关于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内在观察》,《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0.杨建军:《逻辑思维在法律中的作用及其限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1.孙光宁:《法律思维模式及其选择》,《长白学报》2008年第2期。
22.张瑞峰、巴尔:《论法律思维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社会纵横》2008年第1期。
三、
1.卞叶:《论法律类型及其类型思维》,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
2.黄笑君:《论法官的法律思维》,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2012年。
3.郎盛科:《论我国司法审判中的法律推理》,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施榕娜:《法律规则与道德评价对法律推理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_波:《法律领域的逻辑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王建荣:《论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胡媛:《试论中国法律逻辑及其发展方向》,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杨冠祥:《法律逻辑研究的新视角》,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付云云:《法律推理之路》,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王萍:《论法律思维的概念》,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11.胡桂哲:《形式法律推理与实质法律推理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0年。
12.蔡勇:《论法律推理中的实质推导》,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3.邢杰:《从法官裁判视角看法律推理》,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8年。
14.王亮亮:《法律逻辑的生命源》,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8年。
15.范春莹:《法律思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16.罗冰:《民法教学中法律思维的培养》,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五
一项科学研究取得的新成果通常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新进展,它体现着科学科技的继承和发展。如,基于已有的理论、方法、思想、实验手段等,使本研究获得了新进展,有了新发现;或是将一个学科中的方法移植到另一学科中并取得成功;或是对已有方法做了改进。当在论文中叙述研究目的、设计思想、建立的模型、和已有结果进行比较的时候,就要涉和到已有的成果。如果在涉和到前人成果的地方再把已有成果的具体内容抄到论文当中,不但占去论文的篇幅,冲淡论文的主题,而且抄写这些已发表过的、读者可以查找到的内容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在论文涉和到已有成果的地方,不去重抄已有的成果,而是指出登载这个成果文献(出处),这种做法叫做引用参考文献引用了参考文献,就要在涉和前人成果的地方做一个标记,见到这个标记,读者就知道在这里引用了参考文献;按照这个标记在参考文献表中就能找到刊登这个成果的详细内容的文章。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一个标记,称为参考文献的标注。标注的方法称为标注法。
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着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着录的目的'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着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和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和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着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5)着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3)引用论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断章取义。
5)参考文献的着录方法。根据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中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两种。其中,顺序编码制为我国科技期刊所普遍采用,所以这里作重点绍。
返回目录。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六
[7]刘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西北大学20xx.
[8]周新颖.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南华大学20xx.
[10]金曼.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xx.
[11]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审计与我国国家审计改革[j].审计研究,20xx(06):
[14]文硕着.世界审计史(第二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17]尹平.国家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七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于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注:以上在word中的处理是比较常用的做法,不过作者需要了解,投稿稿件是word格式或pdf格式或wps格式,但是很多期刊是用方正排版系统排版的,二者不“兼容”。因此,作者的word投稿只是编辑部排版的原稿,排版问题作者无需太过担心;而作者如想要编辑部出刊前最后的电子稿(有些作者着急要清样或已经排版的电子稿)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没有方正的软件就无法打开这个电子稿。
返回目录。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八
案例选择作为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其选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例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为此,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真实性原则。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真实的数据和基本情节,不能随意进行编造,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相对逼真的经济事项情景,将会计实践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充分体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实现学生会计实务的提升。第二,启发性原则。案例教学中必须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思考题,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为学生创造广阔思维空间,提升教学效果。第三,针对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时,需要从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出发,借助讨论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第四,参与性原则。在会计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会计案例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操作和思考,充分运用学习的相关会计知识研究和分析案例,并且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互动,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问。第五,全面性原则。主要是指案例教学在选择专业案例时尽量保证内容的全面。一方面,在设计专业案例时要注重对会计教学内容的涵盖,面对现实生活实践中会计案例不能完全涵盖书本内容的现状,要求会计教师对一些特殊案例进行收集,使案例设计全面包含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案例讨论活动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讨论活动的最终目的为了进行决策,而仅仅通过简单的案例模拟做出的决策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不足。为此,在案例教学中进行案例设计时要对决策者的风险倾向和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2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案例教学不仅重视理论教学,更重视实践教学。会计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并不反对讲授法,并且认为理论讲授法可以为案例教学奠定知识框架、提供分析问题的策略。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内容加深理解。因此,在会计教学中不能单纯采用理论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要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第二,教师要丰富案例教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采取逼真模拟训练,又可以采用典型示范引导;既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又可以鼓励进行个人练习。为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教学形式时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3案例教学法对会计教学作用分析。
第一,增强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学生要想获得会计知识学习的成功,必须对会计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会计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首先要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与课本上的例题相比,案例自身的真实性是其在教学中的巨大优势,课本中的例题要么是编写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处理,要么就是凭借想象编造出来的。虽然课本中的例题与真实案例相近或相似,但是例题的答案与现实的真实情况却有天壤之别,这会让学生产生例题都是假的没有任何学习价值,当然也不会产生浓厚学习兴趣。而案例教学法提供的案例都是来源于正式注册企业或特定企业的真实业务处理的书面记录,甚至会是学生曾经了解的,会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提升学生对案例的关注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学习欲望的提升。第二,提升学生的工作责任心。案例教学法提供的部分会计案例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除了涉及到企业的方案决策、高层管理人员,还会涉及到财会部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因此,在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极易让学生进入案例创设的情景,将自己假定为相应工作环境中的职员,通过对案例的认真阅读和仔细分析,积极参与到方案决策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策略,甚至有的学生会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出现在不同的案例中,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好奇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责任心。第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下,学生要想获得教师的认可或企业的好评,就必须对教师提供的实际案例进行仔细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并且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讨论过程中大胆的表达出来,并通过合理的分析报告进行呈现。学生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体现自身的价值,往往会对每一个学习环节都高度重视。可见,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对具体操作技术和会计理论知识的`巩固,还实现学生问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交际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提升。同时,案例教学法除了让学生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丰富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十分有利。第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遵循实用原则,提倡具有个性化教学风格,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反对题海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在会计教学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参谋角色,教师只有对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对案例合理布置、对讨论活动科学安排以及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分析,才能实现实务与会计理论的完美结合,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益发挥到极致。可见,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还促进教师对教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第五,让企业间接或直接受益。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其会计处理或部分成功业务可以作为案例在会计教学中被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进行学习和了解,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产生对自身企业的进一步了解,甚至会主动购买企业的产品,这无疑是帮助企业进行宣传但却不需要企业花费任何费用。但是对于部分因违规会计操作或开展违规业务操作造成企业财务出现危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企业,往往不愿意将自身作为案例,这类案例一旦曝光必然会对相关的从业人员产生巨大压力,但是却可以唤醒他们的良知、道德和工作积极性,督促企业进行转变认真经营改变不利的局面。另外,如果可以在案例教学中邀请相关会计师和企业部门负责人,或者将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的报告推荐给相关企业,对企业必定是百利而无一害。同时,会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不论在原单位还是在新单位都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4结语。
会计专业的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灌输为主,对知识的应用重视度不足。虽然在会计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讲解和传授,但是其教学目的不能单纯的局限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会计作为一门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教学方法,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和实际案例的分析讲解,实现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和基本会计素质的提升。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九
文献研究法是我们在学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参考大量文献并对其进行研究,才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和资源。因此,学习和掌握文献研究法对于我们的学术写作至关重要。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自己关于文献研究法的心得体会。
在进行文献研究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意识到文献研究在学术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正如前面提到的,文献研究是我们从事学术研究所必须的技能之一。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现状、探索和发展新的理论观点和想法,并且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支持和背景信息。
第三段:选择合适的文献。
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文献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然后选择关键词和搜索引擎进行文献检索。在选择文献时,需要考虑文献的质量、可靠性、权威性以及发布的时间等因素。为了避免出现文献数量过多,同时也要尽可能简化文献内容。
第四段:深入挖掘文献。
一旦我们选好了文献资源,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各文献的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信息,分析和比较来客观评价这些文献。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问题和假说进行文献综述,找到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对这些文献进行合理利用和引用。
第五段:总结与结论。
在文献研究中,选择文献和深入挖掘文献的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来处理这些文献,才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和支持。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意识到文献研究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总之,通过深入理解文献研究法,我们可以使我们的学术研究更为专业。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十
[4]甘汉,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论文,.。
[12]n.伯拉斯著,戴国瑞等译,水资源科学分配,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年.。
[15]华士乾主编,水资源系统分析指南,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22]安徽省水文总局,.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送审稿),1982.。
[23]北京中水新华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25]肥东县发展计划委员会,2009年肥肥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用用公报,.。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十一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十二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对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及其会计实务处理都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对于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的范围及开始、暂停和停止资本化的时间,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对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及借款费用的披露也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借款费用及其资本化的相关规定,与我国会计制度中的规定有些差异,尤其是在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范围上,我国比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要窄。在对我国相关规定的了解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提出改进建议。
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是不可避免的。借款所产生的费用包括借款的利息、溢折价的摊销、因借款发生的手续费等辅助费用、外汇借款的汇兑差额等。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于发生时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二是予以资本化。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是指将借款费用直接计入所购建设资产的价值,在财务报表中作为购置资产的历史成本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对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孟辛。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n]。中国税务报,2006.
陈炳辉、单惟婷。企业财务管理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左春燕。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思考[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出版社,2006.
(一)主要内容。
(1)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概念、范围及确定条件。
(2)对中外借款费用资本化和新旧借款费用资本化。
(二)预期目标。
(1)具体分析我国借款费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提出完善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策。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经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对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现状,找出了其发展的意义和存在弊端,为提出解决方案积攒资料,本文同时采用了归纳分析法,从国内外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的对比中,分析归纳出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对此提出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
第一部分:绪论。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借款费用资本化基本理论综述。阐明与借款费用资本化有关的概念、确定的条件及实施的范围等,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第三部分:通过对中外借款费用资本化和新旧借款费用资本化进行探讨,其中重点针对房地产开发中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进行探讨,来分析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成因。
第四部分:对解决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问题的对策进行深层次挖掘,进一步借鉴国外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经验和成果,并辅之以典型案例。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第一阶段:2月23日前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3月底完成论文大纲。
第三阶段:4月份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第四阶段:5月份彻底完成初稿。
第五阶段:5月份底定稿。
第六阶段:6月份答辩。
学生签名: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指导教师意见:xxx。
教师签名:xxx日期:20xx年xx月xx日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十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提供金融保障。依据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强化会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管控运营风险的重要内部手段。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运营管理特点在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管理工作中已经取得明显改进。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属于国有控股或集体控股的股份制银行很多商业银行行政化管理特色较为明显。因此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工作中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相对较多尤其是上级金融主管部门有时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地方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运营管理独立性。这导致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内控管理工作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制约性问题。部门岗位职责定位不清晰、重经营轻管理、侧重事后追责忽视过程监管等因素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内控管理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研究当前会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之策。
2、商业银行会计内控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管理工作一直是商业银行防范运营风险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国当前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实际,会计内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2.1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部门岗位人员职责定位不清晰。
会计内控制度是做好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的重要制度保障。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出台制定了较为详细可行的银行业会计内控管理制度。但是,目前很多会计内控制度并未有落到实处,部分岗位人员职责定位也不清晰。以商业银行借贷业务为例,应当做好授信方财务状况的调研工作。但是,部分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把这项工作完全委托给办理借贷的工作人员,银行内部会计人员并不直接参与。这容易导致信用资质作假现象。其实,我国商业银行很多规章制度等已经明确规定了会计人员在借贷业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是一些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未能贯彻落实这一制度,导致会计人员在借贷业务中职责定位不清晰。
2.2过于追求营业利润,重经营轻管理现象比较突出。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体系已经转变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主的全新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也称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这迫使商业银行也需要参与市场竞争,获取营业利润,以实现自我进一步发展壮大。过去几十年,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把提高银行营业利润、降低银行坏账率等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导致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重经营轻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商业银行评价下属部门、员工的主要指标是看其是否给银行带来客观的利润。这种维利润至上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让商业银行忽视了会计内控风险管理等工作。
2.3侧重事后追责忽视会计内控过程性监管。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会计内控领域还未能建立有效地风控管理机制。这导致当前很多商业银行侧重于事后追责忽视会计内控过程性监督的现象比较常见。,浙江萧山某商业银行营业点发生几名银行出纳做伪账侵吞挪用客户资金的问题。事情败露后,该商业银行对参与人员进行了严厉的追责,并追究其法律责任。但是,此事件导致的客户数百万元存款损失的弥补难度非常大。其实,早在该商业银行上级主管部门在内部巡查中就发现了上述苗头,但是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更没有采取有效地过程性监管措施。
2.4会计内控监管人员自身风险意识不足,监管力度不到位。
会计内控监管人员是做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要防线。但是,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监管人员自身风险意识不足,监管力度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分析原因:会计内控监管人员多由商业银行内部人员兼任,并未有设立专门负责机构。即便是一些商业银行设立专门机构,也相对不受重视。这使得会计内控监管人员自身风控意识也相对不高。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监管工作行业准入门槛低,使得一些不具备相关监管资质的人员也进入这一领域。这也是导致会计内控监管人员自身风险意识不足,监管力度不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3、加强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管理的建议。
3.1强化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明晰部门岗位人员职责。
强化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明晰部门岗位人员的职责,是做好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保障。我国商业银行下属各营业网点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内控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会计内控制度实施的步骤、程序和工作标准等内容。同时,要明确不同部门岗位人员在会计内控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责。要出台制定一些针对会计内控管理方面的评价条例等。要对内控制度执行中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的追责等。
3.2强化会计内控管理理念,实现内控管理与营业利润的双赢。
我国商业银行要改变重利润轻管理的做法,要把会计内控管理工作当作商业银行的重要工作。要在追求营业利润的同时,不能忽视会计内控管理工作。从本质上看,会计内控管理工作本身也是商业银行获取更多营业利润的内部保障。商业银行营业利润的提升,与会计内控管理工作存在正向关系。西方商业银行运行管理数据显示,会计内控管理水平没上升1个百分点,可以增加0.3个商业银行盈利点。因此,强化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管理理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内控管理与营业利润的双赢。
3.3建立过程性内控监管体系,把终结性追责与过程性防范有机结合。
建立过程性监管体系,改变以往侧重于事后追责的滞后性做法,实现终结性追责与过程性防范的有机结合。这是做好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外在保障。因为很多商业银行运营风险隐患都可以通过过程性监管予以化解排除。如果单靠终结性追责不能真正发挥会计内控监管的效力。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深入思考如何建立有效地会计内控过程系监管体系,把各种会计内控风险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过程性防范监控可能会导致会计内控工作量的增加,但是却可以有效防止各种风险的发生,进而保障商业银行有序健康的运营发展。
3.4提升会计内控监管人员风险意识,增强监管能力。
要提升会计内控监管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监管能力。这是做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保障。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重视会计内控监管人员工作业务、职业能力的培训工作,让他们能够始终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会计内控监管工作的需要。同时,应当适当提高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监管行业的准入门槛,让一些具备更高监管素质的人员进入这一行业领域。对待一些不适合这一工作岗位的人员,应当及时为其调换其他岗位甚至脱岗。
4、结论。
会计内控风险管理工作,应当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工作之一。只有强化会计内控风险管理工作,才能为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营业利润,推动自身做强做大提供内部管理层面的保障。
[1]李海霞.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防范解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7)。
[2]张安扶.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中常见的内控风险、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7(11).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十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逐渐朝着数字化、新信息的方向发展,物联网、互联网以及云计算发展十分迅速,导致社会充满数据,因此,使得数据成为了新的信息资源,需要人们进行适当的利用,以此来满足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要求。基于此,导致呈现指数形成增长,并且变的更加复杂化,使得大数据区别与传统的数,增加了内涵。可视分析实际是一种融合了信息可视化、科学可视化、数据挖掘、人机交互、信息论、认知科学等方面的新方向学科。可视化分析实际上是一种能够利用交互式可视化界面来对复杂数据进行分析的技术,可视化基本流程为数据、知识、循环数据,主要包括可视化技术以及自动化分析技术。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利用自动化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的时候,在使用能够进行分析的人机交互界面和能够进行信息可视化的界面来融入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地得到观察大数据的能力[1].
2大数据可视化分析。
2.1文本可视化。
作为大数据时期文本可视化数据的一个典型文本信息,实际上也是最主要的互联网数据信息,与此同时,也是物联网通过一定的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类型,在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最多的就是文本形式的电子文档。文本可视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观的体现文本主要优势和特点,例如,逻辑结构、动态演化规律以及主体聚类等。最基本和典型的文本可视化就是标签云,依据词频来合理的把关键词进行排序和归类,然后利用一定的颜色、大小等属性来进行文本可视化。
现阶段,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字体大小展现的关键词使用在互联网中主题热度的`识别。随着关键词数量的不断增加,如果不能合理的进行设计阀值,就会出现重复覆盖以及局部密集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提供一定的交换窗口来操作[2].
2.2网络可视化。
在大数据分析中最常见的关系就是网络关联,例如,社交网络和互联网。实际上层次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网络信息。依据连接拓扑和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可以非常直观的体现出网络中隐藏的关系。例如节点,实际上是进行网络可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怎样在大规模边和节点的网络中利用有限空间进行一定的可视化,是现阶段大数据研究的重要和难点。除了能够可视化静态拓扑关系,还具有相应的动态流动演化性,所以对动态网络进行一定的可视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随着网络中边和节点数目的增多,很容易出现覆盖、重叠以及聚集等问题,不能很好的进行可视化,影响效果。因此处理大规模可视化的主要方式就是图简化。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利用多尺度和层次聚类进行交互,把大规模数据变化为具有一定层次的树结构,然后利用多尺度进行不同的可视化。另一种是对边进行适当的聚集,保证具有清晰的可视化效果。这些都是简化的主要方式,也可以看出引入交互技术,是可视化技术未来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3].
2.3时空数据可视化。
时空数据主要是指具有一定时间标签和地理位置的数据。
移动终端与传感器发展非常迅速,因此,使得时空数据逐渐成为大数据发展过程中典型的数据类型。充分结合地理制图学以及数据可视化技术,分析和研究空间和时间对于可视化表征之间的关系,能够很好的展示空间和时间以及规律模式。大数据时代发展模式下,时空数据具有实时性和高维性,同时这也是数据可视化的重点。为了能够更好的体现信息随着空间和时间位置发生一定的变化,一般可以利用信息对象来逐渐实现数据可视化。流式地图是最典型的可视化方式,充分融合地图和时间事件流。为了可以打破二维数据的局限性,出现了时空立体方,是利用三维模式来展现空间、时间、事件[4].
2.4多维数据可视化。
多维数据可视化实际上就是说拥有很多个维度的数据变量,在数据仓库以及数据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商业智能系统、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多维数据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发现多维数据的模式和规律,合理展示不同纬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多维数据可视化具有多种方式,主要包括基于图标、基于图结构、几何图形、基于层次结构、基于像素、混合方式。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几何图形是研究多维数据可视化的重点。
最常用的多维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就是散点图,二维散点图可以适当利用多维度中的两个维度综合的体现映射到两条轴上,利用不同的图形在二维平面内合理反映维度信息。例如,可以利用不同颜色、形状等来表示一定的离线或者连续性。投影是从多维度方面来体现可视化的一种方式。能够很好的体现出维度的属性值的分布情况,还可以体现多维度之间的关系[5].
3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大数据分析的重要方式,可视化分析可以有效的弥补计算机自动化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缺陷。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可以很好的融合计算机的分析能力和人们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在依据数据挖掘前提下进行的数据分析。
文档为doc格式。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十五
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逐渐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我国及周边国家屡遭洪涝、旱涝。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一)目的。
了解"蝴蝶效应"产生的原因,认识它产生效应的内在机制。分析它对环境气候的作a用,寻找保护环境的方法。
(二)意义。
通过对"蝴蝶效应"的研究,意识到小的事件可以产生大的广泛的结果,提醒我们要着眼全局,防微杜渐,采取预防措施,保护环境,以避免造成大的灾难。
(一)文献研究法:
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
(二)问卷调查法:
制订调查问卷并进行间卷调查。
(一)准备阶段。
11月日一日,可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
(二)实施阶段。
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11周:
(1)、汪弋力、黎勇宏:在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提出具体的背景和目的。
(3)、周六,汪义力在小组汇报,黎勇宏记录。
12周:吴雨松,兰娅:在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收集"蝴蝶效应"对我全球气候影响的事例。
13周:将回收的调查问卷以及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初步整理。
14周:可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每人写下心得体会。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现"蝴蝶效应"原因及对气候的影响,小组成员分析、讨论制预防气候灾难的方法。
最后,将讨论草案完善归纳、取精去糟,总结并写出最后的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
15周,最后写出的研究报告经老师指导修改后,交学校。
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主观条件:全体组员对课题十分感兴趣,十分积极,团结协作。
客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方便查阅资料。
经费来源:本课题经费要求不高,大家可以自筹解决。
《气候战争》。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十六
文献研究指的是通过对现有文献、文书的研究进行信息整合和分析,探究问题的理论、实证和政策意义,以期得出结论,对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文献研究法(LiteratureReview)是各类学术研究中固有的内容之一,是一种系统、客观、综合性的学术研究方法,也是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与前人学者相关研究相比较而获得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的手段之一。在实践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文献研究法对研究的重要性,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文献研究法对于研究过程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文献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
1)文献研究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研究者感兴趣的各个领域。众所周知,研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而文献研究是从已发表的书籍、论文、报纸、网络等中,查找与问题相关的资源,为研究者寻找到“点”的过程。很多领域的问题研究,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覆盖所英的资源,此时使用文献研究法就变得尤为珍贵,可以发掘更多的问题。
2)文献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前人研究工作,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文献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到研究领域发展到现在的情况及其局限性,然后更好的寻找切入点,优化研究方案,避免重复性研究。
1)确定研究领域和主题,了解重要研究性问题;
2)查阅研究方向的主要文献,分享相关信息;
3)评估分析这些文献,并作为经验的衡量标准;
4)并根据这些分析和经验,提供对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机遇的启示。
第四段:谈个人心得。
在个人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文献研究对于研究发现和发现问题的重要性。研究中,我使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查读,对已有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并在研究问题时参考了这些文献。在读完大量文献后,我逐渐形成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发现了问题,同时也确认了研究方法。当开始自己编写论文的时候,这些文献和我的研究思路汇同形成了最终的论文贡献。
第五段:结语。
总而言之,文献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扎实的知识储备并提高研究发现,这是发现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在研究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合理主义和透明原则,查询合适的文献资源,进行质量评估,在合适的时间内撰写出相关的研究报告或者论文,以促进学术研究和实践的持续发展。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十七
文献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学术研究方法,它是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收集、分析和评价来支撑研究结论的方法。在我的学习、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文献研究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旨在分享我对文献研究法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其他学习者有所借鉴和启示。
第二段:文献收集的重要性和方法。
在进行文献研究时,文献的收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文献的收集,我们可以获取到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建立自己的思路和研究框架。文献收集的方法主要包括:建立文献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定期检索和更新文献,筛选和整理文献。在进行文献收集时,要注意精准和全面,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和范围,选择适当的文献来源和引用方式,并加强文献分析和思考,完善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案。
第三段:文献分析的方法和手段。
在进行文献研究时,文献分析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文献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主题分析、语意分析等。在进行文献分析时,要加强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手段和工具,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和学术成果。
第四段:文献评价的标准和意义。
在进行文献研究时,文献的评价是衡量文献质量和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准。文献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作者资格和信誉、作者研究题目和实践经验、文章内容和论点、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学术贡献和影响等。在进行文献评价时,要全面而客观,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和范围,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和分析方式,并且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和判断,增加自己的科研和学术成果。
第五段:结语。
通过对文献研究法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文献研究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体会到文献研究法的难点和挑战。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重视和加强文献研究法的应用和发展,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人生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论文文献研究法(优质18篇)篇十八
[5]著者.题名[d].所在城市:学位授予单位,出版年.[学位论文]。
[6]著者.题名,报告号[r].出版地(城市名):出版者,出版年.[科技报告、手册等][7]著者.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如).[电子文献]。
[10]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