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也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下面是一些来自教育界专家的一年级教案,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通用13篇)篇一
教科书第68页例2,练习十二第5、6、8题。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1.教师准备情景图的课件。
2.学生准备3捆6根小棒。
一、学前准备。
口算。(电脑出示。学生开火车练)。
11-3=13-8=17-9=14-5=。
15-7=12-3=16-8=13-7=。
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来做几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8-6=87-3=96-6=。
同学们发现两位数个位上的数都比减数小,如果直接减,够不够减?(不够减)那这三道题怎么计算呢?(退位),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列出减法算式。
课件演示:玩具商店的玩具货架画面。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屏幕上突出货架下半部分的两辆玩具汽车图)。
生:图上告诉我们两辆玩具汽车的价格是15元和36元。
课件继续演示:两个小朋友进行对话。左边的小朋友在问:“我只有8元,想买一辆赛车玩具,还要攒多少元?”
师:图上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和想什么?
师:你知道怎样列算式吗?为什么这样列?
生答师板书。
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5-2、76-4等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35-2、76-4等算式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够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师:不够减怎么办?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
动手摆小棒,分组讨论36-8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说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摆小棒的过程和方法?
生:6不够8减,我们先打开一捆和原来的6根合并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里面减去8根。
师:16根减去8根还剩8根,再加上剩下的2捆(20根)一共还剩28根。在算式后面写上得数“28”。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师:从刚才摆小棒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谁能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36-8的方法?
生: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中我发现计算36-8,可以把36分成20和16,再用16减去8,最后把8和20合起来就是36-8的差。
结合生答师板书:36–8=28。
/\。
2016_8。
8
(4)引导学生探索另外的算法。
师:还有其它算法吗?
生:也可以把36分成26和10,10减8得2,再用26加2得28。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6–8=28。
/\。
2610_8。
2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计算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在以后的计算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8页“做一做”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可指定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的在下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先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与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
3、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先让学生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独立算,最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师:怎样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5、6题。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通用13篇)篇二
1、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能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1、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2、四步:学、交、练、导。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课件、小正方体。
一、自主学习。
出示复习题,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实自主学习的任务。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和时间要求。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展示不同的摆法。
小组合作。
二、探究交流。
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三、汇报展示。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四、达标检测。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五、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通用13篇)篇三
1、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两数相减时,对准数位,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上借1当10。
3、会正确书写算式。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两数相减时,对准数位,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上借1当10。
图片、计算卡片、本、笔。
2、教师利用竖式方法讲解:
第一步骤:先算个位,5不够减7,上十位上借1当10,也就是15-7=8。
第二步骤:再算十位,3借走1是2,再减1等于1.
4、请幼儿说出退位减法口诀。
5、出示计算卡片口算:
6、游戏:找错。
7、拿出本、笔书写算式。
8、教师讲解,幼儿书写。
9、教师巡回检查,并指导。
10、作业展览,教师讲评。
活动延伸:
水平一:幼儿自由活动。
水平二:练习口算。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通用13篇)篇四
2、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会辨认。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会辨认。
教具准备:投影片、投影仪。
师出示洗衣机,每位学生坐在座位上看洗衣机,说一说你看到什么?两人一组说一说。
1.出示小气车图。(略)。
2.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3.分小组讨论。
4.判断练习。
6.电脑显示大象、小猫、小猴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分小组说一说,他们看到的是哪一面?用直线连接。
1.桌上摆出自己的玩具,同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看到的什么?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通用13篇)篇五
《观察物体》需要让学生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教案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0—41页上的内容。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一、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二、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给小熊“拍照”。
(1)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2)实地“拍照”: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3)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2、给小猫“拍照”。
(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猫拍照的场景及4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在书上连一连。
(2)核对结果。
3、观察茶壶。
(1)请组长拿出一把茶壶,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3)在屏幕上打出四位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观察茶壶的场景,并出示四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4、观察茶壶和茶杯。
(1)请组长再拿出一个茶杯,放在茶壶旁边。
(2)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壶的哪一边。
(4)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4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4、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别出示教室前、后两张照片。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一张呢?为什么拍出来的两张照片不一样呢?
请仔细观察两张照片,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因为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不一样。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二、游戏活动,加深体验。
1、游戏:画图形。
方法:以四人为一组,分别围坐在桌子的四面,在桌子的中间放一个水壶,每人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
学生自己活动,交流所画图形,并换位观察、体验。
小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2、游戏:找图片。
方法:组长转动水壶,使把手正对着一个小朋友,每人根据自己看到的找出一幅画,组长再转动水壶,重新寻找,过程同上。
3、游戏:找位置。
方法:请组长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打乱顺序,然后给组里的每一个小朋友发一张,学生根据自己手里的图片找一找自己的位置,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师生互动,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实践巩固,提升能力。
1、连一连:课本第90页。
学生先看图想一想每个小朋友看到的小猴会是什么样的,再独立连一连,集体交流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2、“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判断,指名说说理由。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小结: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物体,知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四、拓展延伸,引导观察。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小朋友课后可以自己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哪些不同的样子?把你看到的情况画下来。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10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退位的含义。
1、口算:
2、计算:
(1)首先列竖式要注意什么问题?(相同的数位对齐)。
(2)十位上的5被借走了一个1,还剩几?4-2=2个位上写2。
(2)四人小组讨论: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1、出示题目第21页的第六题,分别让学生说出个位够减不用向十位借一,让学生说出计算正确,但书写不对,十位算得的0不用写,让学生说出最好打上退位点,防止忘记,出错。
2、4人小组分工合作,解决第21页的第7题,做完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第8题,说明先写上得数,再连线。
第11题,写出竖式。
教学反思:
1、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能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1、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2、四步:学、交、练、导。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课件、小正方体。
一、自主学习。
出示复习题,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实自主学习的任务。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和时间要求。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展示不同的摆法。
小组合作。
二、探究交流。
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三、汇报展示。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四、达标检测。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五、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课本第78页。
1、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会分类总结,归纳整理和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口算卡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一、分类整理:
出示一组口算卡片。
25+839+4036+759+2。
50+1621+642+347+30。
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25+821+636+759+242+3。
50+1639+4037+40。
2、21+642+3。
25+836+759+2。
50+1639+4047+30。
告诉小朋友你为什么会这么分呀?(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不进位加),两位数加整十数。)。
二、计算各题,总结计算方法: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算出来吗?比一比谁算得快?
总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突出进位加法。(请学生说算法)。
三、练习:
这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样的题?(分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的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朋友合作完成。
(小组活动)。
四、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公布给大家,让大家评评(重点讲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通用13篇)篇六
理解退位的含义。
1、口算:
2、计算:
(1)首先列竖式要注意什么问题?(相同的数位对齐)。
(2)十位上的5被借走了一个1,还剩几?4-2=2个位上写2。
(2)四人小组讨论: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1、出示题目第21页的第六题,分别让学生说出个位够减不用向十位借一,让学生说出计算正确,但书写不对,十位算得的0不用写,让学生说出最好打上退位点,防止忘记,出错。
2、4人小组分工合作,解决第21页的第7题,做完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第8题,说明先写上得数,再连线。
第11题,写出竖式。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通用13篇)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能正确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和观察活动;能克服困难,努力追求成功。
教学重点:
1、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的角度。
教学难点:
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的角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出示《盲人摸象》的画面,选用成语《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新课。
师:故事中的盲人们分别把大象说成什么,为什么?引发学生讨论。(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由“摸”过渡到“观察”。既能为新知做好铺垫,又能渗透本课的重点内容,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二、体验感悟,探索新知。
1、猜一猜。
运用课件出示一个小猴的照片,先出示从前面拍的让学生说一说都看到了这个猴子的哪个部位,再出示猴子的后面、侧面的照片,分别让学生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师:拍的是同一个猴子,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知道吗?(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物体的不同角度去观察,初步感受观察点不同,所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我这样的做得主要目的是以身边的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观察物体的角度,如正面、侧面、背面)。
得出结论:同一个物体,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分别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出示课本例1。
让学生观察图1,赵亮、王丽、丁一、江分别看到水壶的哪一面?并说一说为什么。
小结:为什么他们看到的图形不一样呢?(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想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的形状,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2、实物观察教学。
教师在教室中间的桌子上放一个水杯,全体同学面向水杯进行观察。
(1)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看到水杯的那些地方。
(3)刚才我们坐在自己的面只能看到水杯的一个面,怎样才能看到水杯的其它面?(小组讨论)请对面的两组同学交换位置,说说所观察到得结果跟刚才一样吗?你知道为什么?(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位置的变化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小结:站在各个位置观察到的水杯的部位是不同的所以得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出示课本例二。
进一步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小女孩的正面、左面、侧面分别是小红、小军、小明画的。
3、观察验证。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观察的方法以后,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实物(如长方体,正方体,玩具车等特征较明显的)放在桌面上,小组四个人分别在自己的位置观察,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看到的是实物的哪一个部位。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究,总结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这一结论。(板书)。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下面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
利用多媒体出示课堂活动第一题,说一说图中三个人看到的小汽车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汇报,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练习。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这节课中,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回家后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所看到的物体形状都不相同呢?(设计意图:本节课重点介绍了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形状不同,然而,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一些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形状是相同的,因此,可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去寻找,观察,如球、苹果等,这样既体现了知识的严密性,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通用13篇)篇八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加以识别。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学具准备:各种物体。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小组活动:
要求:1、要爱惜物品,不要把别人的东西弄坏。
2、在分的时候,不要大声说话,不要抢。
3、想一想。在分类时,你们将这些物体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分类的。
汇报:你们分成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要求:
a)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其中一种物体,说一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进一步认识各种物体的特点)。
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对正方体和长方体进行区分、对圆柱体和球体进行区分。
b)其他同学认真看、仔细听。
c)每个同学介绍完以后,同学们出示和他一样的物体。
d)在教师的教具中找一找与之相同的形体。
三、进一步认识各种物体。
1、出示抽象出来的物体图形: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2、小游戏:找朋友。
3、小练习:数学书65页的1、2题。
4、数学练习卡。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是为我到康平送教下乡而进行的再设计)。
你说我摆。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老师为你们同座准备了学具,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闭上眼睛,摸一摸,能否辨认出来。
二、学习新知。
3、你说我摆。
1)老师说,同座合作摆,。
2)同桌互相进行游戏。第一次,两个物体。第二次四个物体。
三、练一练。小组交流。全班验收。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3、自选一场景,进行位置关系的描述。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通用13篇)篇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具准备:
计数器1个小棒100根铅笔24枝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
(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3)6个十和2十一组成()。
(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上分别贴上“十位”、“个位”。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1.教学例3。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十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教学例4。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拥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l”,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3.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课本第37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做游戏:接通电话。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掌握的很好只有个别学生老是在读数写的时候把汉字写成数字。还需加强辅导。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正确熟练的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比100多1的数是99。()。
53和35一样大。()。
97前面的数是98,后面的数是96。()。
99大于100。()。
和70相邻的数是71和72。()。
从61到73中间有12个数。()。
一个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51。()。
78个是由7个一和8个十组成的。()。
39和41的中间是40。()。
40+5比50+4小。()。
二、创设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参加吗?(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三、探究新知。
(1)同桌说一说。(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0+30=50。30+20=50。
3.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后面的数叫和。
5.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并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小组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6.请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四、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小白兔决定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玩开火车游戏)出示课本练一练第3题,快速口答。
2.三只母鸡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请你快速的找出每个小鸡的妈妈是谁?
3.出示果园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通用13篇)篇十
说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类》。
教学目标:
1、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不同的事物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
说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动物图片、实物投影学具准备:
1、房间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每小组一份)。
2、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在家里一定能帮妈妈做做很多事情,谁愿意告诉大家你都会做些什么呢?
2、看来同学们都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师家的宝宝林林,一回家就把房间弄成这个样子了,你们看看(出示房间图)。你们有什么想法?(好乱)。
二、创设时空、自主探究。
1、说说房间里有些什么呢?
2、你们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3、师:这么多东西要收拾,好麻烦哦!你们准备怎么收拾呢?(同桌说一说)。
4、讨论:一窝蜂的上来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怎么避免呢?(分工合作)我们怎么分工呢?强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注意不能乱抢。比一比,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老师给这个小组奖一颗合作星!
5、生汇报,并说一说为什么都愿意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7、现在的房间变得怎么样了?
看来,我们要学会把各种物体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进行分类,这样就能使乱七八糟的东西变得整齐起来。
三、应用拓展、自主构建。
1、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你能说说吗?
2、把同类的圈起来。(找相同)先说说分别是些什么物体,再进行分类。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找不同)。
(1)教室里这么热闹,可把一群小伙伴可急坏了,它们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们是谁呢?闭上你的眼睛,千万别睁开,你会得到一份惊喜!(师分发动物图给学生,并出示挂图)。
(2)睁开眼睛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生说)师:蓝蓝的天空,宽阔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动物该回到哪里呢?(回到大自然!)那么这些可爱的动物该放回到大自然的哪个地方呢?你能把它贴到合适的地方吗?(生有序地上台贴动物)。
(5)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会飞的――天上;会跑的――草地上;会游泳的――水里。
5、整理学具盒。
(2)汇报:你是怎样整理的?
(3)把学具有序地进行整理,放到学具盒里。
四、评价反思、自我体验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还有什么遗憾?
五、教学反思。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己提出分类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既是方便我们的生活,又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组织系列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画一画、贴一贴、摆一摆,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从中体会分类的结果在不同的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分类、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利用十一长假休息期间,带孩子去北京旅游,恰逢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举办全国四市十二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研讨会。带孩子玩了两天后,放弃了游玩时间,和孩子一起听课了。
因此,有幸听到了吉林市船营区实验小学的张秋菊上的一节课《分类》,所不同的是这是北师大教材的。张老师的教学中,通过几个活动――整理房间、分水果和蔬菜、贴动物、分卡片、整理书包,体会了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后,听取了湖北省特级教师梅安妮老师的指点,整节课虽然体现了分类的思想――按标准分类,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但是新课程倡导的生活问题数学化,几乎没有类似于给同类物体画圈等练习,是本节课的一个缺憾。在张老师这节课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上完课后,感觉比较舒心。但是,美中有很多不足。例如,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这个重点突出不够,学生尽管已经会分类了,但是还没弄清楚什么是类。在学生整理完房间后,还有个小结:“衣服放在――柜子里;文具放在――书桌里;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间现在怎么样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学习了,上哪找?”这部分其实就是突出类和分类的,这只有下一节课中强化了。
又如,给动物分类,还欠考虑。学生出现了“狮子老虎放远点!”的呼喊,是我史料不及的。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欠缺,低估了学生的思维方向。还有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课堂虽然活,但是感觉有点乱。努力做到活而不乱,是我们所有老师共同的祈望。因为活,导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不重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听了贺老师的评课,我更清楚该怎么上好这节课了。
《分类》评课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数学方法。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事物的用途、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也就是单一标准。那么,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呢?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是本节课学生所要感受的重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通用13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能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让学生知道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2、使学生感受对称美、渗透美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教具学具:
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说一说本单元学习了那些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分层练习。
1、练习十六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3)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知道了什么?
2、练习十六第2题。
判断下面三幅图分别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3、练习十六第3题。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数学书,分别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然后再书上连线。
4、练习十六第4题。
观察老师准备的图片,分别看看是在哪个位置拍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5、练习十五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做练习你学到了什么?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以后再观察物体的时候,要多从几个方向看一看。
四、课堂检测。
再往桌面上摆一个立方体,让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看到的形状与上次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说出看到的具体形状?
(2)分别把你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教师逐个检查。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通用13篇)篇十二
1、教材分析。
《物体分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虽然不多,但很重要,对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能对简单的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情感性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给这些物体分类。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5、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实物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创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其次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意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活动教学法。
通过学生自己搭建自己喜欢的形状,大胆发挥想象。同时渗透独立、探索、合作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激励、表扬的`话语,肯定学生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语言训练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每一环节我都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活动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思想,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展开,让整个课堂都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原则,对本课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
(二)实践探索,认识物体。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节课我设计“看谁说得准”的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也是对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本节课我设计让学生当小工程师,要求学生用各类物体搭成自己喜欢的形状,这一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类物体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创设了民主、平等的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这一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想”,将“玩”中感受到的体验“数学化”,使教师“教”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学”的活动,“教数学”也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静止呆板”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同时学生自己也体验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性。
(三)巩固练习,回归生活。
1、第一道练习题是课本65页练一练的第1题,这道题学生既可以连线也可以写序号。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实物中分辨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2、第二道练习是教科书65页练一练的第2题填表,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个数。练习给出的图形不多,也比较简单.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完成。
(四)、内容小结,巩固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既是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自我整理,同时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让学生分辨老师给出的图形是什么物体,再把图片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既动脑、动手又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生活中,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将这节课所学的几种物体的名称写到黑板上,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通用13篇)篇十三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培养学生辩证、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大胆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幻灯片、玩具小熊、水杯,长方体盒子。
学生活动:将长方体盒子放在讲台上,让三名学生分别站在长方体盒子的不同面,把各自观察到的.盒子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抛出疑问,引发冲突,促使学生思考。)。
生:因为刚刚三名同学站的位置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一)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1、教师转动身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2、拿出玩具小熊进行展示,让学生简单感知小熊的正面、侧面、背面。
(二)从不同的四个面观察玩具小熊。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a、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思考。b、请4位同学观察汇报,“我在小熊的()面,我看到了小熊的()”。
1、原位观察,交流,指名汇报。
2、换位观察,四名学生每次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个座位,直至回到原位。每换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汇报。
讨论:从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小熊后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
3、师:同学们,老师课前还给小熊拍了照片。幻灯片依次出示四个面的小熊照片,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这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4、试一试练习巩固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三)观察上下认识上面、下面感知物体。
师:除了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还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师:猜一猜他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出示图片)。
配一个练习上面、下面。
师:老师拿出杯子,顺时针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杯子后,有没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分享?生: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水杯,看到的是一样的。
引导学生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收获吗?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