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和兴趣特点。这里有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专业14篇)篇一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专业14篇)篇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尝试“平均分”
第一环节:分一分。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随便把18根小棒分成两份,数数看你的左手和右手里分别有多少根小棒?(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提高课的吸引力,二是为了让学生感觉到随便分,分成的两分不相等,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分得两份相等。)。
2、现在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分,注意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分成2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3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6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9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在这一环节中我有意的选中了18根小棒,因为18的因数比较多,从把18根小棒分成2份到分成9分,难度依次增加。为的是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体验活动,学生不管用那种方法只要分开就行,不会分的学生可以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每份的根数同样多这一现象,也就是什么样的情况叫平均分。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回忆起上学期学过的相同的加数相加的情况。)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如果我们把小棒每份分得的根数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平均分,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第二环节,说一说。
出示课件(葡萄,西瓜,苹果),小组讨论判断哪组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平均分的直观模型,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第三环节,演一演。
1、小朋友,我们来分一分下面的里,把下面的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环节,我们通过练习来让学生对平均分进一步的理解,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论理解进行了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同学们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对演一演的第一环节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平均分的知识,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小结: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的。象这种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或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指板书,齐读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并教授除法知识。
第四环节,想一想。
1、出刚才我们看过的图片,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所学的知识即刻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2、练一练。
(1)球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个,并填上真确的答案。
(2)的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的得数。
(3)把12根火柴平均分成几堆,有几种不同分法?(先分一分,再写出算式)。
(4)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多,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设计意图: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此,我在本环节设计了各种形式的练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参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以增强学生对前后的体验与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从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文档为doc格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专业14篇)篇三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情景图或课件等。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专业14篇)篇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预设学生会问:怎样分竹笋?)。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12345。
熊猫弟弟54321。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师:(课件演示)把6个竹笋,分给了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3个。它们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平均分。
师: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个。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再说一遍?(生重复2-3次)。
2.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信息: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师:如何进行平均分?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帮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们怎样分的桃子?(学生上台展示如何平均分)。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
预设:1个1个的分的;2个2个的分的;3个3个分,再1个1个分的;4个4个分的。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
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们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我们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分,也可以4个4个的分。但是不管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结果一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谁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说一说。
3.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板书: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
师: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
师:可以再请棋子来帮忙分一分吗,这次要拿出多少个棋子?
生:15个。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个棋子?怎样分的?分给了几只小兔?请一生上来分。(使用学具分一分)。
学生边说边分:拿出3个分给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再拿出3个分给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个萝卜,再给1只小兔。这样15个萝卜分完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分给了5只小兔子。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生:……。
4.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
师: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师说悄悄话了: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
生: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师: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纸上用铅笔圈一圈。
师:谁来说说分给了几只小松鼠?
生:3只。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
师: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个有分给了一只小松鼠,还有5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松鼠,分给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练习,构建语言模型。
师:森林里的小猫和小猪也分到了食物,咱们来看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
(2)圈圈画画分苹果,初步认识平均分语言模型。
课件出示练习题。12个苹果,平均分2盘,每盘分()个。
师:还是这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个。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3个,需要()个盘子。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个盘子。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乌鸦碰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帮它吗?18个西红柿,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专业14篇)篇五
1、初步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掌握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0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初步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故事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狼来了》的故事:在北方有一个小山村,村里住着一个放羊娃,放羊娃每天都要把羊赶到对面的山坡上吃草,傍晚的时候才回来,这一天,他把羊群赶到了山坡上,羊儿们自己边走边吃,放羊娃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发呆,实在是无聊的很,便想了个注意捉弄人,他在山坡上大声喊到:“狼来了,狼来了,狼来吃羊了”大家正在农田里干活,听到他的喊声,都匆匆跑来帮助放羊娃,(5个人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他高兴的哈哈大笑起来:“哈哈,我是骗你们的,哪里有什么大灰狼”农夫们气得扭头走开了。第二天,放羊娃又来放羊,感觉无聊的很,他又对着山坡喊:“狼来了,狼来了,“农夫们又相信了,又有4个人扛着锄头铁锹匆匆跑来帮助他”,(4个人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放羊娃大笑着说:“你们真傻,根本没有狼来”,第三天,放羊娃没事还是对着山坡喊:“狼来了,狼来了”可是村里再也没有人来帮助他了。没有人我们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生答“0”,好,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说不尽的0”(板书课题)。
师总结:小孩由于说谎结果:羊全部被狼咬死,自己也差点被狼吃掉,我们大家不能说谎,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二、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由于小男孩的不诚实,羊全部被狼吃掉,没有羊了可以用0表示,那么0除了表示没有之外还表示什么呢?大家回忆一下生活中在哪见过0?(让学生尽情地说)。
2、0表示起点。
刚刚有同学说直尺上也有0,你们都找到了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师:同学们请大家认真观察直尺,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这些数字,是按顺序排的。
师:刚才我们数数的时候都是从几开始的?0还在1的前面,那这里的0还是表示没有吗?那0还可以表示什么?人们在用直尺量东西的时候,都是从0开始,0在这里表示什么?(起点)。用直尺量东西,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这个数字越大,表示这个物体的长度也就越长。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点,“0”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想想学校操场上的赛跑跑道,有没有见到0呀?看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注意强调:尺子的“0”起点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三、延续故事情境,学习0的加减法。
(二)放羊娃又有羊了,于是还是每天都带着羊儿去山坡上放羊。
2、不一会西边的2只羊都跑到了东边,现在一共有几只羊在吃草呢?怎样列式计算?
3、时间长了,放羊娃觉得无聊极了,于是呼呼大睡起来。等他睡醒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羊不见了踪影。现在还有几只羊呢?怎样列式计算?5—5=0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要求孩子要认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四、趣味数学故事:零先生漫游记。
传说最早的时候,数字界像一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片,乱七八糟,分不清正数负数,有理无理。人们只知道有数学这个东西,但谁也讲不出是什么。这一坛子东西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0。0在数字中是最小的,但是也是最有力量的。“0”先生在鸡蛋中沉睡了足足54亿年零几千万年,终于在8世纪左右醒了过来。他睁开他的唯一的眼睛,只觉得身旁漆黑一片,这时各样的兄弟都在他的身边乱窜。他想直起腰,但是连将自己舒展一下都不可能,他生气极了。0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他可以随便改变身边的状态。在“0”转念一想的时候,他的身边就出现了一个与生俱来的——和+,他抓起后,把这两样东西组合成了—+,这就是一把斧头,他抓住斧头,用力一挥,只听一声巨响,鸡蛋骤然破裂,所有的数字都解放了出来。其中负的东西向下沉,正的东西向上飘,一半变成了地,一半变成了天。
“0”高兴极了,但是他害怕天地会重新合拢到一起去,所以他就撑着正数和负数,但是他错了,正数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负数越来越多,越来越低,圆滚滚的o从此就被拉成了0。在最后,英雄满意了,但也筋疲力尽了。数字们都要推举他为国王,“0”喜欢过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日子,便婉言谢绝数字们的好意。从此以后,数字们为了敬重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便尊称他为“0”先生。
“0”先生过着神仙般独来独往的日子,有一天,“0”先生突然心情大好,想看看它所创立的子民——数字都在干些什么,于是,它到世界各地去巡查,结果是他感到又喜又忧,喜的是他发现人们就不再用绳子,泥板,贝壳了,而使用阿拉伯数字了。忧的是人类认为0不是最小的数字,也不是最大的数字,而是一个没有影子,没有尾巴的数字。特别是一些小辈们谈到他不是微微一笑,就是摇摇头,这使他感到特郁闷。但是,“0”先生是个谦和的人,他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又开始过他悠闲自在的日子。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专业14篇)篇六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情景图或课件等。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专业14篇)篇七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动手平均分物体,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
学习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小棒。
学具:每人18个图形卡片和12根小棒。
复习: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平均分吗?(指名回答)那平均分的方法是什么呢?(指名回答)。
大家的表现真不错!现在老师有两道题想让大家动手来分一分,考考大家对前面的知识真的掌握了没有?请看题目:1.2组做第一题,3.4组做第二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吧!
学生汇报结果。
4.咱们二(5)班的同学真优秀!现在老师还想考一考大家,你们都喜欢动物吗?那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大熊猫),大家真聪明!
5.汇报结果:每盘放3个。师:像这样,把12根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属于平均分,在数学王国里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表示,那就是除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板题)。
二.新授。
1.除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一样,也是一种运算方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它的符号叫做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短横要平直,两点要圆,并且要对齐。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3个,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1)首先,我们看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四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第四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所以124就等于3.它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读的时候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它数字不变。(齐读两边)。
3.思考: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呢?动手分一分,分完后,师问:谁能列出一道除法算式呢?(指名回答)。
三: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
出示课本第18页做一做,让学生用18张圆片代替18块饼。
自己动手先摆一摆,再列出除法算式,指名3位同学板演。
3.请看第一题(课件出示第一题):
(1).开火车,读算式。
84=2155=3102=5。
123=463=293=3。
(2)请写出除法算式。
6除以3等于2。
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有12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3人。
有9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3个。
(3).先说说题目意思,再列算式。
课件出示后师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4)看图写出除法算式。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我们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及表示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
六.今天的作业是小册子:
第9页1,2,3题。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专业14篇)篇八
1.梳理比较“等分除”与“包含除”,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经历自主表征的过程,在对比中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课件、小磁片、作业纸。
一、质疑,自主表征。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除法。(板书:21÷3=口)等于几?怎么验证它是对的?
引导学生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交流比较中进一步明确算式表达的含义。)。
二、沟通交流。
1.交流反馈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诀。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学生分一分的情况。
把21个圆平均分成3组,每组7个。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个)。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把21个圆,每组分3个,能分7组。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组)。
2.辨析,理解除法意义。
师:两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对照两幅图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减法算式表示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减了几个3?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注重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对比中,让学生直观感知两个“3”的不同意义,进一步明确“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联系与区别。)。
3.对比,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师:观察减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之间有联系吗?
小结:每次减3,减了7次等于0,说明21里面有7个3,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相同的数,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们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为什么?
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同一题材的情境便于比较,有利于直观感受数学事实,有助于学生感悟除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呈现的答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减法的关系桥梁,突破了难点。)。
三、编题,巩固意义。
自主编题。
根据21÷3=7,你能编一道数学问题吗?
小结: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用生活中的实例表示21÷3=7,进一步巩固出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把握除法的本质)。
四、总结,回顾意义。
学了这节课,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专业14篇)篇九
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找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意义上的角;学生通过实物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设置从现实中找角、制作角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感知。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创设情境。
生1:有的小朋友在踢球。
生2:有的小朋友在玩双杠。
生3:有的小朋友在做操。
生4:有位老爷爷在修剪枝叶。
(长方形、正方形、圆、球等。)。
二、讲授新知。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课件出示园丁剪草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时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图形,(课件出示角)这个图形也有自己的名字,我们把它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生1: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钟形成了角。
生2:老师手里拿的三角板也有角。
……。
师:(课件演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角,那在数学中我们怎么来表示角呢?我们看(课件出示抽出来的角)。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孩子们,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闭眼想角的样子)。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个角吗?
(生用手比划角)。
师:同学们都很棒,现在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角的尖尖的这部分是角的顶点,我们看一看,角有几个顶点?
生:角有1个顶点。
(生说师板书)。
师:我们再看,这两条线,我们把它叫做角的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角有几条边?
(师生共数)。
师:角有几条边?
生:角有2条。
(生说师板书)。
师:这两条边都是什么样子的?
生:这两条边都是直直的。
师:(指板书)现在谁能说一说,角有什么特点?
生: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多找几个人说)。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那谁能说一说这是这个角的什么?(指课件中角的顶点)。
生:这是角的顶点。
师:这是角的什么?(指课件中角的边)。
生:这是角的边。
(课件出示练习)。
(生自由发言)。
师:那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我们来一起比较一下吧(师比较)。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虽然这个角的两条边比这个长,但角的大小并没有改变。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我们看(出示活动的角)。
(生观察)。
师:这时候的角比刚才大还是小?
生:比刚才大。
师:这时的角比刚才。
生:比刚才小。
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板书)。
师: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过关系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师:谁能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生:想。
师:现在我们看黑板。
(师在黑板上画角,生看)。
(生在练习本上画角)。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角交上了朋友,谁能说一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专业14篇)篇十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除法后的单元练习课,教材通过练习,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练习四里的实际问题,大致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第1~5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分别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在理解题意,操作学具或者从图画里获得问题的答案之后,写出除法算式。这些题让学生反复体会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一种运算。第2~4题配合图画的三句话,描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揭示了平均分的实质。第5题只有图画,让学生应用前几题的方式理解并讲述图意,再写除法算式。第二层次是第7~10题,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图画里的数量关系,灵活应用“认识乘法”和“认识除法”这两个单元里的知识,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是有联系的,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
同时,也为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些铺垫。第7~9题各设计了三小题,配合图画的文字叙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图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先是边读文字边看图画,逐一列出算式;然后是只看图画,不读文字,反思刚才是怎样理解图意的,根据图画里的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教学第10题时,就有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图意,这道题可以列出许多算式,教材用“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独立列算式和相互交流后,可以适当进行整理。如看了图画里的黄瓜能说哪些算式?辣椒呢?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因此,拟定了以下的教学设想:
充实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第一课时我根据教材题1~题6的设计意图,用课件呈现秋天来了,小动物们忙于收获的情景图。让学生们通过帮助小动物的妈妈解决难题,重温除法的特性――“平均分”;在写算式、说图意的过程中加深对“除法”的认识;在对两道除法算式的比较中,深刻理解除法的含义,同时回忆起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第二课时我依据教材题7~题10的'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了动物王国的西瓜园、芒果园、荔枝园等等,通过说理和列式,进一步了解乘除之间的关系。
总之,这两节课练习课力求在充分运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前期的学习现状,作适当的补充、调整和改变:情景的设计和游戏添加是为了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改变题目的呈现方式是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动力和思维空间,最终实现“在回忆中整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运用中发展”的整体目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专业14篇)篇十一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若干,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投影仪。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李老师今天想知道你们最喜欢吃什么?
那你们知道兔子喜欢吃什么吗?小猫喜欢吃什么呢 ?
生:兔子喜欢吃萝卜,小猫喜欢吃鱼
师:今天李老师带来了小兔子和小猫最爱吃的食物,请看(投影仪出示)并想一想:
(1)4个萝卜,怎样分给两只兔子才公平?
(2)2条鱼, 怎样分给两只猫才公平?
生:平均分才公平,只有平均分,他们的个数才相同。
师:动画显示平均分的过程。
师:两只兔子和两只猫都很满意的得到了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李老师今天也给我们的俩个班长带来了一块好吃的饼,请看李老师是怎样分的,你有什么看法?(投影出示一块大,一块小)
生1:不公平。生2:老师偏心女生。
师:那你认为老师怎样分才公平呢?
生:从中间分,一人一半
生:平均分成两份,两人要一样多才行。
师 :老师听取你们的意见,把这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投影仪动画显示分饼的过程)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3、用各种方式表示一半或半个。
4、引入1/2。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示了一半,真不错,有的说用0。5表示。有的说就用纸折,然后涂色。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表示,其实,一半的表示方式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就是刚才李老师听到有个同学说用二分之一表示。
像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板书: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师:谁来说说1/2表示什么?
师把意义说完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让不同的学生说分数的意义。
2、折一折 ,并涂色
生:有的用长方形纸、有的用正方形纸、有的用圆形、还有的用蝴蝶、金鱼等等。(同桌说意义,然后全班交流)
3、涂一涂,说意义
a 要分别涂出他们的1/2,你认为首先应该怎样做?
b 其中六边形、圆、和正方形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c 利用投影进行交流,每一个1/2分别表示什么?
2、拿一张正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1/4,并涂色
(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
3、,认识1/4、2/4、3/4、4/4。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用你喜欢的方法,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2)涂一涂。p54
a 将其中的一份涂喜欢的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其余部分是这张纸的( )。
b 将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
c 将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了这张纸的( ),还有这张纸的( )没涂颜色
d 如果将所有的4份都涂上颜色,那么就涂了整个正方形纸片的( )。
同学们,通过以上操作,你能说出1/4、2/4、3/4、4/4表示的具体意义吗?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分数表示,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像1/4、2/4、3/4 3/5 2/8的数都是分数)
4、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
(1) 你发现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
(2) 你知道各部分分别叫什么吗?一个分数应该怎么读?
(3)你认为分数该怎样写?为什么?
(4)由3/4读作四分之三,你认为3/4表示什么意思1/4、2/4、4/4呢?
(5)想一想,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
三、尝试运用
(1) 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投影仪出示)
a 读出每一个分数。
b 写出每一个分数(注意,先居中写出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
c 说出每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如:1/3表示把一段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1/3。
(2) 判断那些图形的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是的画勾,错的打叉,并说出原因。
(三)巩固与应用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图见55页第1题)
(1)独立写出各图中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巡示指导分数的写法。
(2)指名读出各分数
(3)组内说一说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图见58页第2题)
(1)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你为什么这样涂?
3、判断: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各图的阴影部分对吗?(图见58页第3题)
(1)独立判断。
(2)交流判断的理由。
(3)分数的产生和哪一种分法有关系?
4 、我来涂,你来说是几分之几(分数的意义)
5、拓展题:涂色部分占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投影出示)
(四)小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专业14篇)篇十二
1、初步认识直角。
2、会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方法(折纸,用直角尺量,用眼观察)引导学生们初步认识直角,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测量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
1节
(一)引出新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
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2、教师出示一张彩纸和一个练习本,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提问:
(1)彩纸的表面是什么图形?它上面有几个角?
(2)练习本封面是什么形状?它上面有几个角?
3、指名一个学生从几个折的角里挑出和练习本封面一样的角
(4)教师用学生们折出的直角,与图形中的所有角比一下。生说这些角的有什么特点。
(5)师:像这样的角,就叫做直角。
教师用三角板在黑板上在画出一个大的直角。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直角。
板书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索新知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的是不是直角。(课件出示)
3、折直角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折出一个直角。
(2)用学生折出来的直角与黑板上画的直角比一比,再让学生用折出来的直角跟自己数学书上的角比一比。
4、观察三角板上的角
(1)同桌比较三角板三个角的大小。
(2)指出三角板的哪个角是直角。
(3)用直角三角板上的直角和自己刚才折出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它们的大小是否相等。
5、画直角
(1)学生试画,师巡视指导
(2)全班展示交流如何画直角。
第一步:先画一个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
第二步:把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对齐图上的点,把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直直的线。
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从这点出发,向上画出这个直角的另一条边。
(3)学生画,可以边说边画
(三)知识运用
【基础练习】1、完成课本第41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2、做第42、43页的第4、5、6题。
【提高练习】数一数,每个图形有多少个角?多少个直角?
【拓展练习】下面圆钟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直角吗?你还能说说哪个时刻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直角,请在方形钟上画一画。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画一画
(1)画一个直角
(2)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3)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专业14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点: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
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角的概念。
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
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学生画角。
三、拓展运用: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自由用角做画。
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
课后小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专业14篇)篇十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习八中的习题。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学生准备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纸、硬纸条、图钉及多媒体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先一起玩一个摆小棒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好,现在拿走一根,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先读,然后请学生读一遍。)。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呢?谁来说说?(让学生自由地讲,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说)同学们都说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哪里有角?(老师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你们说说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电脑显示第39页上方的三幅图)。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出了许多物体表面的角,好,我们现在来试一试画一个角或做一个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硬纸条、图钉、彩色纸、尺子,还有白纸。如果你对角感觉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师:刚才有的同学做角,也有的画角,都很认真,那好,谁来说说你感觉角是怎么样的?(头尖尖的,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想问一下,刚才用硬纸条做角的同学,你们的角可以活动吗?角是怎么变化的?(请学生上台演示可活动的角,角张开得大,角就大,角张开得小,角就小。)。
师:用纸折角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则大)。
师:画角的同学呢?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谁画得比较好呢,上来展示一下。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做角、折角、画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种不同的角),你们发现了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师:你们所做的和所讲的都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请教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吧,请打开课本第39页,看第三行三个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出现另两角,问: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叫角的什么?
电脑显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请大家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呢,找出来,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
师:好,下面谁来说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做活动角的学生上来讲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认识了角是怎样的图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一个角只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下面再来画一个标准的角。你可以先看书再画。
(教师巡视)。
师:请画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讲给同学们听你是怎么画的。
师:你画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教师标出来,将之当做板书)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按这个同学的方法再画一个更好的角。
师:大家真能干,又学会画角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习,看看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学的知识。
1、辨别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为什么?(图略)。
2、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一下两个角的大小。(图略)。
3、数出下面角的个数。(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