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思考和认识的总结和归纳。参考以下心得体会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写作的要点和技巧。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国学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渊源,还是现代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都与国学紧密相连。而《论语》作为国学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体验和感悟,对《论语》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一些探讨,来认识和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第一段:从老子看《论语》。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其所创立的道家学说影响至今。虽然他并不是《论语》中的人物,但是他的思想对后世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读到《论语》的时候,我发现《论语》中的一些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学而时习之”、“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等内容,都与老子的“道法自然”相契合。这不仅说明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内在联系,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层面间的内在联系和鲜明的连贯性。
第二段: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在《论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思想中的一些主要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体现就是孔子强调的“道德”这个概念。孔子认为,道德在人的生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人们行使自己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关注人的本质和内心的力量,这也就让孔子的“道德”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我的理解中,道德不仅表现为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指引,它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第三段:孔子的“仁”道思想。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大特色,孔子的“仁”道思想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据我的理解,孔子所说的“仁”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道德准则的表现,更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素质和领袖的品质。一个人的道德随着自己的追求和成长会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高,而孔子认为,“仁”的提高也是一个人理应及时追求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自己的品行和品格,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四段: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可以说是《论语》中一个非常受人注目的经典名言。笔者认为,这个格言最为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不仅仅在于自身的技能和才华,更是在于自己对于事业和工作的热爱和认同。学习的意义不在于为自己留下学问,而是在于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做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坚守自己的热情和信仰,为自己的目标和愿望努力奋斗,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和才华。
第五段:孔子思想的当代意义。
尽管孔子的思想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在当今社会中其思想却仍然具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的意义。这种影响最大的原因在于,孔子的思想体现出了中国民族的一种精神和特质。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和推广孔子思想的同时,不断注重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深入理解和领悟孔子思想的深层含义,感受到孔子思想在当今时代之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结语: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与民族荣辱感、团结感、责任感的把握,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现实的意义。在读完《论语》之后,我的确有了更加深入的感受和领悟,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与文化价值。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也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养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二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本涵盖着丰富人生道理的经典,它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我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不仅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一些启迪和帮助,也对古代儒家文化和社会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习《论语》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论语”中包含许多充满智慧的语言,这些语言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都具有价值和意义,对我们的思维、行为和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其次,《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论语》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再次,作为当代中国人,学习《论语》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根源和渊源。
第三段:社会价值的反思。
学习《论语》使我重新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同时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前提。在《论语》中,孔子往往在理论和实践中强调要善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高度概括的语言道出了一种社会价值观,强调了人性的良善和互相尊重的重要性,这也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之一。
第四段:个人生活中的启示。
《论语》同时也对我个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习《论语》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做到始终不懈的追求和坚持,这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同时,《论语》还告诉我们要尊重长辈,“在敬中才能得到长者们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也会得到社会各界的爱戴和支持。
第五段:结论。
总之,《论语》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是几千年汉文化的典型代表。它贯穿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精髓,具有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启迪和帮助,是一本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著作。我们要不断研读《论语》,在实践中践行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使之沐浴在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的阳光下。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三
作为一门经典的国学著作,《论语》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从中受益匪浅。通过深入阅读和研究,我领悟到了很多宝贵的哲理,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其中的智慧。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学到了孔子的“格物致知”思想。孔子强调认识事物的途径是通过以“格”为前提,然后“致”达到“知”。在我读《论语》时,我深感孔子抱着虚心修身、学习和反思的态度去对待世界万物,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问。在生活中,我也开始尝试运用这一思想,在与人交往和工作学习中,都以积极的态度,审视并学习他人的长处。
第二,我体会到了“礼”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礼”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性。在这个现代社会,我们时常看到缺乏礼貌和尊重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传统的礼仪之道,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论语》中关于礼的教导,我意识到礼的重要性,从而在我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礼貌待人、与人为善。
第三,我深刻体会到了“以德为先”的观念。孔子在《论语》中不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这种修身以德为本的道德捍卫,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通过努力学习、持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我相信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四,我从《论语》中领悟到了“恕”的意义。恕是我们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也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键。孔子在《论语》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要做到真正的“恕”,就要从自己做起,要懂得宽容、理解他人。在实际生活中,我常常以这个教导为原则,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我从《论语》中体会到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论语》无论对于今天的我,还是对于古代的孔子而言,都是一本不断求索的宝典。孔子在他的学问中,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地探索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这样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我。通过学习《论语》,我意识到要做一个不断进取、不断学习的人。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论语》不仅仅是一本古代经典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宝典。通过学习《论语》,我领悟到了孔子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也通过实践体会到其中的智慧和价值。我相信,只有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才能更好地应用《论语》中的智慧,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的人。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四
*注:本文章由AI语言模型生成,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
近年来,国学的繁荣兴起,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学习国学的大热潮中。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篇章,《论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之作。在这里,我将谈谈关于《论语》国学心得体会。
正如《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国学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深入学习鲁迅先生所说的“先秦之后的中华文化,就是‘诗、书、礼、乐’的继续发展,是各种不可替代的社会精神工具”的内涵,我认识到国学不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价值观,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何为诗?承接的是古代人的感悟和对生活、自然的审美。何为书?不仅是文字艺术,写作和读书是一种真正的思维规范和心态调整。何为礼?它是文化中的一种行为佳惠,是一种让人心存敬重的文化认同。何为乐?不仅是美好的旋律,也是真正的人类情感体验和自然的和谐。国学文化的深入认识和科学发展,必将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长远的影响。
在阅读《论语》这本书时,我认识到作为学生的我们正在处于成长的旅途中。知强不如行强,做到行动上去,每一步都能成为成长的飞跃。因此,这本书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修炼修养,多行善事,积极融入社区、家庭和校园。只有不断磨练自己的品格和修为,才能度过成长的曲线,成为一名优秀有公德心的人。
《论语》不仅可以督促我们更好地成长,同时也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它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其中的各种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营造出塑造人物的良好外部环境。它使得我们意识到,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生环境,我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创新思维和判断能力,从而实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
同时,在学习《论语》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学习者的责任感与使命。参透《论语》蕴含的文化内涵,能够启发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知、策略和综合思考。我们可通过自身的努力,将这些精神的本质付诸实践,从而逐渐促进自我发展,推动社会文化进程,为时代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学习《论语》是一种思想有力的过程。它不仅是对那些深受折磨的转型时代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探索。学习国学应该是一种愉悦的、感受式的、产品化的,包括了知识,框架思想形成,思考机制养成,创新成长的统一,它将助我们成长为更好的人,更好的社区成员,更好的世界公民。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五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巨著,其智慧和魅力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经久不衰地传承于世。作为一个中国人,学习和理解《论语》的精髓,也是我们掌握自己文化传承的必要。
第二段:劝学与学习方法。
孔子教导:“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乃为不吉之阴;与其信人,不如自信。”只有一直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同时,在学习《论语》时,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精读、理解、反思和应用是学习《论语》的重要流程。理解是基础,但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第三段: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与修身秘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中最为基础的道德观念。这一道德准则是对所有人的提醒,与“舍己为人”和“仁”的概念相似。在修养自己的个人能力时,需要追求道德安身立命的准则,这是《论语》中的一大精髓。
第四段:言传身教和诚信观念。
孔子感叹:“言必信,行必果。凡是衣服饮食,人情事务,务从简而俭”。这意味着,无论是说和做,信用和行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讲信用的人是无法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信赖的。如何保持诚信和守信是另一个重要问题。一个诚实的人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中重要的一环。
第五段:和谐社会与民主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和谐和民主是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孔子常说“和衷共济”,最能表述这种观念。甚至可以说这是孔子思想中最为明晰的精神内核。一个和谐的社会不是由单一的主要群体来统治的,而是通过不同群体之间的协调和理解来达到的。民主制度本质上也是一种相互理解和协商的形式。
结尾:
《论语》是一本富有哲学意义的经典,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其思想和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价值,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个人素质,更能引导我们走向一个和谐且有活力的社会。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六
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的学问,国学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能够引导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领悟,从而更好地发掘自身的价值观与修养。在国学课程中,通过学习《论语》,我深感其对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下面就我的感悟写一些心得体会。
二、批判与自省。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言行和教育思想。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领悟到孔子强调的“修己以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这使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问题,引发了对自己的批判和反思。例如,我发现自己有时候偏激和冲动,与身边的同学、朋友产生了矛盾和摩擦。我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没有完全遵循《论语》中提倡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则呢?这让我自省深刻,认识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三、积极进取与传承。
《论语》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的原则,给我以很大的启发。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提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书卷为依托,不仅要学而时习之,更要培养并传承国学的精神。这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决心以孔子为榜样,不仅多读书、多学习,还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这样的努力,我希望能够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以人为本与和谐共处。
《论语》中的很多观点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和谐共处。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学校和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要。通过《论语》的学习,我发现孔子的言行总是以谦和、待人有礼为原则。与自己相处融洽,与他人相处和谐是实践孔子思想的重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我更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只有与他人和谐共处,人生才能更加精彩和美好。
五、回顾与展望。
通过学习《论语》,我不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也更加明白了作为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传承者,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努力修身养德、开拓进取,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这是我未来的目标。我将继续学习《论语》的内容,升华自己的思考和修养,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和充实。同时,我还会积极参与到国学课堂的活动中,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论语》作为国学经典,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智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论语》,我得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启示,并且激发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弘扬的热情。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不断传承、发扬《论语》中的真理和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七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它以言简意赅的语言,传达了孔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并对人生、政治、教育等领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通过学习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深邃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同时也从中获得了启发和反思。本文将就论语中的几个重要话题进行探讨和总结,展示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中强调了个人品行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者而言。孔子曾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高尚的人应该以品德为荣,而不是以权势和地位为荣。正因为德行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自己的修养和自律,努力追求道德的高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成为引领他人的榜样。
其次,论语中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尊敬父母,尊重长辈,并将这种家庭关系延伸到社会关系中,与人为善,善待他人。只有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第三,论语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孔子说:“教无类。”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在现代社会,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公平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四,论语中还涉及了政治伦理和治国理政的问题。孔子提出了“爱人”的观点,即领导者应该关心和爱护人民,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决策和管理国家事务。这个观点对于现代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实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领导者更关注个人权力和利益,而忽视了人民的疾苦和需求。我们应该反思这种现象,真正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为人民谋福祉。
最后,论语还对修身养性和个人修养提出了重要的要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要真正做到对他人宽容、谦和、仁爱,不要对他人施加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要严于律己,自我要求更高,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正,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智慧和人性洞察的深度。论语中的思想和观点不仅对于古代社会有指导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有德有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八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论语一直以来都是国人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成为了研究中国思想和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学习论语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一段:品读论语,培养内涵。
在我的印象中,论语的语言简洁、深刻,每一句都被淋漓尽致、以极致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我们阅读论语的过程,也是对自我的重要提升,更好的了解和把握自我,拓宽对生命的认识与体验。那些因日常琐碎而瑟瑟发抖的小灵魂,在这样的文化沐浴下,灵魂便得到了滋养,心灵空间得到了开阔。
第二段:怀抱美好未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核心价值,对未来和现实的社会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了本民族长期思索的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传递了做人的道理和与人相处的智慧,更是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第三段:唤醒人性之光,寻找人生之道。
论语是一部探索人性之重要经典,它涵盖了关于人性的为数不多书籍中所没有的洞见与解答。论语主张孝道、仁爱、廉洁、正直等一系列关于人性修养的课题,探究人生哲学、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这对于今天的我们寻找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四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元化。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向世人传递了中华民族为数不多的智慧和丰厚文化内涵。而在当下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前提下,开展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与学习,促进世界各地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第五段:把握人生的真谛,坚定对人生的信仰。
论语是一部给人以指导的道德经典,它深刻地揭示了关于人生的若干答案,教我们发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帮助我们找到完成自己价值的方向,那么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就要真正的理解论语的精髓、把握人生的真谛,坚定对人生的信仰并继续为之而努力。
总的来说,学习论语并不是死板的记忆,而是一种让我们温故知新、重新拾起那些迷失的灵魂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碰撞,我们应该努力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用自己的方式成为它的倡导者和传播者。相信这么一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性光芒和道德魅力能够永久保护下去。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九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能够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十分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本文由86.整理,欢迎转载)。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透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超多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能够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理解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立刻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此刻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能够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
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能够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此刻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貌!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到达“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修改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
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期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期望透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
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主角,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透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好处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
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所以所有人都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到达,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但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到达,但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之后修行,因为你明白此刻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到达,而你,连孔子还没有到达。那么儒家能够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此刻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必须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够乱理解的。
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
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样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十
对于《论语》来说,是多么熟悉的字眼,只要谈到学习,我们就会想到孔子在《论语》中的话,而这次所写的心得体会是我在网上学《论语》的感受。打开百度一看,熟悉的字展现了出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我平时在书本上学习的`和大声朗读出来的,是多么的片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运用到的知识跟《论语》是那么的息息相关,经过实践学习《论语》活动,我发现许多,也学到了很多。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更要做一个有用的商专学子。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十一
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个,包括“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坚强,是孔子的学霸。子贡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奋好学。
我最喜欢孔子和自己儿子孔鲤的对话: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礼》不以立。鲤退而学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孔鲤独自一个人站在花园,孔子走过来说:“你学会《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鲤就去读《诗》。孔鲤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又说你学会了《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回去又读了《礼》。再后来孔子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对孔鲤说:“《礼》《诗》学会了吗?”孔鲤说:“学完了,学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为之贼。”这句话被后人错误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坐,于是对一个小伙子说:“喂!给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尊老爱幼吗?”小伙子小声地说:“我生病了,刚从医院出来,想坐着休息一会儿。”公交车上的人都开始指责老奶奶不对。
孔子既是一个懂“礼”的人,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会像孔子一样,学孔子《论语》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弃,要坚强。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十二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现在,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著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十三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过学习论语,我体会到了许多宝贵的道理和智慧。首先,论语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再次,论语告诫我们要注重思考和实践;另外,论语传达了尊重老师的重要性;最后,论语还提醒我们不要忽视细节和礼节。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能与读者一起分享我在学习论语中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论语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修身养性、尊德重义的教导。例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告诫我们要注重修养个人品德,而“君子不器”则教导我们要注重培养内在的道德修养。这些教导告诉我们,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更要从内心去做到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做一个有道德、正直、诚实的人。
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温故而知新”也告诉我们要通过回顾和复习已学的知识,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些教导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再次,论语告诫我们要注重思考和实践。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要善于思考和实践。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思考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中获取智慧。同时,“言寡而思多,行难于其思也”则告诫我们要把思考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事情的本质。通过学习论语,我认识到光有空洞的理论是不够的,只有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另外,论语传达了尊重老师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表达了对待老师的尊重和信任。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应该尊重并学习身边的长辈和有智慧的人;而“君子不器”则强调了要专心跟随老师的教诲,虚心学习。通过这些教导,我明白了尊重老师的重要性,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引路人,只有尊重老师并真正聆听他们的教导,才能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成长。
最后,论语还提醒我们不要忽视细节和礼节。例如,“君子辩不义,即诛”告诉我们应该讲求公正正义,并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和批判。同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告诉我们要通过文雅、懂礼仪的言行与他人交流,以此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教导教会了我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和做好每一个小事,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而礼节可以为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添增和谐。
通过学习论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体会。通过论语,我学会了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重视学习和实践,尊重老师,注重细节和礼节。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论语中的智慧,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加入到学习论语的行列中来,从中获取智慧,提升个人修养,成为更好的自己。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十四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论语诵读串词。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浅谈威妥玛《论语》译本。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
关于论语的演讲稿。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十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优秀国学心得体会论语(汇总16篇)篇十六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说对人的分类与判断,我们学论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一节课,我的到的对君子与小人的分辨是这样的:君子是有价值观、原则与思维方式的,所以学习任何知识都会学得比较好,因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没有局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维,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去攻击别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学术上的另谈),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说自己做的事,这样既不会有空话(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也能用在判断事上)。
小人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维,只能掌握有限的数量较少的.知识,并且因为没有思维体系把知识串联起来,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个器具只能做相对于君子来说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当然,君子不愿意学某些东西或者有些东西不学另当别论),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喜欢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经常变脸,跟谁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思,但是要结合学,否则光学不思,就会迷惑,如我在上文举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学不思,甚至我怀疑是否学了(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呢?这种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为没有学(思而不学则殆)。
近日,岔河中学的张校长来我校做了一次报告,他所在的学校推行国学文化,张校长本人对《论语》研究颇深,我也静心读起了《论语》。
俗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其文化影响与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学术无法相比的。因此,《论语》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先贤政要的必读科目。可以说,大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论语》的。对于《论语》的解说也很广泛,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读《论语》。真是不读不知道,读过才知道孔子着实伟大。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就是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也深有启迪,有着烛照千秋的意义。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我认为,这五个字既可以作为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评价一个人好与坏的标准。你教出来的学生如果能达到“仁义礼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个人如果能作到“仁义礼智信”,他就是一个好人,心得体会《读》。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
我是一名教师,所以我更关心《论语》中关于教学的言论。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要学会谦虚,学会“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孔子对学习非常重视。他还特别讲究治学的方法,强调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我就像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和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对面的对话。我从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见,对我们深有启迪,可谓高屋建瓴,烛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