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通过提供详细的教学步骤和内容,帮助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教案模板的编写是教师教学准备的基础工作,下面是一些经典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一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本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本文的九个生字,以及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
1、激趣导入。用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出示课题读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投入课文的学习。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组织与同学交流,把课文读得更好,并将自己得疑问和同学互相探讨。
3、检查初读情况,学习字词。老师请个别学生读各段,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正确读字、句、段。
4、指导弄清各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1、第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句句子,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爱桂花,从中,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桂花树的特点。
2、重点是学习第二部分,要理解摇桂花的乐趣。
在学生读了这一部分后,引导讨论: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这得从全家人的活动,以及桂花的用途中去体会。
(1)找出每个人的做法,分角色读读,有利于认识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体会内心共同的喜悦。
(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指导感情朗读。重点理解我摇桂花时的动作和话语,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和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体会一家人对桂子丰收的喜悦。
(3)联系实际,了解桂花的作用。
(4)对这部分的内容做个总结,谈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摇桂花的乐趣。并进一步进行朗读。
3、在总结第二部分后,学生对作者怀念童年时光的感情是不难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点应指导学生理解母亲的这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要认识到,此时的母亲已经远离故乡,当母亲看到外地的桂花时,说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可以看到母亲在想念家乡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实在是太思念家乡,太热爱家乡,家乡的什么都是最好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好在我班有好多学生也跟着父母远离了家乡,应该理解“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句话。)理解到母亲的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课堂总结,深切体会。
通过总结课文的内容,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复习课文,深切体会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二
《桂花雨》一课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家乡亲人和童年时代的美好眷恋。于老师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于老师较好地把握了语文课程的特点,以读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努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师课件的播放中展示了读的四个步骤,可以想见平时十分注意语感的培养;另外在教学小作者是怎样帮妈妈摇桂花的,教师不但让学生朗读,自己也“美美的”读了一回,既起到了示范作用,又读出“迫不及待”的心理。
适时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如出示一个提前准备好的句子,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填空。虽然孩子们的词汇还不够丰富,但是,他们的回答拥有他们各自的特色和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的答案,可能是我想象不出来的。这样的坚持训练,会使学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听他的话就是一种享受,就像一股清泉一样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田,老师用自己的爱去爱每一个学生。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总能看到许多高高举起的小手,充满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我想这是老师尊重学生的结果。
这节课也小有不足,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时候不够深刻明白,其实这是课文的文眼,前面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得很足了,后面分析时,教师应当有一两句过渡性的话语起个桥梁作用,很容易就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可能教师自己心里面明白,嘴上就没说出来,所以学生一看问题有难度,思维一时僵住,做答就架空了。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桂花雨》。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桂花雨》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快乐的童年时代和家乡的怀念。
根据本单元选编《桂花雨》这篇课文的目的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3、理解文中母亲说的那段话,体会“思乡情”。
4、学习重点: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学习难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教法:朗读体会、启发诱导。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本课的教学流程是:
谈话导入——自主学习展示——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检测——拓展延伸——作业超市,下面我主要就各个环节设计意图给大家做以说明:
1、谈话导入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喜欢的花,以此导入作者琦君喜爱的桂花。课文开头作者就讲到:小时候,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她,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等,但她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她喜欢的是桂花。四副图片中第一、二张图片是梅花和木兰花,也是因此而有意识安排的。
2、自主学习展示环节设计意图:作者为什么只喜欢桂花呢?课前自主学习的第三个问题安排了学生自学。作者喜欢桂花笨笨的样子,喜欢它迷人的香气。自主学习问题2让学生快速浏览本课导读提示,交流自己的收获?学生很快能梳理出几个问题:
(1)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
这三个问题就是本课要探究学习的,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当然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能还有其他问题,如“课题为什么叫桂花雨?”,导读提示中的问题展示完后鼓励学生质疑。课前预习问题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下面展示交流环节随机检测。
3、合作探究环节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已经非常明确。小组长会带领小组成员展开学习,并安排每个成员汇报的内容。
4、展示交流环节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一展示:首先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摇花乐”和“桂花雨”带给作者的快乐,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从人物的表情感受快乐,最后让学生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合作探究二展示:不光作者喜爱桂花,她的母亲也非常的喜欢,她甚至认为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对此学生有两种观点,既然有分歧就让他们进行辩论,辩论的过程也是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当他们各执己见时我再让他们明确: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初一辙。从而体会思乡情。
5、达标检测一方面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母亲思乡之情的感悟。
6、拓展延伸环节设计意图:那香气迷人的桂花,以及母亲的话又一次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一生漂泊的作者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不仅在本课,在她很多作品中都有流露。就如:《烟愁》。
7、作业超市: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设计了三个作业,选择完成,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本课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作探究二安排了辩论,让学生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当双方相持不下,期盼得到一个公平的评判时小裁判再解答,老师补充。
作为阅读课文,我觉得以读悟情做的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我自身的情感熏陶不够,今后会在这方面多努力。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桂花雨》。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1、认识2个生字。正确认读“箩筐、姿态、至少、邻居、提前、尤其、杭州、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用抓重点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
3、通过感情读文,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学习作者通过写童年小事表情达意的方法。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习和运用语文。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训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挚爱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想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从而体会到作者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桂花雨》是一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通过桂花寄托自己和母亲深深的思乡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是基于对学生学情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刚刚跨入高段学习的时期,虽然有一定初步阅读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理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正快速发展,但需要进一步加强读与说的有机结合。据此我将重难点确立为:通过用抓重点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通过感情读文,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学习作者通过写童年小事表情达意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启发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体现语言本位的思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朗读感悟中学习。
(一)、谈话导入,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引入课题后,利用阅读提示,让学生梳理出问题,带着疑问去读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我设定这个环节,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读书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三)、深入学文,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朗读感悟、想象、交流阅读体会中感知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在理解母亲的话时,旨在让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从而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方法学习致用,通过回忆童年小事表达自己的情感。作业设定为写一次口语交际,目的是为了便于反馈检测。
一堂课难免有许多不足,反思自己的这节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虽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民主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还是过多,感觉像是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目标而去引导,忽视了课堂生成,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很合理,不及时。(李金龙提到的作者借桂花树来表达情感,这时候我的评价没跟上,方法总结不到位)评价针对性不足,导致课堂学生的发言比较单一,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
另外,通过这次教学,反思,也让我认识到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对教材的处理等都需要自己去下功夫学习。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地方,唯有学习反思才能使自己进步。
以他人为镜,方能知晓自身最大的不足,对于本节课教学,可能自己还是“当局者迷”,自己还没有认识到的不足还有很多,恳请各位老师给出指导和建议,使我不断进步,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桂花雨》。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通过对课文的学习,需要达成如下三个目标:
1、有感情朗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3、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为了更好的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为了使资源更有效的得到利用,我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桂花雨》的资源进行整合,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我引用了远程资源中的导入图片,并配上了《童年》这首音乐,让学生在特设的情景中愉快的进入课堂。
2、享受“摇花乐”和“花雨美”我使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摇桂花的图片,并配上文字和音乐,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3、体悟母亲思乡的情怀我引用并整合了远程教育资源上的问题设计和练习。
4、拓展我运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各种桂花图片,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1、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拓展学生认知领域。
远程教育网上提供的教学示例、媒体展示、探究活动、习题精选和拓展资料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好资源。教师们利用远程资源网上的优质课件素材,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这座资源的宝库中获取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拓展知识面,增长见识,促进全面发展。
2、教师成长的乐园。
地处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们,出去学习、交流的机会极少,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示范又很难进来,造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中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讲座、优秀的课堂实录,信息技术技能专题培训讲座等声情并茂的资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个人学习环境,可谓教师成长的乐园。教师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充分的将所学习到的新技术、新理论付诸于实践,进一步促进专业成长。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六
《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家乡的思念。本文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课文有8个自然段。文章先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真是迷人”。第四、五、六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第七、八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我”爱童年的“桂花雨”。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组课文都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品味优美句子和经典词语,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为了让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更集中,更突出,我把第一和第二个目标在课前就已经拜托郭老师帮我完成,所以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在完成第三个目标,具体为:
品味优美句子和经典词语,体会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助想象和情景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
这也是我这节课要完成的重点。
教学难点为: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在课堂上我争取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体会感情。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一)、导入课文。
开课伊始,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雨的印象。然后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课堂。在这一环节顺带介绍作者,也是为了后面学生理解课文尽量形成情感铺垫。
(二)、复习检测,整体感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检测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我先引出问题:“作者对儿时阵阵的桂花雨有怎样的感受,用一个字来形容,你觉得是哪个字?”其实这个这个问题也是为了把学生带入这一节课的情感体验之旅。
(三)、研读摇桂花三个自然段,体会感情。
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是作者回忆童年摇花趣事的段落,同时更是情感激荡的几个段落,而这种感情更是集中在几个句子当中。所以我把这节课重点的突破放在三个句子上: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母亲的话语是文章情感积淀的一个句子,但也是本节可学生难以闯关的一个句子。但是在前面感情体验的基础上,这一句的理解,也就是文章难点的突破上,也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七
聆听了xx老师执教《故乡的桂花雨》受益匪浅。
《故乡的桂花雨》是著名作家琦君所写的一篇对家乡、亲人充满深深眷念的美文,作家她通过细腻的文笔,以家乡的桂花雨为行文线索,以不长的篇幅将自己的一腔深情体现地淋漓尽致。
纵观这堂语文阅读课,费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
下面我就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节课体现的特点:
1、强调整体把握,抓主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费建英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琦君感情的时候,老师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感动的地方,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爱桂花的词和句,这样一步步地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逐渐深入的读,文章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读的环节也是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的。如让学生自读、品悟“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让学生们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
2、注意抓字眼,重扩展。
语文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研读的本领又要培养学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理解“魂牵梦萦”一词,学生先自己找到“魂牵梦萦”所在的句子,反复诵读理解,并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老师总结;作者琦君之所以“魂牵梦萦”,其中的原因正是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样一步步地让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在文章中的主旨。
我一直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万万不能急功近利的,更不能用浮躁的语文教学造就一批肤浅的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让他们能静下心来读文本,只有阅读好文本才可能让学生通过与文字亲近的过程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而这堂课上,费老师就真正有效的以文本为核心进行了主旨的探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当然,费老师的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操练还不足等。但我想,作为一名素质优秀的年轻老师,费老师能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进一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更大的进步!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八
瑶海区教学能手比赛(小语组)第一炮从我师傅的《桂花雨》开始打响。比赛前,师傅严重感冒导致的嗓子几乎失声曾让我担心对于如此重要的比赛,她将如何应付。担心是多余的,站在课堂上的师傅依然神采奕奕,声音洪亮。
时正值桂子飘香的季节,唐老师特意布置了一个萦绕着淡淡桂花香味的多媒体教室,在每一个学生面前摆上一小撮桂花,并精心搜索了许多精美的桂花图片,让学生认识了解桂花,激发学生喜爱桂花的情感。有了这一系列的铺垫,学生通过找重点词句比较容易感受作者“喜爱香味”这一情感。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唐老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去想象作者与母亲的对话:假如作者说外地的人好,母亲会怎么说?说外地的水甜,母亲会怎么说?……这样自然的引导,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不管从工具性一头还是人文性一头来说,我觉得这是语文课的第一要素。它不该是思想品德课,也不应该只是讲故事。那么如何体现语文味呢,一是语言一头要有文学性,教师的语言首先要优美起来,跟学生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要引领学生在课堂口语表达上向文学性靠拢。二是要落实对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属性应该要比人文性属性更强一些,因为这是最基础的部分,设想错字别字连篇,课文读不好,话又不会说的学生怎么可能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呢,因此人文性必须于工具性为基础,语文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理解,还要有提升。
我始终觉得,不管语文还是其他的课,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你这一课用什么主线来串连,如果把设计精当的环节比如一颗颗珍珠的话,那么这根主线就是串起这颗颗珍珠的丝线,没有它,课堂也是没有了整体感,全文的主题是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老师应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注意渗透,帮助学生感悟这种淡淡的哀愁。
因为不知如何表达,借用了气功中的一个词语,不知是否贴切。记得有次听课,无锡一位女教师上《白鹭》一课,上的那种美让人觉得这样课堂真是一种享受,那才是诗意的语文课堂,这个诗意从何而来,就是教师用语言,音乐,用情感去努力的创设一个课堂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体会和感悟,也许这才是语文课堂人文性的最好体现吧。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九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桂花雨》。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桂花雨》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快乐的童年时代和家乡的怀念。
根据本单元选编《桂花雨》这篇课文的目的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3、理解文中母亲说的那段话,体会“思乡情”。
4、学习重点: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学习难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教法:朗读体会、启发诱导。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本课的教学流程是:
谈话导入——自主学习展示——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检测——拓展延伸——作业超市,下面我主要就各个环节设计意图给大家做以说明:
1、谈话导入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喜欢的花,以此导入作者琦君喜爱的桂花。课文开头作者就讲到:小时候,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她,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等,但她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她喜欢的是桂花。四副图片中第一、二张图片是梅花和木兰花,也是因此而有意识安排的。
2、自主学习展示环节设计意图:作者为什么只喜欢桂花呢?课前自主学习的第三个问题安排了学生自学。作者喜欢桂花笨笨的样子,喜欢它迷人的香气。自主学习问题2让学生快速浏览本课导读提示,交流自己的收获?学生很快能梳理出几个问题:
(1)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
这三个问题就是本课要探究学习的,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当然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能还有其他问题,如“课题为什么叫桂花雨?”,导读提示中的问题展示完后鼓励学生质疑。课前预习问题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下面展示交流环节随机检测。
3、合作探究环节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已经非常明确。小组长会带领小组成员展开学习,并安排每个成员汇报的内容。
4、展示交流环节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一展示:首先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摇花乐”和“桂花雨”带给作者的快乐,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从人物的表情感受快乐,最后让学生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合作探究二展示:不光作者喜爱桂花,她的母亲也非常的喜欢,她甚至认为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对此学生有两种观点,既然有分歧就让他们进行辩论,辩论的过程也是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当他们各执己见时我再让他们明确: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初一辙。从而体会思乡情。
5、达标检测一方面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母亲思乡之情的感悟。
6、拓展延伸环节设计意图:那香气迷人的桂花,以及母亲的话又一次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一生漂泊的作者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不仅在本课,在她很多作品中都有流露。就如:《烟愁》。
7、作业超市: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设计了三个作业,选择完成,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本课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作探究二安排了辩论,让学生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当双方相持不下,期盼得到一个公平的评判时小裁判再解答,老师补充。
作为阅读课文,我觉得以读悟情做的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我自身的情感熏陶不够,今后会在这方面多努力。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文章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作者与作者情感相融,是我本课设计与研究的重点。
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化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法:
我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 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 赏: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
(3) 悟: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学法: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母亲那句话,我把课文分成: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三部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摇花乐”,以更好的理解母亲的“思香情”。
1、 学习第一部分:桂花香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桂花香的句子。(让学生在喜欢的句子旁加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出示具体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浸”字。(培养学生抓重点字理解句子的能力)
2、 过渡到下一部分:让作者难忘的不仅仅是桂花香,更难忘的是“摇花乐”
(1)提出问题:“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2) 引导学生体会“我乐”
指导学生从读中体会作者由着急到快乐的心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缠”,分角色朗读,着急用什么成语表示,快乐用什么成语表示,让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既注重人文性的教育,又让学生练好遣词用句的基本功)
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3)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3、在此基础上,出示理解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反复读,出示问题“外地的桂花再香”仅仅指的外地的桂花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否仅仅指家乡的金桂?读前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母亲对家乡的山水人的深厚的感情。
4、师总结课文。
5、通读全文感受。
整个过程是形散而神不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母亲的话。
6、布置作业
(1)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件自己童年里最难忘的事。(学以致用)
(2)读琦君其他作品《烟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板书设计:
爱 桂花 思故乡
摇桂花 爱故乡
吃故乡 恋故乡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七册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
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课文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五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本班学情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总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亲说的`“外地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含义。
3)、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四、教法学法。
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师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说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生可以围绕“作者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文档为doc格式。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二
《桂花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第11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淡雅,情感丰富而真挚,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课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花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来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真情。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桂花雨)
这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吗?像什么?有什么感觉?
(由课题联想开去,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谈谈感受,带着感受读题目,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也创造了学习情境和氛围,一举两得。)
2、感悟课文
(1)体会“摇花乐”
a、自由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摇花乐,把让你体会到摇花乐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先自由默读,再交流、表演,最后朗读体会)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就是儿童的快乐,只有儿童才能了解,这正是父亲诗中写的那句: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想象体会:看着这纷纷落下的桂花雨,你们觉得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b、“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c、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从课文的描述中,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d、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2)感悟思乡情
a、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为什么这么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通过师生合作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创设情境,引读母亲的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所以当作者把杭州的桂花捧给母亲时,母亲深情地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缕缕花香,传悠悠摇花乐,淡淡笔触,抒浓浓思乡情。
b.(学习第六自然段)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作者,感染了作者,于是每到这个时候,作者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揺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c、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吗?
(她是浙江永嘉人,出生于1918年。)(她是当代女作家。)
(她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是著名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的学生。)
(琦君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版的散文集、小说集和儿童文学作品有30多种。)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此时的她远离家乡,文章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总结:桂花是作者的童年,作者难忘童年的桂花雨,桂花雨中,有甜甜的回忆,桂花雨中,有浓浓的乡情,所以,作者这样写:小时候,……;让我们再一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情……。
3、布置作业(自由选做)
a、写感言:从作者身上,从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想收获。
b、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桂花香揺花乐思乡情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三
1、认识2个生字。正确认读“箩筐、姿态、至少、邻居、提前、尤其、杭州、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用抓重点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
3、通过感情读文,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学习作者通过写童年小事表情达意的方法。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习和运用语文。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训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挚爱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想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从而体会到作者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桂花雨》是一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通过桂花寄托自己和母亲深深的思乡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是基于对学生学情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刚刚跨入高段学习的时期,虽然有一定初步阅读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理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正快速发展,但需要进一步加强读与说的有机结合。据此我将重难点确立为:通过用抓重点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通过感情读文,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学习作者通过写童年小事表情达意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启发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体现语言本位的思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朗读感悟中学习。
(一)、谈话导入,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引入课题后,利用阅读提示,让学生梳理出问题,带着疑问去读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我设定这个环节,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读书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三)、深入学文,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朗读感悟、想象、交流阅读体会中感知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在理解母亲的话时,旨在让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从而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方法学习致用,通过回忆童年小事表达自己的情感。作业设定为写一次口语交际,目的是为了便于反馈检测。
一堂课难免有许多不足,反思自己的这节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虽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民主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还是过多,感觉像是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目标而去引导,忽视了课堂生成,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很合理,不及时。(李金龙提到的作者借桂花树来表达情感,这时候我的评价没跟上,方法总结不到位)评价针对性不足,导致课堂学生的发言比较单一,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
另外,通过这次教学,反思,也让我认识到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对教材的处理等都需要自己去下功夫学习。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地方,唯有学习反思才能使自己进步。
以他人为镜,方能知晓自身最大的不足,对于本节课教学,可能自己还是“当局者迷”,自己还没有认识到的不足还有很多,恳请各位老师给出指导和建议,使我不断进步,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本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本文的九个生字,以及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
1、激趣导入。用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出示课题读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投入课文的学习。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组织与同学交流,把课文读得更好,并将自己得疑问和同学互相探讨。
3、检查初读情况,学习字词。老师请个别学生读各段,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正确读字、句、段。
4、指导弄清各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1、第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句句子,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爱桂花,从中,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桂花树的特点。
2、重点是学习第二部分,要理解摇桂花的乐趣。
在学生读了这一部分后,引导讨论: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这得从全家人的活动,以及桂花的用途中去体会。
(1)找出每个人的做法,分角色读读,有利于认识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体会内心共同的喜悦。
(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指导感情朗读。重点理解我摇桂花时的动作和话语,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和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体会一家人对桂子丰收的喜悦。
(3)联系实际,了解桂花的作用。
(4)对这部分的内容做个总结,谈谈 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摇桂花的乐趣。并进一步进行朗读。
3、在总结第二部分后,学生对作者怀念童年时光的感情是不难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点应指导学生理解母亲的这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要认识到,此时的母亲已经远离故乡,当母亲看到外地的桂花时,说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可以看到母亲在想念家乡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实在是太思念家乡,太热爱家乡,家乡的什么都是最好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好在我班有好多学生也跟着父母远离了家乡,应该理解“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句话。)理解到母亲的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课堂总结,深切体会
通过总结课文的内容,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复习课文,深切体会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喜欢桂花
桂花雨 思念家乡,怀念童年
“摇花乐”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五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桂花雨》。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1、认识2个生字。正确认读“箩筐、姿态、至少、邻居、提前、尤其、杭州、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用抓重点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
3、通过感情读文,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学习作者通过写童年小事表情达意的方法。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习和运用语文。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训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挚爱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想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从而体会到作者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桂花雨》是一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通过桂花寄托自己和母亲深深的思乡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是基于对学生学情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刚刚跨入高段学习的时期,虽然有一定初步阅读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理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正快速发展,但需要进一步加强读与说的有机结合。据此我将重难点确立为:通过用抓重点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通过感情读文,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学习作者通过写童年小事表情达意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启发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体现语言本位的思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朗读感悟中学习。
(一)、谈话导入,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引入课题后,利用阅读提示,让学生梳理出问题,带着疑问去读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我设定这个环节,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读书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三)、深入学文,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朗读感悟、想象、交流阅读体会中感知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在理解母亲的话时,旨在让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从而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方法学习致用,通过回忆童年小事表达自己的情感。作业设定为写一次口语交际,目的是为了便于反馈检测。
一堂课难免有许多不足,反思自己的这节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虽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民主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还是过多,感觉像是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目标而去引导,忽视了课堂生成,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很合理,不及时。(李金龙提到的作者借桂花树来表达情感,这时候我的评价没跟上,方法总结不到位)评价针对性不足,导致课堂学生的发言比较单一,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
另外,通过这次教学,反思,也让我认识到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对教材的处理等都需要自己去下功夫学习。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地方, 唯有学习反思才能使自己进步。
以他人为镜,方能知晓自身最大的不足,对于本节课教学,可能自己还是“当局者迷”,自己还没有认识到的不足还有很多,恳请各位老师给出指导和建议,使我不断进步,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六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文章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作者与作者情感相融,是我本课设计与研究的重点。
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化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法:
我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赏: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
(3)悟: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学法: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母亲那句话,我把课文分成: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三部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摇花乐”,以更好的理解母亲的“思香情”。
1、学习第一部分:桂花香。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桂花香的句子。(让学生在喜欢的句子旁加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出示具体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浸”字。(培养学生抓重点字理解句子的能力)。
2、过渡到下一部分:让作者难忘的不仅仅是桂花香,更难忘的是“摇花乐”
(1)提出问题:“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2)引导学生体会“我乐”
指导学生从读中体会作者由着急到快乐的心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缠”,分角色朗读,着急用什么成语表示,快乐用什么成语表示,让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既注重人文性的教育,又让学生练好遣词用句的基本功)。
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3)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3、在此基础上,出示理解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反复读,出示问题“外地的桂花再香”仅仅指的外地的桂花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否仅仅指家乡的金桂?读前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母亲对家乡的山水人的深厚的感情。
4、师总结课文。
5、通读全文感受。
整个过程是形散而神不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母亲的话。
6、布置作业。
(1)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件自己童年里最难忘的事。(学以致用)。
(2)读琦君其他作品《烟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七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桂花雨》。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1、认识2个生字。正确认读“箩筐、姿态、至少、邻居、提前、尤其、杭州、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用抓重点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
3、通过感情读文,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学习作者通过写童年小事表情达意的方法。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习和运用语文。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训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挚爱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想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从而体会到作者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桂花雨》是一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通过桂花寄托自己和母亲深深的思乡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是基于对学生学情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刚刚跨入高段学习的时期,虽然有一定初步阅读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理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正快速发展,但需要进一步加强读与说的有机结合。据此我将重难点确立为:通过用抓重点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通过感情读文,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学习作者通过写童年小事表情达意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启发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体现语言本位的思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朗读感悟中学习。
(一)、谈话导入,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引入课题后,利用阅读提示,让学生梳理出问题,带着疑问去读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我设定这个环节,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读书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三)、深入学文,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朗读感悟、想象、交流阅读体会中感知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在理解母亲的话时,旨在让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从而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方法学习致用,通过回忆童年小事表达自己的情感。作业设定为写一次口语交际,目的是为了便于反馈检测。
一堂课难免有许多不足,反思自己的这节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虽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民主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还是过多,感觉像是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目标而去引导,忽视了课堂生成,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很合理,不及时。(李金龙提到的作者借桂花树来表达情感,这时候我的评价没跟上,方法总结不到位)评价针对性不足,导致课堂学生的发言比较单一,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
另外,通过这次教学,反思,也让我认识到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对教材的处理等都需要自己去下功夫学习。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地方,唯有学习反思才能使自己进步。
以他人为镜,方能知晓自身最大的不足,对于本节课教学,可能自己还是“当局者迷”,自己还没有认识到的不足还有很多,恳请各位老师给出指导和建议,使我不断进步,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文档为doc格式。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八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像大家阐述我的这堂课:
《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家乡的思念。本文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课文有8个自然段。文章先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真是迷人”。第四、五、六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第七、八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我”爱童年的“桂花雨”。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组课文都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品味优美句子和经典词语,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为了让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更集中,更突出,我把第一和第二个目标在课前就已经拜托郭老师帮我完成,所以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在完成第三个目标,具体为:
品味优美句子和经典词语,体会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助想象和情景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
这也是我这节课要完成的重点。
教学难点为: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在课堂上我争取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体会感情。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一)、导入课文。
开课伊始,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雨的印象。然后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课堂。在这一环节顺带介绍作者,也是为了后面学生理解课文尽量形成情感铺垫。
(二)、复习检测,整体感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检测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我先引出问题:“作者对儿时阵阵的桂花雨有怎样的感受,用一个字来形容,你觉得是哪个字?”其实这个这个问题也是为了把学生带入这一节课的情感体验之旅。
(三)、研读摇桂花三个自然段,体会感情。
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是作者回忆童年摇花趣事的段落,同时更是情感激荡的几个段落,而这种感情更是集中在几个句子当中。所以我把这节课重点的突破放在三个句子上: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母亲的话语是文章情感积淀的一个句子,但也是本节可学生难以闯关的一个句子。但是在前面感情体验的基础上,这一句的理解,也就是文章难点的突破上,也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最后通过一个写话练习检测大家这节课的学习成果。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十九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品中语言文字和感情表达的关系。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我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我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生可以围绕“作者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一)谈话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昨天我们品味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谦虚,不骄傲;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陶醉。作者那么喜欢桂花,但更令作者喜爱的还是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那么到底作者的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那阵阵的桂花雨纷纷落下时又是一番什么样儿的呢?好,这一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同作者一起分享那落英缤纷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体引入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设计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二)、精读感悟课文3——6自然段
上课伊始,我便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3自然段,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表示摇花乐的有关句子。
然后集体交流。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说到那一个问题,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交流的要点:
首先指名读有关的句子与学生一起评议。
接着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与作者一起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学生看图想象边表演边说摇桂花的动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欢乐。
最后学生兴奋而激动地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大家一起喊。分组读,评议,
再让学生美美地朗读第3自然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经过自学,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进入探讨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思索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重视以读促理解,重视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主动读书,自主发现。在充分的读中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悟、说、想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以情促练,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快乐,进入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这便是以练激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学而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并在训练设计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全段以“乐”字为线索,“摇桂花”不仅乐了“我”的一家,也乐了乡亲们。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的5、6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们能读懂母亲的心思吗?重点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小伙伴讨论、交流。接着进行说话练习:外地的环境好,还是( )。外地的生活好,还是( )。然后抽生读5自然段读出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读全文,读出作者对“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的桂花的热爱之情。带着对课文的感悟和体验回到课文,实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对整体的回顾。
3、拓展了练习。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说一说你童年难与忘怀的人和事,或说一说你喜欢的植物或家乡的特产。
读写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成文,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11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一个好的板书,不仅能清晰地显示出课文的内容,还能突出文章的重难点。并能让学生能根据板书,理解文章的中心,复习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所以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它能体现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特点,把文章的重难点展现出来了。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二十
《桂花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第11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淡雅,情感丰富而真挚,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课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花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来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真情。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桂花雨)。
这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吗?像什么?有什么感觉?
(由课题联想开去,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谈谈感受,带着感受读题目,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也创造了学习情境和氛围,一举两得。)。
2、感悟课文。
(1)体会“摇花乐”
a、自由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摇花乐,把让你体会到摇花乐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先自由默读,再交流、表演,最后朗读体会)。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就是儿童的快乐,只有儿童才能了解,这正是父亲诗中写的那句: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想象体会:看着这纷纷落下的桂花雨,你们觉得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b、“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c、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从课文的描述中,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d、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2)感悟思乡情。
a、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为什么这么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通过师生合作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创设情境,引读母亲的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所以当作者把杭州的桂花捧给母亲时,母亲深情地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缕缕花香,传悠悠摇花乐,淡淡笔触,抒浓浓思乡情。
b.(学习第六自然段)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作者,感染了作者,于是每到这个时候,作者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揺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c、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吗?
(她是浙江永嘉人,出生于1918年。)(她是当代女作家。)。
(她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是著名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的学生。)。
(琦君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版的散文集、小说集和儿童文学作品有30多种。)。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此时的她远离家乡,文章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总结:桂花是作者的童年,作者难忘童年的桂花雨,桂花雨中,有甜甜的回忆,桂花雨中,有浓浓的乡情,所以,作者这样写:小时候,……;让我们再一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情……。
3、布置作业(自由选做)。
a、写感言:从作者身上,从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想收获。
b、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板书设计:
桂花香揺花乐思乡情。
桂花雨说课稿(精选21篇)篇二十一
《桂花雨》是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第11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淡雅,情感丰富而真挚,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课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花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来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真情。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桂花雨)。
这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吗?像什么?有什么感觉?
(由课题联想开去,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谈谈感受,带着感受读题目,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也创造了学习情境和氛围,一举两得。)。
2、感悟课文。
(1)体会“摇花乐”
a、自由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摇花乐,把让你体会到摇花乐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先自由默读,再交流、表演,最后朗读体会)。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就是儿童的快乐,只有儿童才能了解,这正是父亲诗中写的那句: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想象体会:看着这纷纷落下的桂花雨,你们觉得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b、“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c、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从课文的描述中,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d、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2)感悟思乡情。
a、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为什么这么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通过师生合作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创设情境,引读母亲的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所以当作者把杭州的桂花捧给母亲时,母亲深情地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缕缕花香,传悠悠摇花乐,淡淡笔触,抒浓浓思乡情。
b.(学习第六自然段)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作者,感染了作者,于是每到这个时候,作者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揺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c、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吗?
(她是浙江永嘉人,出生于1918年。)(她是当代女作家。)。
(她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是著名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的学生。)。
(琦君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版的散文集、小说集和儿童文学作品有30多种。)。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此时的她远离家乡,文章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总结:桂花是作者的童年,作者难忘童年的桂花雨,桂花雨中,有甜甜的回忆,桂花雨中,有浓浓的乡情,所以,作者这样写:小时候,……;让我们再一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情……。
3、布置作业(自由选做)。
a、写感言:从作者身上,从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想收获。
b、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板书设计:
桂花香揺花乐思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