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范文是一种结构化的书面材料,用于向读者汇报某一事件、问题或研究的情况、结果和分析。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报告范文进行借鉴。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精选14篇)篇一
摘要: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经济的发展,中职院校的经济基础课程,也需要随之发生转变,中职院校想要有效的提升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不仅需要转变的教学方式,加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不断的改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探讨;中职经济;学基础课程。
中职教学最终的目的是面向未来社会的需求,近年来,由于学生和社会对于中职学校教育认识的偏差,导致中职学校入学生源质量严重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职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中职经济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经济的基础与桥梁,夯实基础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可谓是至关重要。
1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础环节薄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生源,大多数一些中考成绩不理想,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一部分学生。经济学基础课程本身而言,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想结合的课程,不仅考验学生的洞察力,更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对于基础本身就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经济学基础的学习可谓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是学生进校的第一个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于经济知之甚少,更何况是富有逻辑的财经知识呢?传统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学生往往作为被动的角色,负责接收和转化。这样的教学氛围是比较枯燥和单一的,大量的理论知识的堆积,也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互动,对于学生而言也难以提起兴趣,点滴积累,学生也就逐渐的丧失掉对于经济课程学习的兴趣了。
1.2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单一。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的还是以概念和理论知识为主,目前中职院校主要的教学手段还是以教师的板书和讲解为主,虽然有许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经验都非常丰富,但是长久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思维的浸入,也让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面,难以有所突破。21世纪是个互联网经济时代,虽然随着互联的普及,学校也开始逐步的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教师们的使用却还是以简单的操作和展示为主,并不会通过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为学生知识点。即便是采用多媒体设备,由于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大量计算内容时,教师们往往也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传统的板书教学法中,试想本身就枯燥的经济学,再加之学生浅薄的基础、教师单一的讲解,这样如何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准和质量呢?教师“一言堂”学生“满堂灌”,这样的教学现象是现如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忽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及时的建立沟通和交流,枯燥的概念抽象的理论,让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兴趣,教师想要转变这样的境遇,还需要不断的转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力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精选14篇)篇二
我国高校在2世纪8年代初开始在少数高校开设单片机课程,面向电子和计算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内容基本是单片机生产商提供的技术手册、汇编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综合体。目前单片机教材虽然较多,但基本延续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思路,即以单片机的知识点为主线进行单元技术教学。随着单片机教学在各层次学校的广泛普及,这种教学思路显现了明显的不适应。系统设计性内容缺失和细节内容深度不够,使一般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会遇到许多迷茫的问题。
目前单片机基础课教材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教学集中在分散的各个点,而对单片机系统整体结构性考虑不够;重在局部和单元模块,缺乏组织成项目的考虑。这种问题严重地体现在系统软件设计中,一般学生会做例题和作业,不会设计解决实际任务的'系统软件。因此,单片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从知识点讲授到以系统设计为主线,基于课程整体性并结合项目系统整体性考虑实施单元教学,重点提升学生系统性、综合性设计能力。
1.2单片机与其它课程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在目前课程体系中,考虑到知识衔接关系,单片机课程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微机原理与接口)、汇编程序设计等课程之后,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这个安排的问题是学生实际综合应用及拓展学习的时间较短。这在单片机进入我国高校的早期阶段仅高端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是合理的,在目前单片机普及教学情况下,作为工具和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单片机课程应尽早让学生掌握,对其熟练和提高系统设计能力、提高学习兴趣、结合和促进其它课程学习将产生良好作用。单片机基础课程涉及到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等知识,是相对简单的,在课程中从应用的角度介绍即可,对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没有影响。实际上,有些同学从大一就开始自学单片机而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对我们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精选14篇)篇三
为期一周的实训即将结束,通过这次的实训使我们学到了很多,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要学的更多。本次实训的项目是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任务是用户模块的程序设计。从程序的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设计到编写、调试、修改、完善、到最后的实训报告,每个人都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去做好自己的任务并努力地去完善它。
实训的第一天接到任务时我们都觉得有点难度,很有挑战性,毕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比较系统、完善、功能相对较齐全的管理系统,即使是用户模块也可以完成各种操作,如对用户的查询、添加.删除以及修改等。因此程序编写也十分复杂,工作量较大,编写一定要认真。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使程序出现大的漏洞。而我们只是学了点简单的vb程序编写,没有尝试过这种相对来说比较系统完善的系统。所以在做项目的时候我们倍感压力、更加的团结协作,可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出现了错误,我们的程序在编写上存在一些漏洞,导致调试时不能正常运行,后经过老师的指导、我们的调整,终于可以完美的运行,这里也耽误了我们很多宝贵的时间,直接导致了我们在项目调试上速度不够快。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也认识了一位新的老师,他们对我们亲切认真负责,很有耐心地对我们进行讲解并指导我们解决遇到的难题。老师们交会了我们很多简单实用的技巧。也让我们意识到了要想全面完整地完成一个模块,首先要进行程序的设计,全面分析会用到的东西以及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理清思绪、写出大致的要点后再上机编写程序以及操作。否则像一开始的我们马上上机编写、想到什么就补什么,不仅浪费时间也乱了之前写好的一些程序。系统分析越准确,设计的系统越精确,可以大大减少后期的修改、维护工作。当然做好做对一个项目固然重要,同时美观程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从参观者的角度还是自己看的角度都很重要。
总的来说,这次实训还是比较成功的。最后出来的系统,很有成就感,这是我一步步设计、一步步完善、辛苦付出后得到的成果。无论是团队合作这方面还是个人动手这方面,我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当然实训不仅使我们学到了知识,也帮助我们缩小了实践和理论的差距,通过这次实训让我们更深一步的对vb这门课程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渴望,同时对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所学的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精选14篇)篇四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机械类高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主干学科课程。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方面的知识,并初步具有灵活运用设计资料和查阅机械零件手册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技能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门重点课程,它更是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必修课程的理论基础。
部分教师似乎只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致使在后期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不知从何下手,而在工作中,不善于将理论联系实际,导致应用操作不合理甚至发生重大错误。
因此,通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课程内容与就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设计能力,提高自我找错,及时改正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后续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我将《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
此前,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所有的中、高职机械基础类课程都沿袭本科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教学,轻视实验和实训,甚至有些学校没有机械基础实验室或成为摆设,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全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近几年,众多学校都派出骨干教师远赴德国学习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逐渐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了本科教育“重教学,轻理论”的教学模式,提出了“用实践教学督促理论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并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模块化,使“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形成。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设计和创新能力,具有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学科实验能力,同时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实现此目标,我们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的全新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的项目化、模块化实现课程内容重构,方便不同专业的同学学习。课程设计方法体现“与专业结合,为岗位服务”的宗旨,课程教学方法“以行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应用性、实践性。通过项目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逐步提高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时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
2.重构知识,以就业为目的。
坚持实用为主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淡化纯理论分析,强调应用性知识的灵活运用。对教师而言,在课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仍然追求全面讲解,其结果是对学生来说最重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常常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这就需要教师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简化非重点”。在选取实例时,注重实例的典型性、覆盖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并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适合学生学习,既保证了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到了实处。在学习过程中要符合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并结合专业知识,与其就业相结合,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轴的强度计算和设计步骤等难度较大,对较为繁琐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让学生对轴的类型、功用和结构设计重点掌握,对复杂的设计计算过程简单了解,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和应用基本和常用知识,为兴趣较浓的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留出余地。
通过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及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发现,既懂得原理又会操作,正是高职学生特点和优势所在,只有掌握了机床的工作原理,才能更好地驾驭它,进而减少不合理操作及由此带来的日常维护和维修问题。根据调研情况分析,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际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再三强调。例如,失效分析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是设计零部件的基础,是选择传动系统的依据,而失效本身是造成机床维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讲课过程中对带、链失效形式,需详细讲解,并仔细分析每一种失效的原因,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分析,对于齿轮、蜗杆、轴承等的失效形式,则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在由浅至深的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也会注意自己的操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失效操作,从而增加机床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提高岗位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
3.教学手段,以多元为方法。
对比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法。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而任务驱动则是通过任务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授仅仅起到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思维的作用,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亲自实践,习题、大作业、设计方案讨论、参观等教学环节必不可少。例如,在学习机械传动时,以减速箱为设计目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
现场教学法。高职学生比普通高校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甚至能熟练操作多种机床,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对理论与实践的转换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使大多数学生只会简单操作,不能将实际和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既然有这么多实践的机会,为什么不把课堂搬到实训基地,真真切切地打开机床,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各种零件的结构、工作状况,这样的教学模式生动、深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比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对比法,例如,学习三种机械手(平面连杆机构机械手、凸轮机构机械手、不完全齿轮机构机械手)的对比学习,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意识,消除了学习机械的恐惧心理,激发了学习热情。
多媒体教学。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把静态的二维图像演化为动态的三维模型,使枯燥的传统教学变得直观和生动,从而弥补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眼界,使最新的科技信息及时传播,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除了教学手段多元化外,考核模式也要推陈出新,除了采用传统的“一张考卷”定能力外,我们还可以考虑采用小课题形式。例如,若干机械课程设计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可单独完成,也可自由组合,也可设计多个方案。在此期间考虑到学生知识面不足的问题,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要由浅至深逐步过渡。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的培养。作为学生的必备素质,团队意识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前景。
总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前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要不断地进行,不断地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改革必须和其他专业课结合起来,使整体教学脉络通畅,使《机械设计基础》更有利于激活创造性思维,形成设计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7.实习心得体会怎么写。
10.物流公司实习心得体会。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精选14篇)篇五
机械设计是大学工科类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通用零件设计,包括零件的特点、应用以及零件强度刚度的设计计算等内容。设计一个零件,首先是确定零件材料。以材料为标志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先后经历了石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每经历一个时代,意味着人类文明向更高级的层次迈进。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新材料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如今,随着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具备各种性能和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在机械设计教学中运用材料科学发展最新成果提升机械设计水平,使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已经成为发展机械工程设计的一个大的突破口。目前,尽管大学机械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工程材料类课程,但仍旧是以钢和铁为代表的金属材料占绝对主导,其他材料课程仅简单介绍,内容显然无法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另外,以零件设计为核心的工程思维不突出,与机械零件设计过程的后续步骤衔接不够,无法满足现代机械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强化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二、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
(一)材料是机械设计的重要基本要素之一。
机械设计是对一个设想的或有市场需求的机器在运动、结构和能量传递等方面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信息,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作为构成机器基本单元的零件有质量、有形状、承担载荷、传热和导电、经受磨损或腐蚀。这些决定了机械零件乃至整个机器的性能指标,都和零件材料直接相关。材料不但决定零件的结构性能,还影响加工,从而决定零件的尺寸、精度和成本。设计越复杂,要求越严格,材料对机械零件设计的影响越强、越复杂。而且,这种关系体现在材料选择过程中,几乎贯穿了零件设计的全过程。没有合适的材料,无论多么好的设计也不能变成现实的产品,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材料是机械设计的粮食。[1]机械零件材料选择合适与否,主要从材料的强度、刚度、磨损、工艺性和经济性[2],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取舍,是机械设计中最重要的决定。
(二)材料选择的创新是机械设计创新的重要源泉。
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促进了材料的发展和在产品中的应用。新材料发展越快,产品设计时材料选择范围就越大,机械设计人员就有更大可能设计出更多性能、更加优异的创新性产品来。例如,具有高强度、低密度和耐辐射性能材料的问世,使得人们可以设计一些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机械产品,如航天器。[3]纳米材料技术极大拓展了机械产品在微小尺度方面应用的范围。复合新材料特别是复合高分子材料的出现,更是革命性地促进了机械行业的发展。[4]例如,聚四氟乙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摩擦系数最低的固体材料,相对于铜等各类软金属具有无毒、耐腐蚀、节约和低摩擦等优点,在轴承等接触类零部件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今后材料的发展方向是材料特性随外界条件变化的智能材料,它将支持未来高科技的发展,也给机械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机遇和更坚实的基础。随着材料科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先导地位和基础作用日趋明显[5],选择性能更加优异的新材料设计零部件对机械设计的创新作用无疑会越来越重要。可见,新材料的应用是机械设计构想得以实现和拓展的重要基础,机械设计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以材料创新为基础的。
三、机械设计中零件材料教学改革。
零件材料的选用最终是服务于机器或零件设计的。如何依照机械零件的使用要求和设计零件的基本原则,有根据地、合理地选出最优的材料,是机械设计中零件材料内容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认为,传统机械设计课程中零件材料的内容存在以下两个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方面,涉及材料选择的内容偏少且仅仅是材料性质的罗列,没有真正体现为设计服务的思想。机械设计教材中的零件材料部分,经常只是泛泛地介绍材料种类以及常用材料的特点,至于零件设计过程中的材料选择如何进行等关乎零件设计优劣的重要方法信息却很少提及。学生虽然了解材料的性能特点,但在后续零件设计计算时,还是不知道材料选择该如何进行。国际上的经典教材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四、结论。
材料不但是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素,而且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进入机械设计领域,成为机械设计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加大利用新材料的广度和深度,将从根本上促进机械领域的再发展再振兴。培养有意识地使用新材料的机械设计人才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机械设计课程在内容和方法上改进传统的零件材料选择教学,坚持以设计为主线的材料教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体现材料对设计的基础作用,使机械设计更优化、更合理,以适应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发展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精选14篇)篇六
一、实习的目的和要求目的:。
(一)理解“皮影和剪纸”的基本概念,感受中国民间艺术,课程实习总结。
(二)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皮影与剪纸艺术”的制作过程,以及几大分布地。
(三)使学生在学习“皮影和剪纸”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的淳朴与真挚。
同时引起同学们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关注与思索。
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自学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要求:(一)熟练的掌握word与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二)正确掌握“皮影与剪纸”的基本知识、重点和要点等。
(三)能完成基本授课任务。
二、实习的内容及过程内容皮影与剪纸过程首先在做这个课程实习时我选择了课题c皮影与剪纸。
但是由于没有实践的经验和知识的片面性,我刚开始对“皮影”的了解只是一片空白。
接着我就开始到处搜索资料,但发现资料越多反而思路越乱,通过长时间对资料的慢慢整理和筛选,对“皮影”的理解慢慢清晰起来,基本点、重点和思考的东西也浮现出来了。
最后经过认真的整理,和在实践中所学的知识,鼓足勇气完成了20分钟的讲述。
通过此次课程实习,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更加培养了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这看似简单的短短的20分钟讲述,给自身带来的远远不止学到知识,还让我体验到教学的不易。
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更是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三、实习时间方式和安排时间20××年12月9日方式20分钟讲授,ppt文字与图片及视频资料等多媒体展示安排(一)“皮影”制作流程(二)“中国皮影”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三)皮影造型艺术(四)陇东皮影,陕西皮影,山西皮影。
(五)剪纸的起源,用途,象征意义,技巧,特点等(六)皮影与剪纸的区别与联系。
四、考核内容和方式内容对“皮影与剪纸”基本知识的收集、掌握和讲述能力。
方式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资料整理“皮影剪纸”的基本概念、制作方法、起源、发展和现状,主要发源地等等。
通过多媒体,运用ppt进行20分钟实际课堂讲述。
和同学共同思考共同了解中国民间艺术c皮影与剪纸。
五、实习总结及体会经过几周对《艺术概论》的学习,张迎甫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两个课题:皮影与剪纸。
我本着学习与锻炼自己的目的,我选择了两个。
开始对它们我都不太了解,只是有些皮毛上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学习和了解,我在网上,图书馆里到处收集资料,但那时资料收集到后我发现资料很多,但思路越来越乱,不知从何下手。
后来我从那么多资料里慢慢的理清了思路,然后我进行了总结-整理-讲述,看似短短的20分钟时间,其实是要付出很多的,这让我更加真实的体会到了,做老师真的挺不容易的。
通过此次课程实习,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更加锻炼了我,更重要的是,这看似简单的短短的20分钟讲述,给自身带来的远远不止学到知识,还让我体验到教学的不易。
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更是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更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的是,…通过实践后,我发现理论要在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应用,但实践一定要有理论做基础,从而更加认识到艺术概论的重要性。
我觉得,要想在某方面有所发展必然要对其从分了解和认识,就像要学好我的专业,就要先掌握艺术概论一样,是必要条件。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自主学习,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我充分的认识到了皮影与剪纸的区别与联系皮影与剪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们都是通过雕刻而得到的,都是平面的。
但他们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首先从制作人群来分,剪纸一般是女性制作的比较多,而皮影则以男性居多。
然后皮影是可以和活动的,是一种戏曲更有生命力,而剪纸则是静态的,相对皮影缺少活力!再后,他们的选材也不相同,剪纸一般选用各种红纸,而皮影则选择牛皮或羊皮。
最后,他们给人带来的感受也大不相同,剪纸一般喜庆之用,贴起来为了好看,而皮影不仅好看,还好听,好玩。
更多的是给人带来娱乐。
无论是皮影还是剪纸,它们都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我们应该把它们继续发扬下去,不能让这些民间艺术在我们的手中失传。
六、教师点评授课内容授课效果。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精选14篇)篇七
学习总结:在一个学期的英语写作学习中还是学到了很多系统性的知识。学会如何从词、句、篇一级一级地向上扩展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要熟悉单词的词性、词义、僻义及固定搭配等。了解了句子的每一个成分、结构和功能。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各个部分的衔接是否得当,句子是否有语病,要认真考虑每一个句子在文章中出现的目的及意义,更要注意书写的规范性,避免连续一长串的简单句出现,要把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合理使用。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也要不断积累语法知识,在写作时要避免语法错误,尽量使用高级一点的词汇。要避免形成把中文翻译成英文的这种定向思维,要尽量用英语去想,再用英语表达出来。平常也要多做阅读练习,多看点外语书籍,多动脑,勤笔记,积累一些有价值的英语片段、经典句式、惯用短语等,从多方面来丰富自己的英语语言素材。平时要多动笔写作,熟能生巧,以此增强自己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建议或意见: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加强点趣味性的知识,从而提高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点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精选14篇)篇八
作为一名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在大学期间选修了广告设计基础课程。这门课为我提供了广告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让我对广告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门课程中,我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下面,我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训练、学习成果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总结我在广告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广告设计基础课程涵盖了广告设计的各个方面。老师通过介绍广告设计的历史、理论、方法和技巧等内容,让我们对广告设计有了整体的认识。课程还包括对不同媒介的广告设计要求和特点的介绍,如报纸广告、杂志广告、电视广告和网络广告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也让我们了解到广告设计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其次,广告设计基础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习更加深入生动。通过视频讲解、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等方式,老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举个例子,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广告设计经典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中的设计理念和创意手法,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这些实际案例的学习,让我们对广告设计中的色彩搭配、构图布局等各个细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广告设计基础课程注重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我们通过绘画、平面设计软件的学习和实践演练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技能。课程中,我们还有机会参与真实的广告设计项目,通过与真实客户的沟通和协作,锻炼了我们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实践训练不仅让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培养了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四,广告设计基础课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学习成果。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广告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巧,还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作水平。在设计作品展示中,我得到了来自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和赞赏,这是对自己努力的认可。同时,这门课程也培养了我的专注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让我在面对设计任务时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
最后,广告设计基础课程对我未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广告设计行业的决心。我对广告设计的热情更加高涨,并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制定了明确的规划。我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成为一名优秀的广告设计师,为社会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创意。
综上所述,广告设计基础课程让我获益匪浅。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掌握了广告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让我获得了丰富的学习成果。未来,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为广告设计行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精选14篇)篇九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因此,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收获。
第一段:课程的重要性和学到的知识。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立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上的。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设计理念和技能非常重要。课程中,我们学到了线条、形状、颜色以及构图原理等专业知识,同时也了解到了各种不同艺术风格的特点。
第二段:实践能力的提高。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这门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设计项目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一方面,我学到了绘画技巧和使用设计工具,另一方面,也锻炼了我对设计思路和创意的理解和运用。在课程中,我能够自己完成设计作品并不断优化,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能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段: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
在设计领域,成果往往是由一个团队合作完成的。因此,在课程中,老师注重培养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一方面,学生在组队完成项目时,需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和理解,同时也要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以达到合作的目的。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
第四段:美学和审美的启蒙。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艺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于我们周围的艺术产品和空间环境产生了更深入和理性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审美能力对于一个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必要性。这让我更加珍惜和关注身边的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发展的趋势。
第五段:结语。
总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这条成功之路上,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学习和探索的态度,开拓视野,不断更新自身的艺术理念和技能。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去磨练耐性和毅力,这将会成为我们日后职业生涯中重要的资本。我相信,在这条道路的前行中,我们将更加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设计素养。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精选14篇)篇十
摘要:传统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分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四类,但它们偏重理论,且与机械基础注重实践以及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不符。
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
这四门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过强,且涉及面广,需要的学时多,其特点是偏重学术,却对实际应用方面指导不够,不能满足高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的区别。
1、学习方式上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相比,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像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标准所欠缺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
2、教学手段上的区别。
传统课程标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老师往往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则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其规律。
3、主观能动性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要做到探究式学习,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而传统课程标准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接受的,因此就不可能记得牢,经常是到了下课,学的东西又还给了老师。
1、传统课程标准的弊病催生新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教学。
由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耗时多,且学术性、理论性、抽象性过强,不适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机械基础成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的必修课,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只针对有所关联的专业进行开设,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强调的是基础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
并以操作性为重点。
而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的受众不明确,老师也多照本宣科,学生也缺乏实践的机会,使得本来很实用的学科变成了纸上谈兵。
1、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以前,机械基础的课程设计之所以强调理论教学,是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学得好是一张卷子,学得不好也是一张卷子。
学生学习机械基础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质量可想而知。
新课程让机械基础这个实践性强且实用性佳的学科回归了本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继而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2、摆脱对书本的依赖,以实践教学为主。
之前的机械基础内容难、繁、偏、1日,老师教起来费神,学生听起来头疼。
这还不说,由于师生都以书本为唯一的获知来源,使得书上的一些理论缺乏现实参考,有的学生,老师已讲得声嘶力竭,他还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注重扮演角色性质的变化。
如果把机械基础比作是一部电影剧本,里面有很多台词,以往是老师作为演员,按剧本里的台词把要说的话给念白出来,学生只要当观众,进行附和就行了。
但是新课程则要求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换过来,变为学生当演员,让老师来当观众,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演技进行评判。
特别是在实验课或是校外实践时,更是要以学生为主角,以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为标准。
四、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学时设置及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妨将以往涉及面广的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分类,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三大模块。
对于基础部分以理论讲述为主,课时不宜过多。
而其他部分则分为两种情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则课时均分;以实践为主的,适当增加实验课。
这样一来,主题就得到了突出,老师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达到了学习目的。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强调的是轻理论、重实践,轻说教、重自学。
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要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务实且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引入课堂,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使得机械基础教学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邵敏.新课程与传统课程利弊谈[j].教学与实践周报,2008(10).
[3]曹文聪.浅谈中职教育cad/cam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11.
[4]方焕明.中职学校cad教学模式[j]职业,2011,23.
[5]刘峻,朱敏红.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信息,2011(1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精选14篇)篇十一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高专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综合运用数学、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公差与配合、算法语言等知识,去解决常用机构、通用零部件的设计等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多年来,该课程无论是在教材的组织上还是在教学的安排上,都与“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引入项目化教学,这也是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为此,本文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就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1课程的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多,学时少。
目前,多数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内容仍是本科《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内容整合后的产物,与整合之前相比,课程主要内容并没有减少太多,而学时却大幅削减,被压缩至72个学时。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高质量地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为学生继续学好以后的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2)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普遍较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生源的.减少,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基础差、接受知识能力不强和学习兴趣不浓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并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职学生,是对所有从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的又一个挑战。
(3)教学模式陈旧。
传统的教学属于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以逻辑推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上基本没有学生能力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理论后实践,很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4)教学方法落后。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爱动手这样一个特点,而对于理论性强的设计、校核计算十分厌烦。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结合学生的特点,在“黑板上开机器”,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使得学生感觉该课程是一门枯燥的“天书”,上课时疲于记笔记,复习时只能死记硬背,长此以往,渐渐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多少年来,这种现象也没有改观。
(5)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在期未的时候,通过笔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目前对人才的要求侧重综合素质的情况下,此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
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就应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采用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容易了解社会职业,培养职业意识,更好地做好就业准备,进入职业角色。
2项目化教学的优势。
(1)项目化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并且参与最终的项目评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从理论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习的辅导者。
(2)项目化教学能有效地建立起课堂与生产岗位、社会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项目化教学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3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3.1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
设计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项目”是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关键和前提。我们在设计教学项目时,首先通过专业和企业调研、分析归纳,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然后按照以下原则选取项目内容:(1)教学项目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体现覆盖性、典型性、可行性、趣味性、开放性;(2)教学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3)教学项目要系统化设计,基于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再结合学校的实训条件进行项目开发,最终设计了7个教学项目,7个教学项目的难度层层推进,覆盖的知识点逐项增加。
3.2课程教学项目的实施。
教学项目的实施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第一步,使学生明确项目名称、项目任务、学习目标和项目完成目标;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项目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三步,进行任务的分配,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制定项目方案;第四步,进行方案的比较、分析与修改;第五步,方案的实施。
如在项目1的学习中,首先使学生明确本项目的任务:绘制三种机械手(平面连杆机构机械手、凸轮机构机械手、不完全齿轮机构机械手)的机构运动简图、计算它们的自由度并判断机构的运动是否确定;其次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运动副、构件、机构运动简图和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等相关内容,并使学生初步具备用简单图形表达机构的能力;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和任务分配,并让学生制定项目方案;接着进行方案的比较、分析与修改;最后实施方案,并填写项目报告单。
3.3课程教学项目的评价与总结。
每一个项目完成后,教师不但要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还要对整个班级完成项目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
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两个方面: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主要是通过项目完成后学生提交的作品和项目报告单对学生进行评价,评定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对整个班级项目完成情况的总结也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指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改正和提高;二是要对一些完成项目比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并把他们完成项目时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以促进各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师在评价与总结时一定要注重学生个性发挥,避免千篇一律,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不足之处要从欣赏的角度给予肯定,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只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课程特点,结合学生的岗位技能,精心选取和设计合适的教学项目,紧紧抓住项目内容综合的关键——知识点的构建与整合,应用项目教学法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精选14篇)篇十二
摘要:本文以工作情景为导向,通过实践工作过程和基础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会计工作流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会计;实训;情景。
培养大批能够适应本职工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而这种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依赖于实训和顶岗实习等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
1高职基于工作情景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真实的工作情景缺失。
基于工作情景的实践教学应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和条件,只有把学生放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情景中,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得到真实的锻炼和提高。
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会计实训教学环节单一,教学环境更是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虽然很多学校都建立了会计模拟的实训室,但是实训室的配置远远没有达到仿真的要求。
其中很多会计资料也都是虚拟的,与真实的工作场景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来认识各种会计资料,比如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第一手的会计资料,缺少实务操作的经验。
1.2会计岗位分工的实践教学缺失。
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一般分为:会计主管、出纳、往来结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利润核算、稽核、会计电算化管理、总账报表等。
过度关注某一个岗位而忽视其他,学生在走向了真实的工作岗位后面临多种多样的问题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1.3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分离。
《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手工模拟实训,二是会计电算化操作。
其中手工模拟实训是基础,是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只有熟练的掌握了手工账,电算化工作做起来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由于手工实训内容多而且繁琐,需要填制大量的凭证、账簿和报表,因此手工账逐渐受到冷落。
熟不知,手工账是基础会计课程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忽视。
2基于工作情景的高职《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实现。
2.1构建以工作情景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经费相对较少,对一些软件和硬件投入不足,使实践教学没有和真实的工作情景接轨。
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增大硬件软件各种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完善实训室的虚拟环境,最大限度的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
2.2加强会计岗位分工的实践教学。
在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实行的都是岗位分工责任制,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彼此牵制,互相监督。
但在我们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环节中,对岗位分工责任制贯彻的不到位,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造成学生积极主动性不高,只有按照岗位分工责任制来开展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模拟学习才能使学生意识到每个岗位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
2.3加大手工账实训教学环节。
大多数企业目前都通过相应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来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但是手工实训仍然非常的重要,学生通过手工账的实训,对如何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会有进一步的认识,理解实际中会计工作是如何开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非常有益。
所以在实训环节,教师应该强调手工账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认真的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在此基础上登记账簿和编报表,手工实训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2.4建立与会计实践环节相适应的企业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应该与当地企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一批行之有效的实习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去实习,同时也可以邀请企业当中的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给学生讲解企业发生的各项真实业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黄秀华.如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9.
[2]刘春华.关于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精选14篇)篇十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能和势能。在进行我们的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想一下这几个问题:
1、什么叫动能?其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2、什么叫重力势能?其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3、什么叫弹性势能?其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电灯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风力发电机是把风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化为动能。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五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板书:机械能及其转化。
师:机械能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呢?我们来看几个实例就有答案了。
观看实验:
实验1:滚摆实验。
师:老师将滚摆从低处滚到了高处,这时滚摆具有什么能?
生:弹性势能。
师:老师将滚摆释放,同学们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
生:看到滚摆下降的同时越转越快,到了最低后又上升,越转越慢。
生: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师:对了。说明了这时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了动能。
同学们再来分析一下滚摆上升时动能与势能的变化情况。
生:上升时,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这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师:分析得很好。
这个例子说明了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板书: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师: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例子中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情况。
观察单摆实验。分析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情况。
师: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能够互相转化,那么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能够相互转化吗?请同学们分析下面这个实例。
观察小球撞击弹簧片的实验。
师:请同学说一下这个实验中动能跟势能的变化情况。
生:球撞击弹簧片后速度变小最后停下来了,这时被压到最弯。这个过程中是动能转化为了弹性势能。小球接着被反弹回去,这时是弹性势能转化为了动能。
师:回答得很好。
同时,这个实验说明了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板书: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师:我们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的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刚才的单摆等会停下来吗?
生:如果没有消耗的`话,单摆应该不会停下来。
师:是的,在没有摩擦阻力的理想情况下,只有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时,它是不会停下来的。我们把这个叫做机械能守恒。
板书:如果只有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是守恒的。
练习:请同学们分析篮球落地到弹起到空中的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情况。
学生回答:篮球从高空落下的过程中,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球接触到地面到停止的过程中,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篮球从反弹到离开地面的瞬间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篮球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我重力势能。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生活出出有物理,只要我们留心留意,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打篮球时你有在细心地体会一下这种能量的转化吧。
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对着屏幕上的问题来进行小结:
做堂上练习。
1、小老虎撑杆跳高时,它助跑时的______能转化成杆的________能,杆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_______能又将其转化成小老虎的_______能,这时,小老虎被举高过杆。
2、说明下列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
a.雪橇从山坡上滑下;
b.炮弹从炮口斜向上射出又下落的过程中;
c.玩具弹簧枪将“子弹”射出去;
d.小孩荡秋千。
3、如图所示,小球先后从倾角为30°和60°的光滑斜面由静止开始从顶端滑到底端,它滑到底端时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1和v2,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v1>v2b.v1=v2。
c.v1<v2d.无法确定。
请学生回答后将分析和答案投影在屏幕上。
师:下面我们来小测一下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
小测。
布置作业。
下课。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精选14篇)篇十四
论文摘要:如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时《基础写作》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一次有益的实践探索。本术首次尝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的行动研究,实现时传统写作学的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教学改革,包括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反忍及总结。
1、提出问题。
《基础写作》是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和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提高整体文化素质为目标,其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目前,一些高校的《基础写作》课程教学仍然停留在“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课程内容与形式单调、教学资源与案例匾乏,写作评价方式不科学和写作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突出问题。如此,导致学习者始终停留在写作理论层面,不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去解决具体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利用教育技术学的行动研究法开展《基础写作》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成为一次有益的实践探索。
2、制定方案。
2—1调整教学目标。
传统的写作教学目标总是定位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上,但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具体操作。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潜在的过程,需要配合多学科的综合发展,绝不是基础写作课程就可以完成的。针对这一现状,基础写作课程必须要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实践应用型较强的教学效果。
现代的写作学的教学目标应该从综合素质能力具体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上。当代大学生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写作的规律、基本原理、各种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主阅读、自觉写作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2—2教学内容模块化。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原理论。包括写作目的论、主体论、客体论、本体论、过程论、技巧论,属理论教学部分,由教师课堂讲授完成;第二部分,文体论。包括新闻文体、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和应用文体,属实践教学部分,作为学习重点,由小组协作完成,并要有相关的写作成果;第三部分,教学论。包括写作教学的前言和热点问题,以教师和学生互动讨论完成。
2—3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写作教材都是从抽象到形象,从一般到个别,从理论到实践,它的弊端就是枯燥烦琐接受困难效果不好;新的教学改革就是上述方法来个大换位,即从形象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这样,才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符合写作规律,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学习的兴趣。这个思路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范文引路,模仿为主,多看少讲,注重操作。以学生动脑动手为主,师生互动,创造生动活拨的课堂气氛,力争在游戏般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切实提高学生的现代的写作能力。教学环节上把握阅读—讲析(讨论)—模仿—讲评这样一个基本流程。
为了实现调整后的写作教学目标,新型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任务驱动一自主学习一协作学习一小组汇报一疑难问题讨论一教师点评一课后反思一课程评价”几个阶段,并借助任务驱动,构建出“任务向导十任务驱动+多项互动+网络辅助”的多元教学模式。
2—4搭建学习的平台。
信息化环境下开放的、虚拟的软件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并且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引人互联网,搭建一个师生可以进行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平台,实现传统写作教学与现代网络写作教学的互补。学生可以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网络学习社区,自己开发文章写作项目、阅读信息资源、交流写作心得体会。教师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教学案例、资源等上传网络学习社区,供学生交流讨论,为传统写作教学开辟第二课堂,真正实现写作的生活化。
2—5建立写作评价机制和写作档案。
由于写作学科本身具有个体性和动态综合性的特点,文章写作的考核评价机制更是应该适合写作学科的特殊性。因此,要建立一个写作评价体系和科学化的社会规范,写作的实践改革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才可以彻底否定写作“三无论”(无规律、无作为、无前途)和“三不论”(不可知、不可言、不可教)。
写作教学的实践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作品中,这也是决定写作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要看到写作教学的显著成果,就需要建立一个学生写作档案。可以在每届学生开课之初提出写作要求,从第一篇摸底作文到结课的考核作文,教师据此分析学生的写作情况,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写作水平的变化,认识到自己的写作问题。
3、实施方案。
3—1任务驱动。
根据教育技术学的行动研究,在《基础写作》的课程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写作文体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要求学生在每种文体学习结束后完成具体的写作任务。
(1)写作规律、主体论、客体论、本体论、过程论、技巧论等理论部分,由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同时可以建立写作理论的有关讨论,将讨论内容作为教学案例存人写作教学档案。
(2)写作的四大文体部分,作为学习重点属实践教学部分,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协作完成,并要有相关的写作成果,收人写作档案。
(3)写作的教学论部分,包括写作学科的现状、发展趋势、教材和教学理论建设,通过教师介绍专著、学术报告和学生网络信息检索共同完成。在课程学习之初,教师介绍完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任务之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写作对象和目前的写作热点。确定主题后,在网络学习社区进行交流与知识共享。
3—2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学习任务,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再查阅图书文献、相应的网络资源做以补充,并登陆网上学习社区的讨论区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和老师同学共同讨论。如写作的规律“物一意一文”转化律和灵感写作是否矛盾,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行验证,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
3—3协作学习。
小组成员通过白主学习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并将有价值的问题与大家共同讨论(如qq群等)。经分析讨论后,对所承担的写作理论和方法进行知识梳理,制作ppt,查找和建立教学案例,并在小组之间讨论、评价、给出建议,使其逐步完善。最后,将小组讨论后的结果(问卷调查、写作教学设计)上传网络学习社区,师生共同交流、评价、给出成绩,并选出优秀作品代表,或典型写作案例代表,分析不足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交流写作感想和体会。
3—4小组汇报。
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友好协商,选出一个代表做好的ppt课件对全班同学进行写作基本知识的梳理,并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同学从理论层面过渡到应用层面。如:小组汇报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写作现状和反思”的案例,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采集数据信息,总结大学生写作问题出现的原因。这样,学生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学习的积极主动,也完成了写作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3—5疑难问题讨论。
写作学习小组的汇报,主要以文章评讲的方式进行。由小组成员提出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并组织同学们展开讨论,寻求问题的答案。如小组研究没有意见统一,就可以把问题带到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起讨论,最后小组成员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传网络学习社区。
3—6教师点评。
通过小组汇报及课堂集体讨论后,教师总结课堂汇报时出现的问题和好的一面,对讨论遗留问题给予指导,以便学习者深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例如,小组汇报完写作技巧举要,教师应指出写作技巧的使用情况、传统写作技巧与现代的写作技巧的区别。
3—7课后反思。
通过任务驱动一自主学习一协作学习一小组汇报一疑难问题讨论一教师点评这一阶段的学习,将自己的感触,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的建议进行总结,上传网络学习社区。
3—8写作测评机制。
文章写作必须有个科学的社会规范,这样对文章的评价才能有个参考的标准。
写作评价考核标准如表1所示。
4、反思及总结。
利用教育技术学行动研究的方法,是基础写作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思路。现代信息技术,即网络资源搜索、虚拟的写作社区,是基础写作教学革新的有利保障,对于基础写作教学的实践改革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虽然,利用现代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在不同的学校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但基础写作教学要实现合理、深刻、全面的改革就必须要尝试这样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