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实践经验与思考的结合,是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下是一些著名企业家的心得体会,他们通过创业和管理的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一
于永正,字若善,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语文学者。在他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入研究论语,探索以论语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在他的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中,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以下是我对于永正论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的五段式叙述。
第一段:引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论语往往只作为一种知识的传递和学习工具,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于永正先生提出了以论语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了解论语的精髓和智慧,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段:理论依据。
于永正先生认为,论语旨在研究养性,树德,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意识。论语中的经典语句鞭策着学生思考,引发对自身的反思和独立思考,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第三段:具体实践。
在论语文教学中,于永正先生提倡用心读论语,即要注重阅读理解,尤其是对于其中的抽象概念和价值理念。学生要通过阅读、解读,深入思考论语的意义,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辩论,提升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于永正论语文教学的实践,我深切体会到论语的智慧和魅力。论语中的语句虽然简短,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伦理道德。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和思考,我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责任,并且学会了合理表达和沟通,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思维。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于永正论语文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观。通过论语的引领,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论语的教学,并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关怀,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二
第一段:引言(200字)。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一直以来都占据着教育领域的重要位置。我有幸有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接触到论语,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从中收获颇丰。论语教学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塑造学生品格,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本文将分享我在论语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教学目标(200字)。
在论语教学中,我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和热情。此外,我还希望通过论语教学,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第三段:教学方法(200字)。
在论语教学中,我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我会通过讲解解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其次,我会安排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理解和看法。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此外,我还会组织辩论比赛,让学生在真实的辩论环境中,运用论语中的思想,锻炼他们的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四段:教学效果(200字)。
通过一段时间的论语教学,我发现学生在道德修养和思维习惯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更加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从细微处做起,尊重师长,关爱他人。同时,他们也能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并能用论语中所学到的智慧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是论语教学所取得的积极效果,让我对继续推行论语教学充满信心。
第五段:结语(200字)。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教育价值。通过论语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优秀的古代文化,更可以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应对挑战的智慧。论语教学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我将继续深入探索论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让论语的智慧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三
于永正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对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于永正老师的论语文教学研讨会,并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里,我将分享我对于于永正论语文教学的理解和体会。
在于永正的论语文教学中,强调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运用、语言表达和语言感受三个方面。于永正通过论语文教学,让学生接触到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素材,引导学生读懂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用古代的智慧去理解和表达现代的问题。我在参与研讨会时亲身体会到了于永正所倡导的课堂活动,例如通过课文分析,学生锻炼了阅读理解和解题能力;通过课文模仿,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团体讨论,学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其次,于永正的论语文教学注重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计算字数和默写课文成为评价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然而于永正强调,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他提倡学生多角度思考,大胆质疑,勇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听众,而是参与者和思考者。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了积极探索的习惯,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且增强了他们对于自己观点的自信。
再次,于永正的论语文教学提倡了跨学科学习的理念。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然而于永正认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密切。他通过与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取更广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科素养。在研讨会上,我参与了一堂有关经济学的课程,于永正通过分析论语中的经济观点,引导学生了解了古代和现代的经济理论,并使学生明白了古代的经济智慧对于现代经济的影响。这样的学习体验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是多么重要。
此外,于永正的论语文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道德观念。他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他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论语,了解古代圣人的人品和行为,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在于永正的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单纯地读懂文字,更要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将之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感的公民。
最后,以永正论语文教学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提倡课后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有机会自发地去发掘和学习更多的知识。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于永正的论语文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教学理念和实践都非常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我希望未来能够将于永正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我的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四
导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之一。作为一名教师,《论语》是我教学中重要的教材之一。在教学《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对学生思想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影响。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分享一些教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本经典之作,《论语》不仅是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更是一部教育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书籍。《论语》中蕴含着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对于人文关怀、仁爱、礼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思考和智慧。通过教学《论语》,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和反思人生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教学《论语》时,我首先将课文进行分段,与学生进行详细的解读。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然后,我会启发学生个人的思考。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激发他们探求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的热情。同时,为了更好地教学《论语》,我会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论语》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教学实践中,我用《论语》中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有关“孝”的案例来进行讨论。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和思考,他们可以深入理解何为孝道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一。同时,通过案例讨论,学生也能够运用《论语》中的道德智慧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论语》中的思想,还能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论语》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通过教学和案例分析,我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如何对于《论语》中的思想进行评价。这既可以通过写作来展示学生的理解和思考,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评价标准的设定,学生会更加客观和系统地评价《论语》中的思想。这样,学生可以在自觉地修养中接受道德教育,同时也为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论语》,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它对于学生思想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影响。首先,在教学这门课程中,学生通过与古代先贤的对话和思考,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更能够激发他们内心追求道德和精神的热情。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我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论语》,我也更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智慧和温情对于培养学生成才和优秀人才的重要性。
结语:
教学《论语》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考能力,通过《论语》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五
幼儿园教育是一份充满挑战的工作。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幼儿的智力与语言发展,同时也需要注重其道德素养的培养。为此,从幼儿开始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幼儿的道德素养呢?使用《幼儿园论语》作为道德教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幼儿园论语》是一本专为幼儿设计的道德教育读物,它将学习和培养道德品质、态度和行为结合起来,并且提供了一种全面的教育方式,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传递知识,而在于通过讲述案例,激发幼儿对道德的敏感性和反思精神,促进道德行为形成和消极行为的避免。
在使用《幼儿园论语》时,教师应该选取适合幼儿年龄段的篇章和内容,以易于幼儿理解的方式传达道德价值和事情的发生原因。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个别讲解和互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发表个人观点,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道德知识。
使用《幼儿园论语》作为道德教材有很多优点。首先,《幼儿园论语》以简单易懂的文字,描绘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适应了幼儿感性理解的特点。此外,对孩子们的言行进行规范有很大的帮助,协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信念,拥有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孩子在交往中的合作意识、自信心和自尊心。
第五段:结论。
使用《幼儿园论语》教育幼儿,可以与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相比,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机会。幼儿园论语教学实践的经验表明,使用这本教材是一种高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道德素养和意识,使幼儿的成长更加健康和有意义。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生活化、实际化的道德教育融入到幼儿教育中,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重心的教学模式,为实践有质量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六
幼儿园是孩子们读书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孩子们品德、智力、体能等方面的任务。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如何才能更好地教学呢?我在实践中摸索,略有收获,撰写本文以供参考。
第二段:初识论语。
“孔子说了很多话,他最重要的话叫做论语。”在幼儿园中介绍孔子时,这是第一句话。幼儿园的孩子们对孔子和论语的接受度相当高。课程开始前,我会用简短的语言总接哦论语所传递的道德名言、行为规范等。
第三段:了解论语。
我在课堂中将论语的一些经典语句进行讲解和解释,以易懂、生动的语言让孩子理解其中内涵、从中受益。例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便是提醒孩子们要学会思考、预测、避免可能的危险。
第四段:提高课堂实效。
除此之外,我也尽可能增加趣味性、互动性,以及故事性。比如讲述《三字经》中的故事时,配上相关的表情、动作,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我还巧妙地增加了以论语为主题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欢乐中获得道德成果。
第五段:收获与建议。
关于幼儿园论语教学的实践,我认为,重点是学生的日常观察和参与,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以期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老师而言,需要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优劣,秉持语言温暖、耐心等等的耐心教导方式。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七
导言: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有幸担任语文老师,也负责教授《论语》这本经典著作。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研究,《论语》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从“《论语》的价值”、“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反应”、“教学心得与启示”、“将来的发展”五个方面,阐述我在教授《论语》这门课程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论语》的价值”
《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圣贤们的思想和智慧。它具有广泛的知识性、智慧性和道德性,并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影响。学生通过研读《论语》,能够了解古代哲学家们的思考方式,获得道德修养的指导,提高自身的修养素养。而且《论语》中的大量典故和成语也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论语》不仅仅是一本古代经典,更是一本具有现实意义的教材。
第二段:“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其中,案例分析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具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角色的思维方式和道德选择,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小组讨论则提供了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平台,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深入思考和理解《论语》的内涵。这些教学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第三段:“学生的反应”
在教授《论语》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对于古代哲学家的思考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通过学习《论语》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道德修养。同时,学生们还在课后积极与我交流,提出了很多深入的问题,这使我深感欣慰和鼓舞。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了教授《论语》的挑战和乐趣。这门课程要求教师不仅对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更要具备良好的解释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维。同时,《论语》教学也要求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这些努力,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深入体验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教育的意义。
第五段:“将来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论语》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我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案例分析的内容和角色扮演的形式,使《论语》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同时,我还将积极开展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拓展学生的经典知识面和思维方式。我相信,在持续努力下,我能够更好地教授《论语》这门课程,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结语:通过教授《论语》这门课程,我深刻理解了其对学生的重要价值,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心得和体会。这门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还提供了一种扎根于中华文化的修身之道。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好地教授《论语》,为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八
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遗产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是我国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重要读物之一。通过研读论语,不仅可以了解先哲们的智慧和思想,还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在我作为一名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论语教学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论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我在论语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并倡导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论语中的诸多箴言警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的心态,可以通过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得到纠正。论语中的各种言行可以为学生们树立正面的道德榜样,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秉持实事求是、勤勉努力、宽容待人的优秀品质。
其次,论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论语中充满了智慧和哲理的言辞,通过引导学生读论语、理解论语、解读论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解读论语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文中表达的深意,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既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一种考验。通过论语教学,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论语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古代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论语正是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学习论语,学生可以了解先哲们对于天地万物的看法,学习他们对待人生、教育子女、行善积德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论语中涉及的诸多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眼光和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四,论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论语中的言辞深奥而富有哲理,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思辨和探讨才能得出结论。在论语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先哲们言行背后的深意,并通过锻炼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反复分析论语中的观点和理念,学生们的思维和逻辑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最后,通过论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道德价值观。在论语中,先哲们不仅对于社会伦理有所思考,也对于自我修养和人生追求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通过学习论语,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提高个人修养和品质。同时,学生们可以在论语教学中体验到先哲们对于真、善、美的思索和追求,从而认识到自己应当追求真理、崇尚美德、追求人生的完善。这种自我认知和道德价值的提升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论语教学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通过论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道德价值观。作为一名教师,在论语教学中,我也从中受益匪浅,通过与学生们的交流讨论,我对于论语中的智慧与哲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分享,我相信论语教学可以更好地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会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九
“幼儿园论语教学心得体会”这个主题让我不禁回忆起自己在幼儿园时的点点滴滴。幼儿园是我们孩子们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孩子们最初接触到论语这样经典的著作的地方。从幼儿园时代开始,老师们就不断地向我们推荐、传授论语的经典故事和教义,这些教诲贯穿了我童年时期的成长路程。最近,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特此分享。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论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们学会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促进精神成长。对于幼儿长期接受论语教育,能够在他们的成长路上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成为具备道德素养的公民。因此,论语教育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论语教学可以通过讲故事、演绎场景、诵读论语等多种形式进行,使孩子们能够在充满趣味性的学习中掌握各种道德规范及其应用方式。在教学中,要注重孩子们的参与度,形成互动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活跃,提高学习效果。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创造更加生动的教学场景,有趣地引导孩子们理解论语中的道理。
第四段:融入情境教学。
幼儿园论语教学不宜单纯地依靠知识传授,还需要将论语教育与幼儿生活情境融合,通过逐步演示、实践等形式,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如在日常活动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们切身感受仁爱、孝顺、尊重等道德概念,进而促进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正确行为。
第五段:结论。
总的来说,幼儿园论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幼儿园教育者应该注重幼儿论语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幼儿们从知识的习得中逐渐体验道德准则,能够在日后的成长中养成健康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同时,在教育理念上,也需要注重养成全面发展思维,注重幼儿天性的本质,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前景。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十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作为一位教师,我有幸在教学中融入了《论语》的内容,这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儒家思想,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智慧的力量。在教学《论语》的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教学的乐趣,也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和调整。以下是我教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教学《论语》之前,我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我相信只有深入了解原文内容,才能把握住作品的核心思想,才能有效传达给学生。因此,我熟读了《论语》,并逐句思考、解析其中的含义。通过阅读原文,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他对人生、伦理道德的关注。这些对我教学的启示非常深刻,帮助我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
其次,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对《论语》的理解。尽管《论语》是古代文献,但我注重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从中找到共鸣。我利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在学生中引发思考和讨论的火花。通过这些互动的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道理,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思考能力。我发现,学生对于《论语》这类古典文献往往显得不太感兴趣。因此,我选择了一些富有生活启示的篇章,如《学而篇》和《颜渊篇》,将其与学生生活中的经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我让学生们看到了《论语》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人生态度。我相信只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论语》。
第四,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除了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我还引导学生进行口头朗读和书面分析。通过朗读,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加深对其中思想的领悟。而通过书面分析,学生们可以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我还组织了小组项目,让学生们通过探索、讨论和展示的形式深入理解《论语》的精髓。通过实践操作,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最后,我通过教学《论语》的过程,不仅使学生们汲取了古代智慧,也让我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和调整。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成长的指导者。在教学《论语》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营造宽松、积极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维方式。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们自主思考和互相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提升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论语》的教学带给了我很多的收获。通过深入研究课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以及注重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我能够更好地教授《论语》这一经典著作。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智慧的力量,也见证了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我相信,通过教学《论语》,我帮助学生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古代文化、思考人生道德的大门。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它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儒家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有幸能在教学中加入《论语》这一篇章,通过教学《论语》,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论语》的力量和魅力,从中受益匪浅。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教学《论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传统与现代结合(250字)。
教学《论语》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论语》的思想。例如,在讲解《论语》中的孔子思想时,我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的形象、生平故事、影响等,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使学生对孔子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探究《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使学生通过现实案例的分析思考,更好地体会到《论语》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第三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300字)。
《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在教学《论语》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学习《论语》,学生能够领悟到仁、孝、忠、信等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例如,在学习《论语》中的“忠恕”思想时,我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家庭、学校乃至社会中的行为,让他们意识到忠诚和宽容的重要性。同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验《论语》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加深对道德品质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00字)。
《论语》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通过教学《论语》,我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例如,在学习《论语》中的“言必有中”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意义,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言必有中”。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进行《论语》的赏析活动,让他们欣赏《论语》中的名句和韵律,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段:结语(200字)。
通过教学《论语》,我不仅让学生受益匪浅,也收获了很多。教学《论语》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儒家思想,让我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同时,我也看到了学生在学习《论语》中的成长和进步。他们收获了、触动了,对中华传统文化输出更加充满自豪感。有信心有激情我将继续在教学中弘扬《论语》的精神,为学生的成长助力。《论语》这本书,给予了我们无穷的启迪和引导,教学《论语》更是一种修行,一种哲学。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十二
于永正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心得体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通过学习和实践,深刻体悟到了于教授的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对于提高我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于教授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他认为语文不仅是掌握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于教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只有让学生从心底对语文感兴趣,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于教授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他认为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于教授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他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考方式。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积极推动学生阅读,通过课堂上的阅读训练和课外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对于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于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他认为现代社会对于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于教授提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泥于形式和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表达,在写作指导中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第四,于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于教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讲解古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于教授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责任感。他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质量。于教授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注重教师的教育情怀和责任感。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热爱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总结起来,于永正教授的教育理念和心得体会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方法,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责任感。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教育才能不断进步,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受益于优质的教育。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十三
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亲眼目睹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问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谈谈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小心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施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小学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有时候回顾原因是没有自己没有能力,一般来说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其他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或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根据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自省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假设,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政治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路子标定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并谓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绝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可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勤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后悔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内疚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换车字旁音为倪),小车无軏,(音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中学,说好了,把投稿教诲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可是回来之后,电话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知道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寄。心里很是愧疚。可是等后来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中小学手工制片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严肃认真,像此类的活动,一定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从此以后对此类事情事情要引起重视。必须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下会制做,让别人知道做的结局怎么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十四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说对人的分类与判断,我们学论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一节课,我的到的对君子与小人的分辨是这样的:君子是有价值观、原则与思维方式的,所以学习任何知识都会学得比较好,因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没有局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维,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去攻击别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学术上的另谈),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说自己做的事,这样既不会有空话(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也能用在判断事上)。
小人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维,只能掌握有限的数量较少的.知识,并且因为没有思维体系把知识串联起来,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个器具只能做相对于君子来说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当然,君子不愿意学某些东西或者有些东西不学另当别论),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喜欢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经常变脸,跟谁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思,但是要结合学,否则光学不思,就会迷惑,如我在上文举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学不思,甚至我怀疑是否学了(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呢?这种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为没有学(思而不学则殆)。
近日,岔河中学的张校长来我校做了一次报告,他所在的学校推行国学文化,张校长本人对《论语》研究颇深,我也静心读起了《论语》。
俗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其文化影响与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学术无法相比的。因此,《论语》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先贤政要的必读科目。可以说,大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论语》的。对于《论语》的解说也很广泛,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读《论语》。真是不读不知道,读过才知道孔子着实伟大。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就是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也深有启迪,有着烛照千秋的意义。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我认为,这五个字既可以作为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评价一个人好与坏的标准。你教出来的学生如果能达到“仁义礼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个人如果能作到“仁义礼智信”,他就是一个好人,心得体会《读》。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
我是一名教师,所以我更关心《论语》中关于教学的言论。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要学会谦虚,学会“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孔子对学习非常重视。他还特别讲究治学的方法,强调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我就像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和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对面的对话。我从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见,对我们深有启迪,可谓高屋建瓴,烛照千秋。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十五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论语诵读串词。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浅谈威妥玛《论语》译本。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
关于论语的演讲稿。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十六
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对“益者三友”及“损者三友”进行了深刻的详细的解释,其内涵令人思考!人生难得一知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标准,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的打开了一个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看于丹解《论语》体会到的是,《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君子少一些小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些安宁,我们国家的理想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十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十八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 “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1、 确定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2、 着力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 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索学习氛围
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十九
一、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人之言行录,它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原则。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道德教诲,也深刻理解了其中的诸多心得体会。
二、守正而不懈怠:《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上达而不骄,下达而不怠。”这句话形容了一个真正的君子要从容不迫地处理上下级关系,既不要因成功而骄傲,也不要因失败而灰心丧气。在这句话的启发下,我明白了无论在成功或失败之时,都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目标。当取得一定成就时,不应骄傲自满,而是要反思并继续向前努力;当遇到挫折时,也不应气馁,而要勇敢面对和积极克服。
三、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论语》中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语提醒着我们永远都要保持求知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广阔和无穷,也体会到了取得新的进步和成就的喜悦。同时,《论语》还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他人,不断传承和创新。通过教育,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他人的需求,并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言行一致,做一个有品德的人:《论语》中的另一条教诲就是说话要谨慎,行为要一致。这是孔子对于道德的高度追求和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说一套做一套的人,而《论语》中的这条教诲提醒着我们始终要保持言行一致,做一个有品德的人。只有通过言行一致,我们才会建立起他人对我们的信任和尊重,并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五、尊师重道,知行合一:在《论语》中,孔子表达了对于师长和道德的尊重。他认为尊敬师长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基础,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理解到了教育的真谛,即知行合一。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应该将其付诸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道德的力量,并将其变为自己的品质。
六、结语:通过阅读《论语》,我汲取了许多智慧和道德教诲。其中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等原则,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指引。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并将这些智慧运用到实践中,做一个有品德和素质的人。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二十
对于《论语》来说,是多么熟悉的字眼,只要谈到学习,我们就会想到孔子在《论语》中的话,而这次所写的心得体会是我在网上学《论语》的感受。打开百度一看,熟悉的字展现了出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我平时在书本上学习的`和大声朗读出来的,是多么的片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运用到的知识跟《论语》是那么的息息相关,经过实践学习《论语》活动,我发现许多,也学到了很多。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更要做一个有用的商专学子。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二十一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们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二十二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孔子的做人治学之道至今仍被世人恭维圣哲用来修身治教,这说明他有很高的真理性。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的深入研究学习这位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思想,并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一代优秀接班人才。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二十三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能够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十分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本文由86.整理,欢迎转载)。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透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超多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能够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理解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立刻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此刻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能够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
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能够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此刻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貌!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到达“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修改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
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期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期望透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
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主角,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透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好处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
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所以所有人都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到达,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但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到达,但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之后修行,因为你明白此刻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到达,而你,连孔子还没有到达。那么儒家能够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此刻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必须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够乱理解的。
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
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样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4篇)篇二十四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