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对优秀作品进行搜集和整理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评价作品的优缺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一
1、学会本课葫、芦、挂、些、盯、邻、居、奇、怪、怕、治,这十一个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会认读藤、哇、蚜,这三个二类字。
3、练习用每天、可爱,造句。
【能力训练点】。
通过看图和学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洞察事物变化的能力。
【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重点词句。
【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明白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疑点】。
叶子和葫芦的关系。
【解决办法】。
提前让学生查找叶子的作用的资料,在理解课文时,着重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变化,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学习听课之前查找有关叶子的作用的资料。
2、通过各种读书形式,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进行小组讨论,解决本课重、难点。
4、学生自学字,对识记有困难的生字讨论交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手拿小葫芦)(生说小葫芦)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葫芦有关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7我要的是葫芦,齐读课题。
〖运用比较,指导看图。
一、出示课文图,提出观察要求。
先让学生整体的观察这四幅,看图上画了什么?比较四幅图的变化(生自己观察,小组讨论)。
二、汇报观察结果。
1、图中都画了什么?(葫芦、叶子、小花、人)。
2、让学生说一说葫芦发生了那些变化(包括叶子、花、果的变化)。
3、说一说种葫芦的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包括眼睛、表情、姿态)。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呢?下面请同学门仔细听读课文。
三、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四、生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难读的字和难写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字形。
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子可做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
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并在文中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五、检查自读情况。
检查字词,对有创造性的字形记忆方法要大加鼓励。
纠正容易读错的词语的读音。
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七课《我要得是葫芦》。(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出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结合看图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我们通过录象再把课文内容回顾一下请同学们边看边回忆总结: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放录象)(生答)。
二、新授。
1、朗读:
下面,老师找同学把课文分自然段读一读,注意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就读哪一自然段。(生选读)。
2、自学课文: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大家先仔细把课文读一读,然后在仔细想一想,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找出来再书中画一画,然后在讨论交流。(生自学)。
3、汇报交流: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的自学成果,生汇报时注意以下几个重点:
当学生提到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时,指导学生了解葫芦长的什么样子?重点理解在藤上挂了几个葫芦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挂而不用看或其他的词。(用挂生动、形象、准确)理解句子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说明种葫芦的人非常喜欢小葫芦)。
当学生提到第二段的内容时,了解蚜虫对葫芦有什么危害?种葫芦人的心理(他不治虫的原因)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指导朗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用急切、赞叹的.语气)。
当学生说到第三自然段时,重点指导朗读,用反问奇怪的语气,体会他不听劝告,满不在乎的心情。
当学生说到第四段的内容时理解更多了慢慢的一个一个都落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沮丧。指导学生用后悔、无奈、缓慢的语气读。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那么,你还有那些地方没有读懂?或者说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大胆的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讨论。比如:我们知道了葫芦和叶子的关系,那么还有那些事物之间有关系呢?鼓励学生个抒己见,以不同的事物说出自己的看法。一激发学生的思路,发展思维。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二
1、要求:(1)、大声读课文;(2)、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将课文读正确。
2、反馈:(1)、你会读吗?(2)、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3)、识字游戏:a、向字宝宝挑战; b、抽牌读 c、开火车读 (4)、读词语(生自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2、课文哪一段写了这一内容?
3、学习第一段
(1)、学生读。用横线划一划描写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a、反馈
b、读词组:雪白的小花 细长的葫芦藤 可爱的小葫芦
说词组
c、说葫芦的生长过程
(2)、哪一句话看出这个人很喜欢自己种的葫芦?
4、学习第四段
(1)、这么好的葫芦,最后长大了吗?哪一段讲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2)、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了,你着急吗?读出着急的语气。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你伤心吗?读出伤心的语气。
5、指导书写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三
教学目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角色对话的不同语气。
教学重点:读出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现在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我讲故事时,请同学们注意听我是怎么讲的。待会儿请同学们也讲一讲,看看谁讲得更好!
2、师范读。
3、同学们,刚才这个故事的名字是?(学生回答)。
二、指导朗读。
(一)读第一自然段。
1、那个人为什么只要葫芦?现在让我们看看葫芦有多可爱吧。
a、同学们能把这些空格补充完整吗(课件展示,填词:______的葫芦藤上______了绿叶,开出了几朵______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______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b、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几句话多读几遍,体会一下小葫芦有多可爱(自由读。
喜欢葫芦吗?喜欢葫芦的同学来试读读(指名读)。
d、请更喜爱小葫芦的同学来读一读,把可爱的小葫芦展现给大家。(指名读。
e、同学们都非常喜爱小葫芦,现在让我们在脑海里想着可爱的小葫芦,一块儿来读读吧!(齐读整段话)。
(二)读最后一自然段。
6、那个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了可爱的小葫芦了吗?(课件:最后一自然段)。
7、知道了这样的结果,同学们心里感到怎样?
8、是啊,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多可惜啊!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9、大家听出了他对小葫芦掉落的惋惜了吗?(生评)。
10、还有谁更觉得小葫芦太可惜了?(指名读)。
11、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大家那份深深的惋惜之情,现在让我们。
一齐来表达对小葫芦掉落的惋惜吧(齐读)。
(三)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1:一天,那个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而可爱的小葫芦还。
好好地挂在葫芦藤上,心想——(课件出示第一句话)。
a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2:哪个种葫芦的人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3:种葫芦的人不管叶子,只要葫芦,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来了吗?你听出他是用什么口气来说这句话?(生评)。
师4:对,叶子上长蚜虫,又不是小葫芦上长蚜虫,他才不在乎呢,所以应。
该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那个人见到叶子上的虫,又不是小葫芦上的。
虫,于是他心想:——(生读):
师5:同学们最喜欢谁的读法?让我们都像他一样读一读这句话:那个人见。
到叶子上的虫,于是他心想:----(生齐读)。
师:他根本就没把叶子上的蚜虫放在心上,而是怎么想的,怎样说的,(课件出示第二句话)。
b“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这个人是怎么对葫芦说这句话的?
师:谁能说说“自言自语”的意思?
生:……。
师:请大家就自己试着自言自语说说这句话。
生:自由读。
师:哪个同学愿意来表演一下那个人是如何自言自语的(指名读并评议)。
师:现在让我们像他一样一起来自言自语一下吧(生齐读)。
师1:过了几天,蚜虫越来越多,热心的邻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劝他说——(课件出示“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d“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2:女邻居们来劝劝他?(女生读)。
师3:男生觉得这个邻居劝得怎么样?(生评)。
师4:是呀,快治治吧,再不治就来不及了。请男邻居再真诚地劝劝他(男生读)。
师5:让我们一起来劝劝这个人吧(齐读)。
师1:种葫芦的那个人听了邻居的话,头脑中顿时冒出两个大问号——(课件出示:“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c、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2、哪位种葫芦的人来表演一下,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看他的表演像不像那个种葫芦的人(指名读)。
师3、同学们,他表演得怎么样(生评)。
师4、邻居的话让这个种葫芦的人感到太奇怪了,还有哪个种葫芦的人想说。
说这句话?(指名读)。
师5、同学们觉得哪位种葫芦的人说得最好?那就让我们像他一样说说这句话:听了邻居的话,那个人觉得真是太奇怪了(齐读“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四)师生合作读第二、三段。
师:刚才同学们把那个种葫芦的人与那个邻居的对话表演得十分形象。现。
在让我们一起合作朗读他们的对话部份。请同学们读蓝色的对话部份,我来读其它的黑色的旁白。(师生合作读)。
(五)齐读全文。
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曲美妙的音乐,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把这个故事说给在坐的教师们听。相信你们会说的比老师更棒的!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读课文时,只有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想想他们心里想些什么,会怎样说,怎样做,这样才能把课文给读好。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四
本节课在三处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1、写字方面:“横多别着急,重点在距离,远近都一样,‘哇’字才美丽。”——这是我自编的一首小儿歌,在学生写“哇”字前出示给学生,这样对学生的书写起到了帮扶的作用。以此还延伸到了“挂”字的写法。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我还提示他们,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更比一个好,这样,我把我们学校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真正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2、识字方面:改变以往的先识字再读文的一程不变的教学方式,而是力争做到让学生边读文边识字。“葫芦”两个字是在出示课题之前,以实物演示的方式识记的;“哇”是通过字的应用规律识记的,我告诉学生,“哇”本字是一声,一般它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读轻声;“盯”是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字理知识识记的。
3、积累方面:在对第一自然段进行教学时,我向学生渗透了“熟读成诵”、“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文学习方法。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五
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管我叫做“云”。
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又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六
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下面是关于《我要的是葫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1、认识生字“葫、芦、藤、哇、盯、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3、学写“挂、哇、每、慢”这四个字。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1、教师出示图画--葫芦,这是什么?葫芦可以入药,能治病。
3、范读课文。认真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1、借助拼音把树叶里的。生字读正确,并想一想该怎么记。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我在每个组请一个同学读每人读一节其他同学当一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
2、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小葫芦你喜欢这棵葫芦吗?我也好喜欢这棵葫芦我要用的朗读来告诉它。范读。你想试试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细长的()雪白的()可爱的()。
3、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课文中划一划找一找(四人小组)。
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又有种葫芦的人天天看,细心呵护,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回答:
生:因为当初没有听邻居的话。
生:因为种葫芦的人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
生:其实很多事物是有联系的,叶子如果没长好,当然就结不了果子。
1、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学生的回答:a、叶子和果实有关系是很密切的。
b、种果实一定不仅要浇水、施肥,还得捉虫才行。
c、要虚心听取别人好的建议等)。
3、总结谈话。原来葫芦的叶子和果实是有关系的,以后我们做事可不能像这个人那样,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结果一无所获。
1.注意“每”的笔顺。师范写,生竖空。
2.“挂”和“哇”的右边是两个土组成。
3.仔细观察范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它们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哇的口字旁写的比较小)。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中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教学时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词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并通过读“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四个词,巩固“葫芦”的读音。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2、学习课文。
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还有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的余地。我仅抓住人物的语言,没有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应加以品析。所以在这个环节,可以这样调整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七
葫芦作为一种农作物,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重视它了。可在古代,葫芦的用途相当广泛,能够跟它相媲美的农作物是不多的。
葫芦在我国汉代以前,称“瓠”、“匏”、“壶”;汉代以后,称“壶卢”、“蒲卢”、“葫芦”。
葫芦可以食用。它的嫩果实可以炒食,它的叶子能够做菜羹。《诗经》上有“幡幡瓠叶,采之烹之”的诗句。汉代毛亨解释说:“幡幡瓠叶貌。庶人之菜也。”这说明,葫芦叶是我国先秦时期平民大众常吃的蔬菜。
葫芦可以药用。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瓠膜可医水肿;瓠子能治蛀齿、口臭、小便不通;蔓须花有解毒的功效。
葫芦可以器用。葫芦既是天然的浮涉救生的器具,又是天然的容器。大葫芦能制成甕、盎、瓢、尊,小葫芦能制成碗、盘、杯、勺。《周礼·鬯人》:“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禁门用瓢赍”。瓢赍,是一种盛酒的器皿。郑玄注释说:“赍读为齐。取甘瓠割去抵,以齐为尊。”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由此可见,在古代,无论是贵族,还是贫士,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葫芦制的器物。
葫芦是人类最早驯化的植物之一。据考古材料,亚洲的中国、泰国,南美洲的秘鲁、墨西哥,非洲的埃及,都有新石器时代的葫芦出土。其中以1973年中国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葫芦年代最早,距今约7000年了。这说明,我们祖先把野生葫芦驯化成农作物已有近万年的历史。
葫芦经过劳动人民的长期选择、培育,衍变成很多类型。现代植物学把葫芦分为五种:扁蒲(果实细长椭圆,又名都瓠)、长柄葫芦(果实长柄有腹,又名悬匏)、亚腰葫芦(果实上小下大,中部缢细,又名约腹瓠)、大葫芦(果实圆大形扁,无柄,又名瓢葫芦)和小葫芦。这五个品种至迟到元代中国都具备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栽培葫芦的经验非常丰富。他们创造出不少栽培葫芦的特殊技艺,至今令人赞叹。
西汉末期著名农学家氾胜之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培育这种大葫的特殊技艺,归纳起来,有五个步骤:
一、选种:选择果实肥大、成熟得好的葫芦,取籽作种。
二、区种:先掘地作圆坑,直径、深度各3尺,然后用蚕粪和土,一半对一半掺和起来,施放到坑中,用脚踩紧、浇水,等水渗尽,种下10颗饱满的葫芦籽,再盖上些蚕粪和土的混和物。
三、合茎:种子发芽了。当茎长到2尺多长时,用布条把10条茎缠起来,缠五寸左右,外边用泥土封密。几天以后,缠着的部分便愈合成一个整体。留下一条长势最强壮的茎,其余的9条茎都掐断。蔓长出去,结实之后。所有未结实的梢,也都掐掉,以防止疯秧。
四、留果:葫芦蔓上最初结的三个果实不好,要去掉,只留第四、第五、第六个果,以后结的果也不要。每一区,留三个果实。
五、浇水:天旱时,需要给葫芦浇水。但千万不要直接往坑里浇水,可以在坑周围掘一道小沟,在沟里蓄水,让水从远处浸润过去。这样浇水才有利葫芦生长。
采用上述的方法培育葫芦,就能得到大型葫芦。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合茎”。所谓“合茎”,就是嫁接。氾胜之介绍的这种培育大型葫芦的方法,是目前所知道的世界上有关植物嫁接的最早记载、它说明,至迟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嫁接术。这种蔓茎靠接的嫁接术至今还在应用。现在四川成都农民有用五茎靠接生产大南瓜的。在苏联,现在应用补助根系嫁接来增加番茄等蔬菜产量,其方法与氾胜之介绍的相类似。
范匏成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又一种培育葫芦的特殊技艺。其法是用木头斵成模范,套在初生的嫩匏上,果实成熟了,形态方圆,全随人意。《清宫词》中有九钟主人吴士鉴写的一首匏器诗:“匏卢秋老结深青,范合方圆各异形;款识精镌题御玩,旊陶而外有新铭。”注:“御国旷地,遍植匏卢。当结实之初,斵木成范,其形或为瓶、或为盘、或为盂,镌以文字及各种花纹,纳匏卢于其中。及成熟时,各随其范之方圆大小自为一器,奇丽精巧,能夺天工。款识隆起,宛若砖文。”他把匏器的形态及范制的方法讲得十分清楚。
《长沙古物见闻记》中有《楚匏》一则;“二十六年,季襄得匏一,出楚墓,通高约二十八公分,下器高约十公分,四截用葫芦之下半。前有斜曲孔六,吹管径约二公分,亦匏质。口与匏衔接处,以丝麻缠绕而后漆之,六孔当日必有璜管,非出土散佚则腐烂。吹管亦匏质,当纳幼葫芦于竹管中,长成取用。”做吹管的葫芦是用竹管范制的,那么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已经开始范匏制器了,只不过没有清代范制匏器的技艺精细。
范匏成器,将人工与天然巧妙地融为一体。这种培育葫芦的特殊技艺,曾使外国园艺家们叹为奇迹。因为他们的经验是任何果实,如果被范模套住,由于不透风,就必然腐烂,不能成长。而中国人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范匏成器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谈话导入。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九
1.认写本课生字,积累优美词句。
2.理解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分角色蓝度课文,并能续编故事。
教师:本课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或课件),课文cd
学生:课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收集有关叶子作用的资料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我要的是葫芦》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本课主要讲了一个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生动有趣,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易于学生的理解。
全文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有个人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挂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他每天都去看几次。第二自然段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长了蚜虫,可一点也不在乎,只盯着葫芦,希望它快一点长大。第三自然段讲邻居劝他快点治虫,他认为自己要的是葫芦,蚜虫不用治。第四自然段讲叶子上的蚜虫变多了,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教学本课,应该知道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葫芦生长过程,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本科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一自然段的第二、三句话讲葫芦藤上的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教学时,可指导学生看图观察葫芦的藤、叶、花、果实的样子,抓住“细长”、“绿叶”、“小花”、“小葫芦”几个词语,图文对照理解二、三句话的意思。这个自然段第一、二句话中的“葫芦”指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互生,心脏形,开白色花;第三句中的“葫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教学时要让学生区别。“谢”在本课是脱落的意思。可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挂”字形象地刻画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可采用换词比较法,把“挂”与“长”、“结”进行比较,体会用词的形象性、准确性。
“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一心理活动说明种葫芦的人不明白蚜虫会影响葫芦的生长,所以他毫不在意。“盯着”写出了他看小葫芦时目光集中的样子,反映出他盼望葫芦快长大的心情。“自言自语”的话,说明他非常喜欢小葫芦,并对小葫芦寄予了美好的希望。教学时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表演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领会种葫芦人的满不在乎和期盼的心理。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从邻居的劝告能够看出,邻居懂得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从种葫芦人回答的话看出,他仍然不明白叶子与葫芦的关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奇怪”一词进行讨论,体会对话的意思;还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尤其要指导学生朗读好感叹句、反问句,体会邻居和种葫芦人的不同内心活动。
种葫芦人最终没有得到葫芦这件事,说明了事物之间是互相有联系的。教学时可围绕葫芦为什么落了展开讨论,弄清虫子—叶子—葫芦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样的例子。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葫”声母是“h”,不是“f”;“芦”、“邻”是边音,“芦”在“葫芦”一词中应读轻声;“赛”是平舌音;“治”是翘舌音;“藤”、“盯”都是后鼻韵。“葫”、“芦”、“藤”都有“草字头”,与植物有关,可让学生说说怎样记“藤”字。可用熟字换偏旁识记:哇—蛙、挂,赛—寒;“蚜”、“盯”都是形声字。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十
2. 理解课文内容,3. 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通过看图和学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词语理解能力。
使学生受到事物之间也是有联系的这一科学的教育
重点:了解葫芦的叶子与果实有密切联系。。
难点:通过理解课文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卡片、挂图
主体参与合作互动设想 讨论交流,反复读议
第 一 课 时
一.板画引入,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3.指导“芦”读轻声,齐读课题。
二.指导看图,领会图意。
逐步出示四幅图,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仔细观察葫芦的各部分,有什么变化?(用自己的`话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标然段序号,指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评议。
3.讨论:每幅图画指的是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4.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课文讲了什么事?
四.学习生字。
1.连词读生字。
挂了 一些 盯着 邻居 治一治 葫芦藤 哇
2.提出不懂的词。(讨论,让学生弄懂)
3.指导书写生字,记住字形。
些:上面是“此”不是“比”。
邻:“令”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感:上面部分是“咸”不是“成”。
五.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葫( ) 邻( ) 治( ) 盯( )
胡( ) 领( ) 抬( ) 钉( )
2.练习书写生字。
3.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十一
1.会认葫、芦、藤、哇、盯、邻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习重点:
有感情朗读,领悟寓意。
课前准备:
制作课文插图课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过动画片《葫芦兄弟》吗?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有关葫芦娃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就叫: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齐读)。
(二)指导看图,观察,比较:
首先请同学们看两张葫芦娃的图片,找一找,这两张图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课件出示两幅图,比较、说话师相机板书)。
(三)设疑、朗读感悟: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整个故事读一读,并找一找,故事的哪一段是写第一幅图的,哪一段是写第二幅图的。(读读、找找)。
(1).
请同学们认真地把第一段读两遍,看看谁能把这三个词组补充完整。
出示:
细长的。
雪白的。
可爱的。
(2).
填得多好啊!来,一起读读。(指导读词组,并结合识字葫、芦、藤)除了葫芦藤,你还知道哪些藤?(指名说)。
(3).
这么可爱的小葫芦,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段,句中结合学习哇)]。
设疑:读了这两段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鼓励学生自由提问)。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第二、三段。
(2).指名说说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会掉下来呢?
提示: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想听听葫芦兄弟是怎么说的吗?(课件出示:葫芦兄弟的话)。
(3).讨论:听了葫芦兄弟的话,谁能把刚才的问题回答得更好呢?指名说。
(4).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三段。(结合学习盯、邻)。
师范读生模仿读多种形式练读。
你们喜欢这个种葫芦的人吗?为什么?
从前,有一只勤劳的啄木鸟常常去给森林里的大树治病、捉虫。有一棵大树却总是怀疑啄木鸟没安好心,以为啄木鸟看起来是捉虫,其实是存心想要破坏自己美丽的皮肤。啄木鸟一次又一次耐心地给它讲虫子的危害,可是都没有用。后来,啄木鸟真的不再来捉虫了。最后,大树的树心被虫子蛀烂了,成了一棵枯树。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教育意义。
4结合实际懂得道理,明白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结合实际懂得道理,明白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
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词语卡片。
第 一 课 时。
导入:
1、认识“葫芦”两个生字。“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读课文、识字学词。
1、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2、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3、生字的巩固。
巩固会认的字。
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哇—(蛙)—(娃)—(洼)盯—(丁)—(顶)。
4、巩固会写的字。
第 二 课 时。
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1、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
葫芦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读。他为什么喜欢?
3、找从哪些词看出葫芦长得很好?(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
指名读。再评。
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
7、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他在想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四、扩展理解。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续编故事)。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4、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请小朋友在课外找几个成语送给这个种葫芦的人。
教学反思:
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使学生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细小的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葫芦吗?能把你知道的有关知识说给大家听吗?
2、师出示葫芦图片,补充简介葫芦。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葫芦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生自由发言。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本课。
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畅所欲言,从整体上感知本课。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自读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义,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分段朗读课文。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三、小组讨论。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
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通力合作。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汇报交流。
(一)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生汇报时师注意适时指导一下几个重点:
1、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了解葫芦长的什么样子?
重点理解在“藤上挂了几个葫芦”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挂”而不用“看”或其他的词。(用“挂”生动、形象、准确)理解句子“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说明种葫芦的人非常喜欢小葫芦)。
2、第二自然段:
了解蚜虫对葫芦有什么危害?
种葫芦人的心理,他不治虫的原因的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指导朗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用急切、赞叹的语气)。
3、第三自然段:
重点指导朗读,用反问奇怪的语气,体会他不听劝告,满不在乎的'心情。
4、第四自然段:
理解“更多了”“慢慢的”“一个一个都落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沮丧。指导学生用后悔、无奈、缓慢的语气读。
(二)表演这个小故事。
比一比那组同学演得好。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
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
通过表演进一步地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入情入境的表演使学生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语言和语气。
五、拓展延伸。
1、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到头来,葫芦也长不成。)。
3、续讲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4、指名讲故事。
加深并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并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挂:右边的“圭”由两个“土”字组成。
邻: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是“今”。
居:认识“尸”(尸字旁)。半包围结构。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十四
一、设计意图: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瞧,(贴葫芦图)它是——小葫芦(生答)。
3、从这个课题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反馈,检查生字词。
三、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1、课文中这个人的小葫芦长得什么样?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画出来有关的语句。
随机教学: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小葫芦长在什么地方?看课文第一幅插图。认识葫芦的藤、叶子、花、小葫芦。
通过朗读指导体会葫芦的可爱。
u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体会每天,看几次。
指导朗读。
u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从这句话的什么地方你也写到种葫芦的人对他的小葫芦的喜爱。通过盯,自言自语等词的理解,体会种葫芦的人对他的小葫芦的喜爱。指导朗读。
2、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可是最后怎样了?(出示课文图)。
根据学生反馈出示最后一段。
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这是怎么回事?
3、课件演示叶与果的联系。
4、学习种葫芦的人与邻居的对话。
原来葫芦叶有那么大的作用,可是这个种葫芦的人知道吗?是呀,这么好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好心的邻居劝他快治一治。——“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种葫芦的人听完有什么感觉?体会“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的意思。
品读: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学习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比较句子: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指导朗读。
四、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好心的邻居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这是为什么呀?
五、总结课文。
原来是这个道理,我明白了,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这回会怎样呢……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在座的老师,同学听,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树叶图小花图。
不治 落了。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十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读法。
2.懂得做任何事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3.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明白“自言自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制生字卡。
[重、难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领悟做任何事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激发自主学生字的兴趣。
(教师板书课题时,葫芦用画代替。)。
(相机指导“葫芦”的“芦”念轻声)。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师:大家的课题读得很棒,我想课文一定也读得很棒。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不会的字借助下面的树叶帮忙,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三.读识字卡,交流识字经验。
师:看看你们用什么好方法记住今天所学的生字的,把自己的好方法告诉同桌。
四.检查学生生字学习情况。
1.师:老师种的葫芦的叶子上生了蚜虫,谁帮老师消灭它啊?
(课件展示叶子上的词语)。
(举行摘葫芦的游戏)。
3.特别指导“哇”这个字。
师:这个葫芦摘不下来,瞧它自言自语说什么呢?哦,它说,你们会它吗?
出示句子:
(1)小鬼子气得哇哇直叫。
(2)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相机指导“洼”和“挂”的书写。教师范写“洼”字)。
五,出示课文插图,自主质疑。
(学生提问题)。
2.共同梳理问题,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六、朗读感悟。
1.你能找出哪一段是写哪副图的吗?
2.学习第一段。
师:想不想知道那个人种的葫芦是什么样的吗?大声朗读,并画出描写葫芦的句子来。让我们一起夸夸那个人种的葫芦吧。
你喜欢吗?我请一个最喜欢的人来读这一段。
3.学习第四段。
师: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学生接读)读完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该采用什么语气来读?(用惋惜的语气朗读)。
4.学习2、3段。
(1)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答案都在2、3段中,看哪个孩子最聪明,最先读出来。(推荐两个学生读2、3段)。
(3)梳理“那个人种的葫芦为什么会落?”这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主发言后,教师梳理出以下两方面。
a、他发现叶子上有了蚜虫后,他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b、听了邻居的话后,他说“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相机指导这几句话,分角色读邻居和种葫芦的对话)。
5.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1)师:老师把那个人说的最关键的两句话摘抄出来了,看看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a、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b、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
(根据学生的理解,分别出示相对应的陈述句。)。
(2)师: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陈述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
(3)师:看来同样的意思,用上不同的标点符号,句子表达的感情程度就不一样了,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好。
七、拓展训练。
师:你认为那个种葫芦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想,那个人看到落了一地的葫芦会想些什么?我想那个人一定心里不好受,我们去劝劝他吧!
(老师扮演种葫芦的人,学生相劝)。
八,课外链接。
(1)师:大家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也不能完全信服,我还是去查查资料吧。(课件出示资料)。
百科小知识:葫芦藤每天向叶子输送养料,叶子将养料输送给小葫芦。蚜虫吃绿叶,使它无法输送养料。小葫芦因为没有养料供给,随即变黄落下。
(2)师:真好,我们又多了一些课外知识,看来,要相信科学,我真该去治治叶子上的蚜虫了。
九.总结全文。
师:孩子们,通过这篇课文,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无论做什么,不要光盯结果,一定要注意和它相连的身边的事物。
十、续编故事。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十六
认识“葫、芦、藤、哇、盯、邻”等六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具准备:自制课件、一个葫芦。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名字叫做《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你们见过葫芦吗?谁能说说葫芦是什么样的?
3.指名答。(出示葫芦。)。
4.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到底说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两遍。
2.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注音的生字。
(2)开火车读去掉拼音后的生字。
3.再读课文,并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4.分自然段读课文,想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读懂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
2.指名答。(结合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相应自然段,并进行板书。)。
(1)教学第一自然段。
师:课文中介绍了葫芦的哪几部分,各部分分别是什么样的?
指名答。(显示正确答案。)。
齐读二、三两句话。
指导朗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心情会怎样?
分男女生朗读该段。
(2)教学第二自然段。
师:叶子有了什么变化?(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些蚜虫会怎样?可他怎么想?
指名读第一句话。
指名表演那个人说话的样子。
齐读该段。
(3)教学第三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人说的话。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共同评议:
邻居此刻的心情怎样?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种葫芦的人着急吗?应用什么语气读?
学生自由组合并表演。
师:你们觉得他们俩谁说得有道理?
学生讨论,指名答。
课件演示:小葫芦和绿叶的对话——葫芦藤每天向叶子输送养料,叶子再将养料输送给小葫芦。蚜虫吃绿叶,使它无法输送养料。小葫芦因没有养料供给,随即变黄落下。
(四)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扩展练习。
1.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续讲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4.指名讲故事。
五、小结。
师:在邻居的帮助下,种葫芦的人明白了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了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改变了过去只盯着葫芦,不管蚜虫的做法,最终种出了他想要的葫芦。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一,我要的是葫芦,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模板17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一、教养目标: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发展目标:
培养观察、思维、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三、教育目标:
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看问题要全面,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
2、 了解课文内在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边看第一幅图边讲)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看图读课文。
说说这课书讲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 应注意的读音。
2、 记忆字形。
葫::上边是草字头,下边是“湖”字去掉三点水。组成“葫芦”。
挂:提手旁加双“土”。组成“挂着”。
些:横部,左上容易错,不能丢掉竖。组成“一些、有些”,表示不定的数量。
盯:左边是眼目旁,右边是“丁”,指不错眼珠地看。
居:上边是尸字头,下边是“古”,组成“邻居、居住”。
四、巩固练习。
1、 读生字词卡片。
2、 读课文。
3、 读二类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一、边看插图,边读课文。
这课书有几段:(四段)看看每段都讲的是什么?
二、看图理解课文内容。
1、 学习第一段。
(1) 看第一幅图,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图上这个人在干什么?他的样子是怎样的?(看葫芦,很高兴、很得意)
(2) 读第一段,这个人种的葫芦怎么样?
“细长”说出了葫芦的形状,“长满”说明什么?(长得好,枝叶茂盛)说说小葫芦长成的过程。(长叶、开花、结葫芦)这个人对小葫芦的态度怎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喜爱,每天看好几次)这个人当时想什么?(快长大)
2、 自学第二段。注意这个人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蚜虫:植物上的害虫。“一些”说明蚜虫还不多。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
3、 小组讨论第三段。
(1) 那个人听了邻居说的话以后,“感到很奇怪”,“奇怪”是什么意思?(纳闷,不理解、不明白)
(2) 那个人“奇怪”的是什么?(还用治虫?我要的是葫芦。)
(3)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4) 那个人的话说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叶子可以帮助植物输送养料,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才长得好。叶子都掉了,植物就没法生长了,也就不能结葫芦了。)
4、 学习第四段。
(1) 看第四幅图,这个人这时的'样子是怎样的?(垂头丧气,后悔极了)
(2) 读课文,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多、黄、落)
三、巩固练习。
看图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课文内容。
1、 读课文。
2、 看看图上的这个人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得意——盼望——满不在乎——垂头丧气
3、 你从哪儿看出这个人喜爱这棵葫芦?(每天看、盼长大)
4、 这个人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他的眼睛只盯着葫芦,有了虫子也不治。虫子吃叶子,影响了植物生长,所以没得到葫芦。)
5、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1) 植物的叶子直接影响果实的生长,叶子掉了,就不能结葫芦了。
(2) 要听别人劝告。这个人当初要是听邻居的劝告,早点治蚜虫,葫芦就可以保住。由于他不听人的劝告,所以才使自己的想法落空。
二、巩固练习。
1、 指导朗读。
第一段要读出喜悦之情。第二段读出急切盼望小葫芦快长大的心情。第三段邻居的话读出诚恳,这个人的话读出奇怪、不解、满不在乎的口气。第四段读出失望、后悔的语气。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 我要的是葫芦
(可爱)
葫芦 蚜虫
叶花 (黄落)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十,我要的是葫芦,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