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学校的教学大纲、学生的个体差异、教材的特点等。希望这些教学计划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一
为了较好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培养能力。反思这节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得失。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课始,以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不同型号的国旗说起,引出教室黑板上的国旗的大小和升旗时的国旗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出国旗的大小虽然不同,但是它们的长与宽的比确实有密切联系的,引出比的初步认识,接着又联系了生活实际,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比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发言,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我在介绍了比的意义后,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比的读写方法
2、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
3、什么是比值?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5、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用分组讨论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课堂开始选出最美的长方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探究欲望。探究长和宽的关系及求比值后,通过计算最美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值,引出“黄金比”,让学生了解了为什么感觉美。
当学生认识比的后项不能是零这一知识点后,指出体育比赛中的“比”与这节课所学生的“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分析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记录得分的一种形式,所以可以是以“几比零”的形式出现。
不足:认识比值后,比较比和比值的不同,为正确区分后面的化简比和求比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这节课有得也有失,本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课堂气氛融洽,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二
1、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幻灯片。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引入新课。
三、巩固联系。
四、作业。
1、口答(幻灯出示两道除法到分数,两道分数到除法的换算题)。
引入新课。
2、出示两道文字题。
(1)3千米是5千米的几分之几?
(2)8吨是4吨的几倍?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两种类型同意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
1、学生用十分钟自习书本52到53页。
2、问:通过自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3、小组内互相说,解决问题。
4、教师请个别同学说,然后师生一起探讨、研究。
5、幻灯出示例1、例2,让学生解答,以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6、说明相关注意点。如:单位、比值、名称、写法、读法......
1、书本53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1、2。
练习十二3、4、5。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三
对于小数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学生基本掌握了在人民币背景下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读写。而四年级的目标是“体会小数产生的过程,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转化,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所以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还是肤浅的,可能并没有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以下三点:
1、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热爱数学。
在教学中我还觉得,小数的意义属于比较抽象的知识,而教学抽象的知识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而且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学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不过,通过教学也发现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应用还是有困难。可能学生一下要理解抽象的东西还是比较困难,如果能有合适的学具让学生亲自分一分,画一画就更好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亲手把一个正方形1平均分成10份,100份的过程,再把其中的几分进行涂色的过程来感受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这样一步步的操作,学生的理解也要容易些了。但是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概念课程的表述还是有困难,理解意思但无法自己组织到位的语言表述出来,所以在小组内安排每个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多让学生开口说,逐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这样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孩子们在静思、合作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四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关心的神州飞船话题出发,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因为时间原因,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五
2、感受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生产和实践中产生的,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分数的意义;。
2、了解分数单位,并会找分数单位;。
多媒体课件、小棒、一米长的绳子、小正方体、长方形纸等。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一)复习导入。
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出示,这个分数读作?你能说一说它各部分的名称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课堂新授。
1、介绍分数的'产生。
生活中,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初步感知:
ppt出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如果这样把一个饼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表示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没有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强调在谈到分数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平均分。
3、活动一、动手操作,再认识。
(1)准备。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学具,(出示学具)你能利用你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表示出吗?找同学为大家朗读活动要求。
(2)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汇报展示。你能表示出一张纸的吗?4跟小棒的应该如何表示?你还用什么表示了?
(4)总结,认识单位“1”。刚才我们都是把哪些物体平均分的?像把一张纸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把4根小棒、八个小立方体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介绍这个单位“1”同我们之前学过的1不一样所以要加引号。
4、活动二、联系实际,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1)你举出用单位“1”表示一个物体的例子吗?你能举出用单位“1”表示一个计量单位的例子吗?你能举出用单位“1”表示一些物体的例子吗?总结,单位“1”可小可大,自然界中小到一粒尘埃,大到整个宇宙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
5、活动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2)活动。你能任意写一个分数,并和同桌说一说你写的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抽签决定第几小组给大家分享自己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6、认识分数单位。
整数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等,分数也有计数单位,分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以为例,把单位“1”平均分成5分,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所以的分数单位是。举例练习。
(三)生活中的分数。
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ppt出示:据统计五三班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你能说一说这里的所表示的意义吗?五三班在午托班吃饭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你能说一说这里的所表示的意义吗?人从小到大,身体的比例一直在变化,新生儿的头长占身长的,5岁时头长占身长的,成年人的头长占身体的。
(四)课堂小结。
(五)练习巩固。
接下来我们来检测下大家的知识掌握情况。
1、填空。
(1)表示把x平均分成x份,取其中的x份。
(2)说出下面各数的分数单位。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2、判断。
(1)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份,每份占全长的。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六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遵循了新理念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基本结构模型的框架,即:
(1) 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景化;如从本班男女生人数的比导入新课,引出同类量之间的比,再引出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在此基础上再来概括出比的意义。
(2) 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 强化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一、学生更能记住自己错误的地方;
二、学生处在一种主动的状态下,思维也就跟着紧张和活跃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充分的被体现了出来。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如何简洁的呈现自己和有效的引导学生方面作不断的思考,来提高课堂效率,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七
我听了一节《人体中的奥秘――比》的教学。一节课听下来,比较不理想,课放的不开,扶的太牢,重点没有把握好。比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以后有关比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及相关知识打下基础。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整个比的知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结合自己的课谈几点感想:
我对这节数学课所要学习的比在引入阶段不够宽阔。例如出示赵凡身体各部分长度让学生看信息后,让学生提问题并列式,我只强调了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或几倍是比,对学生提出的有关减法问题不予理睬,其实,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是两个量众多关系中的一种,如果将其放在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大背景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比的意义。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像这样相比的两个量是相同的都属于同类量的比。例如,在教学第二个红点时,是把比的意义进行了扩充,也正是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为什么说这是对比的意义的扩充呢?除了同类量可以相比以外,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不同类量也可以相比。比如路程和时间的比等。当然,不同类量的比,必须有关联才行,这样,比值就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另一个量。比如:工作总量和时间的比就是效率,总价和单价的比就是数量。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应该再提供一些数量让学生用比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来充实这个知识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用比描述两个数量之间关系具有简洁性。
通过这次调研听课,我感觉到自己需要挖掘课本的知识还很多。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仅仅要认真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还要在这个“好”字上下下功夫,怎样才能给学生上出真实有效学生又喜欢的数学课?要多琢磨,要多学习,这样才能欣赏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绚丽景色。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八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重点得到有效落实,本节课我在学习新知阶段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初步理解比的意义,通过除法与比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中一种新的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前一种除法与比相互转化的过程,通过对两个不是同类量之间的关系的自行研究,进一步感知、体验、理解比的意义。
练习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节课上下来最大的启示是:
启示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基础储备。
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我们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我在课前谈话中有意识的设置了数学语言、名称与特定数学符号的对应关系。回顾整节课,发现我当初的担心完全有必要,课堂上多数学生因为不具备这两个扎实的基础储备,所以只有少数人自己创造比的.意义、比值的概念、比号等比中各部分的名称,概括了求比值的方法。
启示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合理引导和“换位思考”。
学生主动学习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了学习资源的生成。但是,这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抓住学生转瞬即逝的创造点,合理重组学习资源,我们教学才会更精彩。孩子的探究欲望决定了整堂课的活力。尽管在课堂中好几个地方我都能做到不遗漏学生的一个个闪现灵性的创造点,但由于自己在某些环节的预设上发生方向偏差,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想法缺乏了解、没有换位思考。如:在让学生猜测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按自己的预设学生肯定会先想到比号,而事实是有学生先想到的却是比值,而且理由说的也清清楚楚,有根有据。
启示三:对学生的检验要趁热打铁,从中发现问题。
知识讲解完后,我马上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前几个题目从学生的反馈效果看,还是不够理想的,需要进一步理解了比的意义,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说、做。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九
由于新教材把“比”的内容前移至十一册,学生难免会有遗忘和生疏,所以在教学时我适当增加“比”的复习分量,除了教材上的复习内容,还多加了几道复习题。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一般都可以根据几个式子共有的特征得出结论。虽然班上有些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不够严密,我还是加以肯定和鼓励。那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来讨论“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主要是看什么?”这样的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
这样不仅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而且减缓学生认知过程的坡度,学生在逐步深入理解“比”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比例”的知识,会轻松得多。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推导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是我们教学时不是用数学证明的方法得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而是引导学生研究具体比例的外项积和内项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为了使归纳的结论具有说明力,我让学生在草稿本上任意写一个比例,并研究两内项积与两外项积有怎样的关系,再分小组讨论。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观察得出,不论怎样的比例,它的外项与内项积都相等,并让学生自己用字母表示出来。
这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个“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渗透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培养和发挥。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十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为了较好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培养能力。反思这节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得失。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课始,教师以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不同型号的国旗说起,引出教室黑板上的国旗的大小和升旗时的国旗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出国旗的大小虽然不同,但是它们的长与宽的比确实有密切联系的,引出比的初步认识,接着又联系了生活实际,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比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发言,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我在介绍了比的意义后,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比的读写方法?
2、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
3、什么是比值?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5、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用分组讨论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最后一个环节虽然自己设计了,但在课堂中没有完成。也就是当学生认识比的后项不能是零这一知识点后,已经没有时间指出体育比赛中的“比”与这节课所学生的“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没有讲明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记录得分的一种形式,所以可以是以“几比零”的形式出现。只能在下节课中涉及。总之,这节课有得也有失,本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课堂气氛融洽,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十一
今天带领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一节课,这节课要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意义、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探索过程,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比”产生的背景。这是一节概念课,知识点多,又抽象。在教学设计中我精心设计了引导语,预设应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之中意料之外的小状况。
在不同类量和同类量的比学习过程中,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升旗仪式行进中,3分钟走了330米,同学们的速度是多少?让学生列算式表示行走速度,列式计算之后,老师问速度还可以说成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之后,在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同类量与不同类量的比时,教师就忘了对两种量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虽然知道了路程比时间,但是却没有引出进行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较,缺失了让学生理解了这两种“比”的实际意义,这样成为了这节课的缺憾。
如果设计的时候进行对比题目形式呈现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如,五(2)班3分钟走了330米,五(3)班5分钟走了450米,你能说出哪些比?在第一个例题的基础上,学生会说:3:5,5:3,3:5,5:3,450:330,330:3,450:5,3:330,450:5等。老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比表示谁和谁的比,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3:5是五(2)班和五(3)班时间的比,330:450是五(2)班和五(3)班路程的比,330:3是五(2)班路程和它时间的比。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比中有什么不同点?学生会发现3:5是时间与时间的比,330:450是路程与路程的比,而330:3,450:5是路程与时间的比。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明确3:5,330:450是相同类量的比,330:3,450:5是不同类量的比。这样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同类量与不同类量,可以起到加深理解“比”的实际意义。
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学生认识了比的读法和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巩固基础训练,让学生做如下练习,说一说下面各比的前项和后项,再求出比值:3 : 7 ,8 : 4 ,0.5 : 1。学生算完在交流汇报时,学生对比值的读法学生产生了异议,3:7=3÷7=,学生读成3比7。这是好事,说明学生对分数形式的比的读法掌握很好,但是也反应出学生对比值是一个分数,还是一个分数形式的比还分辨不清。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我抓住机会引导:这里的结果是一个比,还是一个数?如果是比该怎么读?是数该怎么读?学生还是有疑问,老师举例分析之后学生明白。后来思考,为什么我抓住了生成资源学生为什么没有马上领会呢?通过评课和反思,认为教师如果再换一种问法引导会达到更佳效果,如,什么是比值?商是一个数还是一个比?怎么读?从比值的概念中理解,比值是商,是一个数,这里应该按分数来读,会让学生一下子明白这是一个数,不是一个比,应该读成几分之几。从而让学生对比的书写分数形式和分数的本质有了更深刻认识。
由此感悟到,不同的引导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不恰当的话,教师也不要慌,教师也可以把错误当成学习的资源,加以恰当的引导,也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中注重的引导方式和语言,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数学思考能力。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十二
《比的意义》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整个比的知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比的意义》中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比的意义、比的表示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值的求法、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的后项不可为零。如何把这么多的知识,通过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并解决?多个知识点紧促而成功的串联是我课前备课中的一个主体思想。因此入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室里黑板长与宽的比较,引出“比”来,让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也是我们课题思想的一个体现。接下来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始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和解决不是程序式的,而是抓住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教学。教师在不是被学生牵着走,而是让学生自己走。游戏和练习题都体现了开放性。这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本课重点、难点都得到了突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十三
《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第三节“比和比的应用”里的内容。《比的意义》属于起始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比”的知识,将为学生学习百分比、比例等后续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十分重要。现将我执教这节课的情况反思如下: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本节课教材中的情境图是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上展示联合国国旗和中国国旗的图片。因为考虑到“神五”飞天距离现在时间较长,而“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刚刚发生,孩子们都知道。于是我在课始播放了“天宫一号”发射的视频,视屏播放后学生的情绪高涨,自豪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甚至不由自主的鼓起掌来。这时候我趁势提出了一个问题“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都争着、抢着说,“自豪”、“骄傲”、“激动”……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然后再导到“神五”和杨利伟就十分自然,学生也乐于接受了。
2、在生活情境中辨析、理解知识。为了让学生明白“比”与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我用课件展示了两足球队比赛中,比分为2:0的情境,提问“这个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发现二者的区别,一个是比倍关系,一个是比差关系。随后,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其实2:0本身就告诉了我们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学生经过引导说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0。所以2:0和今天学的比不一样。”这个环节通过辨析,更加深了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目的还不仅于此,接下来我又问道:“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那后项呢,比号呢?”自然过渡到比较除法、比、分数三者间的关系上。由于是学生自己生发的问题,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学的主动,议的热烈,效果极好。
3、层层递进式练习,节节高升的巩固。新知学完后,我设计了三道课堂练习,第一道是最基本的比、除法、分数三者形式互换题目,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继续练习的欲望。第二道是一道辨析题,小明身高1米,爸爸173厘米,二人的身高比是1:173对吗?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容易发现不对,并且通过思考说出二人正确的身高比。这道题主要目的是在辨析、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同类量的比单位要一致。第三题是一道实践题,三杯糖水,第一杯糖和水的比是1:20,第二杯糖和水的比是1:25,第三杯糖20克,水100克,哪一杯糖水最甜?我先让学生比较第一杯和第二杯,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理解了两个比的意义后很快得出第一杯甜的结论。第三杯糖水出示后,让学生分析第三杯糖水的比应该是多少,引导发现第三杯糖水的配置比与第二杯相同,最终得出第一杯糖水最甜。三道题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三道题目形式多样,有填空,有讨论,有实践,而且切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的所学知识的现实价值,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4、立足生活实际,拓展提升认识。做完课后小结,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除法和分数都表示相除关系,那人们为什么还要创造比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依然立足生活,用蜂蜜奶茶的配置连比,让学生感受到比能同时表示多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独特功能,让学生感受的数学知识的魅力,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的欲望。
这节课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时间把握不好,课始在创设情境这个环节占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环节显得急促,尤其是在课堂练习环节,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太少,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整体把握课堂,研读教材,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十四
本学期的教研课,我确定的题目是《比的意义》。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接触到关于比的知识。对于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教学此课。我阅读《教学参考书》《教材解读》等教辅资料,在网上搜索关于此课的视频,可以说,我把自己当学生,自学了本课的知识,同时,经过比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并多次推翻设计的教学环节。教研课之后我进行了反思:
1.讲练结合适合概念多的进授课。《比的意义》这节课,需要学习比的意义、比号、比的读法和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多而且杂,对于部分提前学习的孩子来说,这些知识并不难,但是对于预习效果不好的学生来说,不把这些知识在新授课交代清楚,之后做很多的练习都不能弥补,从而影响后面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因此,在多次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选择了讲练结合的方法,将知识点进行分割,逐个学习,并练习跟进。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检测,孩子们对知识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2.老师讲、学生讲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是总体设计,我又思考了该如何“讲”的问题:讲授比的意义以我领学为主,通过“长是宽的几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这样的句式让学生广泛说,从而进行归纳总结,水到渠成比的意义;讲授比号、读法和写法、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我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通过汇报及跟进的练习检测学习效果;其中比的写法中,有一种分数形式的写法,我预设的方案是让提前认知的学生来领学,课堂上也确实有学生知道,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引导学生用分数与除法、比的关系进行理解,并顺势掌握了比的读法。根据知识的特点,采取老师领学、学生自学、学生领学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也丰富了课堂学习的方式。
3.问题的设计可以很好的服务教学。备课的过程是精练数学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几个重要的问题引领了整个课堂教学。我在《比的意义》备课过程中,就经历了这个过程。例如:领学比的意义时,我所设计的句式就是经过几次的修改之后,充分尊重教材最后敲定的,课堂上,也不断的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句式去说,才在大量学说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比的意义的。我感觉课堂问题的设计是重难点的体现,是教学环节的体现,是教师对教材把握程度的体现,“为什么?”一定要问在该问的地方。
1.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堂中,前松后紧的现象仍然存在。
2.备课深度不够,难点体现不够合理。本课中的难点是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备课,我感受到,这个难点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充分学习前面的知识的过程中,感知并归纳总结出来的,学生能不能突破这个难点就要看学生在前半段知识的学习情况。领会到这一点,是我自己备课的一大突破,是我的重要收获。对于他们之间的联系,我用表格的方式方便学生总结。对于他们之间的区别,我用课件的方式进行罗列,总结了三种区别。课堂上,学生们对于表格的填写是很顺利的。在回答他们之间的区别的时候,孩子们语言概括能力有限,我给出的课件又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来体现,因此,这张课件不能很好的服务教学。而且,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能够总结出这些区别,也实在有些难。
3.板书过于复杂,缺少规范性。要善于利用四块黑板,做好功能分布,保证在板书中体现教学重难点。
1.加大备课力度,做好课前功。对于我这个半路教数学的美术老师,扎实数学素养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把握要扎实,课前备课尤其重要。
2.提升课堂驾驭能力,更好的为学生成长服务。自觉把每一节课当做提升自己能力的训练场,在日常工作中锻炼,成长。
3.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综合能力。以身边的数学老师为师,以互联网资源为师,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让我这个爱上数学的美术老师逐渐成长为合格的数学老师。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十五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今天,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涂老师和中心校王老师来学校听课调研,我执教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意义》一课。
对于“比”,内容比较“散”,涉及的知识点多,有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理解后项不能为0等等。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有以下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唤醒爱国情怀。
由“神舟”5号发射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同时也结合即将到来的国庆节氛围,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接着让学生结合情境信息(长15cm,宽10cm)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思维活跃,但基本上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提出问题,激发问题意识。
比的意义通过除法与比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中一种新的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表示方法,初步理解比的意义。然后再从同类量的比延伸到不同类量的比,注重了比的概念的完整意义的教学。学生在举例同类量的比时,思维活跃,能结合实际,例如男女生人数的比、两个同学体重的比、两种水果数量之间的比等等,这样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只是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提到“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两个词,只是简单的出示呈现,让学生去感受两者的不同,并且对于不同类量的比,举例较少,这样学生对比的意义。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在教学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时采用自学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通过设计表格形式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序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共同思考,总结等还可以不断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对于今天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缺少为“为什么比是除法,还要学习比”的深入思考,另外,在课堂中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说,但引导效果不好。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模板16篇)篇十六
为了较好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培养能力。反思这节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得失。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我在介绍了比的意义后,出示自学提纲:
2、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
3、什么是比值?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5、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用分组讨论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最后一个环节虽然自己设计了,但在课堂中没有完成。也就是当学生认识比的后项不能是零这一知识点后,已经没有时间指出体育比赛中的“比”与这节课所学生的“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没有讲明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记录得分的一种形式,所以可以是以“几比零”的形式出现。只能在下节课中涉及。
总之,这节课有得也有失,本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课堂气氛融洽,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