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为了规划和安排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工作计划范文9: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一
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科学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等方面知识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语文课的学习中就有“关注科学”的单元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观念和精神态度;科学行为和习惯。而科学素养的提高不能依赖语言的描述,更不能依赖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只能是从实际中去感知领悟,从实践中体验科学的魅力。也因为这样,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科学的教学。这不仅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更是对教师科学教学的要求。在科技教育中,学校教育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首先在完成学科教学自身任务的基础上,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并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语文课中涉及的科技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研究渗透科技教育的策略,使语文教学与科技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中的科技教育收到实效。
以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课文《斜塔上的实验》为例,这篇文章是一篇介绍科学家伽利略的文章,突出了伽利略一生的两项伟大成就:摆的定律和自由落体定律。作者真实地记叙了伽利略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事迹,表现了科学家矢志探索的精神和奋斗不息的足迹。引领学生从对科学家精神的学习中,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精神,热爱科学。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紧紧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研读上是不够的,因为文章内容比较清晰简单,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基本可以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对伽利略经历的概括,理解伽利略的伟大精神品质,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长期的阅读习惯也会帮助他们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本文还有个学习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树立热爱科学的志向,因此仅仅纸上谈兵是不够的,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动脑,通过实践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斜塔上的实验是伽利略的一个理想化的实验,在教学中也可以穿插简易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好的学习动力,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过程,既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实验的过程,也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兴趣。通过亲自实验,学生对伽利略的实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会提出问题,如果一张小纸片和一个纸团一起下落,就不会同时落地了。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羽毛与铅球同时下落,结果会怎样。学生有了进一步实验的兴趣,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会发现两者不会同时落地。有了这样的实验经历,学生自然会思考,为什么和伽利略的实验结果不同?教师只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大胆设想,学生基本都会考虑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把实验进一步引申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这两样东西会同时落地,学生自然会想到真空状态,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完全的真空状态、半真空状态、充满空气状态下做这样的实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被调动起来,自然会思考,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趣味。还可以组织学生写实验报告,把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实践论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有深刻的认识。语文教学中也应该融入实践意识,把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文学的韵味和科学的睿智!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二
这是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科学家,一个奇怪的问题;一群小朋友,一些离奇的答案。最后是玛利亚自己动手,亲自实践,用事实证明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课文文字浅显,但启迪深刻。它启迪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迷信权威,努力实践就会解决一个个疑惑,得到许多正确答案。共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并读通课文;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本篇教案是第二课时。
1.能读懂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4.学习按正确的方法抄写句子。
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理解科学家说的话。
生字卡片、小黑板。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利用抽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检查。
2.听写词语。
问题 错误 答案
(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的正确姿势。)
抽生说。
问:孩子们说的真好,那你们知道本文讲的谁的问题吗?生:是科学家的问题。
教师板书:科学家的问题。齐读课题。
1.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一找,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抽生读科学家提的问题。齐读带有问号的句子。
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理解“议论纷纷”的意思。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离奇的答案呢?
师引渡:所有的孩子们都相信了吗?生:玛丽亚不相信。
2.学习三、四自然段。
(1)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第三、四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能体会玛丽亚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的句子。抽学生说。
当孩子说到玛丽亚“满腹疑惑”一词,想象她会想些什么呢?从而理解这一词语。
(3)玛丽亚听了妈妈的话,她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请一名学生读。
(4)玛丽亚得出了什么结论?结合插图和回家实践的理解“漫”的意思。
(5)得出结论后,玛丽亚很生
气。思考:她为什么生气呢?
抽学生说。齐读第四自然段。如果是你,会生气吗?
师引渡:是呀,玛丽亚的确很生气,我很崇拜的科学家怎么会骗小孩呢?得找那个科学家问问。
3、学习四、五、六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玛利亚的问的句子。抽学生回答。
生:“你怎么可以提出错误的问题来骗我们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为什么她会这样问呢?联系前文说。体会玛利亚这是心情怎样的?把这种生气的语气送进句子中读。指名学生玛丽亚的话。从你读中我听出来了你是很生气的。
(2)科学家听后,他有什么表情呢?(生:哈哈大笑)
师:科学家回答这个问题时哈哈大笑?
生:科学家为自己提的问题而发笑。
生:科学家看到玛利亚的认真实践而高兴。
(3)科学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生自由回答。勾画出反复读。出示小黑板。齐读。
(3)玛利亚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只有不迷信权威,多动手做才能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
……
(1)抄写科学家的话。这道题是第一次出现,教师要求学生:把一句默记完整后再抄,不能看一个字或词就写。(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没掌握方法及时纠正)
(2)抄写词语。
议论纷纷 满腹疑惑
板书设计:
25科学家的问题
议论纷纷
满腹疑惑
自己动手试一试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三
一复习。
1出示生字词语测读。
2复习课文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哪一段写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找出来读一读。这个问题怪在哪?
2面对科学家的怪问题,大家有什么反应?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情况。
3面对议论纷纷的同学们,玛利亚有什么反应?大家读第3段后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她。
5玛利亚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回答。指导朗读。
6科学家对玛利亚说了什么呢?玛利亚明白了什么?
三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4.学习按正确的方法抄写句子。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说的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利用抽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检查。
2.听写词语。
问题错误答案。
(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的正确姿势。)。
抽生说。
问:孩子们说的真好,那你们知道本文讲的谁的问题吗?生:是科学家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
1.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一找,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理解“议论纷纷”的意思。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离奇的答案呢?
师引渡:所有的孩子们都相信了吗?生:玛丽亚不相信。
2.学习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读第三、四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能体会玛丽亚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的句子。抽学生说。
当孩子说到玛丽亚“满腹疑惑”一词,想象她会想些什么呢?从而理解这一词语。
(3)玛丽亚听了妈妈的话,她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请一名学生读。
(4)玛丽亚得出了什么结论?结合插图和回家实践的理解“漫”的'意思。
(5)得出结论后,玛丽亚很生气。思考:她为什么生气呢?
抽学生说。齐读第四自然段。如果是你,会生气吗?
师引渡:是呀,玛丽亚的确很生气,我很崇拜的科学家怎么会骗小孩呢?得找那个科学家问问。
3、学习四、五、六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玛利亚的问的句子。抽学生回答。
生:“你怎么可以提出错误的问题来骗我们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为什么她会这样问呢?联系前文说。体会玛利亚这是心情怎样的?把这种生气的语气送进句子中读。指名学生玛丽亚的话。从你读中我听出来了你是很生气的。
(2)科学家听后,他有什么表情呢?(生:哈哈大笑)。
师:科学家回答这个问题时哈哈大笑?
生:科学家看到玛利亚的认真实践而高兴。
(3)科学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生自由回答。勾画出反复读。出示小黑板。齐读。
(3)玛利亚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只有不迷信权威,多动手做才能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
……。
三、作业:
(1)抄写科学家的话。这道题是第一次出现,教师要求学生:把一句默记完整后再抄,不能看一个字或词就写。(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没掌握方法及时纠正)。
(2)抄写词语。
议论纷纷满腹疑惑。
板书设计: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五
1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能读懂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事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学习生字词,理解句子意思,明白道理。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2课时
一、故事导入,质疑激趣
1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有一天,一位科学家来到一所学校,许多小朋友都惊喜地围住了他,向他问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位科学家都做了回答,小朋友们听了可崇敬他啦。这时,科学家也向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许多小朋友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于是都抢着回答,但都不正确。这时,有个聪明的小朋友通过自身动手,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2设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认读字词,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呀,都在课文里呢。带着你们的问号去读读课文吧,一边读一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同学读后,老师用课件出示勾画的生字让同学对照。)
2请把你已经会认的字大声地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或夸夸他,或帮帮他。
3我们一块儿来和生字娃娃打打招呼吧,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
(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容易读错的多读几遍。)
4小组合作学习。
由小组长带领组词,找形近字,用自身最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抽读。)
6小朋友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课文,看看自身能读懂些什么。
7同学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三、重点探究,品读体会
1再读课文,考虑科学家提出的是什么问题。
抽读——评议——范读——齐读
2细读课文,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有些什么答案围绕“议论纷纷”指导朗读,他们的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让同学联系第1自然段和课文题目考虑。
3玛丽亚做了什么她为什么生气(同学找出文中相关内容,反复阅读后,老师再作提问。)“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意思是什么(同学和老师可以亲自做一做。)
4科学家为什么提这个问题
反复读科学家说的话,讨论科学家在回答玛丽亚的问题时为什么哈哈大笑。
5玛丽亚明白了什么
6学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拓展
1在生活中你看到、听到或经历过这样的事吗讲一讲。
2读课文,誊写自身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科学家的问题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 得出结论
(为什么) 〖 (动手试) 〖 (只有……才干)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六
教材分析:
这是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科学家,一个奇怪的问题;一群小朋友,一些离奇的答案。最后是玛利亚自己动手,亲自实践,用事实证明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课文文字浅显,但启迪深刻。它启迪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迷信权威,努力实践就会解决一个个疑惑,得到许多正确答案。共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并读通课文;第二课时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4.学习按正确的方法抄写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利用抽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检查。
2.听写词语。
问题错误答案。
(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的正确姿势。)。
抽生说。
问:孩子们说的真好,那你们知道本文讲的谁的问题吗?生:是科学家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
1.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一找,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理解“议论纷纷”的意思。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离奇的答案呢?
师引渡:所有的孩子们都相信了吗?生:玛丽亚不相信。
2.学习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读第三、四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能体会玛丽亚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的句子。抽学生说。
当孩子说到玛丽亚“满腹疑惑”一词,想象她会想些什么呢?从而理解这一词语。
(3)玛丽亚听了妈妈的话,她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请一名学生读。
(4)玛丽亚得出了什么结论?结合插图和回家实践的理解“漫”的意思。
(5)得出结论后,玛丽亚很生气。思考:她为什么生气呢?
抽学生说。齐读第四自然段。如果是你,会生气吗?
师引渡:是呀,玛丽亚的确很生气,我很崇拜的科学家怎么会骗小孩呢?得找那个科学家问问。
3、学习四、五、六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玛利亚的问的句子。抽学生回答。
生:“你怎么可以提出错误的问题来骗我们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为什么她会这样问呢?联系前文说。体会玛利亚这是心情怎样的?把这种生气的语气送进句子中读。指名学生玛丽亚的话。从你读中我听出来了你是很生气的。
(2)科学家听后,他有什么表情呢?(生:哈哈大笑)。
生:科学家看到玛利亚的认真实践而高兴。
(3)科学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生自由回答。勾画出反复读。出示小黑板。齐读。
(3)玛利亚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只有不迷信权威,多动手做才能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
三、作业:
(1)抄写科学家的话。这道题是第一次出现,教师要求学生:把一句默记完整后再抄,不能看一个字或词就写。(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没掌握方法及时纠正)。
(2)抄写词语。
议论纷纷满腹疑惑。
板书设计:
议论纷纷。
满腹疑惑。
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七
在课前我把这课中的一部分认为学生认识的生字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认,并说说自己是在什么地方认识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把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联系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第二层意思就是要拓宽识字的渠道,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在社会上,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识字资源进行识字教学,实现生活课堂化。
二、随文识字。
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就把本课的生字相对集中地出现在三个句子中进行随文识字,这样充分地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原则,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更好地从音、形、义三方面掌握好生字,同时也进行了读说写的整合。
针对随文识字“不能成批识字,影响识字效率”的特点,我又在后面设计了对本课生字的小集中识字,这样正好能弥补随文识字的不足。以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并对本课所学汉字进行归纳,如前后鼻韵、形近字、同音字、同偏旁字、同义词、反义词的归纳等等,引导孩子学会归纳学习,提高识字效率。最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读全文。
三、总结。
利用前面的词串,进行巩固复习,不但再现了生字,而且还让学生能初步掌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以上是我自认为在教学中效果较好的地方,当然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一些细节问题,值得我以后注意,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课后听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评课,使我受益匪浅,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八
一导入:
以实验的形式导入(两个一大一小的铁球,两个铁球哪个先着地?)亚里士多德认为大的先落地。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吗?我们可以动手做做看。他虽然是个科学家也不一定对,面对问题,我们不要光动脑筋,还要动手做做,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科学家的问题》,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3注意读准以下生字的字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生字组词。
3指导字形,师范写,讲要点。
4生书写,师巡视。
5示范写,讲要点。
6生订正,师巡视。
四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九
在小朋友们的心目中,科学家的大脑中装满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一定什么都知道。一位科学家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引起小朋友们的纷纷议论,他们毫不怀疑科学家问题的正确性,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证明科学家的.话是正确的。玛丽亚对科学家的问题心有质疑,在妈妈的启发下,她亲自动手,终于从实践中获得了正确的答案。
1、学会“位、朋、友、鱼、这、亚、对、买”8个生字,会认“科、杯、别、议、论、理、些、得”8个生字。认识“寸”字旁。
2、了解课文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科学家说的话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1、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懂得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学生查找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事迹,课文朗读磁带,教师制作相关内容的课件;准备一条金鱼,一个玻璃水杯。
2课时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将科学家----这个深为学生崇敬、距离现实生活非常
遥远的权威人物请进课堂,借助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自然地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转化为学生与科学家的直接交流,让学生与小玛丽亚一起,历经疑惑、生气、惊讶、高兴的情感变化,懂得“不懂就问,勤于动手才能得到成功”的道理,并在亲手实践中享受成功带来的乐趣。识字教学加强生生合作学习,识字记字方法多样化。
阅读教学以读为主。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注意分层次地指导朗读:初读整体感知----精读有所感悟----读时培养语感----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活化语言,内化感情,强化玛丽亚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玛丽亚不懂就问和敢于实践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迪。
3、勇于疑与实践。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领悟到就连知识渊博的科学家说的话都不一定是正确的,要自己亲手做做看。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奇怪”一词,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在自己的阅读中探求问题的真谛;在学生动手实践时,成功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而是在本课问题的探究中获得发现更多问题的兴趣、自信与勇气。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科学家”三个字,问: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科学家
是什么样的人呢?
(让学生自由回答,在学生的心中,科学家懂得许多知识,几乎没有不知道的问题。)
师:是啊,科学家有着非常渊博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老师
在“科学家”后面加上“的问题”三字。)学生齐读课题:16、科学家的问题
师:读完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质疑。对有价值的质疑进行肯定与鼓励。
(过渡语:我们一定会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的。)
1、听录音机里的范读,用铅笔圈出生字。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读准字音。并帮助同桌纠正错误的发音。
4、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长抽读生词卡片,包括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会认的字。
5、开火车认读生字,识记生字,及时正音。
6、学生再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7、指名朗读课文,反馈读书情况,引导学生评价并正音。
1、复习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位、朋、友、鱼、这、亚、对、买。
2、小组讨论识记方法。
3、交流识记方法,并口头组词。
4、重点指导书写:这、亚。老师边范写,边指导重点。
这:“文”字的捺变成了点,“之”注意一波三折。
亚: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中间部分注意对称。
对:认识“寸”字旁。
5、学生练写生字。老师巡视,提示写字姿势。
我与科学家面对面。体会科学家问题的奇怪之处。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畅所欲言,尽量说出自己所能想到的,老师对学生的想象和向往表示理解。
2、师:来,让我们一起看看科学家爷爷给我们带来什么礼物吧?(播放课件,科学家爷爷说:“小朋友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就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随着科学家的提问,屏幕上显示出问题。)
3、师:你能像科学家爷爷一样把问题说清楚吗?
自由读后指名读,读时体会科学家提问题时的认真语气。
5、学生自由朗读,勾画。
6、学生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表意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相机引导:
a、学生联系课文后面的内容,知道科学家
提的是一个错误的问题,科学家那么了不起的人怎么会提出错误的问题呢?
b、问题本身很奇怪,金鱼放进水中,水不会漫出来,这是为什么?玛丽娅的同学毫不怀疑科学家的话有什么不对。
7、老师在适当时机引导学生懂得科学家提出这个奇怪的问题目的是要小朋友们遇到问题时不要凭空猜测,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一)师:从课文中,我们都知道科学家提出的这个奇怪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但是,当时的小朋友们可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请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1、读后指名回答。
2、指名读小朋友的对话。
3、理解“议论纷纷”。
1、学生自由回答时,引导学生抓住“玛丽亚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是自己又说不出是什么道理。”想一想自己平时遇到问题时有过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吗?可以联系着简单说说。
2、玛丽亚遇到问题,寻求妈妈的帮助,妈妈是怎么样回答玛丽亚的,指名读妈妈的话。
(三)自由读读第4自然段,玛丽亚听了妈妈的话,又是怎么做的?
1、引导学生在回答时体会玛丽亚看到水漫出来的惊讶之情,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惊讶的语气。
2、咱们都是玛丽亚,我们动手实践,看一看。
指名一学生将一条金鱼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中。
3、(师)哎呀----(生)水真的漫出来了!!!
学生回答:伤心、生气、难过、气愤,感觉自己和同学都被科学家欺骗了。
5、师:让我们和小玛丽亚一块儿,带着气愤、伤心、生气与被骗的感觉,一起去问问科学家。
指导学生读好“您怎么可以提错误的问题来骗我们呢?”,采取多种形式读,自由读----对读----指名读----齐读。体会小玛丽亚的生气的感情。
6、师:面对玛丽亚的责问,科学家并没有生气,他是什么反应呢?从第5自然段中你会找到。
学生回答:哈哈大笑。自己试一试,用动作来理解“哈哈大笑”。从哈哈大笑中体会科学家对玛丽娅能动手实验感到非常高兴。
7、自由读,读懂科学家的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8、重点指导“有些问题”、“自己动手试一试”、“正确的答案”。(板书:自己动手试一试)
9、玛丽亚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她高兴地笑了。齐读,体会高兴的感情。
10、你想对玛丽娅说些什么吗?
学生自由说出真情实感。
1、师:玛丽亚与她的同学的不同之处面对一个问题时,其他孩子靠凭空想象,理所当然地认定了自己的答案,只有玛丽亚能从答案中发现问题,正是因为养成了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好习惯,这个小女孩长大后也成了科学家,(用课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她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理解“著名”。
2、学生简介自己收集的居里夫人的事迹。
3、朗读第7自然段。
学生自己发表意见,老师给予肯定与鼓励。
这就是科学家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生活与学习中,遇到问题要做到不懂就问,勤于动脑,用信心与恒心去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推荐阅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与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想法。
板书:16、科学家的问题
奇怪的问题自己动手试一试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十
1、认读本课词语,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理解重点句,明白道理。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小实验。
教学过程:
1、一次,一位科学家向几个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一个叫玛利亚的小朋友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那科学家为什么要向小朋友提出这个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讨论!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汉字娃娃打打招呼。
2、认读生字。
3、读词语。
1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科学家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读后交流。
引导学生读读第一自然段。
(2)你觉得这个问题奇怪吗?哪儿奇怪?
(3)指导读,读出奇怪的语气来。
3小朋友是怎么议论的呢?
(1)根据小朋友的发言,相机理解抢着说。
(2)你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刚才大家都争着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就是课文里说的哪个词语?议论纷纷。
(3)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4、引读第三段。
(2)妈妈怎么说?
5、玛利亚动手实验,发现了什么?读第四自然段,勾画有关的句子。
6、是这样的吗?我们也来做做这个实验。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十一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含义、《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十二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1.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引导法,提示法,学会观察,讨论法,探究法。
具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顿营养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开始。对将近10个小时不停消耗能量却没有补充的身体来说,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唤醒了身体,开启了身体高效的新陈代谢;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给到大脑,以便让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进行一天的工作、学习。不吃早餐,不仅会营养失衡、引起胃肠疾病,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容易衰老、精神无法集中等各种问题,所以,要想学习好,早餐要吃好哦!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深入理解,体会方法。
(1)一共要考(90)个,已经烤了(36)个,剩下(54)个没有烤,每次烤9个,剩下的要烤(6)次。
(2)在图示中,把要考的90个看做一个整体,分成(已烤的)和(剩下的)两部分,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必须先求出(剩下的量),再用剩下的数量除以每次烤的数量9个,就是要烤的(次数)。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整理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整理。
让学生打开教材第四单元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了哪些内容,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口算乘法。
计算。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全班一起订正,并让学生选题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教师总结:为了简便计算整十数和整百数相乘,两位数乘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复习口算和笔算。
让学生看教材第58页的第1、第2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真看懂题意再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订正。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四、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4072=。
600300=。
3023=。
1320=。
5330=。
20700=。
10070=。
2240=。
2320=。
8090=。
5020=。
6070=。
2、笔算。
5829。
6713。
4754。
3114。
2413。
3311。
6528。
5236。
(1)学校要为校队队员买36套运动服,每套运动服售价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每箱梨重19千克,32箱梨共重多少千克?
(3)32个同学在运动场接力赛跑,平均每个同学跑85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4)一个果园,收了500千克桃,运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桃?
4、在下面每个算式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两位数,使算式成立。
3□=1□6□=3□。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复习,系统整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知识,巩固了口算和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连乘和连除的实际问题,飘扬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十四
学习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本教学设计一方面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1.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内容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目标。因此本设计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理解题意、找出关键条件、确定解题策略、检验解答结果几个步骤,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交流和探究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题策略。
在教学例5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尤其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再通过表述让学生理解“进一法”的道理;最后结合教材67页“做一做”中的2题,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一法”还是“去尾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ppt课件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演算纸口算卡片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说得数)。
25÷8=34÷7=27÷9=19÷3=。
2.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口算,一方面了解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以便引出新知识。
(一)教学例5。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1)(出示课件)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例题中你们获取了哪些有效的数学信息呢?(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最多”和“至少”分别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最多”和“至少”的含义)。
(4)学生思考并列出算式,集体交流。(教师板书算式)。
然后汇报。
预设生1:22表示一共有22人,4表示每4人坐一条船,5表示可以坐5条船,2表示还多出2人。
生2: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是“条”,2表示多出2人,单位是“人”。
(6)教师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
2.探究解题方法。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说明理由。
预设生1:我认为需要租5条船,因为商是5,表示5条船。
生2:我认为安排5条船不够,多出的2人坐不下。
生3:我认为应该租6条船,5条船能坐20人,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所以一共要租6条船。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上结果,并最终确定答案。
(4)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有剩余的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计算。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十五
“数学广角”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植树问题”的本质是对应问题,只要明确了“间隔”与“树”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再以此为基础并通过适当变化就可以应对各种变化了的情况。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作了如下调整,把原例题中的路长“100米”改为“20米”,把“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数据改小有利于学生思考,也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但并不影响我们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旨在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再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用发现的规律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思想方法。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十六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最羡慕高高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也最佩服老师的智慧,那个时候就埋下了一个愿望——长大了一定要当老师。
而今,我实现了小时候的理想,天天都可以站在讲台上,和孩子们朝夕相处。我知道,这些孩子里也有如同我当初羡慕老师一样羡慕我的学生,他们或许也在小小的心底埋下了当老师的种子。想当初,我从拥有这个想法到真正站在讲台上,用了十余年的时间;现在,我不能再让有这样心结的孩子们也等十余年,给孩子一个舞台,让他们实现心中所想,继而为他们增加学习的信心,让他们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于是,我当小老师活动就在我们班级上演了。
第一个登上讲台当小老师的是小不点李昶辰。这个孩子虽然年龄小,可落落大方,一点都不怯场,是个合适的人选。正好我们的课文学到了《地球清洁工》这一课,课文是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合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那么,就把这一课交给他吧。
事先我把如何讲课、如何备课的要点和“小李老师”进行了沟通,他也是边点头边认真记,还专门向我借了《鼎尖教案》回家备课,可见其重视的程度。
伴随着悦耳的上课铃声,“小李老师”登上了讲台,你还别说,人家像模像样的来了句“上课”,下面的孩子乖乖地起立,齐刷刷地向他问好,呵呵,不定小老师在心里有多乐呢!
接着,他开始“讲课”了:“同学们,昨天都让大家预习了这一课,不知道你们读书读的怎么样了?现在再请大家朗读一遍课文,回头告诉我,地球清洁工都是谁?他们都有什么本领?”紧接着,下面就是一片朗朗的.读书声。我暗暗称奇:这个小老师还真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而这下面的学生呢,简直比听我的话还听小老师的呢!我算服了他了!
课堂继续进行,孩子们读书之后就纷纷举起了小手,小李老师负责检查学生的读书成效,我则成了小李老师的助教——学生们一边回答,我一边往黑板上板书主要内容。
再接下来,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了:分角色朗读。小李老师把一个个“小动物”请到了讲台上,孩子们的表演读开始了,至此真正把课堂的学习热情推向了高潮。一轮又一轮,孩子们乐此不疲,看到这种情景,我替小老师做了一回主,让每组孩子围在一起,分角色朗读,目的是让每个想表演的孩子都有机会朗读表演。可就是我这个主张,真正让教室炸开了锅,怎么都收不回来了。孩子们的喧哗声简直都能把楼顶给掀翻了,小老师呢,也无奈地回到了座位。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的小组进行的非常顺畅,表演过的孩子个个兴奋异常,纷纷要求再来一节课继续表演读书。呵呵,不管怎么样,在这样的反复读书中,孩子们一定把课文要点牢记在心中了,同时牢记在心中的,肯定还有这不同寻常的一节语文课吧。
从这堂课延伸开来,我准备有机会让孩子像老师一样学着管理班级,学着布置作业,学着独立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让孩子拉近和老师的距离,理解老师;也更能让他们接近生活,接近自己的理想。
当小老师,孩子,你能行!给孩子一个个锻炼自己的机会,老师,要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