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是一种对书籍内容的赏析和解读,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者的思想和艺术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我们精选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你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一
这世界对于方向感的认可划分为两类人,一种是把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及三维、四维、五维搞得清楚明白,心中沾沾自喜的人,这类人无关文化修养和读书多少,一般情况下,到哪里都是如履平地,轻盈畅快,想要旅游或是约朋走友,那是驾轻就熟,扬眉吐气的。
另一类人就是别和说我方向感,说就不知道,只说建筑物标志,有些对于建筑物标志也完全没有印象,就算是手机导航在手,也容易走火入魔,能够拐到岐路十八弯,坐车相反方向坐到底,至于走访朋友嘛,还是你来拜访我或者我们视频问安得了。如果出个远门,不跟着人会把自己搞丢。
本人属于后者,但被生活虐了几道之后,也逐渐皈依地球的磁性说,对于南极北极做出让步,谦虚谨慎的选择路向,之后居然方向盲症逐渐治愈,心有得色对阿妹说出南北的时候,也有了优越感,所以对于方向和维度来说,并不是你有盲症,而是不肯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当你能够在纷纷的尘世中感知到方向对你的召唤,发现大自然何等慷慨展露出瑰丽的镜像及蓝图时,这一切努力都值得。
也不是没有办法,来和我一起读一读《平面国》这本启蒙之作吧。
这是用童话和幻想构筑的乌托邦国家——平面国,通过一位博学家的眼光对我们娓娓道来,关于这个国家的形成、社会制度、以及基本形状——三角形是如何改变阶级观念,而平面国的女性全部是线段,又是如何避免谋杀罪等。
从这些生活琐事中,让我们了解另一个不同的世界观,然后再从多维度的球体演示让大家更进一步明白,平面和多维的区别之处。
故事和童话还有乌托邦的结合体,让那些枯燥的逻辑、难以理解的质子等都变得可以触摸得到。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无论你的阅读能力是深还是浅,拿起这本书都能给你带来一种新的观感,看完之后都能够对于我们置身的世界有更多见解。
这本书是1884年首次出版的,作者埃德温.a.艾勃特是牧师、神学家、古典文学学者、公立学校校长。这位作者的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即是传播知识的博学之长,却又是神学和牧师,他集合这些于一体,导致他的思想超于当代。
当时的背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未完成时,在这里插一句,最近刚刚阅读完的《诡秘之主》大概也是这个时段,本来对于这段历史是不那么喜欢,脏、乱、差、荒淫的环境加上工业的污染,让那个时代蒙着灰扑扑的雾霭,大众视野中的科学还在和巫术、魔术、占星术混作一团,现代物理学更是连影子还没有,幸而这两位作家,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观感起了微妙的变化。
艾勃特的神学与科学交织,使得他的超前思想暂露峥嵘,畅想高维高间,这依然可以让人们有一些依托与幻想。
这本书出版时,并未激起什么水花,虽然艾勃特是很有名望的学者,但当时却没有人把《平面国》看成他的重要著作,《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中的艾勃特词条下甚至根本没提这本书,直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问世,人们才突然对四维空间燃起兴趣,埋没已久的“神作”才重现天日。当《自然》杂志上刊登了对艾勃特的描述评价为四维度的先知时,已距这本书问世过了近40年。
这是一本埋没于故纸堆中的神奇之书,它的重见天日让我们对于宇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平面国不仅仅是一本描写维度的故事,它还有社会意义。
关于《平面国》的数学与科学,还有几何方面的理解,我辈非专业人员及数学成绩理想的同志,就不作分解了,只要打开书,里面的语言言简意赅,把我当年在做几何体时抓掉的头发,都能够弥补回来,只能概叹,若是少年时代得以知道这本书,那需要多得天意的怜悯啊!
所以对数学感兴趣或是数学成绩较差的同学,赶紧读一读吧,也许你的世界观会改变。
追悔已晚,索幸现在还可以研究它的社会价值。
允许下层的等腰三角形以极小的概率生出等边三角形的孩子,因为“可怜的农奴阶级盼望这样的荣耀”,这让他们“单调邋遢的生命中有了希望之光”,而且对贵族阶级而言“这种罕见的现象不仅几乎不影响人们的特权,还能有效防止下层阶级革命”。
作者通过细致的生活观察,描写了一个我们即陌生可又略略感觉熟悉的生活氛围,有种说不出的怪异,也有种道不明的堵心,或许读懂了《平面国》的社会规则,你也就读懂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幸而当今社会改变我们人生道路的方式不是“繁殖”,还有更多的探索之路可走,只要付出努力,成果还是可以得见的。
2.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与当代女性。
男人对付女人的艺术就更加高明了,“在与妇女打交道的时候,我们谈‘爱’‘责任’‘正确’‘错误’‘怜悯’‘希望’以及其他一些非理性的情感概念;其实我们深知,这些概念根本就不存在,发明这些虚构的词汇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控制女性过剩的感情。”
在男人与男人打交道时他们有一套截然不同的词汇表——“‘爱她们’意味着‘希望从她们那里得到好处’;‘责任’意味着‘必须这么做’或者‘只有这么做才合适’。
读到这里让人不寒而栗,女性,除开情感不受控制的索取,和需求爱的本质,更应该看清真实的世界,面对这些过剩的情感,男人感到最烦乱的不过是解决的方式,一旦掌控了这些方式,也就掌控了女性的命脉,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语言控制能力,不过是他们看透女性真心后的工具罢了。
作者对女性赋予了深刻的理解,还有对她们悲惨生活的同情,他呼吁女性接受教育,作者的品性高尚而有超前意识,这与他的学识及见识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部书除开知识还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眼界,这无疑是一本有深度,值得研究和剖析的书,作者那种天然有趣的语言和生动的描述,也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直观感受,而且对于难懂地方的插图,更让带我们轻松搞懂逻辑关系。
书不是很厚,但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影响力是长久的!作者:人鱼薇沫。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二
课业类型:工艺设计。
课时安排:
《平面构成》第一课时。本课题分两课时进行,本课时进行铅笔纹样设计,
第二课时进行纹样的色彩配置。
一、教学简案下一页。
一.教学目标 。
认知: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意义、用途及方法。
操作:按平面构成的要求设计一种构成练习。
情感:体会平面构成的形式美、秩序美。
创造:设计出具有个性的基本形和构成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l.重点:主要掌握基本形和构成形式的设计。
2.难点:如何启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平面构成的设计。
三.达标规程。
概念;基本要素;基本形;构成方式。
四.教学准备。
师:1.收集平面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实物、以前学生的优秀作。
3.绘制自然界有关生物体的几何结构图例。
生:1.收集几何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布置学习专栏。
2.准备铅笔、圆规、三角尺。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前提测评。
回顾单独纹样、二方连续中的点、线、面极其特征,了解学生状况。
(三)导入 新课。
根据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展开想象,抽几位学生上黑板,用点、线、面概括地表现景色。教师总结:这种用点、线、面抽象形态构成的图形就叫平面构成。
(四)认定目标。
指出在这节课上,要学习掌握平面构成的几种主要构成形式,并进行设计练习。
(五)导学达标。
l.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师生共同列举、观摩平面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而说明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2.基本要素;点、线、面。
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有点、线、面特征的例子,结合图例进一步明了点、线、面的特征。
3.基本形。
说明运用点、线、面按一定的方向、角度、距离组合变化便形成基本形,介绍基本形的种类极其构成方式。(图示)。
基本形按不同的方法排列,便产生各种形式的构成,可以概括为规律性与非规律性两类,本课着重介绍五种主要的构成形式。(骨格图与各式范画四例及生物体结构图)。
规律性排列式重复渐变发射。
非规律性排列式特异对比。
六.作业 要求。
设计一幅平面构成铅笔稿。(出示4条要求)。
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八.达标测评和小结。
概括本课内容,强调基本形与构成方式的设计,挑选一部分作品作展示,邀请两名学生互评,然后教师讲评。
九.板书设计 。
应用图例。
基本要素-点、线、面。
基本形。
构成方式1.2.3.4.5.
骨格图。
范画。
重复式。
以前学生作业 。
范画。
渐变式。
范画。
发射式。
十、作业 要求。
1.2.
3.4.
范画。
特异式。
范画。
对比式。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美术试用课本《教学参考用书》(上册)。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三
课时安排:
《平面构成》第一课时。本课题分两课时进行,本课时进行铅笔纹样设计,
第二课时进行纹样的色彩配置。
一.教学目标。
认知: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意义、用途及方法。
操作:按平面构成的要求设计一种构成练习。
情感:体会平面构成的形式美、秩序美。
创造:设计出具有个性的基本形和构成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l.重点:主要掌握基本形和构成形式的设计。
2.难点:如何启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平面构成的设计。
三.达标规程。
概念;基本要素;基本形;构成方式。
四.教学准备。
师:1.收集平面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实物、以前学生的优秀作。
3.绘制自然界有关生物体的`几何结构图例。
生:1.收集几何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布置学习专栏。
2.准备铅笔、圆规、三角尺。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前提测评。
回顾单独纹样、二方连续中的点、线、面极其特征,了解学生状况。
(三)导入新课。
根据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展开想象,抽几位学生上黑板,用点、线、面概括地表现景色。教师总结:这种用点、线、面抽象形态构成的图形就叫平面构成。
(四)认定目标。
指出在这节课上,要学习掌握平面构成的几种主要构成形式,并进行设计练习。
(五)导学达标。
师生共同列举、观摩平面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而说明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2.基本要素;点、线、面。
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有点、线、面特征的例子,结合图例进一步明了点、线、面的特征。
3.基本形。
说明运用点、线、面按一定的方向、角度、距离组合变化便形成基本形,介绍基本形的种类极其构成方式。(图示)。
4.构成方式。
基本形按不同的方法排列,便产生各种形式的构成,可以概括为规律性与非规律性两类,本课着重介绍五种主要的构成形式。(骨格图与各式范画四例及生物体结构图)。
规律性排列式重复渐变发射。
非规律性排列式特异对比。
六.作业要求。
设计一幅平面构成铅笔稿。(出示4条要求)。
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八.达标测评和小结。
概括本课内容,强调基本形与构成方式的设计,挑选一部分作品作展示,邀请两名学生互评,然后教师讲评。
九.板书设计。
应用图例。
基本要素-点、线、面。
基本形。
构成方式1.2.3.4.5.
骨格图。
范画。
重复式。
以前学生作业。
范画。
渐变式。
范画。
发射式。
十、作业要求。
1.2.
3.4.
范画。
特异式。
范画。
对比式。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四
通过平面构成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其创造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平面构成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最近看了一本《平面构成设计》的书,刚刚看过一半,就被里面所讲的完全吸引了,原来设计美是有标准的,看似胡乱堆砌的造型与构图,完全是按美的形式规律完成的,这才晃然大悟以前自已所谓的设计是在作什么!
把我这几天所了解到的作个总结,来初步的探索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属于一种视觉形象的构成。它主要是研究在二维空间内如何利用造型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创造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按照美的形式法则创造一种视觉上和知觉上的美的关系,从中培养基本的造型能力和设计的审美能力。
可以看出平面设计是一门学问,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律。了解和熟悉这些规律才能更好的驾驭平面设计,作出好的作品。
平面构成首先培养二维空间的造型能力,它是平面表现的重要基本能力。通过对形态的组织和再创造从而熟悉和掌握设计的基本技法及其形式原理。知识与技术对于造型是重要的,但如果没有经过亲身的体验,通常也不会形成有机的学问,从而灵活运用于设计之上。另外,通过形态的几种不同语言,培养对形式的感受力和对美敏锐的感悟力;培养对于艺术家和设计家来说最重要的“创造力”。平面构成的终级目标即在于创造力的培养。
作为设计师最重要的是创造力,规律和标准必竟都是死的。
平面构成是根据形式美的基本原则,运用丰富的造型语言来完成形态的组织和创造。具体要求如下:
构图的完整和巧妙。
黑白灰关系的相对平衡。
结构的严谨和丰富。
造型语言的多样化。
情绪感情的表达。
看到这大至了解了平面构成的基础理论,具体的平面构成的要素与形式美的规律以及平面构成的形式还没有看到,以后会把这些体会写出来。。。
平面设计是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的。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描绘形象。而平面设计所表现的立体空间感,并非实在的三度空间,而仅仅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
在平面构成中,图形的设计需要不同的元素的结合和运用。平面构成的元素有概念元素、视觉元素、空间元素和实用元素。
所谓概念元素是那些不实际存在的,不可见的,但人们的意识又能感觉到的东西。例如我们看到尖角的图形,感到上面有点,物体的轮廓上有边缘线。概念元素包括:点、线、面;概念元素不在实际的设计中加以体现,它将是没有意义的。概念元素通常是通过视觉元素体现的,视觉元素包括图形的大小、形状、色彩等;视觉元素在画面上如何组织、排列,是靠关系元素来决定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实用元素指设计所表达的含义、内容、设计的目的及功能。
形象是物体的外部特征,是可见的。形象包括视觉元素的各部分,所有的概念元素如点、线、面在见于画面时,也具有各自的形象。在平面设计中,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其每一组成单位成为基本形,基本形是一个最小的单位,利用它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排列、组合、便可得到最好的构成效果。
在一个月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了渐变、重复、相似、空间、特异和肌理等几个效果的构成。
渐变是我常常听说的一种效果,由近到远、由大到小的渐变。形状的渐变: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的渐变到残缺,也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象;方向的渐变:基本形可在平面上作有方向的渐变;位置的渐变: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需用骨架,因为基本形在作位置渐变时,超出骨架的部分会被切掉;大小的渐变:基本形由大到小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色彩的渐变:在色彩中,色相、明度、纯度都可以出渐变效果,并会产生有层次感的美感;骨格的渐变:是指骨格有规律的变化,使基本形在形状、大小、方向上进行变化。划分骨格的线可以做水平、垂直、斜线、折线、曲线等个总骨格的渐变。
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重复中的基本形: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特征,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如果近似的程度大就产生了重复感。近似程度小就会破坏统一。近似与渐变的区别,渐变的变化是规律性很强的,基本形排列非常严谨,而近似的变化规律性不强,基本和其它视觉要素的变化较大,也比较活泼。
特异是指构成要素在有次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次序,使少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
肌理的几个创造方法,有笔触的变化、印拓、喷绘、染和纸张(各种不同的纸张,由于加工的材料不同,本身在粗细、纹理、结构上不同,或人为的折皱,揉产生特殊的肌理效果)。
平面构成是设计的基础。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运用的视觉的艺术语言,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了解造型观念,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活跃构思.。
通过一个月的课程学习,对在二维空间的图形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以后更复杂的设计方面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了解了更多的造型理念,进一步训练了设计技巧和审美的感觉。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平面构成,主要是对艺术思维的训练,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正确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创造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如果教学得法,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其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利用直观有趣图形,激发学习兴趣。
平面构成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设计基础课,它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直观的图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平面构成--基本要素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基本形,首先我充分利用了直观、有趣的图形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形--是指一组重复或彼此有关连的图形中的基本单位。点、线、面作为造型要素可以构成各种形态的基本形,方形和圆形这两种最原始的形,它们可以变化出矩形、梯形、椭圆形、月牙形等甚至更复杂的图形。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能让学生顺利进入本课学习,我准备了一些硬纸片剪成的方形和圆形这两种基本图形,然后在投影仪上演示,当方形和圆形出现在投影屏幕上时,学生并未意识到其它图形的存在,但当我把方形、圆形或折叠、或相加的图形出现在投影屏幕上,经过两三个图形后,学生潜意识中已有的基本图形开始联想起来,有的说可以这么加,成什么形,有的说可以那么减,成什么形,还有的说可以先加后减,成什么形等等。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基本形都是他们知道的,只不过没想到这些形都是由方形和圆形演变出来的。他们觉得基本形的构成有点类似于孩童时代的拼图游戏,童心未灭的中学生只要觉得有趣的事便是他们想做的事。
在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基本形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的关系。形与空间的关系实际就是图与底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黑色为图,白色为底,但有时也会产生正负形。
在激发起兴趣的同时,为了提高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讲解相切形和联合形时,我没有直接出示图形,而是让学生运用相切形与联合形的概念,来回忆刚才他们见到的和想到的基本形中,那些是相切构成的,那些是联合构成的。知识的掌握需要复习,而回忆则是一种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因为是刚刚见过的,所以学生们轻而易举的就说出了哪些是相切形,哪些是联合形,并且,由于他们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还发现了有的形既不是相切形也不是联合形,而是它们的综合形。只要学生们说出来,我就在投影仪上展现出来,并且给予归类。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了答案,而且在探索答案的时候情绪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记忆的效力也就提高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创新意识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利用群体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学生的智慧相互启发,由此及彼,互相促进。在平面构成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了群体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形的分解中,同形分解就是将圆、方、三角等基本形分解为若干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单元。而且,分解好的形在组合时又可以创造出丰富、优美的新图形。我把一个圆用十字平均分成四份展示在投影仪上,然后,分别移动一块,两块,三块,四块,每移动一块,学生们便在下面说着象气球,象降落伞,象橄揽,象开放的花,象窗格等等。如果还是我一个人在讲台前继续演示的话,学生仍然会象看魔术表演似的,只觉得有趣而不动脑筋。课堂上学生应占主导地位,教师应起好导向作用。于是,我就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当我提出你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时,一些大胆而又思维活跃的学生接二连三的走上讲台,在投影仪上拼出了各种各样、形象各异的图形,展示出了他们非凡的想象力与无穷的创造力。没上讲台的学生也在不断思考着、比划着,所示图形大都是他们平时所见的形象加以演变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些虽然不象什么具体形,却也很美观的图形,这就是抽象图形,(如图1中的第二幅图片,就是由信用社的标记演变而来)被许多现代设计所应用。一些平时不喜欢画画的学生也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思考着,想象着。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也被激发了,一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开始显露出来,平面设计所需要的就是这种敏捷而又变化多端的思维方式,这也正是培养创造力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被激发后,他们就想动手操作了,这时候便可以进入本课的实践操作部分训练--矩形的自由分解与组合,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求是在矩形纸上,任意分解两至三刀,分解的形要求有形状及大小的对比,或具有点、线、面的关系,然后将分解的全部单位重新组合构成图形。
同样我用示范性的创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准备了一个分割好的矩形图例,然后在投影仪上分别演示组合的方法,移位--可分成平行移位和交错移位;翻转--可分成对称翻转和错位翻转。当每一次组合成形时,学生们感到非常惊奇,一张小小的纸片,分解后居然会变化出这么多的形象。好奇心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们渴望着自己也能创作出美丽的图形。于是,一个个跃跃欲试,按照作业要求开始进行操作练习起来。
浓厚的兴趣使这一次的作业比以往的绘画课认真得多了,没有学生觉得把一张纸剪几刀是困难的,组合时,又可反复尝试,直至拼出他认为是最美的图形为止。这些形象大都是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的、熟悉的或由此而演变出来的。当然,也有偶然产生的(如图1)。第一次作业的成功,给他们以后的学习增添了信心,增添了浓厚的创作兴趣。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五
学科:初二美术(苏教版)第三册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
课业类型:工艺设计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
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平面构成实际是点、线、面的构成,关于点、线、面的特性,学生在已往的图案。
学习中已有所知,而图案的形式美的法则: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节奏与律动等。
同样适合于平面构成;初二学生在数学上,对几何图形已经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也有。
利于本课教学的进行。
教学目的:。
1、情意领域:通过平面构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培养。
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形成与变化(即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
教学难点: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方法。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演示法、讲述法、观察法、练习法相结合的综合教法。借助电脑多媒体可达到清晰、高质量的画面效果。使抽象的形态直观化,形象化,直接被学生所接受。
教学准备:教师:电脑多媒体课件、部分以前学生的平面构成图片、分解的圆形、长方形纸片;学生:双面彩色纸、剪刀、胶水、作业纸。
板书设计: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
教学反馈:本课教学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平面构成图片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教师自制几何形图片的变化组合,让学生很直观地就理解了基本形的构成方法并出色地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和开发;电脑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媒体,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直观的平面构成图片和基本形演变的过程,让本课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六
课业类型:工艺设计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
初二美术教学中的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教学,属于工艺设计课,它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遍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将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学习掌握平面构成中基本形的构成是教学重点,如何分解与组合基本形是本课教学难点。《基本形的构成》是平面构成教学的第一课,它知识点多、抽象性高、课堂演示难度大,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电脑多媒体清晰可变化的图片,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其创造能力。
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平面构成实际是点、线、面的构成,关于点、线、面的特性,学生在已往的图案。
学习中已有所知,而图案的形式美的法则: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节奏与律动等。
同样适合于平面构成;初二学生在数学上,对几何图形已经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也有。
利于本课教学的进行。
教学目的`:。
1、情意领域:通过平面构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培养。
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
2、认知领域:通过教与学,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基本形的形成与变化,掌握基本形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
3、操作领域:通过基本形构成的学习,培养发散性思维,完成有个性的矩形分解组合练习。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形成与变化(即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
教学难点: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方法。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演示法、讲述法、观察法、练习法相结合的综合教法。借助电脑多媒体可达到清晰、高质量的画面效果。使抽象的形态直观化,形象化,直接被学生所接受。
教学准备:教师:电脑多媒体课件、部分以前学生的平面构成图片、分解的圆形、长方形纸片;学生:双面彩色纸、剪刀、胶水、作业纸。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图见附图。
教学反馈:本课教学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平面构成图片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教师自制几何形图片的变化组合,让学生很直观地就理解了基本形的构成方法并出色地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和开发;电脑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媒体,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直观的平面构成图片和基本形演变的过程,让本课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七
美术点线面教学,点线面是美术平面构成真正的主人,学设计的学生应铭记于心。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我觉得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显得特别强烈,在美术课上学生们有时的发现探索会更让人眼前一亮。我在教学时考虑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教材的生活相似体验,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们闭上了嘴巴,是得分情况得结论,这就是相对,交流中,有的学生还说出了近大远小的感受,的确,近处的人和远处的人大和小是相对的,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他们在探究中得到满足,消化知识,获得成功。
还要说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只有使学生有了兴趣,他们才能在课堂上充满活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猎取知识。其实,联系生活,服务生活才是美术的本质。教孩子在生活中发现美,反过来结合课上的美术知识美化生活才是美术的真谛。
实践是学生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要真正在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有效合作、多元创新,直面生活是一条有效途径。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八
最近看了一本《平面构成设计》的书,刚刚看过一半,就被里面所讲的完全吸引了,原来设计美是有标准的,看似胡乱堆砌的造型与构图,完全是按美的形式规律完成的,这才晃然大悟以前自已所谓的设计是在作什么!
把我这几天所了解到的作个总结,来初步的探索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属于一种视觉形象的构成。它主要是研究在二维空间内如何利用造型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创造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按照美的形式法则创造一种视觉上和知觉上的美的关系,从中培养基本的造型能力和设计的审美能力。
可以看出平面设计是一门学问,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律。了解和熟悉这些规律才能更好的驾驭平面设计,作出好的作品。
平面构成首先培养二维空间的造型能力,它是平面表现的重要基本能力。通过对形态的组织和再创造从而熟悉和掌握设计的基本技法及其形式原理。知识与技术对于造型是重要的,但如果没有经过亲身的体验,通常也不会形成有机的学问,从而灵活运用于设计之上。另外,通过形态的几种不同语言,培养对形式的感受力和对美敏锐的感悟力;培养对于艺术家和设计家来说最重要的“创造力”。平面构成的终级目标即在于创造力的培养。
作为设计师最重要的是创造力,规律和标准必竟都是死的。
平面构成是根据形式美的基本原则,运用丰富的造型语言来完成形态的组织和创造。具体要求如下:
构图的完整和巧妙。
黑白灰关系的相对平衡。
结构的严谨和丰富。
造型语言的多样化。
情绪感情的表达。
看到这大至了解了平面构成的基础理论,具体的平面构成的要素与形式美的规律以及平面构成的形式还没有看到,以后会把这些体会写出来。。。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九
课业类型:工艺设计。
课时安排:
《平面构成》第一课时。本课题分两课时进行,本课时进行铅笔纹样设计,
第二课时进行纹样的色彩配置。
一、教学简案下一页。
一.教学目标。
认知: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意义、用途及方法。
操作:按平面构成的要求设计一种构成练习。
情感:体会平面构成的形式美、秩序美。
创造:设计出具有个性的基本形和构成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l.重点:主要掌握基本形和构成形式的设计。
2.难点:如何启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平面构成的设计。
三.达标规程。
概念;基本要素;基本形;构成方式。
四.教学准备。
师:1.收集平面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实物、以前学生的优秀作。
3.绘制自然界有关生物体的几何结构图例。
生:1.收集几何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布置学习专栏。
2.准备铅笔、圆规、三角尺。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前提测评。
回顾单独纹样、二方连续中的点、线、面极其特征,了解学生状况。
(三)导入新课。
根据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展开想象,抽几位学生上黑板,用点、线、面概括地表现景色。教师总结:这种用点、线、面抽象形态构成的图形就叫平面构成。
(四)认定目标。
指出在这节课上,要学习掌握平面构成的几种主要构成形式,并进行设计练习。
(五)导学达标。
l.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师生共同列举、观摩平面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而说明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2.基本要素;点、线、面。
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有点、线、面特征的例子,结合图例进一步明了点、线、面的特征。
3.基本形。
说明运用点、线、面按一定的方向、角度、距离组合变化便形成基本形,介绍基本形的种类极其构成方式。(图示)。
基本形按不同的方法排列,便产生各种形式的构成,可以概括为规律性与非规律性两类,本课着重介绍五种主要的构成形式。(骨格图与各式范画四例及生物体结构图)。
规律性排列式重复渐变发射。
非规律性排列式特异对比。
六.作业要求。
设计一幅平面构成铅笔稿。(出示4条要求)。
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八.达标测评和小结。
概括本课内容,强调基本形与构成方式的设计,挑选一部分作品作展示,邀请两名学生互评,然后教师讲评。
九.板书设计。
应用图例。
基本要素-点、线、面。
基本形。
构成方式1.2.3.4.5.
骨格图。
范画。
重复式。
以前学生作业。
范画。
渐变式。
范画。
发射式。
十、作业要求。
1.2.
3.4.
范画。
特异式。
范画。
对比式。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美术试用课本《教学参考用书》(上册)。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十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进步发展,城市园林设计越来越多样化和丰富化,要求其在满足城市绿化功能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性和美观性,符合人民群众的身心需求。将平面构成理念运用到园林设计当中,可以发挥出非常显著的效果。本文首先就平面构成的基本内涵作出了简单的分析,然后就其在园林设计当中的具体运用作出了论述,希望可以对业界人士起到一定参考帮助。
关键词:园林设计;平面构成;内涵;运用。
平面构成是一种基本的艺术设计理念,近些年在园林设计当中运用较为广泛和丰富,大大提升了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随着城市化建设的纵深发展,园林设计应该更进一步加大对平面构成理念的灵活运用与创造性运用,从而设计更加富有艺术气息和美学价值的园林作品。
平面构成是在二次元平面上利用视觉元素,将力学原理、视觉效果等以逻辑性或是非逻辑性的方式进行组合与排列,使其表达出某些特点或是深层次的含义,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在平面构成上,其基础要素包括了点、线、面三个,通过对点、线、面的排列组合,就可以形成丰富的内涵意义。而在具体的排列组合方式上,又有重复、渐变、变异、密集、分割、空间、平衡、对比等多种不同的构成形式。例如,重复构成就是将某一元素在平面内进行重复组合,进而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而在重复的形式上,又可以分为大小重复、形状重复、颜色重复等等不同的类别。渐变构成就是某一元素在平面上实现趋向性的变化或是过渡,从一种状态渐变到另一种状态,然后如此循环往复。在渐变上,也可以划分为大小渐变、颜色渐变等不同构成形式。另外在分割构成、密集构成等构成形式上,也可以从构成元素的不同角度划分成不同的构成形式。在平面设计中,如此众多的构成形式可以有效的表现出设计者想要表达的设计思想,或是满足人民群众所提出的审美需求,最大化实现园林设计的有效性。
在园林设计当中,要将平面构成的相关设计理念运用其中,其实是比较难以把握具体方式方法的。这是因为具体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形式表现出的视觉效果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下面就从平面构成的三大基本元素着手讲解其在园林设计当中的具体应用。
点是平面构成的最基本元素,也是园林设计中需要着重关注的地方。在园林设计中,点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不论是重复还是渐变,抑或是密集构成,都可以表达出一定的视觉效果或是现实的功能作用。因此,针对不同的点,就需要从功能作用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考量。例如,路灯在园林中就属于点元素,其在园林中以区域孤立的形式存在,但是整个园林中的所有路灯又是处在同一平面中,所以既可以从整体上考量路灯的构成,也可以分区域考量路灯的构成。在大道边的.路灯,其就应该依照重复构成的形式,在大小、形状、颜色和距离上保持一致,形成整齐美观的视觉效果,以及良好的照明效果。在草地区域的路灯,则需配合草地形状,采用特异构成的方法,使路灯能够在草地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在乔灌木区域,则需避开树木对光线的遮挡,使其照明功能最大发挥,这时就需要采用分散构成,使各个路灯分散开来。如此,针对不同区域和功能的点,采取对应的构成形式,必然可以取得良好的表现效果。
2、线的构成。
线可以看做是点的移动轨迹,在园林设计中,线是具有长度和宽度的,例如道路和水流都是属于线元素。运用平面构成理念对线进行设计,其所需要遵循的设计原则与点的构成基本相似,即构成形式要能够满足视觉表现和功能发挥。道路的主要作用是连接不同区域,水流的主要作用是观赏以及提供水资源。在道路设计上,不同区域也有不同的标准。例如在草地区域,就可以采取分割构成理念,使道路穿过草地,这样可以让游客深入草地中感受自然,而且能够避免出现踩踏草地的现象。在乔灌木区域,道路设计则需考虑平衡构成,即尽量保证道路两旁的园区大小一致,这样可以方便游客的游览。再比如在水流设计上,可以迁移对比构成的理念,使水流两边的景观呈现出对比,如此就更能凸显出水流本身的视觉效果了。
面在园林设计中主要是大块区域,如湖泊、草地、林区等,都属于面。在面的设计上,不同区域肯定会种植不同的植物,而且依据植物不同在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都会出现差异,因此重复、渐变等构成方式不适宜采用。空间构成、分割构成以及对比构成在面的设计上较为适用。空间构成就是通过各区域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整体的空间效果。如将草地放在中心,乔灌木放在周围,如此就可以营造类似于盆地的一种空间效果。例如还可以将各个面通过线和点这些元素进行分割,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实现分割构成。如此其既保持了分割独立,同时又依靠线实现了连接,可谓貌离神合,内涵深厚。
三、结束语。
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大作用,在实际设计中,可以从点、线、面这三个基本元素着手,结合实际采取对应的构成形式,确保整体设计效果能够满足各方需求。
参考文献。
[2]刘艳艳,杜岐娜.风景园林设计与平面构成的形式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3,17:133.
[3]张艺.浅析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产业,2016,01:175.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十一
课时安排:
《平面构成》第一课时。本课题分两课时进行,本课时进行铅笔纹样设计,
第二课时进行纹样的色彩配置。
一、教学简案下一页。
一.教学目标。
认知: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意义、用途及方法。
操作:按平面构成的要求设计一种构成练习。
情感:体会平面构成的形式美、秩序美。
创造:设计出具有个性的基本形和构成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l.重点:主要掌握基本形和构成形式的设计。
2.难点:如何启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平面构成的设计。
三.达标规程。
概念;基本要素;基本形;构成方式。
四.教学准备。
师:1.收集平面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实物、以前学生的优秀作。
3.绘制自然界有关生物体的几何结构图例。
生:1.收集几何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布置学习专栏。
2.准备铅笔、圆规、三角尺。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前提测评。
回顾单独纹样、二方连续中的点、线、面极其特征,了解学生状况。
(三)导入新课。
根据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展开想象,抽几位学生上黑板,用点、线、面概括地表现景色。教师总结:这种用点、线、面抽象形态构成的图形就叫平面构成。
(四)认定目标。
指出在这节课上,要学习掌握平面构成的几种主要构成形式,并进行设计练习。
(五)导学达标。
师生共同列举、观摩平面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而说明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2.基本要素;点、线、面。
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有点、线、面特征的例子,结合图例进一步明了点、线、面的特征。
3.基本形。
说明运用点、线、面按一定的方向、角度、距离组合变化便形成基本形,介绍基本形的种类极其构成方式。(图示)。
4.构成方式。
基本形按不同的方法排列,便产生各种形式的构成,可以概括为规律性与非规律性两类,本课着重介绍五种主要的构成形式。(骨格图与各式范画四例及生物体结构图)。
规律性排列式重复渐变发射。
非规律性排列式特异对比。
六.作业要求。
设计一幅平面构成铅笔稿。(出示4条要求)。
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八.达标测评和小结。
概括本课内容,强调基本形与构成方式的设计,挑选一部分作品作展示,邀请两名学生互评,然后教师讲评。
九.板书设计。
应用图例。
基本要素-点、线、面。
基本形。
十、作业要求。
范画。
特异式。
范画。
对比式。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十二
刚开始看这本书提到女性我简直愤怒,简直把性别歧视明目张胆的放出来了。平面国的女性就是个线段,底层劳动者和士兵是尖锐等腰三角形,中产等边三角,专业人士绅士正方形/五边形,统治者圆形。女性居于最底层。而且没有智力和记忆力,得不停摇尾乞怜,唠叨没有理智只有丰沛的情感……虽然很多人认为这是讽刺,但就我看来确实有许多对社会现象的隐喻和讽刺,但那是反讽,对于女性却是正讽。
但看到后来,当主人公对于自身思维狭隘的反思,甚至连空间国的球形都对于4维空间推导的愤怒。我突然间意识到自己与主人公计较的愚蠢与狭隘。先不说他是否有性别歧视,即使他歧视女性,在他的时代里,他的思维难道不是已经非常超前自省乃至发人深省了吗?何况该书中对于女性的描述本来就是男性多边形对于女性的看法。智力真的是结构决定吗?主角用一个女性杀了丈夫和小孩事后就忘记的例子让人认为女性没有智力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这就像东野圭吾的《恶意》一样通过日记本里的杀猫故事让人做了无端的推断。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本书确实唤起了我另外的思考。因为正因为女性是线段,他的危险性才决定了平面国对其一系列要求。那确实是结构本身造成的。社会制度的很多东西确实是一些其他原因造成,但是这种当制度成形以后,却会变成新的解释。
另外就是色彩暴乱的发生非常有意思,当色彩出现时,线段甚至能与圆形一样地位尊崇。连里面线段本身内斗都仿佛映射了女权/工人内部的斗争。
难以想象那四维能用三维去描绘吗?还是要辅助颜色深浅、触觉这种东西?
另外就是如果维度只是空间的概念,但是颜色、触觉、听觉和时间甚至思维又究竟是怎样一种东西。这种思考简直令人着迷。
最后,即使是平面国看到的都是线段,直线国看到的都是点,生活依然有如此多的乐趣。无论是声音的共振还是平面国对于结构的推理,下雨引力房屋光线世界……我的天啊,难怪要说一花一世界。我们可以在任意简单的基础结构上去延申无限的复杂。我们这个三维空间国,充斥着色彩触觉听觉的美丽世界,简直令人欣喜也令人惶恐。
我们究竟追求什么?每个人都可以在一个小小分支里面徜徉一生。来自第4维的生物,他们乃至平面国直线国的人。我们共同点是思维听觉和触觉吗?不过平面国如何有视觉听觉和触觉呢?无论如何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十三
多媒体观众一方面从计算机屏幕上所呈现的视觉表征得到信息,做出反应;另一方面根据其美感经验,从计算机屏幕上赏心悦目的视觉呈现,引起他的良好沟通情绪。一个赏心悦目的视觉呈现有赖于设计者的创意﹝idea﹞、表现技巧﹝technique﹞、编排﹝lay-out﹞能力。
目前许多国内设计的计算机屏幕视觉呈现是依赖设计者的感觉来处理,或者凭其多年的实务经验来完成。但是感觉对想学习多媒体设计的人是很难捉摸的,经验更是残酷的。因此将美的原则运用于平面设计的编排与构成,形成平面设计编排构成原理,可以帮忙初学者;甚至对设计师而言,在其面临缺乏感觉的时候,还能创作出具水准的作品。
大小关系为造形要素中最受重视的一项,几乎可以决定意象与调和的关系。大小差别少,给人的感觉较沈着温和,大小的差别大,给人的感觉较鲜明,而且具有强力感。
阴与阳、正与反、昼与夜等等,如此类的对比语句,可使人感觉到日常生活中的明暗关系。初诞生的婴儿,最初在视觉上只能分出明暗,而牛、狗等动物虽能简单识别黑白,可是,对彩度或色相却无法轻易识别,由此可知,明暗﹝黑和白﹞乃是色感中最基本的要素。
字体愈粗,愈富有男性的气概。若代表时髦与女性,则通常以细字表现。细字如果份量增多,粗字就应该减少,这样的搭配看起来比较明快。
曲线很富有柔和感、缓和感;直线则富坚硬感、锐利感,极具男性气概。自然界中,皆由这两者适当混合。平常我们并不注意这种关系,可是,当曲线线或直线强调某形状时,我们便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产生相对应的情感。故我们常为加深曲线印象,就以一些直线来强调,也可以说,少量的直线会使曲线更引人注目。
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许很少听到质感这句话,但是在美术方面,质感却是很重要的造形要素。譬如松弛感、平滑感、湿润感等等,皆是形容质感。故质感不仅只表现出情感,而且与这种情感融为一体。
我们观察画家的作品等,常会注意其色彩与图面的构成,其实,质感才是决定作品风格的主要因素,虽然色彩或对象物会改变,可是,作为基础的质感,是与一位画家之本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不易变更的。若是外行人就容易疏忽这一点,其实,这才是最重要的基础要素,也是对情感最强烈的影响力。
在画面两侧放置某种物体,不但可以强调,同时也可产生对比。画面的上下、左右和对角线上的四隅皆有潜在性的力点,而在此力点处配置照片、大标题或标志、记号等等,便可显出隐藏的力量。因此在潜在的对立关系位置上,放置鲜明的造形要素,可显出对比关系,并产生具有紧凑感的画面。
版面设计也和舞台设计一样,主角和配角的关系很清楚时,观众的心理会安定下来。明确表示主从的手法是很正统的构成方法,会让人产生安心感。如果两者的关系模糊,会令人无所适从,相反地,主角过强就失去动感,变成庸俗画面。
戏剧中的主角,人人一看便知。版面中若也能表现出何者为主角,会使读者更加了解内容。所以要有主从关系是设计配置的基本条件。
一个故事的开始都有开端、说明、转变和结果。一座庭院中,也有假山、池水、草木、瀑布等等的配合。同样的在设计配置上也有激烈动态与文静部份。
扩散或流动的形状即为动。水平或垂直性强化的形状则为静。把这两者配置于相对之处,而以动部份占大面积。
静部份占小面积,并在周边留出适当的留白以强调其独立性。这样的安排,一般用来配置于画面四隅的重点。因此,静部份虽只占小面积,却有很强的存在感。
对比还有曲线与直线、垂直与水平、锐角与钝角等种种不同的对比。如果再将前述的各种对比和这些要素加以组合搭配,即能制作富有变化的画面。
版面全体的空间因为各种力的关系,而产生动态,进而支配空间。产生动态的形状和接受这种动态的另一形状,互相配合着,使空间变化更生动。
我们要建造假山庭园时很注重流水的出口,因为流水的出口是动感的出发点,整个庭园都会因它而被影响。谈到版面构成,原理也一样,起点和受点会彼此呼应、协调。两者的距离愈大,效果愈显著,而且可以利用画面的两端,不过起点和受点要特别注意平衡,必须有适当的强弱变化才好,若有一方太软弱无力就不能引起共鸣。
明暗逆转时,图与地的关系就会互相变换。一般印刷物都是白纸印点字,白纸称为地,黑字称图。相反的,有时会在黑纸上印上反白字的效果,此时黑底为地,白字则为图,这是黑白转换的现象。
走路踢到大石头时,身体会因失去平衡而跌倒,此时很自然地会迅速伸出一只手或脚,以便维持身体平衡。根据这种自然原理,如果我们改变一件好的原作品的各部份的位置,再与原作品比较分析,就能很容易理解平衡感的构成原理。
以一点为起点,向左右同时展开的形态,称为左右对称形,英文名为symmetry。应用对称的原理即可发展出漩涡形等等复杂状态。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事物确实不少,例如:佛像的配置或日本神社中神殿的配置等等。对称会显出高格调、风格化的意象。
同一格调的版面中,在不影响格调的条件下,加进适当的.变化,就会产生强调的效果。强调打破了版面的单调感,使版面变得有朝气、生动而富于变化。例如:版面皆为文字编排,看起来索然无味,如果加上插图或照片,就如一颗石子丢进平静的水面,产生一波一波的涟漪。
希腊美术的特色为黄金比,在设计建筑物的长度、宽度、高度和柱子的型式、位置时,如果能参照黄金比来处理,就能产生希腊特有的建筑风格,也能产生稳重和适度紧张的视觉效果。长度比、宽度比、面积比等等比例,能与其它造形要素产生同样的功能,表现极佳的意象,因此,使用适当的比例,是很重要的。
具有共通印象的形状,反复排列时,就会产生韵律感。不一定要用同一形状的东西,只要具有强烈印象就可以了。三次四次的出现就能产生轻松的韵律感。有时候,只反复使用二次具有特征的形状,就会产生韵律感。
人的视觉对从右上到左下的流向较为自然。编排文字时,将右下角空着来编排标题与插画,就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流向。如果把它逆转就会失去平衡而显得不自然。这种左右方向的平衡感,可能是和人们惯用右手有点关系吧!
在我们的情感中,总是会意识事物的中心部份。虽然蛮不在乎地看事物,可是,在我们心中,总是想探测其中心部份,好象如此,才有安全感一般,这就构成了视觉的向心。一般而言,向心型看似温柔,也是一般所喜欢采用的方式,但容易流于平凡。离心型的排版,可以称为是一种扩散型。具有现代感的编排常见扩散型的例子。
在版面设计上,必须根据内容来决定标题的大小。标题和本文大小的比率就称为jump率。jump率越大,版面越活泼;jump率越小,版面格调越高。依照这种尺度来衡量,就很容易判断版面的效果。标题与本文字体大小决定后,还要考虑双方的比例关系,如何进一步来调整,也是相当大的学问。
如果过份强调对比关系,空间预留太多或加上太多造形要素时,容易使画面产生混乱。要调和这种现象,最好加上一些共通的造形要素,使画面产生共通的格调,具有整体统一与调和的感觉。反复使用同形的事物,能使版面产生调合感。若把同形的事物配置在一起,便能产生连续的感觉。两者相互配合运用,能创造出统一与调和的效果。
依眼睛所视或物体所指的方向,使版面产生导引路线,称为导线。设计家在制作构图时,常利用导线使整体画面更引人注目。
一般的编排形式,皆以四角型﹝角版﹞为标准形,其它的各种形式都属于变形。角版的四角皆成直角,给人很规律,表情少的感觉,其它的变形则呈现形形色色的表情。譬如成为锐角的三角形有锐利、鲜明感;近于圆形的形状,有温和、柔弱之感。相同的曲线,也有不同的表情,例如规规矩矩和用仪器画出来的圆,有硬质感,可是徒手画出来的圆就有柔和的圆形曲线之美。
黄昏时,水平线和夕阳融合在一起,黎明时,灿烂的朝阳由水平线上升起。水平线给人稳定和平静的感受,无论事物的开始或结束,水平线总是固定的表达静止的时刻。
垂直线的活动感,正好和水平线相反,垂直线表示向上伸展的活动力,具有坚硬和理智的意象,使版面显得冷静又鲜明。如果不合理的强调垂直性,就会变得冷漠僵硬,使人难以接近。将垂直线和水平线作对比的处理,可以使两者的性质更生动,不但使画面产生紧凑感,也能避免冷漠僵硬的情况产生,相互截长补短,使版面更完备。
从黑暗的洞窟内,看外面明亮景象时,洞窟内的人物,总是只用轮廓表现,而外面的景色就需小心描画了。这就是同时把握日常的情况及异常的明暗,显出不可思议的空间。
正常的明暗状态,叫做阳昼,相反的情况是阴昼。构成版面时,使用这种阳昼和阴昼的明暗关系,可以描画出日常感觉不同的新意象。
速度很快的说话方式适合夜间新闻的播报,但不适合做典礼的司仪,原因是每一句话当中,空白量太少。谈到版面设计时空白量的问题也很重要,即使同一张照片,同样的句子也会因空白量就很难表现确实的形象。无论排版的平衡感有多好,文章有多美,读者一看版面的空白量就已给它打好分数了。
在设计用纸上,本文所使用的排版面积称为版面,而版面和整页面积的比例称为版面率。空白的多寡对版面的印象,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空白部份加多,就会使格调提高,且稳定版面;空白较少,就会使人产生活泼的感觉。若设计信息量很丰富的杂志版面时,采用较多的空白,显然就不适合。
多媒体影像通常是在计算机影像显示器﹝monitor﹞或在电视机上呈现。
根据分析,为了视觉的舒适感,呈现在计算机影像显示器上最小且清晰的中文字型应为16pixels﹝w﹞×16pixels﹝h﹞点阵字型的细明体。至于呈现在电视机上最小且清晰的中文字型应为36pixels﹝w﹞×36pixels﹝h﹞的点阵字型,这是因为电视机需要从较远的距离观看的缘故。从阅读习惯来看,为了配合人们横向阅读中文的最佳状态是,一列最好不要超过35个字。
根据观赏者的前述需求,多媒体计算机影像显示器的分辨率最好设定为640pixels﹝w﹞×480pixels﹝h﹞。一般电视机的分辨率上下的方向固定为512条扫描线。两者和一般印刷品的分辨率﹝350dpi﹞相比较,小了很多。
一般来说,在进行多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之前,首要决定的就是萤幕上字的大小的运用标准,此与一般平面设计的过程不尽相同。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十四
授课专业:平面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各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数:98课程学分:
考核方式:知识点考试与课程作业相结合。
授课教师:潘雪梅、余江、羊黎、何宇(兼职)、古大治等课程背景与沿革。
视觉构成关系训练是所有种设计的基础,这在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识,这种训练就是时下在各个办有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对初年级学生所开的“三大构成课”。这些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专业基础课,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包豪斯奠定的。
对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得失,我们没有必要(或权力)苛求前人,但对其在现代设计发展上的历史功绩,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格罗佩筚路蓝缕身体力行地开拓了设计教育这个领域;二是现代设计教育基础训练课程体系的确立。而后者则应归于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itten)、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和约瑟夫.阿伯斯josefalbers三人的势力。这个课程体系经过在二战前德国包豪斯的开拓,二战中在美国的实践和战后德国的乌尔蒙设计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工业设计教育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而有关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系统性介绍首先是从日本人的书籍“转口”引进的,特别是三大构成方面的著作一开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编写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经台湾翻译的日文著作介绍进来的,甚至至今这些书籍在我国设计教育界都颇有影响,例如朝仓直已的两本构成著作,几乎成了许多教构成课的教师手中的主要教学参考书籍。因此,近来设计教育界不少人对此作了一些反思,认为,我国设计领域对包豪斯的接受,与其说是深层次设计理念的需要,不如说是设计教育从工具性层面上求变的一种行为。由此一来,“三大构成”几乎成了包豪斯的同义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构成”,“三大构成”就是包豪斯。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去理解现代主义设计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核(因为包豪斯就是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高潮和尾声);而且使“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图像形态的技术性抽象化和构成化的变幻之中。
固然,最引人注目的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其本质是技术层面的,但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课程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而当时欧洲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课程仅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没有任何理论支持,也没有理论依据。但在包豪斯参加基础课程(vorkurs)教学的,除了前面指出的三位以外,还有那个时代的抽象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和克利等,他们的教学都是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严格的理论基础作为基础教学的支持力量,而且有非常明确和执着的目的性。作为包豪斯基础课教学体系开创者的伊顿,他一开始就将学生置入一个理性的视觉训练的教学环境之中,犹如一个洗脑的过程,把学生入校以前形成的非专业视觉习惯完全洗掉。代之以崭新的、理性的观察习惯和视觉规律,由此来启发学生的视觉潜能和想象力。他把色彩、平面与立体形式,材质肌理综合在一起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艺术家任意的、自由的个人表现。并明确强调他训练的终极目的是设计,而不是把训练本身当目的。对他说来,基础课始终只是基础,不能当做目的。这就明确了构成课是通向设计的桥梁,它在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只能如此,故这个基础课教学的目的不是构成自身,构成只是开拓设计的一个造型观念。
我校设计类专业的构成基础这个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课程组的骨干教师五年多来作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综合了多种背景与经历的教师的教学经验,而形成了现在这套教学大纲和执行这个大纲的基础教学方案。这套大纲和方案不仅有充分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支持,而且课时主体的后两大部分是以比较详实的作业体系构成的,从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第一部分的三章内容为全课的理论基础,支持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是本课程负责人编著的《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一书,该书已于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业体系部分,每类作业都有丰富的图文资料以作教学参考,并对其理论支持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
2006年5月11日。
说明:
1、本教案为课程教学大纲具体执行基本方案;
3、课程,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执行教学的方案,都是动态展的,本课的教学也将不断总结教学得失。加强教研活动,引进新思维与新内容,使之不断充实、提高,与时俱进。
一、课程单元、章节。
绪论:构成——现代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对学生讲时本课的性质,教学目的和内容,使之明白构成课训练对培养设计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盲目的作业堆砌是本课常见的通病,首先是教学上目的迷失,继之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不知学了有什么“用处”。问题皆出在课程概念不清,意义缺失。绪论课的任务就在于明确课程意义,界定教学内容,弄清教学目的,了解教学手段。
四、教学进度:
学时不多,但一定要简明扼要地说清课程,确立概念。并引介必的事例与形象资料。
五、课时数:2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讲解与电子课件。
七、参考书:
1、howarddearstyne,insidethebauhaus,rizzoli,newyork(1986).2、王受之著《扫描与透析——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学设计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腾守尧、聂振斌等著《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南京出版社(2006)。
4、美盖尔.格里特.汉娜著《设计元素——罗伊娜.里德.科斯塔罗与视觉构成关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基本原理。
第一章造型与构成法则——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原理1-1视觉要素与构成概念。
1-2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体1-3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1-4形与造型。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建立“构成”概念;
2、转换视觉习惯,养成新的理性观察方式;
3、使学生认识抽象造形的意义——从具体事物抽取形式这种能力的重要性;
4、要求学生牢固建立从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出发的分析思维模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大量通过动手做作业来教学,若缺乏理论支持便达不到转换学生视觉习惯和形象思维模式的目的,理论性强,需厘清的概念较多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与学术见解。
四、教学进度:
一开始宜慢一些,许多内容对于初年级的学生都会显得太专业化,尤其新概念与思维的导入都需要一个过程。
五、课时数:8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讲解,电子课件,绘图演示(黑板)。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思考题:
1、什么是视觉要素?什么是设计要素?
2、谈谈你所理解的“构成概念”?
3、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与几何学上的点线面有何区别与联系?
4、构成意义上的视觉习惯是怎么一回事?
5、构成上的视觉形态动力学是何含义?
八、参考书:
1、俄瓦.康定斯基著《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2、英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著《基本设计:视觉形态动力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3、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科学出版社(2000)。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转换视觉习惯就是要形成按视觉要素理性的分析精神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而色彩便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要素。本章从色彩学理论的角度去认识色彩这个视觉要素。当一个搞纯艺术的画家,色彩学理论也许并不重要,但干现代设计这一行,严格的色彩学理论知识则必不可少。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色彩知识,并掌握做设计所必需的色彩学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色彩构成是很理性化的,它要求有序地认识色彩与有序地使用色彩。而这些要求在现阶段的沿龚展绘画的色彩课教学是很难达到的。最坏的时候还会被灌输一些错误的色彩概念。此外,色彩学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如何让学艺术的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也是难点之一。
四、教学进度:内容精炼,稳步推进。
五、课时数:8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课堂讲授,电子课件。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1、建立严格的色彩心理学维度——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觉经验;
3、心理学色空间与色度学色空间是怎样构成的?二者有无联系?
4、如何从色空间的秩序去分析和认识色彩构成的类型与规律?
八、参考书:
1、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
2、haraldkuppers,farbe,gallwayverlaymunchen.(1977)。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由各种视觉要素集合而得的构成,终将在人的视知觉中被认知为一个图形,图形知觉的心理结构对于构成途径与效果的理解十分相关。图形知觉心理学是破解与开拓图形创意的知识宝库。本章讲授图形知觉的完形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及与此相关的深度知觉,材质视觉和视错觉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包含丰富的知觉经验内涵。难度虽不是很深,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与构成作业的每个特殊方法和途径相联系,将其转化及图形创意的思路,从而尽可能使作业体系条理化、逻辑化。
四、教学进度:
稳定推进。
五、课时数:6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教学讲授,黑板绘图演示与电子课件。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1、理解从视觉要素——完整图形的完形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
2、从完形心理学的图形知觉原理对平面构成有哪些方面的启示?
3、何谓“纹理梯度”?如何将其用于分析平面构成的深度感?
4、试述“无理图形”的知觉特征及其在平面构成上的应用。
八、参考书:
1、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
2、英e.h.贡布里希著《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3、r.d.沃尔克,h.l.小波克主编《知觉与经验》,科学出版社(1986)。
一、课程单元、章节:第二部分媒介与技法。
第四章色彩材料、纸张与表面、绘图工具、制作工具与材料。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的教学70%以上的课时是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各种类型的构成练习作业,媒介与技法的介绍必不可少,本章教学通过媒介实物(商品)及技法示范让学生对基础性设计媒介与使用技巧有所认识和了解,以便在后续的作业实践中去体验,发挥与创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接触与使用媒介,以不懈的努力去掌握媒介的使用技法与特性。
四、教学进度:
从讲解、引介、示范与尝试性使用,购买与准备,逐步向作业体系的实践性教学过渡。
五、课时数:
灵活掌握,但至少应有6学时势课堂教学与操作示范。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讲解、媒介实物介绍、技法示范,媒介与技法特性及效果的作品示例。
七、参考书:
1、tomporterandsuegoodman,manualofgraphictechniquesvol-1-4,forcdesigners,artists,chalesscribuer’ssons,newyork(1983)(该书中相关内容可在本院古大治编校内印行的《设计专业英文读本》(2003年)一书中可见到)。
一、课程单元、章节:第三部分课程作业体系。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见教学大纲对各项作业的说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每项作业解释清楚其构成原理及理论内涵。
四、教学进度:
后附每章作业课中某些特殊作业的进一步解释与说明。
五、课时数:68学时—78学时。
第五章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
平面与色彩构成课的作业训练基本上借用绘画手段来完成,但基础绘画中的工具性知识常停留在经验与感性的水准之上;色彩学理论知识理性严谨,体系完备,又常与工具性实践脱节。本章作业体系训练的目便是通过有目的的使用色彩媒介与技法,通过在此阶段学生尚未能意识的构成手段,将物质层面的色彩——颜料,与视觉要素的色彩——色彩学知识结合起来,将手中的商品颜料物质的色彩特性与色彩学的心理学维度结合起来,达到在技法实践中有序认识色彩与有序使用色彩的目的。以为后续作业奠定技术基础。
a-1与a-2:
通过建立知觉经验,巩固两种色彩混合——例如cad显示器或tv上的色光混合,与喷墨打印机和印刷工艺中色素物质的色彩混合——的三原色的正确、严谨的概念,弄明白两组三原色rgb和mcy之间的色相秩序与互补关系。作业本身也是一种色相推移的构成范例。
在做作业的操作层面上,电脑调色板的应用最为理想,尤其是色光混合与两组三原色的准确再现。用颜料的手绘操作,色光混合只能用大红(r),正绿(g),偏紫的蓝(b)以空间混合(平均混合)的方式来替代。而减法混合的三原色则在mcy三个色的颜料选择上难于准确实现,例如大多数商品颜料都无品红(m)这个色彩。而青这个色各在通俗概念上难于在每个人的知觉经验上取得统一,青色(c)是偏绿的蓝,颜料中的湖兰较为接近。黄色当然没有问题,有色相准确的黄色颜料。
此外,给学生讲清楚色光混合何以称之为加法混合,色素物质(颜料)的混合何以称之为减法混合,便能说明r-c,g-m,b-y何以形成补色关系的道理——即色相在频谱(波谱)关系上“互补”的道理。这两个作业貌似简单,却包含了丰富的色彩学最基本的知识,而且是在现代色彩处理与还原技术中最具应用价值的知识。
a-3:商品颜料的色相排序。
商品颜料——水彩画颜料,水粉画颜料,丙烯颜料或油画颜料等,都包括三大类色彩。
2、色相纯度较低的颜料(如土黄、土红、棕、赭、褐等;
3、非彩色系颜料(如黑、白、培思灰)有序使用色彩建立在有序认识色彩的基础之上,这一作业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手中的颜料的色彩在色空间的位置,弄清其在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三个心理学维度上的秩序。
a-4:wohnfibel六角色盘原色混合与纯度演色作业(限定手工完成)。
这是在前西德设计界采用的一种独创的混配色彩的方法。它通过纯色与非彩色系颜料的有序混配,能推演出一系列秩序井然、明度与纯度有规律变化的色块。作法大致步骤如下:
2、在最内一圈六角形的六个圆内按色相关系填绘r-y-g-c-b-m六个原色;
3、在第二圈六角形的12个圆内按内圈的六个原色作色相环推演,即rygcbmrygcbr+y+g+c+b+mygcbm(m+c)。
(30能呈现出许许多多漂亮的,有一定色相倾向的灰色(低纯度)色样,而每个色块的混色过程都是可以追溯的。(具体操作作备电子刘件或图片示例进行讲解)。
a-5:彩色人像照片的马赛克图像手绘。
本作业训练的目的是双重的。首先从技术层面上看,各种商品颜料都是化学物品(或更认真地应算作化学药品),不同颜料物质都有其自身的物理化学特性,再加上不同颜料的配方与制作工艺,又赋予颜料以性态与胶体化学特征。从而使每种颜料都具有不同的技法特性与表现效果。对于艺术与工艺地使用颜料而言,颜料的以下几种技法特性是必须了解的:
3、颜料的透明程度与覆盖力;
4、颜料的着色附着力(牢度)等。这些性能的了解都影响到能否有效地,一步到位地准确调配出预期的色彩来,这是色彩技法的根基,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本作业则有助于这一目的实现。首先,一幅马赛克人像的色块数量巨大,一张作业就要求上千次色彩调配。因为严格意义上讲,一幅色彩效果上乘的人像照片,每一个小方格内的色彩都不相同,只有细心地观察比较,反复地调配色彩才能在作业上将一幅人像在色彩上的微妙变化表现出来。此外人像上的色彩都不是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色彩简单能调配出来的。故这一作业价值极大。
此外,“马赛克”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一种基本模式。一种平面像素概念,其中所包含的数学含义(或图像处理底层技术)是:随着定义域的离散化——分成一个一个细小的区域,原本在整个定义域(大范围)内的非线性(复杂变化关系)函数,在每个小范围内便可以用线性(简单变化关系)函数来替代——即每一个小方格内都是一个均匀的色块。故这一作业便是一张手绘的数值化图像。小格分得越细小,远距离上看去它就越平滑逼真。
可见,这一作业又是对作业赋予意义的一个例证,一张盲目的,任意表现性的马赛克作业是无以与之伦比的。
a-6利用色彩联觉与联想的抽象表现性色彩构成(手绘与cad皆可)。
这一作业与第一部分第二章第3节的课程内容相对应。相对于前5项作业的限制与严谨,这个作业是一种释放。这一类作业也是伊顿开创的,参见: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十五
一。先讲讲形态。
对于做平面设计来说,接触的多是抽象形态,其他形态就不讲了,
偶然形是什么?就是偶然形成的形态,比如泼墨,碎玻璃。。。
偶然抽象形用的好可以可以制作出极具个性的作品,推荐。
有机抽象形主要是流线型这类形态,简单、单纯、合理,产品设计采用较多。
-几何抽象形。
抽象形态--有机抽象形。
-偶然抽象形。
二。点。
点的最大作用是凝聚视线,多点可创造生动感。大家多多注意。
1。点的视觉特性。
点:单一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作用,容易形成视觉中心。
多点会有生动感,如果大小也不同,就具有一些个性了。
点的连续会产生节奏,韵律和方向,疏密的点阵会产生空间感。
1)等间隔2)规律间隔3)不规律间隔4)点的线化5)点的面化。
三线。
线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这点应用很广,大家多多注意。
画面工整感、速度感也是靠线形来表现的。优雅的形往往是曲线形的。
1。线的特性。
线:垂直线阳刚有升降感,水平线静止、安定,斜线飞跃、积极,
曲线间接优雅动感,曲折线不安定,粗线稳重、前进感,
细线锐利、纤弱、后退、速度感,
2。线的构成。
1。面的分类。
1)积极的面:点、线移动、放大产生的面。
2)消极的面:点、线密集、环绕产生的面。
其他分类方法:1)几何形面2)非几何形面。
2。面的分割。
这就是在做构成练习了。
五图与底关系。
图:简单说,就是你要表现的物体,处于画面前方。
底:就是背景、处于画面后方。
海报设计建筑摄影si设计标徽设计注册公司网页设计名片设计动画培训生动的作品肯定是图、底分明的,这样才有层次。
当然也有矛盾图形,比如太极图,无法分辨图与底,
一般来说要求图底分明,当然也可以利用图底来创作有个性的作品。
六基本形与骨架。
基本形就是构成图案的最基本的要素,基本型间的关系:分离、接触、覆盖、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
骨架就是如坐标一样的dd,用来吧感性的想法理性化。。。
做图案先画骨架来作图可以搞的很工整,推荐。
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对比、立体空间、肌理、韵律。
就这么多方法,一定要多多体会这几个词。。。
特异有形,大小,色彩的变化,用的好很有个性的哦。
平面构成就这么多,少吧,多体会才是最重要的。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十六
它是设计的基础。
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果。构成的训练,为平面设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解决形的创造及视觉语言的运用的问题。
创造性与活力是设计人员的必备素质。要进行有目的的视觉传达和艺术创造,就必需掌握并应用视觉语言。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1、设计者对形态的认识与再创造。2、学习和把握视觉语言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3、《平面构成》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及关联?
平面构成课程在平面设计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无论是将来进入设计行业还是现在技能大赛都要求十分重视本课程的教学。
平面构成主要是在进入专业设计之前对学生进行视觉语言的系统训练,掌握关于形象创造的原理、规则,掌握系统的形象创造思维方式。
4、课程地位如何?《平面构成》所处的地理位置。
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专业中处于基础地位。
在具备了初步的点线面色形质构成知识能力与思维开发训练以后,学生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psaiin3d等)就可以更高的效率开展初步的专项设计。
5、《平面构成》课程安排意图、本课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平面构成》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基本设计元素特性、骨骼与基本形、构成原理、创意思维训练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构成训练,发展学生点线面基本设计元素的运用,基本形的运用,骨骼结构的认识,质感运用等能力;建立爱岗敬业的情感、培养设计意识、养成设计师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锻炼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明白手绘的构成图形需要付出艰辛劳动,而新创图形是灵感的'捕获与显现,是抽象劳动后的成果,是艺术天赋的展示和思维的纸面化形式,是劳动之后换来的喜悦;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创作艺术设计作品的艰辛和喜悦,才能培养起懂得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侵权的价值观念,形成知识产权意识和积极创造精神财富的热情。
懂得设计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设计师的工作要求做事踏实勤奋,不拖拉,珍惜时间与人合作,开拓思维的领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丰富全面知识并注重阅历的积累。
1、说教材。
《平面构成》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个章节,涵盖平面构成发展简史、平面构成基本元素、图形构成位置关系、具象与抽象图形、思维练习等内容,结构图示如下:章节之间的关系明确,从发展史讲起,到设计基本元素点、线、面、质的分析,再到构成类型重复、对比、特异、等,对图形的类型抽象具象也做了介绍,还涉及思维练习。可以说本教材覆盖了平面构成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基础技能,从理论概念讲到构成方法,从技法训练拓展到思维训练,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大量图例有助于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并且对构成在设计项目中的运用也附上了一些图例,如构成类的海报招贴数量不少。
2、教学目标。
根本宗旨:“解决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两个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通过训练对今后更深入的研究专业设计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强调通过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
职业技能目标。
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分析\试验,最后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开发,培养一种创造观念。设计过程是一种理性\逻辑活动,创造的画面形式偏于数学的美\次序的美。能够熟练掌握平面构成的各种构成形式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vi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展示设计等领域的运用。
职业素质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能吃苦耐劳和克服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职业拓展目标。
能够突破创新,从某种构成形式中找出共性特征,然后举一反三。以理论为支撑,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审美和创新的经验。
3、教具准备。
手绘用具:墨水、勾线笔、水粉笔、胶水、卡纸、棉线等材料和圆规、尺、剪刀;
上机实训: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投影仪、构成实训室。
何为重点,难点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知识,主要包含了核心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设计元素组合知识)、核心技能(点线面图形、设计基本形、构成方法技能和重像变像思维技能)和核心的构成原理(动势对比、密集韵律、对称均衡)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知识本身的系统化,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水平的提升。
所谓难点,就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学习难点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或者知识基础很薄弱;如骨骼与基本形的关系(2)学生原有的经验是错误的;如交错式幻象图、边洛斯三角形(3)内容学习需要转换思维视角(如矛盾空间);(4)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如想像形态的哲学思考、扩张型思维等,具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特点的内容,都可能成为教学的难点。
让学生明白:设计是什么!创意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学生缺乏的四种核心能力:开发原创图形、了解版面排列、启迪创意思维、懂得构成原理。
优点:热情易于被激发、思维活跃------;不足: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不了解设计组成=创意+艺术+技术;动脑筋的事情做得少,对临摹感兴趣,探究心理不足,好奇心不强,,眼高手低,看得多,做得少,从绘画走向设计,角色转变难。
构成是从绘画走向设计的桥梁。
教学设计。
——课堂现场教学采用学生自学与教师面授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动手绘画为主,把理论教学融入学生的实践、练习中去。
——外出写生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动手能力。吸收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新的教学思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把新的知识和方法贯穿到整个专业教学中去。允许学生在写生中见仁见智,充分自由地表达想法,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特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
比较分析的方法示例---虚线的位置、缺乏活力的构图、有意味的构图。
1、欣赏名设计师的作品为什么看不懂?引入构成概念。
2、奥运、世博的构成艺术。
3、生活中的点线面。
4、汉字再设计。
5、变形的风景(留意周围)。
6、有意味的图形创作(0801技师一班实习作业)。
7、运用基本设计元素排列创造多彩的图形。
8、讲述美的构成原理规则黄金分割等。
9、欣赏设计师的作品(专业网站、美术设计院校教学、专业圈子)。
10、走向主题设计。
11、成品-作品集。
教学设计的依据: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从直观到抽象3、从易到难,从借鉴临摹到创造实践。
点线面元素常规训练。
汉字再设计常规训练。
有意味的图形创作(0801技师一班实习作业)。
专题训练。
走向主题设计。
重点练习。
图例说明教学过程安排。
1.生活中的点线面。
2.从自然图像到设计图形。
3.线条动静的表现。
优秀学生作业示范。
学生构成作业的自评与点评。
综合实训课的成果。
学生学习现状。
被动接受。
软件机器。
只会临摹。
技能大赛现状。
解读参赛要求。
无米之炊-束手无策。
设计理念缺失导致三年高职组无人应战。
学生能否可持续发展。
作品集在哪里。
毕业生-ps操作工。
考设计师的行业要求。
技能大赛比赛要求。竞赛内容要点:着重考核参赛选手在竞赛组委会提供的主题下进行平面广告的图形创意与表现,文字与图形的编排设计。
评分标准:主题表意的准确性,图形表现的原创性,艺术创意的独特性,表现手法的艺术性。
构成就是一种思维创造活动。
可以发掘自身的聪明才智,帮助人们发现和认识自身,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培养训练设计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能力,有益于拓展新的设计造型语言与手段。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十七
课时安排:
《平面构成》第一课时。本课题分两课时进行,本课时进行铅笔纹样设计,
第二课时进行纹样的色彩配置。
一、教学简案下一页。
一.教学目标。
认知: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意义、用途及方法。
操作:按平面构成的要求设计一种构成练习。
情感:体会平面构成的形式美、秩序美。
创造:设计出具有个性的基本形和构成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l.重点:主要掌握基本形和构成形式的设计。
2.难点:如何启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平面构成的设计。
三.达标规程。
概念;基本要素;基本形;构成方式。
四.教学准备。
师:1.收集平面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实物、以前学生的优秀作。
3.绘制自然界有关生物体的几何结构图例。
生:1.收集几何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布置学习专栏。
2.准备铅笔、圆规、三角尺。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前提测评。
回顾单独纹样、二方连续中的点、线、面极其特征,了解学生状况。
(三)导入新课。
根据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展开想象,抽几位学生上黑板,用点、线、面概括地表现景色。教师总结:这种用点、线、面抽象形态构成的图形就叫平面构成。
(四)认定目标。
板书《平面构成》极其简要提纲。
指出在这节课上,要学习掌握平面构成的几种主要构成形式,并进行设计练习。
(五)导学达标。
l.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师生共同列举、观摩平面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而说明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2.基本要素;点、线、面。
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有点、线、面特征的例子,结合图例进一步明了点、线、面的特征。
3.基本形。
说明运用点、线、面按一定的方向、角度、距离组合变化便形成基本形,介绍基本形的种类极其构成方式。(图示)。
4.构成方式。
基本形按不同的方法排列,便产生各种形式的构成,可以概括为规律性与非规律性两类,本课着重介绍五种主要的构成形式。(骨格图与各式范画四例及生物体结构图)。
规律性排列式重复渐变发射。
非规律性排列式特异对比。
六.作业要求。
设计一幅平面构成铅笔稿。(出示4条要求)。
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八.达标测评和小结。
概括本课内容,强调基本形与构成方式的设计,挑选一部分作品作展示,邀请两名学生互评,然后教师讲评。
九.板书设计。
应用图例。
基本要素-点、线、面。
基本形。
十、作业要求。
范画。
特异式。
范画。
对比式。
文档为doc格式。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十八
形象是物体的外部特征,是可见的。形象包括视觉元素的各部分,所有的概念元素如点、线、面在见于画面时,也具有各自的形象。
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形:在平面设计中,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其每一组成单位成为基本形,基本形是一个最小的单位,利用它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排列、组合、便可得到最好的构成效果。
1.组形:在构成中,由于基本的组合,产生了形与形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有:
2.分离:形与形之间不接触,有一定距离。
3.接触:形与形之间边缘正好相切。
4.复叠:形与形之间是复叠关系,由此产生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
5透叠:形与形之间透明性的相互交叠,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6.结合:形与形之间相互之间结合成为较大的新形状。
7.减却:形与形之间相互覆盖,覆盖的地方被剪掉。
8.差叠:形与形之间相互交叠,交叠的地方产生新的形。
9.重合:形与形之间相互重合,变为一体。
渐变是我常常听说的一种效果,在自然界中能亲身体验到,在行驶的道路上我们会感到树木由近到远、由大到小的渐变。
渐变的类型:
1.形状的渐变: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的渐变到残缺,也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象。
2.方向的渐变:基本形可在平面上作有方向的渐变。
3.位置的渐变: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需用骨架,因为基本形在作位置渐变时,超出骨架的部分会被切掉。
4.大小的渐变:基本形由大到小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感。
5.色彩的渐变:在色彩中,色相、明度、纯度都可以出渐变效果,并会产生有层次感的美感。
6.骨格的渐变:是指骨格有规律的变化,使基本形在形状、大小、方向上进行变化。划分骨格的线可以做水平、垂直、斜线、折线、曲线等个总骨格的渐变。渐变的骨格精心排列,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有时还会产生错视和运动感。
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所谓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重复中的基本形: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重复的类型:
1.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设计中使用同一个基本形构成的图面叫基本形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高楼上的一个个窗子。
2.骨格的重复:如果骨格每一单位的形状和面积均完全相等,这就是一个重复的骨格,重复的骨格是规律的骨格的一种,最简单的一种。
3.形状的重复:形状是最常用的重复元素,在整个构成中重复的形状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动。
4.大小重复:相似或相同的形状,在大小上进行重复。
5.色彩重复:在色彩相同的条件下,形状、大小可有所变动。
6.肌理的重复:在肌理相同的条件下、大小、色彩可有所变动。
7.方向的重复:形状在构成中有着明显一致的方向性。
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特征,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如果近似的程度大就产生了重复感。近似程度小就会破坏统一。
近似的分类:
1.形状的近似:两个形象如果属同一族类,它们的形状均是近似的,如同人类的形象一样。
2.骨格的近似:骨格可以不是重复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说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有一定变化,是近似的。
注意:近似与渐变的区别,渐变的变化是规律性很强的,基本形排列非常严谨,而近似的变化规律性不强,基本和其它视觉要素的变化较大,也比较活泼。
骨格网决定了基本形在构图中彼此的关系。有时,骨格也成为形象的一部分,骨格的不同变化会使整体构图发生变化。
骨格分为:
1.规律性骨格:规律性骨格有精确严谨的骨格线,有规律的数字关系,基本形按照骨格排列,有强烈的秩序感。主要有重复、渐变、发射等骨格。
2.非规律性骨格:非规律性骨格一般没有严谨的骨格线,构成方式比较自由。
3.作用性骨格:作用性骨格是使基本形彼此分成各自单位的界线,骨格给形象准确的空间,基本形在骨格单位内可自由改变位置、方向、正负,甚至越出骨格线。
4.非作用性骨格:非作用性骨格是概念性的,非作用性骨格线有助于基本形的排列组织,但不会影响它们的形状,也不会将空间分割为相对独立的骨格单位。
5.重复性骨格:是指骨格线分割的空间单位在形状、大小上完全相同,它是最有规律性的骨格,基本形按骨格连续性的'排列。
平面设计是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的。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描绘形象。而平面设计所表现的立体空间感,并非实在的三度空间,而仅仅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
发射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太阳四射的光芒就是发射的。发射具有方向的规律性,发射中心为最重要的视觉焦点,所有的形象均向中心集中,或由中心散开,有时可造成光学动感,会产生爆炸的感觉,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发射的分类:
1.中心点的发射:由此中心向外或由外向内集中的发射。
2.螺旋式的发射:螺旋的基本形式已旋绕的排列方式进行的,旋绕的基本形逐渐扩大形成螺旋式的发射。
3.同心式发射:同心发射是一个焦点为中心,层层环绕发射,如箭靶的图形。
特异是指构成要素在有次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次序,使少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
特异的分类:
1.形状的特异:在许多重复或近似的基本形中,出现一小部分特异的形状,以形成差异对比,成为画面上的视觉焦点。
2.大小的特异:在相同的基本形的构成中,只在大小上做些特异的对比,但应注意基本形在大小上的特异要适中,不要对比太悬殊或太相似。
3.色彩的特异:在同类色彩构成中,加进某些对比成分,以打破单调。
4.方向的特异:大多数基本形式有次序的排列的,在方向上一致,少数基本形在方向上有所变化以形成特意效果。
5.肌理的特异:在相同的肌理质感中,造成不同的肌理变化。
对比有时候是形态上的对比,有时是色彩和质感的对比。对比可产生明朗、肯定、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自然界充满了对比,天地、陆海、红花绿叶都是对比的现象。构成对比的关系,包括:大小、明暗、锐钝、轻重等。
对比的分类:
1.形状的对比:完全不同的形状,固然产生一定的对比,但应该注意统一感。
2.大小的对比:形状在画面的面积大小不同,线的长短不同所形成的对比。
3.色彩的对比:色彩由于色相、明暗、浓淡、冷暖不同所产生的对比。
4.肌理的对比:不同的肌理感觉,如粗细、光滑、纹理的凹凸感不同所产生的对比。
5.位置的对比:画面中形状的位置不同,如上下、左右、高低等不同位置所产生的对比。
6.重心的对比:重心的稳定、不稳定、轻重感不同所产生的对比。
7.空间的对比:平面中的正负、图底、远近及前后感所产生的对比。
8.虚实的对比:画面中有实感的图形称之为实,空间是虚,虚的地方大多是底。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比的使用中,要求统一的整体感,视觉要素的各方面要有一定总的趋势,有一个重点,相互烘托。如果处处对比,反而强调不出对比的因素。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十九
第一段:引言(150字)。
平面构成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数学建模的基础。在高中学习平面构成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平面构成对于我们认识空间、培养逻辑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不仅增加了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了解,还体验到了平面构成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积极影响。
第二段:技能提升(250字)。
学习平面构成,我们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绘图技巧。通过练习,我学会了使用直尺和量角器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和构造,比如平面上两点的连线,平分线的作法等。这些技能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平面构成还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构造、证明几何定理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正确的推理和论证,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锻炼逻辑思维,我不仅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对我不仅在数学上,也在其他学科上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段:认识空间(250字)。
学习平面构成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三维几何中的空间概念。平面图形是三维几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平面构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平面与空间的关系。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我们可以通过绘制平面图形和投影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立体图形的性质和关系。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提高我们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与空间相关的问题。
第四段:解决实际问题(250字)。
平面构成不仅仅停留在纸上的绘图,它也是应用数学的一部分。在学习平面构成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用到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建立几何模型,我们可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然后运用平面构成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这种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十分实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几何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五段:总结(300字)。
通过学习平面构成,我不仅提高了绘图技巧,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还加深了对空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学会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平面构成作为数学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对于我们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实际应用的作用。通过学习平面构成,我深刻体会到数学的美妙之处,也更加坚定了学习数学的决心。
结尾(100字)。
平面构成是我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学习平面构成,我不仅仅提高了数学水平,更是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平面构成的知识和技巧将会继续对我产生积极的影响。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二十
艺术设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且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作为设计艺术基础的平面构成与传统基础图案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
平面构成一词的出现及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引进,的确是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个里程碑。平面构成是具有共性的设计语言,已为当今社会各个艺术、设计门类所应用,平面构成与其他应用设计的学科一样,都是为了完善与创造更赋予现代感的设计理论和表现形式。平面构成以一个全新的造型观念,给我们的艺术设计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高科技的融入,大大的拓展了设计艺术的视觉审美领域,丰富了设计的思维及表现手段。相对于传统的基础图案不光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曾有一时,大有取代传统基础图案之势,传统基础图案岌岌可危,的确,平面构成的出现也不得不让我们对固守已久的传统进行反思。
平面构成构筑于现代科技美学基础之上,它综合了现代物理学、光学、数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领域的成就,带来新鲜的观念要素,并且它已成功应用于艺术设计诸多领域,不能不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必经的途径。
新生事物总是蕴藏强大的生命力的,但传统的东西也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的认识和观念也经历几波几折,从基础图案课程在课题上悄然隐退,到重新回到课堂,又经历不断改革调整,逐渐打破设计基础课程的传统的模式,一改以往较单一封闭为现在多元而开放的局面。在基础图案课程与平面构成并存的基础上,结合各方面实际,许多院校都开设了由图案课程延伸开来的如:黑白图案、装饰图案、装饰画、图形创意等等系列课程。实践结果证明,平面构成和图案(这里的图案涵盖了上面所述的非平面构成的系列课程)各具优势,它们具共性之处又相互区别。因各自优势的特点而不能相互取代,因而也就有了共存的基础。从教学结果的终端,受教育者————学生来看,经历构成和图案等系列课程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可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训练多种思维方法,拓展创作视野和创作手法,更好的服务社会。
并赋予其视觉化的、力学化的观念。平面构成探讨的是二度空间的视觉文法。其构成形式主要有重复、近似、浙变、变异、对比、集结、发射、特异、空间与矛盾空间、分割、肌理及错视等等。
平面构成的认识源于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发展,二十世纪建立在最新发展的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微观认识论,人们更为关注事物内部的结构,这种由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的深化,也影响了造型艺术规律的发展。构成观念可以说早在西方绘画中可见到其影子。如立体主义绘画、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新造型主义,他们都主张放弃传统的写实,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到后来的德国包毫斯设计学院的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设计基础训练的教学体系,奠定了构成设计观念在现代设计训练及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舞台美术、视觉传递等等领域。
传统的图案造型艺术,从其含义及其特征看,引用我国工艺美术家雷圭元的解释“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工业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是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美观、牢固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模型、装饰纹样等方案的统称”。狭义的讲,图案也可称为装饰纹样。可见图案与平面构成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平面构成完全摒弃实用性目的,如功能、材料、工艺等等因素,形态相对也就离具象较远,而塑造纯粹形式感的视觉画面。而图案则一开始既与实用功能挂钩。在艺术表现上相对有一定的制约性。平面构成是高科技的产物,其涉及的知识结构方面,内容和形式都相对开放而多元,尤其在素材方面,涉及广阔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传统图案相对封闭,内容到形式均有一定制约性。虽然也讲究形式感,具有一定的抽象因素,但却是建立在具象基础之上的。其具体、生动、感人的特征使之独具魅力。
基于以上认识,从视觉心理上看,平面构成与图案也就形成了在对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情感体验上之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艺术家在创作的思维过程中,始终体验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美感。平面构成以其特有的视觉形态和构成方式带给人们一种特殊的视觉美感。其形态的抽象性特征和产生不同视觉引导作用的构成形式,组成严谨而赋有节奏律动之感的画面,营造一种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如平面构成中的重复、近似构成形式表现了一种整齐、秩序,而渐变、发射、对比、空间等构成形式则常表现出一种炫目的视幻美感。平面构成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的是一种理性的情感体验。图案的相对制约性,使其题材相对具象,形式规范,但这种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的抽象,展现的却是一种生动的感性之美。不言而喻,图案的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带有明显的感性特征的。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二十一
一、总述:
它是设计的基础。
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果。构成的训练,为平面设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意义?
解决形的创造及视觉语言的运用的问题。
创造性与活力是设计人员的必备素质。要进行有目的的视觉传达和艺术创造,就必需掌握并应用视觉语言。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
1、设计者对形态的认识与再创造。
2、学习和把握视觉语言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3、《平面构成》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及关联?
平面构成课程在平面设计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无论是将来进入设计行业还是现在技能大赛都要求十分重视本课程的教学。
平面构成主要是在进入专业设计之前对学生进行视觉语言的系统训练,掌握关于形象创造的原理、规则,掌握系统的形象创造思维方式。
4、课程地位如何?《平面构成》所处的地理位置。
在具备了初步的点线面色形质构成知识能力与思维开发训练以后,学生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psaiin3d等)就可以更高的效率开展初步的专项设计。
5、《平面构成》课程安排意图、本课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平面构成》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基本设计元素特性、骨骼与基本形、构成原理、创意思维训练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构成训练,发展学生点线面基本设计元素的运用,基本形的运用,骨骼结构的认识,质感运用等能力;建立爱岗敬业的情感、培养设计意识、养成设计师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锻炼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明白手绘的构成图形需要付出艰辛劳动,而新创图形是灵感的捕获与显现,是抽象劳动后的成果,是艺术天赋的展示和思维的纸面化形式,是劳动之后换来的喜悦;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创作艺术设计作品的艰辛和喜悦,才能培养起懂得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侵权的价值观念,形成知识产权意识和积极创造精神财富的热情。
懂得设计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设计师的工作要求做事踏实勤奋,不拖拉,珍惜时间与人合作,开拓思维的领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丰富全面知识并注重阅历的积累。
二、说“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说教材。
《平面构成》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个章节,涵盖平面构成发展简史、平面构成基本元素、图形构成位置关系、具象与抽象图形、思维练习等内容,结构图示如下:章节之间的关系明确,从发展史讲起,到设计基本元素点、线、面、质的分析,再到构成类型重复、对比、特异、等,对图形的类型抽象具象也做了介绍,还涉及思维练习。可以说本教材覆盖了平面构成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基础技能,从理论概念讲到构成方法,从技法训练拓展到思维训练,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大量图例有助于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并且对构成在设计项目中的运用也附上了一些图例,如构成类的海报招贴数量不少。
2、教学目标。
根本宗旨:“解决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两个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通过训练对今后更深入的研究专业设计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强调通过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
职业技能目标。
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分析\试验,最后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开发,培养一种创造观念。设计过程是一种理性\逻辑活动,创造的画面形式偏于数学的美\次序的美。能够熟练掌握平面构成的各种构成形式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vi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展示设计等领域的运用。
职业素质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能吃苦耐劳和克服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职业拓展目标。
能够突破创新,从某种构成形式中找出共性特征,然后举一反三。以理论为支撑,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审美和创新的经验。
3、教具准备。
手绘用具:墨水、勾线笔、水粉笔、胶水、卡纸、棉线等材料和圆规、尺、剪刀;
上机实训: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投影仪、构成实训室。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何为重点,难点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知识,主要包含了核心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设计元素组合知识)、核心技能(点线面图形、设计基本形、构成方法技能和重像变像思维技能)和核心的构成原理(动势对比、密集韵律、对称均衡)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知识本身的.系统化,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水平的提升。
所谓难点,就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学习难点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或者知识基础很薄弱;如骨骼与基本形的关系(2)学生原有的经验是错误的;如交错式幻象图、边洛斯三角形(3)内容学习需要转换思维视角(如矛盾空间);(4)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如想像形态的哲学思考、扩张型思维等,具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特点的内容,都可能成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学情。
让学生明白:设计是什么!创意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学生缺乏的四种核心能力:开发原创图形、了解版面排列、启迪创意思维、懂得构成原理。
优点:热情易于被激发、思维活跃------;不足: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不了解设计组成=创意+艺术+技术;动脑筋的事情做得少,对临摹感兴趣,探究心理不足,好奇心不强,,眼高手低,看得多,做得少,从绘画走向设计,角色转变难。
构成是从绘画走向设计的桥梁。
五、说教法-如何搭建桥梁。
教学设计。
——课堂现场教学采用学生自学与教师面授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动手绘画为主,把理论教学融入学生的实践、练习中去。
——外出写生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动手能力。吸收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新的教学思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把新的知识和方法贯穿到整个专业教学中去。允许学生在写生中见仁见智,充分自由地表达想法,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特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
比较分析的方法示例---虚线的位置、缺乏活力的构图、有意味的构图。
六、说过程。
1、欣赏名设计师的作品为什么看不懂?引入构成概念。
2、奥运、世博的构成艺术。
3、生活中的点线面。
4、汉字再设计。
5、变形的风景(留意周围)。
6、有意味的图形创作(0801技师一班实习作业)。
7、运用基本设计元素排列创造多彩的图形。
8、讲述美的构成原理规则黄金分割等。
9、欣赏设计师的作品(专业网站、美术设计院校教学、专业圈子)。
10、走向主题设计。
11、成品-作品集。
平面构成读后感(专业22篇)篇二十二
广告的构成需要多种要素的组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面广告的构成要素,欢迎参考阅读!
标题是表达广告主题的文字内容。应具有吸引力,能使读者注目,引导读者阅读广告正文,观看广告插图。标题是画龙点睛之笔。因此,标题要用较大号字体,要安排在广告画最醒目的位置,应注意配合插图造型的需要。
广告正文是说明广告内容的文本,基本上是标题的发挥。广告正文具体地叙述真实的事实,使读者心悦诚服地走向广告宣传的目标。广告正文文字集中,一般都安排在插图的左右或上下方。
广告语是配合广告标题、正文,加强商品形象的'短语。应顺口易记,要反复使用,使其成为“文章标志”、“言语标志”。如“带博士伦舒服极了!”广告语必须言简意赅,在设计是可以放置在版面的任何位置。
标志有商品标志和企业形象标志两类。标志是广告对象借以识别商品或企业的主要符号。在广告设计中,标志不是广告版面的装饰物,而是重要的构成要素。在整个广告版面中,标志造型最单纯、最简洁,其视觉效果最强烈,在一瞬间就能识别,并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般都放置在广告版面下方次要的位置,也可以和商标配置在一起。
运用色彩的表现力,如同为广告版面穿上漂亮鲜艳的衣服,能增强广告注目效果。
从整体上说,有时为了塑造更集中、更强烈、更单纯的广告形象,以加深消费者的认识程度,便可针对具体情况,对上述某一个或几个要素进行夸张和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