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制定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它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估进行了详细规划。教学计划是一种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进行细致安排和规划的重要工具,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学习需求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如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具备系统性思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学计划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一
2、揭示课题:
出示圆锥教具,问:你知道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圆锥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体。圆锥体可以简称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举例,如果学生举的例子有限,教师补充一些例子。如,呈圆锥形的煤堆,圆锥形的粮食,圆锥形的帐篷,削过的铅笔头等。)。
2、出示课本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并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3、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圆锥,圆锥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圆锥又有何特征呢?
让学生拿出圆锥体的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特征。(教师巡视、倾听,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4、小组汇报,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板书如下: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1、师:圆锥有没有高?你们认为圆锥的高在哪?(让学生在实物或教具上指出圆锥的高,针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两种说法,让学生展开辩论,明确圆锥的高的含义,并在图中标出高。)。
2、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补充板书:一条高。)。
3、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圆锥的高,如果要量出圆锥形物体的高你会吗?
4、有学生说会,请他做。如果没有学生会做,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5、总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第一、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第二、把一个直角三角板同圆锥竖直放在同一平面上;第三、把另一个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同竖着三角板的一条直边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靠近圆锥顶点,即可量出。
6、学生测量一个圆锥的高。
师:同学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形状?那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一个什么形状呢?谁知道,告诉大家。
师: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获得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感受?
用圆规、剪刀,硬纸板按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看圆锥的平面图,并能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做圆锥。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二
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2、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
3、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或者在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线、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刚才同学们朗诵的传统文化的片断,非常精彩,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呢?(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圆。
生:它们都和圆有关。
板书:圆。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画圆。
生:想。
请同学们拿出画圆的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圆。
生:他拿圆规的方法不对。(圆规应该拿在手柄处)。
生:他画圆时可能针尖移动了位置。(画圆时针尖的位置一定要固定)。
生:他圆规两脚一下近一下远。(对,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
(学生边汇报,师边示范用圆规画圆)。
其实,同学们刚才说的就是画圆时应注意的地方。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圆规画一个标准的圆。
(二)、初步感知圆。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努力画出了这么美丽的圆,那在这之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生汇报,师出示相应课件)。
这些图形和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边都是直直的。
对,它们都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师:请拿出课桌里的圆片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弯弯的。
这样弯弯的线我们称它为曲线。(课件出示曲线)圆就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课件演示圆)。
(三)、自学圆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
俗话说圆是最美丽的几何图形,你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呢?
生:我想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
生:我想知道怎么求圆的面积.
无论是求圆的面积还是求圆的周长,我们都必须先认识圆。(板书:圆的认识)。
(1)引导学习圆心。
生:这些折痕相交与一点。
对,这一点呀我们称它为圆心,用字母o表示。(边总结边在黑板上标出圆心)。
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圆心。
(2)自学半径。
其实,在圆里还有半径和直径两个重要的概念,科学家是如何定义它们的呢?这个秘密就藏在数学书56页的例2中,请同学们自学相关的内容并用笔画出相关的概念和重要的词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吗?
生:从圆心出发至圆边上任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师:圆边上任意一点我们叫它圆上任意一点。
请你帮老师找出黑板上这个圆的半径,其他同学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半径。
(3)自学直径。
通过自学你们认识了半径,那你能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径来吗?(出示课件)。
ab为什么不是直径,它是什么?
生:它虽然通过了圆心,但它只有一端在圆上,所以它不是直径,它是圆的半径。
ef为什么不是直径?
生:它没有通过圆心。
gh为什么不是直径?
简单的说,圆的直径必须满足哪几点要求?
生:一要通过圆心,二要两端都在圆上,三要是线段。
(四)、自主探索圆的特征。
(1)探究。
生:有(自信地)。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习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
(随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研究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2)汇报。
生: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师收集了一些在代表性的发现)。
展示发现1: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折发现的。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半径。
生:我们组是通过画得出这一发现的。只要你不停地画,你会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生:我们组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
师:噢?能具体说说吗?
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
师:关于半径或直径,还有哪些新发现?
展示发现2: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量发现的。先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生:我们组是折的。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生:关于这一发现,我有一点补充。因为不同的圆,半径其实是不一样长的。所以应该加上“在同一圆内”,这一发现才准确。
师:大家觉得他的这一补充怎么样?
生:有道理。
展示发现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师:请原创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们是动手量出来的。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是动手折出来的。
师:看来,大家的想象力还真丰富。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师: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生:应该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
生:好。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从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这样的设计更突出了对学的过程的重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相互交流、讨论、补充、启发,得到圆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且使学生感悟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总结圆的特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小组内交流,组与组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信息不断交流,思维不断碰撞,学生在探究未知领域的同时,实现了智力的发展]。
三、拓展练习。
生:圆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
生:半径一样长。
生:直径一样长。
师: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生:完全一致。
师:更何况,我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特别的自豪。
生:特别的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师:我们不单为中国人民而自豪,更为我们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面自豪。
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
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大家还记得它吧!(课件出示太极图)。
生: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课件出示构成图)。
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
……。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四近十分钟的努力,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呢?
师:其实啊,生活中圆的魅力无处不在,只要你们用心观察,善于思考,就能探索出关于圆更多的奥秘。
五、板书设计:
圆 的 认 识。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三
湖北省京山县宋河镇小田蓉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圆锥的特征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二、新授〈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此处有图)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此处有图)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2〉师讲解: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边讲边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圆锥的顶点”,并标示出来,将底面用彩色涂上,并标出“底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模型,摸一摸周围的面,提问:这个面是一个平面还是曲面?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此处有图)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再利用cai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采用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板书设计圆锥的认识(此处有图)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四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及各部份的名称,认识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的认识》这部份内容有: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圆锥的高、圆锥的侧面及它的展开图。
圆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圆锥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有很多,课的开始,就让学生用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圆锥入手,概括中圆锥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的认知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2.教材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份名称。
3.教材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圆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前边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头脑中几何表象较丰富。在教学中,突出“观察、对比、操作、分析讨论,大胆探索,总结规律”的学法指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主要通过网络和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主动的教学情境中,集体讨论归纳出圆锥的特征。另外,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加深对圆锥的认识。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出示:圆形、长方形、梯形、直角三角形。
学生大胆猜测后,教师用准备好的教具演示。
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立体图形——圆锥。(板书课题)。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五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
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
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
二、新授。
〈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
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2、小结。
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再利用cai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采用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设计。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六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2.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动手实践探索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2个平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侧面1个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三、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交流同座互相指、说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文档为doc格式。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七
l 教学内容:
l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其非认知品质的健康发展。
l 教学准备:
圆规、三角板、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正方形纸片。
l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教学圆的特点。
1、结合实例,感知特点。
生:硬币表面是平的,乒乓球的表面是弯的。硬币只有正面看才是圆的,乒乓球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
师:说得好!足球、乒乓球这一类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形物体,硬币是圆形物体,它的正面的圆形是平面图形。
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手中的书和圆形学具的边缘,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长方形的边是直的,圆的边是弯的。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师:有同学举例说车轮是圆的,那么车轮不做成圆的会怎么样呢?动画演示:车轮为椭圆的轿车上下颠簸着驶入画面。(生哄笑)。
师:车轮做成圆的为什么就会平稳行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圆的奥秘。
3、操作讨论,发现特点。
师:现在四人一组,用发下的圆形纸片来研究圆的特点。
屏幕显示:“折一折、量一量、议一议,看有什么发现?”
生操作,讨论。教师巡视。
4、汇报讨论结果。
师: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多次对折后,折痕都通过同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在圆的中心。
师:真聪明!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在黑板上贴出圆,画出圆心并标出字母o。)。
生2:我通过测量还发现了对折后的折痕长度都相等,每条都是10厘米。
生3:我这个圆的每条折痕都是8厘米,我共测量了4条。
……。
师:(板书:都相等)可以折出多少条折痕?(学生回答后板书:有无数条)我们把对折后的折痕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在黑板上的`圆中画出直径并标上字母)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上画出直径。
屏幕显示图形:下面圆中的线段是直径吗?说出理由。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直径的意义。
生4:通过测量,我还发现直径的一半也相等。
师:很好!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在黑板上的圆中标出半径及字母。)请大家在圆形纸片上画出半径。
屏幕显示图形:下面的线段是半径吗?(回答后引导学生概括半径的意义。)。
师:“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这句话对不对?(学生回答后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什么知识?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八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结论过程,学生理解与掌握有关圆的认识知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2、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情感与态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调查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是六年级的小学生。
2、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我充分肯定了不少学生注意力在20分钟后就不能注意,尤其是当教师一味的讲,或讲话时间长课堂效能很低。课堂不易平铺直叙。
3、班上学生好动者多很多孩子是人来风,喜欢表现。
三.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屏幕环境;。
(3)学生准备圆实物图。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3、教师演示。
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看看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他们是怎样围成的。(线段)圆呢?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比较、和操作)。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
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可以回答情景1的游戏问题了,不公平,原因是?圆上那个个同学是半径距离其他同学超过了这个距离)。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看这几个圆一样大吗?他们各自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发现半径不一样)(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发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四)圆的画法.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来画圆.
1.学生画圆(要求:先用瓶盖画圆,但要画比其大的和小的圆就不行了,不方便)。
2、画各种大小的圆怎么办(思考用圆规怎么画,学生先说,然后小组探索用圆规画圆要注意那些方面)。
2.教师示范画圆.
3.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4.学生练习。
(六)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课件出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七)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九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例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折圆纸片、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圆的一些特征。这样的组织教学,使整节课充满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
现代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学生学习背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本课例的教学设计还着力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时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年龄在1112岁。他们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圆学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触,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同时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交流与表达的愿望,使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可能。
三、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p5558页的内容。
本单元教材教学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在低年级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圆的认识》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是这一单元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四、教学阐明: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合作、探究、游戏等活动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圆的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不解之缘,感受圆的美、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在本年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一个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的教学环境,构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七、教学媒体:
硬件环境:计算机多媒体教室。
软件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圆的认识》自制课件。
教师准备:教学用大圆规、直尺。
学生准备:自带剪刀、白纸、直尺、画圆的工具等。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十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解决措施:通过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出来的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画得不好看和画得好看的圆里面的线段究竟分别有什么特征,然后师生共同验证,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猜图形游戏。
2、对比椭圆和圆。
二、突出主题,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练习1、2。
(二)小组学习用圆规画圆。
1、介绍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规。
2、根据要求学习用圆规画圆。
(1)解释画圆的原理。
(2)归纳画圆的步骤。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十一
l教学内容:
l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其非认知品质的健康发展。
l教学准备:
圆规、三角板、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正方形纸片。
l教学程序:
一、导入。
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教学圆的特点。
1、结合实例,感知特点。
生:硬币表面是平的,乒乓球的表面是弯的。硬币只有正面看才是圆的,乒乓球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
师:说得好!足球、乒乓球这一类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形物体,硬币是圆形物体,它的正面的圆形是平面图形。
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手中的书和圆形学具的边缘,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长方形的边是直的,圆的边是弯的。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师:有同学举例说车轮是圆的,那么车轮不做成圆的会怎么样呢?动画演示:车轮为椭圆的轿车上下颠簸着驶入画面。(生哄笑)。
师:车轮做成圆的为什么就会平稳行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圆的奥秘。
3、操作讨论,发现特点。
师:现在四人一组,用发下的圆形纸片来研究圆的特点。
屏幕显示:“折一折、量一量、议一议,看有什么发现?”
生操作,讨论。教师巡视。
4、汇报讨论结果。
师: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多次对折后,折痕都通过同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在圆的中心。
师:真聪明!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在黑板上贴出圆,画出圆心并标出字母o。)。
生2:我通过测量还发现了对折后的折痕长度都相等,每条都是10厘米。
生3:我这个圆的每条折痕都是8厘米,我共测量了4条。
……。
师:(板书:都相等)可以折出多少条折痕?(学生回答后板书:有无数条)我们把对折后的折痕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在黑板上的`圆中画出直径并标上字母)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上画出直径。
屏幕显示图形:下面圆中的线段是直径吗?说出理由。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直径的意义。
生4:通过测量,我还发现直径的一半也相等。
师:很好!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在黑板上的圆中标出半径及字母。)请大家在圆形纸片上画出半径。
屏幕显示图形:下面的线段是半径吗?(回答后引导学生概括半径的意义。)。
师:“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这句话对不对?(学生回答后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什么知识?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圆,并说明理由。
2、运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并且等于半径的两倍;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能画出加圆的对称轴。
3、能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了解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并能用圆的特征解释。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学生学法:自学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学具:圆片,三角板,ppt课件,圆规,尺子,白纸,剪刀,细线等。
教学过程:
一、再现场景,导入新课。
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二、师生合作学习新知。
(一)试一试。
1、同学们能用手中的材料试着画一个圆吗?
2、交流反馈。
3、既然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能画出圆,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比较一下,能发现那种方法适用性更广一些?从而引导出用圆规画圆。介绍圆规的组成部件。
(二)说一说。
1、请用圆规画圆的同学谁能把你的方法给老师和同学们说一下。
2、生说,教师在黑板上板画。适时规范学生的语言。(先将针尖和笔尖张开一定距离;然后将针尖固定在一个点上;最后使笔尖落在纸上,将圆规旋转一周,毛尖就画出了一个圆。)。
3、其它学生用刚才那个同学的方法在纸上自由画一个圆。
(三)学一学。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7页例2下面这部分内容自学一遍。把你新学到的知识勾画出来,并重点理解一下。最后在你刚才画的一个圆里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收集信息为下面反馈做好准备。
3、学生交流,边说边在自己画的圆中指出相应位置。教师适时追问,刚才针尖的位置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针尖与笔尖的距离是什么?它决定圆的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一个绳子系上一支粉笔头甩出不同大小的圆,加深学生理解。当学生说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不够规范时要用书上的规范用语,并通过重点词语理解概念。教师在追问及学生回答时适时板书。
三、独立探究,获取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片独立探究。出示探究目标(课件出示):
1将自己手中的圆用不同的方式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并做好标识。(学生找圆心时若有困惑可适时引导:我发现有个同学真聪明,他将手中的圆对折几次后就很快地找到了圆心,学生们试试看。)。
2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这些半径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的?
4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若是,它有多少条对称轴?能画出其中的一条吗?目标出示后,学生一定要认真读,明确要求,然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巡视,适时指导调控时间。
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适时板书。
四、介绍圆的历史。
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出示图),认识吗?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
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出示图)。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学生说)。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五、解释与应用。
1、基本练习(制成课件)。
2、解释现象。
车轮是绕着轴承转动,轴承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
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dd(课件展示)。
六、总结与反思。
1、请同学们将本节课所学知识整理一下,用一两句话说说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教师总结:西方数学、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对此,我一直无从理解。而现在想来,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而所有这一切,给予我们的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于古老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又何尝不是深刻而广远的呢。有的说,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佳节;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喜欢以大团圆作结局;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最喜欢用上的词汇常常有圆满美满而所有这些,难道就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圆没有任何关联吗?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十三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解决措施:通过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出来的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画得不好看和画得好看的圆里面的线段究竟分别有什么特征,然后师生共同验证,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猜图形游戏。
2、对比椭圆和圆。
二、突出主题,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练习1、2。
(二)小组学习用圆规画圆。
1、介绍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规。
2、根据要求学习用圆规画圆。
(1)解释画圆的原理。
(2)归纳画圆的步骤。
三、应用特征,解决问题。
(一)判断题。
(二)拓展延伸。
四、总结评价。
五、作业。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一套。学生准备硬币等圆形物体若干;圆规一把、直尺一把、三角尺一副;小剪刀一把;红色、蓝色彩笔各一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你见过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能说说吗?一直说下去能说完吗?的确圆是无处不在的。(打开有关生活中圆的课件)问:同学们你们从中又看到了圆了吗?你会画圆吗?动手试一试,看谁想的方法多。
3、怎样可以画出一个圆?还有其它方法吗?
师根据学生口答边画圆边归纳方法:
(1)定长(2)定点(3)旋转。
请大家用这个方法再画一个圆,并很快把它剪下来。
要进行套圈比赛的圆肯定比较大,用圆规画行吗?怎么办?
4、揭题:为什么站成圆形大家会觉得比较公平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心。
1、圆形画好了,游戏可以开始了吗?套圈用的瓶子要放在哪儿呢?
2、你能很快找出圆的中心吗?试一试,找出刚才剪下的圆的中心。谁先发现,谁就先上来介绍。
说明:圆的中心叫“圆心”,就是画圆时针固定的一点,用字母o表示。(师板书:圆心o)。
(二)认识半径。
2、要站在圆上,随便哪一点都可以吗?为什么?怎样证明?(引导学生画一画、量一量)。
说明:象这样,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3、你能画出几条半径?
4、认识特点:在同一个圆里,有()条半径,它们的长度()。
5、想一想:(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圆的什么?针尖固定的一点呢?
(三)认识直径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确定圆心时,发现圆上有许多折痕。这些折痕叫什么?有什么特点?与半径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看看书、动动手画一画,看看能画几条?并在小组中说一说。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画直径时有意两端不在圆上,让学生判断。
教师板书:(1)直径:d。
(2)d=2r或r=1/2d。
追问:直径肯定是半径的2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一下你手中圆的直径,会不会是黑板上圆的半径的2倍?你认为应该怎么说?(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3、口答: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
4、完成课本的做一做。
三、全课总结。
四、延伸拓展。
1、同学们想一起到篮球场玩套圈游戏,你会怎么安排?说说你的想法。
2、在篮球场上要画一个直径6米的大圆,至少要准备一根多少米长的绳子?
站在这个圆上的同学中,离得最远的两个同学最多相距多少米?
追问:依据是什么?怎样证明“两端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3、利用发现的规律你能测出硬币等圆形物体的直径吗?
4、生活中哪些物体必须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课件出示两辆跑车)让学生展开讨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讲述:同学们,其实何尝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在我们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里,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都成了美的使者和化身。(显示生活中圆的魅力)。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十五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出示各种硬币。
引入: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板书课题:克的认识)。
1.认识天平。
谈话: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感受1克的轻重。
(1)学生掂一掂2分的硬币,感受2分硬币的轻重。
提问:怎样才能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可能提出在左边多放几枚2分硬币的方法)。
讲解用标尺上的游码称低于10克物品的质量的方法。教师示范操作,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3)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的轻重。
3.感受几克的轻重。
(1)掂一掂,估一估。
谈话:其他的硬币重多少克呢?请同学们先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其他的硬币,估一估它们各重多少克。
学生活动,并组织反馈。
(2)称一称。
教师用天平称出三种1角硬币的质量:1克(2000~2003年发行的`1角硬币)、2克(大的1角硬币)、3克(2005年发行的1角硬币)。
(3)掂一掂,估一估。
让学生掂一掂1克、2克、3克的轻重,再估一估5角、1元硬币的质量。
学生小组合作称出5角(4克)、1元(6克)硬币的质量,再掂一掂。
4.游戏——比比谁的感觉准。
规则:两人一组,一人闭上双眼,伸出左手。另一人把1枚硬币放在他的手心上,让他说出硬币重几克。两人交替做,比比谁的感觉准。
5.比一比(感知比1克轻的物品)。
谈话:将老师课前为你们准备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看哪些物品比1克轻。
6.找一找(感知几十克、几百克)。
谈话:想知道你们课前到超市里买的袋装食品有多重吗?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再掂一掂。
小组内再交换物品找一找、掂一掂。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十六
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圆锥的特征。
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
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
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
二、新授。
〈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
(此处有图)。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
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此处有图)。
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2、小结。
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处有图)。
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再利用cai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采用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设计。
(此处有图)。
圆锥的特征: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十七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有角。因此,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
2、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通过感知角—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做角、玩角—创造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及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的角,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为下节课认识直角做好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4、学情分析。
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教法:
尝试指导法。
教学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角的特征辩认角。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图钉、硬纸条、剪刀、扇子等。
学具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猜猜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什么?
生1:可能与角有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老师让我们带了三角板,我想可能与角有关吧。
……。
师:在生活当中你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吗?
生2:硬币上有角。
生3:红领巾上有角。
生4:三角板上有角。
……。
师:硬币上的角和我们今天学的角可不一样,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步感知,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里面有角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说给同学们听。
生1:老师拿的三角板。生2: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
生3: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是啊,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三、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联系实际,感知角。
师:角特别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老师带来了几幅图,你们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钟表、剪刀、饮料吸管、窗户等图片,指几名学生找角,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上的红色线闪烁显出角。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啊,把藏在物体里的角都找出来了。
2、找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藏有角?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并从实例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建立角的表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摸角(认识数学中的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先摸一摸再看一看角是怎样的?
生1: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
生2:它是由两条直线组成。
生:一个小圆点。
生:不是,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演示)。
生:他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也就是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4、画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请拿出三角板,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指几名生上黑板画,画好后让生评价。
5、分辨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怎样的?帮我辩一辩哪些图形才是角家族的朋友?
下面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生辨认并说理由。
师:了不起的小法官!刚才同学们已经会画角了也会辨认角了,你们会做角吗?
6、做角玩角。
拿出准备的硬纸条和图钉开始做角吧,做好以后再玩一玩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生活动并玩角)。
师:说说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根塑料带张开一些角就越大,合拢一些角就越小。
师:怎样用数学语言说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角的两边拉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拉开的小角就小。
师:你们真会发现。老师也带来了两样东西请看看吧,出示扇子、剪刀演示。
课件出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结: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7、猜角。
师:看看谁能猜出这两个角的大小?
师:究竟谁大?生猜后课件动画演示两个角的顶点和边重合,发现角一样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8、创造角。
(生活动,有折、有剪、有撕、有画……)全班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巩固拓展。
师:看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下面的图形个有几个角?
2、摆一摆两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三根呢?你们能用自己的身体表示出一个角来吗?
五、升华主题,欣赏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神奇魅力吧。
(伴随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
设计意图:欣赏古代建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增强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满意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畅所欲言。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十八
(1)同学们,今天杨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他最害羞总是喜欢躲起来。你们猜猜看它是谁呀?(学生踊跃发言,激发学生兴趣)。
(2)同桌讨论、交流。(3)师引导学生说出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今天杨老师也想和你们一样,想找个害羞的这位新朋友,你们和老师一起找找看。(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的早晨真热闹啊!
在这幅图里,你能找出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指名学生说,出角)。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图中有这么多的角!现在咱们走近看看,剪刀、三角板、时钟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从主题图中让一名学生指出三个物体,并标出角。)。
2、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角呢?
把你找到的角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3、这张纸上有角吗?(师出示圆纸片)那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来?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圆纸片试一试。
折好的同学把角举起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你是怎样折的?(指名说)谁折的角和他折的不一样?
用手摸一摸我们折的角,有什么感觉?
(师示范摸,学生摸,指名说)你摸的是哪个地方?
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用尺子沿着边画,两条边画得不一样长。然后拿下折角。师边说边板书:顶点、边、边。)。
指出屏幕上角的顶点、边。
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出示5个图形,说说不是角的理由)。
5、(老师拿出活动角)。
老师做了一个角,你能做一个比它大一些的角吗?(互相看看)你做的角真的比老师的大吗?(师生比较活动角的大小)。
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
你为什么认为第一个角大呢?(指名回答)。
6、我们会折角,会比角,那你会画一个角吗?
你能试着画一个角吗?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请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确定角的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师边说边示范画: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向一个方向画一条边,最后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另一条边。)。
说说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请同学们按老师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角,画完后在小组里互相欣赏。
谁愿意把你画的角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展示学生画的角,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三、课堂小结。
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再打开书第38—39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四、应用拓展。
想一想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并指给爸爸妈妈看。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十九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
a、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b、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c、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d、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e、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五、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范文(20篇)篇二十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觉得我的设想是很好的,只是实践起来让我很失望。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找角、指角、折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角。针对这几个环节,我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已经认识的五角星出发,让学生说出老师本节课要给表现好的学生什么礼物?学生说是五角星。为什么你叫它五角星?谁能来找给我们大家看看。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我注意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礼物,因为我觉得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
其次,我设计同学们在教室里找角这个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指角这个过程,我一味的让学生按照我的意愿来指角,其实这个时候学生对角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然后我又比较生硬的画出了几个大小不同角,让学生看看角的样子。这个环节我忽略了学生的一个认知过程。我应该把学生指出来的角画在黑板上,这个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然后,我又通过让学生折一个角,举起来大家判断是不是角。再通过摸一摸充分的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进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指一指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做练习判断是不是角。充分的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我感觉这个地方设计的比较好。如果在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灵活处理,不是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会更好。如: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找找哪儿有角,然后把自己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一看,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指的角都是物品上突出的点,我发现后,不急于纠正,而是让孩子们指完后,我故作认真地说:“噢,老师明白了,同学们眼中的角原来是这样的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角吗?”孩子们一看,都笑了.”见此,我马上追问:“那你们认为角是什么样的呢?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生再指,这次,孩子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点,同时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样一来,孩子们对角的特征可真谓印象深刻了。
再次,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角,发现有两个角是一样的,这两个角就是直角,接着又认识的直角。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直角的特点,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认识直角符号。使学生清晰的认识了直角。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的语言有时候表达不够准确。这个我以后要注意数学语言的表达。
最后,通过说说生活中的角,让学生认识到角无处不在。练习其实只是一些很普通的判断、找角、比较和用身体表示角的习题,但考虑到如果这么平淡的出示,孩子们一定兴趣不高。所以我以学生们喜欢神话故事和乐于挑战为出发点,设计了“火眼金睛孙悟空”和“看谁速度快”两种形式,结果孩子们做得兴趣盎然。
对这节课我做了深刻的总结,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之处。我的失败在以后的路上要尽量减少,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更大的成功,做一名合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