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具有很高的参照价值,可以引导我们写作时的思路和结构安排。范本中的总结语言简洁准确,逻辑严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一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我们彻彻底底打破传统教育中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吴教师在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课始她把课题板书好,让学生读准音、读连贯,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大胆发表了自我的意见。经过团体梳理,归纳出两个重点问题:“1、哪些动物互惠互助?2、它们是怎样互惠互助的?”此时,吴教师由衷地表扬学生:你们能自我确立学习的目标,真了不起啊!教师的肯定与信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1、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合作学习。
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现意见不合时,更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实,构成共识。例如,有学生对“蜂蜡”一词不理解,小组的成员根据自我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们能够供给参考意见:课后查查有关资料。
2、选择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课堂上,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读,或有主角分配的小表演,或用声情并茂地介绍……只要是每个学生参与的,都应当得到掌声与肯定。这样的展示其实也是其他小组学习课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理解的容器,而是涌动着生命灵性的个体。他们尽管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学习课文每一部分,可是由于有预习作基础,因而对本小组以外的学习资料并非一无所知,反之,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学习又向纵深迈进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课堂也就焕发出异常闪亮的色彩。例如,有学生在听“蜜獾与导蜜鸟”研究小组的汇报后,立即发问:“导蜜鸟‘做出特殊的动作’究竟是怎样的动作?”再如,某学生听了“海葵虾与红海葵”研究小组的介绍后,提出了自我的困惑:“红海葵能用有毒的触手对付来犯者,海葵虾夹着它就不危险吗?”……当听到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感到无比惊喜,这才是学习啊!这时,吴教师及时保护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课后继续探究。下课后,各小组经过查阅图书、请教教师或上网搜集资料等途径搜集到了其他动物互惠互助的资料,及时摘录或下载下来,并进行交流与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精彩的介绍,有剪贴、摘抄本,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趣味的网上录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多项本事得到锻炼与体现,尤其是在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本事得到体现,语文素养更得到进一步提高。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二
我听了周老师的课,受益匪浅。周老师为了突破重点,较好地达成情感目标(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把课文重组成两个版块。
一:找出描写卡罗纳的悲痛欲绝的语句,体会感悟,指导朗读,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二:再读课文,找找卡罗纳身边有哪些人在关心他,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说说他们是怎样关心卡罗纳的。
课堂实录一:
师: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悲痛万分,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卡罗纳。
心情的语句,再认真读读,用你的朗读声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生默读找划语句,一会儿几个同学就认真地练读起来。
师: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卡罗纳悲痛的心情。谁先来读一读。
生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我从卡罗纳的脸色中体会到他失去母亲是多么的伤心、难过。
师:卡罗纳承受着多么巨大的悲痛呀!谁再读。(指名读)。
师:你体会到了卡罗纳的悲痛。让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你还从哪句话体会到了卡罗纳的心情。
生2: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卡罗纳失去了母亲,他的内心充满了悲哀,他羡慕我还能拥抱妈妈。
师:你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卡罗纳的内心,读。(学生齐读)。
师:卡罗纳失去了母亲是那样的痛苦、伤心。假如卡罗纳就在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
生1:安慰他,叫他不要再伤心。
生2:帮助他走出伤痛。
生3:鼓励他,让他重新快乐起来。
这堂课,周老师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让听者也深深地被感染,引起共鸣。我觉得是一堂很成功的语文课。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三
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更有着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特点。周海伟老师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到达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真正的目的。周海伟老师找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使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品德教育的火花。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文章的字词中蕴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感情,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字词反复品味,才能较好地领会思想资料,从而到达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周海伟老师在字词教学中注意透过对学生识字组词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初读课文时周海伟老师让学生在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中哪一个词与题目最密切?周海伟老师抓住了学生提出的劝告一词学习生字“劝”和劝告的意思,进而深入问一句:“围绕劝告你最想提哪些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了教育。周海伟老师把握字词的好处,掌握好时机,灵活多样地寓教育与字词训练中,长此下去势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教育资料是丰富的。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因素也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散在各册语文教材之中,没有完整的序列。我们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恰当的教育目标,找出德育点,就能发挥课文教学的基础作用。例如《亡羊补牢》一文中,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劝告?怎样劝告?结果怎样?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就应听从别人的劝告。又如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教师提出:从哪一个词能够看出养羊人后悔?他会怎样想?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同桌表演从中受到教育。总而言之,周海伟老师针对不同的课文资料借助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形象的感染力,恰如其分地将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田。
总之,语文和思品学科的整合,将更好地发挥它们的综合效应,展现语文人文价值。它使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提高整体素质的任务。因此,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使各科知识互为促进,有机融合与一体,让学生有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四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我们彻彻底底打破传统教育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吴老师在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课始她把课题板书好,让学生读准音、读连贯,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大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经过群众梳理,归纳出两个重点问题:“1、哪些动物互惠互助?2、它们是怎样互惠互助的?”此时,吴老师由衷地表扬学生:你们能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真了不起啊!老师的肯定与信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用心性,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1、选取最感兴趣的部分合作学习。
《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为了说明“动物的互惠互助”这一搞笑现象,列举了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这三对动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趣事加以证明。学生对这三对动物互惠互助的现象十分感兴趣。吴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六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并根据本小组的实际状况选取最想探究的部分进行阅读,能够选一对,也能够选多对。这样做,为的是照顾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被老师尊重的幸福。一旦选定学习资料,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全身心投入课文中,或圈圈划划重点词句,或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对这部分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崔峦同志曾指出:“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因为自主阅读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不然,势必助长学生的依靠心理,又怎能进行有目的的讨论与交流呢?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潜力。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以群众的智慧攻克难关。也能够把自己读懂的资料和小组同学分享,其他同学如有同感,则互相补充,如有疑义也可反对、辩论。在此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十分显著,我们在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时,就应多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现意见不合时,更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实,构成共识。例如,有学生对“蜂蜡”一词不理解,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们能够带给参考意见:课后查查有关资料。
2、选取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课堂上,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读,或有主角分配的小表演,或用声情并茂地介绍……只要是每个学生用心参与的,都就应得到掌声与肯定。这样的展示其实也是其他小组学习课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理解的容器,而是涌动着生命灵性的个体。他们尽管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学习课文每一部分,但是由于有预习作基础,因而对本小组以外的学习资料并非一无所知,反之,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学习又向纵深迈进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课堂也就焕发出个性闪亮的色彩。例如,有学生在听“蜜獾与导蜜鸟”研究小组的汇报后,立即发问:“导蜜鸟‘做出特殊的动作’究竟是怎样的动作?”再如,某学生听了“海葵虾与红海葵”研究小组的介绍后,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红海葵能用有毒的触手对付来犯者,海葵虾夹着它就不危险吗?”……当听到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感到无比惊喜,这才是学习啊!这时,吴老师及时保护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课后继续探究。下课后,各小组透过查阅图书、请教老师或上网搜集资料等途径搜集到了其他动物互惠互助的资料,及时摘录或下载下来,并进行交流与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精彩的介绍,有剪贴、摘抄本,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搞笑的网上录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多项潜力得到锻炼与体现,尤其是在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得到体现,语文素养更得到进一步提高。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五
听过蒋老师上的几节课后,觉得她每次都能准确把握教材,在教学的设计上狠下功夫。这次上《苹果里的五角星》也不例外,可以说是独具匠心,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课堂教学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蒋老师突破常规,巧妙地把两课时的教学整合成一节课。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帮助学生解决完课文中生词理解的难点后,就巧妙地引入课文的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上课,蒋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做了一个小游戏。她取出一根筷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说平时用的筷子还有什么作用?这个游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较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另外,这个游戏也与本课内容紧密相连,学生对筷子的巧用也就是一种创造力。
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概括课文大意时,学生不能马上准确地概括。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文章题目去思考。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很快清晰地说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此外,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拦腰”、“循规蹈矩”时,蒋老师也能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获得直接的体验,并让学生边说边做,把学生的动作演示与文本结合起来。
但几处教学还要和蒋老师商榷一下。我觉得在理解词语时,对于词中的重点字也要让学生知道,以便帮助学生迁移理解这些字组成的其它新词。如“循规蹈矩”中的“循”和“蹈”字,“鲜为人知”中的“鲜”字。在指导学生朗读男孩和我的对话时,不要一句一句指导,要整合一下。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六
2.贴合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本领域的教学特点。
2.重视学生的思维与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与情感体验。
3.在学习中教师给予用心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规范给予足够的关注。
1.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2.全体学生用心参与学习过程并有用心愉快的情感体验;
3.本课就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得到落实。
1.注意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2.注意培养语文的实践潜力。
3.根据汉语言文字规律进行语文教学。
识字写字。
1.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注重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
2.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强调识字工具的指导和运用,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和愿望。
3.引导在语言实践中运用。
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
1.加强朗读教学,注重感悟的阅读方法。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4.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表达。
1.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
2.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
3.有具体过程和方法的指导。
4.重视修改及修改中的合作。
5.关注儿童生活实际。
1.善于观察学生,并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2.注意根据教学需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3.教学语言表达准确有感染力;
4.板书工整简洁、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在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关系问题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思考学生的个别差异,思考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要从关注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关注学生的学为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潜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潜力的培养。要引导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愿望。
其次,评价要适当注意灵活性。评价指标既要充分思考教育教学规律和教改的新要求,又要思考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当地教师的实际水平,避免操之过急。同时,评价指标要突出重点,便于操作,不能过于繁琐。评价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比如评专题研究课,就应紧紧围绕专题进行评价,非专题性的问题能够适当从略。又如,有的课用的是带有实验性质的某种教法,评课时就要围绕该教法的要求来衡量。再如,对较差的课,要多从教学常规方面挖掘一些优点,推荐方面的要求不宜过高;对较好的课,则重点抓住教改方面的优点予以肯定,提推荐时要求可高一些,促使教师精益求精。如果评课时不注意评价的策略,则很难取得评课的实效。
评价项目分值得分。
一般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恰当,贴合学生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
2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
3对教材理解准确,能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教材。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善于培养学生的潜力。
5注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
6师生关系融洽,有多向信息反馈和情感交流。
语文学科特殊要求7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潜力,提高综合素养。8教学以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现文道统一,语言、思维和情感统一。
9能根据教材特点和课型特点设计教学过程,贴合语文各部分教学资料的相应要求。
教学基本功。
10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普通话标准,朗读潜力强。
11驾驭教学过程的潜力强,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善于点拨、诱导,善于应变。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七
这篇课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石榴的生长过程(即: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来描写石榴,文章用词、用句非常生动,特别是多处采用拟人句,使得无论是石榴花,还是果实,都显得可爱无比。这样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良好范例。而引导朗读品味则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季老师的课对于这一点是把握得非常好的。整堂课,都可窥见她精心的真情导读,石榴的美丽在品读中慢慢地焕发出来。
她的成功在于: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堂课注重学生的诵读,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给于学生较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
在课文的研读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但同时需要教师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品读中,教师抓住了文本中精美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石榴花不但颜色娇美,而且开得茂盛,充满生气,富有情趣。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进行品味:“一朵朵”、“密”、“盛”、“越……越……”这些词句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的美丽动人,生气盎然。接着指导学生进行赏读,进一步感受石榴花的动人。
《新课标》许多地方都讲到了积累,总目标第七条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怎样才能做到丰富的积累呢?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处。”可见,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石榴》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如作者用“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玛瑙般”等词语描写出了石榴子儿的样子和色彩美;用“酸溜溜”、“甜津津”写出了石榴的味道。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词语,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以至在说话训练中,学生能自然地运用这些词语进行描述,可见教学效果明显。
《新课标》提出,要遵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语言实践活动。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增加学生语言记录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为我所用,真正把记录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运用能力,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本堂课教师引导学生以读学写,读写结合,读中悟法,在阅读过程中穿插语言训练。如仿写作者的拟人写法,发挥想象,也用拟人手法写一写水中鱼儿自由游泳的情形。又如第四自然段介绍了石榴果实里面的样子、颜色、味道,用词优美。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好词佳句的同时,创设生活情景,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学写一种水果。因此,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八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日有幸听到刘教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刘教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刘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我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
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
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
3、快速览读,概括资料;
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刘教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立刻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本事,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刘教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刘教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九
《鸟岛》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学生中几乎没有人去过鸟岛,于是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注重了连贯和整体感知,充分运用多媒体图片、录象等手段,并结合课文朗读,帮忙学生建立起对鸟岛的印象。听了吴教师讲的《鸟岛》一课,我真的被鸟岛上秀丽的风光,翔集的鸟类吸引住了,仿佛自我就身处课堂,与学生一齐读书,一齐品位,一齐赏析,一齐感悟……虽然本课也不尽完美,但它多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些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学习,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我的看法:
首先吴教师能在上课开始,播放鸟鸣的音乐,教师带着学生“飞”起来,并徐徐展开画卷,以音乐作为导入新课的凭借,能够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驰骋丰富的想象,引领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全身心投入本课的学习。
吴教师能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重视“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并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整堂课吴教师十分注重读书方法的具体指导,在本课教学中,吴教师指导学生时做到了“使其言皆若出于我口,使其意皆若出于我心”,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促进学生感悟课文。此外,吴教师还注重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学习,激发读好课文的兴趣。
学生在充分朗读第三节的基础上,吴教师让学生画一画鸟窝和鸟蛋,实际上就是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具体的形象。吴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合作完成大型“鸟窝多、鸟蛋多”图的过程,又促使学生再次进入文本,研究文本,所以是一个领悟语言文字、体验意境美的过程,同时让语文与美术、与生活有机结合,学生能够展开想象,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到达知识本事与情感的综合。
理解“陆续、密密麻麻”,也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而吴教师巧妙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鸟岛的同时,尽情地表达自我的心境,又对学习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理解,一下子就明白“哟,这就是陆续(密密麻麻)呀!”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本事,同时学得简便、主动、愉快,体现了主动学习的欢乐。
吴教师还经过课件播放课文朗诵,让学生看到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插图中的静态的、呆板的景物都变成了动态的、活泼的生活画面,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体感知词语,在色彩、形象、声音中整体感知语言,在思索、探究中理解语言。
在这堂课中,吴教师把课上得开放而有活力,她为学生供给了一个畅所欲言、展示自我的互动空间,如:让学生在鸟鸣声中朗读第二节,之后让学生想象好象看到了什么?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现了自我独特的想象力,争相出来回答,气氛相当热烈。吴教师在开放的课堂上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同时,学生的观察、想象、说话、创造等各方面的本事都得到了发展。
吴教师在教学的最终让学生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这一环节相当好。学生在介绍过程中,不仅仅提高了概括本事,并且会自然而然地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我的东西,并加以运用。好多学生说到要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环境,给鸟类营造一个安全、欢乐的家园,让我们看到吴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育人”的目的也已到达了。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十
(1)教材分析《穷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尔夫.托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2)教学目标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3)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激趣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有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文。
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三)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以点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课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关键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作者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学生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四)情感朗读、加深体会。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次感受文中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拓展:“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十一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4.续编《穷人》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学时间三课时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理清文章的层次。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
(二)理清文章的层次。
(一)导言: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穷人》。(教师板书课题。)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1.提问:谁为大家读一下预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2.老师可以把小资料中的内容,再介绍给学生听,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作者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3.解题: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一百年前在沙俄统治下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所以本文以《穷人》为题。
(三)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先标出自然段序号,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本课自然段较多,共有27个自然段,要求学生细心地标正确序号。
(五)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六)检查预习情况。
1.说说下列字在写法上要注意的地方:
溅 怨 填 唉
“溅”字的右边是“戋”,不要写成“戈”;“怨”字的左上方是“夕”不要写成“歹”或“”,右上方是“”不要写成“巳”;“填”右边是“真”,不要少写一横;“唉”的右下方是“矢”,不要写成“失”。
2.给下面加粗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勉强 仍旧 模样 自作自受 魁梧
勉强的“强”应读“qi3ng”,而不是“qi2ng”;仍旧的“仍”应读“r6ng”,不是“r5ng”;模样的“模”应读“m*”,不是“m$”;自作自受的“作”应读“zu#”,而不是“zu^”;魁梧的“梧”应读“w*”,不读“w(”。
3.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舒适 顾惜 勉强 抱怨 黧黑
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老师要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比如前4个词,可以找出它们的近义词来理解词义:“舒适”的意思就是舒服;“顾惜”的意思是爱惜;“勉强”的意思是将就、凑合;“抱怨”的意思是埋怨。有的词可以找出其中不理解的字,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词义:比如“黧黑”这个词,可以先查“黧”的意思,即黑里带黄的颜色,进而理解“黧黑”的意思就是又黑又黄。“忐忑不安”和“自作自受”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义:“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自作自受”是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七)学生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里只要能把课文的主要情节说出来即可。
(八)整理文章的层次。
快速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段(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九)练习读课文,在最让你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完后让学生说说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十)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一)抓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她的美好心灵。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穷人》。
(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想想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通过读第1自然段,就可以找到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2.自己读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
读完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概括第一段的段意。这段主要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四)学习第二段。
1.过渡:在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鱼的丈夫,她为丈夫的安危担忧,不但无心睡觉,甚至连屋里都呆不住了,于是她出去向海上张望,可是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她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西蒙。
2.找一个同学从第3自然段“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一直读到第6自然段完。
3.学生读完后,老师接着说:当桑娜焦急地推开门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4.再找一个同学读第7自然段。
5.学生读完后,老师提问: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什么?
西蒙的家里更贫苦,“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对着门口放着一张稻草铺。可怜的西蒙早已死去,临死前她没有打扰任何人,只是默默地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两个孩子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脚,给他们最后的母爱。
7.默读8~11自然段,画出桑娜面对此情此景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8.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在学生谈桑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时候,老师适时出示两个重点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意思。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提问:“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所以没有多加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性。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十二
听了林老师上了六年级《穷人》这一课,感受颇深。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思想活动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
林老师的亮点有:
全文除了题目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因此,在教学时,林老师用第一课时引导孩子们体会“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贫穷”做得非常好。
在教学时,林老师通过自主研读引导:读文,找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语段,不同符号勾画,反复研读体会品质,旁批读后感受与同桌交流。学习方法指导很是到位,要求也相当明白。
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在朗读中重现画面,勾绘画面,再朗读中体会人的的心理,再朗读中感受主人公生活的'窘迫,内心的纯良。
林老师上这节课时,抓住“时间还早”这样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体会细节的内容与作用,点抓得准,重视落实语文知识点的训练和讲解。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十三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的一篇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能够说是表现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节课采取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拍张弛有道,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读促学。罗教师的这堂课整体安顿井井有条,层次明确:对文本重视全面细密,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诵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咀嚼及资料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徐徐走,欣赏啊!”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张岱的“痴”。罗教师抓住文中的一个要害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展现的爱国心境。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祖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接下来,我谈谈自我对本节课的理解:罗教师主要扣住“准、清、活、实”四个字。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本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罗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当有如下三个:
1、诵读课文,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
2、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
3、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罗教师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来,比如,诵读课文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目标一;学生理解课文后,进入课文重点问题的教学阶段,师生共同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标二;在男生读、女生读之后,经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从而完成目标三。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
我觉得这节课课堂教学思路:品痴景,近看张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张岱(领悟)——还原痴遇,演绎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张岱(触发),最终顺利到达终点。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
所以,本堂课罗教师先走进去,教学生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再走出来,教学生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再走进去,重点教学生如何理解白描述法;再走出来,在难点处设置疑问,巧妙引导,最终让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那么,这些都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活”。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罗教师本节课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教学法等。其中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启发教学法的运用。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所以,罗教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她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
2、朗读法的运用。有道是:学文千法,朗读为本。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当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整个教学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范读、有齐读,有男生读,有女生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次教学中,我们能够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本事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课堂教学要做到实,还必须认真准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节课罗教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与本课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都认真对待,丝毫不马虎。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教学风格,无论哪种风格,都应当以认真解读文本为基础,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然而,语文课堂就像电影一样,是个遗憾的艺术。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还有教学时间处理不妥当,前松后紧。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十四
复习导入:
(课件一)。
回忆一下,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板书:桑娜渔夫西蒙。
学习了课文的1——7自然段,这三位穷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勤劳、坚强。
自学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师:他们除了勤劳、坚强,还有什么别的品质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148页。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课件二)。
问题我解决:
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8——11自然段。思考:
桑娜还具有什么品质?
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划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汇报交流:
体会桑娜品质。
师:通过刚才学习,桑娜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读课文语句并谈体会。
生:桑娜很善良(板书:善良)。
她看到西蒙死了,就伸出援助之手,把孩子抱回家。
生:桑娜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师:你从哪句体会到的。
师:体会得真好。
(课件三)。
同学们,“非这样做不可”什么意思?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
生:不这样做,孩子会冻死,会饿死;
生:不这样做,桑娜觉得对不住自己的良心,对不起西蒙。
……。
师:就是因为桑娜的善良,她才会毫不犹豫地把死去的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谁愿意把这样句话读给大家听听,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一生读。
互评:他读得怎么样?(优、缺点)。
师评:你读得很流利,同学们的建议你愿意接受吗?
师指导读:同学们,在读这句话时,除了“非这样做不可”要重读,“这样做”也要加重语气。
学生练读,试读,齐读。
师:在抱孩子的时候,桑娜是不假思索的,把孩子抱回家后,她想了什么呢?
(课件四)。
“她忐忑不安的想……也好。”
师: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文中大量使用的标点符号是——。
生:省略号。
师:省略号的的连续使用,表明了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时续。
同学们,你们小声把这段话读一读,思考:课文写了桑娜哪些心理活动?
(生:紧张、激动、担忧、害怕、坚定……)。
师:这么复杂的心理活动,谁能通过读体现出来?
一生读:
生:……。
原来桑娜担忧的中孩子和丈夫。那她又害怕什么?又是什么让她如此坚定呢?这两个问题你们小组自己讨论解决,试着把后面的几个省略号加以补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试着把省略号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补充,现在,你能理解桑娜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了吗?好,下面咱们再来读这段话。读到省略号时,应怎样读?(停顿一下)。
学生试读。
一生读:(指导读,提醒学生注意省略号)。
谁还想试试(自评:自己觉得哪儿读得好?教教大家)。
学生齐读。
尽管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有没有改变?从哪句话体会出来的?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生:善良:为了收养孩子,挨打挨骂桑娜也不在乎。
生:善良:只要丈夫同意收两个孩子,自己受点皮肉之苦也没什么)。
师:说得好。桑娜(板书: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多么善良的桑娜。
老师也被桑娜这种行为深深地打动了,也想读读这段话,行吗?
(师范读)。
老师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别净说好的,你认为老师哪儿读得还差点?(学生指出,跟学生练读)。
再齐读。
(二)归纳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学习8——11,我们认识了桑娜的善良,我们是怎么体会到的?
(课件五)。
学习办法:1、读课文2、划句子3、找重点词。
(三)提出学习问题。
(课件六)。
问题我解决:
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
渔夫还具有什么品质?
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划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四)体会渔夫品质。
师: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渔夫很善良。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
(课件七)。
这些渔夫想到了没有?从哪句话体会到的?
生:……。
在困难面前,他退缩犹豫了吗?而是做好了准备。从哪句话体会出来的。
(课件七)。
哦,我们,我们总能……的)。
(课件七)。
“熬”这个字如果能替换,你想用哪个字?
生:
哪个最好?好在哪里呢?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样的日子用“熬”来过?生:苦日子)。
师:也就是说,
(课件八)。
渔夫为了————,做好了————的准备)。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生:……。
主题的升华。
(课件九)。
师:数学题中5+2=7在这篇课文中,你用语文方式算一算:五加二又等于什么?
生:……。
师:是啊,他们是那样的勤劳、善良、坚强。学到这,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生:他们这样勤劳、善良,为什么会成为穷人呢?
师:问得好!为什么这样的人会成为穷人呢?(回忆一下,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的)(课件十)。
就是因为沙皇的专制统治,使得勤劳、善良的他们成为穷人。尽管他们生活上是那样的贫穷,但精神上却是那样的富有!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课件十一)你看,桑娜拉开了帐子,夫妇二人看到的是,自己的五个孩子和西蒙的两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声中安静地甜甜地睡着。此时无声胜有声,两颗美好的心灵进行着碰撞。桑娜和渔夫会说些什么呢?他们是怎样抚养七个孩子的?他们又会遇到哪些困难?……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遗憾的是,托尔斯泰老爷爷却没有继续写下去。庆幸的是,多年后,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诞生了!他,就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是你们自己呀。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编下去?那就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课件十一)。
师:编写的时候要注意:(课件十二:温馨小贴士)。
师:昔日的〈〈穷人〉〉己经流芳百世,相信今天你们的续写一定会风云再起,有信心吗?下面就把你的构思跟小伙伴说一说吧。
五、布置作用。
师:同学们,课下你们继续构思这篇课文的续写。下节课咱们再一起续写、交流、评价。
托尔斯泰一生著作颇丰,老师在这儿给大家推荐几本书:(课件十三)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将这几本书读一读,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十五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分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日有幸听到马教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分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教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我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
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
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
3、快速览读,概括资料;
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教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立刻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本事,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教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教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模板16篇)篇十六
这堂课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板画激趣、读中自悟、画中延伸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仅学得简单,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教学开始,学生自读古诗,根据大意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一幅村晚的简笔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为学生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作者在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先感其形,再激其情。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调动起来了,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时,讲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以读为本”。在本课教学中,读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在初读中,不同形式的读多达五次,使全体学生真正读通课文,为下一步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后,让学生再次好好读课文,并让他们自己认为该怎样读就怎样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在学古诗时,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精彩词语。如诗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无腔、信口”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
在实践环节,老师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这不仅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齐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们各个都画得十分认真,十分用心。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资料,又让学生在边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潜力,积累了语言。学生兴致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