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编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级、学习能力和偏好等因素,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一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 是谁写的 诗的内容是什么 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 墨梅有什么特点 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 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有什么特点 。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坚韧不拔.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 你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 (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二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孤独蜿蜒曲折。
荒凉流程长。
同情激奋。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三
1.认知目标: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古诗内容,了解自然界中大海的壮阔,西湖的美丽。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2.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写景揭示深刻的道理,表达自己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阅读量。
3.情感目标: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有《浪淘沙》和《初晴后雨》两篇古诗。第一首作者是白居易,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观后产生的联想。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湖的景致。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自主合作。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初读时,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反复诵读。教师借助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适时播放有关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片,利用壮阔优美的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辅助理解古诗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古诗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关于大海的录象、西湖风景片;学生搜集有关写水的古诗。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常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喜欢《浪淘沙》同学,可以找到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读一读。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四
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林润生。
[教学设计理念]。
第十二册《古诗三首》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教学时要以新课标有关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求为依据,以评促学,评中导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以评促学,既有老师的评,又有学生的互评,评学生是否能凭借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评学生是否能适当了解诗的表达方法;评中导学,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新天地。
[教学目标 ]。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凭借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深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长歌行》。
一、导入 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揭题后告诉学生,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然后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明确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古诗,并想想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三)检查学生的朗读和对诗意的初步感知。
(学习古诗也需要初步整体感知。)。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一)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老师告诉学生,利用注释学习古诗文,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诗句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
2、学生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二)反馈时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1、理解注释中未解的词义:
生光辉:焕发生命的光彩。
2、逐句理解诗意后,要求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老师要加以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理解古诗诗句意思是学习古诗的重要基本功。)。
四、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对诗中多层取喻的表达方法,学生不易理解,老师可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赏读: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八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清晨,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粘满了雨露,朝阳升起以后,晒干了露水,葵菜沐浴在一片阳光之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享受大自然阳光雨露的恩泽,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他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败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直向东流到大海,一去不复还了。我们在年轻力壮时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二)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多层取喻是这首诗教学的难点,老师有必要做适当的讲解。)。
五、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和尝试背诵。
(一)指导朗读。
(二)指导背诵。
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老师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记得快;抓住能引起联想的重点词语背得快,如可抓住“园中葵”“百川”等词语帮助记忆。)。
(朗读、背诵也需要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六、作业 。
1、自学《七步诗》,对曹植多一些了解。
2、搜集边塞诗。
(拓展课外阅读,是更为有效的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七步诗》《出塞》。
一、复习。
我们是怎样学懂《长歌行》的?
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老师要强调:(1)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2)要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再次强化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七步诗》。
(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交流时老师作适当的指点:
对注释中已解的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语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持”与“然”;对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要适当讲解,如:“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想到用豆萁煮豆,作者有什么强烈感受?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强烈的感受?学生如果对曹植了解不多,老师可适当补充:曹植、曹丕都是曹操的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深受曹操的喜爱,后来曹操死了,曹丕当了皇帝,妒忌曹植的才干,想把他置于死地,要他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否则杀头。曹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抗争。)。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了解《七步诗》的写作背景,才能理解“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的悲愤心情。)。
二、学习《出塞》。
(一)指导学生凭借注释读懂诗句。
1、学生自读、理解。
2、老师适当指导。
对注释中未解的学生又难以理解的词句要适当指导,如:
但使:只要。
不教:不让,不使。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秦汉时期的边关。对本句互文的修辞手法不必涉及。
(二)指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
在学生交流时,老师适当指点,引导学生赏读: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保卫边疆、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英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恢弘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气概。
三、指导感情朗读。
这首诗应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成诵。
四、交流边塞诗。
对学生没有交流的名诗,可予适当提示,如唐朝王翰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和陈陶的《陇西行》等,看能不能朗读或背诵出来。
(此诗用语平淡,但意境恢弘,有必要指点学生赏读。)。
(本教学设计特色有三:一是设计思路新,着眼于小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古诗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教学;二是在简洁的教学线路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信息;三是不避嫌疑,在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和赏读方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五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六
本课教材分析:。
《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中抒发的是作者一人在江边散步时愉快高兴的思想感情.古诗用直描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美景.《游园不值》作者是宋朝诗人叶绍翁.此诗用含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一首小诗中经历了感情由扫兴到欣慰的变化.
本校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积极按照市"古诗文诵读工程"的要求,开展"每周一诗"活动.学生对古诗朗读,背诵都很感兴趣,对古诗意境有较强的把握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六,自学本课生字.
[评析:相信学生,学生能行!]。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总评:。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古诗二首》的教学,崔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探索.
本课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老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二,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习难点的设计上,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这是诗的点睛之处.老师在处理"满园春色"时,提出"拍电视片段",让一幅春天美景图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七
完成课后“练笔”作业 。 。
教学重点 。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教学手段 。
利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三课时 。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
同学们以前读过春天的古诗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三首古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
解题。 。
通过预习,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介绍作者。 。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杜甫。
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
自由读,读准字音。生字和不熟的字多读几遍。 。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
再读,逐句理解。 。
同桌读一句,讲一句。 。
指名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抓住以下重点词语。 。
江畔:江边。
蹊:小路。
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流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恰恰:黄莺地叫声。
指名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
思考:《江畔独步寻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 。
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情趣。 。
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
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
学生自由读。 。
练习背诵 。
学习生字。 。
自由练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作业 。 。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习字词。
预习后两首诗。 。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
1.听写词语。
2.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
2.介绍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自由读,读准字音。 。
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
再读,逐句理解。 。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讨论学习。重点抓以下字词。 。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指名逐句理解。 。
朗读训练。 。
思考:《游园不值》地作者未能进园赏花,但他并不扫兴,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
自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1.重点抓以下词句。
故人、西辞、烟花、下、孤帆、尽、唯、天际。
2.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3.感情朗读。
4.思考: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齐背《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作业 。 。
1.背诵两首诗,复习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检查复习。 。
1.指名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进行练笔。 。
1.明确要求:写家乡的景物棗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写成片段。
2.选择内容:启发学生围绕爱家乡、赞家乡这个中心,拓展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3.练写片段,相机指导: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当堂完成练笔,写完以后修改。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八
9月16日,根据学校教研组安排,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教研专题,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前两首——《泊船瓜洲》和《秋思》。教学这两首诗歌,我除了围绕教研专题,还试图从新课标中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要求出发,确立了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教学目标,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是:1、抓字眼,明诗意;2、创情境,入诗境;3、巧过渡,悟诗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总结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抓诗眼,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我采用的是常规的教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2.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想想这首诗的意思。3.指名读,正音:间、重、还4.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尽管如此,本环节的教学仍然不能马虎,这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很重要。
二、创情境,入诗境。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资料的补充、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本环节的教学,我从绿字入手,“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图片,教师描述)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九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
【教学内容】。
1.结合插图、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2.背诵三首古诗词。
3.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语言美、韵律美。【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导语。
出示《独坐敬亭山》,全班齐读。
这首古诗大家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在想: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背了,还学什么呀?其实学习古诗可有学问啦!
(二)知诗题。
引语:李白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明诗意。
1.指名读正音,齐读。
2.生自由读文,根据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诗意。(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3.汇报交流。
诗意(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望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四)想诗境,悟诗情。
1.自由吟诵。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a.抓“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b.抓“只有”二字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预设:表达了作者觉得世上大概只有它愿意和自己为伴,难得一知己,表现出一种惜惜相连的感情。
(五)积累背诵。
二、学习《望洞庭》《忆江南》。
(一)小组合作学习。
1.自己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诗句的意思。2.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3.背诵积累。
(二)汇报交流。
1.《望洞庭》哪句是作者奇特的想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抓: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银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小小的“青螺”。
出示:《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引语:同学们,宋代黄庭坚的这首《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指导写字。
攀泰兀浙桐簇。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一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课堂并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课堂导语设计的有效性。
在我的高效课堂模式里,导入是一个重要步骤,而我也觉得导语的设计是否有效,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功的导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2、突破重点,切忌生硬。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3、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三、引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面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有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学生互相参观试卷,然后说出自己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学习差的学生说了优生的名字,同样学习优的学生也有说学习差的学生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当老师容易,当好老师就不容易了,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高效课堂就不简单了。影响课堂的因素很多,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高效,还不仅仅要以模式和理论作指导,更需要不断探索。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三
在学生已深刻感悟诗人思乡、恋乡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诗人的家乡这么美,他又如此的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他为什么还要离开呢?”出示诗人的相关资料(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导致失败,因此,王安石于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辞去相职。第二年,又被神宗皇帝拜为相职。这首诗正是作于诗人第二次赴任的路上。)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古诗、升华古诗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四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
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反馈。学习《牧童》。(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3、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清平乐·村居。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六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三.总结课文:
1.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2.布置作业。
三、总结。 。
四、拓展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谈谈你对春天的印象。
1.教师简介王安石。
点拨要点:
(1)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2)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6.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7.指名读,思考:
8.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七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