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

时间:2025-01-23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程,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下是一些在实际教学中得到验证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一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二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

4、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

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

二、比较《过秦论》。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学习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见教材。一是李桢的(节选)。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三

一、检查作业。

背诵前四段,要求读出语气。

这次检查带有巩固记忆的性质,时间可以稍长,可以让全班同学齐背,也可以指名个别学生背诵,最好教师也给学生作示范背诵。

二、诵读第5段。

1.导入本段,略讲时代背景。

问: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

问: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

问: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以下介绍时代背景:

苏洵(1009——1066)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当时辽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时时进行侵略,给北宋朝廷造成极大的威胁。北宋朝廷为求苟安,对他们实行妥协退让,每年都要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例如: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2.诵读练习。(快速练习)。

三、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理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推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运用比较法进一步领会作者意图。

先讨论共同点(或相似点)。

方式同前。

小结: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苏辙明确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厚韩亲魏以摈秦”。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也主要是指韩魏说的(这二国以地事秦最为突出),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再讨论不同点。

小结: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苏洵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这是基本构思的不同。苏洵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后),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前)——这是布局上的不同。

讨论后,从头至尾读课文一遍。

四、做课文后的练习第四、五题。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四

1。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

2。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3。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全班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研习新课。

1。诵读第1段。

提问: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不赂者以赂者丧。

(3)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2。诵读第2段。

提问:

(1)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在第二段中找出。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其中用了多少个对比?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c、“得”与“失”,“难”与“易”、“有限”与“无厌”。

(3)、问:引用古人的话来进行论证观点,这是一种什么论证方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证法,作用:既对上文的论证起到了补充说明,又能很好的收束全文,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4)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诵读第3段。

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提问:

明确:a、“与赢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b、“五国既丧”c、从“与赢”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明确:a有赞扬,有批评。b赞扬以武力对抗的政策。c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

d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e智力孤危。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五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

4、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

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

二、比较《过秦论》。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学习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见教材。一是李桢的(节选)。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附: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1、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我们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针锋相对,寸利必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决不搞屈辱外交。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

《寡人之于国也》: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

2、学生习作选读。

悠悠中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经历着无数次“江山不改人已换”的历史变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种变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的流动中看出一点天下兴亡的端倪。

自古以来,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的兴亡,首先在于为人君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和行为的好坏。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个国君无德无能,行为不正,他的臣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如此一批人去治理国家,他们的国家还能强盛吗?反之,一个国君德才兼备,则其国家之强盛就指日可待了。大家都知道,刘备之子阿斗,不仅平庸无能,而且整天不务正业,一会儿吃喝玩乐,一会儿又斗蟋蟀去了,真是枉费了他父亲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苦心,也枉费了孔明尽力辅佐的几番汗水。后来蜀灭,阿斗难道不应该负有主要责任吗?后人称之为“扶不上墙的烂泥”,此言得之。

太宗李世民聪慧过人,一世英明,“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又得魏征等贤臣辅佐,如鱼得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正因为如此,才有后人盛赞的“贞观之治”。这一些都说明当神器之重者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说统治者是一扇窗,那么,他的德才就是窗架,品行就是玻璃了,玻璃是否脏了,百姓一目了然,要是窗架烂了,怎么擦玻璃也是不济事的,那么,人们就要换窗户了。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六

《六国论》属于史论。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梳理文本思路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一)视频导入:

播放《秦始皇》电视剧中秦国统一六国的片段视频。

……

现在,我们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苏洵的观点是什么。(板书:六国论)

(二)梳理积累

互助讨论学习。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先组内交流、讨论、解决课前预习时遇到的文言词句方面的问题。小组还有没弄明白的问题,再提出来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翻译下列句子。提醒学生圈点句中的重要词语,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省略句)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三)诵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自由诵读课文,并快速阅读文后赏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

明确:本文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贿秦”。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明确:一是“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这是从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二是“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这是从不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 其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

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

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4.哪一段是论证赂秦的危害?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的?

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

(1)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2)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赂秦的危害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齐国未尝赂秦,燕、赵两国也“义不赂秦”,可为什么也灭亡了?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灭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荆卿为计”,惹火烧身;赵“牧以谗诛”,自取。而苏洵认为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6.假如苏洵是战国时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的谋臣,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策略来对抗秦国,而保全自己?试结合文章作答。

明确:

(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2)以赂秦之地封谋臣,礼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三)合作探究,讨论文本。

再读文本,分组讨论:

1.你同意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吗?试结合课文和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不能“合纵”联合抗秦。

(2)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3)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对外战争。

(4)统一乃人心所向,老百姓厌倦了几百年的混战。

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并非像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2.你认为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意图? 你是从何得知的?试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从课文第五段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历史覆辙,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即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六国力量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现在一统天下,力量强大,来劝谏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才是唯一出来。这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手法。

(五)拓展延伸

对于六国的灭亡,古今学者进行过许多分析和探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并回答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宋]苏辙《六国论》)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明]刘桢《六国论》)

读了上述两段选文,你有何感想?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六国灭亡的看法。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以“也谈六国灭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附(一):板书设计(略)

课堂实录

师:“一门词客三父子”,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除苏氏父子儿只有魏晋时期的曹氏父子三人。而父子三人的文章同写一题的,除苏氏父子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例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

苏询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的?

生:开门见山。

师:对。是开门见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苏询《六国论)的第一段。

生:齐背。)

师:现在大家快速地默读发给大家的材料,找出体现文章观点所在的段落,并明确苏轼、苏辙二人的观点是什么。

(生:默读。)

(师:巡视。6分钟。)

生:在第一段。

师:第一段的什么位置?

生:在第一段的结尾。

师:请你大声地念一遍。

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师:准确他说,应是“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大家认为如何?

生:对。

师:好。你请坐。

句子中的“此”,具体地指代什么?××你说。

生:我认为应指代上一句的“锄而尽去之,则是无道也。”

师:“锄而尽去之”中的“之”,又指代什么呢?

生:应该是这段所说的“士”。

师:xx说的对不对呀?

生:(齐答)对。

师:那么,对“士”这类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怎样?

生:(齐)“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苏辙(六国论)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亦即本文的论点在哪里?××,你来试试。

生:也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就是“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生:我想应该不是。

师:那“当时之士”中的“士”具体是指代什么呢?

生:好象是这段开头说的“天下诸侯”。

师:不是“好象”,就是“天下诸侯”。而前篇“争相养士”中的“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这个阶层中的人都各有专长,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知识分子。好。现在我们来作一个小结。如果说苏询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韩、魏、楚三国“赂秦”的话,那么,苏辙则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在于天下诸烽“不知天下之势”。这个“势”,一指韩、魏战略地位的重要,“韩、魏塞六国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二指天下诸侯“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莫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苏轼在他的文章中则兼顾两个方面,一是六国久存,二是秦王朝速亡。其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的对待知识分子。简言之,老苏谈“赂秦”,大苏谈“养士”,而小苏谈“明势”。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两篇文间是如何分析问题的。除第一段外,两篇文章都各有三段文字对论点进行分析。请同学们快速地默看一遍。

(生:默读课文。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我们先看大苏是如何分析的。××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第三段是从秦的角度来分析的。

师:请谈具体点,秦对“四人者”(知、勇、辩、力)采取什么措施?

生:杀。

师:对。文中有“堕名城,杀豪杰”的句子。接下去是什么?

生:“散而归田亩”。

师:“散而归田亩”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让四种人分散,回家乡种地。

师:导致什么后果?

生:陈涉起义。

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秦对四种人不是杀就是分散他们,不任用他们,从而对他们失去控制,总之是处置不当,最终导致他们不甘“老死于布褐”便挺而走险,揭竿起义。

生:是这样。

师:那第二段呢?

生:……

师:好,你请坐。谁来补充?

生:我认为第二段应是真面论述。只是重点在说“先王”,说“六国”的少一些。

生:“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

师:再准确点说,应是——

生:“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师:你再说说“先王”的正确做法。

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师:其结果是——

生:“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也。”

生:老师,文章第一段写了那么多人,有什么作用?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助解答?

生:我认为那是为提出论点作准备。

师:能否说得具体些?

生:是通过分析,为提出论点作铺垫。

师:实质仍是一样,还是不具体。大家请看,第一、二两句,是说“士”多,且多怀技艺,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何可胜数”之后,是说六国贵族和秦相吕不韦都曾大规模地“养土”,只是导致结果截然相反的关键在于“区处条理”,而不在乎养与不养。

好。下面我们再看看小苏是如何分析的。××,请你来说。

生:我认为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正面阐述韩、魏所处的位置的重要,具有战略意义。

师:不错。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论述韩、魏地理位置的重要。如果结合第一段的论点,即“不知天下之势”和最末一段对天下诸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来考察,第三段说的天下诸侯不知“势”,只不过是从秦的角度来谈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第三段仍是从反面来谈问题。第二段倒是从正面说的。但说的不是天下诸侯“不知天下之势”,而是说韩、魏地理位置的重要,而且是从齐、楚、燕、赵和秦两个方面来分析的。

下面,我们再来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大苏和小苏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都是以大量的史实作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通过对照,来显示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对第一段提出的论点加以证明。

最后,我们再简单地比较一下三篇同题文章的“同中之异”。同学们可前后左右自由组合,小声讨论。

(生:讨论。约6分钟。)

师:好,我们先明确这三篇同题文章的共同点。××,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应该是他们的写作目的,都是针对北宋王朝的现实,有感而发的。

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师:那大苏呢?

生:……

师:小苏呢?

生:……

师:好,你请坐。大苏、小苏的表述不如老苏那么明确,是吧?

生:是。

师:这也许是他们的同中之异的表现之一吧。大苏要说的是要“养士”,即尊重人才,亦即效法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子共之”;小苏的意思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即后方不要享乐腐化,以至偏安,要支援前方。不能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可见,这个讽谏的意思,要从文中提取、归纳。

下边,我们来说说,“异”有哪些?

生: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同。

师:这是一条。还有——

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同。

师:对。这是第二条。大苏、小苏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而老苏的是——

生:六国分别论述。

师:具体一点。

生:先说赂秦的韩、魏、楚,再说不赂的齐、燕、赵。

师:即使是齐、燕、赵的情况又各不相同,赵是——

生:“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师:燕、赵呢?和“始”相应的是——

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师:好。还有没有“第三条”?

生:有。

师:是什么?

生:苏询的论述集中在六国,条理一分清楚,苏轼和苏辙一会说六国(或“四国”),一会说秦,不太好把握。

师:很好。如果这也算一条的话,想想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和什么有关?

生:可能是论点吧。

生:是。

师:而苏辙的风格则是指点江山,运筹帷幄,更象一个......

生:军事家。

师:对。军事家,军事战略家。

三篇文章,相比较而言,更喜欢哪一篇?

(生:各抒己见。)

生:有。

师:在哪里?

生:在倒数的第二段。

师:再加上前一段的最后一句,就是“向使三国……”我们一齐来背诵一遍。预备——起。

(生:齐背。)

师:好,我们从中概括出要点来,就有这些:不赂敌,要用武,要团结,封谋臣,礼奇才……可见,大苏是在“礼奇才”,小苏是在“要团结”这两个侧面的具体展开。

以上,我们初步探iyt三个问题,即三篇同题文章论点及其提出的方式,它们论证论点的方法以及它们的同中之异,附带涉及文章的风格。

下面,我再介绍一篇《六国论》的观点。(生:啊?还有啊!)是的。这是清代李侦写的。李帧认为“六国皆欲为秦所为”,而“秦能独为之”,是“得天助”。请大家运用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结合历史课所学过的知识,即战国时期秦和六国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各国变法的实际,写出自己对六国灭亡的看法,题目就叫“六国新论”吧。下去后查查资料,作好准备。相信你们的认识一定会比古人更深刻、更全面。

好,下课。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七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法设计: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

3.思厥先祖父。 他们

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

5.与赢而不助五国。 亲附、亲近

6.始速祸焉。 招致

7.洎牧以谗诛。 等到、及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

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10.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1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二)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说出其含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量

2.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以至于

4.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力量

6.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旧事、前例

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 凭、凭借

(三)说出下列句式特点。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2.洎牧以谗诛/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定语后置

(一)1.(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历史上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请齐读全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一个字“赂”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纲举目张。

2.明确中心论点之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生读第一段,读出观点鲜明,肯定语气)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八

过程:

一、集体背诵。

二、交流本诗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的大将军李广。

三、看看诗歌写了几块,概括表达了几层意思?

(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

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

第三段十二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

(第一部分八句写出师,交待唐军出征的原因及出征时将士们土气旺盛,斗志昂扬。

第二部分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四、赏析:

1、本诗展现了哪几种情境?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

(情境一:声势浩大的出征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情境二:军情紧急,战场残惨烈,“校尉羽书飞瀚海”“战士军前半死生”。

情境三、前方将领只顾自己荒淫无耻,不顾士兵死活,“美人帐下犹歌舞”。

情境四:将士顽强杀敌,报效国家,“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情境五:前方将士凄凉悲壮,艰难岁月,“边庭飘摇那可度”“寒声一夜传刁斗”“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情境六:征夫、思妇之间的怀念和痛苦,“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情感:对前方将士的赞扬,对他们凄惨遭遇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腐败将领的鄙弃。)。

2、清人宋宗园《师园唐诗笺》说高适《燕歌行》中的“沉痛语不堪多读”。问:诗中哪些是“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课文问题)。

(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这些凄情惨状。让人沉痛,让人不忍多读。)。

3、诗歌用得精当的字常常有某些动词或者形容词,在本诗中找出这样的例子解说。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汉将辞家破残贼”“胡骑凭陵杂风雨”“残”和“陵”表现敌人的凶残和嚣张。“身当恩遇常轻敌”“轻”,表现出将士们的勇敢豪迈的壮情。)。

五、背诵、作业。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九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梳理文本思路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一)视频导入:

播放《秦始皇》电视剧中秦国统一六国的片段视频。

……

现在,我们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苏洵的观点是什么。(板书:六国论)

(二)梳理积累

互助讨论学习。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先组内交流、讨论、解决课前预习时遇到的文言词句方面的问题。小组还有没弄明白的问题,再提出来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翻译下列句子。提醒学生圈点句中的重要词语,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省略句)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三)诵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自由诵读课文,并快速阅读文后赏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

明确:本文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贿秦”。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明确:一是“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这是从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二是“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这是从不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 其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

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

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4.哪一段是论证赂秦的危害?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的?

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

(1)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2)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赂秦的危害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齐国未尝赂秦,燕、赵两国也“义不赂秦”,可为什么也灭亡了?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灭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荆卿为计”,惹火烧身;赵“牧以谗诛”,自取。而苏洵认为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6.假如苏洵是战国时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的谋臣,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策略来对抗秦国,而保全自己?试结合文章作答。

明确:(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2)以赂秦之地封谋臣,礼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三)合作探究,讨论文本。

再读文本,分组讨论:

1.你同意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吗?试结合课文和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不能“合纵”联合抗秦。

(2)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3)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对外战争。

(4)统一乃人心所向,老百姓厌倦了几百年的混战。

……

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并非像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2.你认为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意图? 你是从何得知的?试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从课文第五段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历史覆辙,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即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六国力量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现在一统天下,力量强大,来劝谏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才是唯一出来。这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手法。

(五)拓展延伸

对于六国的灭亡,古今学者进行过许多分析和探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并回答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宋]苏辙《六国论》)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明]刘桢《六国论》)

读了上述两段选文,你有何感想?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六国灭亡的看法。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以“也谈六国灭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附(一):板书设计(略)

课堂实录

师:“一门词客三父子”,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除苏氏父子儿只有魏晋时期的曹氏父子三人。而父子三人的文章同写一题的,除苏氏父子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例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

苏询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的?

生:开门见山。

师:对。是开门见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苏询《六国论)的第一段。

生:齐背。)

师:现在大家快速地默读发给大家的材料,找出体现文章观点所在的段落,并明确苏轼、苏辙二人的观点是什么。

(生:默读。)

(师:巡视。6分钟。)

生:在第一段。

师:第一段的什么位置?

生:在第一段的结尾。

师:请你大声地念一遍。

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师:准确他说,应是“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大家认为如何?

生:对。

师:好。你请坐。

句子中的“此”,具体地指代什么?××你说。

生:我认为应指代上一句的“锄而尽去之,则是无道也。”

师:“锄而尽去之”中的“之”,又指代什么呢?

生:应该是这段所说的“士”。

师:xx说的对不对呀?

生:(齐答)对。

师:那么,对“士”这类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怎样?

生:(齐)“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苏辙(六国论)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亦即本文的论点在哪里?××,你来试试。

生:也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就是“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生:我想应该不是。

师:那“当时之士”中的“士”具体是指代什么呢?

生:好象是这段开头说的“天下诸侯”。

师:不是“好象”,就是“天下诸侯”。而前篇“争相养士”中的“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这个阶层中的人都各有专长,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知识分子。

好。现在我们来作一个小结。如果说苏询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韩、魏、楚三国“赂秦”的话,那么,苏辙则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在于天下诸烽“不知天下之势”。这个“势”,一指韩、魏战略地位的重要,“韩、魏塞六国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二指天下诸侯“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莫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苏轼在他的文章中则兼顾两个方面,一是六国久存,二是秦王朝速亡。其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的对待知识分子。简言之,老苏谈“赂秦”,大苏谈“养士”,而小苏谈“明势”。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两篇文间是如何分析问题的。除第一段外,两篇文章都各有三段文字对论点进行分析。请同学们快速地默看一遍。

(生:默读课文。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我们先看大苏是如何分析的。××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第三段是从秦的角度来分析的。

师:请谈具体点,秦对“四人者”(知、勇、辩、力)采取什么措施?

生:杀。

师:对。文中有“堕名城,杀豪杰”的句子。接下去是什么?

生:“散而归田亩”。

师:“散而归田亩”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让四种人分散,回家乡种地。

师:导致什么后果?

生:陈涉起义。

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秦对四种人不是杀就是分散他们,不任用他们,从而对他们失去控制,总之是处置不当,最终导致他们不甘“老死于布褐”便挺而走险,揭竿起义。

生:是这样。

师:那第二段呢?

生:……

师:好,你请坐。谁来补充?

生:我认为第二段应是真面论述。只是重点在说“先王”,说“六国”的少一些。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十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法设计: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武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

3.思厥先祖父。他们。

4.子孙视之不甚惜。看待。

5.与赢而不助五国。亲附、亲近。

6.始速祸焉。招致。

7.洎牧以谗诛。等到、及。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

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10.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几乎。

1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二)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说出其含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数量。

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以致、以至于。

4.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力量。

6.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旧事、前例。

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凭、凭借。

(三)说出下列句式特点。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2.洎牧以谗诛/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定语后置。

二、新课研讨:

(一)1.(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历史上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请齐读全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一个字“赂”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纲举目张。

2.明确中心论点之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生读第一段,读出观点鲜明,肯定语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十一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

完成练习二——四。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 思考练习一。

3、 提名思考回答:

4、 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

5、 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

二、比较《过秦论》。

1、都是史论文。

2、 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3、 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 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 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一是苏辙的,见教材。一是李桢的(节选)。

四、布置作业 。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附: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1、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

《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

2、学生习作选读。

“纷纷世事无穷尽,后来凭吊空牢骚”,天下兴亡的道理,历史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正确的论述,我们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力量。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十二

3、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战国七雄,论富有,秦国比不上齐国;论兵力,秦国比不上赵国;论地域的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可是最后六国却全部被秦国一一灭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苏洵对这个问题的的阐述。

二、简介作者:

苏洵,“三苏”,“唐宋八大家”。

三、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初步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四、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小组讨论。

如不能解决,在课堂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五、分析课文内容结构:

1、出示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灭赵;前221年灭齐。

2、在文中找到六国灭亡的原因。

同学在文本中查找,归纳概括为:韩魏楚因割地求和(展示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而燕国因荆轲刺秦,赵国因李牧被诛,齐国因与嬴而不助五国。

3、由此请学生将六国分为两类:赂秦者,韩魏楚;不赂秦者,燕赵齐。

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不赂者”“失强援”。

由此学生便水到渠成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分析苏洵写作此文的动机:

1、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

2、苏辙在《六国论》中提到“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指出六国背弃了盟约自相屠杀而导致灭亡;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指出六国没有爱惜百姓而导致灭亡;李桢在《六国论》中提到“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指出六国没有施行仁义而导致灭亡。

那么苏洵并非历史学家,见解未必准确,他为什么强调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因为“赂秦”呢?

3、展示“时代背景”:北宋中叶以来,辽和西夏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1004年与辽订立“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

4、结合北宋的地形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本文的写作动机:借古讽今,劝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以贿求和的方式而重蹈六国的覆辙。

5、明代诗人何仲默评价此文说:“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七、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1、欧阳修评价苏洵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而清代学者储欣在《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录》卷五中曰:“老泉论六国之弊在赂秦,盖借以规宋也,故激切而淋漓。”

2、请学生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并在文中找出能够代表这种风格的语段,诵读品味。

八、体会感悟: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学过本文以后,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九、课下阅读:

一门三父子同样都写过对于六国的论述,请课下查找苏辙的《六国论》以及苏轼的《六国论》,与本文作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十三

2、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

3、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题的本意。

二、导读重点。

1、运用逻辑思维的知识,探索本文严密的推理。

2、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求异思维。

三、精讲提示。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

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例如,课文第三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姿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十四

1.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十五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论辩说理的语感能力。但是,他们的论辩说理往往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因而失之于片面性和简单化,同时,语言上又常常不注意分寸感。因而,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多讲多导,在温习旧知的同时获取新知。为此,本文的精讲导读目的可以确定为:

1、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2、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

3、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题的本意。

1、运用逻辑思维的知识,探索本文严密的推理。

2、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求异思维。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脑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提示:课文第二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断: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三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末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二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

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据史载,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与辽国(契丹)订立屈辱条约: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史称“澶渊之盟”。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又与西夏议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二千匹,茶三万斤。宋王朝的软弱屈辱政策,虽可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

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这一点一定要给学生讲清、讲透,因为高二学生的论证说理往往欠妥,不注意分寸感,要莫言过其实,小题大作,要莫失之肤浅,浮光掠影。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注意说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千万不要片面化和简单化。)

提示: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例如,课文第三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姿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十六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第一课时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题

第二课时

完成练习二——四题

1、齐读课文

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

4、教师简析(参考教师用书)

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运用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课外阅读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六国论》,见教材。一是李桢的《六国论》(节选)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十七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选自《苏明允哀词》)。

2.导语设计: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3.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4.正音:

5.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6.一、二段中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灭韩:前230年    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    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    灭齐:前221年。

7.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8.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布置作业:熟读、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研习第三、四、五段,小结课文特色,完成练习。

1.齐读第三段。

a.重要词句: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齐读本段。

2.研习第四段,齐读。

a.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齐读、背诵。

3.研习第五段。

a.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4.小结本文思路。

[板书]。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魏楚  。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

以地事秦               。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燕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

用武不终。

5.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十八

1、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字、词、句。

2、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3、学习史论的常规写法和借古讽今的手法。

2课时

一、导入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个苏老泉,就是苏洵,号老泉。他二十七岁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佑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争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佑集”。课文《六国论》选自《嘉佑集·权书》。我们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苏洵是如何评论六国灭亡的。

二、梳理重要字词句(更多注释翻译在书本上)

文中重要实词有互、率、判、与、速

古今异义、使动、名作状、

句式:状后、被动、定后

请同学翻译重要语句(勾画语句——同学思考斟酌——上黑板书写——师生共评)

三、揭示写作目的

(从文章最后一句话“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翻译过渡)

苏洵用这句话收束全文,有没有什么目的和意图呢?

广阔的天下,指出谁的天下?为国者是谁?

——北宋,北宋当权者

——如果凭借北宋这么大的天下,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比六国还不如了。采取下策,是什么样的策略?——像六国一样的,赂敌求和的妥协策略。

苏洵说的是“苟”,如果,那现实情况呢?

北宋建国后一百多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的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军事上骄堕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写作本文的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进攻,直逼黄河北岸的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北宋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了“渊之盟”,答应每年向辽缴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1042年,辽又向北宋索要晋阳瓦桥关以南10县土地,宋又只能答应每年加纳白银10万两,丝绢10万匹。1044年,为了停战求和,北宋由答应每年向西夏输纳白银10万两,丝绢10万匹,茶叶3万斤。

这样*的结果,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苏洵说得委婉含蓄,实际上是在批评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软弱妥协的外交政策;警戒当权者要从六国赂秦求和,国力亏损,最终*亡国的历史事实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说到底,苏洵评论六国的灭亡,是为了借古讽今,针砭时弊,阐明自己用兵抗敌的主张。

苏洵在文中说,“苟”,如果,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评对象呢?

委婉含蓄,把批判的锋芒收一收,便于统治者接受。

当世社会动乱,妥协投降主义占上风,说得含蓄些既可以保护自己,又能使自己的主张广为流传。

六国灭亡的原因已经分析得明了透彻了,就在一个“赂”字,这和北宋当世的状况惊人的相似,不言自明,照样能起到发人深省的效果。一个“赂”字把历史教训和现实时弊紧紧联系了起来。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观点是这篇史论的中心论点,围绕着中心论点,作者从几个方面论证的?两个方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个方面就是两个分论点。

一二两个小节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并提出两个分论点,引发下文的议论。

接下来,围绕着两个分论点,作者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展开论述。

第三段,围绕着第一个分论点,结合赂秦的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史实展开论证。对于三个赂秦的国家,作者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证。

第一个小层,“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对比双方土地消长,证实由于“赂”而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战争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赂秦的事实说明赂秦的危害之大,得出“固不在战矣”的结论。

第二小层,“思厥先祖父,……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割地求和造成自身国力日渐衰微,秦国的侵略野心愈来愈大,反而加速了自身的灭亡。赂秦求和适得其反,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第三小层,“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的说明赂秦的危害。

我们注意到,在论证过程中,作者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如把秦国得地的两种途径对比,赂者的失地的两种情况对比,总的说来是赂造成的土地得失和战争造成的土地得失进行对比,还有,祖先艰辛辟地和子孙轻易割地对比,赂者奉之弥繁和秦国侵之愈急进行对比,对比之中强调“赂”带来的亡国灭种的严重后果。

其中,祖祖辈辈筚路蓝缕,艰辛开国得过程写得很形象,子孙后代软弱无能,割地求和的轻率以及被敌人步步紧逼狼狈尴尬的可怜相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同时,也恰到好处地用了古人的话,增强了论证的力量,这种论证方法叫引用论证。

第四段,围绕着第二个分论点,结合齐、燕、赵的史实来展开论述。

对于不赂秦的齐、燕、赵三国,作者分层论证,也分了三个小层。

第一小层,讲齐国灭亡的原因。五国灭亡了,齐国也不能独自保全。

第二小层,合说燕、赵义不赂秦,敢于用兵抵抗,最终战败而亡,虽然有各自策略的失败,但原因主要是,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灭亡是诚不得已。

第三小层,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进一步论述了“赂”秦的危害。

其中,最明显的论证方法就是假设论证,或从另一个角度换个说法,也可以说是反面论证。

三四两节论述是结合历史事实展开的,和一二节相比,可以发现是不同的,一二节在展开论证的时候,是分析其中的道理,如为什么弊在赂秦呢,其中的道理是,赂秦而力亏,国力亏损,逐步灭亡。不赂者以赂者丧,道理是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独自保存,被逐个歼灭了。我们把三四节这种论证方法叫事实论证,也叫事例论证看,而把一二节这种方法,叫道理论证。实际上,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经常结合使用。

接下来,第5、6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意图。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从假设的角度为六国提出救亡图存的策略,举贤任能,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共御外辱,这样能使秦国也心存忌惮,不敢轻举妄动。这也是从反面推进论证,为六国赂秦而亡感到痛心和惋惜,启示后人要吸取这个历史教训。

最后一句从历史教训转到现实时弊,自然过渡,接下去,第6节,点名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作为史论,本文由评论历史到针砭时弊过渡自然,讽谏当朝统治者的写作意图委婉但并不隐晦,主张明确,立场鲜明,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因此本文是一篇比较典范的史论文,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

六国论教案(专业19篇)篇十九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一、检查预习:

(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

3.思厥先祖父。 他们

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

5.与赢而不助五国。 亲附、亲近

6.始速祸焉。 招致

7.洎牧以谗诛。 等到、及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

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10.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1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二)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说出其含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量

2.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以至于

4.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力量

6.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旧事、前例

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 凭、凭借

(三)说出下列句式特点。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2.洎牧以谗诛/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定语后置

二、新课研讨:

(一)1.(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历史上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请齐读全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一个字“赂”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纲举目张。

2.明确中心论点之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生读第一段,读出观点鲜明,肯定语气)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对于买卖来说,买和卖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买方和卖方的双方合作,交易才能顺利进行。如果你有其他有趣的买卖案例或者故事,欢迎与我们分享,让我们一起学习和成长。
低保申请书是为了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人们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申请表格。以下是一些低保申请书的样本,希望可以给你写作提供一些启示。低保是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简称。
策划方案是指在特定的目标、背景和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分析、研究和设计,制定出实施某项工作或项目的具体方案和步骤。它是实现目标的蓝图,是成功的关键所在。我觉得我们需
述职报告的目的是回顾个人工作成果,评估自身能力,并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在下面的部分,小编为大家提供了几篇关于述职报告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少先队工作总结应该注重团队的合作和交流,分享经验和心得,共同进步。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编写的少先队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1、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大、
财务工作总结是对财务部门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的一种方法,能够为财务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财务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装修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书,用于约定装修工作的范围、质量、价格等事项。以下是一份逐条解析的装修合同范文,帮助您理解合同的各项内容。甲方: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从事保险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小编整理了一些保险工作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公司业务的
在现代社会中,广播稿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文化及各类信息的重要途径。范文六:情感分享节目,用真挚的故事温暖每一个人的心。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翘盼的春
制定中班教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让他们在游戏和活动中全面发展。大家可以参考下面这些中班教案范本,了解一下其他教师的教学思路。从环保教育出发,从幼儿的生活经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观点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了解优秀作文的范例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在内容上要有深度,还要在表达上有亮点,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
通过制定少先队工作计划,可以有效指导和促进少先队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下面是一份精心整理的少先队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科学发展观”“和
在竞选过程中,候选人需要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吸引力,以便吸引选民的注意和关注。以下是一些竞选成功的秘诀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各位教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
月工作总结是向领导和同事展示自己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机会,也是自我反思和提升的重要途径。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写作月工作总结的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
在日常工作中,工作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目标,规划时间,提高工作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下是一些工作计划书的范文,其中包括了不同行业和职业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
工作总结是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关键步骤,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发现潜在问题。月工作总结是每个月对个人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我
申请书应该简洁明了,结构合理,内容充实,使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申请人的背景和动机。以下是一些来自成功申请者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写作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我们回顾成长的过程。如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案例分析,希望可以激发大家对写作的兴趣和思考
国旗下是每个人的家园,它鼓舞着我们奋发向前,不断追求卓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旗下的科技创新成果,让我们为国家的科技强大感到自豪。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很高兴和各位一起度过这个美好的时刻。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将看到一些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总结,相信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合:尊敬的各位来宾
自我介绍需要注重简洁明了,言之有物,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场合的自我介绍例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在座的各位学长、同学
发言稿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些优秀演讲者的发言稿,不妨借鉴一下他们的成功之道。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
少先队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执行需要领导者的正确引导和指导,以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少先队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犯错。以下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转瞬间2014年就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和改善的空间,并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方法。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借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反思,从而为将来的行动提供指导和借鉴。通过这个经历,我收获了许多关于团队协作和沟通的经验,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
通知是一种书面形式,用于向特定的受众传达一些重要的信息或行动计划。这些范文中的通知通过合适的语言和逻辑结构,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和执行通知的内容。宿舍搬迁的通知应该
家长会是家长关注并参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接下来是一份家长会的参会手册,希望能让大家更好地参与和了解家长会的目标和意义。
学校是一个培养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平台,让我们成长为未来的栋梁之材。这是一些学校中的创新实践,让我们一起看看别人是如何做到的。一、各班级、各位学生家长要认真学
在这个令人振奋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庆祝并留下美好的回忆。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主持人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指导。女:尊敬各位来宾、各位朋友:男:亲爱的
通过技术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技术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通过优秀作文的创作,我们可以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文字表达的水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教研资料:教学目标:1
月工作总结有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出色的月工作总结范文,相信对大家的写作会有所帮助。在这里一年里,我在领导的精心栽
申请书的语言要简练、明确,同时要赋予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更多申请书,下面是一些精选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申请人:余xx,男,1977年6月
活动方案可以帮助活动组织者更好地把握活动的重点和关键环节。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目标需求,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通过开展尊老敬老活动,进一步教
社会实践报告涉及到考察、调研、实践、访谈等多种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下是一些具有实践经验和思考的社会实践报告摘录,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以下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工作总结案例,从中寻找灵感和借鉴。
身份证号码:_____。联系电话:_____。被申请人: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注册地址:__________。现办公地址:_____。5、裁决被申
个人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进行总结和概括的重要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1.学会自我反思,不断进步;2.
读后感是对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思考、情感及体会的一种记录和表达,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读到的内容。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为大家撰写
合同协议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约束力的文书,具备法律效力。如果你对合同协议的格式和内容有疑问,可以参考以下范例进行参考。(房屋共有权人):_____,身份证号码:__
班主任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出在学生成长、互动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下面是一些来自知名班主任的工作总结示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人文关怀
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优化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接下来是一些生产管理的实用技巧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委托方:___________________
规章制度的变更应当符合组织发展的需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如果你还不清楚如何制定规章制度,那么以下这些范文可能会给你提供一些启示。
演讲稿范文是演讲者在演讲前准备的重要材料,它可以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下是一些在不同场合下适用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和模板。尊敬的各位领导、
每次阅读一篇优秀作文,总会被其中的触动和启发所深深吸引。写作之前,可以看一些优秀作文的评析,了解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从而在自己写作时避免类似的错误。今年的暑假期间
辞职报告是一种表达内心思想和感激之情的方式,同时也是向公司和同事告别的形式化流程。具体的辞职报告范文可以参照下方提供的案例,尽量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修改。
通过办公室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接下来是一些成功的办公室工作总结样本,大家可以参考其中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根据中层干部竞
通过教师工作总结,我们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依据。希望这些教师工作总结范文能够激发更多教育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反思和提升
写月工作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条理地整理和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小编为大家找到了一些通过写作月工作总结来提升工作效果和能力的方法和经验。时间悄然走过,工作
国旗下承载着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了解国家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旗下的演讲稿,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
在医院工作计划中,我们可以制定专业发展计划,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看看以下这份医院工作计划范文,为你的工作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及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或许能够给您的写作提供一些灵感。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反思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在xx省交通建设工程
通过撰写报告范文,我们可以培养分析问题、整合资源、提出建议等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思考能力。这些报告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主题,有助于我们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思
施工是指在建设项目中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进行实际建设的过程,包括各种施工工序、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的组织和安排,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下面是一份常见施工材料的使
年度总结是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学习和成长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必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年度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示。一本励志书上曾经这样说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从而对未来有更好的规划和期许。这段时间的总结让我认识到,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只要努力不懈,成功就会在不远的将来到来
学生会工作计划是学生会成员在一学年内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同学和发挥学生自身作用所制定的一项计划。这些学生会工作计划范文覆盖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会工作,可以
培训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培训师的教学方法和培训学员的学习成果,以便于评估培训的有效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总结提供一些借鉴和
工作计划表可以帮助我们追踪工作进度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工作计划表实例,希望能对大家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表有所帮助
演讲稿范文的写作需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明确、结构的合理清晰和思想的深入独到。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演讲稿范文,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想深度为人们所称道。敬爱的教师,亲爱的
建设工程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面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以下是一些关于建设工程总结的范文,它们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建设工程,包括住宅楼、桥梁、
策划方案不仅仅是一个计划,它还需要我们有清晰的目标、明确的步骤以及必要的资源。如果您需要制定一个策划方案,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5月25日是我
演讲稿是在特定场合或活动中,通过演讲者的口头表达,向听众传递特定信息或理念的一种书面材料。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演讲稿的片段,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范文范本是一种通过模板或样例来指导写作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请大家观看以下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有所帮助。1.生活中的师生“
诚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它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和睦相处。以下是一些诚信教育的案例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诚信教育。我公司自愿参加罗湖区汽车经销商行业诚信联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反思和总结,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指导和改进的思路。这些月工作总结范文所涵盖的内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规范双方的行为并保护双方的利益。阅读合同协议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在合同撰写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策划书通常包括项目概述、目标设定、时间计划和预算分配等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策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为响应我院全面贯彻院团委增强学生诚信主题教育,进
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这份高中英语教案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快来查看。(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它能够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和发展的支持。这些人力资源总结范文覆盖了不同行业和职位的工作表现,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自己的总结。
写报告范文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典范例和模板,但也要注意避免抄袭和原创性的重要性。如果你正在写一篇报告范文,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样例,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
促销方案的成功与否还与市场竞争、产品质量和价格等因素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成功企业采用的创新促销方案,可以帮助您赢得竞争优势。一个节日营销活动要包容整个通路环节十
进行月工作总结可以梳理整个月份的工作台账,为下个月制定工作计划提供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鄙人是新人,这一个星
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编写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需要与教师、学生和家长紧密沟通和配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进一步贯彻新形势下的新教育
教师工作总结不仅能够让自己有所反思,还能为他人提供借鉴和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启发。本人xx,x月毕业于xx,
活动方案还应考虑参与者的需求和利益,以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活动方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注重经验总结和分享,以不断提高活动策划的水平和效果。如今的孩子,个个都是
活动方案是在规定时间内对策划和组织的活动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改进和完善活动的方案。活动方案范文中的案例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设
爱岗敬业是一种工作态度,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爱和责任心。以下是一些爱岗敬业的成功案例,希望能给您带来启示和动力。大家好!来到xx公司已有两年时间了,在这两
节日演讲稿不仅是向听众致以节日的祝福,更是一个促使人们思考和反思的契机。为了庆祝这个特别的节日,我们特意找来了一份特别的节日演讲稿,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技术合同是双方就技术开发、转让、许可等事项达成的一种法律约定,它有助于确保技术合作的顺利进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典型的技术合同,了解合同中常见的条款和要
一个好的工作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工作进展,达到工作目标并提高工作质量。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工作计划书的实例,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写作时的思路和方
合同协议是双方在法律约束下达成的一种合作协议,具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小编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合同协议写作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卖方(以下简称甲方):
总结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机会,思考过去销售工作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销售工作总结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今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
审查述廉报告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的重要依据。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述廉报告的内容,可以阅读以下范文,获取更多写作灵感。我到煤矿工作以来,在矿党政和
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而在于感受和珍惜每一天的快乐。以下范文中的思考和观点或许与我们的经历不同,但它们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为自
贫困申请书是一种致力于帮助经济困难家庭申请补助的正式文书。贫困申请书可以因为其出色的内容而引起相关机构的关注和帮助,以下是一些获得成功案例的申请书。
衷心的感谢,是对帮助和鼓励我们的人们的最好回报,一封感谢信或许能为他们带来最真挚的温暖。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致谢范文,希望能为你们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是在我的导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职场,编写一份有条理的工作计划书对于我们的工作规划和进步都非常重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在我加入xx这一年里
述职报告是一种反映个人工作表现和成果的书面材料,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总结和评估作用。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牨竟司这里所指
工作汇报不仅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也是向上级领导展示自己工作能力和成果的机会,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工作汇报。一个好的工作汇报可以为我们在职场上赢得更多的机
销售工作总结是了解销售团队的整体表现、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的重要方式。看看这些销售工作总结范文,也许能够在写总结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角度。来到市场部工作已有半
服务月的举办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客户互动,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客户忠诚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服务月总结报告,希望能为大家总结经验和提供改进的方向。
诚信是一种彼此尊重、信守承诺、互信互利的合作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接下来,我们将会为大家介绍一些诚信的案例和实践,希望能够给大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
买卖作为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行为,也受到了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监管。在二手交易市场,人们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二手商品,也可以将闲置物品变现。卖售人(甲方):
在一个月的工作中,我不仅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还积极主动地解决了一些问题,通过总结可以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如果你还在为写月工作总结而犯愁,不妨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发现问题并提升工作效率。这些月工作总结范文是各行各业的优秀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到改进和提升的方向。过去一年,我参与了多个志愿者活动,通过帮助他人和回馈社会,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交能力,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