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应该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和灵活性,以适应教学实际需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实用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各位教师参考,希望对你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一
1、使学生在制作年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巩固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从年到月再到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引导学生在探索年历制作方法的同时,体验年历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以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借鉴。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
准备:制作的各项工具,材料。
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现在想请大家自己动手来制作今年的年历,有兴趣吗?
1、谁来说说这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年月日的什么知识?
2、介绍不同的年历。
展示收集到的年历,并作简单的介绍。
1、制作xx年1月月历。
xx年1月1日是星期六。
小组合作教师参与。
2、汇报交流。
说说制作过程。
3、计算每月1日是星期几。
这是今年每月1日的星期数,可是少了几个,你们有办法补充完吗?
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1月1日2月1日3月1日4月1日5月1日6月1日。
星期六星期二星期五星期三。
7月1日8月1日9月1日10月1日11月1日12月1日。
星期五星期四星期六星期二星期四。
小组汇报。
说说理由。
4、动手制作年历。
每个小组做2个月,老师做12月。
5、展示交流。
给我们制作的作品提点建议?
课后自己制作xx年的年历。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二
1、根据自己对妈妈的了解,写一写有关妈妈的事情。
2、和妈妈谈谈心,进一步了解妈妈的生活与工作,并把情况记录下来。
教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写一写有关妈妈的事情,进一步了解妈妈的生活与工作。
课前。
准备。
和妈妈谈谈心,并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
1、根据自己对妈妈的了解,写一写有关妈妈的事情:
妈妈的年龄,妈妈最喜欢吃的东西,妈妈最喜欢做的事情,妈妈最大的心愿……。
2、齐来写一写“我的妈妈”。(可以写一写自己妈妈的外貌、性格特点等)。
3、根据自己的记忆,写一写妈妈让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情。
4、四人小组讨论:我对妈妈的感受。然后派代表面对全班讲一讲。最后师小结。
5、就课前预习,汇报对妈妈生活与工作的了解,以及妈妈一天的作息时间、工作和家务情况的调查:
a、四人小组内汇报。
b、由小组长汇总小组成员意见后向全班汇报。
c、师小结。
回家后把最想跟妈妈说的话告诉妈妈。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星期年月日。
课题。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三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重要措施,提供了大班社会实践活动的教案设计,欢迎参考!
1.在活动中认识残疾人,了解并体验残疾人的不易。
2、培养幼儿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并愿意帮助他们。
现代社会生活中,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得到家庭、社会的关爱多,照顾多,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比较淡漠。在我们身边有一些残疾人他们身体有缺陷,在生活中人们不理解甚至嘲笑残疾人,歧视残疾人,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残疾人,让他们从小学会关心、爱护他人是迫在眉睫的事。我设计这次活动就是想通过和幼儿一起关注残疾人,让幼儿感受残疾人失去健康的痛苦,学习和生活的艰难,萌发他们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感情。
1.游戏教具:没有鼻子的娃娃,和贴纸鼻子图片。
2、课件《千手观音》:残疾人图片若干。
3.音乐《感恩的心》。
贴鼻子时是什么感受?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身边有些人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快乐。他们有的看不见鲜花和美景,有的听不到歌声与欢笑,有的无法开口说话,有的行走不方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结:盲人、聋哑人、四肢不健全、智力有障碍的人都是身体有缺陷得人,我们叫他残疾人。
让幼儿知道有的残疾是能看出来的,有的残疾额是看不出来的,如哑巴,脑瘫等残疾人。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如何帮助残疾人、学习他们的勇敢坚强,知道我们都是健康的人,多多关心别人,尊重残疾人,谦让残疾人。这样你会在快乐中成长。
1、请一位幼儿扮盲人走路。
请小朋友说说盲孩子走路的样子。
小结:是啊!走路这么容易的事,盲人做起来却那么难,那么的不容易。
2、游戏“单手剥糖”
师:失去光明的盲人生活这么不容易,如果失去了手会怎么样呢?现在我们大家都来当一回断了手臂的残疾人,请将一只手背到身后,用另一只手来剥糖。
师:今天有些小朋友为什麽剥不下糖纸呢(原来一只手不好剪)。
提问:残疾人这么可怜,他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点什么呢?
师:小朋友们想了这么多的办法帮助他们,现在全社会的都在关心帮助残疾人,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拥有美好的生活。拥有爱你们的老师父母爷爷奶奶,您们真幸福,你们应该感谢身边的人,应该有一颗感恩心。大家一起表演手语《感恩的心》。
1、活动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贴近幼儿,真实而又亲切。幼儿在熟悉而又被忽视的事情中唤起了他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关心残疾人,幼儿兴趣高涨。以活动为主线,注重让幼儿参与和体验。
2、本节活动注重让幼儿多感官的参与,关注幼儿的体验和感受,讲求体验的深度和效果,力求体现活动教学是幼儿的生命的历程。以引导幼儿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3、活动中给了幼儿发展的空间,幼儿的活动、活动之后的感悟和体验的表达给予了幼儿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幼儿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给予了幼儿更多人文的关怀。幼儿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也学到了学习方法。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四
1、通过开展本次活动,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2、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人与电力息息相关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的思想,培养能源可持续性利用和发展的观点。
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人与电力息息相关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的思想,培养能源可持续性利用和发展的观点。
1、走进活动基地,了解家乡的电力资源和用电环境以及发展经济的电力资源优势,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
2、深化素质教育,实施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物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调查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人与电力息息相关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的思想,培养能源可持续性利用和发展的观点。
1、首先进行调查生活中交通安全知识、安全用电和防触电知识的知识。
2、调查课时安排一天。
3、把全班分成十个小组,由两位老师带领。
4、学生带好记录册,带上照相机,拍些常用家电和安全用电的照片。
观察地点选在家庭、公共场所,供电站等,不影响家庭正常生活和各部门正常工作条件下,有选择地有目的的观察。
1、统计自己家及邻居家所用的电器种类。
2、调查家庭配电线路结构。
3、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村农业上所用的电器的种类。
4、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农村安全用电隐患。
5、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深入工厂调查各类开关。
6、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安全用电知识。
7、通过实验探究为何不能用湿手接触电器。
1、学生之间交流,成果共享。
2、各组写出调查报告。
3、全班集中,各组交流。
4、总结出农村安全用电注意事项,给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每位学生写一篇在500字左右的安全用电反思。
课外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根据学生特点,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它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其求知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为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机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走进活动基地,了解家乡的电力资源和用电环境以及发展经济的电力资源优势,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人与电力息息相关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的思想,培养能源可持续性利用和发展的观点。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课堂上思维活跃、行为活跃,动手操作欲望强烈,课堂气氛欢快,每一次实验或制作的成功,学生都会用欢呼来祝贺自己的成功。在课堂上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自己将来好好学习物理的欲望,课堂效果显著。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五
为深入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换位思考、体察民情、体验民生,找准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按照《全区开展"换位实践体民情"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集中组织开展"换位实践体民情"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单位、深入服务窗口、走进工作一线,与服务对象和普通群众互换角色、换位体验,通过当一次车主业户、跑一次手续、乘做一次公交(出租)车、上一次工地等方式,亲身感受服务对象和普通群众的辛劳疾苦,真实体验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服务效能、方式方法等方面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切实找准、查实存在问题,进一步增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责任感、紧迫感。
"换位实践体民情"活动重点在局班子成员、机关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局属各单位党政一把手中开展,主要采取内部体验、跨行业交叉体验、一线工作体验等方式。
1、以服务对象身份,到我局所属的`行政审批科、客管站、运管站、路政大队、检测一站、检测二站、收费站等窗口单位,从首道程序开始办一次业务。
2、以服务对象身份,到交通系统外的其他部门,从首道程序开始办一次事。
3、以普通工作人员身份,到我局所属的服务窗口担任工作人员,直接面对面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体验。
4、结合分管工作,从事一次公路工程建设、公路养护、超限超载治理、路政巡查、出租客运市场整治、车辆检测等一线工作。
5、以普通乘客的身份,乘做一次公交车或出租车,亲自体验群众出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6、通过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接待来访群众等其他方式体民情、查民意。
从3月底至4月中旬,大体二十天时间。
1、部署发动
结合交通运输实际,制定我局《开展"换位实践体民情"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的任务要求、时间安排、方法步骤,并报区督导组审阅把关。同时要搞好动员教育和思想发动,使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开展换位实践的目的意义,切实增强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组织实施
(1)自主确定体验方式。相关人员要结合本人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自主选择确定2-3个体验角色和体验内容,并于4月20日前将确定的体验角色、体验内容、体验时间报活动办。
(2)独立完成换位体验。相关人员要按照选定的体验内容,以普通群众身份,亲自参与、独立完成体验活动。体验过程中,要切实转变角色、查找问题、倾听意见,坚持做到"三带三不",即:带着感情体验、带着思考体验、带着责任体验,不事先打招呼、不暴露真实身份、不敷衍了事走过场。每位领导干部参加体验的时间应不少于2小时。
(3)集体座谈交流。换位实践后,要做好活动记录,撰写一篇心得体会,4月20日前报活动办。局党委将在适时召开座谈交流会,组织体验人员谈体会、谈心得、谈收获,查找在服务群众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3、总结整改
要认真梳理、总结在体验中了解到的群众困难、发现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等方面问题,按照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的要求,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抓好整改落实。
1、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开展"换位实践体民情"活动是全区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参与活动人员要切实把活动作为开展学习教育、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求、查找作风问题的有效途径,消除通常观念,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切实抓紧抓好。
2、强化督导,严格要求。区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将运用随机抽查等方式对换位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参与活动的人员要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参与体验,保证活动质量。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局活动办将及时发掘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形成舆论声势,营造良好氛围。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六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正确处理同其他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之间的关系,加强校内的横向联系;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增进校内外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1、课前让学生收集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既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探究学习等能力。我引导学生通过请教父母、查阅书报、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的资料,鼓励学生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收集了各种图片及文字资料。在查阅收集的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认识,为课堂上同学之间的交流展示、资源共享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采访、调查、参观、听报告等形式亲身体验,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认识,帮助他们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知。课堂教学中教师再联系这些材料进行点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就有了深切的体验和理解,容易变成自觉行为。
3、课前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校内的公益劳动,打扫学校公共场所,清洗拖把池,冲洗厕所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上街跟清洁工人一起打扫马路,捡垃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道理,明白劳动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爱劳动的人才是真正的心灵美。通过课前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教育自己,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后开展自主实践。
在品德与社会课后,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少先队活动、道德实践活动,组织模拟活动,搜集各方、谚语或组织收看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1、社会调查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有关的思想观点、知识和行为要求。
2、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特点和少先队活动的特点,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围绕品德与社会课某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组织有关的主题中队活动,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以巩固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
3、知行统一,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品德与社会课后要根据行为要求指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把认知和行为有机统一起来。
4、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后组织模拟活动,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得到熏陶。
5、品德与社会课后进行其它的有益活动,达到教育学生,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如要求学生在课后根据教材的有关内容搜集谚语、格言、名言,举办报告会;组织收看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等。
总之,通过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课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德育的整体功能,巩固和发展了课堂教学的成果,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七
1.初步学会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2.懂得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要写的内容。
2课时。
第1课时。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开拓写作思路。
2.完成习题1,围绕一个总起句说一段话。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课间十分钟》一文中哪一项课外活动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今天,我们也要运用总起分述的方法来介绍自己所喜欢的课外活动。出示课题。
二.课外活动分哪几类呢?学习课文中的一段话。
思考:这段话围绕哪句话写?
分述部分把课外活动分成哪几类?用什么词连接?
每一类活动又有哪些项目呢?选自己喜欢的一类活动,仿照课文用总分段式说一说。
三.指导练习第1题。
1.读题:三句话中各应围绕哪几个词说?
2.以第3句为例指导把话说具体。
复习《课间十分钟》第4。
段的写法。
围绕总起句,抓住丢沙包这项活动攻和躲的特点,把一个一个动作写得生动、具体。
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好玩在哪里呢?我们可分哪几个方面介绍?
(老鹰、
母鸡、
小鸡)。
老鹰、母鸡、小鸡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动作?投影提供一些词语。分三个方面把总起句说具体。
自由说指名说、评议同桌互说。
评议标准:是否围绕总起句;句子是否通顺、连贯。
在1、2句中选一句说说。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习题2,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读课后习题2,明确习作要求。
二.讨论习作内容。选一项活动是指一项具体活动。如跳绳、丢手帕等就是一项具体活动。可从体育活动、科技活动、班队活动、兴趣活动等中选一项活动。
三.学生选好自己要写的项目。先想好总起句,在轻声说说这段话。有困难的同学可围绕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真好玩这句话说。
四.学生自己写作,指名好、中、差各一名学生。教师巡回指导。
五.待学生基本完成作文后,讲评。
讲评要求:句子是否通顺、连贯?
是否围绕总起句写?
分述部分几个方面是否写具体?
讲评作文。
六.作业。
抄写作文。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八
通过石膏像写生,了解人物造型的特点与规律;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认识形体、整体与局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表现形体面和整体立体特征的严谨技法;体会形象的美感和性格特征,用绘画表现精神。
如何完成石膏像的立体塑造,把握住整体关系。
真正理解对物象结构的空间构造。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直观与讨论相结合。
一、石膏像素描训练的意义。
这就是素描训练的目的。素描从其目的上可分为基础性素描和创造性素描。我们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当然是为了打基础的。石膏像素描是这基础里的重头课,是基础的基础。
石膏像写生训练的意义在于学习和掌握空间中形体结构的塑造、以及对整体观察、整体推进学习方法的掌握。还有对画面节奏、韵律、形式感的把握。在造型能力方面偏重于对自然物象地把握(并不是如实描摹),而不是运用绘画语言自如的构造画面。
二、石膏像素描阶段要树立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1、基本形。
无论石膏像多么复杂,都要首先把它看成是由头、颈、胸等几个不同形状的基本几何形的组合,头发、五官、面部等是依附在这几个大基本形上的小基本形。
2、形体结构。
石膏像是由多个不同形体相互穿插组合而成。这些不同形状的体快的相互结合与构造方式称之为形体结构。
形的转折:三种形式--或方、或圆、或方圆间的相互转换。
转折是对形的进一步深化分析与理解。
3、形体尖端。
对形体尖端高峰的塑造是表现立体感的根本,
一个凸起点,由它起上下、左右四个面都有转折。
尖端的塑造就靠这些转折和虚实的处理。
三、石膏像画法的两种表现手段。
1、光影素描(全因素素描、调子素描)。
全因素,培养整体的观察、理解及塑造方法,较全面地反映、表现对象的结构、体积、空间、调子、质感、光感等因素。背景也在表现之列。一般为长期作业。
缺点:暗部易被忽视,依赖固定光源,易形成被动摹仿。
2、结构素描(体面结构分析式素描)。
运用几何形体的归纳态度,以线和简略的明暗将复杂的头部形体作出简化的提炼概括,以将其基本体面结构强烈地突现出来,从而强化和加深对头部形体结构的理解。此画法重结构、重主观、重理解,适合短期作业。不画背景。
缺点:不能表现充足的空间及丰富的色调。
尽管绘画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但就石膏像素描写生来说主观性应有限制,以客观描绘为主,不能把它变为创作课。
四、石膏像写生的基本要求。
1.形准(轮廓正确)。
这是基本的起码的要求。形准就是说画面造型与对象肖似,要点鲜明,透视和比例要正确,并且应该是明确的。
在基本练习中坚持"形准"的要求,表面上看是实现了写实一派的效果,但实际上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的却是眼与手的准确性,是感觉的准确,是眼、手感觉的一致与协调,是一丝不苟的造型习惯,是从物象观察到形成感受,从感受到组织画面的全过程训练。
形准是各家各派都不放松的要求,而"写实"是绘画训练之中最基本的,它体现着一切绘画风格的根据,是一切"变形"以至"抽象"诸种风格流派得以发展的源头之水。
2.完成立体塑造。
实现画面的充分的立体感;塑造出物象的'完整的结构和它的整体的空间构造。
(1)光影与明暗。
眼睛所观察到的明暗变化,在物体上大约有几个原因。a.固有色的明度;b.物体的质地;c.物体的形体起伏。从造型角度出发,我们特别重视形体起伏造成的光影明暗。
用眼睛抚摸物体的表面---可以把眼睛所见的明暗光影理解和感受为其表面的起伏。
(2)明暗与结构。
结构是立体塑造上的一个"目标",是明暗手法和线描手法都要达到的一个目标。
在基本训练中,坚持以充分的明暗手法来塑造立体,不仅训练了明暗手法本身,更重要的是逐步养成全面立体观察、立体感受的习惯,习惯于形体结构与明暗视觉之间的转换关系,习惯于对造型的细致丰富的感受方式。这些习惯一经养成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未来任何风格手法的造型之中,形成一种可贵的素质。
(3)物象结构与空间构造。
全部深深浅浅的调子如何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靠的是归纳与整理。归纳与整理的主要原则就是物象的空间结构,就是把调子理解为面,把面理解为体的一部分,把体再理解为全部构造的一个组件,把这些组件再全部安装穿插为完整的空间立体结构。
不得法的明暗造形--无节制地分析明暗层次,割裂了明暗手法与立体造型之间的依存关系,孤立地画明暗,它与线描中无节制地描写头发丝和衣纹一样造型上不得要领。
3.作品的整体感。
这是作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要求。包括:
(1)、画面因素自身的整体性:线的组织,黑、白、灰布局。
(2)、造形本身的整体感:体现在形的轮廓、它的立体塑造上;体现在能够把无数细节、无数层次、无数转折都贯通起来,统帅起来的整体观察上。整体性实现在各个局部之间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关系"上。
训练整体感就是训练正确的观察方法。
正确的观察方法、明确的整体感受是造形整体性的根据。
画面"不碎"并不就有了整体感,画面形象有了逼人的生命力,这才是整体。
形成的证明。
整体性不是一种"招数"或后期处理。
讲整体要真诚、中肯、言之有物、要领鲜明、细节充实。
五、石膏像写生的画法步骤(全因素素描)。
1.画前准备观察思考。
全面观察、体会形象特征、选择作画角度、分析石膏像美之所在;分析其基本。
结构状态,预想画面效果。包括构图、形体美感、光线色调及表现方法等。
2.构图、比例、基本形。
(1)、在画面中合理安排、确定石膏像大体位置,要考虑石膏像的形体构成及其体现的动势表情等。考虑空间的安排及视觉中心的位置,定出上、下、左、右最边缘的位置。
用光影表现与用结构表现,背景的要与不要,在构图上是有差别的。
(2)、利用辅助线找出头、颈、胸、基座大的比例、动态关系,确定五官位置(五官透视要正确),抓住动态特征。
要检查重心是否稳定。
找到中心线有利于五官的位置确定及头部动势的把握。
(3)、找出头、颈、胸等部分大的平面基本形,可根据感受对各部分基本形状特征加以适当夸张,抓住大关系。
用长直线去画,用笔要松动,跟着感觉走,不要缩手缩脚,也不能画得太重太死,要使画面保持一种灵活可变状态,便于以后进一步调整、深入。
3、基本结构。
有意识地确定石膏像的主要结构骨点、高点的位置,找转折,用几何形体的概念去理解每一个形体;要注意找到人中线的正确位置,两边同时画,透视要准确;画每一个点或形都要同时关照周围的形,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此阶段就要从整体出发,找大的关系,细小的东西可在深入阶段解决;尤其是头发、胡子等要分组找出前后、虚实关系,不然就会过早陷入局部。
打轮廓用笔用线也要有轻重、虚实、有节奏,以产生整体和谐、统一的效果。
打轮廓要尽量凭自己的感觉画出正确的形体结构,过于依赖比较、测量会失去感觉的敏锐,产生不良后果。
4、画出大体明暗关系。
(1)、分明暗面。
此阶段要求沿明暗交界线,将所有的明暗面淡淡涂上一层灰,将与石膏的白成明显对比的背景也淡淡涂上一层灰,此时石膏像便初步呈现出立体的形与光感,空间也由此而呈现。
此阶段可以不分深浅,但线条排列要紧密,不可潦草。
(2)、分明暗层次。
此阶段可按由重至浅的顺序将画面上的调子分成若干等级,如音乐之音阶,从最重处开始画上一遍。此时仍是大体明暗阶段,涂每一部分皆从明暗交界线开始到形体投影边缘为止。稍有变化,千万不可过早深入局部,尤其暗面的反光一定要呆在暗面里边,灰面与亮面可暂时不管。
5、深入分析反复调整。
逐渐丰富细节,找到各形体的转折,使形体结构更加紧凑,头、颈、肩的造形关系更加明确具体。
调子顺序排好后,即可一遍一遍深入下去。每画一遍加重一层,内容丰富一层,形体感愈来愈强。灰调子及亮调子逐步显现出来,直至完成。
深入阶段要珍惜每一笔的调子,每画上一笔都必须是表现的形体结构与转折,否则只是加重便失去了意义。要加强对形体结构的认识与理解,运用素描的造型手段及明暗与虚实的对比,主观地去把想要表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对象。
在作画的时候要经常用一些观念审视自己的画面。诸如体积、厚度、光感、整体、空间、主次、节奏等,尤其是整体观念时刻不能忘记。隔一段时间就要站出来远观自己的画面,以便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要避免出现灰、花、脏、腻、浮等易出现的问题。
(基础较好、整体把握能力强的同学,明暗面分好后可采取局部推进的办法,一步画到位。)。
6、回到整体、概括完成。
深入细节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细碎、灰、花等弊病,因此最后还要进行大关系的再整理,从而使整体造型更加明确、突出。个形体处于自己应有的位置,黑白、虚实效果也更加强烈。
此时更不要太依赖于客观对象,不敢越雷池半步,或只跟对象比。画面要有主有次、中心突出、形体结实、协调统一。
局部与整体是绘画过程中每时每刻都碰到的一对矛盾。局部刻画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体,每次对细节深入一遍都应是对整体的理解更深入一层。
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处理得好坏是鉴别造形能力高低的标志。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给一个字加上一部分组成本单元学过的新字,在组成词语这样的练习,复习本单元学过的生字,同时渗透一种学习生字的方法。
2、通过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
3、通过为句子中的“深”选择恰当的解释,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据词定义的能力。
4、排列错乱句子的练习,训练学生读懂一段话,并且知道按照先后顺序这段话应该先说什么,接着说什么,最后说什么,懂得说话要通顺连贯。
5、通过阅读短文的练习,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6、通过这次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口语交际的练习,使学生对身边的一些事有自己的看法,并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学生认识到平时应该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7、本次的习作,要求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空白的第2幅图的图意补充完整,再连成一段话写下来,培养学生看图写话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据词定义的能力,以及阅读训练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给一个字加上一部分组成本单元学过的新字,在组成词语这样的练习,复习本单元学过的生字,同时渗透一种学习生字的方法。
2、通过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
3、通过为句子中的“深”选择恰当的解释,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据词定义的能力。
4、通过阅读短文的练习,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渗透学习生字的方法,提高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据词定义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读一读这些字。
2、思考,看看本单元都学过哪些和这些字相近的字。
3、独立完成。
1、出示:希望愿望盼望问:这三个词语有什么区别吗?(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区分用法。)。
2、指名读句子,口头填空。说明理由。
3、独立完成。
4、根据此法,分辨乖巧和灵巧,并进行填空。
1、指名读“深”在字典中的解释。
2、根据词义,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1、自由读一读短文,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那么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么?
3、那么你能不能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一下。
4、独立完成。
5、集体订正。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十
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是教学活动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数学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组织灵活多样的兴趣小组学科教学是班级授课制,教学目标面对全体学生,教学过程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材进行。但是,实际上,学生由于家庭影响不同,学前教育不同,性格特征不同,个人天赋不同,对数学学习的需要程度和能力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为解决统一要求与实际差异之间的矛盾,在活动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自主选择兴趣小组。可以参加本年级兴趣小组,也可以自发组织兴趣小组。打破统一的课堂教学要求,选择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唤起和保持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好奇心,充分利用外部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选择新奇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中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长方形,学生需要用头脑中原有的长方形的表征来判断,还要观察每个长方形所处的位置,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不漏地数出长方形的个数。这种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的学习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选择活动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根据"切身性策略",学生如果遇到自己过去经验中熟悉的东西,与自己未来目标相联系的事物或使自己充当主要角色的事情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小组可以应用这一策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三)选择活动内容应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内容。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基本数量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解答简单的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可以应用基本数量关系,采用灵活的解题方法解答有趣的应用题。小组的活动内容来自课本,高于课本,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选择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应注意新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趣"字上下功夫。
四,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组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必须让学生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学生在学习活动,体育运动,社会交往和其他方面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情绪体验。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皮亚杰主张组织学生从事各种形式活动,使学生主体与外部环境客体发生积极作用,通过思维过程的同化,顺应,不断丰富认识结构,发展智力。开展活动,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行动起来,如"数学知识调查活动","故事会","数学园地设计"等,人人带着任务参加,从筹备策划到具体实施,从查找资料到总结成果,从头至尾参与,能得到全面锻炼。有一次,趣味小组在年级里举行"有问必答"活动,搜集和编辑趣味题,发信给外班同学请求答复。同时自己也准备回答别人的问题。在有问必答活动中学生学会查资料,学会编题,学会写信和发信。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开展活动,可以使客观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感觉形象,并依赖感知觉进行思维,形成抽象概念,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物,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我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因此,组织兴趣小组要在"动"字上下功夫。
四,组织兴趣小组要挖掘内部因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长久。
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猎奇,是不能持久的,只有转向内部动力才能长久保持。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十一
2·熟悉和了解学生的足球基础和水平。
3·使学生熟悉控球、传球、射门等基本教学内容和思路。
4·教授简单的足球知识。
1·纠正学生错误的踢球动作和习惯。
2·讲解控球、传球和射门的正确方法,尤其是脚型和身体的协调性。
3·使学生通过长期训练,养成良好的球感。
1·至少每3人使用1个足球。
2·学生必须穿着宽松的运动服和较为专业的足球运动鞋。
3·足球场地必须干净、平整、松软。
1·个人结合球训练,主要是控球。
2·分小组传接球训练和抢圈训练。
3·分队比赛。
4·教师口授足球知识。
5·师生及学生之间讨论。
第一次活动。
1·师生初次见面,互相介绍问候。
2·老师讲明足球课堂的注意事项。主要有:
(1)衣着方面,要求每次上课必须身穿宽松运动服,运动鞋。
(2)上课期间,注意安全,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时不宜过猛,运动后要做放松运动,身体不适要及时向老师说明。
(3)师生和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学生不得无故旷课,有事需请假。
4·本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
(1)了解学生的足球基础。
(2)示范正确的控球、传球、射门动作。
第二次活动。
练习上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基本掌握控球、传球、射门的基本动作。
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通过报刊、网络等了解足球球星和球队知识。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十二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正确处理同其他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之间的关系,加强校内的横向联系;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增进校内外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1、课前让学生收集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既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探究学习等能力。我引导学生通过请教父母、查阅书报、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的资料,鼓励学生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收集了各种图片及文字资料。在查阅收集的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认识,为课堂上同学之间的交流展示、资源共享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采访、调查、参观、听报告等形式亲身体验,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认识,帮助他们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知。课堂教学中教师再联系这些材料进行点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就有了深切的体验和理解,容易变成自觉行为。
3、课前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校内的公益劳动,打扫学校公共场所,清洗拖把池,冲洗厕所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上街跟清洁工人一起打扫马路,捡垃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道理,明白劳动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爱劳动的人才是真正的心灵美。通过课前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教育自己,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品德与社会课后,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少先队活动、道德实践活动,组织模拟活动,搜集各方、谚语或组织收看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1、社会调查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有关的思想观点、知识和行为要求。
2、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特点和少先队活动的特点,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围绕品德与社会课某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组织有关的主题中队活动,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以巩固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
3、知行统一,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品德与社会课后要根据行为要求指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把认知和行为有机统一起来。
4、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后组织模拟活动,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得到熏陶。
5、品德与社会课后进行其它的有益活动,达到教育学生,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如要求学生在课后根据教材的有关内容搜集谚语、格言、名言,举办报告会;组织收看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等。
总之,通过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课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德育的整体功能,巩固和发展了课堂教学的成果,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十三
在暑假,学校组织了一次队干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队员分成若干组活动,有的组员去社区敬老院帮助老人。我们的组就分到六榕街社区搞清洁卫生服务。
一路上队员们有说有笑,有的拿着扫把,有的拿抹布、有的拿着水桶。大家一到小区就马上分头工作了起来。我的任务是打扫垃圾和浇花。
首先,我拿着水桶去打了一桶水,然后拎着水桶一边沿着花基走,一边用手把水往花草上泼。浇完花后,我把桶里剩下的水往一棵大树上浇。然后就拿着扫把开始打扫起来,地上的垃圾还真多,人们随地扔的纸巾、饮料瓶子,还有满地枯叶,这时我学着垃圾分类的方法,把所有垃圾打扫完后,就开始按不同类的垃圾分开放在垃圾箱里。就这样我围着小区不停地打扫。头上的汗水像水珠一样一直不停地从头顶流下来,热得满脸通红,裤子也被水给弄湿了。啊!原来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多么辛苦呀!这时一阵微风吹来,真凉快,喝足了水的花儿向我点了点头好像在跟我说:“谢谢你,小姑娘。”我看见被我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地面,还有那茂盛的花草树木茁壮地成长,我心里乐开了花。队员们也个个干劲十足,不怕脏,不怕累,看到劳动后焕然一新的成果脸上都露出了劳动后的喜悦。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我们的劳动实践能力,既美化了环境,又提高了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清洁社区,美化家园是靠大家一起创造和维护的。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十四
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由“理想课程”转化为“文件课程”,形成了国家的课程计划和课程开发指南的整体框架。鉴于全国有许多地方已全面启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对该课程实施者和部分学校管理者进行了访谈,以此分析目前的实施情况,并为后阶段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反思之一:课程价值的追求与现实取向的偏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价值在于弥补单一学科课程的不足,通过它全新的教学方式的辐射,带动学科课程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然而,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该课程时的价值取向却发生了根本的偏移。一是某些学校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导致课程实施中出现许多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如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提升学校品牌为惟一价值追求,当有上级检查时开出一些课来做样子;二是在经济体制转换的复杂环境中,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从传统的集体主义向利己主义偏移,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决定对工作的取舍和投入精力的程度。调查发现,有大部分教师在课程伊始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失去了热情。因为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复杂、琐碎的指导工作和相当广泛的指导空间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精力,而经济收入却不如中考考试科目。
反思之二:课程执行的难度与教师素质的薄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教师要设计整体的活动方案,在活动方案中要对学习内容、目标要求、组织方式和时间分配等做出安排;在组织实施活动课程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这门课程的特点又决定了没有现成的适合所有学校和班级的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因此,该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追溯教师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和毕业后作为教师所受到指导的过程,主要是在分科教学的环境中,受学科教材、教法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多年来所受到的影响以及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使他们更适应传统的学科教学形式。在完成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观念上的滞后,对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目的不明,对其本质不了解。一些教师认为让学生玩玩、说说、动手制作即为活动课。在活动中学生、教师的地位、任务不清,教师不知道使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去活动,离不开教材的束缚,摆脱不开“教”的方式,在头脑中缺乏学生自主活动的概念,面对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往往是束手无策。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的改变更是受简单的分数评价的影响,教师更是感到不知所措,有的学校甚至干脆忽略评价这一环节。
反思之三:课程概念的混乱与理解操作的困惑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左右的教师不清楚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的`内容、学科兴趣小组内容、学科课程中实践活动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原因之一是这些概念是专家学者的研究术语,基层教师很难分清其中差异;加上许多活动课教师兼任学科教学工作,这样的状况可能使两类课程混淆不清。原因之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规定本身具有很多的模糊性。教育部的文件虽然规范了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的主要内容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信息技术教育四大块,但仔细研究这些规定,发现四部分内容的划分有很大的模糊性,使操作者感到困惑。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存在于任何课程领域中,在综合实践活动其抽取出来与其它三块内容并列,概念上有叠加重复之嫌,更令许多老师难以理解,在实践中也难以单独操作。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常常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技、信息技术教育发生联系,它作为通适的学习方式比单独列为课程内容更利于课程实施。另外,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有较大不同,而且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完成,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多以信息技术为探究手段,或作为获取信息和资料的途径。再者,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单独的课程领域更为合适,因为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有很大差距。据有关专家解释,综合实践活动四大课程内容之所以使用一些原有的名称,如劳动技术教育,只是怕取消后对课程改革会带来阻力,延用原名是为了便于教师接受新课程。但实际上在新的课程理念的规范下,原有劳技课程与内涵现在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反而带来了对新课程认识把握上的困难。
反思之五:课程支持的需求与现实地位的缺失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难度,不亚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废科举、兴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难点。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形态,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的关联性最强的,实施时涉及的课程资源最为宽泛复杂的一种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地方课程改革需求和支持、学校校长的重视程度、学校教师的特点、政府和相应机构的协助都有密切关系。然而调查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在绝大部分学校中被作为一门还不够成熟的新“副科”地位存在,缺少应有的关注,课程支持严重不足。实施的难度与课程相关支持程度不成正比。对于我国长期形成的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机制,对于一贯采用分科教学的学校教育(包括师范教育),对于一贯重视考分的社会现实背景而言,这种情况都有其存在的现实必然性。实施过程中种种偏差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实施过程中缺少相关的支持。
调整措施: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偏差与不足,应作以下调整。
1.教育行政职能机构应建立专门的部门对活动实施进行专门管理,加大督导力度,坚决纠正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2.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室也应有专人负责(因为其它学科课程都有专门的教研人员)。这样便于经常开展常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撰写经验论文、分析活动方案、编制活动案例,提高自身认识,组织教师相互交流,传播先进做法和经验,给一线教师多创造锻炼机会。另外,要集中市、区教研力量对教师在掌握活动课基本规律、活动方式、指导方法、评价措施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操作层面的指导。
3.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因其它课程领域均有“科组”负责),并形成倾斜的管理评价机制,营造课程改革的氛围,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创新人才和传播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
4.大学或师范学院应进一步增强对教师研究专业性问题的支持。专家、学者要为教师进行理论层面的辅导,包括国内外教育形势与知识经济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发展、沿革等内容。
5.地方政府要形成配套的教育政策和氛围,以拓展实践活动基地。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十五
知识与技能:学习折、剪、卷、粘等纸造型的简单方法及制作拉花的方法,并能根据拉花的用途设计制作出一种以上的拉花。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和参考示意图进行制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及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
重点:初步学习参考示意图进行制作的方法,并根据拉花的用途,使用多种纸材、运用纸造型的方法设计制作出不同的拉花。
难点:剪刀的使用与控制,拉花的不同表现方法,折叠后拉花的展开技巧以及有规律的组合体现出的拉花的秩序美。
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能使用一定技巧将一张纸在不发生断裂的情况下变长吗?(生尝试)。
出示课题《多彩的拉花》,出示制作方法:拉起来,粘起来,连起来。使生对拉花的制作有一个浅显的认识。
1、拉起来,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出示图形,请生感受纸张的变化)。
2、学习制作课本上第三种拉花形式。
(1)拿出纸张,画一画,剪一剪,(注意与纸边留点距离),拉起。
(2)想一想,它们是怎样被拉起来的?
(3)询问学生学会了吗?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巩固。
3、比一比,谁的创意更有趣?(出示例图:蜗牛排排队,雪娃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学这个样子,剪一剪、拉一拉。(学习书上第一种剪法)你是这样做的吗?确认孩子剪的方式是否与课本一致。
5、比一比,谁的拉花长,为什么?
6、你观察出来了吗?(思考,得出结论:剪的线条越细,拉花越长)。
7、做一做,连一连出示三种拉花,请生连线,思考这几种拉花是怎样做出来的?
8、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样子的拉花,他们是怎样做出来的?
(使用粘的方式)。
9、你能想出多少种粘接方法?
10、挑战新任务(书上第四种)。
说一说,制作拉花时应注意什么?
剪、折、粘贴的制作方法不同,拉花就会千姿百态。
拉花不仅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还可以怎样运用?
你想把拉花装饰到哪里?(图片展示)。
做一做,连一连(书上第二种)。
课外实践活动教案(实用16篇)篇十六
今天,我们四个年级的学生要去参观抗日博物馆和汇源果汁加工厂。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踏进了校门。小鸟在枝头唱着欢快的歌,风儿轻轻地掠过玉兰树,柔美的枝条在为小鸟伴舞。
我们坐上了校车。过了一会儿,我们看见了许多成熟的玉米排成一队躺在家门口。路上的车辆渐渐少了起来,还看见有许多的水沟,有的深,有的浅。我知道,快要到站了。
在抗日博物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地道。我们从一个口进去,里面并不黑。里面有一些单人隐蔽处。如果洞被敌人发现了,人们就先躲进去。洞内有一些台阶,有的很陡,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去。过每个小洞口都要低下头,慢慢钻。快要到第一个出口了,台阶越来越陡,我只能扶着把手慢慢地走。我们还爬了一小段梯子才到了出口。这个出口是在锅台里。
第二个地道里有翻版。翻版是一块可以翻转的板子。如果遇到危险,就可以立即翻出去。翻板是不怕火不怕烟的。第二个出口是在井里。从几节台阶爬上来。我还知道,有的地道口在床上。地道把每家每户都连在一起。鬼子一来人们就钻进地道里,让敌人找不见。敌人走后,就钻出来继续生产。我想,那时的人们是多么的有智慧啊!我喜欢这次秋游,它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