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分配教学时间和资源,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高效性。教学计划不仅仅是一份书面材料,更是教师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需要教师精心编写和细致推敲。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一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改变当前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对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促使农村历史与社会教育更快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一件大事。本文拟从分析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出发,并提出一些粗浅的改革办法,旨在引起历史与社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让大家共同研究、改革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学,从而培养农村孩子的历史与社会能力,提高农村历史与社会教育水平。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二
关于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问题已有许多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论点:
(1)从“特殊认识说”出发。认为其主要的问题是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素质。
(2)站在课堂教学“生命”的高度,认为其根本问题是把丰富复杂的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认识活动,从而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连传统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难以有效完成。
(3)从教学原理学视角把教学缺陷归纳为教学失衡、教学专制、教学偏见和教学阻隔等几个方面。这些观点和研究各有特色和合理之处。对进一步研究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起到了拓宽思路,丰富知识作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在农村初中多年的历史与社会教育研究的经历,在结合吸纳中外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目前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有效性缺失问题。
造成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重要方面。
1、班级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
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一般是一样的,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以课文阅读教学为例,在一堂课中,学生获得分析课文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参与分析课文的全过程,3/5左右的中学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全篇课文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困难学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为此,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而造成的。在历史与社会学习连续教学中,初始学习上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因此,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是目前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2.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差。
课堂教育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据笔者发现在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用工作等现象。有些教师片面高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出现教学密度量大质差。
3、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
现代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理论根据教学水平的高低把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分为记忆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维性水平三种类型。
记忆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独讲学生被动静听,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知识缺乏迁移度。
理解性教学强调系统地理解,记住讲授内容,但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嚼烂后的被动理解,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思维性水平的课堂教育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理解,而且更强调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全身心地主动积极参与整个教学的思维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中,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表现为“学大于教”,实现知识结构的迁移。
我在几年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初中大多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停留于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极少。
(二)创造性缺失问题。
创造性缺失问题是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现代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采用了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管理方式,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的事来套装的教育课程和方法,甚至包括一整套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体系。这种大规模机械复制的逻辑与创造性发展逻辑是格格不入的。可以说,重机械训练,轻创造性培养,在许多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性的泯灭。即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和创造性,也使所学的知识几近无用。
2.在教学方法上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译思维、轻归纳思维。
现代心理学指出,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一样,都在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重逻辑分析而轻直觉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如历史与社会阅读教学法的步骤常常先解词释义,再分段分层,最后归纳中心,但却忽略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的把握理解。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对双基和分析思维训练有益,但由于教学中相当长的时间用于研究细节,最后才将学习材料归纳为完整概念,因而学生在相当长时间中往往处于见技不见树的状态,被老师领着走迷宫,这显然会阻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重逻辑演译轻逻辑归纳的弊端。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全面训练,损害了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也是目前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创造性缺乏的重要原因。
3、课堂教学缺乏现实意义和人性化。
目前,我们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仍然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学生整日沉浸于多种符号的逻辑学习中,单调乏味的生活成为课堂生活的全部内容,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因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与社会现状脱节,从而使得历史与社会课堂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要点燃这颗火种,仅有认知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三)主体性缺失问题。
近几年来,教育界掀起的“主体热”方兴未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但是,从实践层面进行观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生成机制缺失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
教学中有经验的历史与社会教师一般教比较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局面,把握教学进度和怎样“讲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教师自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背后,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却被忽略甚至出现了以教师主体性代替压抑学生主体性的情况。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例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是极大多数的,而学生提问,提出异议及其它的行为是极少数,对学生而言,师生交流行为基本上是一自“听师由命”的非自主过程,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活动。
2.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在学校尤其是作为基础课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多种交往中形成发展的。但是目前历史与社会教学体系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学生个体的单向交往,教师与小组,学生个体与个性,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主体交往严重缺乏。根据笔者的多年调查发现,一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主要是单向的静态沟通;群体之间的动态的交往极为缺乏,每个学生只是作为单独个体在课堂中学习,班级集体很难发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作用。
(四)情感性缺乏问题。
情感发展不仅是历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似乎忽略了情感培养这一重要内容,情感同素质多作为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认识发展的催化剂和手段,与已有十分完整体及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历史与社会情感教育显得落后缺乏科学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性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的聚类分析发现,目前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缺乏情感目标和内容。一般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依据主要是适于完成认知和技能目标的系统控制论和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教学设计主要以“技术”的眼光看待和处理教学,强调的是教学方法、媒体等“物”的因素。而忽略了个人的价值和情感。与此相联系,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却限于书本知识传授这一简单的功能,其实是关于如何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了的方法体系和固定化了的课堂教学程序,以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明显缺失。
2.教学中的情感阻隔。
情感阻隔主要是指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上下不能沟通,难以融洽,不易接触的病理现象。调查表明,目前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状况普遍不能令人满意,20%的学生与教师缺乏起码的沟通。20%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许多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甚至出现教师体罚,侮辱,歧视学生的严重现象。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三
历史是一门让学生了解和探索过去的学科。作为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各种课堂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他们对历史的思考。通过这些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良好的教学设计对于历史课堂的重要性,并取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针对性设计确保有效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首要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兴趣。然而,仅仅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并不能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我发现,针对性的设计对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和促进他们获取知识至关重要。例如,在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组研究项目,每个小组研究不同的国家参与战争的原因和后果。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历史事件。
第三段:创造性教学促进学生思考。
历史课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经常设计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教授美国独立战争时,我组织了一个模拟战斗,让学生分别扮演英国和美国的士兵,体验真实战斗的困难和挑战。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段:多媒体辅助提升教学效果。
在现代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历史课堂中,我经常使用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来辅助教学。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使他们对课堂内容更加感兴趣。例如,在教授古代埃及文明时,我播放了一个有关法老建造金字塔的视频,让学生亲眼见到古代埃及的壮丽建筑,激发了他们对这个时期的兴趣。
第五段:形成性评估推动学生进步。
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性评估是促进学生进步的有效方式。我经常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小测验、讨论和作业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评估方式,我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我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指导,鼓励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
总结。
通过对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和反思,我认识到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有针对性的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可以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多媒体辅助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性评估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我将继续不断探索和尝试更多的教学设计方法,以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四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缺失问题严重抑制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了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场攻坚战。在这里笔者分别对提高教学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先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的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2.重视学生自主行为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个性和创造性直接相关,压抑个性发展就会抑制创造性欲望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人行为是由以有意识行为――无意识行为和独立行为――角色行为为纵横坐标构成的“两元性与两重性的交叉图解”,从第一区域到第四区域分别构成了直觉行为区,习惯行为区,确认行为区和自主行为区。其中,第四区域集中了最多与创造有关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聚焦思维,扩散思维,多维思维活动,是培养创造性的一个核心区域。教育的功能在于按照社会的要求综合平衡地发展各类行为,只有各类行为协调发展,才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然而,当前学校推崇的是确认的,习惯的“角色行为”,而抑制了自主的,直觉的“独立行为”过于重视角色教育而忽视对人自身的教育,从而造成重共性轻个体,重服从而轻自主的“行为失调”病症。创造活动最集中的“自主行为”区域为素质教育的盲区,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应从当前教学实际出发,我们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改变教学中存在的各类行为培养的失调现象,从而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罗杰斯曾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常偏离常模的思想受到压抑,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的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情绪激动,有跃跃欲试的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4.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缺失与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设计情感有直接关系。现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强调的只是教学的科学性,即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别是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从而加剧了教学的情感性缺失;影响了真、善、美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首先,要重视历史与社会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要教师考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个别的教学组织形成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既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提高。其次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论中的动力作用,并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始终。再次,要重视认知操作活动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最后,还要重视对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怎样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好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好历史与社会。
5.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实际,加强兴趣培养。
从学生学习的整体看,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按照青少年情感发展的规律,把情感培养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这方面,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在实践中总结提炼的“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最浓;课结束,情趣存”的愉快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所谓“课开始,情趣生”,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要以趣激学,引发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举趣盎然,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课进行,情趣浓”,就是教师要以趣导学,通过设疑介思,指导方法,以指引等手段,使情知发展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课结束,情趣存”,就是在教学的最后阶段,通过教师的及时讲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对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总之,通过上述粗浅的分析,笔者旨在促进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出历史与社会在素质教育中应有作用,提高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的质量。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五
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以便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
一、任务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在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7课是《剪贴图形》,其中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2][3][4]。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六
第一段:介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200字)。
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过去的人们、事件和社会变迁,从而理解现实世界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然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和批判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深入理解。
第二段: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200字)。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任务。例如,在教授二战中的纳粹集中营时,教师的目标可以是让学生理解纳粹政治迫害的性质和影响,并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思考不同观点和观察史实。此外,教师还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既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包括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活动(200字)。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引导讨论、组织角色扮演、使用多媒体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驱动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或观察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物和遗址,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第四段:评估与反馈的重要性(200字)。
评估与反馈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合理选择评估方式,并将其与教学目标对应起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外,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发现错误和不足,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通过评估和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关键。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以及评估与反馈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和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历史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批判思维的公民。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七
朱慧许颍。
教学设计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对今后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任务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西城区小学计算机试验教材第二册中的第七课,研究的是windows画图软件中的“粘贴自”和“复制到”两条命令。教材中的第七课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再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本身也会带给课堂一些教育点:如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等。根据本课的任务,也考虑到一些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
根据以上想法,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知识:(1)理解“粘贴自”命令的含义及作用。
(2)学会利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
能力:(1)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
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1)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植物、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二、任务教学的设计。
为适应本课的教学需要,考虑到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做一件有趣的事。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朋友”的外延很大,可以是自己的同学朋友,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这样,不仅学生能够充分地使用“粘贴自”命令,而且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漂亮,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讲爱护环境、爱护动物植物的思想。
因此我们的任务教学设计主要可以归纳以下几点:见表1。
表一《在“画图”中插入图片》。
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途径。
知识学会在画图中运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1.插入“好朋友”的自画像图片2.插入“动物、植物、背景”图片,完成作品“我和好朋友”
情感1、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3、渗透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渗透植物、动物都是好朋友。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完成任务时,要求学生互相帮助、提示要点、出谋划策。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好朋友”这一主题。4.在“好朋友”主题下提供的资料包括同学的自画像、各种可爱动物、美丽植物的图片,演示作品中也设计为既有人、又有动物、植物,暗示好朋友的范围,调动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这个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我们和学生都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达到了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这个突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对比“复制、粘贴”和“粘贴自”两种方法中我们只选择研究“粘贴自”的方法。
在同一文件中对部分图形进行复制粘贴,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但这个操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操作系统中一般情况下隐蔽工作的“剪贴板”,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运用想象力,(即便给学生演示了“剪贴板查看程序”以后),并且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在一个文件中如此,而在两个文件之间进行复制粘贴就更难。现在,要让学生到两个文件之间去复制粘贴,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然而对于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除了要考虑本身的技术问题之外,运用复制粘贴方法插入图片,还有可能对源文件造成改动,从而破坏原有文件,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还要考虑文件的只读属性,累加起来的难度更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模仿。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活动时间,与其学生弄一个一知半解,不如还是放弃这部分教学,专心研究“粘贴自”。
2.“粘贴自”命令的教学。
“粘贴自”命令的操作难度并不大。但是如果想把它彻底讲清楚是很难的。它同样涉及内部不可见的变化,这种变化到底要不要讲给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不合适的。
因此,我们就在让孩子根据已有经验自行探索“粘贴自”命令的使用方法上下功夫。“粘贴自”的命令名由老师告诉学生,它有怎样的作用呢?它应该如何操作呢?我们交给孩子自行去探索。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以后,感受这个命令的作用,感受它的方便快捷。然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的领会,解释“粘贴自”的“自”,这个字理解准确了,这个命令就比较明白了。
四、重视细节处理,合理安排教与学。
1、课前的知识准备。
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大到整个小学阶段、小到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应该有整体的设计和构想。让知识、任务前后联系、学习成果互相利用、同学之间达到共享,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知识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项学习成果如果能多次利用,却又有很多新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学生也不会生厌。
在前面的画图教学中,安排学生画“自画像”,复习了学生对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颜色的调整等等画图知识。对于学生画画的要求就是:仔细观察自己的特征,表现、适当夸张这种特征,看谁画的最像自己。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感兴趣,画自己毕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任务帮助学生把画图的种种工具串联了起来,哪种工具适合完成什么样的操作、哪种选项适合完成什么效果他们都会在实践中更加深入的领会。在完成这幅作品的时候,老师注意了与美术课融合的问题,请美术老师给学生讲脸部的造型、讲画人像的基本技法,这样,学生在用计算机画画的时候,所掌握的就不仅是计算机知识,他们的美术知识也不仅只应用于美术课堂。
另外,完成自画像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关于对文件进行保存的操作。文件的保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项比较难的操作。而“粘贴自”命令要求学生必须到指定的文件夹寻找制定的文件,他们必须对文件的保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方法。画了自画像,可以帮助学生自然地提出保存要求,强调保存文件的操作重点,使学生在运用“粘贴自”命令时相关难度降低。
自画像完成之后,安排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新任务---做你的双(多)胞胎兄弟姐妹。学生对完成这个任务兴趣高涨,在完成过程中,就涉及了对图片的选定、复制、粘贴、移动、改变大小和位置等多项操作,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这些方法、技巧在完成本课的任务时都用得上,而且教学非常自然、毫不生硬,前后也不重复,学生会通过若干课程的连续学习逐步发现,自己的本领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生动有趣。
2、课堂的引入。
灵活、新鲜的课堂引入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引入要有趣、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本课老师利用了学生们画的自画像,设计了“猜猜这是谁”的环节。让学生猜猜画面上的同学是谁。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而且,能够很自然地引出:我们自己在画面上多孤单呀,要是能和好朋友在一起多好!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的合作。
小学计算机房的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做到一人一机。这当然给教学带来不便,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练习要占用的双倍时间。但这也给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带来了自然的需求。学生两人一组,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影响双方的学习。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与指导。如:什么时候两个人分别练;一个人练习的时候,另一个人做什么;什么时候两个人一块做,一块儿做的时候两个人怎样分工等等。两个人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也要给与解决并及时给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较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它同学去学习。
4、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计算机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样,光靠老师一人的力量,真难得面面俱到。在本课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任务,对这样的孩子,一般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以补充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大家都有事情做、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时,应该用希望的语气,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候,也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别人的优点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五、教学实践体会。
最后,从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在“粘贴自”操作的菜单作了画龙点睛式的讲授,大部分时间是通过师生对话和学习讨论,加上教师总结来得出结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节课学生基本处在兴趣状态。一开始从自画像基础上做合影这任务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兴趣。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展示了更好的内容,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求知和实践的欲望。最后,提出了要取图中某部分的图怎么办?为下次课打下了伏笔,难度适中。
2.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粘贴自……”,不但进行了强化的处理,而且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如开始利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既烘托了气氛,又为后面教学做了铺垫,也进行了语文的教学,一举多得。后面通过学生的解释、讨论,不但使学生把简单的操作上升为概念(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粘贴自”的讨论,不但解决了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渗透教育。
4.这节课不但学习了信息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友爱(把同学的自画像粘贴到一起),语文、构图、爱护动物等知识。是一个综合性课,但又显得自然,不是贴标签、生拉硬拽。
5.这节课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操作,而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其他美学、语文、思想等知识。
但是,本课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不够充分,学生思路还不够放开,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
以上是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学会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学科实施教育的点滴体会”
2、“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第4期。
3、西城区小学计算机实验教材-吕品主编。
4、教育科学研究20第8期。
姓名:朱慧、许颍。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八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核心的内容。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呢?我觉得应该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共同去努力。
一、不可忽视的教师主导作用。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先进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策划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不被新的形势淘汰。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教师由原本围绕着“本本转”转变为“围着学生转,以学定教”;从“以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转变为“以教材作为师生展开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为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做好了心理上的铺垫。
2.教师要提升专业素质。
“高效课堂”还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高效课堂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来主导。“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教师要不断学习来充实提高自己。我们还要好好学习新课程理论,学习教材教法,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每个人更应该努力做科研型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的教师,在日积月累地努力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转变教学方式,以生为本。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对一线教师来说,应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在转换师生角色上,积极探索和构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变革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以活动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转变学习方式上,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模式。
(2)重视教学设计,加强“预设”。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更重要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程序,突出每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课堂高效的保证。要切实做到认真解读教材,优化教学方案,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译“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就为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优化课堂教学细节,突出实效。
“细节决定成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40分钟时间,科学地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像艺术家那样潜心设计,精心雕琢每一堂课。全情的投入,注重研究,于细节处下功夫,那么就一定能呈现出“学不厌,教不倦”的和谐氛围。
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精品,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出高效课堂。
二、毋庸置疑的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我们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出高效课堂,必须让学生学得愉愉快快、轻轻松松,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从教以来,一直明白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性,所以总是努力争取做到。学生的情况总是千差万别的,要想做到真的很难很难。有时候想想,一只手伸出来总是有长有短,我为什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某一个要求呢?但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尽可能的让他们成才。我们应给予他们深深的理解,并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你会发现他们是值得你去爱的。
(1)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少教师课堂教学时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个环节套着一个环节,节奏非常快。看上去教学非常紧凑,但效果又怎样呢?学生好象是“赶鸭子上车”。所以,高效的课堂教师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教材。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2)课堂教学要“提优―推中―补差”相结合。课堂教学,就要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学得牢,差生跟得上。学生的智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何提高学生,发展学生,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要针对学生情况对他们进行点拨、调动,努力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课堂上采取“提优―推中―补差”相结合是高效课堂的具体表现。
2.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学法的指导。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法的指导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教学中,在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都会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把所学知识整理、概括、分类,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数学学科更讲究学法,我们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在小结中发现,在发现中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法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强,课堂也一定会越来越高效。
3.课堂教学还必须准确把握“生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好教学的“生成”。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预设”已经不重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学情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敏锐地关注学情,注意把握好方向,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也因“生成”而高效。
总之,当我们的课堂教学处于教师精讲、善导、巧评,学生乐学、会学、优学的状态时,那一定是充满快乐、激情四射、散发诱人魅力的高效课堂。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九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即将讲授的课题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总体构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各个环节的预先计划。教学设计比传统备课更注意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具体教学实践结合,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强调教学情境的策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将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能力,因此,一份设计精妙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前提。笔者有幸参加了镇江丹徒好课堂比赛,下面就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例,从教学设计的构思与操作层面谈一些认识。
关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毁灭中国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明确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结合《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说出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主题。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笔者多渠道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通过大量教学情境创设、主题探究,以国歌为主线,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为了引发师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导入环节,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视频资料,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87页,阅读第1、2自然段思考该作品:(1)作者是谁?(2)猜测该作品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从而在聆听与思考中走进历史情境。从教学设计意图看:一是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二是歌词可以突出课题主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课堂实施来看,大多学生在聆听与阅读的过程中思绪会自觉飞到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当中,这说明学生的思维以及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历史学习状态。也就是说,通过《义勇军进行曲》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是成功的。
在讲述“西安事变”这一内容时,为了体现课程标准“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的内容要求,教师播放《西安事变》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形象真实的影像资料历史情境中感知历史。从教学设计意图看: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是什么?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影像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课堂实施来看,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热烈,学生感受到了张学良、杨虎城强烈、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从而形成民族大义重于一切、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片段二】重视过渡巧妙自然,提升教学设计有效性。
过渡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设计当然也要重视这一教学细节,这时候就必须发扬教师的主导功能。从教学设计的构思与实践看,引导过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用事例说明,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第二,及时总结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理解,表述提出问题,进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教学,引导过渡确实能考验教师对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机智的驾驭能力。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课教学中,在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时,教师拓展延伸:时光飞逝,这场战争的硝烟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可这段历史却给我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随即出示一些图片,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表达可以概括为: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爱好和平,增强国力。从教学设计来看,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寄语: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升华情感。
【片段三】发挥音乐的历史功能,突出课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用音乐渲染历史情境,一些历史题材的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能反映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本课充分发挥抗日歌曲的功能。如,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歌曲《松花江上》,在哀婉悲愤的乐曲中,让学生感受那段沉重的历史,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那么,我国为什么还要用《义勇军进行曲》做国歌?为什么还要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就是“居安思危”。所以本课一始一终贯穿国歌: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导入,理解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而层层刨开那段屈辱的历史,从“九一八”到“华北危急”再到“全国危急”,最后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让学生感知全民族抗战的呼声,体会中华民族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最后一起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主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爱好和平的高尚情操。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十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十一
多样化教学,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摘要:高效课堂一直是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都在不断努力地寻找方法和策略,都在用自己的浑身解数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正确地理解物理新课程标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真正实现高效的物理课堂。
关键词: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多样化教学。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正在慢慢地进行转变,这就说明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改革、创新。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努力将物理课堂打造成高效课堂。
一、从学生出发,提高探究能力。
物理高效课堂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课程的最佳效果。而且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时,我就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实验,并自行总结规律。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电路图链接实物图,并记下各处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最终总结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之和等于干路电路电压。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实验,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对实验结论的概括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与人协作的科学精神,最终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从问题入手,培养创新精神。
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问题意识的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依赖性强、问题意识较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新课改理念下提倡探究式学习,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电阻》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知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种类等因素有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在授课的时候,我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短导线的电阻比长导线的电阻小?铜导线的电阻比铁导线的电阻小?同种材料制成的长短相同的两根导线,横截面积小的,电阻一定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给出答案,为了验证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因素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逐步使学生得出结论,最终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物理学习当中,为实现高效的物理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从生活切入,提高应用意识。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所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的价值,拉近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升华和凝华》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在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的内表面会有冰花;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烧黑的灯泡;播撒干冰人工降雨;舞台制造白雾。对于这些现象学生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降低学生害怕物理的心理,会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物理、探究物理的兴趣,当然,也会转变学生学习只为了考试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从环境着手,营造和谐氛围。
一直以为课堂环境是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的,至少没有直接的关系,总认为只要教师教学方法选择正确,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可以被调动,学习效率便会得到提高。所以,教师的课堂感情要真挚,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充满爱的课堂环境,有助于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情进入学习,也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堂环境的建设,要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使课堂成为每个学生的展示舞台。
总之,高效物理课堂的实现,不是教师单方面改进可以实现的,也不是学生单方面努力可以达成的,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出发,让师生一起为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努力,最终实现教学的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丽娟。打造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几种策略[j]。学周刊,(16)。
[2]宋平国。浅谈初中物理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27)。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第十一中学)。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十二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练习”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十三
一、吃透教材,活用教材。
要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必须活用教材。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活用教材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符合当地的教学发展水平,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识规律,真正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在讲授美术鉴赏《审美自律》一课时,教材内容过于专业,配图简略,不宜直接用于教学。我在吃透教材和充分解读教参的基础上,以学生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内容开始全课。我先以ppt演示文稿的形式给学生们放映优秀书法作品,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让他们体会每一幅字所带来的不同主观感受。然后,再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例,将他在《兰亭序》中书写最多的“之”字打乱顺序,拼杂在原作图片中,让学生说出观感。多数学生表示,这样编排的《兰亭序》杂乱无章、没有情趣。当我重又放出《兰亭序》的原图时,学生似乎更易理解原作的精到和神韵,对本课“审美自律”的主题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二、教会学生画画。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重在让他们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学习了欣赏方法,提高了欣赏水平。但是,如果他们整个学期都不自己动手去尝试绘画,仅让美术在脑中流转,而不在手中诞生的话,这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生看画,不如教学生会画。如果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那么在欣赏任何画作时,学生都能运用所掌握的绘画方法探究相关的知识,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交融。当学生学会画画后,教师只要进行适当点拨、适时引导,学生便可自己完成美术欣赏和分析画作的任务。
三、让学生创造新课堂。
美术教学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注重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相对于课堂本身的创新来说,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教师应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当主角,自主学习,自发进步。课堂里的大部分时间应该由学生自导自演。教师在课堂上留出一定时间,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学习,分组发言,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让他们自己创造新的课堂模式。此外,也可让学生选出身边最合适的“小老师”,在小组的帮助下为大家上课。如此一来,师生在平等对话的同时,二者所迸发出的质疑和矛盾更容易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力,让他们理解教师,理解课堂。
总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一切教学手段的出发点都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尊重不同个体的思考和发展,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尽量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让课堂闪现智慧的光芒。
(作者单位:娄底市四中)。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十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略)。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十五
20中考作文模拟题设计与构思。
【题目】。
7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用了2分14秒的时间,以“致敬,抢修哥”为题,展示了武汉供电局电缆抢修班抢修工刘跃青裸身三次跳入臭水沟修电缆的过程。刘跃青爱岗敬业的忘我工作精神感动了当地众多媒体的记者。为探其工作精神的源头,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面对记者的提问,刘跃青说这是他的责任。
关于责任,你或许有过许许多多的见闻和经历,或许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请以“责任”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文题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写作点拨】。
一、什么是“责任”。电缆抢修工刘跃青裸身三次跳入臭水沟抢修电缆,记者问他缘于什么?刘跃青回答:这是我的责任。刘跃青的回答使我们读懂了什么是“责任”,就是为了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的工作态度。
二、为什么要尽责。从孩子的成长、同学们的进步、家庭的幸福、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角度,谈“小我”“尽责”的`动因,从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大业、人民的安康、祖国的未来等角度,谈“大我”“尽责”的动因,或写尽责会给家庭、社会、人民、祖国带来什么作用、效益、结果。
三、怎么样尽责。明确自己肩上的担子与社会、人民、祖国的关系。有理想,有良心,为完成好本职工作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忘我拼搏等都是尽责的途径。
【高分路径】。
路径a从“学生”角度谈“责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懂得自己肩上的重担,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学好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是学生的“责任”。
路径b从“老师”角度谈“责任”,“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呕心沥血,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才,这就是老师的“责任”。
路径c从“科技工作者”角度谈“责任”,(中考作文)把自己的工作与人类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全身心地投入,为人类研发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成果,这就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路径d从“解放军”角度谈“责任”,明确自己肩负的重大使命,苦练军事本领,提高军事素质,时刻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民族的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这是解放军的“责任”。
如写记叙文,可以通过某一方面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地工作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主题;如写议论文,可用事理、事例去论证责任的意义、价值、作用或论证如何尽责的途径、方法等。
【构思示范】。
责任。
拾破烂的李老头将两个亲生儿子告上法庭:要儿子们给他养老金。
法院的秦法官了解到,李老头中年丧妻,靠自己拾破烂攒钱供两个孩子读书,老大大学毕业后在市人事局工作,老二没考上,在一家摩配厂工作。老李丧失劳动力后,两个儿子曾轮流供养他一段时间,尽自己的责任。问题是李老头不顾儿子们的强烈反对找了个老伴,于是儿子们就停止了对他的赡养。其理由是:老人中年不续娶,老了才娶妻,显然是加重他们的负担。李老头也有自己的理由:中年时忙着挣钱抚养孩子尽自己的责任,没有心思找伴,老了一个人住着寂寞,况且老婆子有自己的退休金能供养她自己,并没有加重孩子的负担,他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给生活费。
秦法官多次调解,希望这两兄弟能理解老人的再婚问题并尽自己的赡养之责,可他们总听不进去。最后只有开庭审理此案。双方长达四个小时的辩论没有结果,正当法官宣布强制执行判决时,没想到李老头大喊一声:“我要求儿子们一次性买断我。”
这一声“买断”惊动了所有人。老李阐明了自己的意思:他养了老大22年,老二,虽然那时生活水平低,但也有个最低生活标准。现在要求儿子也按目前最低生活标准一次性给他买断,然后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不相干了,请秦法官算算每个儿子应该给多少钱。
这时旁听的人议论开了,只听说买断工龄的,哪有儿子买断父亲的?法官和几个审判人员议论了一会儿,在电脑上算了起来:按现在市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每人每月150元计算,一年是1800元,这样老大22年应付39600元,老二19年应付34200元。
买断费刚公布,没想到会有人鼓掌。这时李老头的辩护人说:“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如果被告再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承担责任,作为律师建议有关单位让两个不孝之子下岗,也来个一次性买断。”
听了律师的话,兄弟两人慌了,他们最害怕下岗,于是违心地表了态:愿意继续供养老人。
旁听的人顿时热烈鼓掌,李老头拉着两个儿子的手哭了:“孩子……虎毒不食儿呀!我哪会买断你们?你们真的拿得出钱来,那份父子情、那份责任能买断吗?”
两个儿子也泪流满面。
[点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充满了生活情趣色彩;小说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子女如何孝顺老人这一社会问题,虽然现实社会未必真有其事,但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普遍的教育意义。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6篇)篇十六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华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黄战蚩尤,“禅让”时代的尧、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黄帝对人类的贡献,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一些资料图片信息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是中华文明之祖的贡献。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1、目标: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掌握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禅让”的含义与实质,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什么叫“禅让”制,其中关键是教师提供历史资料,学生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从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掌握本课的历史知识。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使学生了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实和华夏族的形成。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补充一历史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1:炎帝、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见课本p11页)。
问题2:“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1)炎,黄战蚩尤。
(2)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3)地点:涿鹿。
(4)交战双方:炎帝、黄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质:部落战争。
(6)结果: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问题3: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炎帝、黄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此后炎、黄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