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习和准备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我整理了一些关于教学计划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一
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走进名人,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生在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的这件小事,围绕查找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这条线去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伟人的不平凡之处。同时,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体会三种对话形式及标点的用法。
高尔基的相关名言
2课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 导入新课
1. 名言导入,了解高尔基。
学习 ——永远不晚。——高尔基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高尔基
介绍高尔基:是伟大的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名言有什么共同特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一位小摄影师,走近名人——高尔基。去学习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
2. 齐读课题。读准“摄”的读音。
3. 指导“摄”字形书写。生自己写2个。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去读课文。完成两个小任务:
a.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b.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习情况
a.生字词出示:
摄影师 阳光明媚 鞠 躬 胶 卷
摆 弄 杂志社 秘 书 打 量
指名读,边读边正音。“打量”轻声——开火车读——找形声字读——齐读
b.生说“鞠”字书写时注意点——生板演——自由写2个
c.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拍照,摆弄半天后发现胶卷忘记带了。高尔基非但不生气反而交待秘书如果小孩子再来一定要让他进来。
三、 细读文本,体会人物感情
1、 高尔基和小男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
小男孩“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
2、 从课文中找出体现高尔基和小男孩特点的句子。划出来,好好读一读,在旁边做批注。
3、 反馈学生找出的句子。指导学生读通相关句子。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新词。
2. 说说高尔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 品词析句,感悟“喜爱”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上节课找到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句子。
句子1“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你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1)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对话的意思。
(2)想像当时,高尔基会怎么说这句话,填词、试读。(读出对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 )问。
(3)从哪个词看出小男孩很有礼貌、尊敬长辈。“站起来、鞠躬、请”让学生说说词的意思并表演,再试读。
(4)紧扣“放”体会高尔基工作之忙,不想被打扰。却在百忙之中接待小男孩子,满足他小小的愿望。感悟高尔基对小孩的喜爱和关怀之情。
在生活中一般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说把谁“放”进来?
那高尔基自己家都要让看门的人放,说明什么?
既然如此繁忙,为何还要在百忙之中接待这么个小男孩?
(5) 和同桌分角色表演,读一读,评一评。
(6) 这组对话的形式和以前的对话有什么不同?
小结:人物对话“提示语”有的在后;有的在中间。在后文还有的在前边。你们说说什么时候可以放前边,什么时候放中间,什么时候放后边合适?生谈。在今后我们的写话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句子2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1) 小男孩在这位伟人家里,有没有害怕或拘束?从哪儿看出?(“吩咐、摆弄、很久很久”)
“吩咐”是什么意思?(一般是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交待事情)
“摆弄”什么意思?(反复拨弄或移动)同义词:拨弄 搬动 捣鼓 玩弄 摆布。
那高尔基堂堂一名人,这么忙居然听从一个小男孩的吩咐,还让摆弄了很久很久,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喜爱、男孩认真)带着这种理解读出“喜爱”。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过渡:摆弄了半天,好不容易摆了个小男孩满意的造型后,小男孩如愿拍成照片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突然”) 什么意思?(一下子)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来,一起读读这段话。
句子3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1) 读到这,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高尔基为什么不生气,还要给小男孩胶卷?
小男孩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非要跑回家拿?
小男孩后来回来了吗?高尔基让他拍到照片了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重点指导朗读好高尔基的这句话。紧扣“大声喊”
过渡:后来故事怎样?请同学们自己接着把课文读完。
句子4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1)这是谁和谁的对话?你怎么知道的?
(2)这种对话的形式和以前的对话有什么不同?(无提示语对话)
师小结:这也是写人物对话的方法,没有提示语。 一般用在文中,或读者已了解对话对象时。直接写对话,不用提示语。
4、联系上文,小组讨论: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愿意随时见小男孩?高尔基喜欢的仅仅是小男孩一人吗?今天来的要是换成其他小朋友,他会怎样?(板书:关心、爱护)
三、感情朗读,体会高尔基伟大品格
1、自己读一读体现高尔基关心少年儿童的句子。
2、全班齐读。
四、课后拓展
1、故事续写:后来小男孩有没有再来,如果来了,他和高尔基之间又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模仿文中人物对话提示语方式,至少用上两种对话形式,写一写。
2、推荐课外读物:《童年》
板书设计:
6、小摄影师
高尔基: 喜爱、关怀、爱护
小男孩: 热爱 尊敬
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无提示语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二
1、巩固认识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关怀、爱护的感情。
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品质,学习表达方法。
课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男孩还会回来给高尔基照相吗,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文档为doc格式。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三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四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些。(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师:确实是这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来?
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读课文)。
由读入手,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上面的两个教例,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朗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找出课文中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朗读边找。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
3、挑选一组学生朗读,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此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六
这篇课文语言和内容都比较浅显。课文讲了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记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担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本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故事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折射出高尔基这位名人在对待一件平凡的事情所表现出来的不平凡的品格。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继续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能力,锻炼自学能力。
4、了解事情的经过,并且能把这件事讲下来。
1、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等方法,来理解重点词句。
2、让学生在分角色感情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交流中感悟语言文字,从而达到深入学文的目的。
3、鼓励学生透过对话、细节描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增强学习语文的乐趣。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爱护和小男孩儿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激发学生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给别人带去欢乐,同时也学会享受欢乐。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搜集高尔基的资料;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1、板书:10小摄影师
师: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课题中有一个生字,有认识的吗?谁来读读课题!(指名读课题,强调“摄”的读音)一起来读课题!(齐读课题)
2、交流对“摄影师”的理解。(预设:学生可能说“照相的人”“专门给别人照相的人”“照相技术应该很高”等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师:课题中“摄影师”的前面加了一个“小”字,为什么吗?(有了预习的基础,学生能说出来小摄影师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儿。板书:小男孩儿)他给谁照相?(生:高尔基 教师板书:高尔基)
3、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高尔基
1、学生初读课文,勾画出本课要认的字,然后把这些生字多读几遍。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可以请教老师、同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巡视,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正音)
2、检查反馈:
(1)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读。
(2)小组合作检查,如果全读对了在书上给画笑脸。
(3)全班开火车读。
3、出示词语:小摄影师、高尔基、照相、鞠躬、吩咐、胶卷、车辆
(1)指名读一读。
(2)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帮助学生解决。
“鞠躬”可以用动作来理解;“吩咐”可以让学生查查字典理解字面意思,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是在精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文中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鼓励学生提出来。
预设:学生可能问“列宁格勒”,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地名即可,不必过多解释;“打量”可以让学生读读所在的句子理解。教师注意把握课堂节奏,适时展开下一环节的学习。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自由读文,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自己试讲,同桌讲一讲)
2、指名讲故事。(教师可以随机引导学生将故事讲完整,讲明白。)
预设:高尔基:学生可能围绕着“有爱心、爱护小男孩儿、喜欢小男孩儿、工作忙”这些方面来谈;小男孩儿:学生可能围绕着“可爱、聪明、大胆、认真、粗心”等方面来谈。
师:看来,这两位主人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的语句。
(一)自主读书,思考,勾画。
(二)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
(“高尔基”和“小男孩儿”这两部分的交流根据学生的要求确定交流顺序)
预设:
对高尔基的印象:
1、高尔基工作繁忙
(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抓住“正在读书”体会高尔基工作很忙;
(2)“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儿,就一定让他进来。”
“我很忙”直接点出了高尔基工作的繁忙。抓住“一定”一词从一个侧面,引导学生体会对小男孩儿的重视。
2、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爱护
(1)“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扔纸团”的方式高尔基非但没有生气,还破例地让小男孩儿进去,说明他理解爱护孩子。
(2)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这个伟大的作家却“按”一个小男孩的“吩咐”,特别是“很久很久”表明了高尔基一点没有厌烦,而且很配合的“侧过脸,对着他微笑”,反映了他对孩子极大的耐心。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当时的情景。
(3)孩子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高尔基问“你怎么了”,这不仅反映出他的迷惑不解,更有一种关心在里面。引导学生读出亲切温和的语气。
(4)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有很多胶卷。”
从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大声喊”体会高尔基想帮助孩子的一片爱心,又怕孩子听不见的急切心情。引导学生朗读中体会。
(5)“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儿,就一定让他进来。”
可以引导学生质疑: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要见小男孩儿?在交流中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对小男孩儿的印象:
1、从小男孩用写纸条的方式,与高尔基联系,体会他很聪明,会想办法,也很大胆。
2、高尔接问:“是你扔的纸团吗?”小男孩儿在回答的同时“鞠了个躬”,反映了小男孩儿很有礼貌。从文中的“亲爱的、您、请您”这些地方也能看出小男孩有礼貌。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读一读。
3、他仔细打量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看报纸。”
“仔细打量”“咧开嘴笑了”可以看出他的可爱,还有见到高尔基的激动与惊喜。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心理感受。
4、小男孩儿摆弄高尔基照相,说明小男孩儿照相技术不熟练,但做事很认真、有主见。
5、小男孩没有带胶卷哭着离开了。教师可以追问学生:小男孩为什么哭?学生可能认为小男孩儿没有照成相,很失望哭了;也可能认为自己耽误了高尔基的时间,惭愧地哭了;也可能在责怪自己的粗心大意等。引导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四)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对高尔基充满了崇敬,高尔基对孩子也倍加关爱。下面带着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分角色读读这个故事。
1、小组练习。
2、指1——2组分角色朗读、评议。
小男孩还会回来吗?回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发挥你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吧!
六、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如:归类比较来记忆、查字典记忆、形近字记忆等),同时要从汉字的构字特点方面予以指导(结构、偏旁等)。
2、书写指导。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七
安达小学。
三年四班。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课下预习,仔细研读,认真排演。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多元化智能培养”与新课程改革的融合与目标的落实,教学步骤的第一环节“复习导入,说话练习”,使学生的语言智能与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协调发展。“角色演读,体会感情”更是让学生个性体验、理解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可以深层次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某些关键的.词语;另外在各小组的排演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评价,对角色表演的切磋,可以使学生人际间的交往进一步加强,也可凸现某些表现力强的同学的表演能力。课堂还给学生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忽视“巧设疑问,升华感情”,老师的巧设悬疑,又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收拢,并进一步将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层次上来,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螺旋向上。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做到了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也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融会贯穿于教学始终。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八
1、我会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照相机、杂志社、摆弄”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生词。突然、高尔基、按照、侧身、车辆、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我要读一读、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了小男孩给,因为而没有成功,但是高尔基一直期待男孩的故事。
四、感情朗读:这篇课文你最喜欢哪个句子,或者哪个段落?(可以画在书上)说一说喜欢的原因,并读出自己的感情。
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积极文学家。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课文中的高尔基先生当年正好60岁了,而这位少先队员才十岁。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题: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高尔基和男孩的对话描写,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和爱护,学习男孩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一、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1-5自然段,根据文中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品质。阅读1—5自然段,边读边画描写男孩的动作和语言。我觉得小男孩是一个的人,我想找个同学帮忙分角色读给大家听。
1、我从“吩咐”一词看出高尔基很,也很小男孩。
2、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我体会到了大作家对下一代的。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九
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走进名人,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生在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的这件小事,围绕查找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这条线去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伟人的不平凡之处。同时,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体会三种对话形式及标点的用法。
高尔基的相关名言。
2课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名言导入,了解高尔基。
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高尔基。
介绍高尔基:是伟大的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名言有什么共同特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一位小摄影师,走近名人——高尔基。去学习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读准“摄”的读音。
3.指导“摄”字形书写。生自己写2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去读课文。完成两个小任务:
a.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b.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习情况。
a.生字词出示:
摆弄杂志社秘书打量。
指名读,边读边正音。“打量”轻声——开火车读——找形声字读——齐读。
b.生说“鞠”字书写时注意点——生板演——自由写2个。
c.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拍照,摆弄半天后发现胶卷忘记带了。高尔基非但不生气反而交待秘书如果小孩子再来一定要让他进来。
三、细读文本,体会人物感情。
1、高尔基和小男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
小男孩“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
2、从课文中找出体现高尔基和小男孩特点的句子。划出来,好好读一读,在旁边做批注。
3、反馈学生找出的句子。指导学生读通相关句子。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说说高尔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品词析句,感悟“喜爱”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上节课找到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句子。
句子1“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你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1)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对话的意思。
(2)想像当时,高尔基会怎么说这句话,填词、试读。(读出对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3)从哪个词看出小男孩很有礼貌、尊敬长辈。“站起来、鞠躬、请”让学生说说词的意思并表演,再试读。
(4)紧扣“放”体会高尔基工作之忙,不想被打扰。却在百忙之中接待小男孩子,满足他小小的愿望。感悟高尔基对小孩的喜爱和关怀之情。
在生活中一般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说把谁“放”进来?
那高尔基自己家都要让看门的人放,说明什么?
既然如此繁忙,为何还要在百忙之中接待这么个小男孩?
(5)和同桌分角色表演,读一读,评一评。
(6)这组对话的形式和以前的对话有什么不同?
小结:人物对话“提示语”有的在后;有的在中间。在后文还有的在前边。你们说说什么时候可以放前边,什么时候放中间,什么时候放后边合适?生谈。在今后我们的写话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句子2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1)小男孩在这位伟人家里,有没有害怕或拘束?从哪儿看出?(“吩咐、摆弄、很久很久”)。
“吩咐”是什么意思?(一般是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交待事情)。
“摆弄”什么意思?(反复拨弄或移动)同义词:拨弄搬动捣鼓玩弄摆布。
那高尔基堂堂一名人,这么忙居然听从一个小男孩的吩咐,还让摆弄了很久很久,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喜爱、男孩认真)带着这种理解读出“喜爱”。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过渡:摆弄了半天,好不容易摆了个小男孩满意的造型后,小男孩如愿拍成照片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突然”)什么意思?(一下子)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来,一起读读这段话。
句子3“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1)读到这,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高尔基为什么不生气,还要给小男孩胶卷?
小男孩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非要跑回家拿?
小男孩后来回来了吗?高尔基让他拍到照片了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重点指导朗读好高尔基的这句话。紧扣“大声喊”
过渡:后来故事怎样?请同学们自己接着把课文读完。
句子4:“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1)这是谁和谁的对话?你怎么知道的?
(2)这种对话的形式和以前的对话有什么不同?(无提示语对话)。
师小结:这也是写人物对话的方法,没有提示语。一般用在文中,或读者已了解对话对象时。直接写对话,不用提示语。
4、联系上文,小组讨论: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愿意随时见小男孩?高尔基喜欢的仅仅是小男孩一人吗?今天来的要是换成其他小朋友,他会怎样?(板书:关心、爱护)。
三、感情朗读,体会高尔基伟大品格。
1、自己读一读体现高尔基关心少年儿童的句子。
2、全班齐读。
四、课后拓展。
1、故事续写:后来小男孩有没有再来,如果来了,他和高尔基之间又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模仿文中人物对话提示语方式,至少用上两种对话形式,写一写。
2、推荐课外读物:《童年》。
高尔基:喜爱、关怀、爱护。
小男孩:热爱尊敬。
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无提示语。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十
1、学会13个生字、10个新词。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吩咐”“摆弄”“突然”等词语的意思,能用“突然”说一句话。
3、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高尔基对孩子的爱。
1、思考练习2。
2、用“突然”说一句话。
生字卡片、文字投影片、收集关于高尔基的资料。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朗读课文;交流收集的材料;请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一、齐读课题。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部分词语的读音:吩咐、胶卷、秘书、贴在、侧过。
学生汇报:(共有15个自然段;讲了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事。)。
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关于高尔基的资料。(教师相机板书)。
四、默读全文,围绕着“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事”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结合课后思考题,说说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将学生不懂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六、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内容将质疑的问题梳理、排序。
七、逐一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理解摆弄、吩咐、突然等词语,初步知晓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第二课时。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学习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名分角色朗读,想一想:小男孩还会回来吗?为什么?
3、讨论。
4、续编故事,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
2、你认为哪个字不好记,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3、你认为哪个字写时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你来提醒大家。
教师指导“秘”的笔顺。
4、写一写你认为不太好记、不太好写的字。
5、听写:摄影师、杂志社、秘书、突然。
6、出示投影:比较几名同学同一个字的书写,集体评议。
7、自己对照书订正,教师随机批改。
三、指导用“突然”说一句话。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兴趣的话,选择高尔基的作品读一读。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十一
1、巩固认识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关怀、爱护的感情。
课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男孩还会回来给高尔基照相吗,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十二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和内容都比较浅显。课文讲了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记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担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本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故事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折射出高尔基这位名人在对待一件平凡的事情所表现出来的不平凡的品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继续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能力,锻炼自学能力。
4、了解事情的经过,并且能把这件事讲下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等方法,来理解重点词句。
2、让学生在分角色感情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交流中感悟语言文字,从而达到深入学文的目的。
3、鼓励学生透过对话、细节描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增强学习语文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爱护和小男孩儿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激发学生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给别人带去欢乐,同时也学会享受欢乐。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搜集高尔基的资料;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交流资料。
师: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课题中有一个生字,有认识的吗?谁来读读课题!(指名读课题,强调“摄”的读音)一起来读课题!(齐读课题)。
2、交流对“摄影师”的理解。(预设:学生可能说“照相的人”“专门给别人照相的人”“照相技术应该很高”等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师:课题中“摄影师”的前面加了一个“小”字,为什么吗?(有了预习的基础,学生能说出来小摄影师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儿。板书:小男孩儿)他给谁照相?(生:高尔基教师板书:高尔基)。
3、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高尔基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初读课文,勾画出本课要认的字,然后把这些生字多读几遍。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可以请教老师、同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巡视,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正音)。
2、检查反馈:
(1)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读。
(2)小组合作检查,如果全读对了在书上给画笑脸。
(3)全班开火车读。
3、出示词语:小摄影师、高尔基、照相、鞠躬、吩咐、胶卷、车辆。
(1)指名读一读。
(2)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帮助学生解决。
“鞠躬”可以用动作来理解;“吩咐”可以让学生查查字典理解字面意思,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是在精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文中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鼓励学生提出来。
预设:学生可能问“列宁格勒”,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地名即可,不必过多解释;“打量”可以让学生读读所在的句子理解。教师注意把握课堂节奏,适时展开下一环节的学习。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自己试讲,同桌讲一讲)。
2、指名讲故事。(教师可以随机引导学生将故事讲完整,讲明白。)。
预设:高尔基:学生可能围绕着“有爱心、爱护小男孩儿、喜欢小男孩儿、工作忙”这些方面来谈;小男孩儿:学生可能围绕着“可爱、聪明、大胆、认真、粗心”等方面来谈。
四、精读课文,品词悟情。
师:看来,这两位主人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的语句。
(一)自主读书,思考,勾画。
(二)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
(“高尔基”和“小男孩儿”这两部分的交流根据学生的要求确定交流顺序)。
预设:
对高尔基的印象:
1、高尔基工作繁忙。
(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抓住“正在读书”体会高尔基工作很忙;。
(2)“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儿,就一定让他进来。”
“我很忙”直接点出了高尔基工作的繁忙。抓住“一定”一词从一个侧面,引导学生体会对小男孩儿的重视。
2、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爱护。
(1)“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扔纸团”的方式高尔基非但没有生气,还破例地让小男孩儿进去,说明他理解爱护孩子。
(2)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这个伟大的作家却“按”一个小男孩的“吩咐”,特别是“很久很久”表明了高尔基一点没有厌烦,而且很配合的“侧过脸,对着他微笑”,反映了他对孩子极大的耐心。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当时的情景。
(3)孩子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高尔基问“你怎么了”,这不仅反映出他的迷惑不解,更有一种关心在里面。引导学生读出亲切温和的语气。
(4)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有很多胶卷。”
从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大声喊”体会高尔基想帮助孩子的一片爱心,又怕孩子听不见的急切心情。引导学生朗读中体会。
(5)“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儿,就一定让他进来。”
可以引导学生质疑: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要见小男孩儿?在交流中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对小男孩儿的印象:
1、从小男孩用写纸条的方式,与高尔基联系,体会他很聪明,会想办法,也很大胆。
2、高尔接问:“是你扔的纸团吗?”小男孩儿在回答的同时“鞠了个躬”,反映了小男孩儿很有礼貌。从文中的“亲爱的、您、请您”这些地方也能看出小男孩有礼貌。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读一读。
3、他仔细打量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看报纸。”
“仔细打量”“咧开嘴笑了”可以看出他的可爱,还有见到高尔基的激动与惊喜。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心理感受。
4、小男孩儿摆弄高尔基照相,说明小男孩儿照相技术不熟练,但做事很认真、有主见。
5、小男孩没有带胶卷哭着离开了。教师可以追问学生:小男孩为什么哭?学生可能认为小男孩儿没有照成相,很失望哭了;也可能认为自己耽误了高尔基的时间,惭愧地哭了;也可能在责怪自己的粗心大意等。引导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四)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对高尔基充满了崇敬,高尔基对孩子也倍加关爱。下面带着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分角色读读这个故事。
1、小组练习。
2、指1——2组分角色朗读、评议。
五、课外延伸,想象续写。
小男孩还会回来吗?回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发挥你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吧!
六、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如:归类比较来记忆、查字典记忆、形近字记忆等),同时要从汉字的构字特点方面予以指导(结构、偏旁等)。
2、书写指导。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十三
对教材的理解《小摄影师》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二是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本课教学,我的主导方法是“扣词品句”,紧抓住关键词句,立足于语言文字,引领学生参与感悟,深入细致地体察。其次,采用“读写结合”等方法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感悟、移情体验,放手让学生潜心会文,使课堂朴实、踏实、高效。
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一、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1、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2、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二、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1、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2、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3、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三、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1、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2、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句子体会到的:
句子一:高尔基拿了一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a、“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b、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句子2:“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请他进来。
a、自己读读,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b、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四、课堂延伸。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突出重点。
“高尔基——小男孩”是课文的重点,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仰,板书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品质。
关怀。
高尔基——————小男孩。
敬仰。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十四
设计者。
范玲玲。
指导者。
阙爱红。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走进名人,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生在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的这件小事,围绕查找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这条线去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伟人的不平凡之处。同时,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三种对话形式及标点的用法。
课前准备。
高尔基的相关名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名言导入,了解高尔基。
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高尔基。
介绍高尔基:是伟大的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名言有什么共同特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一位小摄影师,走近名人——高尔基。去学习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读准“摄”的读音。
3.指导“摄”字形书写。生自己写2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去读课文。完成两个小任务:
a.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b.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习情况。
a.生字词出示:
摄影师阳光明媚鞠躬胶卷。
摆弄杂志社秘书打量。
指名读,边读边正音。“打量”轻声——开火车读——找形声字读——齐读。
b.生说“鞠”字书写时注意点——生板演——自由写2个。
c.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拍照,摆弄半天后发现胶卷忘记带了。高尔基非但不生气反而交待秘书如果小孩子再来一定要让他进来。
三、细读文本,体会人物感情。
1、高尔基和小男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
小男孩“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
2、从课文中找出体现高尔基和小男孩特点的句子。划出来,好好读一读,在旁边做批注。
3、反馈学生找出的句子。指导学生读通相关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说说高尔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品词析句,感悟“喜爱”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上节课找到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句子。
句子1“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你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1)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对话的意思。
(2)想像当时,高尔基会怎么说这句话,填词、试读。(读出对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3)从哪个词看出小男孩很有礼貌、尊敬长辈。“站起来、鞠躬、请”让学生说说词的意思并表演,再试读。
(4)紧扣“放”体会高尔基工作之忙,不想被打扰。却在百忙之中接待小男孩子,满足他小小的愿望。感悟高尔基对小孩的喜爱和关怀之情。
l在生活中一般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说把谁“放”进来?
l那高尔基自己家都要让看门的人放,说明什么?
l既然如此繁忙,为何还要在百忙之中接待这么个小男孩?
(5)和同桌分角色表演,读一读,评一评。
(6)这组对话的形式和以前的对话有什么不同?
小结:人物对话“提示语”有的在后;有的在中间。在后文还有的在前边。你们说说什么时候可以放前边,什么时候放中间,什么时候放后边合适?生谈。在今后我们的写话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句子2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1)小男孩在这位伟人家里,有没有害怕或拘束?从哪儿看出?(“吩咐、摆弄、很久很久”)。
l“吩咐”是什么意思?(一般是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交待事情)。
l“摆弄”什么意思?(反复拨弄或移动)同义词:拨弄搬动捣鼓玩弄摆布。
l那高尔基堂堂一名人,这么忙居然听从一个小男孩的吩咐,还让摆弄了很久很久,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喜爱、男孩认真)带着这种理解读出“喜爱”。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过渡:摆弄了半天,好不容易摆了个小男孩满意的造型后,小男孩如愿拍成照片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突然”)什么意思?(一下子)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来,一起读读这段话。
句子3“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1)读到这,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l高尔基为什么不生气,还要给小男孩胶卷?
l小男孩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非要跑回家拿?
l小男孩后来回来了吗?高尔基让他拍到照片了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重点指导朗读好高尔基的这句话。紧扣“大声喊”
过渡:后来故事怎样?请同学们自己接着把课文读完。
句子4:“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1)这是谁和谁的对话?你怎么知道的?
(2)这种对话的形式和以前的对话有什么不同?(无提示语对话)。
师小结:这也是写人物对话的方法,没有提示语。一般用在文中,或读者已了解对话对象时。直接写对话,不用提示语。
4、联系上文,小组讨论: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愿意随时见小男孩?高尔基喜欢的仅仅是小男孩一人吗?今天来的要是换成其他小朋友,他会怎样?(板书:关心、爱护)。
三、感情朗读,体会高尔基伟大品格。
1、自己读一读体现高尔基关心少年儿童的句子。
2、全班齐读。
四、课后拓展。
1、故事续写:后来小男孩有没有再来,如果来了,他和高尔基之间又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模仿文中人物对话提示语方式,至少用上两种对话形式,写一写。
2、推荐课外读物:《童年》。
板书设计:
高尔基:喜爱、关怀、爱护。
小男孩:热爱尊敬。
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无提示语。
教后摘记。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十五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并能正确使用本课的9个生字。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3、边读边想,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热爱、崇敬的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表演。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了解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授课时数:3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做什么的,“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2.导入新课。
课文中的小摄影师是谁呢?他给谁照相?照成了没有?……。
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按要求进行预习。(教师巡回指导)。
3.初读课文,检查学习情况。
4、结合资料,感知文章。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简单的问题同学互问互答,难的留作下节课解决。
一、出示中心话题:
二、结合中心话题,理解、感悟全文。
学生可能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从小男孩用写纸条的方式,与高尔基联系,体会他很聪明。
1、
体会小男孩办事有条理,讲方法。他把自己来的目的,用写小纸条的方式,告诉了高尔基,为成功给高尔基照相,争得了主动。
他很有礼貌,结合“亲爱的、您、请您”等礼貌用语来理解。
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读一读。
2、
“鞠了个躬”可以看出小男孩很有礼貌。
“仔细打量”“咧开嘴笑了”可以看出他的可爱。用礼貌用语“请您”称呼高尔基,说明他有礼貌。
3、
对高尔基充满崇敬。他要给高尔基照相,贴在墙报上。结合“亲爱的、您、请您”等词语来理解。
“仔细打量”可以看出他对高尔基很崇拜,终于见到高尔基,所以得好好看看。
(结合课文插图理解)。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充满崇敬。“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看出他很想给高尔基照一张得意的照片,唯恐哪出了差错。
从“正在读书”体会高尔基工作很忙;
“我很忙”直接点出了高尔基工作的繁忙。
4、
从高尔基破例地让小男孩儿进去,体会出那种热爱关心下一代的特殊感情。
(结合课文插图理解)。
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这个伟大的作家却“按”一个小男孩的“吩咐”,而且很配合的“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1)从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大声喊”体会高尔基对孩子十分关心疼爱。
(2)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
从高尔基不见来采访的杂志社记者,却要见小男孩,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三、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对高尔基充满了崇敬,高尔基对孩子也倍加关爱。课文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读课文,用心体会。
1、自读体会2、分角色朗读3、表演读。
五、结合资料,拓展学习。
1、阅读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2、阅读。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十六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小男孩高尔基。
扔纸团请进来。
忘胶卷给胶卷。
热爱崇敬关心爱护。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十七
这篇课文语言和内容都比较浅显。课文讲了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记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担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本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故事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折射出高尔基这位名人在对待一件平凡的事情所表现出来的不平凡的品格。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继续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能力,锻炼自学能力。
4、了解事情的经过,并且能把这件事讲下来。
1、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等方法,来理解重点词句。
2、让学生在分角色感情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交流中感悟语言文字,从而达到深入学文的目的。
3、鼓励学生透过对话、细节描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增强学习语文的乐趣。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爱护和小男孩儿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激发学生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给别人带去欢乐,同时也学会享受欢乐。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搜集高尔基的资料;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师: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课题中有一个生字,有认识的吗?谁来读读课题!(指名读课题,强调“摄”的读音)一起来读课题!(齐读课题)。
2、交流对“摄影师”的理解。(预设:学生可能说“照相的人”“专门给别人照相的人”“照相技术应该很高”等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师:课题中“摄影师”的前面加了一个“小”字,为什么吗?(有了预习的基础,学生能说出来小摄影师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儿。板书:小男孩儿)他给谁照相?(生:高尔基教师板书:高尔基)。
3、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高尔基。
1、学生初读课文,勾画出本课要认的字,然后把这些生字多读几遍。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可以请教老师、同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巡视,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正音)。
2、检查反馈:
(1)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读。
(2)小组合作检查,如果全读对了在书上给画笑脸。
(3)全班开火车读。
3、出示词语:小摄影师、高尔基、照相、鞠躬、吩咐、胶卷、车辆。
(1)指名读一读。
(2)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帮助学生解决。
“鞠躬”可以用动作来理解;“吩咐”可以让学生查查字典理解字面意思,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是在精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文中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鼓励学生提出来。
预设:学生可能问“列宁格勒”,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地名即可,不必过多解释;“打量”可以让学生读读所在的句子理解。教师注意把握课堂节奏,适时展开下一环节的学习。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自由读文,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自己试讲,同桌讲一讲)。
2、指名讲故事。(教师可以随机引导学生将故事讲完整,讲明白。)。
预设:高尔基:学生可能围绕着“有爱心、爱护小男孩儿、喜欢小男孩儿、工作忙”这些方面来谈;小男孩儿:学生可能围绕着“可爱、聪明、大胆、认真、粗心”等方面来谈。
师:看来,这两位主人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的语句。
(一)自主读书,思考,勾画。
(二)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
(“高尔基”和“小男孩儿”这两部分的交流根据学生的要求确定交流顺序)。
预设:
对高尔基的印象:
1、高尔基工作繁忙。
(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抓住“正在读书”体会高尔基工作很忙;
(2)“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儿,就一定让他进来。”
“我很忙”直接点出了高尔基工作的繁忙。抓住“一定”一词从一个侧面,引导学生体会对小男孩儿的重视。
2、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爱护。
(1)“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扔纸团”的方式高尔基非但没有生气,还破例地让小男孩儿进去,说明他理解爱护孩子。
(2)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这个伟大的作家却“按”一个小男孩的“吩咐”,特别是“很久很久”表明了高尔基一点没有厌烦,而且很配合的“侧过脸,对着他微笑”,反映了他对孩子极大的耐心。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当时的情景。
(3)孩子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高尔基问“你怎么了”,这不仅反映出他的迷惑不解,更有一种关心在里面。引导学生读出亲切温和的语气。
(4)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有很多胶卷。”
从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大声喊”体会高尔基想帮助孩子的一片爱心,又怕孩子听不见的急切心情。引导学生朗读中体会。
(5)“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儿,就一定让他进来。”
可以引导学生质疑: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要见小男孩儿?在交流中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对小男孩儿的印象:
1、从小男孩用写纸条的方式,与高尔基联系,体会他很聪明,会想办法,也很大胆。
2、高尔接问:“是你扔的纸团吗?”小男孩儿在回答的同时“鞠了个躬”,反映了小男孩儿很有礼貌。从文中的“亲爱的、您、请您”这些地方也能看出小男孩有礼貌。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读一读。
3、他仔细打量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看报纸。”
“仔细打量”“咧开嘴笑了”可以看出他的可爱,还有见到高尔基的激动与惊喜。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心理感受。
4、小男孩儿摆弄高尔基照相,说明小男孩儿照相技术不熟练,但做事很认真、有主见。
5、小男孩没有带胶卷哭着离开了。教师可以追问学生:小男孩为什么哭?学生可能认为小男孩儿没有照成相,很失望哭了;也可能认为自己耽误了高尔基的时间,惭愧地哭了;也可能在责怪自己的粗心大意等。引导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四)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对高尔基充满了崇敬,高尔基对孩子也倍加关爱。下面带着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分角色读读这个故事。
1、小组练习。
2、指1——2组分角色朗读、评议。
小男孩还会回来吗?回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发挥你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吧!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如:归类比较来记忆、查字典记忆、形近字记忆等),同时要从汉字的构字特点方面予以指导(结构、偏旁等)。
2、书写指导。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8篇)篇十八
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走进名人,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生在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的这件小事,围绕查找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这条线去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伟人的不平凡之处。同时,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体会三种对话形式及标点的用法。
高尔基的相关名言。
2课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名言导入,了解高尔基。
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高尔基。
介绍高尔基:是伟大的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名言有什么共同特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一位小摄影师,走近名人——高尔基。去学习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读准“摄”的读音。
3.指导“摄”字形书写。生自己写2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去读课文。完成两个小任务:
a.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b.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习情况。
a.生字词出示:
摄影师阳光明媚鞠躬胶卷。
摆弄杂志社秘书打量。
指名读,边读边正音。“打量”轻声——开火车读——找形声字读——齐读。
b.生说“鞠”字书写时注意点——生板演——自由写2个。
c.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拍照,摆弄半天后发现胶卷忘记带了。高尔基非但不生气反而交待秘书如果小孩子再来一定要让他进来。
三、细读文本,体会人物感情。
1、高尔基和小男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
小男孩“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
2、从课文中找出体现高尔基和小男孩特点的句子。划出来,好好读一读,在旁边做批注。
3、反馈学生找出的句子。指导学生读通相关句子。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说说高尔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品词析句,感悟“喜爱”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上节课找到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句子。
句子1“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你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1)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对话的意思。
(2)想像当时,高尔基会怎么说这句话,填词、试读。(读出对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3)从哪个词看出小男孩很有礼貌、尊敬长辈。“站起来、鞠躬、请”让学生说说词的意思并表演,再试读。
(4)紧扣“放”体会高尔基工作之忙,不想被打扰。却在百忙之中接待小男孩子,满足他小小的愿望。感悟高尔基对小孩的喜爱和关怀之情。
在生活中一般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说把谁“放”进来?
那高尔基自己家都要让看门的人放,说明什么?
既然如此繁忙,为何还要在百忙之中接待这么个小男孩?
(5)和同桌分角色表演,读一读,评一评。
(6)这组对话的形式和以前的对话有什么不同?
小结:人物对话“提示语”有的在后;有的在中间。在后文还有的在前边。你们说说什么时候可以放前边,什么时候放中间,什么时候放后边合适?生谈。在今后我们的写话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句子2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1)小男孩在这位伟人家里,有没有害怕或拘束?从哪儿看出?(“吩咐、摆弄、很久很久”)。
“吩咐”是什么意思?(一般是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交待事情)。
“摆弄”什么意思?(反复拨弄或移动)同义词:拨弄搬动捣鼓玩弄摆布。
那高尔基堂堂一名人,这么忙居然听从一个小男孩的吩咐,还让摆弄了很久很久,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喜爱、男孩认真)带着这种理解读出“喜爱”。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过渡:摆弄了半天,好不容易摆了个小男孩满意的造型后,小男孩如愿拍成照片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突然”)什么意思?(一下子)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来,一起读读这段话。
句子3“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1)读到这,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高尔基为什么不生气,还要给小男孩胶卷?
小男孩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非要跑回家拿?
小男孩后来回来了吗?高尔基让他拍到照片了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重点指导朗读好高尔基的这句话。紧扣“大声喊”
过渡:后来故事怎样?请同学们自己接着把课文读完。
句子4:“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1)这是谁和谁的对话?你怎么知道的?
(2)这种对话的形式和以前的对话有什么不同?(无提示语对话)。
师小结:这也是写人物对话的方法,没有提示语。一般用在文中,或读者已了解对话对象时。直接写对话,不用提示语。
4、联系上文,小组讨论: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愿意随时见小男孩?高尔基喜欢的仅仅是小男孩一人吗?今天来的要是换成其他小朋友,他会怎样?(板书:关心、爱护)。
三、感情朗读,体会高尔基伟大品格。
1、自己读一读体现高尔基关心少年儿童的句子。
2、全班齐读。
四、课后拓展。
1、故事续写:后来小男孩有没有再来,如果来了,他和高尔基之间又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模仿文中人物对话提示语方式,至少用上两种对话形式,写一写。
2、推荐课外读物:《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