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研究中,开题报告起到引导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意义和科学性的作用。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开题报告案例,以供参考和学习。
语文开题报告美篇(模板15篇)篇一
20xx年09月13日上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罗山县定远乡田洼小学多媒体室举行。在罗山县教务处课题组成员及定远乡全体班子成员,各教研组组长,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1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田洼小学校长陈涛主持。
第一项:课题主持人陈涛同志首先就《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做开题报告。他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状况,构建课题的框架和课题的研究方案。
第二项:分别由各课题组成员就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的行动方案作介绍。同时,课题组领导表示对本课题研究要全程关注,定期监督指导,并积极创设观摩会、展示会、研讨会的交流平台,在全县教师中推广实验,总结经验。以推进全县的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第三项:乡教研室主任苏主任同志讲话。他指出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能有效推进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促进各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他认为,主持人陈涛教师是市学科带头人,理论起点高,实践能力强,在课堂教学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导性。其他成员所在的教师,教科研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对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经验,一定会搞好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项:田洼小学校长,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张春献同志表态讲话。他号召与会的各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本次开题报告会为契机,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运“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做到研究与实践和谐统一,做研究型的优秀教师。我们学校将大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研究资源,拓宽研究渠道,适时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定期派课题组有关成员到知名学校交流学习,推广研究成果,提供经费保障。
题目: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l20xx0061)。
内容:
1、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景设计的学科本质性,情景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创设如何为学习内容服务。
2、情景的创设方法。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景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如现行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创设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情景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教学,研究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树立,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6、正确评价“教”与“学”.通过对教学情景的创设,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教学和学习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等。
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实践型的研究,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升。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专着,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课例研究法,进行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说课、听课、观课议课、研讨,使教学实践不断地重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经验总结法: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成果。
组织及保障:
1.主持人及主要成员的科研能力。
课题主持人为定远乡常务副校长(主管语文科研教学等),学校科研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中,一人为教研组长,一人为教导主任,一人为区学科带头人,多个课例获省、市、区的奖项。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在学校长期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校的骨干、学科带头人,有着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富有开拓精神,均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2.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分工。
研究内容与负责人:
针对学生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情境教学有效性的调查和研究,查找问题,分析成因。(xxx)。
课堂情境教学有效性的调查和研究,确立教学目标,研究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时机、类型、选择与运用。(xxx)。
达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xxx)。
实战演练,提高教学实效。(xxx)。
总结经验,推广传播。(xxx)。
进度:
1.20xx.3.16-20xx.5.31成立课题组,分析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2.20xx.6.1-20xx.5.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深入课堂了解小学语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存在的误区并对存在原因的进行实践研究、分析,寻找影响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时机、途径、方法,调整上阶段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做进一步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以便形成一套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理论体系,设计出有效教学情境的活动方案。
3.20xx.6.30整理、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作好结题论证。
预期研究成果:
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营造一个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氛围。
2、构建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中心,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3、在学习理论,借鉴、模仿他人先进教学经验的过程中,立足于教学创新,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
4、总结出课堂教学中情景设计的策略,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推广。
5、形成学校教学特色,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
该课题组的选题对于目前的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结构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目前课堂改革的实际出发,针对新课标要求,打造生本课堂,形成有效的课堂情境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创新模式,该课题,对课堂活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推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
该课题研究内容设计精当独特,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自学及交流环节,研究切入点切中问题要害,对学案设计,目标设定,学生课堂活动双边交流等子课题分析透彻,可操作性强。
该课题研究组的人员结构合理,课题组根据人员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特长分工合理,进度安排科学,实施步骤详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该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实现的可能性极高,成果的展示形式恰当,对打造高效情境课堂有很大裨益。
该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大力支持情境课堂改革工作,为该研究课题顺利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教师和学生人文资源及可靠的经费保障。
建议:尽可能多地推广本课题各个研究阶段的成果,尽量在不同科目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扩大成果交流的范围,对推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情境改革,促使广大教师专业素养再上新台阶起到更大作用。
语文开题报告美篇(模板15篇)篇二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一)理论意义从理论上来讲,本文以小学语文中低段的朗读教学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阐释朗读及朗读教学的相关概念,揭示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借鉴与其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探索朗读教学的内在规律,分析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的教材及实际教学现状,探究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以上这些首先可以从意识形态层面上纠正部分一线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关朗读教学的有失偏颇的观念,唤起一线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关注,共同达成“还语文课堂以琅琅读书声”的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使认识指导实践;其次,本论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丰富该学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其提供包括心理学、朗读学理论、朗读实例研究、朗读实践策略等方面在内的理论依据。
(二)实践意义从实践上来讲,对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有利于改善当前很大一部分一线小学中低段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无理可依、无法可循的困境,使其朗读教学的方法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本论文拟采用问卷形式展开调查,调查提供的数据可以更加直观、具体地分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为我们的朗读教学明确改进的方向。本文将结合具体教材内容逐层深入地探讨朗读的基本功训练,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朗读教学方式、方法的分析研究,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能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的具体问题上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与帮助。
笔者希望能通过对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探索有效的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方式、方法,从而使朗读能更好地服务于语文阅读教学乃至语文课的系统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及审美情趣,充分发挥这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巨大魅力及作用。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整理发现,研究者们对朗读教学的意义和作用、现状及成因、朗读教学的策略这三方面业已作了一些较为集中、详尽的探索,为本课题的研究莫定了较为丰富而深厚的基础。
但需指出的是,在笔者查阅的110多篇朗读教学相关的研究文献中,立足于新课改背景及新的课程标准,在新课改及新的课程标准视域下的小学阶段的语文朗读教学研究文献仅寥寥数篇,而针对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相关研究论文更是少之又少。且其在对朗读教学的理论研究上尚比较缺乏或者深度不够,缺乏或鲜少有科学的心理学、朗读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在探讨较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朗读策略上也还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
基于此,本文试图将心理学、朗读学等相关理论引入小学中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研究,分析该学段朗读教学的特殊性及其所应遵循的规律;通过对人教版小学中低段语文教材中的朗读内容及目标要求进行梳理,阐析新课标理念渗透下的该学段教材中的朗读现状;通过对杭州四所小学中低段语文教师的小范围的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对小学中低段的朗读教学现状及其成因进行探析;同时依照朗读字、词、句、章这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朗读基本功训练。
阐述并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进行示例分析;此外,本文还将结合部分具体的、较为典型的朗读教学谋例探讨一些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本研究试在专业化、科学化的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指导、较为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等方面作一些思考与研究,希望对有志于朗读教学研究的同仁能有抛砖引玉之用。
[2]张颂.朗读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m].长春:长春出版社,20xx.4。
[5]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6]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7]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
[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l0]唐全腾.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12〕高珊.新课标下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xx.7。
[14]汪启忠.关于朗读与朗读本质的再思考[j].文学教育,20xx.9。
[15]李金国.从遮蔽到重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例析[j].郑州师范教育,20xx,(6).
[16]张子静.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xx,(1).
[17]冯国丽.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j].学周刊,20xx,(5).
[18]孙航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20xx,(s1).
[19]郑如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与解决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xx,(4).
[20]颜秀峰.谈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xx,(19).
[21]刘惠春.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学周刊,20xx,(2).
[22]于双全.论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j].学周刊,20xx,(6).
[23]肖洋.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学周刊,20xx,(8).
[24]王梅芹.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xx,(20).
[25]齐敏,李维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6).
[26]徐浪.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文学教育(中),20xx,(3).
[27]林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与评价的螺旋促读模式的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xx,(6).
[28]毛明月,王玲玲,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xx,(30).
[29]余兆兵.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朗读初探[j].江苏教师,20xx(5).
[30]陈海丽.以读悟本一一探索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xx,(22).
[31]窦金环.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网友世界,20xx,(2).
[33]李毅.小学语文个性化朗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xx。
[34]王晓娇.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朗读的教学现状及实施策略的案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20xx.
1、绪论。
1.1、研究缘起。
1.2、研究现状。
1.3、研究意义。
1.4、研究方法。
2、朗读与朗读教学。
2.1朗读及朗读教学的定义。
2.1.1、朗读。
2.1.2、朗读教学。
2.1.3、新课程理念下的朗读教学。
2.2、朗读教学在小学中低段语文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
2.2.1、朗读教学有利于小学中低段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2.1、朗读教学有利于加深小学中低段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味。
2.2.3、朗读教学有利于发展小学中低段学生的思维能力。
2.2.4、朗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中低段学生的审美情趣。
2.3、朗读教学遵循的基本规律。
2.3.1、依照小学中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3.2、依据小学中低段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特点。
2.3.3、依循朗读的朗读学规律。
3、当前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教材及教学现状二。
3.1、《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中低段语文教材中的朗读教学。
3.1.1、人教版小学中低段语文教材朗读内容及目标的梳理归纳。
3.1.2、《新课标》朗读教学理念在小学中低段语文教材中的渗透。
3.2当前一线小学中低段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3.2.1、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现状的小范围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3.2.2、当前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中的朗读基本功训练。
4.1、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读字训练。
4.1.1、读字的要求。
4.1.2、读字的训练。
4.2、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读词训练。
4.2.1、读词的要求。
4.2.2、读词的训练。
4.3、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读句训练。
4.3.1、停连。
4.3.2、重音。
4.3.3、语气。
4.3.4、节奏。
4.4、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读章训练。
4.4.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4.4.1、领会文章的主题。
4.4.2、培养角色意识。
5、探求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5.1、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的方式。
5.1.1、教师的朗读。
5.1.2、学生的朗读。
5.2、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的方法。
5.2.1、制定具体、明确的朗读教学梯度性目标。
5.2.2、拟定周密的朗读教学计划。
5.2.3、给子具体的朗读教学指导。
5.2.4、建立具体有效的多层次评价体系。
5.2.5、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5.3、小学中低段不同体裁的朗读教学课堂实施。
5.3.1、记叙文的朗读教学。
5.3.2、散文的朗读教学。
5.3.3、诗歌的朗读教学。
5.3.4、童话的朗读教学。
5.4、利用多媒体及公众平台辅助小学中低段的语文朗读教学。
5.4.1、多媒体技术在朗读教学中的使用。
5.4.2、公众平台在朗读教学中的尝试应用。
6、结论与反思。
6.1、研究结论。
6.2、研究反思。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以《新课标》为依据,以相关的心理学、朗读学理论为指导,以小学中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鉴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研究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课题,因此本文在实践策略研究过程中,将把朗读的相关理论与具体的课文教学相结合,并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当前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国存在的问题做一浅显的探寻,并简要分析其背后的成因。
(一)朗读教学重视不够,课堂朗读时间不充分《新课标》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应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中低段,尤其是小学低段,是学生识字写字的重要阶段。教师花很多时间在字词的笔画、笔顺上,教学生怎么读、怎么写。这个时候的念字,不是我们所说的朗读教学。单单会念会写,没有将字词放回到具体的语句、语篇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字词的意义,更不用说形成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教师自认为已让学生充分读,反复读了,但其实这样的朗读,实则是缺乏有效性的。
其次,由于中低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没听懂、难掌握,所以“满堂问”“满堂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大声朗读。在笔者听到的语文课中,有不少是40分钟的课上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到5分钟的。有的即便是有朗读也只是“为读而读”,匆匆忙忙,“雁过无痕”.教师在课堂上用于朗读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如此之少,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在上课伊始,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课文有整体性的感知,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的字音及注释,掌握词语的音、形、义,疏通文章大意。有时教师还会让学生带着任务边读边思考。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现实的课堂上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学生的读书声还未落,不少学生连课文都还没有读完,教师就“啪啪啪”地鼓掌让学生停止朗读,继而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此时的朗读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地朗读,课文字里行问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与情感学生将无法仔细感受、体悟、品味,更不用说引发学生的共鸣了。
(二)朗读教学指导方法乏而不力,缺乏科学性问卷结果显示,半数以上教师认为自己在朗读教学中遭遇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有效的科学方法,甚至有不少教师表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在笔者的课堂听课观察中,发现在学生的朗读前后,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往往比较少,此可谓“乏”;或者就是即便有教师的指导,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字词读音、有无添字漏字、语序是否正确等一般层面,真正按《新课标》内容与目标进行细致而规范指导的只占极少数,此可谓“不力’夕。甚至是有的教师在学生进行朗读时,不注意听,而是自顾自地写板书或看教案,至于学生究竟读得怎么样自是无从评论。还有的教师因为自身的朗读水平有限,结果就是”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
(三)朗读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朗读具有随意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打破沉闷、没有生气的语文课堂的重要性,课堂上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朗读。问卷调查显示,差不多半数的教师在备课时”有时设计朗读方案“,仅16%的教师表示是”经常设计“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备课时,对朗读教学的目标、教法、步骤往往是没有完整的预设的。有的教师并没有把朗读作为一种成熟、独立的教学方法来加以设计、使用,而是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手段穿插在讲解、讨论、分析的过程中。诚然,朗读常常要和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整合使用,但如果学生的朗读总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有时间就多读一下啊、没时间就少读甚至不读、可以被随意挤占的地位,该朗读的文章不朗读,该朗读的环节不朗读,显然是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的。
(五)朗读教学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具体有效的多层次评价系统教师较少把机会留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更鲜少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对朗读缺乏自己的判断。
1.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实施策略。语文阅读教学与正确、有效的朗读训练的有机结合,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将语、文本解读能力、语文学科思维能力以及语文审美能力都得以锻炼、提高,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任何一种技能的训练与教学都需要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朗读的训练与教学自然也是其中一项基本且非常重要的技能。开展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研究,教师必须自己先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才能在朗读中传递出恰当的感情,进而指导学生朗读。因而朗读教学及研究能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其次,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及研究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了解与朗读教学相关的心理学、朗读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晓朗读教学的规律及特点,掌握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拓宽教师自身的朗读知识储备。还有,在开展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搜集一系列朗读教学的相关案例,并尝试开展各种课堂朗读教学的实践活动,这些都将成为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凡此种种,教师的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其专业化发展也得到了很好的促进。
语文开题报告美篇(模板15篇)篇三
1、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即转变过去单一、被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改中出现了“不穿鞋难走路,穿错鞋走错路,穿旧鞋走小路,穿新鞋走弯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
2、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人才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作为一所农村初中,近年来学校不少骨干教师相继调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鉴于以上几点此,我们提出了“农村中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引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3、理论意义在于: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
(2)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4、实践意义在于: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初中的顺利实施。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学习所说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首要指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有效学习有先天的联系。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核心概念界定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而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收获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也是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我们可以看出,有效课堂有很强的针对性:地点是课堂,方法是教学,目标是有效,载体和对象是学生,主要的组织者是教师。对于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教师来说,自身必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具备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也就是“用脑、用心、用情”,才有可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国学术界对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性的著作有高慎英的《“有效教学”的理想》、宋秋前《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肖亮红《有效教学初探》等。
(四)研究目标
健康与求知协同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求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导、中介及决定因素等,力求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五)研究内容
1.确立语文教师的学科管理思想,从“有效”且“高效”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的系列行为,包括课前的准备:有效地计划制定、教材的研究、学情的分析、教案的设计等,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策略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课堂教学的后续性:课后练习的布置、及时到位的辅导、准确的评价与补救等。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放到语文“教学”的系统中统筹管理,有效落实。
2.研究语文教学系统中每个环节的“度”,即相关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高效的,优化环节结构。
3.细化语文教学系统各环节的教学行为,以系列教学行为的有效组合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语文开题报告美篇(模板15篇)篇四
研究方法:
通过计算机网络、图书资料的查阅,了解国内相关指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状况,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座谈、问卷等方法,分析本校学生语文作用量、作用形式和教师作业设计的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施依据。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贯穿于整个课题研究的。
语文开题报告美篇(模板15篇)篇五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使小学生知道语文是他们时时刻刻都能够用到的语言,比如说话、写字、回答老师的问题、讲故事等。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告诉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例如写字、识字、读书等。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小学生刚刚入学时就让他们多读书、多识字。
由于小学生都有着好奇的心理,所以对学校新发下来的教材,小学生会非常地感兴趣,于是就会对整本教材不停地阅读。小学生拿着教材自己大声地阅读是一种无目的、无意识的识字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懂得利用这样的机会,充分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教师还要让全班的学生都向这位学生学习,这样就是在为学生随机地树立典型。小学语文教师的这种做法,不但能够使学生的自信心有所增加,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满足感有所增长。这样就会使小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在语文学习中的乐趣,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班级中的其他学生能够融入到这样的语文学习氛围中,从而使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地学习和鼓励。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一定要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有关识字的竞赛,这样就能够使小学生在趣味中学习识字。
教师不但要使小学生在教材中学习到新的字词,同时也还要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到新的字词。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进入生活中去识字,例如让学生多看一些报纸或者书籍等。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做一些生字的图片,然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使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地进行交流,讨论这些图片中的字,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到快乐,还能够让其在快乐中识字。
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形象思维,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中一定要使用感官的教学方法,这样利用实物把学生要学的生字展示出来,就会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实物就能够提升学生识字的效率。
小学教师在语文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模式,这样就能够充分地调动小学生对识字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识字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够使小学生更轻松、更愉快地去识字。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对识字的积极性。
要想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识字,就一定要使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识字的效率得到提升,从而使小学生能够掌握好每一个所学习的字。根据小学生在学习识字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教师总结出了很多的识字教学方法。如数笔画的方法,这是我国识字教学中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也可以采用猜谜语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这样就会为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增添了很多的乐趣。教师还可以采用编故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其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小学的语文教师一定要使学生利用他们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去学习生字,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使学生成为识字教学中的主体,从而才能够凸显出学生的个性,进而能够使学生的识字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免费选题。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向学生示范正确的读写姿势,对学生不正确的读写姿势进行及时的纠正,确保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姿势。教师一定要使小学生做到眼睛和书本距离一尺远,胸口和桌子要距离一拳远,手指和笔尖要距离一寸远。
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书写时一定使学生注意该字的笔顺,并且要按照正确的书写方法去写字。教师在教低年级学生进行写字时一定要让学生在田字格内进行书写,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写出更规范的字。
小学语文教师在批改小学生的写字作业时,一旦发现了学生的错别字,先不要对其进行修改,要利用颜色明显的笔把学生的错别字圈出来,并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自己把错别字修改过来,然后教师再对其进行检查。这样时间一久,学生就能够养成自己修改错别字的习惯,从而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准确地写出这个字的正确形式,进而也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学生的学习中随机地为学生树立典型,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向其学习,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读写习惯。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就是要学会识字与写字,同时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创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学习生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使其在识字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提升小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语文开题报告美篇(模板15篇)篇六
时代在发展,好多学校的生源都来自于外来务工子弟,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及环境的普遍薄弱,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课前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得教学互动难以展开,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使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所以学生必须掌握预习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的学先于教师的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利用教材工具书及其他辅导资料,自己去感知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可见,预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1、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1、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2、研究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
3、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研究。
4、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打造新课程下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
1、教育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经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得出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或结论。如此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为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撑性材料。
2、文献研究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促进研究的深入。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教学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初一语文课本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准备阶段 (20xx.12月—-20xx.1月)
1.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理论搜集和学习研究,了解教科研前沿动向。
2.设计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通过调查确定研究方法、内容及措施。
实施阶段 (20xx.1月——20xx.5月)
1、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进行实证性研究。重点在初一年级四班进行实验。
2、请本学科教师配合听课评课,听取教师对课的评价,特别是对课堂预习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3、指导预习方法,下发预习方法的指导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预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因文因人而异,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掌握几种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5、布置预习内容任务,分阶段分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训练巩固。初步打算定为课外自主预习与课内自主预习。
总结阶段(20xx.5月――20xx.6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实施第二次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对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2.撰写研究报告,书写结题报告。
语文开题报告美篇(模板15篇)篇七
文言文阅读在我市每年中考中占有较大的分量,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一致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上,还包括不断地向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汲取营养。文言文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理应受到重视。
初中阶段是为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市每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基本围绕这一目标进行题目设计,主要考查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几部分内容,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如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明显就是以课下的注释为主。
然而从近几年来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平均得分处于各类题型的偏下位置,甚至垫底。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往往“望文生义”,如20xx年中考,有些考生把“以其境过清”的“清”解释为“清楚”,更为可笑的是还有考生把“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译成“岸边有一群狗在互相撕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连基本的字、词、句都无法把握好,那就更不用谈理解了。
我们的教师重视文言文,而我们的学生却无视文言文,如何扭转这一局面?我们应该从其原因开始分析。
1、社会的现状原因。
五四以来,白话文一统天下,文言文距离人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遥远,似乎白话文的历史趋势就代表文言文时代的完全终结。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联系的加强,外语热成为当今时代的产物。我们的文言文在白话文和外语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处境极为尴尬。
2、学生的认知原因。
出于初中生的年龄及智力发育的考虑,从远离他们的角度讲文言文功用他们似懂非懂,他们更注重的是实用性。当你如痴如醉地讲解文言文时,学生的一句“老师,学文言文有什么用?难道我们在交流的时候用文言文说话吗?”就将你打回原形,学生们向往的是外面的世界,他们更愿意学外语;他们知道文言文时代不会再来,所以仅仅把文言文学习当成对付考试的必需罢了。
3、教师的教学原因。
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把重点放在了文言知识上,尤其是难词难句的意义和用法和语法知识的分析和记忆上,这些纯粹的知识如果不和语言环境及很强的史实背景相结合,那是相当枯燥的。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很难投入,尤其当教学以应试、升学为宗旨时,教师往往把作者激情甚至心血凝聚而成的作品肢解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项目,学生的冷漠感就更为强烈。冷漠是影响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另一心理障碍。
1、唤起感觉我们不能左右时代,但我们可以从时代的发展中反思。学英语是为了交流,学习英语国家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可我们汉语,别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那上面承载的文化资源有的至今仍很新鲜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举个最简单的汉字的例子,它还凝结着先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智慧,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汉字,那是中国文化的基因。
比如“时”字,甲骨文是太阳加上脚步的象形,后来又加上“寸”,合起来就是太阳行走的刻度。我们至今仍是以太阳运行为时间参照。
当今计算机二进制能在几千前的《易经》中找到思想源头,未来的纳米技术早在庄子文章中就有相似的理论阐述。
如果能从文言文中获得这些信息,清晰我们祖先的智慧,增加民族自豪感,努力建设我们国家,我们国家立于世界之林还远吗?我们必须多读、多了解文言文,其价值才会被一点点认识、发掘、利用,为将来的人类造福。
2、激发兴趣。
既然学生实用性较强,那么我们何尝不利用这一特点呢?告诉学生,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可以分成乐意为之和不乐意为之两种;但同时还分为必须为之或不必要为之两种,往往我们经常遇到不乐意为之恰恰又是必须为之之事,这时候我们只能强迫自己去做,如果你一开始就以这种意识约束自己,相信开始是强迫自己做的,到了后来我们反而乐意做了。正如学文言文,假如你不喜欢学,但掌握好文言文有利于语句理解,就不会因题目不懂而失误。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不恐惧、不反感才是我们教学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感到不太难,而且还有很多乐趣。如果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本着整体感知文言作品内容的目的去读,学生的反应就活跃得多。可以适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一些简短而含义丰富的文言文,如华夏文明的起源,三皇五帝的故事;战国的合纵连横,秦末的刀光剑影,三国的群雄逐鹿;魏晋的名士风度,盛唐的雍容华贵等。学习文言作品,不仅是学字句的意义,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了民族昨天的辉煌和耻辱,更让我们懂得怎样以史为鉴。
文言文的美与汉字的视觉——形象性维系在一起。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句将汉字的形体与诗歌描写的景致结合在一起,借此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授之于“渔”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1)、学会读注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4、养成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关键。
(1)、养成诵读的习惯。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韵律节奏方而看,文言文立足于汉语方块字的基础,形成了一种偏于对仗、注重平仄、节奏整饬、讲究协韵的韵律形式。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偶句和散句的搭配串联,形成了一种节奏整齐、韵律统一的行文之美。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较少读课文,认为读课文会耽误授课时间。其实不熟悉文章,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认识从何而来?不反复诵读文章,又如何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呢?因此,要提口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就必须加强课堂诵读训练。诵读乃至记忆,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还要尽可能让诵读方法多样化,如教师范读、听录音,学生默读、吟诵、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等等,也可以开展比赛,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应指导学生读出不同文章的语言特色,哪些字要加重读,哪些字要舒缓悠扬,哪些地方要低吟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同学们对文言文的语感势必会增强。
(2)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
总之,我们应理性地正视我们身陷的“困境”,勇于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彻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语文开题报告美篇(模板15篇)篇八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根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规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课程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
(1)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
(2)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萧伯纳、r。b。要利敦的作品。
(3)1900年以前出版的两部有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
(4)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
(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
(6)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此外,德国巴符州语文教学大纲分年级分体裁给学生列出了国内外众多文学家及其作品。法国则为高中学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单”。美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必读书目21部,其中美国6部,英国5部,俄国2部,法国1部,德国1部,古希腊4部,古罗马1部和《圣经》。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经典已成为各国母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阅读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阅读中外经典!使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基于以上认识,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现状分析及遇到的问题。
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相差甚远。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师资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较系统的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很困难。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课外读物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的提高。(3)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年来一直缺少一种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课外经典的机制和策略;同时对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缺少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操作方法。而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时断时续的尝试,缺少科学的行为研究规划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4)关于新课程下引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实验,我省有部分地市、县区作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大多侧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1。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当今众多教育界和社会知名学者对读书的论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党组书记):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导、苏州市副市长):尽管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行,但是同时我们人类的前途也不断受到挑战,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精神发育的迟缓。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一直认为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值得担忧的。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是一种品味、一种心境,它伴随着人的成长。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读书便没有底气,读书应当从孩提时开始。
谢维和(首都师范大学):读书是人净化心灵、走向文明的标志。
严文番(美国宾州大学):研究如何读与研究读什么,对于我们同样重要。
郑汉文(香港中文大学):对学习者而方,阅读的深度比其广度来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学者):不翻开孩子们的书包,你就无法想像他们读书的贫乏。
徐雁(南京大学):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教师要少讲一点,学生要多读一些,把学习的权得还给学生。
范培松(苏州大学):呼吁理顺教育体制,还师生以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读书,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
傅维利(辽宁师范大学):趣味是阅读的根本,竞争是阅读的保障。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学院):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阅读便没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学):读书带来知识,读书更新理念,知识与理念改变命运。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
陶文瑜(著名作家):阅读是用心灵勾画美的过程。
4。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1。探索有关母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
2。开发编写一套《语文经典读本》。
1。小学生阅读经典的内容研究。
(1)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应具有的特点;
(2)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3)中国现当代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4)各类体裁的作品在小学每个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5)背诵篇目在各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6)外国经典文本在小学各年段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7)小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组合呈现的体例设计和原则等问题。
2。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研究。
(1)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3)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5)如何搞好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6)如何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7)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9)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培养;
(10)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认中华文化;
(12)课本学习中如何渗透相关阅读内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14)阅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15)阅读与研究性学习;
(16)如何实现学生对文本正确的多元解读;
(17)小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学生个性阅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19)教师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角色;
(20)小学生阅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将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1。第一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20xx年6月—12月,完成实验论证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试验前测工具;研究《语文经典读本》的编写体系,完成下册的编写;完成实验单位的申报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单位完成实验前测工作并写出前测的分析报告和学校的实验方案;完成《语文经典读本》上册的编写、出版工作。
2。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组织实验学校根据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构建阅读中外经典的理论与实践体系。(2)使用、验证、修订、完善《语文经典读本》。
3。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对该实验进行全面总结、鉴定、推广。
2。出版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3。开发一套优质的小学《语文经典读本》。
4。录制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
5。出版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集。
1。研究组织机构。
(1)实验项目领导组:
组长:王景华。
成员:李家栋、各市、部分县区教研室主任、部分实验校校长、特级教师。
(2)实验项目执行组:
组长:李家栋。
副组长:各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员:各实验县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实验校校长、教师。
(3)实验学校(由各实验学校自行组建)。
2。课题实验管理。
该课题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据课题管理办法,定期组织研讨、交流。
语文开题报告美篇(模板15篇)篇九
法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指出:“语言是认知的手段,是思维的载体,是逻辑分析的工具。”可见,语言是何等的重要。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千遍,其能自备。”可见读是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学生巩固认知字词,提高表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训练,更重要的是它落实了素质教育,是学习语言艺术的主要途径。
结合我校目前实际的教学状况,
我们确立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朗读方法研究”为研究课题。在我们学校大力的支持之下,我们课题小组申报的课题获得了济源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被列为济源市教育科学个人研究课题,这里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报告如下: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读,能帮助理解语义,能帮助再现情境,能帮助领悟内涵,能充实认知结构,能提高语言水平,能发展思维水平。但从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首先,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平均不足7分钟。其次,朗读教学质量低下,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更谈不上美读。最后,由于受教师朗读水平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范读极少,好的文章读不出美感,对于这些不良状况,我们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为了充分发挥朗读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方面的作用,我们提出了“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探究”这一研究课题。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不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那种反复多次重复性的训练是排斥和不接纳的。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去尽情领略色彩美;进一步深读课文,体味意境美,理解感情美,用优美动听的声音表达出来对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文化素养的熏陶,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依据。
1、内容与方法。
一是根据汉语言学习的规律,将语文教学回归到以诵读为主的传统地位,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读懂每一篇课文,课堂上书声琅琅;二是形成了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走出了将语文知识当作能力,把语文教学局限于语文课本的误区。克服了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讲得太细、统得过死的弊端;三是确定了以与兴趣相结合、与教学相结合、与学科相联系的阅读指导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形成了勤奋阅读的好习惯。
2、课题研究目标。
(1)培养朗读的兴趣。
范读激趣,使学生爱听爱读。
讲读结合,使学生尝到甜头。
形式多样,使学生兴致加浓。
(2)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重视汉语拼音教学。
注意声音清楚响亮。
培养能听善“挑”的本领。
养成多读多练的习惯。
3、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自然状态下的经验筛选法和经验总结法。
更新教育观念,以新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以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为目的,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分三个阶段完成,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一)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调查分析学生情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谋划。学习、研讨如何指导朗读教学,使之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实施阶段:
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
(1)学习《语文课堂教学论》,转变本组成员意识,提高认识,努力形成"学习―认识—实践"的格局。
(2)根据研究方案和计划,在实验班级开展研究工作。
(3)适时召开课题指导小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
(1)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
(2)认真备课,组织好第一次研讨课,组内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怎样更有效的让学生的阅读中欣赏语言的美,感悟课文内容。
(3)积累经验,写出有关论文和报告,写好自评,及时总结,提高研究成效。
3、课题实验的后期深入。
(1)研究活动展示:课堂教学展示,进行集体教研。
(2)结合研究活动,讨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收获,约请专家针对研究情况进行指导,以答疑难、指问题为主。
(3)收集好研究资料,配合课题做好阶段总结。
(三)研究总结阶段。
根据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归类材料,综合研究材料,最终以教学经验总结、典型课例、论文发表。
七、明确课题人员的分工:
组长:聂利莎。
组员:孔红梅。
八、课题研究的机制保证。
1、领导高度重视,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3、组织保障,我们课题组的规章制度健全,成员分工明确合理,务实勤奋,真抓实干,富有创造性。
语文开题报告美篇(模板15篇)篇十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领导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不少于2人)。
20xx年09月13日上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罗山县定远乡田洼小学多媒体室举行。在罗山县教务处课题组成员及定远乡全体班子成员,各教研组组长,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1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田洼小学校长陈涛主持。
第一项:课题主持人陈涛同志首先就《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做开题报告。他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状况,构建课题的框架和课题的研究方案。
第二项:分别由各课题组成员就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的行动方案作介绍。同时,课题组领导表示对本课题研究要全程关注,定期监督指导,并积极创设观摩会、展示会、研讨会的交流平台,在全县教师中推广实验,总结经验。以推进全县的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第三项:乡教研室主任苏主任同志讲话。他指出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能有效推进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促进各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他认为,主持人陈涛教师是市学科带头人,理论起点高,实践能力强,在课堂教学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导性。其他成员所在的教师,教科研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对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经验,一定会搞好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项:田洼小学校长,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张春献同志表态讲话。他号召与会的各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本次开题报告会为契机,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运“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做到研究与实践和谐统一,做研究型的优秀教师。我们学校将大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研究资源,拓宽研究渠道,适时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定期派课题组有关成员到知名学校交流学习,推广研究成果,提供经费保障。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3000字以内,(可加页)。
题目: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l20140061)。
内容:1、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景设计的学科本质性,情景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创设如何为学习内容服务。
2、情景的创设方法。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景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如现行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创设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情景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教学,研究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树立,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6、正确评价“教”与“学”.通过对教学情景的创设,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教学和学习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等。
方法:本课题属于应用型、实践型的研究,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升。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专著,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课例研究法,进行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说课、听课、观课议课、研讨,使教学实践不断地重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经验总结法: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成果。
1.主持人及主要成员的科研能力。
课题主持人为定远乡常务副校长(主管语文科研教学等),学校科研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中,一人为教研组长,一人为教导主任,一人为区学科带头人,多个课例获省、市、区的奖项。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在学校长期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校的骨干、学科带头人,有着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富有开拓精神,均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2.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分工。
针对学生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情境教学有效性的调查和研究,查找问题,分析成因。(xxx)。
课堂情境教学有效性的调查和研究,确立教学目标,研究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时机、类型、选择与运用。(xxx)。
达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xxx)。
实战演练,提高教学实效。(xxx)。
总结经验,推广传播。(xxx)。
语文开题报告美篇(模板15篇)篇十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根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规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课程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1)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2)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萧伯纳、r.b.要利敦的作品。(3)1900年以前出版的两部有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4)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6)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此外,德国巴符州语文教学大纲分年级分体裁给学生列出了国内外众多文学家及其作品。法国则为高中学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单”。美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必读书目21部,其中美国6部,英国5部,俄国2部,法国1部,德国1部,古希腊4部,古罗马1部和《圣经》。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经典已成为各国母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阅读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阅读中外经典!使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基于以上认识,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现状分析及遇到的问题。
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相差甚远。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师资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较系统的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很困难。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课外读物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的提高。(3)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年来一直缺少一种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课外经典的机制和策略;同时对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缺少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操作方法。而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时断时续的尝试,缺少科学的行为研究规划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4)关于新课程下引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实验,我省有部分地市、县区作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大多侧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1.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当今众多教育界和社会知名学者对读书的论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党组书记):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导、苏州市副市长):尽管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行,但是同时我们人类的前途也不断受到挑战,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精神发育的迟缓。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一直认为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值得担忧的。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是一种品味、一种心境,它伴随着人的成长。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读书便没有底气,读书应当从孩提时开始。
谢维和(首都师范大学):读书是人净化心灵、走向文明的标志。
严文番(美国宾州大学):研究如何读与研究读什么,对于我们同样重要。
郑汉文(香港中文大学):对学习者而方,阅读的深度比其广度来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学者):不翻开孩子们的书包,你就无法想像他们读书的贫乏。
徐雁(南京大学):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教师要少讲一点,学生要多读一些,把学习的权得还给学生。
范培松(苏州大学):呼吁理顺教育体制,还师生以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读书,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
傅维利(辽宁师范大学):趣味是阅读的根本,竞争是阅读的保障。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学院):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阅读便没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学):读书带来知识,读书更新理念,知识与理念改变命运。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
陶文瑜(著名作家):阅读是用心灵勾画美的过程。
4.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他还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1.探索有关母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
2.开发编写一套《语文经典读本》。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丰富实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实验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
1.小学生阅读经典的内容研究。
(1)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应具有的特点;
(2)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3)中国现当代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4)各类体裁的作品在小学每个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5)背诵篇目在各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6)外国经典文本在小学各年段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7)小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组合呈现的体例设计和原则等问题。
2.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研究。
(1)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3)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5)如何搞好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6)如何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7)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9)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培养;
(10)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认中华文化;
(12)课本学习中如何渗透相关阅读内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14)阅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15)阅读与研究性学习;
(16)如何实现学生对文本正确的多元解读;
(17)小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学生个性阅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19)教师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角色;
(20)小学生阅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将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1.第一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20xx年6月—12月,完成实验论证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试验前测工具;研究《语文经典读本》的编写体系,完成下册的编写;完成实验单位的申报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单位完成实验前测工作并写出前测的分析报告和学校的实验方案;完成《语文经典读本》上册的编写、出版工作。
2.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组织实验学校根据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构建阅读中外经典的理论与实践体系。(2)使用、验证、修订、完善《语文经典读本》。
3.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对该实验进行全面总结、鉴定、推广。
2.出版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3.开发一套优质的小学《语文经典读本》。
4.录制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
5.出版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集。
1.研究组织机构。
(1)实验项目领导组:
组长:王景华。
成员:李家栋、各市、部分县区教研室主任、部分实验校校长、特级教师。
(2)实验项目执行组:
组长:李家栋。
副组长:各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员:各实验县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实验校校长、教师。(3)实验学校(由各实验学校自行组建)。
2.课题实验管理。
二0xx年二月。
语文开题报告美篇(模板15篇)篇十二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由被动作业到主动作业,由讨厌作业到喜欢作业的心态变化。但在欣喜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如果不加以重视,必将失去作业的功效。
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作业是教科书这个外因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这一内因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充分发挥作业的最佳效能,已成为提高语文训练效率的重要环节。语文作业设计要反映课文的教学要求,体现课文的特点、难点,并力求做到内容和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之引导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不但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都是必须富有人文色彩,同样也要求我们的语文作业设计要富有人文性、个性化和最优化的色彩。
业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概念。
语文开题报告美篇(模板15篇)篇十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语文是百科之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更能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然而,现在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几乎很少有人坚持下来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上不愿多出力。语文学习习惯较差,短期内看不出对学生能力的影响,但常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质将大幅度下降。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实效性迫在眉睫,成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习惯养成的研究非常多。国内外关于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构建了全方位的内容结构体系和途径方法体系,但研究对象较广,多是针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学生,且研究范围较广。但是对于习惯养成关键时期的初中关注不多,对单一学科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不多。我们的研究意在对初中学学生语文学科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作更细致、更具体的研究,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界定:所谓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后形成并发展为学生个人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语文的倾向。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以农村中学生为培养对象,以语文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大多数语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学习习惯是影响语文科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语文学科的开始阶段,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国内外有关学习习惯形成研究成果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旦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应遵循的心理规则。并且,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再者,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其他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素质能力的提高。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有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甚至高尚品德的形成,高尚情感的培养等方面起到相辅相成的迁移促进作用。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才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因此,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对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作用都进行了精确的阐述。
习惯培养的问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外国也很早就有人提出过。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现代教育学家认为,要使下一代成为健全的社会的“人”,最关键的就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种种良好的行为方式,并把它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以之,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因此,“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本质上也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思想。叶圣陶就曾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可见,他当时强调“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思想本源和重要内涵,就是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的思想在今天也仍然是一种先进的面向未来的思想,并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这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整个社会大教育、大文化发展和进步的一项奠基工程。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各校实际,所以我们以立足课题研究,来探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入手,把学习习惯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激活德育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以国家教育改革决定为总纲。
2、以新《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为指引。
3、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接受美学”为支撑。
4、广泛汲取先进的教育理论素养及整个教学领域的改革成果。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从本质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调查了解学生平时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情况的现状,分析、归纳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养成的操作规程,使学生持之以恒地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行语文学习,使他们主动而有创造性的获取语文知识,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感和道德修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1、通过调查问卷表,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2、在平时的教学中,观察目前在校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关注学习习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了解成绩优异者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方法。
3、调查结束后,研究人员制定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可行措施,对学生习惯养成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结合实际找到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4、及时反馈信息,总结经验不足,探讨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产生的影响,找出可推广的习惯及养成方法。最终形成成果。
1、查找文献法
2、调查问卷法
3、分阶段检查法
4、定期训练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4—20xx.12):确立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实施计划,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3—20xx.6):开展宣传动员,采用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地围绕方案目标开展对应内容的具体研究部署。基本操作如下:
1、期初制定调查问卷表,对中学12个班作调查取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听记、作业、复习、书写、阅读、写作等几个方面的习惯。
2、在常规的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及时了解和观察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学习习惯的初步养成:七年级第一学期始学教育。
学习习惯的基本养成:八年级第一学期巩固教育。
学习习惯的全面养成:九年级第一学期提升教育。
具体要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书写认真清楚、保质保量地完成家庭作业、自觉阅读课外书籍。
具体方法:老师和课代表、小组长共同实施打分和监督,由课代表及时记录,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折算。做到每天组长查,每周课代表查,每月教师的小范围抽查,每学期教师的全面检查,并打总分反馈。
首先,要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各班一月一次对学生写字进行指导。
其次,要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必须提倡阅读习惯的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可以班为单位,进行课外阅读比赛。学校成立阅读兴趣小组,指派专人负责,定期指导检查。
最后,要提高语文的整体素养,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积累素材,积累语言,累技巧)。成立写作兴趣小组,定期进行指导检查。
3、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进行及时评价。
第三阶段:发展深化阶段(20xx.9—20xx.12):落实课题方案,全面进入实施研究阶段,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对实施阶段研究情况进行反思,修改实施方案,进行深化性、拓展性研究。定期开展汇报,交流各校成果。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xx.1—20xx.6):收集数据、资料,分析整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研究报告,整理课题成果。
综上所述,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因此,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只要在语文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懈地努力,就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高一级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所以,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收获耕耘的乐趣。
略
资料费:约3万元,用于教师购买书籍,订阅资料及撰写论文、报告所需费用(120xx元);学生订阅资料(18000元)。
器材费:约150000元,用于维修语音室,阅览室,广播站等多种功能室及添置部分器材。
奖励费用:用于研究中对有突出贡献的成员进行奖励(20xx0元)。
1、成立了课题组,进行了成员分工,组织进行了校本理论学习。
2、撰写了开题报告。
3、制定调查问卷表,对中学12个班作调查取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听记、作业、复习、书写、阅读、写作等几个方面的习惯。
4、部署成员在网上进行理论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养成习惯教育》(林伦)
《心理学与教育》(罗明)
语文开题报告美篇(模板15篇)篇十四
“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
一、课题名称:
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
二、课题组名称:
湘阴县玉华中学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课题组。
三、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语文是百科之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更能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然而,现在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几乎很少有人坚持下来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上不愿多出力。语文学习习惯较差,短期内看不出对学生能力的影响,但常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质将大幅度下降。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实效性迫在眉睫,成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惯的养成作更细致、更具体的研究,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五、课题界定。
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界定:所谓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后形成并发展为学生个人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语文的倾向。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以农村中学生为培养对象,以语文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大多数语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学习习惯是影响语文科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语文学科的开始阶段,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国内外有关学习习惯形成研究成果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旦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应遵循的心理规则。并且,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再者,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其他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素质能力的提高。
(2)现实意义。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才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因此,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高度重视。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对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作用都进行了精确的阐述。
习惯培养的问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外国也很早就有人提出过。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3、“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教育学家认为,要使下一代成为健全的`社会的“人”,最关键的就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种种良好的行为方式,并把它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以之,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因此,“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本质上也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思想。叶圣陶就曾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可见,他当时强调“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思想本源和重要内涵,就是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的思想在今天也仍然是一种先进的面向未来的思想,并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这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整个社会大教育、大文化发展和进步的一项奠基工程。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各校实际,所以我们以立足课题研究,来探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入手,把学习习惯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激活德育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理论依据。
1.以国家教育改革决定为总纲。
2、以新《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为指引。
3、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接受美学”为支撑.
4、广泛汲取先进的教育理论素养及整个教学领域的改革成果。
八、研究目标。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从本质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调查了解学生平时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情况的现状,分析、归纳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养成的操作规程,使学生持之以恒地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行语文学习,使他们主动而有创造性的获取语文知识,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感和道德修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九、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问卷表,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2、在平时的教学中,观察目前在校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关注学习习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了解成绩优异者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方法。
3、调查结束后,研究人员制定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可行措施,对学生习惯养成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结合实际找到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4、及时反馈信息,总结经验不足,探讨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产生的影响,找出可推广的习惯及养成方法。最终形成成果。
十、研究方法。
1、查找文献法。
2、调查问卷法。
3、分阶段检查法。
4、定期训练法。
十一、实施步骤。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3-20xx.6):开展宣传动员,采用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地围绕方案目标开展对应内容的具体研究部署。基本操作如下:
1、期初制定调查问卷表,对中学12个班作调查取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听记、作业、复习、书写、阅读、写作等几个方面的习惯。
2、在常规的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及时了解和观察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1)明确细目标,养成好习惯。
——学习习惯的初步养成:七年级第一学期始学教育。
——学习习惯的基本养成:八年级第一学期巩固教育。——学习习惯的全面养成:九年级第一学期提升教育。
具体要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书写认真清楚、保质保量地完成家庭作业、自觉阅读课外书籍。
具体方法:老师和课代表、小组长共同实施打分和监督,由课代表及时记录,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折算。做到每天组长查,每周课代表查,每月教师的小范围抽查,每学期教师的全面检查,并打总分反馈。
(2)抓好基本功,促进好习惯。
首先,要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各班一月一次对学生写字进行指导。
其次,要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必须提倡阅读习惯的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可以班为单位,进行课外阅读比赛。学校成立阅读兴趣小组,指派专人负责,定期指导检查。
最后,要提高语文的整体素养,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积累素材,积累语言,累技巧)。成立写作兴趣小组,定期进行指导检查。
3、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进行及时评价。
第三阶段:发展深化阶段(20xx.9-20xx.12):落实课题方案,全面进入实施研究阶段,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对实施阶段研究情况进行反思,修改实施方案,进行深化性、拓展性研究。定期开展汇报,交流各校成果。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研究报告,整理课题成果。
综上所述,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因此,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只要在语文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懈地努力,就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高一级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所以,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收获耕耘的乐趣。
十二、成员分工。
十三、经费管理。
资料费:约3万元,用于教师购买书籍,订阅资料及撰写论文、报告所需费用(120xx元);学生订阅资料(18000元)。
器材费:约150000元,用于维修语音室,阅览室,广播站等多种功能室及添置部分器材。
奖励费用:用于研究中对有突出贡献的成员进行奖励(20xx0元)。
十四、主要成果及目前行动情况。
1、成立了课题组,进行了成员分工,组织进行了校本理论学习。
3、制定调查问卷表,对中学12个班作调查取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听记、作业、复习、书写、阅读、写作等几个方面的习惯。
4、部署成员在网上进行理论学习。
十五、主要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养成习惯教育》(林伦)。
《心理学与教育》(罗明)。
语文开题报告美篇(模板15篇)篇十五
20xx年xx月xx日《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xx县xx小学多媒体室举行。在xx县教务处课题组成员及定远乡全体班子成员,各教研组组长,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xx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田洼小学校长xx主持。
第一项:
课题主持人陈涛同志首先就《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做开题报告。他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状况,构建课题的框架和课题的研究方案。
第二项:
分别由各课题组成员就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的行动方案作介绍。同时,课题组领导表示对本课题研究要全程关注,定期监督指导,并积极创设观摩会、展示会、研讨会的交流平台,在全县教师中推广实验,总结经验。以推进全县的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第三项:
乡教研室主任苏主任同志讲话。他指出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能有效推进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促进各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他认为,主持人陈涛教师是市学科带头人,理论起点高,实践能力强,在课堂教学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导性。其他成员所在的教师,教科研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对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经验,一定会搞好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项:
田洼小学校长,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张春献同志表态讲话。他号召与会的各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本次开题报告会为契机,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运“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做到研究与实践和谐统一,做研究型的优秀教师。我们学校将大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研究资源,拓宽研究渠道,适时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定期派课题组有关成员到知名学校交流学习,推广研究成果,提供经费保障。
(一)题目: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
(二)内容:
1、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
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景设计的学科本质性,情景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创设如何为学习内容服务。
2、情景的创设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景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
如现行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创设能力的提高。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情景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情景教学,研究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树立,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6、正确评价“教”与“学”。通过对教学情景的创设,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教学和学习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等。
(三)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实践型的研究,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升。
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专著,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课例研究法,进行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说课、听课、观课议课、研讨,使教学实践不断地重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经验总结法: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成果。
(四)组织及保障:
1、主持人及主要成员的科研能力。
课题主持人为xx常务副校长(主管语文科研教学等),学校科研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中,一人为教研组长,一人为教导主任,一人为区学科带头人,多个课例获省、市、区的奖项。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在学校长期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校的骨干、学科带头人,有着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富有开拓精神,均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2、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分工。
研究内容与负责人: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