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是针对高中教学内容的教案设计,旨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中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编写高质量教案的能力和水平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一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
(3)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
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教法建议。
(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
(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1。理解的定义,初步掌握的图象,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通过的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把握图象和性质。
难点是认识底数对函数值影响的认识。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研究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
1。6。(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由学生回答:与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米,试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学生回答:。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
一。的概念(板书)。
1。定义:形如的函数称为。(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板书)。
(1)关于对的规定: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会有什么问题?如,此时,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对于都无意义,若则无论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且。
(2)关于的定义域(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的定义域为。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
(3)关于是否是的判断(板书)。
刚才分别认识了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
(1),(2),(3)。
(4),(5)。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其中(3)可以写成,也是指数图象。
最后提醒学生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作图的用什么方法。用列表描点发现,教师准备明确性质,再由学生回答。
函数。
1。定义域:
2。值域:
3。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4。截距:在轴上没有,在轴上为1。
对于性质1和2可以两条合在一起说,并追问起什么作用。(确定图象存在的大致位置)对第3条还应会证明。对于单调性,我建议找一些特殊点。,先看一看,再下定论。对最后一条也是指导函数图象画图的依据。(图象位于轴上方,且与轴不相交。)。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描点了。取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由于不具备对称性,故的值应有正有负,且由于单调性不清,所取点的个数不能太少。
此处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列表描点,给出十组数据,而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至少六组数据。连点成线时,一定提醒学生图象的变化趋势(当越小,图象越靠近轴,越大,图象上升的越快),并连出光滑曲线。
二。图象与性质(板书)。
1。图象的画法:性质指导下的列表描点法。
2。草图:
当画完第一个图象之后,可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第二个?它是否具有代表性?(教师可提示底数的条件是且,取值可分为两段)让学生明白需再画第二个,不妨取为例。
此时画它的图象的方法应让学生来选择,应让学生意识到列表描点不是的方法,而图象变换的方法更为简单。即=与图象之间关于轴对称,而此时的图象已经有了,具备了变换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对称,教师借助计算机画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得到的图象。
最后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可能有两种可能性,若学生认为无需再画,则追问其原因并要求其说出性质,若认为还需画,则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再画出如的图象一起比较,再找共性)。
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可列一个表,如下:
以上内容学生说不齐的,教师可适当提出观察角度让学生去描述,然后再让学生将几何的特征,翻译为函数的性质,即从代数角度的描述,将表中另一部分填满。
填好后,让学生仿照此例再列一个的表,将相应的内容填好。为进一步整理性质,教师可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整理函数的性质。
3。性质。
(1)无论为何值,都有定义域为,值域为,都过点。
(2)时,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时,为减函数。
(3)时,,时,。
总结之后,特别提醒学生记住函数的图象,有了图,从图中就可以能读出性质。
三。简单应用(板书)。
1。利用单调性比大小。(板书)。
一类函数研究完它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后,最重要的是利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2)与;。
(3)与1。(板书)。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数的特点,有什么相同?由学生指出它们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再追问根据这个特点,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联想,提出构造函数的方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的单调性比较大小。然后以第(1)题为例,给出解答过程。
解:在上是增函数,且。
1,。
解决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构造函数的方法:数的特征是同底不同指(包括可转化为同底的)。
(2)搭桥比较法:用特殊的数1或0。
三。巩固练习。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板书)。
(1)与(2)与;。
(3)与;(4)与。解答过程略。
四。小结。
1。的概念。
2。的图象和性质。
3。简单应用。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二
微课是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能够帮助学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自主学习,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是一种方便科学的优质学习资源。
微课特点是微,即短而精,以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重点的突破,不追求全面的诠释,不追求内容的完备,而在于突出一个点,从某个点出发,阐述教师对知识点的理解,既能帮助教师加强专业的素养,又能帮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微课和课件、课例又有明显区别,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优秀学习资源。微课把传统的教学场地从课堂拓展到电脑、手机、ipad等;教学时间从课堂上拓展到学生的可能空余时间;知识传授方式由课堂上一师对多生改为一师一生。现在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各异,这种教学方式的出现较好适应了不同的个体需求。
微课体现的是“先学后教”。教师设计微课,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师只起组织、指导、启发作用,放手给学生,微课学习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再根据学生微课学习情况进行问题解惑、讨论总结、巩固提高。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三
1、初步了解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审美特征。
2、初步尝试为奇石命名。
3、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璧石的审美特征。
难点:对赏石文化的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精选实例进行知识讲解,讲解中不断设疑,促使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最终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一、导入:
展示上海世博会上安徽馆前的迎客松灵璧石。
提问:
1、你认识它吗?
2、你知道天然形成的奇石也可以作为艺术品进行欣赏吗?
通过提问引入“奇石”概念。
二、探讨新知:
(1)初识赏石文化。
奇石的概念:又称“观赏石”、“巧石”、“石玩”、“雅石”等,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如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展示图例)。
(2)提问:你知道清朝乾隆曾经为哪种奇石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吗?
“发现之旅”——探寻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其审美特征。
(灵璧石的成因很复杂,这里只概括了主要原因;灵璧石的种类也很多,只能选择几个典型石种稍作讲解;灵璧石的审美特征更是牵涉到许多美学概念。本微课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引领到赏石文化的门前,学生还需自己迈进门槛,做进一步探究,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3)奇石的命名。
先举例说明命名的方法,再请学生尝试为奇石命名。
(4)小结:
灵璧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质朴,美在含蓄。
三、课后拓展:
赏石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爱石、藏石的故事,如“米芾拜石”、南唐后主李煜不爱江山爱美石的传说等等。
如今,赏石逐渐成为国际潮流。除了灵璧石,还有许多著名的石种,请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更多的赏石知识。
思考:你对赏石文化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呢?
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继续探索大自然馈赠我们的奇美,请参考中国灵璧石网。
(通过欲扬先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提供相关网站,作有效引领。)。
测试题:
1、奇石又称(abcd),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a、观赏石b、巧石c、石玩d、雅石。
2、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是灵璧石、(ad)、昆石。
a、太湖石b、雨花石c、大化石d、英石。
3、清朝乾隆曾经为(a)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
a、灵璧石b、太湖石c、英石d、昆石。
4、灵璧石种类很多,主要有(ac)、五彩灵璧、白灵璧等。
a、磬石b、吕梁石c、龙鳞石d、菊花石。
5、灵璧石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形、(abcd)等方面。
a、声b、色c、质d、纹。
进阶练习:
1、搜集1—2首描写、评价灵璧石的诗词。
2、搜集1—2个历史名人与灵璧石的小故事。
3、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其它观赏性奇石。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四
不同学时设计不同性质微课笔者按微课学习时间先后,把它分为课前预习微课、课中学习微课、课后巩固微课、阶段复习微课几种类型,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选用,不同学时设计不同性质的微课。
1)课前预习型。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回家作业,遇到问题要等到第二天教师批改完作业后再统一解决。微课教学的出现对传统教学进行了颠覆,微课可以用于学生新课的课前预习。微课内容是教师把本该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技能整合,做成一段段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初步学习。等到上这堂课时,大部分学生都掌握得差不多了,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
2)课中学习型。学生课前利用微课预习知识点,上课时先了解学生微课预习效果,在检查反馈的同时,梳理学生的疑难点,剩下的时间则用来答疑解惑,利用课中微课强调重点,甚至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把知识点延伸出去展开深层次、多角度的探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思辨能力等。数学学科比较枯燥乏味,有些学生很不喜欢数学。但使用微课,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不仅每天看视频就能学到新知识,弥补学习的遗漏,上课的时候还能和同学一起解决问题,降低学习难度,改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
3)课后巩固型。针对各章节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把一堂课最精华的内容提炼出来制成微课,上传到班级共享网络平台,课上没听懂的学生可以在家多次观看,直到弄通、弄明白为止。
4)阶段复习型。每周周末也可以做微课,帮助学生回顾一周学过的知识,学生借助微课的学习对本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整理。有了这一学习方式的帮助,促使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培养自我整理能力。
微课呈现形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微课有其独到的特点:教学效果好,直观、清晰,细节知识点讲解非常到位、透彻,便于理解。要发挥好微课的独特优势,制作形式灵活多样的微课,为教学服务。可以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课件、习题测试、教师反馈等,也可以是课堂或作业中疑难问题的解答。有时也可以从一道题入手制作不同微课,或一题多解,面向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和思维训练;或精讲多练,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细化讲解和巩固训练,让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也可以构建学生需要的微课程资源库,放到班级共享平台“微课超市”上,向学生开放。
微课还能在数据后台的支撑下以进阶作业的形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观看微课,完成自学报告单,上传至班级共享,以便教师能够及时看到反馈信息,进而以学定教,进行二次备课。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五
讲授了《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在教后我体会很深,现结合这次课程培训,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此外,我觉的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制作课件上不够完美。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4、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
5、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处理连通器和帕斯卡原理时时间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将本节课分为两节课,我自己觉得对这一部分处理的不太好。
努力的方向:
如果再让我讲这节课,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91~92页。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针、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能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情感目标: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
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生异口同声地说:“闹钟”。
师:闹钟有什么作用呢?
生1:可以叫我们起床。
生2:可以告诉我什么时候干什么。
生3: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板书:认识钟表。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闹钟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交流。
生:自由观察活动。(师:课件出示4时)。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1:我的钟面上有三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较粗较细的是分针,那个又长又细的是秒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时针、分针及名称。)。
生2:钟面上有12个数。
师:小朋友们观察地真仔细,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看看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边说边拿实物钟演示)。
生:我知道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顺着1、2、3、4、5、6、7、8、9、10、11、12的方向走的。
师: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一拨小闹钟吗?体验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
生:动手拨小闹钟。
2.认识整时。
请同学看这个钟面,谁知道现在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出示2时的钟面)。
生:2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妈妈教过我。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
生3:我是这么想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这时的时刻就是2时。
师:咱们同学真了不起。那这个时刻又是几时呢?(手指大屏幕的4时)。
生:4时。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说。
师:请同学看大屏幕,这时的时刻你能马上说出是几时吗?
生:8时。
师:这个时刻我们一般该干什么呢?
生:我们在上课。
生:有时候,晚上的8时,我们在睡觉。
师: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师: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刻的方法吗?
生:沉默。
师:好,我们小组讨论讨论。
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是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拨一拨小闹钟?
生:想。
师:拨一个8时,看谁拨的又对又快,注意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
生:动手拨小闹钟。
师:请同学看大屏幕,你拨的和大屏幕上面的一样吗?
师:真了不起,我们再来拨一个3时。
生:拨钟。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给大家看,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生:积极举手表现自己。教师及时给以奖励。
3.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生:独立完成填空,有同学小声说:“怎么两个都一样?”
师:你发现什么了?
生1:两个一样,都是9时。
生2:两个都是9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为什么会有两个9时呢?
生3:我知道,因为一天,时针要走两圈,所以有两个9时。
师小结:小朋友说的真好,对了,一天时针在钟面上要走2圈,所以有两个9时,因此,要准确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刻干什么吗?
生1:小红7时起床。
生2:早上,妈妈叫小红起床。
生3:小红在早上7时起床。
师:那你是几时起床,又是几时睡觉的?在钟面上拨出来,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活动。
师:我们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师: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生:动手拨小闹钟。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做课中操。
4.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用这种钟表示时刻外,还能用什么表示时刻呢?
生:用手表。
生:用电子表。
(电脑出示3个时刻)。
师:请同学们看这三个时刻,你发现了什么?
生1:都表示5时。
生2:一个是钟,一个是手表,一个是电子表。
生3:我发现前两个都是用分针时针表示的,第三个是用电子表显示的。
师:仔细观察,电子表是怎么显示时间的?
生:电子表的表面有两个点,左边是几就表示几时,右边是几,就表示几分。
师: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我们奖励给他一块奖牌。说的非常好,电子表的.表面有两个点,当两个点的左边是几,同时,两个点的右边是两个0,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像电子表显示的这种表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1:电话显示器上。
生2:电视上。
生3:手机上。
师:你能试着用这种方法表示2时吗?
生:练习。
师:谁愿意上黑板展示自己的写法?
生:积极要求表现自己。
师:(大屏幕显示8时)8时和3时用这种表示方法,又该如何表示呢?
生:在练习本上用第二种表示方法写。
三、应用新知,巩固发展。
1.师:请同学看大屏幕,时间老人还给我们送来2个钟面,你能准确地说出现在是几时,并说说这时候你该做什么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能试着用两种方法把这两个时刻表示出来吗?
生: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两个钟面,看看6时和12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生:6时,时针和分针成了一条线。12时,时针和分针合在一起了。
2.师:猜谜:公鸡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闹盈盈,长针、短针成一线,请问这时几时整?
生:6时整。
师:谁有补充?
生:早上的6时整。
师:那再过一小时是几时呢?
3.手势游戏:由老师给大家做几个手势,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根据老师的手势马上说出是几时整?(3时、6时、9时、12时)。
4.下面,我们来玩个拨钟表的游戏,同桌两人一人在钟面上拨针,另一个人说时刻,交换练习。
5.我们来玩个小品好不好?请几个小朋友上台来做几个动作,你猜他时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用你的小闹钟拨出时刻,谁最先拨好就上好闹钤。
(1)洗脸:拨的时刻有6时,6时半,7时,9时理由是晚上睡觉前洗脸。
(2)睡觉:拨的时刻有8时,9时,10时,1时理由是午休。
(3)读书:拨的时刻有8时,9时,10时。
(4)吃饭;拨的时刻有7时吃早饭,12时吃午饭。
四、全课总结。
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设计新颖。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高潮迭起,教师科学有效地引导,给人一种渐入佳境、耳目一新的感觉。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3.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4.评价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光彩。李老师绝不吝啬对学生的赞扬与激励,教师的一颗爱心使评价焕发出艺术的魅力。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七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
2、区别山谷、山脊。
五、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
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谷、山脊;联系瀑布的形成,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八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
2、区别山谷、山脊。
五、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
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谷、山脊;联系瀑布的形成,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教师自评:
《地形图判读》这一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以自制模型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作为教学主线,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但是在帮助学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我比较着急,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较少,这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惑;还有如果语言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还要继续努力。
二、学生反馈:
教师语言通俗易懂,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用的模型直观、形象、生动,让我们似乎身临其境,并且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也是依照模型绘制的,让人一看就明白。
三、同行点评:
1、备课充分,教材处理得当,教学目标清晰、科学性强,教学重、难点突出。
2、运用自制模型并结合小黑板,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九
陈家孝。
[情境]《桂林山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
[任务]。
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三、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8个词语的意思。
四、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过程]。
一、运用《桂林山水》的录像导入本文学习。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起学习兴趣。
二、运用投影方式,将桂林风景图片和文中对山水的描写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理解作者描写的手法。
三、展示图片,丰富学生对桂林山水特点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四、学习本文时,要把朗读时间给够、给足,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资源]。
桂林简介。
1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山水概述。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桂林,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40~600米,为石灰岩岩溶地区。最早是在儿时的课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还隐约记得书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而今,在我亲临桂林之际,桂林以其旖旎的风光向我证明了这一切,书中所述实不为过。
桂林山水甲天下。
2009年,桂林漓江风景区以83公里岩溶水景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岩溶山水风景区。成为中国旅游的又一世界之最。
桂林处处皆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漓江风光尤以桂林阳朔为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美。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轮初日,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游人目不暇接。“画山”的九匹马,在导游的引导与娓娓讲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极点,使游人真切地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神奇、秀美。
2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鸣山更幽”,那么,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么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象鼻山。
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右岸,山因酷似一只大象站在江边伸鼻吸水,因此得名,是桂林的象征。由山西拾级而上,可达象背。山上有象眼岩,左右对穿酷似大象的一对眼睛,由右眼下行数十级到南极洞,洞壁刻“南极洞天”四字。再上行数十步到水月洞,高1米,深2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满月,到了夜间明月初升,象山水月,景色秀丽无比。宋代有位叫蓟北处士的游客,以《水月》为题,写下这样的绝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象鼻山有历代石刻文物50余件,多刻在水月洞内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张孝祥的《朝阳亭记》、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和陆游的《诗礼》。盘石级而上,直通山顶,即见一座古老的砖塔矗立山头。远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剑柄,又像一个古雅的宝瓶,所以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此塔建于明代,高13米,须弥座为双层八角形,雕有普贤菩萨像,因名“普贤塔”。
独秀峰。
王城内的独秀峰位于桂林市市中心,群峰环列,为万山之尊。南朝文学家颜延之咏独秀峰的诗“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是现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诗歌。其峰顶是观赏桂林全城景色的最好去处,自古以来为名士所向往。登306级石阶可至峰顶,峰顶上有独秀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桂林旅游有一月有余,却因未能登上此峰而遗憾。唐人郑叔齐说此山“不籍不倚,不骞不崩,临百雉而特立,扶重霄而直上”。清袁枚有诗曰:
3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评估]。
一、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通过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4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这就是危峰兀立”。也可找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二、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三、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眉纹之中的是做准备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可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5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四、本课适合背诵。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二、三自然段中结构相似的句子。
五、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读最后一段,然后联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再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怎样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第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吟一首小诗,不拘形式,不论长短,写一句可以,写几句也可以。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
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分数,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识,知道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具体的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定势来认知和理解分式。但是,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与不同,以及分式到底蕴含着怎样一种数学思想,和它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通过探究,将会找到答案。
一、活动目的:
分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见的一种模型。通过对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探究、质疑、交流、合作等活动中,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并能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目的。这在本质上也体现了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理念。
二、研究课题。
1、分式的概念;
2、分式与分数的不同之处;
3、对整式、分式的正确区别: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而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这是分式与整式的根本区别。
三、活动安排。
在教研组的统一计划下,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活动。
四、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1)动员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课题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与交流。
(2)确定课题: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帮助学生在其所提供的课题中确定一实际可行的课题。
(3)方法指导: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掌握这部分知识,培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4)建立研究小组:把兴趣较浓的学生召集成立研究小组,以便行之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
2、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二)加深理解,提升认识。
三)综合运用,拓展探究。
3、总结阶段:
(1)学生自己总结。形成分式的概念。
(2)交流、展示成果。全班学生可以班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成果,共享活动成果。
(3)指导教师对活动进行评定、总结,并总结整个活动情况,撰写总结论文。
五、实施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要强调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的自主性,特别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2.任务驱动。给出任务并提出有明确的要求,以引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3.多种形式。要从学生、学校和区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注意适合学生的差异。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一
第一章第三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2).;(3)..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二
第二节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辅、说过程以及说板书等六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与特点。
本课时的主要学习内容是:
在初中学习过的三视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学习三视图的定义和原则,推广到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能说出三视图代表的几何体.
教材遵循“由特殊到一般”以及“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探究:
1、三视图的特点以及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的作用.
2、如何通过三视图得到几何体的空间图形.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的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上一节认识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来学习空间几何体的表示形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认识,准确画出几何图形,也是学好立体几何的一个前提.
本节内容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三视图是利用物体的三个正投影来表现空间几何体方法,在教材中起着衔接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画三视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能由三视图想象立体模型,从而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画三视图是立体几何的基本技能,通过三视图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重点。
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会三视图和几何体之间的互相转换.
2.教学难点。
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二、说学法。
1、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主动去联想,探索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清楚.
2、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根据《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中“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要求,也为遵循使课上得有趣、生动、高效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去联想、探索并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1)选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与现实生活接近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引入课堂,为抽象的数学学习创设情境,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体现数学的概念与方法,表达数学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于数学有亲切感.
(2)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扩充教学内容,并且更加直观生动地进行教学过程,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辅。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投影幕布展示需要解决的问题,既增加课堂的学习容量,使各教学环节的衔接更加紧凑自然.
五、说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由“问题情境”,“新知探究”,“即时巩固”,“归纳小结”以及“课后延续”五个教学环节来体现和达到教学目标.下面借助课件的演示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处理方式以及其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三
教科书第58页的“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展台,屏幕,练习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同学们,鹿老师组织了一个旅游团要到大森林里去游玩。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师:坐上我们的小火车,准备出发了。(放音乐;火车开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律动)。
出示课件:美丽的大森林。
师:瞧,美丽的大森林到了,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今天小动物们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去他们中间玩,你们谁想去呀?
生:……(争先恐后地说想去)。
生:行。
师:我们先去看看草坪上的小动物都有什么问题呀?(课件拉近第一幅画面,并演示)。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草地上原来有9只小鹿在吃草,后来走了3只。(课件出示:大括号和9只)。
师:那你能帮助小鹿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草地上还剩几只鹿?(课件出示:?只)。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谁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呢?先请你们集中五人的力量分小组研究一下。研究完以后,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然后进行汇报和订正。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研究的结果?
生:我们组列的算式是:9―3=6,草地上还剩6只鹿。
师:谁有问题要问他们?(引导学生提问题)。
生提问:请问你们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生解答:因为原来草地上有9只小鹿,跑了3只,求草地上还有几只就是求还剩几只。这3只小鹿是从9只里面跑掉的,所以用从9只里面去掉3只,就是剩下的6只。
生提问:9-3为什么等于6?
生解答:因为9能分成3和6。或因为3+6等于9,所以9-3=6。
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帮助小鹿解决了问题,你们数学学得真好。老师真是太高兴了。
过渡:看着这幅画面,你还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看草地上的`蘑菇)。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生提问: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右边有几个?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解答:8-6=2。
生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
生解答:因为知道了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蘑菇,从8个里面去掉左边的6个就是右边的2个,所以用减法。
师引导:还有发现不同问题的吗?
2.生提问: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左边有几个?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解答:8-2=6。
生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
生解答:因为知道了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从8个里面去掉右边的2个就是左边的6个,所以用减法。
师引导:还有发现不同问题的吗?
3.生提问:左边有6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师:你发现的问题真好,同学们听清楚了吗?我们再请他说一遍,好吗?
(生说,课件依次出示:6只,大括号,?只)。
师:这个问题我们请同学们分小组来解决,好吗?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提要求:要说清楚你们小组采用的是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怎样列的算式。
生汇报:我们小组采用的是加法,因为这个问题得求总数,我们只要把左边的6个和右边的2个合起来就行了,所以用加法。列的算式是:6+2=8。
二、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课件出示鸭子图。)。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小结:大家帮助小鸭子解决了问题,听它们在谢你们呢?(课件演示鸭子叫)。
课件演示声音:小鸭子的问题解决了,我们还有问题呢?
师:这是谁的声音呀?(课件出示猴子图)原来是小树林里的猴子们等急了,你们能解决猴子们的问题吗?自己完成。
学生写出算式,然后集体订正。
三、当堂作业,巩固新知。
(一)做题小竞赛。
师过渡: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呀?
生:想。
学生独立做题。
集体订正。(指名直接说算式,集体判断,最后挑出一个题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对全做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学生随意说。(教师相继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教育)。
让我们开启小火车回家吧。
(二)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第13、1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订正。最后集体订正。
(三)请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学生随意说。
四、课堂总结。
师:数学知识真重要呀,他能帮我们解决这么多实际问题,我们一定要学好它。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四
教学内容: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意义,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2.熟练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理解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归纳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百分数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只要我们留心它,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
1.投影出示下面一段文字:
湖南汩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率低得令人咋舌。10年前初中是2.5%,小学是0.02%,现在小学连续10年的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流失率始终控制0.2%,近三年的数字是0.18%,0.17%和0.15%.
2.学生阅读文字,感知其中百分数。
3.从上面一段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
从上面的百分数中中以看出汩罗义务教育实施情况非常理想;运用百分数很能够直观;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
二、复习百分率的知识。
1.师:看来,百分数的作用还真不小。你能理解上文中百分率的意思吗?
学生尝试理解流失率、入学率、巩固率的意思,教师指正。
2.复习已学过的一些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3.学习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
完成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题。
学生自学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议一议。
烘干率=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重量×100%。
含水率=(烘前的重量-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质量×100%。
学生试求烘干率和含水率,然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的一般问题。现在大家回顾已学知识,把你掌握的方法告诉小组的成员。
分组讨论,交流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
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先画线段图加深理解,判断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找对应关系,写数量关系式。
根据百分数题型结构特征确定解法。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一个数×(1+几%)=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
综合问题结合实际来解答。
四、应用练习。
1.完成总复习第7题。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方法一:(2622—2476)÷2476=146÷2476≈5.9%。
方法二:2622/2476-1≈1.059-1≈5.9%。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思路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各自的思路.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4、15题。
教师:九折是什么意思?
利息怎样计算?本息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在班上交流。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1)百分率=()/()×100%。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3)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一个数×(1+n%)=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
(4)售价×几折=实付钱数。
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五
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平面向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难点:向量的构造。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与回顾。
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
(1)力(2)功(3)位移(4)力矩。
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
[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例1(书中例5)。
例2(书中例3)。
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向量法。
[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例3(书中例4)。
[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
(三)、巩固练习。
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km/h。
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km/h。
(2)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
(四)、课堂小结。
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课本p73,练习8.44。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六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略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七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八、教学后记。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八
在三年级上册中,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单元让学生直观认识四边形,其中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平行四边形通过活动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变相等这一特征。而梯形是第一次出现。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系。
我设计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力图体现以下理念:
一、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以听、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
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研究,我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主题图,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考虑到梯形的特征比较简单,而且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探究比较重复累赘,就在判断中使学生产生矛盾,通过争论中得出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课始,我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最贴近的材料——校园,让学生在校园里找熟悉的四边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资源来源于生活。
课末,我让学生思考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用处,截取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视频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许多生活中的现象都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九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口算:
3+74+95+67+812+6。
2、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4。
出示挂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指出:对评比牌前面的灌树挡住了,你有办法知道每个班红旗获得情况吗?
2、小组讨论。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看条件。
3、小组汇报。
如:二(2)班16-3=13。
注意:强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4、问:谁知道二(1)班、二(2)班得几面红旗呢?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没办法知道。因为被树挡住了。
问:那他们可能得几面红旗呢?
你是在怎么知道的?
三、练习。
1、p23做一做。
2、练习四第1—4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