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学习者和写作者的指南和助手,可以引导我们在写作中避免常见的错误和问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发。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一
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三)凝固。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二
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三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四
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动手探究操作,得出在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难以控制,并课堂40分钟时间不够充足,导致以往多次学生实验不太成功,那就为之后分析其科学规律设置了障碍,以致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无法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生听得还是一知半解。见到如此,我备课时调整了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究改成了演示,但虽然使用演示温度计,课堂能够容易调控教学进程,但是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前面几桌能够看见温度变化,但是后面同学还是不能读出温度计示数。但更重要学生不能观察到物态变化,不能调动学生自由参与其中科学探索乐趣。
今后的改进意见:
1、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最关健还是学生对实验完成效果,否则就无从谈起,但如何在40分钟不仅要求学生能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过程,画出图象规律,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组员之间配合协作能力要有很高要求。所以在课堂前就要省略实验操作过程,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2、药品少量点,还要用适合温水加热,千万不能用热水和冷水。
3、观察数据后在书中表格图纸上绘制图线时,要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气氛,使小组每位同学都参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掌握好知识的效果。
4、在教学中做为老师定要先进行演示,发现其中操作方法和规律及实验改进方法,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容易调控学生实验进程,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五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说明:图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温度)随另一个物理量(如时间)变化的情况,很只管。所以各门科学都常用它。
写出实验报告。
说明:这个方案适合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难点: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七
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密度比锡小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水银—39℃煤油—30℃冰0℃)。
a.体温计b。煤油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d。无法确定酒精灯对烧杯底()。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八
(1)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理解随温度的变化,物质的状态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能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凝固点联系起来。
(3)学会画出固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知道图像是描绘物理过程的重要方法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科学探究情境,把科学探究的七要素自然的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及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难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温度特点。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萘、蜡、停表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测:
(二)新课讲授:
1、出示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本节课重、难点。(幻灯片2)。
(1)重点:熔化、凝固的特点。
(2)难点:晶体熔化特点。
2、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形象的图片展示水的三态,使学生通过对冰、水、水蒸气的了解掌握物质三态的界定(幻灯片3)。熔化的概念较易理解,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归纳出熔化的概念,并以此类推引出凝固的概念(幻灯片4)。
3、学习新课:实验演示,观察分析。
(1)以冰熔化为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2)根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所需的器材。
(3)介绍实验仪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萘的状态、萘的温度变化。
(4)与数学的坐标系对比学习,教学生利用图象分析物理规律。根据图象讨论与分析:晶体熔化时温度与状态变化。并由学生概括出萘熔化的特点。
(5)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蜡的熔化。(幻灯片5~8)。
(6)阅读课本了解晶体、非晶体及进行简单的分类。(幻灯片9~11)。
(7)采用逆向思维对比学习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幻灯片12~14)。
4、课堂练习(幻灯片15~22)。
(三)巩固练习(见配套练习)。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这堂课学到的知识:一物质的分类。二是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三是采用坐标与图象分析的方法找特点。
(五)达标检测(见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1)熔化:固态气态;(吸热)。
(2)凝固:气态固态。(放热)。
2、晶体与非晶体。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九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十
熔化和凝固是两种重要的物态变化,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学习的基础上,加之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对这两种现象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材将其编排于《物质三态温度的测量》和《汽化和液化》这两节之后,《升华和凝华》和《水循环》两节之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既是对前两节知识、能力的巩固,又为学习后两节的内容打了基础。就本节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1、知识与技能: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实验室现有器材基本能满足本节课所需实验器材。冰的来源,可由教师课前利用冰柜或冰箱自制,保存在保温箱或保温瓶中备用。相关知识的光盘、图片学校已配备。相关的投影片需教师课前自制。
实验探究——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1、创设情趣,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情感,可以借助于播放教学光盘《水的故事》引入新课,教师板题:
2、讨论归纳: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熔化和凝固的含义。由于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汽化、液化等知识已掌握,所以采用讨论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3、探究冰、松香熔化时的特点:
探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1)由于初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尚有限,因此,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尽量使问题的口径小一些,但又不能让学生的问题局限于教师设定的圈子内。
(2)组织学生猜想、假设时,要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使不同学生的不同猜想都能在全体同学面前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体现了面向全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3)实验设计。可引导学生自读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验探究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必须明确实验顺序,先做冰熔化实验,再做松香熔化实验,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器材,提醒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同时还要观察冰或松香的状态变化情况,并及时正确记录现象和数据。
(5)在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论证猜想假设,然后交全班交流。
4、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冰和松香熔化的图象,然后打出冰、松香熔化图象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讨论冰熔化和松香熔化时温度的特点,以及吸热、放热的情况,并由此推理到一般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教师归纳板书。
5、自学训练[。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熔点、凝固点等内容,在实验探究和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学生已有感性认识,可设计一些自学题让学生自学后集体讨论,教师板书,以达到教学目标。
6、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阅读插图2—31,2—32,2—33,2—34,讨论本节末的想一想。
7、课堂练习。
(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室内,若室内温度为0℃,则冰____熔化,水____凝固(填“能”或“不能”);若室内温度高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若室内温度低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为什么?
(3)如图是某晶体放热凝固的图象,该物质的。
凝固点是_____,凝固时间为_____分钟,曲线bc。
段表示该物质处于______状态。
8、课后实践作业。
教材p41“”2。3。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十一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十二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3.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滑轮”是初中物理力学中一种比较重要的'简单机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后,对一些变形的杠杆的进一步认识,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和应用。滑轮按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它们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滑轮组的绕线及段数的判断不容易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三、教学策略。
通过物理建模的方法从理论上将滑轮抽象为杠杆,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然后再对已经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解释,进一步理解滑轮的工作特点。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去分析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的原因时,“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涉及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协作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滑轮、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直尺、钩码、细线等。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十三
1.下列属于熔化的是()。
a.糖水放过一段时间变干变成了糖。
b.夏天放棒冰的杯子外壁的小水珠。
c.露水的形成。
d.棒冰变成糖水。
2.如图4.3-5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0℃。
c.从t1到t2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t1到t2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3.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那么在做冰的熔化实验中,在0℃时,冰的状态是()。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固体,液体共存。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利用等质量的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0℃的水效果好,原因是。
5.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如图4.3-6所示,海波的熔化图像是________(填写序号)。
分析图像a可获得的信息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图像b可获得的信息有: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即可)。
5.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并解释原因: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钢钨固态氢。
(1)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2)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3)水银温度计在-40℃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4)在-265℃时,氢气是固态。
【参考答案】。
1.d。
2.d。
3.d。
4.由于0℃的冰熔化时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冰全都变成0℃的水,再吸热温度才升高。所以用等质量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
(4)正确。固态氢的熔点是-259℃,因此在-265℃时氢是固态。
6.由于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要吸热和放热,此种材料在15℃~40℃范围内熔化和凝固,该温度正是室温变化的大致范围,因此,当温度升高时,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材料凝固放热,从而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十四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养成教育训练点】。
养成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然后进行分析的实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是()否()。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二、新授。
第一节温度。
2、学生实验一。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1、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宁夏20__年1月26日天气预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温度计的使用。
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学生阅读p69“体温计”知识小结:学生自结。
(五)、小结。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6篇)篇十六
本节课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验的规律,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建构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了用作图像来研究物理学规律的方法。
实验过程过于仓促,有的学生还没有完成实验,而老师也没有充分去了解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学生的数据是否合理?学生有没有对海波进行搅拌?学生的读数方法有无错误?学生做图像时出现些什么错误?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时间给学生充分交流讨论。
在学生探究实验课上,老师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实验,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缩短实验的时间,生硬地把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做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会发现这种错误,充分利用这种错误资源,让学生学会评估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科学,学会与别的实验小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