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才能更好地实践和应用,不断提高自己。读一读这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够给自己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归结起来,就是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开展,了解学生的生存现状,提高他们的生存智慧,帮助他们更好地探索未来。基于此,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应准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课程基本理念,认真组织教学活动,让每一次教学行为都能获得最佳的效果。然而,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与课程改革理念不一致的地方,本文对此略作盘点与分析,以求教于同行。
一、关于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误区与对策。
对一门学科进行准确、全面的认识是开展这门学科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对一门学科进行认识,除了要明确该学科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要求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对学科特点的分析把握,才能更好地总结出学科教与学的规律,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广大教师虽有一些认识,但认识仍是不充分的,甚至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历史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这一学科特点的认识不充分。很多教师认识到历史学科的主观性,但在教学中却只关注它的客观性,而跳不出教材的内容框架进行教学。第二,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彰显“历史学科具有探究推理性”这一基本特点。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但很多教师仅仅只是要求学生重视听课、记忆、做笔记、练习等环节。第三,历史结论的丰富性在教学活动中难以得到彰显。历史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对结论的讨论应该是灵活的而不是死板的,提供的教学史料应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
对历史学科的认识误区,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教师没有认识到历史学科的主客观统一性。历史学科的主客观统一性决定了历史课堂必须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历史课堂教学也能做到主客观的统一。从教师层面上来说,教师应在遵循历史客观性的基础上,在课堂上通过激发学生的主观想象力,让学生开展合理的假设,并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探究,让学生进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历史人物或事件是如何影响现代社会的,使学生形成与自己实际年龄相符的历史发展观,对历史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个人的历史思维。从学生层面上来说,如果学习历史还停留在死记硬背上,那么将无法认识到历史的真谛,也无法激起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能对历史问题进行解释,并能从中获得对现实选择有参考借鉴作用的知识。凡此种种,均离不开师生们在历史课堂上的主动探究。
二、关于历史教材使用的认识误区与对策。
新课改中所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创新构建了符合初中生素质能力培养需要的知识体系,代表着一种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方法。但在很多教师的理念中,传统教材观还根深蒂固,他们在教学中基本上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具体体现在:将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点完全由课本来确定;教材重点就是教学重点;学生只学习课本知识;如果没有教材,教师就不懂教什么、如何教;教师传导给学生的历史都是教科书中的定论、共识内容;等等。传统的“教教材”观念之所以未能扭转,究其根源还在于教师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到位。
要扭转传统的“教教材”的观念,需要更加理性地审视历史教材。教师在这过程中必须做到认真品味历史教材和灵活运用历史教材。做到认真品味历史教材,就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教材中的史实带有选择性。史家、编写者在专著、课本上呈现的是一种选择,这并不意味着历史是相对的、骗人的,选择的东西只是事实的一部分。因而,教师在利用教材时要特别注意挖掘教材文本中所隐藏的资源。历史教材的选择性也正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它能为学生通过教材去挖掘历史资源创造很多可能。所谓灵活运用历史教材,就是通过“还原、整合、开发、挖掘”的方式对教材内容加以灵活运用。“还原”即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解难度较大的历史概念或现象,使用适当的视觉材料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提供历史数据或历史遗址遗迹遗物照片等;“整合”即运用多种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开发,从而完善和拓展历史教学内容体系;“开发”即加强学科间资源的交叉,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如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地理知识,能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知识;“挖掘”即充分挖掘教材含蕴,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关于历史课程理念与教学模式的认识误区与对策。
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要以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来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用民主化思路来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在教学模式上,强调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然而,在现实中,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模式还很难彻底地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传统课程观与固化的教学模式还根深蒂固。具体表现在:习惯于将课程等同于学科,学科就是知识;教学就是用简单说教的方式机械地传递知识的过程;畸形的口号式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充斥着历史课堂;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学生生存的基本途径;学生学习历史通常就是做笔记、强化记忆,忽视了学生应该通过探索、发现和研究来获得历史知识。传统的课程观实质上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用说学生的参与和自主探究学习,这是由教师缺乏新课程理念造成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必须正确认识到课程改革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的新变化,要能全面把握课程理念的各个要素,促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首先,要准确地定位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传统意义上,教师被视为课堂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是居高临下的“神仙”。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使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具体地说,在新课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课堂的组织者与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知识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神仙”转化为平等的合作者。
其次,要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应被视为教学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再次,要把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作为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积极而有价值的学习经验,这能为学生日后的发展与成长提供帮助。因而,要把理解历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所谓历史理解,是指能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合理建构自我认知,把握信息蕴含的意义。例如讲解“民主是什么?”时,可从以下教学思路进行历史理解教学:
1、下定义:民主是一种政府组织形式。
2、解释:民主政府是如何运转的?
3、比较:将民主政府与专制(集权)政府进行比较。
4、下结论:对民主政府与专制政府之间的差异做总结。
5、应用:将民主概念运用到某政府中,分析该政府的优点。
6、总结:根据数据、信息概括民主政府的特点。
7、拓展:用学生身边的例子,拓展民主概念。
最后,要把历史课程当成是一门生成性课程,要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历史课程。对于作为生成性课程,历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要突破对专家学者权威的依赖,要重视学生与学习环境、课程教师、学习伙伴之间的互动。教师和学生都应被视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既是课程的传递者与吸收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建构者与创造者。
四、关于历史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误区与对策。
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就如何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其指出:历史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拓宽教学活动的途径,充分开展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让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鼓励教师多开展诸如历史辩论会、故事会、讲座、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形式的课内外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愈发显得重要,甚至在一些学校直接规定了在课堂上要留出多少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的确能有效地提升历史教学效率,但是,当前许多历史课堂上学生活动形式化、表象化的现象突出,即活动的组织开展缺乏正确的目标引领(如果有,也仅是以知识点识记为目标),这显然有悖于活动开展要有助于推动学生发展、经验获得这一初衷。
要在历史课堂中有效开展学生活动,就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开展的学生活动,必须有利于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而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将活动的内容、形式都紧扣历史课程的三大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进行活动设计才能达到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二是在历史课堂上,活动要紧紧地围绕拓展学生思维去进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从而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认识。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呈现出特定情境中的历史细节,营造恰当的历史感,从而让学生更客观地从历史情境中去看待与评价历史;活动中史料的提供要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结论的形成要建立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纠正课改认识中的误区,制定出有助于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措施,努力使课程改革的实施不再出现偏差,从而推进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二
近年来,我国历史课程的教学标准在不断完善和更新,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而对于教师而言,深入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尤为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孩子们的学习和教育方向。在这次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课程的内涵和意义,也从中领悟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在此,我将结合个人的实际体会,对历史课程标准进行简要的总结。
首先,历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历史素养的培养。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学生面对的知识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然而,仅仅有大量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历史素养不仅包括对历史事实的了解,还包括对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解,以及对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和判断能力。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各个时代的文化、社会制度、科技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而增强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与好奇心,并培养他们具有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历史事实的获取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解释和阐述、历史事件的比较和评价等方法。历史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历史思维的培养,学生才能更好地分析历史问题,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并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立判断。
再次,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历史是一门宽泛而深邃的学科,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在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把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还可以促进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与地理的联系,了解到历史与文学、哲学的联系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到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
最后,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历史是一门生动活泼的学科,它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材料,如文献记录、考古发现、图片资料等,可以用来辅助教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活化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建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活化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到历史的真实感和思考感,形成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总之,历史课程标准在强调历史素养、历史思维能力、学科整合和活化教学等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深入研读这些标准,充分领悟其中的内涵和要求,并将其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去了解、思考和对待历史,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三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自2022年4月21日正式发布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是初中历史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考试评价和教学研究遵循的重要依据,必将引导和推动新一轮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老课标”)相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强化了历史课程的育人导向。
新课标强调了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
二、明确了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目标从老课标“三维目标”发展到新课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反映了新时代新的课程理念。新课标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表述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要素,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思路保持一致,有利于加强初、高中学段的衔接,更好地体现学习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三、精选和优化了课程内容。
新课标强调了历史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将历史课程内容分成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新增了“历史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融为一体,值得关注。
课程内容中的前六个板块是历史学习的基础,每个板块都包括了内容描述、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四方面的内容。值得强调的是,新课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以此来加强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在总课时中专门规划出10%的课时,设计若干活动,将分散的知识整合,借助不同课程所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新增了学业质量板块。
这一板块包含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部分内容。新课标将7-9年级作为一个学段,研制了相应的学业质量标准,从“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三个方面来整体把握学业质量的评价,可以引导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更加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
五、课程实施的要求更加具体、针对性更强。
在教学建议中,新课标特别强调了课程实施中要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评价中,强调了“教—学—评”一致性。同时,特别强调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弥补了老课标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缺失。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命题工作的重视,与近期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高度一致。
新课标特别增加了“教师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要求。从培训内容到培训实施都给予了详细的阐述,旨在强调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让教师乐于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以提升教学能力,解决教师“怎么教”的问题。同时,新课标还从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两个方面明确了教学研究的方向,目的是不断促进教师个性化、精准化的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四
近日,本人参加了一场关于历史课程思政培训的学习,不仅使我对于历史的认识更深刻,也加深了我对于思政工作的理解。在课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心得颇多。接下来,我将结合培训内容,简述我的学习体会。
历史学科是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课程思政就是在正常的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课程内容和历史现象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现代社会,人们忙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却忽略了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而历史课程思政就是唤醒学生的思想意识,启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懂得历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历史课程思政中,应注重立德树人的导向理念。立德树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重要思想,它强调培养优秀的人才需要注重品德修养,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并把这些道德价值观念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在历史课程思政中,立德树人的导向理念更是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才培养规划,激发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热情,提高整体素质,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历史课程思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典型经验,使其成为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使学生深入了解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增强民族自信,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从而养成爱国主义、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习惯。
启迪学生的历史真相意识同样是历史课程思政不能忽略的内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而在历史的洪流中,真相往往被掩盖或掩盖,知道真相是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前提。学生应当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历史,必要真相,不必完美。在历史课程思政中,一定要注意启迪学生的历史真相意识,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历史事件和背后的真相,从而在成长过程中避免盲从和误解。
历史课程思政的目标应该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能力和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通过深入浅出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发现各种思想问题,激发他们对历史、对文化、对社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事物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同时,历史课程思政还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西方文化习惯、艺术才能、技能和品质。历史不是为了反思过去,更应该通过历史探索未来,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基础,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历史课程思政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背景资料收集、以大师榜样为标杆、常识、新思想的碰撞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有启发性的思考,使学生在历史探究中真正的掌握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历史课程的深度和思政的质量可以互相促进和协同工作,通过强大的教育和历史导向,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五
近年来,历史课程教学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提高历史课程的质量,各地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历史课程标准。最近,我有幸深入研读了一份历史课程标准并参加了相关的讨论会议。通过这次研读,我深刻认识到历史课程标准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它记录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因此,历史课程标准必须紧密联系当代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及时更新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课程保持活力和吸引力,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并能从中获得实际的益处。
其次,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和特点。学生是历史课程的主体,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对历史课程的实施至关重要。历史课程标准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来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例如,小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有限,应注重培养他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和兴趣;而中学生则需要注重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课程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历史课程标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同时,历史课程也要与时事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与今天的联系,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最后,历史课程标准的贯彻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历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各个环节要形成合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历史教育。学校要提供优质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家庭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历史学习,社区要提供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历史课程标准的有效贯彻。
综上所述,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使我深受启发。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不仅仅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紧跟时代的潮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特点,以及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才能确保历史课程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历史课程标准的贯彻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提高历史课程的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历史人才。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历史课程标准将会在改革创新中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六
学习新修订版《历史课程标准》后,我对历史学科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新课标给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提出来具体的要求,通过认真研读新版历史课程标准我有以下体会:
由“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了。
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分依赖教师和教科书,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特别要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现实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xx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自发布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是初中历史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考试评价和教学研究遵循的重要依据,必将引导和推动新一轮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此次认真学习20xx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我有很多感受和体会:
历史课程目标从老课标“三维目标”发展到新课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反映了新时代新的课程理念。新课标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表述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要素,有利于加强初、高中学段的衔接,更好地体现学习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新课标强调了历史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将历史课程内容分成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新增了“历史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融为一体,值得关注。
新课标强调了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
这一板块包含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部分内容。新课标将7-9年级作为一个学段,研制了相应的学业质量标准,从“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三个方面来整体把握学业质量的评价,可以引导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更加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五、课程实施的要求更加具体、针对性更强。
在教学建议中,新课标特别强调了课程实施中要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特别增加了“教师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要求。从培训内容到培训实施都给予了详细的阐述,旨在强调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让教师乐于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以提升教学能力,解决教师“怎么教”的问题。同时,新课标还从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两个方面明确了教学研究的方向,目的是不断促进教师个性化、精准化的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在教学评价中,强调了“教—学—评”一致性。同时,特别强调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弥补了老课标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缺失。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命题工作的重视,与近期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高度一致。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认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历史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而让学生学到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八
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英语阅读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在思想上给广大教师起了指引作用,,知道以后英语阅读教学的路该怎么走,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我国的初中外语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体系上的安排上,它和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根据各地实况适当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标准。
一、基本教学任务。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爱好,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把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三、课程目标的内容标准。
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五个要素组成。
情感包括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和意志等,在语言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新英语课程标正确定了各个级别的情感发展目标。
目标描述关于读的要求:
一级能看图识字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故事。
二级能认读所学词语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能借助图片读懂简短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三级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
四级能读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的.材料。
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
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能理解图表信息。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
五级: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能理解段落之间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情节,预测故事发展的可能结局。
能读懂常见题裁的阅读材料。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六级:能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和观点。
能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
能根据上下文线索推理、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能根据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阅读策略。
能根据不同信息渠道查找所需信息。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0万词以上。
七级:能从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并能摘录要点。
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
能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简单文章中的信息。
能利用上下文的线索帮助理解。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
八级:能理解文章中不同的观点与态度。
能分析与理解句子结构以及难句与长句。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九级: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杂志,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一般英语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事物。
能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
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是英语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语言运用”(languageuse),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针对九个级别的读的能力要求,设法让不同学生达到不同级别。扩大词汇量,并不意味着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关键的问题是学生究竟用怎样的方式接受和使用词汇。老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应用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授之以渔”使学生自如运用阅读策略,根据不同的文章题材,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目的都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捕捉主要信息。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九
我认为,高质量的“一次备课”是“二次备课”、“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一次备课”,后面的所有环节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作业中的问题。
1.批改目的不明。2.重学轻练。3.要求宽松。4.追求结果,放弃过程。
(三)批改中的问题。
1.缺少思考。2.机械呆板。3.目标偏移。
(四)展示中的问题。
1.展示的内容缺少选择性。“导学案”中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个别不理解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化。
2.展示代表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参加展示的学生理应是代表了某题的某种错误类型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展示才对具有同类错误的学生具有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教师“两眼漆黑”,只好课上各小组组长指定代表进行课堂展示。组长盲目指定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出现该生展示的内容100%的正确,做错的学生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做错该题,让参与展示的多数学生浪费时间。
3.展示的重点内容不突出。展示时应该采用“要题入手展示法”,将最重要的题最先展示处理,以确保展示的充分性。有的教师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顺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时间,有可能导致次要题化时太多,而重要题没有足够的展示时间。
4.展示的方式单一性。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多媒体屏幕展示、学习小组内容交换习题展示、学习小组以讨论方式口头展示,师生之间以问答方式展示等。
5.展示缺少深度。由于展示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即使有了其它学生的帮助,恐怕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须依靠老师启发、引导、解析。假如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又没有认真备课,学生的解题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岂能得到保证.
(五)归纳中的问题。
一是缺乏“归纳”的意识。
二是使用“演绎法”。
第三是教师越俎代庖。
第四是急于求成。
总之,教无定法,任何理论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践行。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十
通篇阅读并认真学习了《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作为新岗教师的我有很深的体会,下面就结合我所任教的初一年级特点以及自身经验,简要谈谈我的几点感悟:
一、学好历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以趣引学”应该就是此道理,所以在初一新生第一堂历史课上并没有急于上新课,而是根据初一新生的特点量身而定做了一堂课,通过讲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引导他们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用他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带动课堂氛围,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好奇心,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历史课堂。只有有了如此的推动力才有日后的勇往直前。
二、预习、听课、复习,三个音符三重奏,汇成魅力音乐。
课前预习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可是对于初一新生却成了一个难题。他们没有找到预习的方法,只有一遍一遍耐心的反复重复叮咛才有效果,所以说只要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定能有所收获。
课堂听课,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很多初一新生因为环境、学习的改变课堂上无所适从,总感觉慢半拍。今后的教学中,多和学生探讨如何听历史课,正如学习方法中谈到的可分为“读”、“听”、“思”、“记”四个方面。“读”,即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阅读有关教材内容,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线索。“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的历史内容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听课的思路、抓住听课的重点,并且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像语文式、提纲式、问题式、地图式、线索式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选择方法时应该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最好方式。
记笔记是听课过程当中的有效辅助形式,很好的利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笔记之前,心里要打好铺垫,做好预习工作,有针对性的记录重难点、疑惑之处。能读懂老师的讲解意图,把握时机记录。记录的形式和内容要有规律可循,干净、整洁、有条有理。整理过程中要敢于提出质疑,时时问个为什么,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延伸。
充分运用复习的手段,巩固学习效果。温故而知新,及时回头望望,看的次数多了遗忘的就会逐渐减少。复习方式多种多样,但都要求学生真正去落实,去行动。
三、运用科学有效地方法,将枯燥地背诵历史变成有趣味地快乐学习历史。学习方法中讲到的数字代表、提取字头、谐音趣味、顺口溜、讲解记忆等方法,都有很好的效果。将已有的历史常识经过人为地加工处理,会收到惊喜的效果。比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让背诵一段历史很难,但是如果将这段历史合上音乐的节拍,变成歌曲,我相信会是另一番景象。
通过学习方法指导,也给我自己上了一堂学习历史课的方法,简言之,要想学好初中历史,要先爱学,有动力才能走的更远;然后还得坚持走自己的路,半途而废,永远都到不了理想的彼岸;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懂得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创造出最大价值的人,才能潘高峰,赏无限风光。作为新教师一定继续认真研究方法指导,并严格落实,用方法指导自身业务水平提高,在教学实际中指导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相信持之以恒,定能有出色的成绩。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十一
历史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3.一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以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
上述五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习的理论指引,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科本质的体现,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基础条件;习的必备技能,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集中体现;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
(二)目标要求。
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1.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
能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知道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结合史实进行阐述和说明。
2.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初步掌握计算历史时间和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并能够在历史叙述中运用这些方法;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3.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
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育旨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初步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4.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5.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
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崇尚英雄气概,传承民族气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认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互关联;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体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视野和胸怀,初步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为家乡、国家和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
因为正文内容过多,请大家通过网盘下载课程原件。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十二
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历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外历史釆用“点一线”结合的方式呈现。“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以“点”连“线”、以“线”穿“点”,使课程内容依照人类历史发展的时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叙述,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时候避免时序的混乱,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的设计,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外历史进程及其发展特征的总体性把握和比较性认识,并体现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
3.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性、基础性。
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注重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反映人类文明的灿烂成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增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
历史课程的教学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提倡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奠定基础。
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历史课程评价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为目标;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方式;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和自我改进;倡导将评价融入教学设计,实现“教一学一评"一体,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十三
历史课程是学习人类过去并了解情境和文化的一种方法。在学习历史课程时,我们不仅要了解到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还要了解到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背后故事。但是,在学习历史时,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有时会感到无聊和没有意义。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学习历史课程时的心得体会,以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历史课程。
第二段:态度。
首先,对历史课程的态度至关重要。理解并尊重历史对于学习历史非常重要。我们必须接受历史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的,如果能够融入其中,更容易从中获益。此外,我们也应该尊重曾经为这个世界做出过贡献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有时比事件本身更加精彩。
第三段:提问。
其次,我们应该试着问自己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问自己“为什么这个事件会发生?”,“这个事件对当时的社会和后来的世界有哪些影响?”等等。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并从中获得更深入的洞见。
第四段:探究。
再次,我们可以通过进行深入的探究来更好地学习历史课程。我们可以查阅有关这个事件或人物的书籍、文章、纪录片等,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事件或人物,而且也可以让我们更有趣地学习。
第五段:反思。
最后,我们应该学会反思。当我们完成一节历史课程时,我们可以花些时间总结学到的内容。我们可以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这个事件对我的认识和看法有什么影响?”等等。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并深入思考这些事件或人物的意义。
结论:
学习历史课程并不一定是一项无聊的任务。通过正确的态度、提问、探索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从中获得宝贵的见解。历史课程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并从中学习到智慧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历史课程,并尽可能多地利用这样的机会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认知。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十四
虽然我是一个文科生,但是高考之后历史知识就忘的差不多了。大学后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开始以为会跟高中历史一样枯燥无味,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时间、事件。但是后来发现,大学课堂展示方式多了,其中穿插着历史故事和视频,其实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挺有趣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不仅可以知前事,也可以鉴今,所以说,学习历史是很重要的。通过大一上学期的学习,我不仅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中国近现代的兴衰、中国被压迫被奴隶的时代一些事,还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在外敌面前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被他们的爱国情怀感染,也学到了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政策要符合这个国家的国情等,还更加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其实是来之不易的。总之,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管是知识上还是精神上都有很大的收获,当然,仅仅上学期的学习,我还不能很好的深入了解历史,我会更加努力的学好今后的课的。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除了动画片之外我喜欢的电视节目就是百家讲坛。那些名师大家凭借渊博的历史知识,深刻的历史见解,总是能够生动有趣地将历史的精华展现在我的面前。但当我上初高中时,我发现学校中历史的学习只是记忆一些历史知识来应对考试,毫无趣味可言,由于不想如此无味的学习,我成为了一名理科生。到了大学之后,我看到课程表上有近代史这门课,便顿感无趣,从小到大近代史学了这么多遍,竟还要重复。但当我真正坐到教室中后,赵教授的讲授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唤回了我对历史课堂的兴趣。大学的历史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多的是切身的感受历史、全面的认识历史、深入的思考历史。通过描述历史中的细节小事、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播放有关于历史事件的视频来让我们理解历史。这学期的学习让我更加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懂得了近代中国的盲目自大导致了自己被西方列强的超越、懂得了政府的腐败有多么严重的后果;也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积极求索的精神、体会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优越性。我相信历史的智慧是无穷的,虽然短短一学期的学习不能使我透彻的了解历史,但我今后也一定会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历史的真谛。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十五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近日,静下心来读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越来越觉得学生主体作用的强调,合作学习,综合性学习等理念要求在课堂上生根发芽已经成为今后教学的一个趋势和亮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更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通过阅读,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注重个体生命的发展,强调个体的不断成长,而不是仅仅强调个体服务于社会,从而更加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由此我想到了招教面试时我抽中的一道答辩题:在教学过程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记得当时拿到题目时无所适从,但在今天有了一定教学经验并度过课程标准后,便依稀觉得有点眉目了。在我看来,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械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出色的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要注重实践,让学生敢于主动体验,把表演引入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我在讲授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这样故事情节生动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懂后进行角色表演,然后适时进行记者现场采访,让学生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通过转变观念、适时鼓励、注重实践、创设情景等途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勃勃,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最亮丽的风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十六
一、我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以后,有以下的心得和收获。
(一)、教学标准设计具有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建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气力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进步学习效力n倍。乐学靠教师的“鼓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奇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进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特别应当特别重视历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
2.要建立全面进步学生历史素养的理念。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当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教学的设计要在进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上下苦工夫。
3.要建立大历史观。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入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要建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题目的观念。历史学习的进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进程,这个进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进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终究将甚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当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末,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固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
5.要建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史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是主动、是否是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是思考,是否是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是能提出题目或是否是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是相互依托;是否是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是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构成。
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读。新《课标》要求:“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条件”。教材研读的进程也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进程,只有把教材掌控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换。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添加“佐料”在不偏离主题的条件下,为教材添加佐料;【4】、史学观点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5】、思惟素质培养学生对历史题目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及应用辩证和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论述历史发展规律等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见,教师只有与教材拉近间隔,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2、学情的分析。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知道了甚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惟、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份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请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教材学生的最好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好方式。
3、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之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根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之外的,教师就可以够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补充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但是,制定教学目标要特别留意以下五点:一是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二是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三是以学生的爱好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四是应触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惟水平与技能;五是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4、情境的设置。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起学生学习爱好的课堂情境。这就要请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亲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5、活动课的设计。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类学习方式的构成。”因而可知,活动课设计要站在增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历史学习主题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固然需要,却特别宜致于导。导者,多方想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甚么时候指导,甚么时候参与,如何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甚么情势等,都应当作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
6、作业的设计。《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针对性,份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历史知识把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当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夸大进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情势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作业设计也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目和完成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标准设计告知我们教学中应留意的题目。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当是主体的“首席”,那末“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进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题目的探究,对进程、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等。在教学进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其自然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显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题目,也应当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阔别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当是有益对课内题目的解决和历史素养的构成。那种偏离了历史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历史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分歧适的。
总之,为了到达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公道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重视适应性,努力使三者构成协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熟悉的创新型人才。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十七
近年来,历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历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验,我对历史课程改革有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历史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能够全面、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在传统的历史课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改革后的历史课程中,学生将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来丰富和拓宽他们的历史知识和认知。这样一来,学生的历史素养将会得到大大的提高,他们将能够更加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其次,历史课程改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反思,从而形成自己的理性观点和见解的能力。在传统的历史课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事实的陈述,缺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能力。然而,在改革后的历史课程中,学生将会通过参与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课堂辩论、历史研究项目等,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这样一来,学生将能够积极思考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影响和意义,并从中获得自己的启示和领悟。
再次,历史课程改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指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见解的能力。在传统的历史课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的灌输,缺乏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历史创造的能力。然而,在改革后的历史课程中,学生将会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创造性的历史学习活动中,如历史小组项目、历史故事创作等,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这样一来,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素养,开展各种创造性的历史研究和实践活动,从而为历史课程的深化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历史课程改革还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教师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在改革后的历史课程中,教师应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历史。同时,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和潜能。
总之,历史课程改革是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改革,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同时,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也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会继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历史课程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8篇)篇十八
首先,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把现实社会生活作为设计标准的基点.强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并不是不要学科的概念、知识和方法,而是运用这些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本课程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明之间的互动作为知识整合的基础,因为只有在这种互动中人们才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
其次,课标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减轻了学习负担,降低了课程难度.如: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这是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而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能初步分析所学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10%左右.课程标准基本上改变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多、旧”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再次,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尊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本课程强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课程编排贴近学习主体,强调体验和探究过程,尽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出发切入主题,充分考虑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性.内容标准的许多要求是开放的和过程性的,活动建议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为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启示.
最后,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多样性.提倡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注重个性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全面性评价,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